高二生物知识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19 04:2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生物知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二生物知识要点

篇1

一、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安排

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一般整个复习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专题复习(第二轮复习)、模拟测试、查漏补缺等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阶段

分章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9月初至翌年1月,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

2.专题复习阶段

专题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2月到3月初,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综合,使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命题网络(即知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分章复习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

3.模拟测试阶段

模拟测试阶段的时间安排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有个全面、完整、准确的掌握并反映在习题的解决上。通过这种适量的模拟测试,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解题速度得以提高,他们应考的心理素质也有所提高。

二、高中生物高考复习方法

策略总纲:

1.发挥《考纲》和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纲精神和要求的反映,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和特点。要根据考纲的内容和变化、高考试题的内容来合理地确定高考复习的方法。

2.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依据考纲,回归教材。

3.深刻理解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

4.突出能力训练。

5.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具体方法:

1.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例题,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深方向延伸和扩展。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此外,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单元知识明细表,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之间的结合上。在分章复习阶段要求学生课本随身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练习时遇到问题和发现漏洞随时拿出课本进行对照和补充。本阶段习题重点选择基础题,突出中档题,避免综合题。

2.专题复习阶段

本阶段复习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通过各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专题复习宜精不宜多,内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前二年高考试题有目的地选择。本阶段习题以综合题为主。

3.模拟测试阶段

篇2

关键词:生本教育;师生角色互换;前置作业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欢天喜地庆贺高考制度的恢复,而今,我们却因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讨论着如何改革高考制度。三十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就如摸着石头过河,学生许多素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滑。长期被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严重限制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扼制了学生潜力的挖掘与拓展。因此,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生本教育”便应运而生。

一、生本教育的定义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一种生本式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依靠学生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提出

山区县各种资源有限,人们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不多,所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广大学生都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高考分数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课堂就很难脱离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而且,笔者从十年教学生涯中深刻感到,要改革不理想的考试制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从教育方法入手,尽量让教育往培养素质方向靠拢。比如,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非应试能力。然而,“师生角色互换”式的课堂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自然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师生角色互换”是指让学生课前自学,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归纳和重组整合,然后在课堂上充当教师角色,将自身对知识的领悟传达给其他同学,亲身体会老师对信息的加工方法,教师只需在适当时候参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在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作好引导,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双重教育的目的。

三、“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运用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关键是要设计好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是指在老师开展课堂教学前布置给学生完成的“作业”。前置作业的设置要相对开放、低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有几种比较典型的课型,下面谈谈常见课型中前置作业的设计以及“师生角色互换”课堂的开展实例。

1.常识课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常识介绍的课型,对于这种课型我一般会将前置作业设计成三部曲――浏览课本内容归纳知识要点提出你的疑问。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其他植物激素一节,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归纳本节内容知识要点,课堂上请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述他们对这节内容的理解,最后提出自己的疑问,请班上的同学回答。以下是我校高二某学生的课堂实例。

这位学生首先向同学介绍了本节知识结构,然后呈现教材P54图,让同学们针对图解中的事实进行图表转换,列出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表。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完上表内容后,此学生再简单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利用教材信息让其他同学讨论并回答教材P55讨论题。

最后,他提出了个人疑问:“植物激素也有专门的分泌器官吗?与动物激素相比有何不同?”希望班上同学或者老师能够帮他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学生的表现,回答他的疑问,并扼要总结以及对本节知识作必要补充。

2.习题课

每个学生对相同知识点具有不同的视野,导致学生答题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习题课前置作业时,可要求学生课前整理好错题,在错题旁边注明出错的原因;或者让学生收集认为最容易错的题目和推荐认为最好的题目,在收集试题时必须说明自己选择或推荐的理由。

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和自我剖析作出及时的表扬,随后邀请答对的同学讲述如何思考这些题目,最后再作必要的解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将原先所做的试题重新复习了一次,最重要的是从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题目的价值。

3.探究课

我们的课堂教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探究,其实是对前人认识的重认识、重验证。因此,让学生事先通过预习做好知识的准备或充分的感知,即使学生自学后知道结论,他也必定心存种种疑问,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探究课的前置作业教师可要求学生弄清楚以下五个问题:(1)探究目的;(2)原理;(3)实验设计;(4)预期结果;(5)你的疑问。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一节中,高二某学生课堂上首先向大家介绍此活动目的及原理,然后着重介绍并投影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这是最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最后提出如何确定浓度梯度范围的疑问。教师应即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并补充“预实验”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预实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从“师生角色互换”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既有“学习身份”,又有“指导身份”,这里面的“学”体现在课前的主动自学,课上共同分享,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知识体系。我们亦可从中摒弃拘谨被动的师本课堂,淡化教师高高在上的疏远氛围,实现自由、平等、积极的交流式生本课堂。通过前置作业,还可纠正学生学习依赖性心理和做事眼高手低的浮躁现象,培养学生做事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解除对学生智力发挥的限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力。

教育的现实决定了家长十分注重分数,而忽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家长轻视的态度也会导致学生对前置作业敷衍的结果。以上这些困难,需要我们教师在“师生角色互换”式课堂的实践中研究对策,不断完善这种具有尝试性的新型教法。

参考文献:

篇3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学习方法指导第一步,读、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读、精读,对教材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做到读、划(在下面用色笔画线)并行,以加深印象,为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基础。对其中优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观描述,亦可领读、朗读。课本中精美的插图照片,可当作美术作品欣赏,要充分利用美学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自学地理教材的兴趣。最后分析和总结出段落大意,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进行的,则是配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理轮廓形象,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地理记忆能力,学好地理课打下基础。(动手)结合起来的方法。这样,手脑结合,地理知识和绘图技能结合,而达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明确,并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每学一课(章、节)就让学生把课本有关地图描绘下来(应描地图教师事先选好),描图纸要用单页薄纸,并作为课堂作业,检查评分。描图要求轮廓清楚,位置正确,书写规范。所描项目须经教师选定,描图过程(包括描图前和描图后)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地图进行反复思考,要思维其地理位置特征、轮廓形象、方位距离、面积大小、地形分布、生产布局等等;也可以联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进行对比思维,还可以把课本中有关文字论述和听描绘的地图本身结合思维,把部分专题地图如山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城市图等归纳成综合性地图来思维,也就是把所描地图,同整个教材串连起来,形象具体,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思维描图”的关键是思维(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描图。如果学生不思维,而单纯描图,则单调乏味。只有边想(思维)边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与联系同地图结合,则兴趣盎然。“思维描图”需教师培养引导,为增强说服力,可在同一学生身上搞些数据,对比“思维描图”与“单一描图”的不同效果。

“思维描图”具有紧扣教材,简单易行的优点,不论教学设备的好坏,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成绩的优劣,皆可推广应用。“思维描图”不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图知识牢固,还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现象发生。

第二步是填、写结合——“地理事物镶嵌法”。

学生在读、划教材,思维描图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了教材内容和地图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以及有规律分布这一特点,填、写结合,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教学”。所谓地理事物镶嵌法,就是配合教材内容,取空白地图一张(学生自绘),就像幼儿的“积木盘”一样,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气候类型、自然带、交通城市等,让学生像摆积木似的,按位置、比例分别“镶嵌”到空白地图上,填(图例)写(注记)结合,把众多的地理事物,综合归纳为一图,形象具体,印象深刻。

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的教材(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不同的章节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密切结合,启发学生按步思维,找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各自规律、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掌握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把中学三个层次(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六册地理教材综合在一起,达到学生对地理课本越学越薄,越读越少,概念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三步,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课文)、描(思维描图)、划(概念、定义)、写(知识结构、地名)、填(地图)等一系列的自学活动,动手动脑,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已初步掌握了地理的“双基”内容。下一步就应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如虽处同一纬度,由于海陆、洋流、地形的不同,气候类型产生差异,气候、土壤、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地理环境(主要指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对立统一关系,等等,使学生具备审答地理问题,评价地理事物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二地理常用的表述法(1)特征描述性表达

特征描述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考查比较多的一种能力,但失分率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征,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从特征的成因角度去组织文字,是正确把握和描述特征的一个方法。

(2)归纳总结性表达

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利用新闻热点报道,从地理要求、地理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好。这类答案通常就隐藏在文字和图表中,但不能照样摘抄文字,要结合地理原理将它重新组织。

(3)归因层次性表达

某一地理现象(事物)的发生,总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有主次先后,这样才能显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则不仅会颠三倒四,还会漏答要点。

(4)分析推理性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与上面的“归因层次性表达”不同,它是线性的;具有严密因果逻辑关系,层层推理,环环相扣;少一个环节就会觉得不够严密。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跳跃。

(5)区域比较性表达

这类表达是要紧扣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有的是直接设问区域间的异同点,比如,“比较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设问的,但它隐含着区域比较,如“为什么水稻种植的分布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带?”隐含着三江平原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比较。

(6)图表辅表达

表达交流的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图像也是。所以,当仅用文字来表达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像,特别是涉及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类问题。使用得好,即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述,还可以节省时间。

怎样学好高二地理第一个层次:直观理解

初中地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还是记忆一些地名和地理现象就基本可以过关了。有的同学在初中地理没有认真学,到了高中连长江、淮河和黄浦江哪个靠南哪个靠北都搞不清楚。也需要从这个层次开始补习。

这个层次的核心是要把地理知识和地图对照起来,做到直观理解。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图这三个地图应该反复的看,当成课外书来细细品味。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我书桌旁边的墙上,就有一个立体的塑料版的中国地形图,做题或看书累了,就凑过去看看,还会拿手摸一下,感觉不同的地形地貌。真的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是觉得浅显的地理书是可以当课外书来读的,非常有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第二个层次: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比如在学习在学大气这一单元时,对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不是靠背地名能解决的了。

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记忆。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比如: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概念;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探究;类比

首先我讲述一下我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南木林高级中学于2010年由国家投资5788万元新建。学校位于南木林县城南艾路2号,坐落在美丽的湘水河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占地面积142806.61平方米,建筑面积33892.27平方米,在校生1139人(含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有20个教学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生源主要由日喀则地区范围内的城镇、农牧民子女,专业生物教师目前仅有3个,专业师资相对缺编。

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课程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知识,能主动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西藏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合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显现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要做到:(1)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2)倡导全人教育,即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比较,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4)在西藏实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能够使学生从原来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慢慢完善,实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1.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我们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各种手段,能让学生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其实这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更多的知识的过程。这对加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有些教师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

在教师的指引下,能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复习、预习及掌握更多的知识。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师与学生即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一定能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学生学习的良好思维能力

要培养高中生的创造能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我认为探索是首要的,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过程。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生物学科的各项知识技能,还能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3.日常生物教学科学地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高中生物课本里的许多知识要点都很抽象化,更难的是很多生理课程内容,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无法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去了解,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所在,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印象来学会这一堂课的内容,只能通过具体实验才能完成。所以,对于很多抽象化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化的,更为直观性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具体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48-02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和获取成功、成就事业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的强大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代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和实践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结合生物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方法。

一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策略

1.通过设疑――点拨――引导――启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教无定法,课堂上的单一教学形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形式应多样性、多元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合作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是常用的生物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是个人与小组之间进行的相互启发活动,在教师的细心点拨和引导下,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这对于深化科学概念的理解、加深科学活动性质的认识至关重要。在合作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引路人。对学生争论的问题,应向学生提供正确的科学信息供其判断,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重新整理现有材料,寻求新的策略,使学生在困难面前能鼓足勇气,迎难而上,保持强烈的创造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靠课堂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探究性实验没有已知的结论,需要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得出结论,是一个创新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了其敏锐的、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实验课上,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药品等条件结合所学理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完成实验。如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先让学生分组自由准备实验材料,不用依照课本材料。实验时,各组学生利用自备的材料独立完成,最后结果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不成功的案例。最后各实验组总结实验成败原因时,学生各抒己见,经讨论,归纳出了实验中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的几个要点:(1)注意材料的易得性。(2)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还原性糖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适宜用作实验材料。如植物的叶片、橘子等,对于鉴定还原糖时的颜色反应具有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而且颜色较浅的植物组织器官,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等。(3)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如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并注意浸泡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在实验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抓好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质疑善问的创新素养

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亦是如此。要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课前准备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摸清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其次,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材料,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掌握现有教材的基本理论;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精心设计疑问以及课堂内具体操作程序等。

课堂教学中,一是要完成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教材新内容对接起来;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完成从课堂执行者到课堂服务者和引导者的转变: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创新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进一步深入思考,获得理性知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植物生理学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贮存能量;而有氧呼吸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吗?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列表比较,由他们自己归纳出:两者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看成简单的逆转。学生通过对学习素材和创新情境的分类、归纳、分析、综合,不断质疑、提问,在连续的思维活动中,不断发现新疑点、新知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4.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课本所涉及的材料非常有限,列举的材料只是经典的典型实例,仅仅依靠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困难,必须练好“课外功夫”,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所谓“课外功夫”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之余,大量补充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材料,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经验,增加学生经历。既可以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搜集、整理素材,继续验证或探究教材中的理论,拓展和延伸所学理论的内涵;也可以师生协作,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研究具体的生活现象,揭示蕴含的自然规律;还可以家校协作,将创新的问题引向生活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条件,引导学生究根求源,探究事物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食物链”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调查,了解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走进乡野田间,发现棉铃虫增多了;通过深入田间观察、走访农民,发现食虫鸟少了,青蛙少了,并探讨少的原因等,以提高创新积极性。

学生在高二下学期,生物学知识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时,教师还可以拟定课题,让学生自己制定研究方案,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去搜集、展开探究。例如:在遗传规律教学过程中,对于孟德尔的生平、事迹、主要成果,特别是他的研究方法等,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查,上课时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地获得了有关孟德尔的知识,与此同时,也获得了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教师也可以模拟微观世界,促使学生体验和参与,如DNA的复制与转录这部分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排演模拟剧,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模拟与演示,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二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防止个别学生偷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常常是通过分组活动来完成的,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并不相同,个别学生可能偷懒。(2)防止两极分化。学生个体间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商、情商等方面千差万别。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由于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要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得到均等机会的发展与提高是非常困难的,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两极分化。(3)细节决定成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抓好每一个引导环节,否则可能会前功尽弃。例如,学生知识相对贫乏,能力较小,所提问题常常宽泛、浅显,考虑问题片面化,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可能就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

总之,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指导思想。只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这种理念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紧扣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创新素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和探索,就一定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 改进实验 生物学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3-0020-0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是学生认识和学习生物的重要工具和载体。现行高中教材中的实验由于种种原因,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分析这些实验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以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探究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大程度地发挥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 改变实验器材与材料,提升学生实验兴趣

一些传统的生物实验在使用器材与材料时,比较注重能否出现预测的现象与结果,而忽视了生物实验生活化这一主题。生物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大量源于生活的实验材料不仅能体现生物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又可以增强实验与生活的互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例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缺点:传统实验通常使用“萝卜”这种材料来完成,实验时间长,见效慢,学生的认同感较低,兴趣不大。

改进:用“葱”这种材料来做该实验,不但效果明显、操作简单,而且其动态的过程,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可以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剪出数条葱段,再用剪刀沿葱段壁垂直剪开,但是不要剪至底部;把葱段浸泡在清水里约1-2min;剪开的葱段在清水中渐渐向外弯曲,形成漂亮的“葱花”;稍后,把“葱花”再放入饱和盐水中约1min,葱段向外弯曲,的剪开部分逐渐恢复过来,并且发现葱段明显发软。改用“葱”进行实验,这种材料不受季节、地区的影响,而且价格便宜,在市场或者超市均可以方便购买到。同时,实验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具有艺术性。学生可以动态地观察到“葱花”的形成与恢复的过程,他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这样的改进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

2 增强实验可视性,提升学生实验兴趣

生物实验具有很好的动机功能,通过强烈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可视性,强化现象的刺激作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在兴奋中去积极探究和发现。

[例2]“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

缺点:目前中学生使用的显微镜为单目光学显微镜,只能容一人观察,不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图像共享和互动,特别是对于一些对观察要求较高的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质流动”等实验,要让学生都观察好物像,需要很长时间。

改进:结合视频技术,用视频显微镜或者用电视机、视频展示台与显微镜配合,通过视频技术的转换和再次放大,将学生制作的装片进行现场示范,全班学生就可以通过电视屏幕同时同步观察到同一台显微镜中的物像,实现资源共享,化微观为宏观,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这样既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又节省了实验的时间,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3 改进实验方法,提升学生实验兴趣

高中生物实验中有许多传统的实验方法,如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就有水浴煮沸加热法、水浴保温法、恒温培养法等。但是,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实验方法繁琐,步骤众多,学生操作起来漫无头绪,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好奇心及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欲望。若教师将一些实验方法加以改进,精减实验步骤或者采用新的方法,将会使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从而提升学生兴趣,促使其生成探究知识内驱力。

[例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缺点:采用传统的“研磨”法,选材多采用双子叶草本植物的嫩叶,存在所用仪器药品多,操作步骤多,所用材料多等不足之处。

改进:采用“酒精沸水浴法”操作:

(1)用天平称取1g被子植物的绿色叶片,老嫩不限,稍微撕碎放入试管底部。

(2)用量筒量取5mL95%的酒精倒人试管中。

(3)在250mL烧杯中加入适量沸水并用酒精灯水浴加热,将试管置于沸水中水浴加热约2min,就能得到高质量的色素提取液用来画滤液细线。

改进实验表明在材料的选择上,很多植物的叶片,如大蒜、大叶黄杨等太难以研磨,几乎得不到提取液,采用酒精沸水浴法均易得到提取液,而且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等因素影响。另外,该方法不需要研磨,提取色素的时间只需要4~5min,色素提取液浓度高,效果明显。换用此方法,避免了原实验程序繁琐、耗时长、滤液浑浊等缺点,学生兴趣大增,实验课堂效率明显提升。

4 强化实验探究过程,提升学生实验兴趣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探究性实验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的最佳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悬念式”问题的设计,营造出强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合作交流,最终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兴趣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4]“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

缺点: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中被动地观察,对复杂的实验装置、相关的操作要点记忆不深,对在教师刻意引导下的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判断缺乏探究性。

改进:酵母菌新陈代谢类型提前认知后,设计如下一系列探究问题:

(1)在有氧呼吸实验装置中,10%的NaOH溶液若不能完全吸收CO2,是否会对实验结果有干扰?怎样设计更严谨?

(2)实验装置中生成物的产生会不会是葡萄糖水溶液的纯化学反应,与酵母菌无关?

(3)与有氧呼吸装置相连的澄清石灰水在出现浑浊后又慢慢变澄清了,为什么?

(4)在做预实验时,无氧呼吸装置发生了橡皮塞被顶脱的现象,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有氧呼吸实验装置中的培养液取样鉴定,发现也含有酒精,请讨论:这是为什么?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分别设计和改进了不同的实验装置。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讨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对整个装置的气密性、尾气的处理和鉴定、生成物的检测等细节问题理解的更为深刻。

5 扩大实验的自主性,提升学生实验兴趣

传统的实验,重在教师的演示和相关结论的得出,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参与性。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积极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不仅会对学生形成知识、提高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深化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例5]“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

缺点:直接为学生准备好曲别针、牙签、泡沫塑料等物品用于模型制作,实验材料大多已经限制好了各自的用途,学生按部就班地搭建DNA模型,缺乏兴趣。

改进:让学生发挥联想自行选择适合的材料来代表组成DNA分子的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并将这些材料通过正确的连接完成DNA的模型,从而扩大实验的自主性,提升实验兴趣。有学生就通过联想,选用硬纸板作为材料裁剪出不同形状的纸片:圆形纸片代表磷酸,五边形纸片代表脱氧核糖,涂上不同色彩的长方形纸片代表四种碱基。然后利用这些“零件”连接组装成若干含有不同的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利用细铁丝制成碱基排列互补配对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模型。再选用订书针连接互补碱基,并旋转最终得到一个DNA结构模型。

6 开放实验室,增加一些实验,提升学生实验兴趣

对广大的中学生开放实验室,增加一些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对于提高他们的生物学习兴趣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缺点:传统的实验室仅仅对教师以及实验课开放,不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和生物兴趣的培养。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复习课;小班化;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6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20

一、小班c小班化教育

“小班”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1]。通常高中每班学生约50人,而我校的高中每班不到35人。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2]。

小班化的教学对象的数量虽然较以往减少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在提高,小班化是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体现,需要教师的教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时予以及时反馈与评价。

二、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复习课的主要特点:1.知识的归纳整理。使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2.知识的迁移训练。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复习课上,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已有知识或认知的基础上探讨、总结,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有话可说,能够做到人人参与;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满足感,并且随着教师的引导,他们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也将逐步提高,充分体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二、教学的实践研究

笔者就高中化学复习中常见的三个方面对复习课教学进行了研究。

1. 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

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理论,指的是概念、原理、学说、定律等具有规律性的内容。选入中学化学教材的化学基础理论,主要有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溶液理论、电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初步知识。下面以“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教材,笔者将本专题分为“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元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三个主题组织学生复习,将学生按照复习主题分成三组,每组按每4人为一组分成3~4个小组,课前分发了《课前准备学案》。在《课前准备学案》中,对于各个主题布置讨论课题,并要求学生用文字、图表等说明:

主题一 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1、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卤族元素结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主题二 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如何变化?

主题三 元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元素的性质(简称“性”)。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元素的“位”、“构”、“性” 三者的关系。

教师布置好任务后,同学们利用课本、书籍、网络等途径搜寻相应的解读,并且进行讨论、分工后用自己的文字或图表进行阐述。

在课堂上,各大组选派代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其他同学分析讨论。如:

各组对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原有的一些化学表达或理解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例如:某同学提出碱金属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卤族元素的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其他同学就立刻指出碱金属主要表现出金属性,而卤族元素主要表现出非金属性;也有同学提出第三周期单质的熔沸点由低到高、密度由小到大,教师就指出以上物理性质是受单质的状态晶体结构等影响的,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深入探讨的。通过同学互评和教师及时点评,同学们对于相应化学理论的认知得到了提高。

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存在、制法等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化学现象的反映,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将化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基础,是学生对化学知识抽象理解的依据和出发点,因而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中学化学的基本脉络和框架基石。下面以“非金属的性质的复习”为例进行说明。

人教版必修1的编排是对不同非金属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呈现。如氯和硅是纵向的呈现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而氮和硫主要是横向呈现氧化物、含氧酸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笔者将本专题分为“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非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三个方面进行复习,将同学们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分成3个小组。各小组对于本主题进行分析,展开激烈的讨论。

待讨论后,各组将讨论结果通过诸如黑板、实物投影、幻灯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而后同学们指出其中的不足与错误,在这其中,及时纠正了学生的某些化学用语与性质表述的错误。这样,同学们对化学性质规律的认知得到了加深。大家总结出以下规律:

主题1 非金属单质性质

(1)由于存在与结构的不同,非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差较大;

(2)活泼非金属与氢气和金属等反应,原子易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表现出氧化性;

(3)氮单质化学稳定,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和某些物质化合;

(4)非金属单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5) 非金属之间的置换可以体现其氧化性的不同。

主题2 非金属氧化物性质

(1)有些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2)NO或NO2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通常存在化合价变化;

(3)非金属氧化物中化合价变化多,种类多。

主题3 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

(1)具有酸的通性;

(2)某些酸不稳定,受热分解;

(3)硝酸与浓硫酸有各自的特性。

3.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教材中,有机化学知识包括烃、烃的衍生物、基本营养物质和合成材料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环保、科研等密切相联。由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无机物有较大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也有较大差异,所以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笔者以“烃”为内容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中进行了专题授课。

根据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及省学测说明,笔者将本专题分为“甲烷”、 “乙烯”、“ 苯”三个内容组织同学们进行复习,将同学们分成三组,每组分成3~4个小组, 布置复习内容:

主题一 甲烷:甲烷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主题二 乙烯:乙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主题三 苯: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待充分讨论和总结后,各组将结果书写在相应的学案上,同时各组代表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而后,各组之间相互学习点评,指出性质结构等方面不足的地方并加以纠正,比如:A组有同学认为“甲烷无法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其没有还原性。”C组就有同学指出“甲烷可以燃烧,因而其具有还原性。”B组有同学乙认为“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被其氧化。”A组就有同学指出该反应是加成反应。利用这个时机,笔者引导同学们对“烃”所涉及的有机化学反应的所属反应类型进行甄别,从而复习回顾了有机反应类型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于有机物之间反应的反应类型的认知。最后,师生共同又对三种物质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对它们的性质结构进行了再认识。

三、经验总结与反思

1. 经验与结论

经过中学化学常见的三个方面的小班化复习课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到了如下的一些初步的经验结论:

(1)小班化复习课复习效果的达成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是课堂中学生讨论效果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课前和课上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好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而引导的问题的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与回顾中达到自主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2) 找到了能够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的复习模式。在不同知识方面的复习中,我们都采用了“确立主题分组复习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构建体系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复习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在复习的基础上不少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得到了重塑,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加强。

2. 建议与不足

(1) 以上复习模式的开展要点是复习主题的建立,如何建立既符合“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要求又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复习专题与各个分主题,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与实践进行研究的问题,因为复习主题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讨论效果和知识体系的重建效果的达成。不同阶段的考试的要求,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可参与度对主题的建立都有影响,需要通过实践去找到规律。

(2)在复习中各个小组的建立需要更有效的机制。在研究的初期笔者只是根据W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各个小组的讨论参与程度参差不齐,不能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复习;而后笔者又根据学生的成绩搭配分组,但却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成绩的可变性,同样有待提高。

(3)讨论过程中问题引导的设计有待细化和规范化。虽然在课前已经设定了复习的主要专题与分组课题,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讨论需要我们将有些问题更加细化,逐步地引导学生达到复习的要点。而在课上时我们教师的点评与总结的用语还需更加规范,避免不规范导致的学生认识的偏差。

高中化学的小班化教学是近些年出现的新课题,小班化不只是一种教学对象数量上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与方法上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探索,而对于不同的群体教学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尝试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2] 陈玉云.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J].广东教育,2004(5)

[3] 陈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D].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1):13

篇8

关健词:数学素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数学科是一门要求综合能力较强的、但比较枯燥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学习成绩不高。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这里,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去探索一下,分析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我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一)问卷调查对我所教的三个高二年文科班的学生(142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允许多选)一、学习方法:

1、多读书、注重基础、完成课本习题即可。78人、占54.1﹪

2、多思考、注重理解、对所学的知识能追求根源。23人、占15.9﹪

3、多重复、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15人、占10.4﹪

4、只是上课听听、模仿课里的习题做一下作业即可。41人、占28.4﹪

5、不知用什么方法,只是随便听听。17人、占11.8﹪

二、学习习惯:

1、习惯跟老师一节一节走,完成作业即可。96人、占66.6﹪

2、自己先预习新知识,有超前意识。38人、占26.4﹪

3、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自己经常先钻研。8人、占5.5﹪

4、知道用什么方法,但却用学不来。104人、占70.1﹪

(二)分析、研究一、学习方法:

1、多读书、注重基础占54.1﹪,说明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对基础的重视程度还是挺高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数学公理、定理、推论……的理解,只想着把基础的题目把它做完就可以。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课本与习题两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互不能替代的,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地是为也更好地掌握课本的知识,所以我我提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读书少做题目,不应当多做题少读书,当然做题也要有一定的数量,不然也会前功尽弃。

例如:已知=(2,4,1),=(3,7,5),=(4,10,9),求证:A、B、C三点共线在这道题中,很显然只要认真对待书本里的知识很容易就可把它解决,考察空间向量里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常见的解法有:(1)、存在唯一的实数t,使得=+t;(2)、存在唯一的一对实数x、y,使得=x+y且x+y=1;(3)、存在唯一的实数,使得=若证明其中的t、x、y、存在的话,就已经把题目解出来了。

2、多思考、注重理解与多重复、温故而知新所占的比率为较少,说明在学生群体中学习的主动性、钻研性还是相当欠缺的,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是象初中那样很强的依赖心理。跟老师教学的惯性运转。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理解,课堂上不懂得记笔记,被动学习。但对这少数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他们认识到理解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如果一位学生不懂得思考,那么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所学的知识再多也没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的知识。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而思考的目标就是问题,遇到问题不要忙于问人,应力求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例如:求过点(0,1)而且与抛物线=2x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方程?一部分同学解成:设过点(0,1)的直线方程y=kx+1联列方程组整理得:KX+(2K-2)X+1=0(*)

直线与方程只有一公共点方程有两个相同的解=(2K-2)-4K=0,解得K=所求的直线方程是Y=X+1

但有一些同学就会产生疑问:是不是只有一条这样的直线呢?这些同学就会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有的同学借助图形去寻找另一些直、有的同学仍然在方程中寻找错误的根源,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是否严密,最后终于有所悟:

(1)忽视了直线斜率不存在的这种情况

(2)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即方程只有一组解,也即(*)方程只有一解,应包括K=0的情况。

学生通过自己自觉的思维行动,从而将模糊、疑难、紊乱的一些知识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的思想。

3、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是属于应付式的,课随便听听、下课习题随便模仿书本去做一下。当然不排除这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学的心情绪,应付高考只领毕业证书的心理。这些学生可而知学习成绩一定不理想,缺乏毅力与信心,能力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二、学习习惯

1、调查中发现,我们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习惯一节一节跟老师走、一章一章的学,没有一种起前的学习的意识,缺乏对学科整体性的认识,可以说:“只见树林,不见森林”。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要掌握的数学定义、公理、定理、推论、性质等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遇见题目无从下手。成绩难以提高,只会做当节课的知识,对于一些较综合题目无从下手。例如:已知,则的值是

学生在学项式定理时,对二项式公式:=都能掌握,但在解决这道题的话,很多学生就只能跟着书本里的知识模仿,读死书,对公式不会活用。很多同学无从下手,认为没有学习过,说明他把一节课的内容学死了,只会“左=右”,不会“右=左”,显然的左边是一个二项式的展开式,只要改写成:很多同学就可以看出来了,可表示为:=729,所以得到n=6但在求时很多同学又不会了,其实在课本中学习过,显然只要把加上再减去就可得到:-所以就可解得

2、能先去预习的同学了大约27﹪,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个数据还是较高的。在现今的中学的学科中,客观上科目较多、学生难以拿出一大块时间来预习。主观上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种主动学习的信念,特别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当然这些能先去预习的学生在掌握公理、定理等方面的知识来说较容易。课堂上很容易理解老师所讲的课,做起作业也较快、较轻松。

3、极少部分学生能注意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科间联系。而且事先能去钻研,这样的话就不会被动的去学习,而是在钻研的过程中养成了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习惯,对于解题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经过长期的锻炼,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先从思维的角度去联想、去探索。因此就使得学习变得轻松。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也较优秀。这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在解决有关问题的时候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例如:设且,求证:在解这道题时,那些平时注意知识间联系,注意去思考的同学就懂得用多种方法去证明。证法1:(比较法)即当且仅当证法5(三角代换法)当且仅当

(三)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指导

1、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反思与认识

(1)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象初中那样具有依懒的心理,跟着老师屁股走,不预习、不做笔记,那么就失去了听课意义。

(2)学习的条理性。老师在课堂上一般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讲,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做了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听不进去,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忽视基础。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学生在练习、作业上和不良习惯。主要有对答案、不相信自己结论缺乏对问题解决的信心与决心,讨论问题不独立思考,养成一促依赖的心理素质;慢腾腾做作业,不讲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业练习效率不高。

2、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

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听课习惯。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五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作业习惯,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必须独立完成。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疲疲惫惫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指导。

3、加强45分钟课堂效益。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当然是通过课堂来加以引导加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

(1)抓教材处理。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老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数学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2)抓知识形成。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要让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重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的过程。

(3)抓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让学生形成较快节奏的学习习惯。

(4)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现开销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现开销的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课堂练习、抓好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1/4-1/3,有时超过1/3,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6)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7)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4、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篇9

专题1 化学与生活

【考纲要求】 一、化学与健康

1.了解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2.了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4.了解的危害。 二、生活中的材料

1.了解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能通过实例认识化学在发展生活用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了解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4.知道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5.了解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性能,及其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化学与环境保护

1.了解水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2.了解大气主要污染物;了解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生活废弃物对人体的危害与处置的方法、“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课前准备】

一、食品中的常见有机物

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的作用: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有机物,在体内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或作

为辅酶催化某些特殊的反应。

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作用: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维持细胞间质的正常结构;促进伤口愈合,维持牙齿、骨骼、血管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帮助无机盐和某些氨基酸的吸收;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又解毒作用。

三、了解常见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请将下列常见食品添加剂与其作用用直线联系起来: 调味剂 防止食物腐烂、变质 着色剂 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 防腐剂 改善食品外观 营养强化剂 增添食品味道 四、了解的危害。

常见的有: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等。 的危害:危害健康,影响工作,改变性格,连累家庭,为获毒资而犯罪,传染爱滋病 五、了解生活中的常用材料

合金与纯金属比较,硬度大;熔点低,缺点是易形成电化学腐蚀,铁锈的成分是是表面加涂层、连接活泼金属、牺牲阳极阴极保护;

例如:邮筒用涂油漆的方法来防止生锈,手术刀用制成不锈钢的方法来防止生锈,埋在地下的输油管道用外加直流电的方法来防止生锈

【课堂复习】

知识点1.了解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营养均衡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例1.下列实验中,颜色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

A .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B .鸡蛋清中加入浓硝酸

C .淀粉溶液中加入碘酒 D .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浊液混合加热

A .富含蛋白质的是鸡蛋

B .富含维生素的是脱水青菜和橙汁 C .富含糖类的物质只有白砂糖

D .富含油脂的是精炼食用植物油和奶油

例3.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会产生银镜现象,说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B .维生素C 能防治坏血病,能使Fe 3+转化为Fe 2+ C .油脂在人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氨基酸

D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Na 2SO 4溶液会使蛋白质发生盐析 知识点2.了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例4.维生素C 的结构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维生素C 的分子式为C 6H 8O 6

B .维生素C 高温时不稳定,所以生吃蔬菜水果比熟吃维生素C 的损失少 C .维生素C 能发生水解反应、加成反应 D .维生素C 属于烃类

例5.食用下列物质与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无关的是( )

A .铁强化酱油 B .加碘食盐 C .富锌面粉 D .高钙牛奶 知识点3.了解常见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例6.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米汤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酸钾(KIO3) B .鱼、肉、虾等食品不能用福尔马林防腐保鲜 C .利用葡萄糖和银氨溶液,可在玻璃上镀银 D .缺铁会产生贫血,常在酱油中补铁

知识点4.了解的危害。

例 7.2008夏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要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绿色奥运

是指( )

A .加大反恐力度,并讲求各国运动员的营养搭配,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比赛 B .严禁使用兴奋剂,使运动员公平竞争

C .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D .奥运场馆建设均使用天然材料,不使用合成材料

例8.长期吸食或注射会危及人体健康,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的是( )

A .冰毒、黄连素 B .海洛因、黄连素 C .大麻、 D .黄曲霉素、尼古丁

知识点5.了解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能通过实例认识化学在发展生活用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例9.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

A .聚丙烯 B

.新型陶瓷 C .镁铝合金 D .钢化玻璃

例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钢板镀锌可以防止锈蚀 B .羊毛、蚕丝、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C .高纯石英玻璃可用来制造光导纤维 D .生铁和普通钢都是铁碳合金

例11.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硅的提纯与应用,促进了半导体元件与集成芯片的发展 B .水泥、玻璃、塑料都是高分子材料 C .钢化玻璃与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不同

D .通常情况下,铝合金在空气中不易被腐蚀,可用做建筑材料

知识点6.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例12.调查发现,某些新装修的居室中空气污染物浓度过高,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这些污染物最

常见的是( )

A .SO 2 B .CO 2 C .C 2H 4 D .苯、甲苯、甲醛等有机物蒸气

例1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

A .以水性涂料代替油性涂料 B .以无磷洗涤剂代替含磷洗涤剂

C .实验后的有毒有害物质应分类收集,统一处理 D .在通风橱中制取氯气时不用NaOH 溶液吸收尾气

知识点7.了解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例14.下列有关纯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熔点比生铁高

B .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比生铁的快 C .在潮湿的空气中比生铁容易生锈 D .在热的浓硫酸中可钝化

例15.钢铁腐蚀在生活和生产中相当普遍。下列措施不能防止钢铁腐蚀的是( ) A .在钢铁雕塑表面涂上高分子塑料 B .将输送自来水的铁管表面镀锌 C .经常用自来水冲洗钢铁制品

D .在自行车的转轴等部位使用黄油或机油,既防锈又

知识点8.知道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例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人造刚玉的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

②化学家采用玛瑙研砵磨擦固体反应物进行无溶剂合成,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③提前建成的三峡大坝使用了大量的水泥,水泥是硅酸盐材料

④夏天到了,游客佩戴由添加氧化亚铜的二氧化硅玻璃制作的变色眼镜来保护眼睛 ⑤太阳能电池可用硅材料制作,其应用有利于环保、节能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③④⑤ D .③⑤

例17.电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能量来源,各式各样电池的发展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

下列有关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锌锰干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碳棒变细 B .氢氧燃料电池可将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C .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氢气在负极被还原 D .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高纯度的单质硅

例18.世界著名的科技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考证说:“中国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就

已经使用玻璃了。”玻璃是Na 2CO 3、CaCO 3和SiO 2在高温下熔合发生化学反应而成的。下列有关 玻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制普通玻璃的原料主要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 B .普通玻璃的成分主要是硅酸钠、硅酸钙和二氧化硅 C .玻璃在加热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

D .不用玻璃瓶装烧碱溶液,是为了防止烧碱跟二氧化硅生成硅酸钠而使瓶塞与瓶口粘在一起

知识点9.了解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性能,及其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例19.橡胶属于重要的工业原料。它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弹性,但强度较差。为了增

加某些橡胶制品的强度,加工时往往需进行硫化处理。即将橡胶原料与硫磺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橡胶制品硫化程度越高,强度越大,弹性越差。下列橡胶制品中,加工时硫化程度较高的是( ) A .橡皮筋 B .汽车外胎 C .普通气球 D .医用乳胶手套

例20.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它是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与蛋白酶制成的。蛋白酶的催化活性很

强,衣物的汗渍、血迹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都能水解而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 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

A .棉织品 B .毛织品 C .腈纶织品 D .塑料品

知识点10.了解水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例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铅

B .CO 气体有毒,在生有炉火的居室中多放几盆水,可吸收CO C .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D .绿色食品是指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

例22.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可表示为:天然水

的絮凝剂是( )

A .氯气 B .活性碳 C .蓝矾 D .Fe 2(SO4) 3

例23.下列有关水处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利用明矾等混凝剂溶于水后生成的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 B .可以利用熟石灰来中和酸性废水

C .污水处理常用的化学方法有:中和法、沉淀法、混凝法、过滤法 D .可以利用沉淀反应除去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知识点11.了解大气主要污染物。了解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例24.有关环境污染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的SO 2

B .pH 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C .大气中SO 2浓度的增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从保护环境考虑,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氢气

例25.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沉降过滤吸附自来水。其中常用

识点12

例26.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人类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发现进行处理

并循环使用。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

A .发电厂的煤经脱硫处理

B .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燃料 C .回收并合理处理聚乙烯塑料废物 D .电镀废液经中和后直接排放

例27.下图表示常见的垃圾分类,废弃的塑料矿泉水瓶属于( )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给0分。) 1.有关天然产物水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水解可得到丙三醇 B .可用碘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

C .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氨基酸 D .纤维素水解与淀粉水解得到的最终产物不同 2.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

A .NO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甲烷 3.下列举措不能防止或减缓钢铁腐蚀的是( ) A .在钢铁制品表面镀一层金属锌

B .将钢铁制品放置在水中

C .在钢铁中加入锰、铬等金属,以改变钢铁结构 D .将钢铁制品表面涂上油漆

4.据估计,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结合来自CO 2中的碳1500亿吨和来自水中的氢250 亿吨,并释放4000亿吨氧气。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O 2 + H 2O + 微量元素(P、N 等) (蛋白质、碳水化台物、脂肪等)+O2

叶绿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某些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可转化为有机物 B .碳水化合物就是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 C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催化剂 D .增加植被,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光能

5.下列家庭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衣架的外面包上一层塑料层,防止金属生锈 B .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 .钢铁生锈

D .油炸鸡蛋时,鸡蛋中的蛋白质变性

6.人生病时要合理用药。下列药品与其作用不匹配的是( ) .A .氢氧化铝:中和过多胃酸 C .青霉素:消炎抗菌

B .阿司匹林:解热镇痛 D .医用碘酒:人体补碘

7.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玻璃、陶瓷、水泥的生产原料都有石灰石

B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C .导电塑料(结构为

)的单体为乙烯

D .氮化硅结构陶瓷可以用来做发动机的部件 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向尿液中加新制的Cu(OH)2并加热确定尿液中混有葡萄糖 B .向碘水中加入乙醇以萃取碘

C .向酒精中加入金属钠确定酒精中混有醋酸

D .将石油裂解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确定裂解气中含有乙烯

9.厨房中的化学知识很多,下面是有关厨房中的常见操作或者常见现象,其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 是( ) A .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B .用煤气灶燃烧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 4)为炒菜提供热量 C .牛奶久置变质腐败

D .用醋酸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 3、Mg (OH)2]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应大力推广“乙醇汽油”

B .钢铁在海水中比在河水中更易腐蚀,主要原因是海水含氧量高于河水 C .废弃的塑料、金属、纸制品及玻璃都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

D .钢铁生锈后,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OxH2O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贵州省高二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专题2 物质结构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3.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4.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5.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6.了解元素、同位素的含义;

7.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8.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9.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课前准备】

一、物质的组成(宏观、微观两方面)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用来表示单质、化合物的宏观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是用来表示物质微观构成的。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质量的是质子和中子。

四、化学键

五、中学不同阶段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反应物中化学键破坏,原子重新组合形成生成物中新的化学键(高中) 第一节 化学用语 1.右图中

a b ;

代表:化合价为+c或-c ; d 个单位的正电荷或负电荷;

e 代表: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

4.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常见的可逆反应方程式等书写要点 略。

【课堂复习】

知识点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

符号、离子符号。

例1.某矿泉水含有钙、氯、钠等,这里的钙、氯和钠指的是( )

A .元素 B .单质 C .分子 D .氧化物

知识点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

价。

例2.硼的原子序数为5,硼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

A .HBO 2 B .H 3BO 3 C .H 2BO 3 D .H 4B 2O 5

例3.铜在一定条件也会生锈,其主要成分是铜绿,化学式为Cu 2(OH)n CO 3,式中n 等于( )

A .1 B .2 C .3 D .4

知识点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 例4.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氢的分子式H 2O 2 B . Cl 的结构示意图

C .乙烯的结构式C 2H 4 D .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37 17Cl 例5.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乙烯的最简式C 2H 4 B .乙醇的结构简式C 2H 6O C .带m 个 正电荷的A 离子的离子符号为A +m D .臭氧的分子式O 3 知识点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例6.12C 的原子质量为m ,则质量为n 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n/m B .m/n C .12 n /m D .12m/n

例7.化合价为m 的某元素的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 ,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n-62m B .n-31m C .n/2-31m D .(n-31m )/2

例8.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 的原子质量数为A ,含N 个中子,它与1H 原子组成的H m X 分子,在ag Hm X

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

a a a a

(A-N+m)mol B . (A-N)mol C ( A-N)mol D (A-N+m)mol A+mA A+mA

知识点6.了解元素、同位素的含义。

例9.铋(Bi )被称为“绿色”金属,在医药方面有重要应用。下列关于20983Bi 和21083Bi 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 .20983Bi 和21083Bi 互为同位素

B .20983Bi 和21083Bi 都含有83个中子 C .20983Bi 和21083Bi 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20983Bi 和21083Bi 分别含有126和127个质子 例10.11H 、21H 、31H 、H +、H 2是 ( )

A .氢的五种同位素 B .五种氢元素

C .质子数都相同的粒子 D .氢元素的五种不同粒子

知识点7.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

例11.a A m+和b B n-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a 值为( )

A .b+n―m B .b―n―m C .b+n+m D .b―n+m

例12.有两种粒子,它们所含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分别相等,则下列关于这两种粒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A .可能是同位素 B .可能是1种分子和1种离子 C .可能是不同的分子 D .可能是不同的离子

知识点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例1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A .Na 2S B .NaOH C .Na 2O D .BaCl 2

例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 B .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C .只含共价键的物质叫共价化合物

D .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课后作业】

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给0分) 。

1.某国的自来水厂很多是用Cl 2来杀菌消毒的,但是Cl 2对人体有害,很多国家已经不再使用,而改用一 种叫做铁酸钠的物质(Na2FeO 4) 。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铁酸钠杀菌消毒是因为它溶于水产生一种胶体 B .利用铁酸钠杀菌消毒是因为它具有强氧化性 C .该物质中,铁的化合价为 +2 D .该物质中,铁的化合价为 +3 2.下列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

A .甲烷的结构式:

B .镁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 .乙酸的分子式:CH 3COOH D .乙炔的分子式:

HC CH

3.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 对金属Pt 表面催化CO 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 列关于202Pt 的说法正确的是( )

78

A .202Pt 和198Pt 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78

78

B .202Pt 和198Pt 的中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

78

78

C .202Pt 和198Pt 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粒子

78

78

D .202Pt 和198Pt 的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78

78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3C 和14C 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 B .1H 和2H 是不同的粒子,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C .14C 和

14

N 的质量数相等,它们互称同位素

D .6Li 和7Li 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相等

5.O 3和H 2O 2都是常见的氧化剂,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O 3和O 2互为同位素

B .O 3和H 2O 2的分子内都含有共价键 C .H 2O 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消毒杀菌

D .高空中的O 3层保护保护人类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6.某元素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m ,中子数为n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C .m 可写在该元素符号的左下角 D .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13

7.136C -NMR (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请分析6C 的碳原子( )

A .核外有6个电子,其中4个能参与成键 B .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C .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质子 D .质量数为13,核电荷数为12,核内有7个中子

8.共价键、离子键都是构成物质微粒间的不同相互作用,同时含有上述两种相互作用是( ) A .CO 2 B .CCl 4 C .H 2O 2 D .NH 4Cl

9.下列分子含有的电子数目与氟化氢分子不相同,且只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NH 3 B .CH 4 C .H 2O D .HCl

10.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

A .9与12 B .6与16 C .13与17

D .14与8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 B .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C .含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D .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1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种元素组成的分子中一定只有极性键

B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 .稀有气体中不含化学键

13.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8个笼,每个笼中可容纳1个CH 4分子或1

个游离的H 2O 分子,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笼容纳了CH 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 2O 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

A .CH 4·14H 2O B .CH 4·8H 2O C .CH 4·(23/3)H2O D .CH 4·6H 2O

14.下列过程中,化学键没有被破坏的是( )

A .水分解

B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D .HCl 气体溶于水

C .NaCl 溶于水

15.有a X m+与b Y n-两种简单离子,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关系式或化学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a >b B .a =b + n + m

C .Y 的氢化物化学式为H n Y 或YH n D .X 的氧化物化学式为XO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贵州省高二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专题3 元素周期律

【考纲要求】:

1.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2.以第3周期为例,了解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IA 和ⅦA 族为例,了解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课前准备】

一、周期表的结构 1.整体结构

2

2.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1)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元素的金属性判断:

①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②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③金属性强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④一般原电池中作负极的金属比作正极的金属的金属性强;⑤元素周期表左下角的金属金属性最强。

元素非金属性判断:

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②非金属性越强,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③非金属性强的物质可以把非金属弱的物质置换出来;④元素周期表右上角的非金属的非金属性最强。 (2)周期表中的最

在整个周期表中(除放射性元素)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Cs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 ,常温下液态的金属单质是Hg ,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Br ,碱性最强的碱是CsOH ,含氧酸酸性最强的酸是HClO4,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Cs ,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F ,没有正价的非金属元素是F ,在金属和非金属交界处,能够找到作为半导体的元素,你所知道的半导体有Si 。 【课堂复习】

知识点1.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例1.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引起的变化 B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的变化

C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 D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

例2.主族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取决于元素原子的( )

A .相对原子质量和核电荷数 B .电子层数和质子数。

C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D .金属性和非金属的强弱。 例3.已知某元素原子的L 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则该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 )

A .第3周期IV A 族 B .第2周期VIA 族

C .第2周期IV A 族 D .第3周期VIA 族

例4.短周期元素X 、Y 、Z 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已知Y 、Z 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和

是X 原子序数的4倍。X 、Y 、Z 三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 A .N 、Si 、S B .O 、P 、C1 C .F 、S 、Ar D .C 、A1、P 知识点2.以第3周期、IA 和ⅦA 族为例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例5.X 、Y 是元素周期表ⅦA 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 的非金属性比Y 强的是( )

A .X 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 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 .X 的半径比Y 的半径大;

C .X 的气态氢化物比Y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Y 的单质能将X 从NaX 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例6.下列事实不能用来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

A .金属间发生的置换反应

B .1mol 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

C .金属间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D .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例7.下列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

A .SiH 4 B .PH 3 C .H 2S D .HCl

例8.下列递变情况中,正确的是( )

A .Na 、Mg 、Al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减少 B .Si 、P 、S 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降低 C .C 、N 、O 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D .Li 、Na 、K 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例9.下列各组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 .酸性:HClO 4<HBrO 4<HIO 4 B .碱性强弱:KOH > NaOH > LiOH C .稳定性:HCl >PH 3>H 2S D .氧化性:I 2>Br 2>Cl 2

例10.碲(Te )为第五周期,ⅥA 族元素,它的化合物是一种常用的VCD 光盘记录材料。下列有关该元

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性:S H2Te

C .原子半径:S > Te D .酸性:H 2SO 4

知识点3.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例11.元素周期表中某区域的一些元素多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它们是( )

A .左下方区域的金属元素

B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 C .右上方区域的非金属元素 D .稀有气体元素

例12.锗(Ge )是第四周期第 ⅣA 元素,处于周期表中金属区与非金属区的交界线上,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

A .锗的金属性比钙弱 B .锗化氢(GeH 4)稳定性很强 C .氢氧化锗可能具有两性 D .锗的金属性比铅弱 【记记背背】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之最

第一节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

分数最大的元素:C

第二节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第三节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 O 第四节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第五节 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或无正价的元素、或无氧酸可腐蚀玻璃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

素 F

第六节 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或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元素 Cs 7.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 ;最轻的金属元素:Li

8.常温下单质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 ;金属元素:Hg

9.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

10.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 、P 、O 【课后作业】

单项选择题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给0分) 。 1.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主族元素的是( ) A .磷 B .铁 C .铝 D .钙

2.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该元素不可能是( )

A .是IA 族元素 B .是金属元素 C .是非金属元素 D .惰性元素

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 ,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 .х+2 B . х+4 C .х+8 D .х+18

4.同主族的X 、Y 、Z 三种非金属元素,周期数递增,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B .元素单质氧化性递减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递增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减弱

5.同周期的X 、Y 、Z 三种元素,已知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HXO 4>H 2YO 4

>H 3ZO 4,则下列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 <Y <Z B .元素的非金属性:X >Y >Z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 <Y <Z D .原子序数:X >Y >Z 6.下列关于物质性质变化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酸性强弱:HIO 4>HBrO4>HClO4 B .原子半径大小:Na > S > Cl C .碱性强弱: KOH>NaOH>LiOH D .金属性强弱: Na > Mg > Al 7.表明金属甲比金属乙活动性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失电子数比乙多 B .同价态阳离子,甲比乙氧化性强

C .乙能与盐酸反应而甲不能 D .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甲在乙的左下方 8.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 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C 的氢化物比B 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强

B .A 的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比B 的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 C .C 的氢化物比的B 氢化物稳定 D .原子半径A >B >C

9.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正确的是( ) A .铍(Be )的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镁强 B .砹(At)的氢化物不稳定 C .硒(Se)化氢比硫化氢稳定

D .氢氧化锶[Se(OH)2]比氢氧化钙的碱性弱

10.元素X 和元素Y 在周期表中位于相邻的两个周期:X 与Y 两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之和为19;Y 的原子

核内质子数比X 多3个,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X 与Y 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Y 2X 2 B .X 的化合物种类比Y 的化合物种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