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生物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8:2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必修一生物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必修一生物总结

篇1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1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除病毒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单位)组织器官系统(玉米等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

1.病毒(HIV/SARS),没有细胞结构,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不属于真核或原核生物。

只有一类核酸:RNA或者DNA。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细胞学说(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建立的过程:

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细胞

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19世纪(1838/1839)德国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核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对光:转动转换器调大光圈转反光镜

②观察:对光放标本至孔中央降物镜至片上方升镜筒仔细看

2.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转动转换器

注: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光圈,凹面镜。

1.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① 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后再用高倍镜

② 低倍镜观察时,粗、细准焦螺旋都可调节,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③ 物象与实际材料,左右都是相反的。

④ 放大倍数,目镜长度与其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为正比。

⑤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变小,视野内细胞数目变少,每个细胞体积比大。

例: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范围内由8个细胞

若目镜变为40x,物镜不变,则只有2个细胞。课本P4

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3捕获光能的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水的光解

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 C3的还原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4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3.中期

特点:①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形态最清晰,数目最稳定,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6.总结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1.前期纺锤体的来源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植物细胞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例:蛙的红细胞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点:稳定性、不可逆性、持久性

二、细胞全能性:

(1)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具有本物种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5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

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焕蛩赜跋煜拢捎谙赴4换疃芩鸹蛑卸弦鸬南赴鹕撕退劳觥!鞠赴蛲鍪且恢终5淖匀幌窒蟆?/p>1.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形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1)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

3.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4.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5.癌症的预防及治疗

篇2

人教版高一上册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 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 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 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 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 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 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 三种元素 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 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 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 (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6.高一上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篇3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1高二生物备课组由组长林英组员叶锋、高晓燕、陈佳佳组成,本学期我们将以学校工作意见和教务、教科处等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质量为目标,以学校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南,以生物教学大纲和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为依据,认真开展少教多学的课题研究,加强教学模式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使高二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1.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高质量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本学期要完成教学任务是人教版选修本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以及进行必修一的实验复习,如果时间允许还将进行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章)

教学进度安排要非常紧凑,课堂教学一定要提高效率。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制订。本届学生高一时由于特殊原因,学生的生物学的基础比较薄弱,落后面比较大。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发展特长。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足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指导学生建立错题簿,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在辅差方面,用鼓励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对月考、期中考及平时测验进行评价分析,认真分析情况,找到改进措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相长。

2.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本学期我们将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年级教学的核心作用,健全集体备课措施,提高备课效率。我们将把每周的周一上午定为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时我们将完成以下的事情:

①将教材划分,确定出重点与难点以及备课内容。

②将内容分配给各教师,并确定好主讲人。

③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典型例证、同步训练、跟踪测试作出统一的规定。

④在教学框架和教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教案和学案,每人按计划完成自己所负责的教案和学案,由全组讨论后共同使用。

3.深入开展教学科研

我们备课组每位老师都将参与学校的高中少教多学提质减负”教研课题的研究,计划每两周安排一位老师开一节课题观摩课.

组织老师相互听课评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课题评议,及时反馈给上课老师,及时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另外鼓励每位老师按时完成每学期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4.组织学生参加4月1日的生物奥赛初赛

在上学期辅导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组织好竞赛辅导,把竞赛辅导与培优活动结合起来,制订生物科竞赛辅导工作计划,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辅导学生,争取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各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竞赛辅导工作。

5.研究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方向,组织高二备课组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2为了提高高一生物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备课组努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构建有科组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新学期高一生物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于生物学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数学校不开设生物,学生缺乏必要的生物知识基础,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包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高考要求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实验班练习编写、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普通班课堂笔记和练习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达到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一种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

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制作课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内质网互动平台,积极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集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3这篇关于《高二生物教学计划》,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课是高级中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生物课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

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有别于初中生物的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注重于理解,所以要求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本学期的任务是完成第二册的学习,也就是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学习。同时完成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好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4新的学期咱们将以丰满的作业热情,端正的教育态度,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法,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执行教育进度,以进步生物学科的教育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规划新的讲堂教育形式

讲堂教育的根本原则:大讲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加、三讲三不讲(讲要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会的不讲、“先学”现已把握了的不讲、内容太偏或者对学生的常识结构和往后开展没有太大的效果不讲,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真正使生物课成为高效讲堂;

讲堂教育的形式:预习检测——情景引入——方针展现——学案导读——自主学习——考虑体会——合作探求——迁移使用及反应;

二、强化基础常识教育

高一学生所学生物常识应以基础常识、根本技能的把握程度为教育方针,适当进步学生生物常识的剖析、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因而,在教育进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化理解所学常识,清晰地熟悉某个常识与其他常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常识的条件和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常识处理实践问题。

三.加强学法辅导,培育学生杰出的学习习气和学习爱好

教师在教育进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辅导,以进步学生的学习功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把握生命科学的实质规则,促进学生构成适合本身开展的学习习气。生物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要结合生产、日子实践进行教育和开展各项活动,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常识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让生物讲堂教育充溢热情和活力。

四.加强对《新课程规范》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剖析研究

篇4

不仅课程设置的间断使初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跨度加大,而且,初高中教材版本的不统一、不配套也会使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知无法达到螺旋式上升。这样,虽然在新课标中初高中生物课程主题基本一致,但由于初高中教材所用版本不同,教学内容差别较大,学生知识体系也会存在断层。

一、初中生物教学应做好第一衔接

课程学习的断层,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处理和衔接。很多初中教师认为衔接工作只是高中教师的事,与初中教学无关,笔者认为不然。初中与高中的生物教学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从初中开始培养的。生物教师恰恰应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做好课程教学的第一衔接。如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能主动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衔接,那么,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是对于实现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都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学生间断两年的生物课程学习,初中教师如何做好课程衔接的第一步工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实践,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以构建生物核心概念为目标,以反映生物科学主题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将生物科学的概念和思想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在高层次上实现课程学习的连续与过渡。

二、构建生物核心概念,有效实现课程衔接与过渡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含了概念、原理、规律等,是生物学的学科骨架。这样的概念能反映生物学科的本质,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围绕核心概念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的思想主线,还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整合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初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们都能够坚持以建构核心概念为目标,那么,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会不断得到强化,生物核心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而核心概念一旦建构成型学生则很难遗忘,这对解决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新课程标准,在初高中全学段范围内分析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是确定核心概念的纲领性文件,是支撑生物科学主题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也是确定核心概念、教学目标、教学衔接点的依据。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先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核心概念,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点,并根据学情需要确定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核心概念作适度拓展,使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够以核心概念为联结点形成有机的整体。初中教师还应参加高中课程研究培训,及时了解高中学段课程改革的进展。如有条件,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初高中大循环的教学工作,加强对衔接问题更深刻的认识。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北京版初中生物第四册第十六章第一节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师应把“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放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教学内容中去分析。

在初中教学内容中,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学习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内容。可以看出,“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等重点内容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中,有关“生态系统”的教学内容与“稳态与环境”模块密切相关。高中课程必修部分选择的都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构建“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深刻的印象,也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很大帮助。从近处说,这为接下来的两课时深化“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起到了“修桥铺路”的作用;从远处看,这为高中学段继续学习“稳态与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的教学设计始终以稳态与环境科学主题为指引,以理解、掌握和应用“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为目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2.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教学目标

要顺利地达到构建核心概念的目的,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笔者利用四个平行班的教学,根据课堂反馈反复分析,反复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

从笔者所教学生的基础看,学生在学前已具备了诸如环境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知识储备,能够对简单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作出一般的观察、分析和信息处理。因为这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但学生在对生物学专有名词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如不易接受营养级、初次级消费者、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与生物学概念的区别等。特别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学科观点,有较大的难度。对此,笔者选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探索上下功夫,制订和完成较高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举例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图解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相互关系;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的渠道。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制作生态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增进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强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事实归纳出一般的认知性概念,如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再构建核心概念――“生态系统”,为将来建构“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核心概念――“稳态”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认识生命系统的环境、调节与“稳态”找到一个宏观的视角。(见图)

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探究”式的方法,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组织学生在兴趣中逐步深入教材的内容,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4.根据教学流程细化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播放音乐视频集锦,内容是北京市昌平区几处学生熟悉的生态园:北京绿色农业生态园,盛世源生态园,百辰生态园,浩华绿色生态园,英达生态园,红栌生态园。可提问:这些场所为什么叫生态园?你根据什么认为生态园就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

向学生展示生态瓶,这是同学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评价。

以上同学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现在再来看看生态园在成分上与生态瓶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总结生态园与生态瓶在组成相同点。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指导学生观看视频: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生物因素的功能与地位: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生物之间的营养供应关系,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食物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讲评。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以及营养级的判断。判断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实际上,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网。

游戏:食物网中的生物角色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请学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会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包括分析种群变化)。

(4)生态系统的结构

讨论:你对“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何理解?你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是统一的整体”怎样理解?

课堂反馈:请学生用5分钟时间在练习本上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

(5)阅读思考

资料:内蒙古沙漠禁牧10年又见风吹草低。10年前,内蒙古正蓝旗的4万亩草原,因为过度放牧,变成沙漠。10年间,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开始治沙试验,“无为而治”,禁止放牧,让沙地自行修复。10年后,草原上重现草色,到夏季,牧草的平均高度预期会超过1米,最高的能达到1.8米。

思考:人类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篇5

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新学期生物教师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新学期生物教师教学计划1一、高一学期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一学期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必修),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几部分。学期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具体内容分析:

1、本部分内容是以细胞为主线,其中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2、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在本部分内容中,蛋白质和糖类是重点内容,教学中要重点突出。

3、在教学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ATP和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都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结合生产实践,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教学时不要过深、过难。

4、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

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三、高一学期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内容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内容是教学重点。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四、高一学生情况汇总

1、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对与高中课程衔接紧密的初中知识作适当补充。

2、现在的教材为了体现课程理念,要学生主动从教材外的资源中获取知识,如网络、教材光盘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条件所限,就不得不依靠老师从课堂中得到补充。

切实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出策略。

五、高一学期教学措施

1、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并且注重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新成果相联系。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

3、精心设计导语;

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4、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

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6、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

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7、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新学期生物教师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二、任务和目标

本学期教研室下达的任务是授完生物必修1—《遗传与进化》。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三、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校高一生物教师得到充实,由两位生物教师担任生物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压力很大。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生物备课组将加强集体备课,未经集体备课的课不上。我们平时要加强对课标、教材的研究,确保准确把握教材,少走弯路。

我校现在有学生530人左右,男女比例接近1:1,有10个教学班,其中文化班8个,艺体班2个,每人5个班,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不好,智力水平还可以,学生的自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欠缺。

四、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每周有一次大集体备课:确定下周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习题(考虑学生的实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试题)、作业情况;

协调各班的进度;反馈上周各班学习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安排下周的观摩课,评课的时间、地点。

2、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班找出2名生物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然后进行总结,介绍给学生,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染力)。

3、加强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课上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操作事项的说明,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学生在周六、周日去实验室做实验)。

4、自我发展:本学期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学习任务之外,我要通过报刊、网络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5、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原则在学生自动报名的基础上开展活动。活动每2周开展一次,时间利用课外时间(晚上7:30—8:30),开展的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指导、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习题点评、讲座等等。

新学期生物教师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学校和年级要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新大纲、新考纲为扶手,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和挖掘学生潜力,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以昌乐二中的模式为基础,以杜郎口中学的措施为途径,以衡水二中的效果为目标,全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二、工作目标:

根据本校实际,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本模块有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的生命历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执行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帮助者的精神,全面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如下:坚持贯彻“抓中间,促两头,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的战略思想。注重“双基”,踏踏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做到及时反馈巩固,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逐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科能力。教师要在备课、导学案编制、作业批改、考试分析等各个环节上做的更细、更实,做精做优。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带高一2、4、8、13、17五个班的生物教学。其中2班和4班为强化班,是年级中的精华,基础好,反应快,一点就通,因此对该班学生需要高标准高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向高考挺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8班为实验班,重点是抓双基促养成。而17班为普通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差,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以抓养成教育为主,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同时注重双基教育。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工作,编写优质高效的导学案。

2、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高校课堂“问题引导—先思后教—及时训练”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不同课型的特点,制定出不同课型的基本框架,注意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该讲则讲,该舍则舍,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决反对“满堂灌”“满堂练”,做到讲练结合、教学并重。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高考主要测试考生在中学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清晰地熟悉某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知识的条件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和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5、要落实好教学常规。

我会在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检测及落实上下功夫,尤其要做到:没经讨论的学案不印;自己不做的题目不发给学生;不能批改的作业不布置给学生,批不了的单元过关题不考。备课既要突出备知识,又要体现知识传授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自己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6、互相听课、评课,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7、认真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业习惯、考试习惯的培养。

8、积极参加课程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9、加强高一新生的思想教育。

高一新生思想差异很大,生物课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理想教育,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要配合班主任予以纠正,避免只教书不育人的行为。

新学期生物教师教学计划4一、高一学期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一学期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必修),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几部分。学期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具体内容分析:

1、本部分内容是以细胞为主线,其中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2、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在本部分内容中,蛋白质和糖类是重点内容,教学中要重点突出。

3、在教学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ATP和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都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结合生产实践,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教学时不要过深、过难。

4、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

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三、高一学期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内容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内容是教学重点。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四、高一学生情况汇总

1.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对与高中课程衔接紧密的初中知识作适当补充。

2.现在的教材为了体现课程理念,要学生主动从教材外的资源中获取知识,如网络、教材光盘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条件所限,就不得不依靠老师从课堂中得到补充。

切实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出策略。

五、高一学期教学措施

1.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并且注重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新成果相联系。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

3.精心设计导语;

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4.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

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6.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

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7.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新学期生物教师教学计划5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学校和年级要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新大纲、新考纲为扶手,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和挖掘学生潜力,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以昌乐二中的模式为基础,以杜郎口中学的措施为途径,以衡水二中的效果为目标,全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二、工作目标:

根据本校实际,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本模块有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的生命历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执行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帮助者的'精神,全面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如下:坚持贯彻“抓中间,促两头,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的战略思想。注重“双基”,踏踏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做到及时反馈巩固,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逐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科能力。教师要在备课、导学案编制、作业批改、考试分析等各个环节上做的更细、更实,做精做优。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带高一2、4、8、13、17五个班的生物教学。其中2班和4班为强化班,是年级中的精华,基础好,反应快,一点就通,因此对该班学生需要高标准高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向高考挺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8班为实验班,重点是抓双基促养成。而17班为普通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差,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以抓养成教育为主,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同时注重双基教育。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工作,编写优质高效的导学案。

2、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高校课堂“问题引导—先思后教—及时训练”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不同课型的特点,制定出不同课型的基本框架,注意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该讲则讲,该舍则舍,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决反对“满堂灌”“满堂练”,做到讲练结合、教学并重。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高考主要测试考生在中学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清晰地熟悉某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知识的条件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和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5.要落实好教学常规。

我会在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检测及落实上下功夫,尤其要做到:没经讨论的学案不印;自己不做的题目不发给学生;不能批改的作业不布置给学生,批不了的单元过关题不考。备课既要突出备知识,又要体现知识传授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自己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6、互相听课、评课,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7、认真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业习惯、考试习惯的培养。

8、积极参加课程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9、加强高一新生的思想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教育;生物学科;生活化

前言:

由于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之前,并没有系统的接触过生物学科,所以他们在初遇生物学科时,会存在一种选择两难的境地。所谓“选择两难”即:想学,怕太难;不想学,又好奇。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学生在接触新学习内容所必然出现的情况。在这时生物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生物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爱上生物课程。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的实际编写情况分析,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是最佳的,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生物素质的培养,在初中教学阶段开展生活化生物教学十分有必要。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想要实现对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激发,就必须要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沉浸于生物学习环境当中,通过有趣的生物知识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激发出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探究兴趣。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教材内容能够与生活化情境之间的有效融合,通过实际的生活事例将生物知识有效的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生物知识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进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动力,让他们将生物知识学习看作是一个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笔者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时,常以故事来作为教学导入的内容,并通过故事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进行“生物的生活环境”内容教学时,笔者就讲述了“晏子使楚”的故事,并提出了“为什么‘桔出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叶徒相似,而其味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浓烈的求知兴趣,此章内容的教学进行的非常顺利,教学效果也非常好,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意义非凡。

二、转化生活化教学内容

想要使生物教学课堂更好的实现生活化,教师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转化,使每一章甚至是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能够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更为贴近生活化教学目标,进而更好的完成生活化教学目标。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生物知识,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教材当中的生物概念、意义等内容的理解都不够透彻,教师想要让学生学好生物学会生物,就必须要做好对教学内容的转换,化繁至简,使学生能够更为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化教学背景下实现学习水平的突破。例如在进行“酶的催化作用”内容学习时,学生对于其概念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在这时,笔者做了一个小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意义所在。笔者在两块相同的布上泼洒了牛奶,用不加酶的普通洗衣粉洗其中一块布,布上的污渍并没有完全清除。另一块布则用加酶洗衣服来清洗,结果加酶洗衣粉洗过的布上一点污渍都没有。利用这种小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的实际作用,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其意义。

三、开展生活化教学课堂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其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掌握和技能水平的提升都有着关键性作用,想要使初中生物课堂更好的实现生活化,教师就必须要开展生活化教学课堂。在此环节当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知识的最大程度吸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知识探究活动,实验活动等;来让‘活动’围绕知识开展并服务于学生,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获得生活化体验,构建起自己的生物知识结构。相对于生活化情境和生活化内容来说,生活化课堂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但其必须要在前者的指导下进行,否则生活化课堂很容易失去意义。当然生活化教学课堂并非真正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内容的把握,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当中去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

四、布置生活化课后练习

一堂完整的教学课堂离不开有效的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总结,更是对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重要推动。因此在进行生活化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后练习的有效布置。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教师要以生活化练习为主要形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与生活化课堂导入、内容转化以及课堂构建之间的配合,使生活化生物课堂成为一个系统,提高其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后练习布置时,一定要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锻炼,使学生在建立起生物知识体系的同时,使他们的整体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常开展一些“实践性课后练习”,例如让学生自己种植花草(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让学生自己腌制咸菜(发酵技术)等都是笔者常用的课后联系。这种课后练习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还能让他们参与到生物实践党徽宗,更为细致的观察生物的演变过程,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总结:

综上所述,生物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其对于学生的生物知识及技能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教学阶段,想要实现对生物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必须要在掌握学生知识需求点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生物学科的优势,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进而建立起他们的生物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生物学习基础,为他们将来的高难度生物知识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秋菊.生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科学方法

假说—演绎法是形成和构造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首先提出某种作为理论基本前提的假说来,然后以假说作为出发点,逻辑地演绎出可由经验检验的结论,构成一个理论系统。用这个理论系统解释和预见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各种现象,并用实验来进行检验和修正。图1为假说—演绎推理的逻辑关系。

图1假说—演绎推理的逻辑关系

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以“观察(实验)—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给以假说—演绎为主的方法。假说—演绎法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客观规律的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相对于观察—归纳法对于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新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一、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要求及体现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阐述“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价值时指出,该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新课标中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水平要求,其中属于应用水平的仅有两项,一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另一项是“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在课程标准必修二模块的前言部分,还特别指出要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可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必修二模块的重要任务之一。

必修二教材中涉及假说—演绎方法的内容还有: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第52页,沃森和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实了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第68—第69页)以及遗传密码的破译(第73—第75页)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体会,领悟其中蕴含的方法。同时在教材中,编者也设计了类似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教材第38页拓展题“……你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验证你的解释”,及第71页的技能训练——提出假说,得出结论“请针对出现残翅果蝇的原因提出假说,进行解释”,必修三教材第69页进一步探究“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的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等。

二、假说—演绎法的典型课例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经典内容。遗传因子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得结论”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一内容非常适合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素材。构建假说需要大胆设想,演绎推理需要缜密思维,验证假设则需要设计实验,寻求证据,进行论证。这一系列过程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下面以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实验为例(如图2),看看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以及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假说—演绎法的。

本案例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研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是演绎。学生看到的是,孟德尔提出假说后,就设计测交实验进行检验了,那么哪一步是演绎呢?事实上,测交实验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的传递方式,显然在当时这是不可能的。只能由假设演绎出一个必然的可证明的待检验陈述,即子一代如果是杂合体,则必然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那么如何最直观、最简单地证明这个推论呢?孟德尔非常巧妙地设计了测交方法,即将子一代与隐性亲本类型回交,这是因为隐性亲本性状不能遮盖显性性状,并能显出纯隐性性状,这样测交结果就能直接反映出子一代所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数目。如果测交结果能得到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例是1:1的话,就证明了推论的正确性。这应该是孟德尔之所以采用测交试验的真正目的。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完全相符,证明了推论的正确性,由此就得出被确证的结论,即分离定律。

三、在应用假说—演绎法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活跃的思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在再现孟德尔实验和思维的过程中,不仅有分析、推理、归纳、演绎,还有设计和想象等思维活动,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因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非常重要。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而非主观臆断

在演绎推理这一环节中最好以问题“为什么孟德尔不是用f1代自交或用f1代与纯种高茎豌豆杂交来证明其假说,而是将f1代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呢”来引导学生思考,而非主观臆断地告诉学生,孟德尔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就是将f1代与纯隐性类型杂交,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却没有进行分析。这种教学的结果是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不进行分析和思考就被动接受,其后果是学生遇到检验某一生物个体是否是杂种的实际问题时,只会想到测交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这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四、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与限制

回顾经典遗传学的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对基因和性状关系的认识,首先是从性状传递的规律变化提出合理的假说,然后再分析、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在“合理”和“不合理”的冲突中发现正确的结论。如孟德尔在不知道遗传因子为何物、在细胞何处的情况下,选取豌豆若干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对呈现的现象提出假说,合理演绎,实验验证,从而归纳得出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基于当时的情况,孟德尔的假说是合理的,可以演绎地说明其他类似的现象。如果联系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孟德尔假说的局限性,譬如孟德尔讲的颗粒式遗传、基因的独立自由问题。如摩尔根和他的合作者就是在觉得孟德尔遗传理论“不合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发现连锁和交换定律。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全面发展;德育;美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素质;科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73-01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对于学生全面发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凸现德育功能、挖掘美育功能、突出健康教育功能、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注重科学素质教育等方面来体现:

一、 凸现德育功能

在生物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培训,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如生命的物质、生命的运动、生物的进化等观点贯穿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始终。教学中可结合细胞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内容的介绍向学生渗透生命的物质观点。结合生物的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等内容的介绍,向学生渗透生命的运动观点和生物的进化观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研究动植物的历史,古代医学成就,特别是解放后我们有关生物科技的发展,如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袁隆平的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 挖掘美育功能

美育对人的修养起着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在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在学习植物学部分时,结合教学内容,在校园或教室中建立植物角,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在空气清新、幽雅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而且使他们能感受到用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美。再如一些女学生喜欢浓妆艳抹,不仅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皮脂的分泌本来就很旺盛,再加上过多脂粉的涂抹,阻塞了汗液和皮脂的排出,使面部容易患上各秋炎症,反而会影响面部美观,利用生物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各种美育,使之正确的欣赏美、体现美,积极主动地创造美,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突出健康教育功能

健康的身体是人们学生、生活、工作的首要前提,身体乃载知识之车,因此,要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增强学生体质,而在高中各学科中,生物学是进行卫生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本上的生理卫生知识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当地的卫生状况,切实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例如在讲到消化系统时,教师可结合但丁内容告诉学生饭后不宜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也不宜立即饮水,以免影响消化功能。再如,目前学生中的肥胖体型和瘦弱体形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教师可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向学生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在饮食上偏食、挑食严重和不注意进行体育锻炼带来的后果,在健康教育中,教师特别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教育。它是生物教学的一项特殊任务。

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一生能否有所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因素,即毅力、自信、克服自卑的能力和责任心。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事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古往今来,早慧超常“神童”因心理素质不佳而变得“泯然众人也”不乏其人,因些要在生物教学中,要针对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由于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养成的自我中心和耐挫力比较差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由在小组合作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团结协作,反复试验,多次失败也不气馁,终于实验成功的活动体验,使每个同学都锻炼了意志,形成了良好的动机、习惯、意志、情感、培养了他们在竞争中合作的意识、风险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毕业后迎接人生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 注重科学素质教育

篇9

一、教材分析与重组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4章第3节的内容,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意义等知识点。若按照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固然可行,但我认为将细胞膜的相关知识割裂开来,会使学生对“蛋白质的分泌过程”及“生物膜系统”的学习造成较大难度,且显得平铺直叙,呆板教条,不能很好地调动和集中全体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所以,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组,将教材中的第4章内容提前到第3章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之后,集中处理细胞膜的相关问题。因为教材对这块内容的编写本身就是一个细胞膜的研究史,从膜成分的提取、鉴定,到举证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再借助电镜等手段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那么,细胞膜这样的结构和特点是怎样完成对进出物质的选择性呢?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引入本节的学习内容。可见,经过教材内容顺序的重新调整,不仅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学习有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同时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亲历细胞膜的研究过程,体会其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使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教学过程

1.充分利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巧用教材P70中的“问题探讨”,层层设问,刨根问底,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设问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跨过脂双层?什么分子不能?

学生:O2、CO2、N2、水、笨、乙醇等。

老师总结:以上物质可归属为三类:气体、水、脂溶性小分子,它们就像自己会游泳一样,会自己游过脂双层这条“油河”。

设问2:葡萄糖不能跨过脂双层,但却能跨过小肠上皮的细胞膜,又该如何解释?

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入手分析,自然会使学生说出:与细胞膜上有而脂双层上没有的“蛋白质”有关,即葡萄糖虽不会自己游过“油河”,但可坐着船(蛋白质)过河。

设问3:葡萄糖、无机盐等不会自己游泳的小分子都能坐“船”过河吗?

学生讨论,老师参与,结论是“不一定”,否则,细胞膜就没有选择透过性了,这也就说明膜上的这种“船”对承载的物质具有专一性。

设问4:请同学们利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对以上实验现象及推论做出合理解释(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依据,并填写下表。

通过以上巧妙设问和形象比喻,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研究活动中来,还能让他们学会从课文的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寻找依据,从中体会科学探究的。在学生提交结果后,教师可演示自制的flas,使学生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有更直观、形象的理解、记忆。

2.寻找素材,给知识以血肉

教材对这块知识的描述基本就是如上这些,理论性强,但有“空中楼阁”之感。我在备课过程中,主动查找相关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三组实验数据,引导他们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从中体会上述理论的真实性、可靠性。三组实验数据如下:

【探究1】自由扩散实验数据,请分析数据,绘出曲线图,总结规律。

结论: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差成

关系,自由扩散过程中只受 影响。

【探究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请分析数据,绘出曲线图,总结规律。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 关系,超过一定浓度后,协助扩散中物质运输速率受 限制。

【探究3】下图表示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图表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上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如此之大,能是被动运输维持的吗?

(不能,因为被动运输的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它只能使膜两侧的浓度差愈来愈小。)

②既然如此,就说明Na+、Cl-在不断排出细胞,K+不断进入细胞,那么,这些离子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

(主动运输,即通过耗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犹如“逆水行舟”。)

③请同学们根据主动运输特点尝试绘出如下坐标曲线。

以上过程均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上讲台画出坐标曲线并给出合理解释。通过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看出三种运输方式的区别、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图表转换、图文转换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需注意的是,这种转换能力是高中生物课中第一次接触,所以,在规范作图,分析描述曲线特点及语言表述等方面,需要老师给予正确引导,严格要求。

3.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

充分利用文中信息和我们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三种运输方式特点及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设问1: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耗能,扩散动力来自膜两侧的浓度差,这对生命一定有益吗?举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

结论:不一定。有益的方面:如废物CO2可通过被动运输越过一层层膜到达肺泡排出体外,而O2恰好相反。有害的一面:如甲醛、NH3等也能顺浓度梯度运输进入细胞,使人体受到伤害。所以,应保持人们生活空间空气的清新,新装修的房间需充分晾晒后方可入住。

设问2: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但耗能需要载体,它对人的生存有益吗?举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

结论:有益。例如教材P71表4-1丽藻细胞液中H2PO4-、K+、CI-等的浓度是水中的几十倍、上万倍,但丽藻仍能通过主动运输,从池水中吸收这些离子,以满足丽藻生命活动的需要,土壤中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也是如此。这恰恰显示出细胞可根据自己需求主动吸收生命活动中所需物质,排出不需要的物质。

综上所述,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确实具有选择性,而这一生理特性是与细胞的结构息息相关的,这再一次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原理。

篇10

关键词: 模拟实验法 生物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模拟实验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依据科学家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是科学家都已经作过了实验,研究过的内容。而现在的社会需要有创新和探究意识的人才,通过“模拟实验法”恰恰可以达到这一目标。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其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基本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并加以讨论。“模拟实验法”正是把实验法的这几个环节中的部分或全部融入到生物学课堂中,怎样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这几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些环节更好的实施?

1.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它促使人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这一环节是“模拟实验法”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往往有几种:

1.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并提出问题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情境是一堂课的起点,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境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走向成功(解决问题)开好头。所以,情境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比如说就高二年级“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课在教学引入环节中设计的情境:

教师播放一段时长2分钟的FLASH短片,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动画简介:开始时,为一系列的色盲检测图,经过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对此很熟悉,马上投入其中,并说出检测的是某个数字或图形。而一分钟后,当学生精力集中时,图片迅速转换,变为一副较刺激的动态图,并伴随较大声响。)此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惊吓后的心跳加速,呼吸加剧等一系列现象……师问:你能说出你的身体受刚刚这个刺激而产生的现象是通过什么调节来完成的吗?生A:神经系统。生B:体液系统。师:感受到外界刺激的是我们什么系统?生C:神经系统。师:而使我们心跳加速的又是什么激素呢?生D:肾上腺素。师:所以,准确的来说,能出现刚才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的是……。众生:神经——体液调节。……以此引出课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等”那么,比较上述两者,同样是以学生活动来设计情境,情境2显得自然,更贴近教学目标。“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这一现象既能连接着上节教学内容“体液调节”,隐含着复习回顾激素的生理作用,让学生在切身感受到某种激素调节的作用的同时产生想了解如何产生这一现象的强烈愿望,对下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承上启下,连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强。相反,情境1的设计给人感觉很生硬,在设计活动中前后问题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萌发,探究新知的氛围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

1.2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或自然现象从而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亲身观察或体会到的现象,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高一生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问题的引出,可以先说一说学生都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有关植物是怎样吸水与失水的问题。还是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几组实验现象:将同样大小的萝卜条分别放在甲乙两个量筒中,其中甲中装有适量的盐水,乙中装有相同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取出两个萝卜条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会很清楚的发现两个萝卜条的大小有不同的变化。这样就很容易提出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因此 ,亲身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3由教师提供数据实例等,让学生分析并提出问题

有些实验现象不容易让学生观察到,可以以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在高二生物“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实验中,可以先给学生出示几组数据(不同时期酵母菌种群的数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从而提出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一旦能够提出有效问题,那么他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有理可循的,下面的步骤也就不难进行。

2.作出有效的假设

当发现提出问题之后,往往要等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判断,从而做出假设,那么这个假设的提出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有的学生会说:“老师,是不是怎么假设都行啊?”。我告诉他:“当然不是”。事实上,我们要做出的假设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你所提出的问题而做的假设,举个例子: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一实验中,学生在影像资料中会发现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可是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吗?”,那么做出的假设就要与问题相关联,假设: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或者温度不影响酶的活性。而有的学生就会抛开问题自己做出不相关的假设:高温会使酶失活。虽然这句话是没错,可是却与本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不相关的,这样的假设被视为无效的。因此,正确的假设为整个过程的"敲门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重视对结论的讨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