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11: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高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注重建设,明确任务
在学期之初,我们就依据学校制定的《备课组教学进度计划表》,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备课组成员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备课组的目标。
二、潜心钻研,搞好教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备课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物学科在本学期开设《选修1》专题一、二、四、六、和专题五课题3的新课学习以及《必修1》前五章一轮复习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工作, 使学生能达到要求 , 本备课组能齐心协力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有关教学、教研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备课组的分工,我们积极编写《暑假作业》、《生物知识点归纳》等材料,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认真备课,集思广益
执行本备课组计划,本组老师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以及每周三下午的集体备课活动,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存在有争议的地方,不断查阅资料,进行及时充分讨论。研究进度、教法、学法,然后进行实施,进行听课、点评公开课,在评课中大家畅听欲言,相互指出优缺点,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期间,我们还参加了教科室组织的自信课堂教学大比武,并深刻思考,积极探讨观摩体会,在备课组内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和提升本组的教学教研水平。
四、先进引领、更新理念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虽然有四个老师,但有两个跨高一,所以我们备课组教师工作量较大,任务重,但各位老师备课、批改作业从不马虎,认真学习七中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然后结合自己学生实际制作精品课件,毫不松懈,认真学习教学理论,以达到促进提高。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课件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积极研讨,创新工作
教学上的合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突出体现了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展示了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下阶段我们准备以此为契机,继续研讨,同时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备课组的内涵和备课组成员的能力。
另外,我们在备课组内开展了组内听评课活动,而且每个人都进行讲课,利用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六、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篇2
关键词:新课标 生物 备考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73
对于新课改下的新高考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经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生物高考复习也再紧随其步伐调整着备考复习方案,不再是以往的备考复习的理念来指导学生。为此,本人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新课标试卷及结合个人的经验就新课改下的高三生物备考复习策略谈谈个人一些看法。
新课标下的高考考什么?这是制定高考备课复习方案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凡是担任过高三的教师几乎心中很清楚学生进入高三阶段的任务是什么。就生物学科而言,高三这一年的时间是对高二生物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再整合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三的生物复习是对高二知识的简单重复。高三复习课本实质是让学生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夯实基础,优化思维,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笔者认为在高考复习备考时主要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标理念主要有: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标理念体现在考纲要求,而每年的考纲都有一定的变化,生物命题的方式、思路等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变化。
一、深入研究,定方向
即研究考纲、研究考题、研究学情,制定今年的高考复习方案。
1.研究考纲。考纲指导我们的一、二轮的复习。一轮复习是明确考试范围,可依据考试范围进行地毯式的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纳,将所有基础知识串接成为知识网链,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二轮复习指导是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能力考查中分别要达到什么层次。例如,分析图表和分析图解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求有实验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
2.研究考题。即研究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卷。高考试题虽然不可能再考,但为什么我们还要研究?因为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是不变的,这对我们把握考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告诉我们高考题考查的深度及考查的题型和角度。如果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的生物高考题,我们会发现有以下特点如:重视课本基础知识、课本小资料及旁栏知识、侧重主干知识的考察;知识点考查紧扣考纲,难易适中;整个试卷无偏题和怪题;减少了文字的书写量,但却提高了学科术语的科学表达的要求;命题情景贴近生活,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重视考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生物学科素质和能力的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图、表等资料信息题的考察力度加大;实验考察的地位显著提高,以实验分析形式命题的比重加大,简化了实验题的设计步骤,有利于考生的答题。这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
3.研究学情。研学情能使我们今年的备考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了解往届学生与本届学生情况,通过对比学生的学习情况,应找到更适合本届学生的高考复习方案。
一轮时间是从2015年的8月1日――2016年3月9日,内容是地毯式地扫描考点,小范围内知识的综合、归纳。目标是全面、系统、扎实地复习。
二轮时间是从2016年3月中旬―4月底,内容是以专题为主,强化理科综合训练。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即做好三个转化: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解题方法转化应试技巧。同时处理好三个关系:课堂容量与课堂效率;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作用;讲评方法与讲评的有效性。
三轮时间是从2016年4月26日―2016年5月31日,内容是题型专题复习如“单项选择题”“材料信息题”“实验分析设计题”“曲线、图标分析题”等、全真模拟演练、回归课本,查漏补缺。目标是强化学生做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最后一周, 学生每天做一套由命题组命制的理综压轴卷,要求难度适中,接近高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加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调适。目标是回归基础,调整心态。
二、充分准备,扎实备考,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过去的“闭门造车”和 “孤军奋战”的备课形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在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充满了热情。如果教师要想系统地掌握教材,把握考试大纲,准确地掌握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只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恐怕是很难完成的。而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集思广益,互相借鉴,达到共同提高。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概括为:确定任务――形成初稿――主讲人试讲――集体研讨、修正――组织实施――检测与反馈。
根据教学整体规划由备课组长将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提高备课质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好先由一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其他教师观摩后,集体再分析研讨、再修正,然后上课,尽可能地做到每节课不留遗憾。有效避免备而不用,用而不一,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鉴借外力,智慧备考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各省市学校间的交流,派教师到课改先进省校学习取经,避免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捷径之道;同时多参加各省各地的高考研讨会,不断吸收搜索信息,有助于充分备考。其次,有必要进行省内联考,从中找优势、找不足,这样可时时检测反馈我们的复习策略的有效性。
四、及时反馈,精确备考
为了提高复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建议制定班级评比表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表,通过填表准确地把握学生近期复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遗留下的疑团。
篇3
一、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关系
1.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高考服务,更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共性
有人说,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而高考备考则是强调传统的应试教学,所以两者是对立的,不应该同时出现。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理由有如下:首先,新课程非常重视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只是在新课程中倡导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来获得双基。而传统的应试教学是以“双基”为本位的教学,从学习角度讲,即重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重结论,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高考的命题方向也是在双基上逐渐增加权重。所以,两者的发展目标具有统一性。其次,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旨在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对象是学生;教师研究高考,而最终参加高考的对象还是学生。所以,两者具有一致性。
二、备考理念的转变
《考试大纲》由考试中心编写,主要依据是新课标,逐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能力要求。所以,如果光谈课堂教学,不联系高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进行探究性教学是高考备考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1.高考落实新理念,课堂教学早体现
我们现在已进入高二学段的教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上课有利于学生高考?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采取了探究性的教学理念,将探究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悄无声息地贯彻在课堂中,这是设计每一节课始终追随的灵魂所在。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觉不是很满意,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地融入新课改中。
2.高考落实新理念,备考方略早准备
应该怎样带领学生更加有效地备考?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其他早已进入新课改高考的省份。2004年秋,生物新课程首批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实施,2007年开始参加新课程的高考。其中的宁夏,除了语数外自主命题外,理综还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题,集中生物分值达90分,其中选修1和选修3各有15分供考生选做。我个人分析,湖北省很有可能走宁夏之路(湖南也是这样)。
三、备考方法的思考
1.研究新课改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学生的科学素养包含的因素很多,但从目前高考还只是一种书面考试的角度看,实验与探究性的试题无疑是最能够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试题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加强考查科学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高考得以落实,这也将是影响高考改革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重点研究首批实施生物新课程的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的理综或生物单科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与新课程教学方向。通过对各省高考试题的连续性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横向比较试题的动态发展,同时还可以纵向预测未来一年高考的命题方向。
2.期待的新课改高考的《考纲》
解读《考纲》,首先要通过跟踪比较近两年新课改省份《考纲》考试范围变化,特别要注意在“说明”栏中明确指出一些不作要求的内容,高考复习是就不必展开甚至不讲。其次要通过跟踪比较《考纲》中能力要求的变化。第三要关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
生物实验复习备考策略,我纵观近几年的理综(生物)试题发现:拉距离考能力,非实验题莫属,“得实验(分数),得理综之天下”。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务必要逐渐渗透探究性实验原理、技能、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我曾作如下尝试:通过一道典型性的探究性实验题(经改编)一学生读题以后似曾相识,尝试解答―提供参考答案―暴露解题缺陷―总结审题的四个要素、建构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熟悉解题的一般规则。这在实验复习备考在时间规划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3.帮助学生构建“双基”网络
目前高考基础题仍占相当比例:易30%、中50%、难20%。但发现30%的送分题送不出、得不全。我认为关键在于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不够落实。
篇4
【关键词】生物起始教学;忌“紧赶进度”;忌“不讲方法地死记硬背”;忌“重练轻讲,重难轻易”;忌“重文轻图”
【中图分类号】G41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109-01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工作亦如此。本人在多年从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中发现: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要求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而繁杂,通常被学生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但又不同于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从侧重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掌握,在认知程度上有较大提高,相应学习方法有所改变。因此,联系本校实际,针对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本人进行了不懈摸索,认为抓好高中生物课的起始教学工作,尤其在学生刚接触生物课的第一学期的教学中,应主要围绕“培养生物学习兴趣,训练基本学习方法”的目标展开进行。而“养成教育”是这阶段教学的主战场,教会学生学习记忆生物学知识的方法技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反复和一定方法,能够科学、灵活、有效的进行记忆,学生就可以克服生物课学习中知识点多,易厌烦的情绪,从而坚持认真学习,不断进步,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针对学习中出现的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忌“紧赶进度”教学法。这种方法,尤其在开学第一学月是教学大忌。如果教师过度强调完成教学进度,教学中势必削弱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刚刚接触高中生物学习的学生而言,不仅会茫然不知如何学习生物知识,会被一个接一个的生物学知识点拖得筋疲力尽,更可能导致丧失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那是日后花成倍甚至十倍精力也不可挽回的。在新课教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宜细不宜粗,尽可能让学生细嚼慢咽直至消化,而不可心急气燥,急功近利,囫囵吞枣,这样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二忌“不讲方法地死记硬背”。很多学生乃至部分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学习时只要下功夫死记硬背就行了,但不注重记忆方法的训练,结果记忆起来困难不说,且不能记忆长久,更养成不愿记忆或持临时抱佛脚的想法。结果知识不牢,缺乏基础知识,综合能力无从谈起,在考试中,一旦遇到稍微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教学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深刻理解,更应该想方设法教会学生记忆知识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应用了口诀,顺口溜,谐音法,英语字母联想法,联系日常生活意会法,比较归纳法,关键突破法,类比法,图文结合法,眼耳口手结合法(参照英语学习)等。现举例说明:如谐音法,把植物必须微量元素按“Fe,B,Cu,Mn,Zn,Mo,Cl,Ni”顺序谐音为“铁棚铜门醒目绿呢”;把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归纳简化为“携一两本单色书来”。如英语字母联系法,把大脑皮层言语区中S区的“S”对应于英语单词“Sport”和“Speak”,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是“运动性语言中枢”,同时也记住了其受损时的症状为“不能说”;“H”区的记忆类似,对应于“Hear”。又如意会法,把植物缺乏可再度利用矿质元素时,衰老部位先受损,意会为家中物资缺乏时,父母(对应衰老)无私奉献优先满足子女需求而自己受损。又如关键突破法,要求学生首先牢记住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其后的电位变化情况及兴奋传导与电流方向都可结合图示理解记忆了。总之,通过各种记忆方法的介绍,学生感觉生物学知识不再那么难记,而是变得有趣,常常笑着笑着就记住了某个知识点。同时,学生常常感悟于教师记忆的技巧,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在钦佩教师之余也逐渐学会自创一些记忆小窍门。如学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学生对记忆S型菌菌落表面光滑,形象地把“S”的形状——流线形与光滑联系起来,把“S”的发音与“死”联系起来,从而记住S型菌有毒性。
三忌“重练轻讲,重难轻易”。现行考试制度下,有老师认为学生关键是要会做题,而且以用难题,偏题考倒学生为乐,因此不厌其烦地加以习题训练,却忽略了新课的讲授。而我认为新课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只有把这一基础打牢固,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仅仅靠做题是难以达到上述目的的。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本身的理解和钻研,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一旦遇到较为陌生的题目便束手无策。因此,一定要把学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以练代学。并且,高二阶段主要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适宜做过多难题、综合性强的大题。难题、大题应建立在易题、小题的基础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几年的生物高考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小题目在考查知识,扩大考查的覆盖面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改变死记硬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应当立足于以小题、易题打基础,以大题、难题促提高,从而提高整体水平。对于小题、易题,我们可以采取重复练习加以巩固,而对于大题、难题,可设置典型的例题进行强化即可。
四忌“重文轻图”。在现行的高中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图像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从近几年生物高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约占70%,比重相当大,且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这就提醒我们应重视课本图像的学习,课堂教师讲解时,应该重视图的作用,以图引文,以图释文;同时要求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在初始训练学生读图能力时,我有意识简化为“看图说话”能力。所谓“看图说话”,似乎学生从小学就会,减轻了学生畏难情绪,教学中从描述坐标图中纵坐标随横坐标发生相应变化开始,几乎人人都会,逐步引导学生注意图中相交点,转折点等的含义,其它图表的学习也大体如此,由简到难,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提高。
篇5
二轮复习是一个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过程。它应有两个特点:一是“理”,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二是“通”,即融会贯通,弄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目前在二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是:有些教师在复习中缺乏应有的目标和方向,重教辅资料轻教材,倾向于搞题海战术,采取广种薄收、撒大网捕鱼的方法,通过增加练习量来寻求心中的踏实,忽视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甚至不乏同一个题目要学生做了再做的现象。这样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师生都在简单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导致复习课效率低,学生收获小,身心俱疲,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复习课不应仅仅上成一节练习与讲评课,它应该是一门教程。教师在复习课中,对知识的梳理还是要“讲”的,不能仅以考代教。但教师的“讲”要受到限制,要有针对性,即要“精讲”。教师要在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围绕复习内容中的主干知识,提炼归纳,总结阐释,拓展联系;要精讲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易漏点;要讲方法,讲规律,讲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思维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要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要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要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要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二、 提高二轮复习有效性的几个切入点
(一) 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近年高考试卷,关注命题趋势
我们要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层次为依据,以《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条目为线索,对照生物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逐条复习,以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根据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分析,生物命题的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课标、课本,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要求不一定要遵循课本内涉及到的层次,可以大大超越课本。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复习时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课本,但对能力的要求应高于课本,力求抓住:知识点;考试点;能力点;教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应用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日常生活、环保知识的实际);结合点(各章节的结合、跨学科的结合)。根据课本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间的联系,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反对死记硬背,提高复习的实效。
高考试卷会折射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并以不同的情景呈现出来。所以,在试卷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是形成有效的高考复习方案、提高复习有效性的保证。在二轮复习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注意做好四件事情:(1)对照教材研究寻找试题原型;(2)研究近年试题找出共性和变化;(3)研究近年试题寻找命题趋势;(4)从不同模式的试题中归纳出命题模式。尽可能运用生物教学或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和知识,选取大学普通生物学、科技发展热点等专业性或应用性较强的素材,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从各个方面指向中学生物学知识体系,在大学与中学的知识交叉点上找到命题的突破口。因为这些交叉点就是复习中的知识生长点和能力增长点。同时,必须研究吃透《考试说明》,研究《考试说明》中知识的要求是怎么定位的、考题是如何体现的。把《考试说明》、高考题与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就能准确把握高考走向。明确“如何考”,就会抓纲抓本;明确“考什么”,就会精选教法;明确“如何教”,就会准确了解学情;明白“教什么”,就会对高考如何考有一定的了解。
(二) 发挥团队力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轮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是:第一,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第二,帮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思路、规律与技巧;第三,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提高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要求层次上是逐步提高的。回顾我们平时复习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把复习课的目标定位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很少涉及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有些即使想到,也往往由于方法不当、选题不佳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效益。所以,要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必须发挥高三备课组团队力量,分工合作订计划、定专题、编试卷、促反思,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
生物高考试题量少,选择题6题、非选择题只有3题。目前一道非选择题只考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很少,大多涉及多个知识点。因而,在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挖掘一些辐射作用强的知识点,以点连成线,以线形成面,建立知识网络,找到学科内综合点、热点问题与知识的结合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面对烦琐复杂的知识点,学生难以独自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 思维方法引路,提升学习能力
二轮复习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关键性阶段,一定要把握机会。教师要针对各类知识特点,利用分析、推理、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练、放大、升华、迁移进行复习。提倡用科学思维引领成绩,用科学思维理解题目,利用题目的信息去处理问题,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但是,这段时间确实考试、练习比较多,所以还是应该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读题”上,也就是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通过逻辑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这就需要在分析一个具体的复杂问题时,弄清所给问题中的问题情境、产生原因与条件,因为这是解决生物问题的钥匙。下面介绍几种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方法。
1. 提高分析能力的常用方法
(1) 逐步接近法:①把一个问题划分为几个部分,从而使问题缩小,思考起来比较集中,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②耐心地一次研究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通过其中逻辑关系,找到需要的答案。
这是一种借助于逻辑思维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逻辑思考都是有步骤的连续思考。所以有意识地划分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思维,一步步向结论逼近,使其研究范围得到限定,问题解答自然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从而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例 1911年,科学家劳斯为研究一种鸡的肉瘤(生长在结缔组织中的癌)作了下面的实验:他把鸡肉瘤组织取出来磨成液体,用一种特别的“筛子”过滤,这种过滤装置连最小的细菌也通不过去。然后把滤液放在光学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任何生物。他把滤液注射到健康的鸡体内,结果鸡很快长出了肉瘤。是什么导致鸡产生了肉瘤呢?当时劳斯就想:可能有一种比细菌这类原核生物更简单更微小的生物通过那种“筛子”。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独特的观点。
根据以上内容,你推测劳斯当时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这个观点为以后细胞癌变的哪一种致癌因子研究提供了证据。
上述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把鸡肉瘤组织取出来磨成液体,再把滤液注射到健康的鸡体内,结果鸡很快长出了肉瘤,说明液体内有致癌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把思考范围先缩小到鸡肉瘤组织提取的液体中;再把这种东西用一种连最小的细菌也通不过去的特别“筛子”过滤,并且放在光学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任何生物中思考,就很容易推测可能是病毒;然后再用病毒做实验材料来得到证实。所以,逐步接近法是一种将问题缩小到最低限度的思维技巧,即通过某些简化的推论或者直接抛开无关因素、不可能的因素以及方向,从而缩小问题的范围。
(2) 图表解析法。图表解析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分析方法。借助图表使问题变得明朗化、具体化、形象化,将大大推动和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 一对夫妇,男性为色盲患者,女性表现为正常,生了一个既患色盲又患白化病的女儿,则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多大?
根据题目要求,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P患=P白化+ P色盲-P白化×P色盲。这是一个数学集合问题。解这类题目只要绘出图解(如图1),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题目抽象的内在联系清晰而形象地表达出来,非常有利于分析和思考。
(3) 系列连环法。系列连环法是一种将所需要考虑的各种可能性、各个因素、不同方案按一定规则或内在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出来;可按时间或空间的序列联系在一起(如按照生化反应的程序,把生物体内尿素循环中涉及的不同的中间化学物质联系起来,来考虑各种基因、酶及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也可按其他某种关系联系(如按照空间关系,说明细胞的内膜系统中胞外酶的合成、运输、加工、分泌的关系)。联系时常采用箭头、图表或树形图解及其他方式,使其系统、全面、连环起来,便于人们去追踪、考察、说明所有已知的、看起来有可能的办法或答案。
(4) 重新表述法。重新表述法就是在解题时,以自己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将问题或中间结论加以重新描述,使自己对问题理解得更清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结论就容易得到。
(5) 充分列举法。充分列举法就是在寻求答案时,简明而无遗漏地列举出各种方案、各种可能性、各种情况、各种组合或安排等,加以考虑,判断出最佳方案,或达到充分的水平。
2. 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包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条途径,如细胞分裂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与卵细胞的比较、各种实验方法的比较,等等。归纳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导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如我们可以把分散在不同章节里的有关染色体内容归纳成系统综合复习:染色体从组合上分有染色体组、单倍体、一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多倍体;从关系上分有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从性质上分有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从活动上分有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从变异上分有数量变异、结构变异;从成分上分有DNA、蛋白质;从数量上分有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从间期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变、从第一次分裂末期到第二次分裂中期减少一半、第二次分裂后期又不变、第二次分裂末期再减少一半。这样就可以把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类连成网络结构了。
(四) 突出主干知识,理解回归教材
在复习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课本是高考试题的源头,是高考命题的最直接蓝本,生物试题的知识落点肯定在教材上。要抓紧课本,突出课本基础知识的作用。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是具有规范性、权威性的,我们要抓住课本的主干知识点,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纵向着重在“理解”,横向着重是“渗透”。理解应有层次、有序,渗透应有意识、有机。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梳理、归类、对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领、规律、原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使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或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补缺和强化。特别是那些反映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如遗传知识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之一,其基本规律及计算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热点内容。特别是对遗传基本规律的考查,近几年高考主要集中在:(1)测交、基因型、表现型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2)根据亲(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比例推子(亲)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比例;(3)多对相对性状遗传时产生特殊配子的概率;(4)遗传系谱图的判定、亲子代基因型的推断及遗传概率的计算,其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运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5)与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变异等知识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其中遗传系谱图是考查获取知识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常见题型,在高考试题中具有很高的重现率。另外还有减数分裂、生物育种、基因工程等知识,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始终抓住“能力”这个核心,抓住主干,突出重点,进行联系性复习。如遗传系谱分析题方面,我们复习时就可以抓住以下四个方面:(1)显性或隐性性状遗传的判定;(2)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遗传的判定;(3)亲(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的确定;(4)遗传病发生概率的分析及预测。
(五) 讲究解题技巧,严格答题规范
历来理综考试时间紧、题量大,再加上生物学试题隐含信息多,题干常常咬文嚼字。因此,复习时应该重视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方法:(1)学会找到所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切合点;(2)学会辨别试题指向;(3)学会分析有效信息、干扰信息,找出隐含条件,用全已知条件;(4)学会分析图表、数据、曲线所给的所有信息。下面举一例说明如何教学生快速判断遗传病的基因位点(特例除外)及显、隐性的方法。
首先看是否代代相传,如代代相传,则是显性,否则是隐性。因为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代代相传。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有隔代遗传现象,一般双亲无病,后代有病。
如果是显性遗传病,而且是发生在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应该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女患病的机会不等。如果疾病基因发生在Y上,则患者都是男性。有男性患病连续遗传现象。如果疾病基因发生在X上:假如女性是X显性患者,则子女1/2是患者;如男性是X显性患者,则其后代女儿都生病,儿子都正常;如果没有上述现象,则可以判定常染色体显性。
如果代与代之间疾病不连续,则是隐性。如发生在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则男性多于女性,而且有交叉遗传(男传女,女传男)现象。如果患病没有性别差异现象,男女发病概率均等,则是常染色体隐性。
另外,二轮复习还应狠抓解题规范训练与准确率,突出包括“审题关―表达关―反思关”三关完整的解题训练。
1. 明确题目的基本结构
像问答题,通常情况下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考生回答方式的提示,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中心项则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其内在关系是: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心部分,提示项、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中心项决定求答项。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
2. 细心审题
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情况下,学生审题应做到“三读”,具体包括:(1)泛读,指明确几个条件以及求解问题;(2)细读,指把握关键字、词、数量关系等;(3)精读,就是深入思考,注意挖掘隐含信息等,把握住这道题要考的是什么知识点,然后以这个知识点为关键词,像在网上搜索资料一样,搜索出若干个相关的知识点,如果是简单的题目,答案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而复杂的题目可能涉及到几个知识点,则需要在搜索出来的知识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或是搜索出所有合适的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四个方面。(1)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2)根据提示项及设计、概述、说明、简析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明确命题人要求所答的内容,确定解题基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3)根据要求,挖掘题意,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4)明确“一个前提”,把握“两个原则”:①明确“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的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②把握“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原则及“立足材料,联系课本”原则。
3. 构思表达的“三个步骤”
构思表达的“三个步骤”为:“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1) 初拟腹稿。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自己明了即可。
(2) 规范准确,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在文字及编写要求方面:字迹要清晰、工整、避免涂抹,格式要规范、详略得当。
4. 过好反思关
过好反思关,即要求学生通过做题,反思知识点,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反思解题方法,力求发现更简洁、更合理的解题途径。
上述“审题关―表达关―反思关”三关的完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引导学生向“细心要分、向整洁规范要分”,减少解题的失误,逐步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六) 重视实验能力培养,突出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类试题是生物高考的“重头戏”,因此,二轮复习应重视实验设计类试题解题思路的训练,教给学生分析该类试题的方法是以下四点。
1. 搞清实验设计类试题的解题程序
对于实验设计类试题,我们可用2011年高考浙江卷理综第31题为例进行说明。
(1) 对于题意的要求:是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2011年理综第31题是通过研究者探究某物质(X)作用的实验设计,要求分析实验目的、实验结果及采用3H-TdR实验材料的原因。
(2)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原理,即明确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从该题的分析看,其实验目的是探究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的影响。用到的原料之一是3H―TdR,实验原理是根据CRD变化来判断对细胞增殖(DNA合成)影响。
2. 确定实验思路
确定实验思路,就是根据原理对实验作出假设,并对可能产生的现象作出预测,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思路。该题的实验思路是:根据甲、乙两组CRD变化来预测,如果乙组CRD明显高于甲组,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有促进作用;如果乙组CRD与甲组基本相同,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无影响;如果乙组CRD明显低于甲组,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有抑制作用。
3. 设计实验步骤
如果题目要求是实验设计题,那么要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并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怎样运用。同时,还要注意两点。(1)题目中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一般应充分利用,除非题目条件允许,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2)要控制变量,对无关变量,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排除它对实验的干扰,用来抵消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要做到:①分组,根据实验要求和材料,有的实验只分2组,有的实验要分3组及以上,各组材料要相同,如观察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类实验中,每组要取符合统计要求的一定量(如10、20、30粒)求平均值(不要只给每组一粒种子),并给每组编号;②其他条件作相同处理,如在同一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或都恒温或都水浴加热等;③做对照处理,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改变的是自变量,这样观察到的因变量中实验现象或结果差异才一定是这种自变量引起的,否则得不出结论。
4.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及图表的结果,通过分析、计算、推理等处理,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并用文字、图表、绘图等方法作一个简明的总结。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条件的差异,因此实验结果的不同,一定是由唯一的这个条件差异引起的。如果是验证性实验,结论就在题目中;如果是探索性实验,结论一般要分情况讨论,结果至少有2种或2种以上的可能。
(七) 精选二轮试题,强化限时训练
二轮复习最忌讳是两个方面。一忌题海战术、拿来主义。习题的选择必须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根据学生的薄弱点出题,根据学生易混淆或易错、易疏忽的知识点出题。必要时还要加强题目的变式练习,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忌难题过多,起点过高。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是:题型不生,起点不高,设问不难,难度不大。复习中教师要精选试题,要改变让学生多练习难题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的想法,也不必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题型而练习一些难题、偏题。平时练习的难度要中等,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定。可以通过强化限时训练,潜移默化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及时检查复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掌握解题规律和技巧,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提高解题速度。检查自己在限定时间内能否平稳地答完试卷的能力,检查自己的答题速率和解题能力以及审题、分析题意等各种能力,检查自己是否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另外,要提高解题质量,还要善于归纳总结,想一想该题用了哪些概念、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属于哪一类,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等等。经过比较,就可以以一题抵十题、百题。
(八) 做好成绩分析,落实查漏补缺
试卷分析和考后纠错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必须重视。每一次练习考后,我们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差错作出深入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复习中疑点、盲点。
1. 分析试卷
(1) 考查范围,统计各模块所占分值。
(2) 统计各知识点及得分率。
(3) 目标达成情况。
(4) 对于主观题,统计错误答案,讲评试卷时,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师生共同分析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这样能进一步加强讲评试卷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2. 分析数据
(1) 根据一本上线分,找出所教班级的一本边缘生,配合班主任把这一部分人往上推。
(2) 从各试题的得分率情况中,认清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下一步的复习策略和计划。
3. 分析学生
下面是我们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两个层面去寻找漏洞的做法。
- 上一篇:八年级下学期英语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人教版英语上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