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05: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考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考试总结

篇1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差异较大大,为促进学生的成绩全面提高,现认真总结反思如下:

一、试卷分析:

本次生物期中考试卷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由两个大题组成,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是25个50分分,比较多,分值占的比重大;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45分。此外还有5分的卷面分,突出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的能力。就试卷内容来看,题量比较适宜,难易程度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没有偏题、怪题,覆盖面比较广,知识点多且灵活,更能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密切结合。

二、成绩分析: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考试成绩较好,少数同学的成绩较差。不同班级目标完成情况不同;1班特优和学优没完成,2班完成学优目标,3班和4班的特优和学优目标都完成;学生的总体 成绩与老师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巩固,记忆不牢。

2.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及时完成或完成的不是很认真。

3.学生生活经验常识少,理论联系实的能力差。

4.对学生的检查督促不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

四、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加大重点知识的落实力度。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做题,学会学习。

3、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4、课前精心备课,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学习,有意义学习。

篇2

1、根据中考和高考大纲要求,掌握复习重点和方向

中考和高考都有相应的考试要求和大纲,也是中考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和重要参考,考纲又是根据生物教材大纲所制定的,它反映了生物学习的重点和方向,而且,考试大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考试形式的变化不断调整的。总的来说,教材大纲和考试大纲还是考试的重要依据,因此,老师要好好研究考试大纲,根据大纲来把握生物的复习方向。

2、改变复习模式,制定阶段性目标

生物复习参考传统的考试复习模式,主要是采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要充分熟悉生物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建构主要的知识框架,将知识点用点、线、面的方式一点一点串联起来,并进行梳理,根据每一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理解并全面记忆。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通过模拟试题和大量联系的方式来巩固记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单方面追求题目的数量,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此外,还可以采用专题训练的方式,每次生物课针对一个小专题进行测试和训练。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在完成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学习重点,第三轮复习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复习效果。

3、重视试题纠错和错误总结

一方面,生物老师要在精心研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考试的经典题型进行规律总结,然后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式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选用大量中考真题进行演练,中考真题和普通的试题不一样,真题具有科学性强、题目设计得更合理、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真题更能反映出生物教学的趋势。另一方面,生物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错误和经验总结,在练习中,不能只关注做题的量,还要定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和经验总结,每过一段时间就将之前做过的题目整理出来,重点看一下做错的部分,然后找出造成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因为同样的原因犯同样的错误。

4、深入研究考试题目抓住试题方向

复习生物,还要关注近几年的考试试题以及考试方向,生物老师要仔细分析近几年的生物试卷,捕捉考试信息,发现题目的规律。笔者通过对生物试题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1、生物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每年中考高考试题中都有部分题目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2、发现重点难点,生物复习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与免疫、遗传等模块中。3、重视生物教材中的图片的理解和分析。4、复习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5、关注社会热点。生物复习也要结合社会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总的来说,只有对试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5、结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很关键,尤其是对要参加考试需要及时复习的学生来说,一个好的复习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生物老师在带领孩子进行每一轮的复习时,都要注意调整复习方法。比如说在进行每一个专题的练习时,分别指导学生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不要急于告诉学生题目的答案,教会他们自己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然后引导学生的思路往正确的方向靠拢。在审题时,教会学生如何迅速找到题目关键字并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6、有侧重点对试卷进行讲评

生物老师定期对学生完成的试卷进行点评和分析,但是并不是说要对试题中的所有题目进行讲解,这样既浪费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抓不到考试重点。所以,针对试卷讲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讲解典型题目,举一反三。选择典型题目讲解,根据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回顾生物教材内容。二、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找出试题规律。生物老师要研究学生容易出错的试题,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三、对试卷中的题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四、重视知识点的扩展讲解。老师要看到题目所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扩展。

7、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 生物医药专业 考试改革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2]。但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对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一、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理论知识是素质的一部分,若考试仅限制在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范围之内,就无法达到全面测评个人综合素质的目的。

2.考试方式缺乏多样性,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采取以总结性考试为主(即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尺),区分和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高低,其他如检测性、形成性等考试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而且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考试的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课程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试卷所涵盖的内容有限,考核的知识面较窄,考查点代表性有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反应。考试题型局限性更加明显,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题目偏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锻炼[3]。

3.考试管理落后,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制。

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较大,即使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由于诸多原因执行力度亦差,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在多数情况下是“教什么、考什么与怎么考”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教研室、院系、职能部门很少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的有效实施。而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机制来评价考试管理工作的优劣[4]。

二、改革考试制度,促进生物医药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我作为高校生物化学必修课的专职教师已从教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长期的思考,针对生物化学必修课考试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灵活考试内容,注重能力考查。

生物化学是一门生物医药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与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生物化学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块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随着生物化学研究成果对人体各种代谢过程、代谢调控机制、细胞间信号转导及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深入阐明,人们有可能准确了解各种相应代谢障碍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治疗药物、研究诊断、治疗的新方法。以往传统单一的生物化学考核模式仅侧重于对书本所涉及的三大块内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倡改革考试内容,不仅要考课堂讲授的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应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要紧扣专业特点,密切联系生物医药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新药研发方面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如何应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手段对疾病(尤其是肿瘤、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提出治疗新方法、新思路等;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天然活性产物的提取、制备方面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技术。这样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能强化重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更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方式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实现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5]。我认为,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四大模块:(1)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其缺点是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检测。根据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必须理解掌握,我们对这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可以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可以安排在期中与期末两次进行,便于学生分阶段复习巩固和提高。(2)开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就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前沿学科,因此,我们设置开卷考试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去了解学科研究的某些前沿资讯,鼓励学生写一些科学前沿综述性论文。(3)实践考核。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考核方式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4)课题设计及完成。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是这门课程考查的核心。在此项考核中,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题项目申请书、立项答辩、实验方案讨论及课题项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学生在此项考核方式中的成绩。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的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7]。我认为,以上四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既是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统一,又是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完美结合。根据各项考核方式的侧重点和目的要求,建议按4(闭卷)∶1(开卷)∶2(实践考核)∶3(课题设计及完成)的分值比例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考试模式的改革,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考试模式;研究和制定高校考评体系和考试标准。对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加以规范,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考试办法。其次,积极做好试题库建设,真正做到“考教分离、考改分离”。最后,正确评价考试结果。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校内教学的改革,真正做到以考试为指挥棒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不断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使之真正起到“以考带教、以考促学”的作用,只有这样,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90-94.

[2]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3]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2):76-79.

[4]杨克丰.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232.

[5]李磬.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考试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40-241.

篇4

一、注重考试内容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考试大纲》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高考的行动纲领,点明了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标准,《考试说明》为教师和学生指明了考试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复习考试中要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注重设计考试内容的针对性。

以生物教材必修一为例,教师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在考试内容中注重涉及以下内容:

1.注重考查肽键数、失水数、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数目之间的关系,蛋白质分子结构、功能、合成和相关实验,及其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注重考查生物膜系统、细胞器之间的联系等微观功能,并联系细胞代谢和跨膜运输。

3.注重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量转换和与环境的联系。

4.注重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考查,以及细胞图像、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教师在设计相关考试内容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在复习中有所疏漏的地方,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考试题目设计的针对性,也便于学生有效的复习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注重试卷反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考试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而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混淆的知识点既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感觉难于理解和记忆的地方。因此,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反馈的难以区分相似知识点和相近内容的问题,教师可以构建图表,将相似或相关知识点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差异性和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更加清晰化和条理化。

例如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混淆的种群和物种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以如下表格的形式将二者进行比较,便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种群和物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注重考试后的分析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系和应用

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分析。教师在讲解试卷的时候,切忌就题论题,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孤立,也不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思考,如此题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和涉及的内容有哪些等。教师要通过这样的途径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和反思,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知识点相互串联并加以正确的运用。

例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常常在N元素的作用方面出现错误,教师在分析相关题目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N元素为中心,对其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N元素涉及的相关知识包括:1、蛋白质――组成元素C、H、O、N,多含有P、S,主要存在于氨基酸的氨基中,氨基决定了蛋白质具有碱性,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了蛋白质分子;2、核酸――组成元素有C、H、O、N、P,N元素存在于含氮碱基中,可以形成核苷酸,进而形成核酸分子,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ATP――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含高能量的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4、组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之一,叶绿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总之,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考试和教学的关系,以考试将生物知识点系统化,从而帮助高三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应凰 高三生物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不可小觑[J].学园,2013,(02)。

篇5

关键词:多元考核方式 改革与实践 分子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42-02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student ability training

Wang Fei,Li Hongbin,Ren Linchang,Shi Feng,Yan Jie,Ge Juan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China 832003)

Abstract:Discussing the curriculum effective appraisal system mode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Utilizing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A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performance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capacity grade, class presentation,midterm and final grades,especiall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apacity grades including chapter summary,class presentation and short papers,the aim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is to emphasize on capacity and quality training,to build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and to promote the consciousness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to reflect student learning situation objectively.These discussions will help to furthe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to improve student overal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Molecular biology.

Key words: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reform and practice;molecular biology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正确地开展考试活动,对于了解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等院校的原有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术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时期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发生了变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进行了多次的修订,这就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以及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考评意义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1~2]。

生命科学领域学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含众多,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其内容广泛,涉及知识面广,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尤其是分子生物学课程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前导课程联系紧密,同时又是生命科学专业的其他基础课如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严重的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深化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课程考核改革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往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因学时少,教学内容偏重基本原理且较多,因此,通常采用课程结束时闭卷考试。考试中理论性、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和技术的内容偏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这种一次性的终结考试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的目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不认真,考前死记硬背,考试后全部还给老师等等。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严重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能力;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探索的积极性[3~4]。

为了达到科学考评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及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分子生物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淡化一次性终结考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引进形成性考核评价因素,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使形成性考试得到强化并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最终使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知识并在综合能力方面获得提高。

1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与中学生显著不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5]。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因素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知识掌握得好可以取得高分,但并不一定说明其能力就强,在现实教育中,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为此,笔者以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在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推行形成性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在考核方式中,除了卷面成绩之外,最终的考评部分有注重能力成绩的组成,包括课程章节总结、课堂报告和小论文等几部分。

章节总结安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平时学习及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在课程教学的每一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好章节小结,通过主动思考、总结对内容进行有逻辑的整理和复习,以分段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章节总结,教师则在课堂上对优秀的总结进行展示和点评,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实践表明,这样的章节小及报告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培养学生边学习、边复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了解和客观评价。

课堂报告主要目的是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报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扩展,如:抗生素的抗病机理、基因工程等专题,除了课本中的内容之外,学生自己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通过这一自学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写出专题报告在课堂上和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课堂报告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了解了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对于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都会获得显著的提高。

小论文撰写这一教学手段,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图书馆丰富的资源,通过查阅大量,了解所感兴趣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写出小论文。在小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联系相关的知识点,做相对宏观的分析比较。从学生递交的小论文来看,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积极性很高,反映了现在学生的兴趣宽泛,常常会迸发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很多学生能够写出一些图文并茂、有新意的小论文。

此外,加强平时成绩的考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后作业、课堂测验及课堂提问。其中课后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课程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让学生理解、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课堂测验主要是采取课堂随机抽查的方式,主要检查一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督促学生按时上课、注意听讲从而达到掌握课程知识的目的。课堂提问则是针对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当场给出成绩。通过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够随时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

通过教学实践实施以及实践后的调查和分析,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展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通过考核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延伸中的探索创新能力获得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淡化一次性终结考核,注重和推行形成性过程考核,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具体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改革同时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考核的反馈调节,通过考核后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来指导后续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总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良斌,祁嘉义,冒小.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2006,3:91-93.

[2] 蓝琳,姚桦.论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高校考试改革[J].职业时空,2010,6(11):77-78.

[3] 李林,张宇辉,郭晓强.实施“三位一体”教育,构建综合型教学与考核模式[C]//首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2007:165-167.

篇6

课例主题:

本课时践行胡光坤教学主张之“博趣精实,生活化育”之“生活化育”。

观察要点:

1.关注实体构件,观察教学生活化特点。

2.关注教学目标,观察重点难点落实。

3.关注课堂环节,观察师生互动启发。

课时目标:

1.认识藻类、苔藓、蕨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蕨类与人类的生活的关系。

课时重难点:

1.重点:藻类、苔藓、蕨类的特征及其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原因。

2难点:藻类、苔藓、蕨类的特征。

【说明】新一届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新的考试规则,初中生物按40%的考试成绩计入中考分,由云南省统一命卷,云南省目前有三种版本的《生物学》教材,因此,新课程标准具有很好的教学参照性。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时要求:“概述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解读要求:1.培养学生通过“结构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意识,例如:通过藻类、苔藓、蕨类的结构和生活环境,认识该类生物;2.孢子植物的生殖。

藻类、苔藓、蕨类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基础,人教版教材编排以“孢子植物—种子植物”为主线编写,突出从简单到复杂,知识结构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在结构决定功能主线,生物体结构对应功能,从而厘清孢子植物的结构特点。

课堂环节:

一、引入得舆,以学习生活的需要导入。

得舆耳熟能详,确和生命科学认识差别较大的知识点导入。

二、展示图片,简要认识植物特征。(铺垫目标1)

提示:生活化育的体现。

三、通过实物或图片比较,逐一分析结构和特征。(铺垫目标2)

主问题1:这些植物有哪些器官?

提示:通过实物展示,总结。

四、关注生活,总结成果。(落实目标1)

主问题2: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些植物呢?

提示:结合学生生活,落实生活。

五、深层思考,挖掘考点。(落实目标2)

主问题3:生活中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发现这些植物?

提示:可以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篇7

一、目标明确

开学初,学校召开了教研组,备课组会议,总结了上学期的成绩与不足,做出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针对学科特点为了更好的开展八年级的备考工作,为了在2017年的会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八年级生物备课组制订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让每位教师任务明确、进度明确、目标明确、措施明确。

二、过程有序

1、全力以赴,狠抓备考复习

按照本组制定的备考计划有序的进行复习:第一轮分册复习,串讲知识点并让学生过关,学生通过练习?中考新航线? 巩固知识点,老师有选择性的讲解,每复习一册课本后要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反馈的信息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第二轮专题复习,主要以?中考总复习?为指导,精讲上面习题;第三轮综合复习,主要是训练综合题,包括历年的中考题,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本组一共考了约20套综合试卷,不断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2、以教带研,以研促教

按照学校教导室的安排,听取了向云老师的展示课,同时各组员不定时的也分别听取了其他老师的随堂课,教师们都虚心相互请教教学方法、经验,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学习新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积极配合市教研室,在我校开展了第二片区生物复习研讨会。我们全组成员积极行动,认真打造了一节复习研讨课(田合云老师讲课),为本次复习研讨会提供了研讨材料;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认真研究《生物新课程标准》和研读《2017年恩施州生物中考考试大纲》,细读近年的中考试题和双向细目表,制作试题,探讨、修改再探讨,团结协作,不辱使命,高质量地完成了本次命题任务,获得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好评。

三、成绩可喜

篇8

关键词:生物技术前沿;考评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60-02

一、引言

在高校教学工作中,考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育评价和考核反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学校教学质量、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密切相关[1]。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将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被誉为21世纪高科技革命的核心生产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群体的基础条件,为适应当前发展趋势,我校生命学院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专门开设了《生物技术前沿》课程。该课程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由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内容组成,是自然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具有直接和长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日新月异,尽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完善,但现行课程考试制度还存在着如考试方法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诸多问题,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不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总要求,结合我院的学科特点,以素质和能力为导向,在《生物技术前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将新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物技术前沿》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1.考试结果的局限性。考试的目的之一是能全面充分地发挥其反馈功能,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教授、解惑的回应。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过程考核往往是比较注重结果,而对学习过程却没有足够重视,整个考核过程比较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仅通过一份理论试卷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课程内容掌握程度作为反馈,从学生的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生物技术前沿》课程是一门前沿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引导学生通过查询国内外最新文献学习生物技术领域出现的新知识和新理论,拓宽知识面。如果采用常规的期末笔试考试,只能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创造力的培养,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2.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片面性。《生物技术前沿》课程涵盖内容多,知识点广,课程考试通常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仅占20%,课程考试主要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而考试内容侧重于课外教材与课堂笔记,局限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程期末考试形式单一,实行100分的满分制,考题通常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题等常规题型,且客观题所占比例较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试卷容量时间有局限性,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常规考试的检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反馈,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完整的教学过程,也间接影响了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生物技术前沿》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初探

一个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能全面反映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并将这些反馈信息即时融于教学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根据《生物技术前沿》这门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我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以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导向,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制定新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初步尝试,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1.明确考试目标,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着重强调人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是更强调通过考试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生物技术前沿》课程开课之初,让师生明确考试目标,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总结;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等新的科学的考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以客观有效的考核形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

2.更新考试内容,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生物技术前沿》是我院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领域宽,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多门课程;涵盖范围广,由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内容组成,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要求较高。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课程内容更新较快。开放性、个性化的考试设计不仅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对课程内容有熟练的掌握并有深入研究,同时,考试内容应还以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结合本学院生物学科的具体情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创新能力为原则,从考试内容与命题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考试内容改革要突出前沿性与开放性,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外,还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测试。如在考试中我们尝试采用“谈谈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作用”等开放式试题,答案开放,无标准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生物技术的理解程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提高过程成绩的比重,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生平时的课堂纪律、出勤次数、学习态度、课堂作业的完成、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实验室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等。如,引导学生养成课后查阅专业领域最新文献的习惯,把一些前沿性知识用PPT在课堂讲授,并相互提问展开讨论,这种学习兼考核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我们在过程考核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渊博,答题有深度;而有的学生的知识则相对薄弱,我们以人为本,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辅导,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进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班级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生中反响很好。

3.丰富考试形式,注重过程学习。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生物技术前沿》课程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的整体客观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考核相结合,丰富考核形式。如,让学生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深入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撰写专题论文,文章格式按照统一要求,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任选其感兴趣的一种前沿技术,采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互动交流,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在每章结束后均布置作业或思考题,注重学习的过程化;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考察其动手能力。在单一的笔试考核基础上,丰富多种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发挥,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激发。

4.完善考分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我们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不能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不能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最终目标。

在新型考核体系构建中,我们尝试改变以往单一的评分标准,实现人性化的评分标准。评价的核心以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评分标准的人性化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的个体,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进行评价时应把学生是否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是否独立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否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等作为主要指标内容。改革评分方式、淡化分数,实行实质性评价,实现考试评价标准的科学化。突出人性化的评分标准,区别与以往单一性的评分标准,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堂笔记完成的答案不能获得满分;而通过自己的研究或者查阅文献总结,得出有创意合理的答案可以获得高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评分标准的人性化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的个体,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四、结语

我们在《生物技术前沿》课程考试中采用新建的综合考评体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显著的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能全面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及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公平,有导向性,可操作性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网络;生物学素养;高考

我们学校进行的“三全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让我们在实施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然也避免不了出现一些共性或特性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

2014年高考试题,非选择题29题(10分)(原题略)

此高考试题考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2016考试说明》中指出,本考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每年都有出现,是高考必考内容。

这道细胞代谢高考试题中等难度,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经典曲线题,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将这一曲线图分析清楚并牢记,本题得全分很容易。但是经过调研,此题学生并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错误在于:第2问,只答A;第4问答“光照”;再错就是呼吸光合的关系没有弄懂;“大于”没答出来。

二、学情分析

生物学科,通过一个知识点的答题情况就可以暴露出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共性或特性问题。以上是细胞代谢问题,而细胞分裂、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现代生物技术等知识点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学生角度:据资料显示,我们学校的学生来源大约三分之一来自局直,三分之二来自农场,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差距较大;学生存在的基础差异、认知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面对分块式分布的零散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欠缺。这是共性问题。

经调研汇总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发现,历届学生都认为细胞代谢的题就是难题,在课本中篇幅比较长,基本内容多,实验多,图解多,经典曲线多,学习记忆起来不容易。呼吸和光合的关系理解得不透彻,因为没有从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角度去认识植物体本身。这是特性问题。

教师角度:我们学校高一生物开课,高二上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一年半学习四本教材,有些教师过于急功近利,新课程教学就多流于形式,在教学中不能有效组织教学,教学效果不显著。教师不能放开学生,课上虽然有情境创设,问题的提出,但是最后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说出准确答案,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说的多,总结的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非常少。课下虽有习题巩固,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达到知识内化,更别提提高生物学素养。

三、解决问题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思维导图的书写就是最有效的方法,知识与习题间的连接再靠学生讲解的方式达到内化。

1.分组教学,激发斗志

采用分组教学,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两组学生讨论,讨论后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讲解,既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容量,又容易形成竞争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个别学生对于有些题在较短时间内还没有弄懂的,就再多给一些时间,有必要的话可以针对每道题请会的学生做一下简单讲解,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课时,更好地体现训练的价值,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2.信任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整理知识点,书写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细水长流,达到内化。每一个章节结束写一次,每个模块结束写一次,每一次考试结束后写一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总结,既熟练了基础知识,又将知识点与习题有效地联系起来。课上,对于学生在展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而是通过“请学生打分”“问学生是否需要修改”“引导提问学生的思维盲点”等措施,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体系构架的更完整、更独特、更灵活。

我一直践行我的理论,小组讨论、学生讲解、思维导图书写。培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最终提高成绩,成就高考。这样锻炼了三年,在升入高三的下学期,次次模拟考试第一,学生做题速度和质量显著提高,一个知识点拿出来,可以扩展出很多知识点,即准确又全面,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妙处。教学效果显著。

四、总结结论

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是一点点磨炼出来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鼓励与信任,让学生相信老师与他们同在,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路要慢慢走,踏踏实实走,一步一个脚印,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也要相信老师。老师的方法很重要,小组讨论、学生讲解、思维导图书写,这是我目前比较有效果的做法。老师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分数,这是现行的教育要求,所以老师和学生必须共同面对,要配合默契。

我知道,教育的路还很长,我会与我的学生一起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益,让我进步,同时也为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第一,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生物知识跟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在喝完一包奶后,我便会想,其中的糖、脂肪、蛋白质都会在体内经过怎样的变化。看到花的叶子黄了,我会想想到底是缺少了哪种矿物质元素。如果忘记了,你便可以及时地看书回忆,这样又就巩固了知识。学习生物科学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意义是事情。

第三,要注重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做每个实验之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在做每个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分析,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