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13:0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忌画蛇添足,过多过密。板书是课文内容的重现但不是重写,板书起的是纲领性的作用,是课文的“灵魂”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单纯重复。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板书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反而使得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这是板书设计的大忌。
篇2
海南省保亭县八村中学教师 于传伟
我是在海南农村初中任教的一名国家特岗教师,在近三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发现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甚至出现无效教学的现象;二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纪律性较差,迟到、旷课、逃学现象屡屡发生;三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数学学习的方法,导致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没有多少兴趣。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每一个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而且更加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开展和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探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根据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轻松地演示出反比例函数y= (k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当 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特别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记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三、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甚至有人推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学习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赵爽弦图",然后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作为会徽呢?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于是我接着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等知识,整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
篇3
初二政治下册知识点总结有哪些?学习了政治以后才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我们不能干涉他人的私事,不打听、不传播别人秘密,共同阅读2021年初二政治下册知识点总结,请您阅读!
初二政治下学期知识点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1、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
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公平是在 中产生的。以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公平的合作,必然是 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公平是相对的,其判定跟选择的标准有关,其实现跟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2、你认为什么是公平?(你是如何理解公平的?)
答: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它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3、为什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哪些作用?)
答: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合理的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4、社会公平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社会公平主要表现是: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使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应得的利益。
5、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1)不仅要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位社会成员的努力。(2)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等,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6、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我们只能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7、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应增强维权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采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觉得委曲困惑时,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当我们见到不公平行为时,应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
8、为什么合作需要公平?
答:①公平合作,能使合作者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有利于个人的进步与发展。②公平合作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③公平合作能够满足人们的合理期望,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9、中学生应该怎样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答:①在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积极培养公平合作意识;②要正视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地实现。
政治八年级上册知识归纳友好交往礼为先
一、礼貌显魅力
1、礼貌的含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
2、礼貌的重要性
(1)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是友好交往的道德基础。礼貌反映我们自身的素质,展示我们的风采。如果对人不礼貌,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妨碍我们与人交往。
(2)礼貌是文明的体现,是自尊的需要。是否文明礼貌,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我们有了礼貌,就有了与人交往的亲和力。
3、我们对人有礼貌的主要表现
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的素养。
二、礼仪展风采
1.礼仪是一个人必备的素养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礼貌素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的要求。
2.讲礼仪的意义(或讲礼仪的重要性)
⑴如果我们不讲礼仪,就可能伤害别人,使自己难堪,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⑵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⑶按礼仪要求去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被人接纳。
3.社交礼仪:包括握手、接电话等。
靠学习、观察和思考养成。
4正确.对待传统礼仪:我们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繁琐礼仪,而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礼仪习俗,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初二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1.走进正义
(1)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中。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在社会进程中,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
他人正当
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3)公正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2.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1)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正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二、自觉维护正义
1.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1)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我们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在维护正义。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2)非正义行为,会损害别人的权利和机会,进而危害整个社会。面对非正义行为,如果选择消极的态度,就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
2.做有正义感的人
(1)有正义感的人,会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面对非正义行为,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等情绪,采取行动维护正义。只有有正义感的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
篇4
一、备课——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也坚持做到周前备课。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和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虽然学校初中部无法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我仍不断进行教材分析,制作课件,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最好。
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并打印出来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篇5
信息技术具有不断更新、实践性强、富有挑战、感官刺激等一系列极富魅力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能大大丰富表现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讲三大诉讼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对于刚刚接触法律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形式相似,难以区分。信息技术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笔者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审判实录让学生观看,形象直观的审判现场让广大学生能够真切地“看”法,感受法律的威严,并对不同的案例进行比较区分,找出不同的诉讼适用于不同的案件,从而总结出不同的诉讼有不同的特点,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又为后面模拟法庭作了铺垫。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培养创新思维必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妨多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如初中政治八年级法律常识部分知识点多,术语生涩,不好掌握,笔者就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百题大赛,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五名答题手上机操作,其他组员是亲友团,每名答题手有三次求助亲友团的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一百道选择题,按成绩排名颁奖。形式新颖,富有挑战,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了竞争意识,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收效很好。
2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升华学生的情感
现代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扣住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如讲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让他们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点儿难度。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产生认同感,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再现某些历史场景。视频一2008年以来,云南、河北、四川、青海等11个省份先后遭受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其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房倒屋塌,道路阻断,人民生命危在旦夕;接着播放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难阻中国心,人民子弟兵冒死突进灾区,道路不通,就步行,公路被阻,就空降,一条条生命道路被筑起,一束束希望之光被点燃;灾区外的百姓也心系受灾同胞,一份份没有姓名的爱心捐款,一拨拨志愿者赶赴灾区。是什么让华夏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需太多的语言,此时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视频二2010年全国七大流域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道路被水冲断,街道商铺被淹,就连居民家也进水达1米多高,险情严重、损失很大。但是在灾难面前,坚强的中国人没有退缩,暴雨稍退,灾区的群众就开始奋力自救,力争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党和政府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组织各个部门全力救灾,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大灾大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应对,奋力抗争,直面灾害带来的一切困难,进行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彰显的就是伟大民族精神。视频三播放汪锋的《直到永远》:“别害怕我就站在你身边,心在一起会让我们勇敢”歌曲还没有播完,学生就已经声泪俱下了。这种感情是水到渠成、油然而生的,是触动心灵、震撼灵魂的,是除了现代信息技术,其他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3结语
篇6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一、正视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
在很多课堂中,学生习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却很少能自己提出问题,有些概念并未真正理解,有些知识的由来和“所以然”更是一知半解,学生有疑却不问,这是为什么呢?
1.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无疑可问
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已经习惯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这样的一种课堂氛围也让很多学生不敢问,所以就放弃了提出问题的念头。
2.教学的“功利”性让学生无机会问
在传统的课堂上,大多数教与学的行为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等生包办代替,当教师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思路不对时,往往会打断学生的表述,这样一种不给学生机会提问的教学,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升。
3.过于依赖听觉阻碍了学生问题产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听觉接收信息的功能,同时学科课程的开设也阻隔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影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巧借信息化创情景激发问题意识――想问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问题源于情景,数学情景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段有关拉面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拉面在拉面师傅的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多,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重建。所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相关的数学知识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2.借鉴信息化营造民主氛围培养自信心――敢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让教师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例如,复习八年级数学“四边形”这一章时,我在课件制作上,利用热链接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主要的知识点,把相关的动画和图片都融合在了一起。把课件放在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学习者,学生不仅可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也可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交互式学习氛围,还可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愉悦、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
3.利用信息化扩展课堂容量拓展知识――善问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学科的融合。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统计调查”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PPT课件,通过链接互联网,有效通过编号(字母),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现场进行调查统计,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形式多样的问题脱口而出。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了学科知识,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篇7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
时常飞逝,紧张而又繁忙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忙中有乐,忙中有得。本学期我主要承担八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领导一学期来给我的帮助和关怀,感谢各位班主任老师和各位同仁给我工作上的支持和鼓励。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这一学期我的工作情况。
一、认认真真付出,踏踏实实工作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本学期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我本学期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工作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
我作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钻研新教材的体系、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特点,备课时便想好每一个环节用什么方法去创设情境,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去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我本学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制作课件,我力求每一节课的课件都能用Flash制作成动态,这样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在进行课件的思路创作和具体制作时,花费了我大量的课后时间,有时很累,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因为我的课件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情绪空前高涨时,我觉得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再苦再累都值得。我的课件不但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教研员和区内同行的认可。其实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才刚刚起步,今后我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钻研,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坚持教学策略,向课堂要质量。
本学期我们组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达成率,在这方面,我们曾经在组里讨论过,听了同行的做法,有很大启示,可以说每一节课我都在注重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落实。比如:课前提问,有时以大屏幕的方式出题让学生口答,有时让学生拿出小条来答。上课时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多媒体的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第一节新课下课前5分钟左右都要对本节课进行复习巩固和测查。尤其是尖子学生做到课前提问,巩固练习时还要提问。在上课过程中还注意兼顾中等学生和较差的学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让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来
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教的班级分为两种,普通班和实验班,这就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同样备课快班学生觉得吃不饱,而普班学生又觉得吃不了,因此我发现这个问题后从开学初第一周的第二课时开始便作调整,同样的课我要备两套教案,快班学生注重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普班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在普班,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我就将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结成对子,尤其是在期中期末复习时,让学生好的学生对自己结对的伙伴实行监督、考核,然后我在上课时抽查。这种方法很适用,并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我所教的班级课堂达成率有所提高。但还需要继续学习与研究,因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有时新课内容较多时,便没有时间检测课堂达成率。
三、精心组织,提高教学质量
本学期在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的教学成绩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期末质量临测中成绩比较突出。
我在下学期的工作中,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1、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改变知识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精选单元练习题,进行阶段性同步练习。
3、多听杨老师和其他地理教师的课,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我还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的原则,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教学的是八年级地理下册,共六个章节。如果按照正常教学速度计算,至少需要十七课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
考虑到五月份的地理结业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学生知识的构建、课程改革及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合理的教学与活动计划,并有序地进行教学。最后得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了教学改革与结业会考方面的一些成果。以下把教学的成果及经验归结为:
一、 建合理的知识框架
为应对结业会考,本学期的教学不得不快速度、少时多量的进行。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知识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了意料不到效果。
二、 以课改理念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学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 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
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三、 会考工作落实
在完成教学教材之后,即进入了紧张的会考备考和应考工作。复习过程中,我把中国地理作为复习重点,指导学生以强化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提纲复习为辅,并抓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通过反复识记、理解与运用,实现对知识点的识记。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结业会考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会考及格率为60%、补考及格率为100%。
诚然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意识不显著、会考成绩不尽人意等,这些现状都值得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和毅力,今后的教学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任七八年级地理课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制定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篇8
关键词:五环节;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3)研究成果之一。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以导学案为基础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五环节,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自主预习
教师要把课本内容巧妙变形,设计成问题串,提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探究形式,分散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依据学案有指导性地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具体要求:问题设置要求低台阶、小步子、多层次,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内容应以新课内容为主,辅以旧知识点的复习;形式应多样,包括填空题、图形题等,且设题难度不宜过大,应紧扣课本,达到让学生熟悉教材、预习新知、复习旧知的目的。例如,在设计八年级下册《丝路咽喉—甘肃省》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内容的:
1.绘制一幅甘肃省地图,标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
2.在中国政区图中找出与甘肃省相邻的省份;
3.找出以兰州为中心的四条铁路干线,并描述于1绘制的图中;
4.画一画:绘制丝绸之路通过甘肃的部分;
5.找一找:甘肃有几座“矿都”;
6.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丝绸之路对甘肃的贡献。
自主预习部分主要解决1-5小题。从绘制图形到找一找,体现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理念,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了划一划、背一背的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步让学生了解了甘肃自然人文概况。另外,通过找相邻的省份和铁路干线,也让学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甘肃的印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擦出火花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自主预习部分预设的问题,或者根据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设计合作交流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体现出知识的内涵和高度,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仍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理解河西走廊的贡献。因此,在合作交流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讨论河西走廊对甘肃所做出的贡献,完成自主预习6。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了激烈的交流互动,从多角度探究了此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丝绸之路的意义,包括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互通有无,进行水果、丝绸等货物贸易;从现实的因素考虑,丝绸之路是“西北粮仓”,为西北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是一场知识的大交流、思维的大碰撞,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展示拓展
展示拓展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最好环节。此环节时间要控制在八分钟左右。教师所设计题目不能拘束在课本的狭小空间,要灵活多样,要以综合学习为主,且要根据所学内容,适当调整问题形式:或设计讨论题,或设计表格。例如,在学习山西煤炭资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你觉得是将煤炭转化为电能的方式好还是直接将煤炭资源运输到外省好?学生分小组讨论,参与性很高,且他们给出的精彩答案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他们从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虑。又如,在设计《丝路咽喉—甘肃省》导学案时,考虑到甘肃的农业属于难点和重点,在展示拓展部分我做了如下尝试:
农业区 所在省区 灌溉水源
河西走廊 甘肃 祁连山冰雪融水
河套平原 黄河灌溉
新疆绿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冰雪融水
宁夏平原 宁夏回族自治区 黄河灌溉
通过设计这样的表格,让学生把河西走廊和其他农业区的灌溉水源作比较,从而让学生区别了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四、检测反馈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紧贴教学内容,教师可恰当编制3-5个题目,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题型上可以设计或选择题,也可以设计读图题,时间控制在八分钟左右。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读“甘肃省略图”(见下图),回答问题,以便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城市A是我省的省会城市 兰州 ,城市B是 敦煌 ,该城市有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 。
2.图中阴影部分是有“西北粮仓”美称的 河西走廊 ,其灌溉水源主要来自于山脉C是 祁连山 山脉。
3.在城市A处有四条铁路交会,它们分别是:① 陇海线 铁路;② 包兰 铁路;③ 兰新 铁路。
五、归纳总结
此环节,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思维方法与技能进行反思评价,并及时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导学案”,整理错题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将“导学案”收上来,仔细查阅,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和导学案的编写和设计找准起点。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从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到检测反馈、归纳总结,教师始终都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会学”地理。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规范;原因分析;解题格式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碰到这样的初三学生:数学考试选择填空题基本全对,但是解答题一分不得.让这些学生分析一下解答题,说得头头是道,但就是写出来不得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情况越来越多.无纸化、无手写、无笔写等办公模式渗透进学生的学习中,但并不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些学习中的好习惯在如今仍然应是必须要强调的教育理念.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核心是解题.解题是学生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一个必要手段.而规范地解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达到较高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思维水平.但在批改作业时有一种现象,只要解题结果正确,学生会绝对轻视甚至忽略作业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不规范性问题,知识上的错误纠正往往比解题规范性的强调反馈得及时.从检测结果看到一个必然趋势,同一界面的学生由于解题不规范导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狠抓数学解题规范习惯教育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数学目标达成的要求.通过规范解题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严格的治学理念、严肃的人生价值观态度,也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体现.
学生解题不规范的表现主要有下列几种:
1.做题时忽视审题,或不会审题
不少学生走马观花地粗心读题,不思考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更不会揭示隐含条件;不去分析从条件到结论缺少什么,只从条件顺推,不会从结论入手逆推求证;缺少比比画画和写写算算的关联草图,找不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不能把条件、结论之间的联系与数学原理相对应起来.其结果就是造成解题过程混淆、漏解、错解等.
2.解答书写不严密,过程不完备
数学解题讲究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而学生解答过程中往往存在阐述不清、过程不全的问题.比如,随便用数学符号;推理跳跃性过大,每步之间跨度掌握不够;解题呈现混乱,代数式化简求值不按要求进行,缺乏条理性;几何问题对作、证、算三个环节处理不妥当,讲起来头头是道,就是不会规范书写解题过程,甚至因果颠倒;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没有设出所求函数一般形式就列出了方程或方程组;解分式方程不检验;证明题乱用课本中不存在的定理或者乱用定理的逆命题作为定理等.
3.解题后无审查、无反思
解题以做完为目标,不论对错.不去审查解题本身是否混淆了概念、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是否特殊代替一般,不去探究有无其他解题方法和题目能否变换引申,不去反思归纳这一类型题的基本解题结构、解题规律等.
4.修改错误只限于知识点
学生利用错题本修改作业或试卷中的错误只局限于改正出错的知识点而忽略了方法、解题结构、数学语言等其他方面的错误.
造成学生解答数学题不规范的原因是什么呢?
1.教材体系让学生产生解题不规范
初中数学教材较通俗易懂,大部分概念的给出都是结合实例,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三角比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对学生的规范性要求低,如七年级用“说明理由”代替“证明”,八年级下册才安排学习证明,但几何证明没有给出必要的规范性格式,学生连模仿的地方都没有,想到什么写什么,任学生自流.于是平时学习比较马虎及不认真的同学就常出现解题不规范,题会做做不对或者结果对了不得分.
2.学生数学语言障碍导致解题思维不清
解题时一些学生读不懂题,看不懂图像和符号,即对数学Z言的识别、理解、转换、组织、表达等有一定的困难,结果就导致解题思维混乱、文不对题现象.
3.学生学习的思维定式造成解题缺乏思路
一些思维定式的学生,解题不能灵活抓住条件由因探果,常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
4.教师的示范不到位,要求不连续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板书示范不到位或者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连续同样会导致学生解题上的不规范.比如教师课堂为了节省时间徒手作图,讲解问题时只说不写,例题讲解时只讲重点没有给出完整的过程等等,教师都没有给学生一个规范的模板.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规范只是强调,或者短期的强抓而没有形成有效的长期管理,那么学生的规范解题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不了气候.
5.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滥用造成学生只说不做
由于多媒体的配置位置不合理,如果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就没有更多黑板空间供学生课堂上板演.另外,凡是有老师听课的课堂,为了追求课堂效率,总是会大量地设计一些选择和填空题让学生口答,不管本节课内容是否适合这种题型.一味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或者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而忽视了学生解题规范的训练要求.并且在这种课堂中,学生以回答地快、对而能获得老师的表扬.
6.新式课堂的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在教学改革日趋火热的今天,“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式课堂的出现亮瞎了教师的双眼.新式课堂中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体现不出来,对于需要一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需要学生课下两节课甚至更多节课去完成,但是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规范化怎样达到?仅仅靠课上一节课的展示远远不够.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解决学生解题不规范问题的策略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1.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抓住关键时期的习惯培养事半功倍
师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点滴做起,重在平时,坚持不懈,养成习惯.坚持做好以下几点:①课堂教学有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每一细节“严谨、规范”,解题过程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强,不丢任何步骤,即使是为了有效利用45分钟,有必要略去解题的某些环节,也应向学生说明.特别是例题教学不仅有效复习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承载解题思路和书写格式.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强化组长检查作业中的解题规范性问题总结,不是哪个组规范性问题少受表扬,而是规范性问题发现越多越好.②平时作业要落实,上好作业评讲课,注重纠错的落实.可以经常进行作业“规范、整洁”比赛,最好的作业在学习园地中张贴表扬.③测验考试看效果.每次考试,对答题最规范的学生都要予以特别奖励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良好的答题习惯也能取得高分.④评分标准做借鉴.每次测验讲评试卷时,教师应该把标准答案印出来,学生人手一张.学生以参考答案为标准,对照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异同.解题过程应尽量减小跳步,衔接紧密,问题考虑要全,切忌思考问题丢三落四,想当然,麻痹大意,并且做好错题本的整理、反思工作,查缺补漏.
2.从数学语言方面强抓基础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它们互译如何,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概括能力,而且能提高审题及规范书写能力.学习数学语言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概念教学,巧妙引导,讲清一些数学符号的意义及蕴涵的数学思想和背景,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有形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复述和互译训练,提高各种语言之间互译的本领,促使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应用与简练表达,从而既避免思维不清、漏洞百出,又解决解题书写中拖泥带水、主次不分的情况.
3.借助日记本、错题本和典型题目本,强化作业改错和题目整理的规范
数学日记是学生搜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私有空间,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数学日记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或数学方法.特e在初一起始阶段,数学日记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有趣、有价值,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日记中有目的地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重新对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整理.在数学日记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回忆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还要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性多样化的基础上,对多种解题思路、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为合适的加以应用.
错题本记录学生的历史,而且是最值得借鉴的历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到底什么知识点、什么题型、什么规范有问题.
篇10
一、文本教学联系生活渗透法律知识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来自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再探讨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法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背影》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动作描写后,针对课文中谈到父亲穿过铁道,围绕着当今时代火车的速度及数量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明白横穿铁道是违反法律的。同时提醒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骑车还是走路,都不能违背交通规则,否则就会造成交通事故。这些法律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不知不觉地传进了学生的大脑。在教学《孔乙己》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后,针对课文中谈到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他还说窃书不算偷的话,引导学生分析他所说的这句话不正确,这是他自欺欺人的说法。他的这种做法属于盗窃,也是违法行为。在我们生活中,学校里有许多学生总是爱乱拿别人的东西,这是不行的,大而言之就是违法。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孩子从小就没有这种意识,最后偷的财物越来越多,最后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引导学生在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时提出问题:鲁提辖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行得通吗?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应该通过法制来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如《散步》可联系到《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樵夫,别砍那棵树》可联系到《森林保护法》,《斑羚飞渡》可联系到《野生动物保护法》,《春》可联系到《环境保护法》,《心声》可联系到《教育法》,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观察,课文中的许多知识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有关法律知识。
二、运用法律知识编演课本剧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枯燥,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难以接受知识,再要渗透法制教学就更难了。换一种方式教学,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如:我在教学《伤仲永》这课时,开展学生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仲永,将不让其学习的父亲告上法庭。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他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懂得了一些法律。
又如在学完《包拯》之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包拯办案的相关内容,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词,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三、在演讲中获得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的渗透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而且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我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演讲比赛,指导学生如何写法律知识演讲稿,让学生在撰写演讲稿的时候就能获得一些法律知识。再通过台上精彩的演讲,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四、在阅读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呢?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古典名著。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平台适时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比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僧葫芦案》这一节,提出问题:在当今的社会这个案子判得合理吗?如果你是法官,你又如何判案呢?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又如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呢?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学生们都知道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再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人物形象鲜明,描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认为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热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应由鲁提辖打死?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这将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起到多大的负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要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司法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
五、在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许多都是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制相关的,那么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可引进这些法律知识,将其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其次,学生在写事理说明文与议论文时,就可以体会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最后,可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如如何写诉状等。通过写作一样可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六、在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
- 上一篇:英语学习几点方法总结
- 下一篇:英语八下知识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