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05:4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备考路径和方法 把握好几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新颖、灵活、涉及面广、难度加大,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在高考备考中找到恰当的路径和方法,打造出高考备考高效性和实效性,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历史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以下是我在历史高考备考中选用的路径和方法。

1 分析新课程考卷特点,把握授课方向

在新高三上课伊始,就安排原高三历史科组教师,对考过的新课标高考历史科试卷进行归类分析,由专人负责汇总,形成经验在各年级历史科组教师之间交流,再反馈到新高三历史科组,最后结合老高三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新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握高三在新学年的历史科整体授课方向。

2 把握《考试说明》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纲多本,备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外,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在备考复习中,融入《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系统、规范、完整把握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并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才能把握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虽然高考命题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备考复习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等,才能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对的内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旧和的内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对于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3 把握必修和选修教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内容提纲挈领,在新课标高考中所占比重却高达85%,需要补充的内容比较多,是教师认真讲,学生重点把握的部分。而选修教材内容详实,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但是因为量大,复习时间紧,一般复习有顾不上选修教材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在复习必修教材内容时,让学生事先预习与必修教材相关的选修内容,复习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让学生同时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效果比较明显。

4 把握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关系

新课标,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增强,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以纵向复习为主,主要是夯实基础,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如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二轮复习是横向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有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有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一轮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才能拓宽、延伸知识空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 把握教材和教辅资料之间的关系

高三年级教辅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给学生选三本:一本是比较全面的复习资料;一本是单选优练;一本是历史单科模拟试卷。教辅资料选好对学生能力提高确实有辅助作用,好的教辅资料在归纳知识点、重点知识讲解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在知识点选配习题上也很典型,学生通过解一道题,触类旁通,把这部分知识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教辅资料只是对教材知识把握起辅助作用,绝不能使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6 把握教师讲和学生练之间的关系

备考复习中,教师主要是讲存在的问题、疑惑的知识及有针对性的习题;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备考能力和水平。怎样把握好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对备考复习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复习的实效性。在一轮纵向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横向归类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知识整合能力。就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改变多讲多练、多讲少练、乱讲乱练,甚至不讲只练的片面的做法,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必须要讲得要精讲,讲透彻;精练,就是不会的题反复练,在方法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在遇到新题、难题时,才能应对自如。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研究与探讨,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去练有价值的习题,使老师讲和学生练有机结合,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性。

7 把握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把握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基础知识,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文化运动等,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把握深层次的内涵、实质和外延,建立重点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知识的能力,有目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逻辑思维具有活跃性、严谨性、整体性。增强学生备考复习高效性。

篇2

关键词: 政治教学 三轮复习 基础性 专题性 高效性

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2012年的备考阶段,指导高三复习的教师和许多高三考生一样在不断总结思考:努力增强高考复习的高效性,必须对高三复习作出科学规划。科学备考不仅是对高三教师学科素质的检验,而且影响到政治学科复习效率,更直接关系到高考文综成绩。因此很多学校和教师都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备考的复习顺序、阶段划分、时间准备、内容安排。一般认为高三复习分为三轮:一轮复习打基础,第一年的8月至第二年的3月强化基础知识复习;二轮复习讲热点,4月至5月强化时政热点与教材基础知识整合;三轮复习抓练习,5月至高考前强化综合模拟训练。但是仅仅靠这三轮复习备考或界限分明的阶段划分是远远不够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复习策略,简述如下,以供广大师生借鉴参考。

一、一轮复习突出基础性,夯实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高考试题会选取大量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设立新的问题角度,但知识的落脚点都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的主体知识范围内,高考主观试题答案几乎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因此,在高三全程复习中,我们要始终关注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夯实基础知识更是一轮复习中最重要的任务。

1.时间准备。一轮复习时间可以从第一年的8月开始到第二年的2月底3月初结束。

2.复习顺序既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的模块顺序,又可以先从必修四开始,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内容复习。

3.复习内容以上一年的《考试大纲》为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教师和学生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确定的复习方向和重点,以《考试大纲》为纲,以现行教材为本,以重点、难点、疑点、盲点为切入点,明确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基本原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轮复习主要从微观上把握高考考点的内在联系,坚持全面覆盖,把知识点把准、夯实,不留知识死角。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不心存侥幸,不仅要重点复习主干知识,还要兼顾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在复纲中的考点时也要关注考点表述内容和顺序与教材不一致的地方,做好知识的衔接、延伸和补漏。如:《经济生活》中“货币与财富”、“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税收的作用”、“市场与计划”;《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文化生活》中“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生活与哲学》中“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考点。

4、精心挑选一轮复习辅导用书,这本书的基础知识最好可以由学生自己填写,里面的知识点复习是按照高考考点顺序安排的,每个考点都有典型的例题和练习,有以往的高考试题和各地的模拟试题。

5、本轮可以进行3―4次政治单科模拟考试,试题最好自主命题,结合复习实际滚动式出题。

在第二年新大纲出台后,教师要密切关注考点内容上的增删,可在一轮复习接近尾声后调整复习侧重点,处理好新旧考点的关系,对于新增考点,要有高度的敏锐感,善于捕捉考点变化背后的信息,并指导学生做好复习。要让学生通过这一轮复习,全面、准确、系统、扎实地掌握每一模块,每一个考点,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渡过基础关,消灭知识盲点。

二、二轮复习注重专题性,优化结构

第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意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1.时间准备。二轮复习从3月初到5月初。

2.内容安排上可以同时进行两个专题复习:理论专题与时政专题复习。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专题复习是把握政治理论体系的好方法。通过专题复习,考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面准确地掌握大量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答题效率。

(1)理论专题学习。主要强调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知识迁移。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复习中可以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模块的知识渗透,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答题时也能防止知识零散、答题片面、丢三落四、张冠李戴的毛病出现。如:《经济生活》可分别以消费、生产、分配、交换为单元绘制体系图,或者重点梳理国家、企业、个人三大角度知识;《政治生活》可分为国体、公民、政府、政体、政党、民族、民主、外交理论;《文化生活》可整合为文化的基础性(文化的含义作用)、文化的规律性(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特殊性(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的时代性(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大单元知识;《生活与哲学》分为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五大板块,其中唯物论又可分为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意识观等,辩证法分为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认识论有实践观、真理观,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等。

理论专题复习时绘制的知识体系图,可以将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来,从宏观上界定学科理论的主干线索,使考生思考问题时清晰地再现学科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为答题提供坚实的空间基础。

此外,还要适当拓展和深化教材知识,如:对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材只讲了是什么、为什么,却没有讲怎么办,而有的题目恰恰考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材、模拟试题、高考试题帮助学生整理出答此类题的一般规律。又如“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此类的设问都有规律可循,要善于总结,学会举一反三。

(2)热点专题复习。高考从不回避热点,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正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命题原则之一,把握时代性、关注热点就成为此轮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哪些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呢?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国际国内重大案件、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一般社会现象和大家熟知的自然现象等,这就要求备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搜集整理热点资料,以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为载体,把社会生活和基础知识有机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热点专题复习切忌猜题押题,而是把握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的原则,整合出热点背景下教材涉及的主要知识专题,再根据题目设问角度,选择理论知识,联系材料实际,转换语言作答。

3.二轮复习的模拟训练应以文综训练为主,从单科向文综考试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要引导学生很快适应分值、题量、题型等的变化。

以上两轮复习既从微观上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在纵向复习和横向复习的基础上,5月初可以进行第三轮复习。

三、三轮复习强调高效性,提高效率

一般复习把此轮称为“冲刺阶段复习”,集中进行模拟试题演练,分析高考题型,进行高考试题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融会贯通。但我认为这样的训练应始终贯穿三轮复习的全过程,因此第三轮复习还应侧重这样几个环节。

1.根据练习反馈,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反思创新。抽出一段时间分析整理归纳前一段的练习和模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弥补知识漏洞,实践证明在练习模考中查缺补漏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会发现有的是基本功不扎实、有的是答题思路不明确、有的是知识有盲点、有的是不注重书写。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评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评互动,体会考试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要求,也可以让学生对标准答案进行讨论,是否有商榷或调整补充的地方,从而挖掘试题价值,争取一题多用。

2.研究高考试题,注重技巧方法,适应应试要求。精选几套近两年新课程文综成套试卷,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让学生集中训练,通过对高考典型题目的练习和剖析,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强化解答试题的基本能力,掌握高考常见题型的一般思路、方法和技巧,使复习尽可能与高考命题的思路合拍,从而增强备考的高效性。比如常见计算题的解答,读图读表题的规律,“体现类”“原因类”“措施类”“启示类”题型都是这轮复习集中研究总结的问题。

3.重视探究题型,科学准备应对,树立创新意识。体现开放和实践精神的综合探究题在高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安徽考试说明都指出试题将加强探究性。如论证和探究目标中增加了“论证和探究,得出合理的结论;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述,这种变化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梳理并演练此类题型,掌握“确定研究课题类”、“选择研究方法类”、“设计活动方案类”(听证会、主题班会、辩论会、演讲稿、倡议书、建议书)、“绘制数据图表类”等基本类型的答题基本要求。

篇3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目标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这才是高考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我来说说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九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六个月进行一轮基础复习,以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要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清楚,最终实现理清重、难点,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约二个月进行二轮专题复习,以归纳同类知识进行学科内综合复习,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辅助于适量专题训练,进一步提高答题方法与技巧,以实现对一轮知识的巩固与拔高。第三轮约一个月进行综合冲刺复习,以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为重点。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课本”。要全面阅读课本,做到事无巨细,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盲点和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章节训练,提高应用知识能力和解题方法与技巧。具体就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我们强调以下三点:

1.少量多次不间断的学习

必须保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的最初二十四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内遗忘,而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因此,坚持每天不断的学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益。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轮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主干内容。熟读是记忆的前提,理解是加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方法。传统的理念认为复述是记忆的好办法,我们不这样认为,什么是记忆的最高境界?脱离教材、自由表述、自由运用才是记忆的最高境界,照本复述只是低层次的!高考不考复述,考的是复述基础之上的,对基础知识的重新整合和运用能力!复述是按照别人的思路讲,自由表述运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本质不一样。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从传统的“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向“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的命题新思路转变。达到这个境界确实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多练习、多总结、多琢磨。传统理念认为文科生只要上课听懂了,下课记住了,考试时想起来了就可以了,这样轻松得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进行适量的单元训练

练习每个阶段都要做,因为光看课本不做练习是无法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的。尤其是好的检测题,间接甚至直接反映出历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高考信息!那种只埋首于课本,不看资料和不做检测题的复习方法是无法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无法培养答题方法与技巧,是跟不上高考步伐的。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主要通过专题复习来实现巩固提高,复习中要明确重、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专题练习和检测,以提高应试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真实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可以用以下方法:①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加强历史学科内的综合练习,这是取得历史高分的关键。②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主题内容,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定位基础知识点,在同步解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基础上,生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注意具有显示借鉴意义和历史反思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命题立意”的深刻内涵,对有针对性的知识应该狠练和深挖。④注意其他省份新课程的编写体例。关于专题训练和测试,应针对高考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解题能力和技巧的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第三轮复习

进入第三轮复习,要实现冲刺高考、决胜高考的目标。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工作,将掌握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做强化训练,一定要讲求实效。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在各方面趋向完善,如答题方法、技巧、格式和表述等。在这一阶段,做几套冲刺模拟卷,会有良好效果。

3.完整的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第一,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第二,有助于考生熟练运用答题技巧。第三,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试的经验。第四,打好“热身赛”,可以聚敛考生应战高考、决胜高考的信心和勇气。

篇4

一、制定合理复习计划,高效复习

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课程标准和近三年考试大纲,文综试卷。按《考试大纲》考点要求,认真备课,明确目标。对于艺术生来说,复习时间紧迫,这就要求老师更要钻研这些内容,总结规律,带领学生复习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针对艺术生的特殊情况,我采用一二轮结合的复习方法,及专题+通史+练习的模式。把必修一二三三册课本分为三个模块。(现就以模块一为例)模块一――农业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一部分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第二部分通史:(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勃兴;(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3)隋唐、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成熟与繁荣;(4)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辉煌与迟滞;(5)世界古代史――西方文明的摇篮。第三部分:横向中外联系。(相关选修内容编入通史部分)一个模块把相关时间段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关的选修内容全部囊括。课件内容包括高考考点、基础知识梳理、疑难辨析、轻巧识记、思维深化、高考回放、自我测评等。在复习过程中,内容要合理安排,做到复习起点不能太高,难度不要太大。

二、适时鼓励,加强沟通

高考艺术生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心态:一是不自信。一些学生面对繁杂的知识产生恐惧心理,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复习;二是“一脚已迈入大学”的浮躁情绪,急功近利。这两种心态都会影响最后总复习,及时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尤为重要。教师要经常与艺术生交流沟通,及时发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帮助学生端正心态,投入紧张的复习。我经常在学生的作业上给他们写评语,鼓励他们不要松懈,也及时提醒他们近期学习和情绪上的小波动,把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除了利用作业评,还进行单个谈话,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尽量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复习中。临近高考,更是开展了几期心理辅导小专题,如“如何对付失眠”“怎样赶走我的焦虑情绪”,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试卷诊疗,及时发现问题

高三学校总会安排各种考试,小到周考,大到全市联考。高三第二学期的第一次月考结束,我的学生有十来个考了十几分,班级平均分才三十多分。我仔细看了考十几分学生的试卷,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线索不清晰,史实不清晰”“选择题不会判断选项”“材料解析题不会审题”“总结归纳能力差”。针对这些问题,我给这些学生开了不同的“药方”,问题集中出在什么地方就重点练什么,甚至答题格式我都严格要求,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去补漏、提高。临近高考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时,学生的平均分已能达到六十五分,考三四十分的已经没有了。

四、加强弱项训练

高考是考能力,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多同学形成了基础知识与知识迁移运用的“两张皮”,基础知识把握的很牢固,但是一做题就全错。我经过观察总结,发现问题基本上都集中在选择题不会分析选项,材料解析题不会审问题,不会归纳总结材料隐藏的信息,还有“观点论证题”根本就是无从下手,成为试卷中得分最低的一道题。

针对学生的这些弱项,我开展了针对性的小专题讲练,如“选择题获取信息的六大途径”“错误选项与无关选项、干扰选项的特征”“如何审题与分析材料”“观点论证专项训练”,结合高考真题,让学生真正体会方法与实践的结合。

五、复习中要有的放矢,敢于取舍。

艺术生高考复习时间非常紧迫,在高三第二学期要完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学科复习内容,既要覆盖考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又要补漏提升,这就要求老师要整合知识点,大胆取舍,复习时要把握两大重点:一个是学科主干知识,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一个是历年考试中的常考点,对此类知识要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舍弃偏难的习题,严格把控好复习考试的范围,注重研究试卷的特点及命题的发展方向,努力提高备考质量。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讲得精,讲得准,讲得巧,提高复习质量。

简而言之,我认为在提高艺术生高考历史复习效率上,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夯实基础是第一,专题加通史,中外要联系,补漏实练同提高”。以上是我的浅显认识,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三;地理教学;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地理在文科中是一门最特别的学科,相对于历史、政治它更偏向理科。对逻辑思维与图形、计算等方面的较高要求使得很多文科生,尤其是文科女生谈地理而色变,地理成为文科生高考提分的瓶颈。每年,因为地理而含恨落榜的考生不在少数。诚然,高考相对于其他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然而无论每年的选题如何多变,材料如何新颖,只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创新性的培养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1.分清轻重,有的放矢

高三更注重知识的分类与整理,如何在高三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复习方向,培养其综合能力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教材方面,对于基础性的初中地理知识,要做好基础概念的掌握,学会地图信息的解读。高中教材是重点,湘教版的地理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要加强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针对必修一的自然地理部分,要重点学习气候、水文、植被、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内涵,并梳理好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部分则要综合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人文要素内涵的理解,以及各人文要素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选修部分(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可以把它渗透在必修中复习,不必单独详细复习。如讲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2. 合理计划,做好预习与听讲

教师应该对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进行分析,尤其对出现概率比较高的知识点、题型以及本年度新增的知识点要特别重视,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相协调,做好预习工作。高三地理不同于高一高二,知识繁多,课堂信息量较大,如果学生课前不做好预习,思维跟不上老师,课堂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节课稀里糊涂中就过去了,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同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尽量做到以点带面,挖掘还没有讲到或考纲中新增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考纲中的难点、易错点、高频考点。做好引导学习的工作,在认真细致地讲解每一个重难点时,要注意结合广东高考的特点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如地球运动部分,广东高考对这部分主要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而且题目的难度较小,故此,教师不仅自已要科学计划好这部分复习时间,也要引导学生不要在这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当然,在讲解的同时也要展开实战演练,并及时检查每一位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3. 消除恐惧心理,学会自主学习

很多文科生地理学不好都是因为恐惧心理,虽然地理中与理科相关的逻辑、计算等有很多,但是相对于数学、物理等要简单很多。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消除恐惧树立自信。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是地理的一部分。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另一方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杜绝一味的死记硬背,让学生真正对地理产生兴趣。如全球气候问题的学习,虽然气候相关的知识繁多且杂乱,但实际考查的知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掌握了全球气候知识的精华,面对气候相关的考题就能胜券在握。比如全球气候的分布,如果让学生一个个记忆,很容易漏记或出错,应引导学生结合气候成因(如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分布、季风等)进行学习。同时,对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如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图像复习

1.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不管多新颖的题型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能对不同板块的知识做到灵活应用,便能提升综合能力,从容应对高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回顾,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系统网络化、结构化,能够让学生加深各个知识的理解,准确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熟读考试大纲与《高考说明》,寻找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地毯式的复习与查漏补缺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帮助学生熟悉规律,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总结方法。

2. 重视图像复习,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若想学好高中地理就必须学会读图,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地图是高考的重点考查部分,学会看图有利于很多地理知识的掌握。图像复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从地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如通过读图来寻找地方时首先要区分是侧视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是侧视图则通过寻找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来判定地方时。如果是俯视图则要判断最外面那条经线是否是赤道?如果不是则应看晨昏线把每条经线分成的昼夜弧比例进而判断昼长或夜长,再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等求出有关地方时。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活地图,说到哪个知识点就能在第一时间调出,并能将各个知识点通过图形形成联系。

三、专题突破,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高三的地理学习避免不了的一项便是真题的演练,很多同学在做广东真题、全国真题的同时还会做很多其它课后资料的习题,题海战术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不二选择。其实,真题演练是必须的,然而不在量多而在于精。如今的练习题、练习册是数不胜数,如果想通过做完这些来提高解题能力是难之又难,但是如果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性集中突破就能事半功倍,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就能解决这一类题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只要掌握了H=90o-|纬度差|这个公式,就能在知道太阳直射点、当地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三个未知数中任两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计算第三个未知数。但是,整体的复习之后可供进行专题复习的时间很少,因此,专题复习要选择重点知识体系进行,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性的专题强化。让学生在做好知识回顾的同时,通过一类题型、相关知识的集中复习能够做到触类旁通。

总之,高中地理只有做到紧扣时代,抓大放小,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加强地图训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实际应用,同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在主观与客观上都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彭长亮.关于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9(02)

篇6

【关键词】眼中有高考;三轮复习;团队协作;调整心态;不足之处

高三这一年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回味;这一年历史复习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经验与教训也值得深思。经验教训的传承,如接力棒,传到下一个队员手上,才能保证高考的接力赛取胜;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学资料的积累,没有良性积累便无以形成学校文化,也就妄谈学校的发展。

就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看,得与失并存。经验方面,基本形成高三备考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 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要引得好,“引”的 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1 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三轮复习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二轮复习,坚持“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对学生心态与成绩提高效果不错。三轮复习尤其不能放松,学生必须“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1.2 整理研究高考试题,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除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2 三轮复习各有特点,目标任务明确

2.1 一轮复习任务: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时间:从2010.9---2011.3月底,历经6---8个月时间。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科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考试说明》要求考查考生对基本的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换言之,就是考查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虽然《考试说明》一再强调考查能力,而准确记忆、灵活运用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尤其是第Ⅰ卷。我们知道,高考中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望题兴叹。因此从高三一轮复习开始,我们历史备课组以2010年考试说明主干知识为主线,始终以课本为依托,坚持抓落实,以新的视角和理念构建新的知识模块,以文明史为主线,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视单元重点知识讲解,不赶进度,不求速度,力求一轮讲全讲细讲透,反复强调记忆和理解主干知识,建立、完善知识结构,在奠基工程上下足功夫,力争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包括三本必修共25个专题,三本选修共20个专题。每个专题复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以2010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准,说明本专题的考纲、考点及命题趋向;第二步:全面复习所有知识点,力求讲全讲细讲透;第三步讲练结合,巩固所复习的知识。针对高考中单选题易错,侧重讲单选题,讲知识、讲方法。复习资料中的单选题、课时题能演练题讲完,每个专题印两套复习题全部讲完,每周五的练考题认真讲评完。

对学生有5个要求:第一要预习;第二要做笔记;第三要准备纠错本,认真纠正错题;第四要抓课本,以课本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第五要讲练结合,巩固知识。总之,一轮复习抓课堂、抓练考、抓试题讲评、抓作业,圆满完成任务,效果显著。

2.2 二轮复习任务:以2011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准,专题讲座,研究试题,综合练考,查漏补缺,构建知识体系。时间:从2011.4月初---2011.5月中旬,大约一个半月时间。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历史备课组能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团结协作、真抓实干,为能在2011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努力。对策分两步走:第一步:二轮复习以2011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纲,按通史线索,分为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当代中国―现当代世界共6个模块,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强调重点知识,查漏补缺,并辅以专题练习题及时讲评以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做试题15套。第二步:抓紧每周二下午的文综练考。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精心讲评,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重在训练学生的时间安排、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方法技巧:让学生在答案内容方面做到“点全、面广、话简”。“全面的肤浅比片面深刻好得多”,不宜对某一个点“深挖洞”,而要“广积粮”。形式上要“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条理化,”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每一堂讲评课都做好错题统计和正答率统计,依据错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揭示命题意图、展现思维过程。进行跟踪变式训练。针对出错多的试题,再设计类似的试题组成试卷,进行跟踪训练。通过训练、讲评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问题。一年来大型考试12次,文综练考18套试题。历史学科①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谨慎对待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②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③在训练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2.3 三轮复习任务:关注时政热点,时间:从2011.5月中旬---2011.5月底,大约半个月时间。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热点、教学改革热点;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公共事业;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国家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实现对考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效统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走出教材,加强实践;走出校门,认识社会”是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而“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则是新高考的命题方向。

3 冲刺阶段最后一个月左右是高考的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内化教材知识,通过自主训练将知识能力化,最终构建个性化的备考系统。一定要跳出题海,回归课本。回归课本首先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由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必然形成与其他知识点的“互动”。此时,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而重要,教师要课堂点拨时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个辅点拨上要点到学生穴位,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4 团队协作备战高考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历史备课组的5位老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并且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5 注意调整好学生的心态,保持平常心高考前夕,气温升高,学生容易心浮气躁,出现知识回生现象,甚至会陷入混沌状态。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稳定情绪,激发斗志,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潜心研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回想过去一学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认识到诸多不足之处:

5.1 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

5.2 个性辅导力不从心。虽然已个性辅导到学生的心理层次,但我们依然感觉力不从心。原因何在?个人的力量单薄是其中之一,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方面的,需要群策群力才能更好地施加帮助。

教书这条道路,育人这种职业,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任重而道远!

篇7

下面仅以一节高三文科班的常规复习课《新航路的开辟》(岳麓版必修二)为例,谈谈合作学习的教学。

首先,在讲课前通过教师精心挑选的几段材料和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材料和各自需要准备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导入新课,有人说,世界近代史是从人的发现和地理大发现开始的,不知同学们是否能记起这两个发现指的是什么?

学生:人文主义思潮和新航路的开辟。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就围绕地理大发现的相关知识点,即新航路的开辟展开。课前我已经布置了相关的思考问题,不知各个小组准备的如何?我们以一道高考题为切入点,开始今天的教学。(多媒体展示材料):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教师:关于美洲的发现,第二小组的同学们能告诉大家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理由是什么?

第二小组的三位同学代表上讲台展示他们的学习结果。

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美洲的发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理由是根据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我们认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动因和历史条件。具体原因如下:(学生乙在黑板上展示,略),据此我们认为美洲的发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同时为了更好说明我们的观点,我们以史料来论证。请展示:

学生丙:以下是我们搜集的相关史料。(多媒体展示)

材料1: 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金银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金银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2:“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哥伦布

材料3:“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

材料4: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材料5 (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迪亚士

学生丙:以上材料分别说明了经济因素、对东方的向往、思想、宗教因素、以及对新的航路开辟的迫切性。这些就是我们说明必然性的依据。

教师:谢谢第二组的同学们,他们用充分的理由和依据论证了他们的观点,并能以史料来做说明,充分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很好。通过他们的展示,我们也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什么呢?

学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教师:不错,希望大家下去之后记住这一知识点。同学们自己总结的很好,老师就不再补充了,不过我想问一下,除了必然性这一观点,有没有不同看法?哦,已经有人迫不及待了,那就请第一小组张文康同学上来吧,女士优先。

张:我们小组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有很大的偶然性。众所周知,哥伦布的本意是帮助西班牙王室寻找通向东方的航线,结果由于哥伦布在向西航行的过程中航线偏差,才在无意间发现了美洲。

教师:谢谢张文康和她的第一小组,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看法。的确,历史事件中有许多的偶然因素。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于:听了前面同学的发言后,我们小组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就好像老师之前让我们讨论过李鸿章一样,如果历史上没有李鸿章这个人,中日《》就不签订了吗?换个人而已。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没有哥伦布,美洲同样会被别人发现。且不会与哥伦布的发现相距很长时间。但如果不是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而是此后的1510年由法国人或英国人来发现,那么随后的发展就会与今天的历史截然不同。

教师:很好,今天通过这道开放性试题,让老师看到了同学们能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积极思考问题。这点我非常高兴,因为这也是我们考试的趋势,大家做得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带着一颗探究的心去学习。最后老师强调,无论你选择哪种观点,必须要把理由阐述清楚,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史的影响有多大,这一知识点由第五小组的同学负责告诉大家,有请。第五小组的几位同学代表上台。

学生甲: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我们是这样总结的:

1.对欧洲的影响:

(1)贸易中心的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

一是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二是使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三是大量白银的流入,高产粮食作物的引入,客观上刺激了亚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3.对世界史而言:

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学生乙:我们还从积极和负面影响进行了总结。(展示)

积极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1.方便了人口的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2.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的流动,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

3.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

负面影响:

伴随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也开始了,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篇8

一、时间要精打细算,内容要合理安排

留给“艺考生”的时间最多一个学期,时间非常宝贵。学生返校后,首先要解决跟谁学的问题。通常普通高考班的学生此时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教材的单元复习,由于基础和起点的不同,我们建议基础较好的“艺考生”可以跟普通班(原班级)的同学一起上课,但应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基础较弱的“艺考生”们则建议参加为其专门组织的教学班的学习。这点很重要。同样由于时间的关系,“艺考生”在复习安排上不可能有几轮,我们的授课教师就应认真研读教材、弄清课程标准和近三年的考试大纲还有相关的文综试卷,按《考试大纲》考点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对必修教材的复习为基础,适当补充通史知识,将传统的二轮复习整合为一体,在整理重点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历史时间顺序意识,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和网络。“艺考生”在紧跟历史复习进度的同时,还应有一份自己的复习计划,可与老师的教学进度相对错开,如:老师讲必修二,你可在课外复习必修一等。参考书有一套即可,在参考书的选择上,建议学生选择学案类的参考书,这类书其内容都包含有:高考考点,高考回放,疑难解析,知识梳理,和与本节联系的一些社会热点,同步训练等,认真对照参考书进行同步复习,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进度安排上,一般的做法是:五月初前,完成主干知识的复习;五月底前,进行热点、综合题训练;六月初,查漏补缺。教师和学生在认真复习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安排的复习起点不要过高,坡度也不可太陡,难度更不能过大,应该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的复习方面,注意完善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养成基本的学科能力。

二、重点是抓好教材复习,要懂得取舍

新课程条件下的高考特别重视对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我们知道: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操作,离开知识,能力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当下的高考阅卷都是采点不采意的方式,“点”从何处来?不用说,肯定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高考中的试题无论如何变化,其根本仍然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教材主干知识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那么无论审题多么的准确,也是于事无补,当然也不能取得高分。但是统观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目,不管是关注现实生活中富有创意的主观题,还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包含在教材之中。“艺考生”们绝大多数人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留给复习的时间又比普通班的学生少,对以教材为基础的主干知识的复习就显得更加重要。现行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部分是重点,由于教材是按专题模块编写的,对于通史知识比较缺乏的“艺考生”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其复习可采取如下策略:第一,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等确定出基本知识点,然后凭借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梳理和掌握。第二,坚持过关训练和单元总结的复习方式,让已经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模糊的知识得以明确和清晰,遗漏的知识能得到补充和完善。第三,实行模块化内通史+专题复习模式。现行教材的单元以模块专题进行编排,通史知识明显不足,因此,在复习教材的过程中,应首先了解、掌握与本单元相关的通史知识,然后再进行专题学习。如在进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的学习时,就应首先掌握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通史知识。第四,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着重记忆和掌握好中外历史中重大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第五,在复习知识时,特别应该注重加强理解记忆,多多进行尝试性回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

在“艺考生”的历史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要懂得取舍。体现在教材选择上,选修教材内容多、难度大,主要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复习需花大量的时间,而在高考试题中仅有一道材料选做题,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其内容基本与选修教材无关,“艺考生”时间紧,可以不进行复习;体现在知识讲解上,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要太难太深,面面俱到,应尽量做到条理化、要点化。另外,指导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上讲得准、讲得精、讲得巧,不能过多侵占学生的时间,要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习题注意精选,训练注意技巧

篇9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整合”这一概念,即“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专题、知识点的整合意识,就是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看上去分散的语文知识点看成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形成新的认识,进而能够在更高的层面推进各知识点的深入教学。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在按专题、知识点复习的同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注意各专题、知识点间的整合。

一、成语与文言文、写作的整合

作为文言文中的精华部分,成语完全可以起充当沟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桥梁的作用。在成语复习中,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成语不仅仅是为了一道选择题,还可以从成语中学习古汉语知识,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如果复习过程中有这种整合意识,再将它们进行搜集整理,学生就能加深对这些成语词义的理解、加强和巩固古汉语知识。学习成语也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因为一些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或寓言传说;成语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典雅隽永的特点,若能准确地用于作文中,必能为作文的语言增添亮色。这样看来,加强成语与文言文及写作的整合,可谓一举多得。

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与作文语言训练的整合

拼音题考的虽然是拼音,但汉语是音形义紧密结合的整体,若能记住一个字词的形义,势必有助于记准其读音;同理,记得一个字词的读音,亦将有助于记准其形义,这样对于语言的准确表达必定是有利的,作文中也会少写错别字。病句辨析题和连贯题,这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考点紧密相关,我以为在高考试题中只是题型和难易的不同。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有时像“鸡肋”一样让我们犯难。经过归纳总结,作文中的语言表达问题除了错别字以外,大体还有三类:用词不当、语法错误和不合逻辑。而这些和拼音题、病句题、连贯题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教师在指导复习备考时有将其整合的意识,不但能加强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与作文语言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在复习过程中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诗歌鉴赏及各种文体的现代文阅读之间的整合

虽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但既同为阅读鉴赏板块,其间共通性的东西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此,我以为我们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整合:1.阅读方法。针对不同的文体,我们一般提倡先速读后带着问题精读的阅读方法,在速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的中心主旨、结构思路等。2.考试题型。虽然文体不同,但我们可以将主观题整合为四种题型:要点概括题、作用分析题、词语句子含义作用题以及探究题,答案都要求做到“准确、简洁、全面”;对于作用分析题,最好能多角度组织答案,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效果、读者感受等角度进行考虑;词语句子含义作用题都要结合上下文,透过表层含义具体说出深层含义,从内容、结构和读者感受等角度说明其作用。3.具体考点的整合。例如细节描写,是包括诗歌在内的不同文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在不同文体中有哪些相同相异之处,我们通过研究是不难得出答案的。

四、各种文体的现代文阅读与作文的整合

教师可以将小说、传记、人物通讯等以写人为中心的阅读与记叙文写作进行整合,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议论文写作进行整合,将散文阅读与散文写作进行整合。阅读文章的文本往往是经过大量筛选的,其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语言上往往对写作有典范意义;通过阅读做题,会加深学生对文章重点难点的认识理解,对他们进行同类文章的写作必定是有启发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这类阅读文章时不能为了讲题而讲题,而要深层次地挖掘它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学习阅读的同时又可掌握作文写作。另一方面,作文的技法也可用来指导现代文阅读。作文的语言、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各方面,都与阅读紧密相连。如果学生在学这些的时候,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作文,那么在做相关的阅读题目时也就游刃有余了。反过来看,如果在阅读中遇到分析重要的语句、主要的事件、典型的细节、人物的性格时,我们都可以运用联系中心法来解答。 

五、古诗文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与作文素材积累的整合

古诗文中的名句默写不能仅停留于为考试而背诵默写的阶段,否则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记住的就只是一些死知识而已,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事实上,我们在考试中发现,学生往往不是不会背,而是不会写,更缺少活学活用的意识。若能在准确理解名句含义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之中,无形中为作文的素材积累提供了一条源头活水;反之,要在作文中准确地使用名句,必须建立在对其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而对名句的准确理解又会巩固名句的默写,少写错别字。同样,现代文阅读的许多文本中,尤其是传记、新闻通讯、人物访谈中,包含大量可以作为今后作文使用的素材,而且这些文章都是学生经过考试精读过的,应该能在脑海中长时间保留。若能再将它们加以搜集整理,又会成为作文素材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

六、现代文阅读探究题与作文的整合

以广东高考为例,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现代文阅读特别强调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倡导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非常吻合。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题可以看作缩小版的作文,作文可以看成是放大版的探究题。备考中可对探究方向和范围进行延伸,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与社会问题进一步思考,扩展到写作领域。

七、个性化写作与个性化课外阅读的整合

到了高三,不少教师和学生更热衷于作文的应试技法、套路,作文同质化、模式化情况严重。关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别强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凸显自己的亮色。

篇10

1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提出

高中历史教学既要为学生服务,提升学生历史知识、能力、思维和素养,树立正面的价值观,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又要为学生负责,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为实现学生的梦想提供动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要非常慎重,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与实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历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1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高中历史校本研究

一般意义的高中历史校本研究是指结合地方历史和学校沿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开设校本课堂等手段,增强当地历史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对本地历史的了解,让学生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体验历史研究的科学、严谨和乐趣。这种校本研究在理念上是先进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高中历史本身地位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同时,教学成绩的压力是任何一线历史教师无法绕过的话题,因此,在高中开展一般意义的历史校本研究显得有点奢侈,在实践中很难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既要提升学生素质又要提高学生成绩的现实,我们提出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校本探究”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中心,而不以地方历史和学校沿革为基础。因此,这时的校本教材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对高中历史教材和练习等进行二次开发,编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实现在有限的高中历史课中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成绩的教学目标。

1.2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不同于普通意义的探究式教学

普通意义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探究式教学是基于现成的教材进行的,而我们所说的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是基于历史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进行的。正是二者的基础不同,决定了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要把工作提前到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校本教材的开发质量直接影响校本探究教学。我们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多样性,基本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三维目标、背景知识、学案导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课堂练习、课后思考、生成性问题等,涵盖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具有开放性,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展示也是校本教材不可分割的部分。

1.3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具有浓厚的个性化教学特征

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皆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学校的生源、传统、文化不同,教师的特点不同,不同时代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不同,不同时代的学生思想不同,决定了历史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有个性。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正是强调历史教学要与校情、学情相结合,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2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

基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双重目标,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从一开始就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中心,涵盖高中历史教学全过程,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2.1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力求适合校情,提高效率

高中历史课时少、容量大、理论强、跨度大,加上学生对历史学科长期以来的认识,以及各科作业的挤压(以每天五科,每科30分钟作业量计算,一天至少需两个半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导致高中历史预习少,复习少,上课临时应付多的现象普遍存在。怎样让高中学生喜欢历史?投入适当的时间学习历史?这实际上是高中历史教师最大的魅力所在。要让学生投入历史学习,编订出适合本校学生、让学生喜欢、高效实用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是基本前提。几年来,我们在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坚持以下几点:

2.1.1 按需开发,分类修订

我校的生源情况不同于一般的高中学校,我校有成绩较好的宏志生、有占半壁江山的美术生、有学习中等的普通生。每年多达300多人的美术生使我校成为福建省知名的美术特色教育校,美术生校本教材的修订首当其冲,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修订美术生高考文化集训历史校本讲义。美术生高三上学期基本在进行美术专业集训和考试,下学期3月份开始才开始文化集训,只有三个月时间,要完成高考历史复习。根据现实情况,我们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修订了高考复习历史校本讲义,将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压缩成一本讲义,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化繁为简,深受学生的喜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近几年,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美术生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逐渐走向成就,从高一、高二到高三复习形成有一整套历史校本教材。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针对性的实用性的校本教材,例如,针对高一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和学习存在较大的不适应,加上现在多媒体手段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不重视板书设计,为了节约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专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板书,并将历史课堂板书设计整理成册,成为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受到学生的好评。

2.1.2 突出主干,构建体系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校本教材,我们的校本教材是立足于课程标准,围绕历史教学进行,并不是开发地方史。为了更好地提高校本教材的精确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我们的历史校本教材以最简练的文字,最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目标进行编写。一般情况下将历史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或内容、影响)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主干知识为主。同时,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要科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以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表1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具体内容略)

2.2 “校本探究”课堂教学大胆改革,力求突破

在信息化时代,历史知识大都在网络上可以查阅和学习,高中学生的疑问在网络上大都能找到答案,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当前,我们很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因为容量大,任务重,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同时,又由于高中历史教师大都有高三教学经验,常常会以高考的标准人为提高对学生的要求,注重理论分析,挖掘知识深度,导致高中历史课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积极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提高高中历史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校本探究”教学策略主要理念,经过几年“校本探究”课堂教学的摸索,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2.2.1 巧设校本预习,激发学生探究

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不如初中历史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特别在预习环节,常常用完成知识结构的填空或抽象的历史思考题来作为学生预习作业。真正让学生能对历史知识有探究的愿望,如何布置预习是前提条件。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学生功利思想严重的时代,巧妙设计校本预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预习的问题。二是预习的人。

预习作业要体现校本探究,大胆突破,力求新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多年布置预习作业的效果看,通常的预习学案虽然知识结构完整,思考问题有深度,老师比较喜欢采用,但实际是知识填空大都是课本内容的再现,加上学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上课老师还要重复一遍的知识,而思考题的难度较大且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预习作业往往形同虚设。既然学生实际预习效果形同虚设,不如大胆改革,预习作业不求全求深,要体现校本特色和探究性,历史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如荷兰为什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什么是“荷兰病”?从“荷兰病”看荷兰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班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如美术生的作业就要突出基础和有趣,宏志班的作业可以提高深度,校本预习作业就是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的预习策略。

2.2.2 深化课堂改革,师生同台探究

校本探究教学课堂一半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授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课堂是检验预习效果的主要环节,布置的校本探究预习题要在课堂上解决。预习对象的指向性决定了预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预习一般都是面向全班同学,但很难检验预习效果,学生是否真正进行预习成为一个难题。我校正在推行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先学”成为“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检查预习效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上台来分享探究的问题,一般课堂提问采取学生主动回答的办法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实施到最后往往成为几个同学的表演,这是中国高中学生的思维决定的。因些,教师要采取多种办法来检验预习效果,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历史学习小组,按照历史成绩分组,以50位同学分成10组为例,按历史成绩名次每10名中抽一位学生组成,每组五人,保证每组的历史成绩基本均衡。历史学习小组之间要形成竞争机制,预习、课堂、作业、成绩等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均要列入评比。为避免课堂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选择那些同学上讲台就考验教师智慧,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办法,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上台,主要的原则是指定与抽签相结合,奖罚分明。假设10个预习问题,每组解决1个问题,每组五位同学选一位在课堂上发言,这时教师就要随机抽取与事先指定相结合,灵活运用,每次发言都要记名(组长记名),保证五位同学都有发言(并非每节课,而是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现的全面性和指向性相结合,更有效检验预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网络科技的以达,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获取历史知识,解决一些历史问题,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多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用课件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也能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想法和有趣的问题,历史课堂不在是沉闷的教师讲授,成为师生同台探究的舞台,教师讲的精,学生学的活,彰显了教师魅力,突出了学生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竞争机制的建立,让“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充满活力。

3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反思

严格地说,“校本探究”应该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方法。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应该是覆盖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只有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评价、课外探究性活动等全方位的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贯彻“校本探究”策略,才能真正探索出最适合的历史教学策略。在开展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课题实践中,我们梳理出一些感悟和反思。

3.1 突出校本,引领探究

最合适的教学策略才是最好的,校情、学情、师情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策略的不同,校本是关键,探究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