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1: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课 历史教学 融合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面对面传授”为主的传统型课堂受到巨大冲击,只靠课本、黑板,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这给中小学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研究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而为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新思路。
二、微课概述
微课,是一种基于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而成的,注重及时反馈的微型化在线视频课件。它是根据教学实践或教学大纲的要求以3-10分钟的小视频为主要载体,着重讲解某个知识点的微型小课程。
微课有三大主要特点:
1.短而小,针对性强。2.视频容量小,各种设备兼容性强。3.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三、微课的制作方法
了解过微课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一部好的微课不仅需要好的内容和设计,微课的制作方法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课制作方法。
(一)PPT录制式
PPT录制式是利用PPT自带的录制功能,将PPT演示和讲解同步录制并保存成视频的方式。
需要的工具:2010版以上的Microsoft PowerPoint、讲演用的PPT、带有内置话筒或使用外接话筒的电脑。
(二)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
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相比于PPT录制式,它最大的优势是PPT之外的电脑操作和讲解是同步录制的,而且录制过程中,摄像头能够读入教师的形象。
需要的工具有:演示材料、带有内置话筒或使用外接话筒的电脑以及合适的录屏软件。
(三)拍摄式录制方式(手机+黑板、白板或大屏幕式)
拍摄式是利用手机或其它拍摄设备进行拍摄,这种方式通常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当然我们也可以独立完成。
需要的工具:手机支架、灯光、带有录制功能的手机。
(四)摄像头+手写板式
我们还可以将电脑摄像头和手写板搭配使用来录制微课,通过电脑外接摄像头能更灵活的录制教师讲解。用手写板将教师的手写操作输入到电脑中,两者结合便可生成微课。
四、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传统历史课堂枯燥无趣,教师只是泛泛讲述课本内容,课堂上也只是以知识点背诵和习题练习为主,再加之大部分学校不太重视历史等所谓“副科”的学习,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下,历史课堂急需推陈出新,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实现“碎片化、移动学习”。作者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知识点巩固与反思三个环节阐述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预习,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为学习历史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忽视历史教材的预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5课,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忽视教材内容的预习,觉得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行。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作者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预习制作了一个微课,微课的内容包括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完成预习任务后需要做的练习题。
(二)利用微课串起整个课堂环节
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在学生没有深入预习课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一般都会先给学生讲解本节课的历史背景,然后再花大量时间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给学生总结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最后再带领学生做练习题巩固教材内容。如果我们利用微课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重难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学起来就不会吃力。
通过教师的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少数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作者制作的第二个微课视频再次学习。第二个微视频会发在班级的学习讨论组里,课上没有听透彻的学生可以用它再次学习。
(三)利用微课复习巩固教材内容并进行拓展
温故而知新,学习了新课之后就要及时复习。虽然本节课知识点内容较简单,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如果课后不及时复习,再上下节课时就会遗忘大部分内容。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复习。生动有趣的微课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复习知识,而且利用微课来复习的效果比单纯机械式记忆的效果要好。
五、反思与展望
将微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能将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势完美的发挥出来,将微课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一部优秀的微课作品,离不开精心的选题、合理的教学安排和精湛的技术处理。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教育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微课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永著.微课,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5,(12).
[2]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DB/OL].2013-04-23.
[3]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教育技术装备,2013,(07).
[4]杨鹏.微课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微课作品《爆发的历史条件》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
篇2
关键词:基础 审题 运用 回归 解读 灵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今中考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脱离了原来死记硬背的框架,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中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到“问题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初三学生经常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历史解题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在最后复习阶段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得出相应对策,成为当前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常见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几乎每份《历史与社会》试卷都会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设置一至两个基础知识题,每次考试出卷老师都认为这些是送分题,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是往往这些题学生失分最多。每次考试结束后,学生们都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分析试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失分原因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有些材料甚至摘录课本中的原句,学生竟然也不知道出处。
如选择题:
“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话出自的文献是( )A.《联合国》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上述材料选自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第三课-新体制的确立,阅卷结束后对此题进行了统计,全班学生43人,答案选错的学生达25人人,占了全部学生的58.1%。其中有30%左右的学生知道这则材料来自课本,但具体在哪个文献不清楚。甚至有不少的学生都说在课本中没有阅读过此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对书本中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
2、审题常常出现偏差
在平时的练习以及考试过程中,学生因为审题不清失分的现象也占据较大比例。因为审题常常出现偏差,导致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向出现错误。
如材料题:
材料:台州市频临东海,海岸线长,多优良港湾,滩涂面积广大,自然风光优美,神仙居、天台山驰名中外。
结合材料说说台州市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宜发展哪些产业?(4分)大部分学生在审题时出现偏差,甚至没有仔细审题,简单的认为是考察他们台州可以发展哪些产业,所以在答题时简单的把可以发展的产业一股脑儿都写了上去,结果答案是五花八门,得分很低。学生没有从提示中“结合材料说说”“发展区域经济”去审题,没有理解材料包含的两层含义:“台州频临东海,海洋资源丰富”和“台州旅游资源丰富”的意图。所以在复习“区域经济原则”时,练习这道题目,拿满分的学生不多。
3、拘泥于课本知识
很多学生在熟悉和掌握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只知道死记硬背知识点。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常常拘泥于课本知识,不从材料出发,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遇到一些灵活的题目往往就措手不及。
如选择题:
唐朝时,金华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A、钱塘江-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C、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D、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很多学生在阅读了材料后马上知道题目考查他们的是“京杭大运河”的知识。大部分认真的学生在平时记忆的时候的掌握了大运河由北往南的四段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可是题目并非原原本本考这四段组成部分,而是其中截取了一部分,面对此种题目,部分学生就无从下手。殊不知他们在答题时已经拘泥于课本知识,没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没有明白出题意图,所以才会作出错误的选择。
当然,在改作和阅卷中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常见的问题不止以上这些,我只是选择了其中比较常见的三个。如何在最后冲刺阶段能让学生尽量克服以上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正确的对症下药?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二、采取的对策
1、落实基础知识,回归课本
历史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学生必须记住大量历史年代、地点、人物及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典籍、文物等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学好历史。“能力立意”虽已成为当今中考命题的主旋律,但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就不难发现中考对学科“双基”的要求并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基础知识仍然是综合运用能力的根基。可以说,掌握好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考试的关键所在。
在第一轮复习备课时,我们参考了《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和各种各样的参考书,竭尽所能地把所有知识点落实到位,学生在上课时做笔记非常认真,课后却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消化。由于教科书较多,如在复习抗争史时有些学生不仅新复习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甚至原来复习的屈辱史也遗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碰到题目时也不知道考察的知识点具体在从哪本书哪个章节。针对以上现状,我在复习时先让学生熟悉每本书的目录,了解每本书所包含的专题、章节及相关的知识点。以后在上课过程中经常用知识点提问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它们的出处了。
在第二轮复习时,让学生根据提纲到课本中找相对应的知识点,回归课本。对于平常在答题中常见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而那些出现频率不高但相对重要的知识点也不能忽视。在复习过程中,有时也设置很多基础知识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采用回答和抢答等不同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有时也采用学生互问互答方式,让学生学会设置基础知识问题,或通过平常的练习把握知识点考察的方向和角度。从实践的效果看,有些学生提问的角度还很新颖,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总之在复习的最后冲刺阶段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回归课本,只有基础知识学的扎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出题,学生都能得心应手解答。只有夯实的基础方能建成参天大厦。
2、认真解读题目,渗透审题技巧
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那才是第一步,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学会审题。审题是否正确关系到最后的解题思路和得分。近几年的中考中材料型选择题比例不断增加,在解答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之前引导学生最起码把材料仔细阅读两至三次,切不可囫囵吞枣读一次就轻易下结论,由于审题偏差,导致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向错误。
在平常讲解练习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审题技巧。例如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五审”,第一、审题要明确题目结构;第二,审题要搞清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第三:审题要搞清题目的基本类型,根据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审题要认真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第五:审题要明确涉题理论观点。另外,审题还要明确题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科考试的要求,历史往往与地理、国情教育、语文等学科发生“天然的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的互补性,做好答题的准备。当然,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辅之以正确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对于材料解析题的审题主要是“四审”,第一、审题先要了解常用问法:(1)“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3)结合所学知识,……(4)“综合x材料……谈认识(紧扣材料主题、史实+理性思考后的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结论);第二、审关键词:(1)提示词:基本思路、答题的方式(2)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程度等限制(3)中心词:答题所围绕的中心内容(4)求答词:须回答的具体方面;第三、 审分值;第四、审问题间及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等。
学生只有在认真解读题目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审题技巧,才会减少审题偏差,把握好正确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向,才能正确答题,并获取高分。
3、灵活运用知识,培养解题能力
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把课本知识条条框框化。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和构建历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是最后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考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再认再现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四大方面。《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任重道远。
三、反思
针对初三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常见问题采取了上述对策,在短时间内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点困难,因为这些问题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为了使以后学生解题时尽量少出现类似的问题,教师在初一、初二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教会学生学会审题,不断向学生渗透解题技巧。在考试结束后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失分理由,并且能在以后的预习、复习中引起重视并不断改进。
经过初一、初二的训练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解题技巧,到了初三,学生的基础知识、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都会不断地提高,但这些问题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这一项艰巨而任重道远的任务,我们依然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篇3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高三的历史下册的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高三第二轮教学计划。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2、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更大的的提高。
3、坚持从末位抓起。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
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习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练习的进行,月考加强。
4)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的练习。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习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二、对复习的反思
1、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日子。
2、复习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习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复习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八年级的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4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3)、历史专题报告会。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
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同时担任七年级6班的班主任助理。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把以后的教学工作做的更好,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好计划,备好课,备好学生,上好课
针对目前初一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不久,对中学的历史课程不了解,而学习任务的加重、自身自觉性的不够,学习方法的改变,自学能力的欠缺,这些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阻碍,学生一时也不会适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经常听其它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施教,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教学中,备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兴趣性,但七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增多,学生适应困难,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另外,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差生的培养,做到面向全体。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并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从平时的测试结果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
三、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学生刚进入初中,七门学科作业繁多,学生还需适应。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记、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四、务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习的第一步,然后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五、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必须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人而异、把握时机。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同他们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后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篇4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初中;报刊阅读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活动,是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语言输出的能力。正因如此,阅读教学就成了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教材的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对英语阅读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英语教学中开始大量使用报刊或网络资源等辅教学资源。
一、初中英语课堂引入报刊阅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是西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潮。以皮纳、利奥塔、吉鲁和多尔等为代表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吉鲁认为教育应该肯定多元文化的存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能正确地对待来自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其他个体。[1] 多尔则认为后现代主义下的教学课程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是教学参与者共同交流和构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2] 多尔的这一观点与利奥塔不谋而合。利奥塔也认为,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网络和媒体都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推动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3]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多元化,并指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性,进行差别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因此,初中英语课堂引入报刊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把报刊文章运用到教学上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发起的“报纸参与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项目,由报业通过免费或低价的形式把报纸引入课堂。[4] 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教学中使用当地日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阅读习惯,最终提高阅读、拼写和写作能力。随后,不同国家均开展了“报纸参与教育”的项目。报刊阅读教学也逐渐成了语言习得尤其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重点。
国内外现有的许多研究都已表明报刊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言习得能力。如:Bae 等实证研究了报刊阅读对中学生的情感和认知领域的影响。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发现报刊阅读能促进学生的兴趣、动机、参与度、自信心以及自我管理。[5] 这一结论同样印证了Kim等人的研究。Kim等人发现英语报刊作为辅教材能极大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兴趣和自我管理学习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
国内的诸多研究也证明了报刊阅读作为辅教学资源对学生语言习得的积极推动作用,如:晏明霞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高中开展英语报刊阅读,能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7] 英文报刊阅读同样能够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8]
国内其他研究则集中在报刊英语教学的具体方法上,如朱曼华和郭奕奕通过测试和访谈的形式发现采用语言内容和形式三种不同的图式进行报刊英语教学,能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9]
可以说, 这些研究在利用报刊阅读来促进英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实践和理论经验。但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大学和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上,而初中报刊英语教学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初中生经过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在初中开展报刊阅读教学完全是可行的。教育部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4)(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丰富的内容健康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学生在九年级结束时应该“能读懂简单读物和报纸、杂志”,“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要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10] 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而英语报刊显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阅读资料。与教材相比,报刊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等优点,学生更易于接受。此外,作为一种辅的教学资源,英语报刊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而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英语报刊阅读,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二、初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初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在金华的一所民办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这所中学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而且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阅读,从初一开始就给学生开设了英语报刊阅读课。经过该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报刊阅读教学已成为该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调查问卷由笔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学生的英语报刊阅读量,报刊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学生对英语报刊的需求、困难,以及满意度等方面。此次问卷在初二同学中进行,主要考虑到这些同学经过一年的报刊阅读教学,基本已经具备阅读报刊的能力,而初三的同学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在报刊上投入的时间可能相对减少。因此调查研究初二学生的报刊阅读教学会更具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为97.5%。调查发现:经过初一一年的报刊阅读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报刊阅读的重要性。94%的学生认同报刊阅读能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83.8%的受试者认为大量的报刊阅读增加了他们的英语词汇量。79.5%的学生认为报刊阅读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85.5%的学生每周花费至少1小时来阅读报刊。绝大多数学生对报刊阅读教学满意。从问卷和访谈来看,教师也精心准备了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呈现、角色扮演、正误判断、信息匹配、故事续写等形式。可以说,该校的报刊阅读教学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问卷和访谈依然发现了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把报刊阅读教学等同于教材教学
调查发现在报刊阅读课上,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呈现、表演、课堂讨论、习题操练等形式。虽然教学活动非常丰富,但其本质还是精读。无论是小组呈现、课堂讨论还是教师讲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围绕报刊语篇文本而展开客观的阐述,即教师在教学时更注重语篇的词汇、语法、句子成分以及篇章内容等,而忽视对语篇宏观层面上的挖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确实有助于学生增加词汇量,但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显然违背了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有批判能力的公民。此外,把报刊文章进行句法和词汇上的精讲会使学生养成逐字逐词地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容易把重点关注到生词难词以及长句难句等细枝末节,而忽视语篇特征。这样的教学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传统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的做法。
受教师课堂任务的引领,多数学生在阅读英文报刊时,关注内容仅局限于报刊语篇中的生词难词以及好词好句。访谈发现,有些学生觉得只要查阅出规定语篇中的生词,那就是完成了报刊阅读的任务。这样的理解显然是失之偏颇的。阅读英文报刊一方面的确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积累语言素材,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地道的英语报刊文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提高自己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
(二)报刊阅读内容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尽管教师精心备课,在教学中组织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但遗憾的是,学生的报刊阅读内容还是稍显单一。接受调查的这所学校所采用的报刊主要是统一订阅的《21世纪学生英文报》。不可否认,该报刊时效性强,难易度适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但是,由于学业的关系,学生对英语报刊的认知基本上就局限于这一种。在问及英语报刊来源时,94%的学生选择了该报刊,只有3%的学生除了阅读该报刊外,平时还阅读了其他的英文刊物。但访谈也发现,学生是否阅读其他刊物或浏览英语新闻网站的文章主要还是受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布置了课外阅读其他英文刊物的任务,多数接受访谈的学生表示会完成作业,去阅读其他的报刊文章。
(三)缺乏有效的策略指导
调查发现,23.9%的学生在阅读报刊文章时采用略读和跳读的方法获取信息,而60.7%的学生在阅读英文报刊时采用逐词逐句精读的方式,其余学生则根据文章语篇来决定是否精读。75.2%的学生在报刊阅读时接受了教师的策略指导,但主要体现在词汇策略上。而对于如何阅读不同体裁的报刊文章的策略指导则相对欠缺。由于这个原因,多数学生在阅读报刊文章时,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仅仅局限在文章的字词句理解的层面上。
研究同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了解报刊文章标题的重要性。但比较意外的是,有近一半的同学不知道新闻导语的作用和内容,32.5%的学生从不关注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的结构。此外,80%以上的同学完全相信英语报刊上的内容。可以看出,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意等词汇策略外,还需给他们提供各种语篇策略,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三、后现代主义理念下的报刊阅读教学
(一)明确报刊阅读的教学目标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重视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和教材不应该是受教育者唯一的知识来源。相反,他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工业带来的科技和媒体,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便能正确地看待其他文化。而英文报刊源于社会现实,题材丰富多样,语言词汇紧扣时代,内容包罗万象,是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报刊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报刊语篇中的词句,而应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通过阅读丰富多彩的报刊文章跟上时代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加强阅读技能与策略训练
报刊文章在写作特点上明显有别于教材上的文章。在词汇上,报刊文章常用缩略语,如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等。除了这类缩略语外,报刊文章在标题中还经常用借代、比喻、双关等修辞方法,如plunge 一词原指“跳入(水中)”,但在经济萧条时代,英文报刊经常会用这个词来比喻股票大跌。报刊文章的这些特点,一方面使文章更具趣味性和创意性,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初中生的阅读困难。如果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而只关注文章的词汇和长句难句,学生(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很容易对报刊阅读产生畏惧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在报刊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报刊阅读策略的训练。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新闻标题、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特点,也要让学生关注报纸的排版、世界主流报社的网站等,要引导学生从宏观的层面来获取信息。如在新闻报道的阅读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5个W(who,what,when,where,how),通过浏览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经过的相关信息,学生就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而在进行社论文章的阅读上,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跳出语言知识点,从篇章层面来掌握内容。社论通常是阐述某一报刊立场的文章。此类文章常以陈述背景开始,然后进入主体部分,即论证部分,最后是总结或重申观点。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事实与观点,正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除了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报刊作为一种新闻载体,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文化以及所持政治观念的不同,他们所撰写出的报刊文章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尤其是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类的报道。因此,教师在进行报刊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理解,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提高其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时,除了常规的课堂提问、信息查找或匹配等形式外,教师也可以组织模拟采访、演讲辩论、故事改编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所学语篇进行不同的诠释。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报刊阅读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报刊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的了解。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而言比较欠缺,许多学生在面对浩瀚的报刊文章时,不知道该选择哪些内容。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报刊阅读的引导。譬如,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选取某一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该主题的相关报道。在寻找并阅读相关语篇的过程中,学生势必要对文章的关联性以及适合性进行判断和思考。正是通过这些判断和思考,学生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如在学习初中三年级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模块7 Australia一课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寻找和澳大利亚相关的报道,内容可以不限,只要和澳大利亚相关即可,如:澳大利亚的名胜古迹、人文风俗、教育或经济等。在收集相关素材后,在报刊阅读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同时,选择一些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报刊文章(如有关澳大利亚的租房广告或签证等)进行讲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以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得能力。
大量的课外报刊阅读方便教师因人施教。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相比,英语报刊内容丰富,完全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需求。在教材教学中,出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考虑,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基于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无法真正做到因人施教,从而可能产生优秀的学生“喂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啃不动”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报刊阅读中完全可以避免。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外选择自己感兴趣并符合自己知识水平的报刊文章。这样,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等生”在课堂上都可以有所贡献。学生在报刊阅读课堂贡献值越高,他就越容易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的获得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的课外报刊阅读,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个体优势。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调查发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阅读报刊文章的内容,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回答问题、判断正误、检查报刊自带的问题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完成情况,很少留时间给学生做课内阅读。课外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报刊阅读固然很重要,但把所有的报刊阅读任务都在课外完成的做法也不可取。这样做无异于把报刊阅读课等同于作业检查课,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阅读兴趣的激发。
课内阅读可以以限时阅读与大声阅读的形式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而学生的阅读速度又会影响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报刊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阅读速度的训练。同时,课内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声阅读,尤其是有些英文报刊的美文部分。如《英语学习辅导报》的“美丽人生”一栏刊登了很多富有哲理的小短文。这些文章往往会用一些小故事来阐述人生哲理,所用的词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处理此类文章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领略英文的魅力。
总之,在报刊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策略培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英语学习才会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吉罗克斯.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杨中颉,杨豪.NIE工程:报纸参与教育[J].今传媒,2006,(4):63-64.
[5]Bae,Daekweon et al. Brain-compatib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L English Class with English Newspaper[J].The Journal of Mira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13(18): 141-168.
[6]Kim,et al. Using English Newspaper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Classes[J].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 Teaching. 2010,(3):183-206.
[7]晏明霞.在英语报刊阅读中培养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7):45-49.
[8]丁世华,林淑蓉,郭浩.英文报刊阅读动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