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22: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

篇1

       姑屯中学      任课教师:江廷波

针对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将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教学工作总结

1、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2、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3、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等。 (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4、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二、本期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本册历史书一共有22课内容,而且每一课内容都涉及中考的考点,课程结束时间快了一点。

2.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分析不够到位,使得许多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不够深刻,记忆不牢。

3.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够细心。

4.教学方法不太适合学生,过于信任学生,平时看见学生资料完成质量较好,课后对学生的监督不够。

5.平时对学生的巩固练习较少,很多学生缺少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今后工作的措施

1.认真专研教材和课标,以课本为主、课标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分配时间,侧重考试考点,为学生中考作铺垫。

2.加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之后,才教学生如何去运用。

篇2

一、渗透环境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人格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的教学中,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学生们都不难总结出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了四大上古文明这一特征,因为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饮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农牧业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我在讲课中有意识地增加了相关的内容。在讲述古埃及文明时,我讲到尼罗河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河”,“尼罗河赋予两岸土地予生命:只有尼罗河泛滥以后;才能够有粮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她生存。”这是镌刻在尼罗河畔岩石上的赞语。作为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学们也纷纷谈到,作为一名初中学生,应该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2010年在我国云南贵州发生的严重旱情,让我们学生又上了一堂深刻的环保课。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二、珍视生命教育,感受生命意义

赵亚夫在《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中说,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为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中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不管是战争前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是林肯总统的作为,都是善待生命、种族平等思想的体现,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在导入部分我结合实事热点,即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当选,让学生感受南北战争在种族平等上的深远影响。在讲述战争背景时,我让学生理解“一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小说,挑起了一场战争”这句话的含义,也让学生从小说的内容中感受到种族歧视下的美国黑人的生命遭到严重践踏,人格尊严更无从说起。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让黑人的生命得到尊重,他们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美国政界、体育界、影视圈中杰出的黑人代表。

历史上的战争,尤其像一战和二战,造成了成千上百万生命的伤亡。如一战的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二战死伤人数更多,中国战场在抗战中,就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仅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居民就达三十万人以上。通过观看《》录像,再现“”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史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观器官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对战争血腥性和残酷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动。在学战历史时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狱卒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其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之外也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还有许多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贝多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德国音乐家,通过给学生讲述贝多芬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和痛苦,沉醉于音乐创作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故事,通过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敬佩他对生命的热爱及其与病魔作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三、强化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篇3

关键词 WebQuest 网络 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为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5-8年级的上信息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本校八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表:(见表1)

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八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学习,已掌握了较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绝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网络应用的能力。由此引发了本人的思考:能否发挥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开展基于网络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活动呢?在网络上的寻寻觅觅间,发现了WebQuest课程的教学模式,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方式。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中外的历史知识,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极其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基于WebQuest模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一庞大的资源库,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的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学生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基于WebQuest模式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情景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目标。

二、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的阐述

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在这个活动中,部分或者所有能够让学习者进行交互的信息都是来自因特网的资源。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不同水平的探究学习:1、短期WebQuest探究学习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其主要目标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某一次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获得大量有用的新信息,并获得探究体验和感受。2、长期WebQuest探究学习的学习目标是扩展和提炼知识,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WebQuest,都必须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模块: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此外,多数WebQuest探究活动应该以小组形式组织,也不排除个人独自探究学习的方式。探究活动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方式组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扮演科学家、侦探、记者,或者模拟一个特定的工作场景等等。

三、研究的实践操作

(一)前期准备

1.确定我校八年级学生为开展教学实践的对象,因为八年级学生从三年级时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根据学校调查情况也说明已掌握了较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绝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网络应用的能力。而且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学习的就是历史知识。

2.确定开展教学实践的内容。根据《历史与社会》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确定了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知章故里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作为开展教学实践的内容。

3.依托校园网站,建立开展教学的网页,下载制作Webquest的模版,教师根据Webquest模块组成(一般都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块)进行网页制作。

(二)教学实践

1.首先根据WebQuest模式教学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统一设计了流程。(见图一)

2.省略/geography/special/C14148/01/index.shtml

郑和,环游世界第一人?

郑和下西洋及明代对外交通

为了避免学生在网络收集资料当中的盲目性,在学生开始进行合作探究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资源模块,为学生收集信息提供参考。当然,信息的来源不局限于网络,也可以来自于书籍和调查访问。

(5)效果评价,激励学生。

对自己的情况做个人自我评价、请小组其他组做一番评价。

在学生完成成果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评价模块。学生根据评价的标准对自身和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激励,同时也可看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加以改正。教师对评价较高的学生和小组进行奖励。

(7)得出结论,达成目标。

这项研究的结果除了报告之外,你应该获得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分析、比较、辨别不同的史学观点,这对你今后思考力的提高很重要。你可以将成果在网上发表,同时,在你的研究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与反思,可以到学校网站学科讨论区交流。你若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欲望,我们很高兴为你提供深入研究的网站与资料。你对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意见与建议,请与我联系。

最后一个模块是完成这次探究学习的结论。提示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究,并把这一经验加以扩展。

四、收获与思考

(一)情景创设,任务驱动,凸现教师的导学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WebQuest的六大模块是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情景或问题探究的“抛锚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导学作用。“任务”模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主要知识有哪些,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挑选所要加入的角色;“过程”模块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分组分工探究下载共享整合制作等程序;“资源”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有效信息,避免网上漫无目的的浏览;“评价”模块引导学生通过对照评价指标,激励自己更好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每个模块的情景设置均发挥了各自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能适时的加以指点和引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WebQuest模式强调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但由于自主探究学习的不可预见性,在教学情景创设中如设置不当,容易出现偏差。在《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这一课探究学习中,由于设置不当,学生收集了很多文明遗址,资料非常丰富,却没有与如何保护联系起来,出现了探究的偏差。

(二)自由选择,分工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我们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且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运用WebQuest模式开展综合探究教学活动,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中心,整个教学设计就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由选择自己想扮演角色,组成小组,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要求中强调了合作学习。课前教师将内容分解为多个专题,由多个“角色”分工;学生分组后,组长将各自的“角色”任务再分解成多个小专题,每人从一个小专题的角度开展研究;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整合学习资源,提交研究报告;班级交流后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历史知识,完成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下图为小组合作流程:

学生合作目的非常明确,分工也很细致,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人人都有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信息等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明显提升。

当然在合作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间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面对网络提供的大量的信息,部分学生难以快速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效率太低。少数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出现了各小组均不要其参加的情况。

(三)关注过程,全程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WebQuest模式中既有对主动学习与探究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又有借信息会对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价,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全程评价。

评价表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由自评与互评组成。而表二是对小组情况的整体评价,但不对小组具体成员的评价,也有自评与互评,是总结性的评价。通过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激励和促进。学生通过评价,能正确看待自身的学习过程,认识到在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不断加以改进。

当然,在评价中如何使评价内容更加合理,如何加入教师评价,如何权衡各个评价的比重,是在今后教学实践中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评价中,个别学生评价意识存在问题,不能客观的评价自身与他人的能力,在自我评价中给自己打满分或高分,给别人或其他组打很低的分数,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

运用WebQuest模式开展教学是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学校和家庭的网络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会越来越多的得以运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宁.WebQuest―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北京教育》(京).2002.11.

[2]柳栋.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体构想.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11期.

[3]柳栋.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库-概念、作用机理、分类和建设对策.现代教学.2004年第五期.

篇4

关键词:历史课;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拓宽知识

现行初中历史课教材文本在安排上,一改传统教材按照年代、朝代机械单一的编排局面,采取知识板块的形式安排教材文本,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对相关部分知识不用梳理已条理、不用总结已总结,降低了教材难度,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优势凸显。

但是,还应该看到,有些历史知识教材编排“蜻蜓点水”,有些历史内容时间跨越大,有些历史事件学生很想了解却限于教材内容的有限,理解上显得捉襟见肘,只能望而却步……对初中生来说,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去甚远,学生对这些历史事实的认知若仅凭教材文本的只言片语,显得枯燥和空洞,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课教学,借助多媒体追溯历史场景、展示历史人物、再现历史事件,在课堂中创造出一种特殊感知环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愉快、满意、期盼等积极的学习渴求,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之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活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印象深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为历史课注入活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活用多媒体,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历史人物数不胜数,教学中如何凸显重要的历史人物?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会对再现历史人物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秦王扫六合》时,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秦始皇》荆轲刺秦王片段,然后就此提问。

师:这段影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

生:荆轲刺秦王。

师:那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荆轲应不应该刺杀秦王呢?

这时,笔者还没来得及让举手的学生回答,同学们的议论就炸开了锅:有的说秦王该杀,有的说不该杀,还有的同学认为荆轲很伟大,是个大英雄,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太鲁莽……看到同学们对秦王及荆轲的不同评价,我意识到刚才播放的荆轲刺秦王片段在起作用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了。

师:在回答同学们的疑问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秦王,看看他是否该杀。现在就请同学们随老师走进秦朝,认识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下面开始学习《秦王扫六合》。

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集于一体,再现历史场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秦王及荆轲等历史人物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一个头戴冕旒、身着龙袍、腰佩宝剑、唯我独尊、临危不乱、君临天下的帝王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站了起来,为本节课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运用多媒体,让爱国热情“涨”起来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认识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

笔者在讲授《》之初,为了渲染气氛,导入新课时,做了如下的开场: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无数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无数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请大家观看《》片段,重新回到的历史时期,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回顾悲痛的经验和教训。

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发出了一片唉叹声和唏嘘声……

“100多年过去了,今日之中国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在学生观看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笔者接着又播放了中国海监船巡逻附近海域的视频。看完视频,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群情振奋、精神抖擞,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利用多媒体,把历史事件与当今时事焦点进行比对,发挥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学生观看片段,犹如身临其境,不仅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就可以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点化解于无形之中。

巧用多媒体,让责任意识 “强”起来

历史课教材中选用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实例,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但也有一些实例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利用多媒体,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用于教学中,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为了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加深理解“列强的侵华罪行”,激起青少年对列强的愤慨,笔者通过多媒体把电影《》的部分片段搬进课堂,观看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①看后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幕写出来;②作为青少年,看完此部电影有何感想?把电影内容与历史教材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不少学生谈感想时,提到了梁启超所言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样借助多媒体,有效加强了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借助多媒体,让思维“动”起来

多媒体课件具有存储量大、调用方便的优点,借助多媒体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在帮助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

篇5

施甸县仁和镇保场九年一贯制学校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上级的有关决定,树立危机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狠抓教学常规和教研工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风和学分建设,认真总结这些年来教育教学工作得失。结合学校工作思路,特制订本计划。

一、狠抓教学常规工作,做好常规工作的检查与落实。

1、提前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

教导处每周星期一组织检查一次教案,并做好记录。教师可以使用电子教案或使用备课本备课。

2、规范作业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导处、教研组长每月检查一次作业并且及时反馈,作业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每周2次作业必须全部批改并写出激励性评语和日期;道德与法制、历史、生物、地理每周一次作业,单元测试也算作业,作业必须全部批改并写出激励性评语和日期。

3、强化课外辅导,培养优秀学生。

教导处不定期的召开全校学生尖子会议,听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习的需要,及时反馈问题。

4、抓好阶段性测评、期中、期末考试工作

教导处会按照教学时间及时组织阶段性测评工作本学期一共安排四次阶段性测评,期中包含一次期中测试和一次期末测试。及时做好成绩统计,及时反馈信息。

5、精心抓好九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学校各部门都要为初三所想,全力支持和帮助初三的各项工作,每月召开九年级研讨会,分析和研究初三的现状,确定明年中考目标(班主任要定人、定标、一对一的辅导)制定培优方案。

6、强化课堂管理力度。

主抓课堂效力,每位老师必须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导处和学校领导班子不定期进行推门听课,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

7、各班在研究性学习课中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个课时的知识学习。

二、继续加强教学研究

(一)成立教研组

初中部:

语文组:詹仙(组长) 赵爱敏杨朝云

数学组:邱碧霄(组长) 杨光海李龙云 杨在仪 段正永 陈树堂

英语组:杨成刚(组长) 杨继梅杨志平 蒋玲原 蒋宗涵

政史地组:杨加巧(组长)赵余华杨君平 苏桂菲

理化生组:李兴花(组长)杨应伦杨兴明 杨正钦 何光超

小学部

文科组:杨美丽(组长) 杨国芷 赵凤莲赵丽娟杨兴富

杨学春

理科组:张雨猛(组长) 段应斗杨祖弟杨建香 殷从艳

音体美信组:董庆国(组长)杨 涛 杨解兴 杨丽坤包国能

(二)本学期教研安排

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组织开展公开课,由教研组长组织。11月英语活动月,英语教研组开展英语活动。

三、(初中部)工作实施见下表

周次

日期

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

8.31

开学、计划、注册

学校、教导处

8.31-9.5

发放教材、开学典礼

学校、教导处

9.6-9.12

教学工作

学校

9.13 -9.19

教学工作

学校

9.20-9.26

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教研组长

9.27-10.3

第一次阶段性测评、中秋国庆放假

学校、教导处

10.4-10.10

第一次阶段性测评成绩分析会

学校、教导处

10.11-10.17

教学工作

学校

10.18-10.24

教学工作

学校

10.25-10.31

八年级公开课(杨朝云、陈树堂、杨成刚)、

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教研组长

11.1-11.7

期中考试(第二次阶段性测评)

学校、教导处

十一

11.8-11.14

第二次阶段性测评成绩分析会

学校、教导处

十二

11.15-11.21

英语活动月

教研组长

十三

11.22-11.28

教学工作

学校

十四

11.29-12.5

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公开课

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五

12.6-12.12

第三次阶段性测评

学校、教导处

十六

12.13-12.19

第三次阶段性测评成绩分析会

学校、教导处

十七

12.20-12.26

教学工作

学校

十八

12.27-1.2

开展冬季文体活动、教务处检查作业

学校、教研组长

十九

1.3-1.9

召开复习交流会

教导处、教研组长

二十

1.10-1.16

教学工作

学校

二十一

1.17-1.23

期末考试(第四次阶段性测评)、

学生离校、教职工阅卷总结

学校、教导处

四、(小学部)工作实施见下表

周次

日期

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

8.31

开学、发放教材

教导处、班主任

8.31-9.6

新生注册、开学典礼

学校、教导处

9.7-9.12

召开上学年教学成绩分析会

表彰优秀学生

教导处

9.13-9.20

召开家长会、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

9.21-9.27

召开1至6年级科学和品德教材分析会

教导处、教研组长

9.28-10.4

第一次阶段性测评、国庆节放假

教导处、教研组长

10.5-10.11

召开月考分析会(研究学生)

教导处、教研组长

10.12-10.18

正常教学

教导处、教研组长

10.19-10.25

检查教师教案及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长

10.26-11.1

组织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杨正钦)

教导处、教研组长

11.2-11.8

期中考试(第二次阶段性测评)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一

11.9-11.15

正常教学

教导处

十二

11.16-11.22

分析期中存在问题

教导处

十三

11.23-12.29

正常教学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四

11.30-12.6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杨建香)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张雨猛)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五

12.7-12.13

第三次阶段性测评

教导处

十六

12.14-12.20

研究各年级三次阶段性测评动态表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七

12.21-12.27

正常教学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八

12.28-1.3

开展冬季文体活动、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九

1.4-1.10

召开复习交流会

教导处、教研组长

二十

1.11-1.17

期末考试

教导处

二十一

1.12-1.18

学生离校,教职工阅卷

学校、教导处

二十二

1.18-1.23

总结、材料归档

学校、教导处

周次

日期

教育、教学活动

组 织

8.31

开学、新生注册、计划

教导处、班主任

篇6

一、实施原则

(一)回归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案例来设计教学内容。

(二)立足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语文学科课程相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二、课型简介

(一)“专题整合型”

案例:《鸟》专题――观鸟、咏鸟、赞鸟(八年级下)。

准备:背诵咏鸟诗;熟读《白鸽》《空山鸟语》,写好读后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写鸟的诗歌、散文。

活动:

观鸟 出示收集的鸟的图片,感受鸟的外形美。

咏鸟 诵读咏鸟诗文,领略关于鸟的文学精品。

赞鸟 请学生写诗文来赞美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十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和《我心中的语文》。从选材上看,这十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二)“实际应用型”

案例:我爱文学――制作读书卡(七年级上)。

语文课本中有一个“我爱文学”活动,我们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由此开展主题活动。

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进行深入研究,想想自己最喜爱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我该怎样把它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爱看这本书。同时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和自己的感悟等写下来,完成读书卡。

篇名: 出版社:

作者: 国籍:

内容梗概:

我的摘抄:

我的感悟:

这样的活动,把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了起来,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学习,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就更快了。在课文中,很多材料我们都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名著阅读《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及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等。

(三)“拓展延伸型”

案例:《阿里山记行》(八年级上)。

1.分组上网、走进图书馆搜集台湾的相关历史及风物人情。

2.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

3.畅所欲言,谈谈对宝岛台湾的认识。

4.结合热点时事谈谈对、国家民族统一等焦点问题的认识。

通过深入了解台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类似于《三峡》、《宇宙里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都可以设计类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四)“关注生活型”

案例:远离烟毒,走进健康。

1.主题:“远离烟毒,走进健康”的实践活动方案来自于学生生活,产生于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2.研究过程:①网络调查组进行有关“吸烟与被动吸烟危害”的资料搜索;②针对“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健康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保健老师;③对自己所在的居民小区进行《吸烟与健康问卷调查》。

当然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限塑令”、“秸秆焚烧的危害”等,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那么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很有好处。

(五)“科技创新型”

新版的苏教语文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关注了科学,在7-9年级的每册课本的最后一单元基本都是科学小品,旨在让学生关注科学。

案例:关于“生态农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长安初中)。

研究内容:①生态农业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产模式?有哪些具体的形式?②生态农业产品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对农村经济有什么样的好处?

③我地的生态园是如何实施生态农业生产的?前景如何?

④世界各地有哪些成功的实例?

研究过程:第一小组利用书籍、网络等媒体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以及有哪些具体的模式;第二小组进行社会调查,看人们对生态农业的了解程度及生态产品的销售情况;第三小组到调查当地的生态园是如何实施生态农业生产及前景;第四小组调查我国及世界各地是如何开展生态农业的,有哪些成功的实例。

总结汇报:①各小组汇报调查研究成果;②观看各小组制作的小报、PPT,并进行评比;③同学们畅想:如果我是一个村的村官,将如何带领大家搞好生态农业。

篇7

关键词:宏观调控;课本整合;微观措施;课本整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摘自《中国教育报》)这说明备课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关键所在。

大多数人把中考称作千万学子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并且是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如果学生在中考当中失利,他就面临着与重点高中擦肩而过,就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是在教一门用来交流的技巧更胜于在教一门学科。

中考复习就是将初中范围内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系统化,形成知识框架,并能够灵活运用。而英语的知识点比较零散,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花很多的功夫去精心地备课,并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所以我们要能够对课本进行巧妙地整合,将繁琐的知识点变简单,将厚厚的课本变薄,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有条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念课本,要使教材焕发新的活力。

一、宏观调控,进行课本整合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的内容的安排并不是最好的唯一,还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具体情况作进一步优化、整合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的过程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显得更加自然,教学的效果也就会大大地提高。例如:

八年级下册Unit 6: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Unit 9: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九年级Unit 14:Have you packed yet?

以上三个单元的语法结构都是现在完成时态。(六单元讲的是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一,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开始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九单元讲的是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二,have/has been 表示“曾经到过某地”,have/has gone表示“已经去某地了”;十四单元讲的是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三,表示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现在完成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如果把这三个单元总结在一起,这个时态的用法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表格的形式,面对试题的时候也就显得胸有成竹了。

二、微观措施,进行课时优化

单元的整合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魄力,而课时的整合就显得更加的普遍和必要。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离得更近,联系得更紧密,让学生的学习能够长久地保持新鲜感、亲切感,能够使他们学得自然、合理、轻松。

篇8

1.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师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给历史与社会教学插上情境的翅膀,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2.《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本课内容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自然引入到城邦时代。教材重点介绍了古希腊两个著名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其中对雅典民主制的描写尤为详尽。通过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讨论,能运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雅典的政治制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雅典的民主制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认识雅典的民主制。

这节课的内容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整堂课的教学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

二、情境教学过程

采用情境教学法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片段:

在讲解雅典城邦的民主制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告诉学生有位“嘉宾”要来“做客”。稍停顿了一会儿,笔者面带微笑富有感情地开始自我介绍:“我,来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是个自由民,男性,成年人,家中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叫我阿三。”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了笔者的身上,也有部分学生笑了,这是个好现象。笔者接着讲述:“我们雅典每隔九天就召开一次盛会。今天盛会又开始了,又可以热热闹闹一回。每次我都积极参加,因为它体现了雅典人的民主精神,使我们能够参政议政。我来到会场,惊讶地发现在入口处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一张陶片,不得冒领和多领。会场讨论真激烈呀!我还投票放逐了一个民主的敌人。今天还有件高兴的事,我的阿拉伯朋友随着商队再次来到雅典。晚上聚会,我跟朋友讲述了一些会场的趣事。他很感兴趣,极力要求我明天带他一起去。可惜,明天不是召开盛会的时间,而且糟糕的是,我的钱袋被偷了,我该找谁来解决问题?”

设置情境后,为了加深学生印象,趁热打铁,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笔者先后抛出以下问题:①“阿三”参加的盛会是雅典的什么会议?②为什么在雅典人人都乐意参加公民大会?③“阿三”的话语中有哪些是你感兴趣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笔者设计了简单的一二问和稍有难度、范围较广、学生有话可说的第三问。

这一问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踊跃参加讨论,七嘴八舌,当然也有不掌握要领的。笔者因势利导,师生共同努力,总结雅典的民主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思维方式,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了其独立学习的能力。从整堂课看,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参与十分积极,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学生不时有“高见”“妙招”发表,学习迭起。可以说,每一次讨论发言,都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三、教学反思

为了解决《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笔者前后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尽管根据课本和资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从后来所开展的情境教学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的活跃性都比前一种教学效果强,所发表的言论也有深度得多。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关键在于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贴近生活实际。第一种教学方法,古希腊文明历史悠久,使用的资料描述比较笼统、普遍,没有新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第二种教学方法,同样的一段历史文明,因为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法,虚构了一位历史人物“阿三”,一下拉近了学生与古希腊文明的距离,学生仿佛跨越时空与雅典公民进行对话,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有了自身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看法,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样的探究才能深入,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参与有的放矢、具体而不空泛。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 培养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把握能级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

初中历史的能级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

“识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了解”“说出”“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

“理解”——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述”“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

“运用”——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深入研究教材,正确把握能级要求,以达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图文资料,加深对史实的理解

中学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和文字资料,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点、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图文资料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课本图文,加深理解。二是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图文资料,创设新情境,加深理解,以增强直观性。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些通商口岸和经济特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开放的形式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样做,活跃了学生思维,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对整体知识的理解

初中历史的每一个单元,是一个整体,在一个单元结束后,师生共同构筑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强化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用如下表格作一总结:

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从而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知识整体性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的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四、加强理论修养,强化论从史出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法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上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与曲折性,上升性和反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

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中,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如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上认识,两国革命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革命后两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表明革命后建立的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认识和掌握这些观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有人说:“如果光绪皇帝是实权皇帝,未尝不可取得成功。如果短寿早死,前后的局势恐怕也不一样”。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本质。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只有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农民阶级由于自身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这样经常分析引导,才能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篇10

关键词: 历史框架 专题复习 方法指导 教学形式

历史复习课难上,因为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繁杂和考点的广博。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复习阶段又是决定考试成绩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在这一阶段总感到不知所措,或是被动地听课做题,或是漫无目的地翻课本、做模拟,往往是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考试成绩却不佳。复习是一个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要想在短促而又有限的复习中提高效率,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纲挈领,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繁多,弄不清来龙去脉,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因此,教师要注重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从诸多历史现象中理出知识线索。如何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呢?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我们以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学习为例,此章节出现在教材第二单元,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之后,中国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主动向西方学习,将自己融入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之中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包括、、、四目内容。这四则内容从表面上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仔细推敲,这四者间是层层深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器物;和学习西方经济政治体制;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思想,四者前后互为因果。理清了这层关系,才能说从整体上把握了这段历史。复习中,我们就要注重抓住教材中各单元的纲目,纲举目张,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搭建起历史知识的框架,这样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紧扣时事热点和周年历史进行专题复习

近年来各地中考历史试卷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考命题不回避时政热点问题。试题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和焦点问题。考题的设置往往是既注重课本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与时政热点的渗透、融合,体现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对周年历史和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史实都要高度重视。这也是我们进行专题复习的目的所在。可是在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若仅仅只是把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收集罗列在一起就完了的话,学生很难提高认识水平。如何在复习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呢?首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一些隐性的知识,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其次要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在复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同类或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历史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能力。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我们对其的关注,因此我们列专题复习日本的相关历史。在复习时,必然会提到对日本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最大不同就是前者是向中国隋唐学习,后者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两者的共性是都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可把明治维新和中国的做对比,探究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复习就不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学生在这种分析比较中历史思维的能力会得以逐步提高。

三、在解题训练中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由于初中历史长期处于副科的地位,学生缺少应有的重视。平时学生答题训练很少,大都缺少答题经验,因此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首先是审题方法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例如:第二次之所以是的继续,是因为A:战争性质相同,B战争目的相同,C战争对象相同,D战争结果相同。这是一道选择题。通过审题,我们知道其考查的是第二次被称为的继续的原因,其实质就是考查学生对列强发动第二次的根本目的的掌握情况。这就是题目隐含的条件,抓住这一关键点,题目就能迎刃而解。教师通过习题讲解,使学生逐渐形成抓问题内藏的关键点的思维习惯,解题能力就能获得提高。其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主要是反思答题是否正确、全面,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历史试卷从总体上看有选择题和终合题两种题型,终合题往往是学生丢分很严重的地方。遗漏、答不全或答非所问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使学生减少这种失分现象?反思答题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如安徽2011年中考历史卷中有一问题:【对话与合作的时代】2010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税令,美海关将从税令公布之日起开始对华输美铜版纸产品征反倾销反补贴税。(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2分)这道题学生很可能一时冲动,写出断绝往来、停止贸易往来等的建议,但是反过来想想,就能从“对话与合作的时代”这个小标题中找到解题思路。

四、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消除学生的视听觉疲劳

复习课不是重复课,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把复习课上成单一的背诵课或做题训练课。首先,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高于普通的新授课。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又要着眼于提高与升华;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要有拓展延伸。适当提升复习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