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02:5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1浮力知识点总结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 下沉;(2) ρ物 >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2压强知识点总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
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3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4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5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篇2
关键词:历史 基础知识 互动 技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来看,学生最薄弱的环节是:有关历史事件和性质、历史综合性问题、错别字、图文等。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近几年江苏部分中考试卷的分析,就初中历史复习阶段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周密安排,拟订备考策略
1.注意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准确把握方向,确保有效复习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要认真通读课程标准、钻研考试说明和教材,要对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学要求有所了解,特别对知识的要求、技能技巧的运用、科学探究方面等,再根据考试说明仔细钻研教材,不但要理解教材提出的每个知识点、性质、背景,还要对教材中提供的科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教材中对知识的表达方式、练习的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应在复习的过程中予以关注。
2.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立足基础,着眼能力
中考是依托知识来考查能力,中考考查的知识是对整个初中所学历史知识的抽样,中考所要考查的能力层次是初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中考所要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笔试环境下所能体现的能力。基础知识是中考命题的第一依据,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真正达到获取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课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灵活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处理实际问题仍是近年中考的一个特点,也是时代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要通过对身边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的关注,学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理解社会和周围发生的事物,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要发挥历史教学的特长,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多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及多举生活中的历史文物古迹等,甚至可以在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使学生既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中考复习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切忌平均使用力量,在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属“理解”层次的,要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要点,能运用其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能用其解释简单的历史题;对要求为“了解”层次的内容,应通过复习加以弄懂,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出其含义,在有关的问题中能识别它们;对要求“简述”的内容,应能熟悉它的性质、概念及影响。比如说,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内容占考试范围的50%左右,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复习这些内容,而有些老师在复习中却按照七、八、九年级的顺序来复习,而没有注意突出重点;有些老师甚至先复习七、九年级的,再复习八年级的,但时间把握不好,留给八年级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复习效果不好。
5.注意复习进度的阶段性
中考复习,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单元过关,把教材中的内容全面复习、梳理,并将各章节的知识连成链。这个阶段不能急,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打好基础。第二阶段:专题复习。如农村问题、党的奋斗史、民族关系、建都、近代列强侵华史、世界格局的变化、战争史等专题,在讲述中让学生懂得归纳、总结历史知识,同时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网络。第三阶段:题型演练。针对近年出现的题型,如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进行专题复习。让学生对题型熟悉,做题技巧也会提高。第四阶段:模拟训练,提高效率,逐步进入临考状态。
二、详备精讲.针对训练,疏通渠道。做好反馈记录
在第一轮复习中,内容多,课时紧,一定要把主要精力花在备课上,要深备、精备,不能无备而讲、粗备而讲。这一阶段,讲、练、学的时间各占三分之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初中历史知识来个盘点,然后对知识形成的重点、对性质的难点、对复习的疑点、对中考的能力点进行精讲。对学生的训练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题型的选取要有目的性,同时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精做一些题,做到举一反三。
三、尊重学生.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谋求共同发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教师主观意识支配下,通过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发现,交流彼此的知识和经验,融化彼此的体验和经验,丰富教和学的内容和方法,只有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中考是考学生不是考老师,教师讲得再好,如果学生掌握不了那是徒劳的。因此,上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思维,不要把上课变成自己的独角戏。
四、提高考试技能。调整心态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图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122-01
初中历史本该是一门知识性兼趣味性较强的课程,然而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很多教师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境界,而学生则坚守“背多分”的信条,教学走向枯燥无味的死胡同,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图说天下”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利用图片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一、巧用图片,趣味导入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专注于课堂。在历史课这样信息容量大的课堂上,通过图片来导入新课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时,教师可以先放渍殴人坐着甚至躺着吸食鸦片的图片,让学生猜猜他们在干什么,思考和讨论这样会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探讨该如何制止和杜绝这样的行为,然后再进行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当时会出现刚才看到的国人吸食鸦片的场景。这种局面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的?给我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当时的政府以及仁人志士对此有哪些相应的行为和举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通过学习来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众所周知,图画的呈现会更加直观、真切,吸引力也远远大于文字,通过这样一幅幅历史图片或者影视剧中的历史剧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迅速进入教学主题。
二、适用图片,辅助讲解
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载体,不仅在导入中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具体讲课的过程中,也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说,历史图片相较于文字表述更加直观、明了,在具体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来辅助知识点的讲解。比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认真观看示意图,区分和界定“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及华南”等大致的区域和范围,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引导学生逐步梳理日军侵华的路线。日军首先制造了“”,东北三省沦陷;然后制造“一・二八”,袭占上海;制造“”,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总体来看,日军侵略中国的路线可以归结为: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中、华东,最后是华南地区。以历史地图为纲,辅以一定的文字讲解和梳理,就能把日本侵略中国的路线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如、等),在讲解这些战役时,教师可以找到相关的图片给学生看,然后口头讲述这些战役中发生的故事以及表现英勇的战士的事迹,最后再及时点拨这些战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样的讲解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枯燥感,同时,图片的展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还原、再现当时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内容。
三、善用图片,升华讲解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学会“以史为鉴”。在历史课堂上,把一定的知识点传授清楚后,还可以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实际,适当地升华本节课的内容,其中图片展示是升华讲解的一种方式。比如同样在讲解《中华民族的》时,讲完日本侵华的罪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等内容之后,可以给学生展示两张图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的场景,让学生思考这两幅图展示了两种怎样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式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该怎样正确看待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对待历史我们要客观、冷静,要理国,而不应有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升华整堂课的内容,能给学生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拓展
课堂教学拓展旨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初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信息量有限,因无法年年更新而显得滞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拓展、充实相关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显得很有必要。如何把握好尺度,怎样让课堂张弛有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注意:
一、围绕课标要求,把握学生实际
课堂的拓展,一定要以课标要求为基础,注意课堂的时间分配,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一定要发挥 “主导”作用,切忌为了迎合学生一时的所谓“兴趣”而忽视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一课,讲到“”和“化”这两个栏目时,我给学生投影一部分资料、图片,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如果不做限制的话,学生们会在一堂课中哄笑过去。基于此,本人在提供相应的历史图片资料后,要求学生分组探究:“”和“化运动”给我们的教训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兴奋之余大声展开讨论,很容易达到教学效果。总之,课堂的拓展要适度,要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要放弃了“主导”作用。历史课堂的拓展是为了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要注意到不同的学情,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太肤浅更不能太深奥,分层次进行拓展,也许对于学困生来说,掌握基本的目标就是“拓展”。
二、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所谓传承,简单地说,就是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和成功的教学方法。例如: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输;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整体框架、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比较;组织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加强对知识的落实和检测等。而创新主要是指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历史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历史教师的使命就应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的胜利一课,为了达成最后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维护国家的情感升华,引入一段关于问题的视频文件用于拓展,该视频是网络人士用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几个电影片段重新配音录制而成,开始诙谐的语言、熟悉的电影明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慷慨激昂的对白加配乐激发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结,明确了坚决维护国家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反对和谴责日本的各种否认侵华事实的言论和行为。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的方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当然,中日关系问题较为敏感,为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涉及此问题时要注意引导。
另外,历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精髓,体味教材中的意境,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与学生产生共鸣;其次,要经常关注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新闻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做适度的补充,如在讲“”时,可以补充“国家公祭日”,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梳理联系点,提升“应试”能力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是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当然,有学生记忆力不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他们总把学过的历史事件看成是孤立的、零碎的,没有意识到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课堂拓展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体系中前后存在密切关系的联系点,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从而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有关于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这部分知识点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也是测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讲解中,必须要分阶段归类总结,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入理解几次政策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产生的影响。再如九年级下册关于工业革命这个知识点,讲解时必须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通过列表的形式分析说明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的讲解、拓展,让学生加深了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外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拓展是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要对教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注重开发课程资源,适当拓展利于学生的学和理解。拓展的内容、途径是多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仅有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要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等,拓展自己的视野,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提升理论水平,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课堂!
【参考文献】
[1]程欣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拓展策略初探《考试(教研)》.2011年07期
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一、课件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特点
1.直观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有效生动地再现历史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完整有效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读懂历史,帮助学生有效融入历史学习中。如讲世界近代史中的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可以将世界变化及人类发展的劳动变化通过图例演示出来,并在相关图例上配上相应文字解释引出相关变革及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关联性的认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从直接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学生进行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培养出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死记硬背的文科性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举个例子:当学到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战争的第一课的烽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期间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下1840―1842年两次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并且思考外国列强是如何通过两次打开中国大门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中的关键知识点留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从而分析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让学生通过主动探讨培养自身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培养出的主动探究性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财富。
3.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中走出来,将更多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所在,从而更容易地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举个例子:七年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贞观之治的影像片,还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反映唐太宗期间的影视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多媒体程序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利用
1.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应该主动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及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开拓自己的诱导性思维,并且不断培养自身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自身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是教师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2.注重演示与讲解的结合
进行电教活动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学习中国现代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可以链接纪实等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在之前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第二:会议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避免收听过程中的盲目性,既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忱。
3.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突出重点,讲解中心内容,但过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历史教学的本质价值,从而以旁观者的心态听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有效学习初中历史知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件教学的利用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还能从根本上带动学生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初中历史课件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有效掌握多媒体课件技术,从而寻求最佳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让初中历史未来发展道路更宽广。
参考文献:
[1]温金香.浅析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篇6
摘 要:德育为首,是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之一。在初中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阵地,而思想品德课又是这个阵地的排头兵。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能否有效达成教育目的的关键之一,对此,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新颖开头、小品演示、辩论法、多学科整合、课内外结合等一些适合学生实际与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与各位交流。
关键词:教学方法;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提高认识与优化自我、认识与适应社会,学会如何做人,培养成功做事的能力。对此,我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实验,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新颖开头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同样有效。因为一节课就像一个复杂点的故事,故事的开头如果悬念迭出、异彩纷呈,就不可能吸引学生。所以,上课伊始,老师就要马上调动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注意力,以引起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好奇与兴趣。我的做法通常有:趣问激欲,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故事激趣,讲一个蕴含知识点的寓言或历史小故事作为课堂开始;热点激思,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在讲八年级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向学生展示:“山东某镇中学5名家长为让孩子及早到工资较高的乡镇企业上班,强令孩子辍学务工,5名学生在多次要求父母同意其回校继续读书遭到拒绝后,联名将父母告上法庭。当地教育部门和执法部门对5名学生的父母进行了批评教育,责令其送子女回校读书。”这个案例中,家长的行为侵犯了子女的什么权利?当地执法部门的判决,体现了公民的权利具有什么特性?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认真思考且跃跃欲答。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品演示法
演示法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学法,具有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与参与度的作用,并且生动活泼,让学生对所演示的内容有持久记忆的良好效果。如我在讲授八年级“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小品片段:“十一”长假期间,小明替妈妈购买了一瓶酱油,这瓶酱油是一家商店半价销售的,小明买回后却发现酱油已经过期,小明去退货,商店以搞活动为由不予退款,便发生了争执。问题是:“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与小明进行演示。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思考,有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这节课要学的核心内容“人身财产安全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辩论法
人很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特别是青少年,在群体生活中更加争强好胜。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我把辩论法适时地引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中,让它为政治课堂建功立业。当然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想法,不求全责备。例如我讲七年级“身边的诱惑”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个小组组织辩论,正方观点为手机的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手机的弊大于利。正方W生找手机的优点,认为手机除了接打电话发消息外,还可以搜题,查资料,听音乐,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心智,开启思维;反方学生认为手机处在网络当中,不良信息、超时游戏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损害身心,有碍于思想健康。经辩论,正反双方得出了各自的结论,而反方在辩论中认识到对方观点的重要性。我最后总结:面对手机诱惑要合理节制自己,扬长避短。学生对此心悦诚服。这种辩论教学法,有教育性、针对性,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激越的环境中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整合法
世界是联系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更不用说。有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学会语法知识,却在学英语中学到了,这就是不同学科的互补性。其实,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就决定了多学科之间具有整合的可能性。思想品德这门社会科学课也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历史知识实际上也是政治课内容,比如地理中的祖国山河与环境知识,同样也是政治学科的内容。基于这些相同点或互补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以加强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综合能力。
五、课堂内外结合法
事物的变化或者转化,都是内因与外因起作用的结果,学生的转化或者教学效果的获得,也必然符合内外因作用的法则。所以课堂内外结合的教学法,更能够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达成课堂教学目的。所以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途径的有效补充。
以上方法,如能用好,必有功效,各位不妨试试!
参考文献:
篇7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的音乐形象比较鲜明,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乐曲通过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结构较严密,采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尽管主题旋律有多种变化,长短不一,新的音乐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个乐段都落在相似的曲调上。这样既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因此段落非常分明。全曲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拾岸”“欸乃归舟”和“尾声”八个乐段组成。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所有环节设置都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所以课堂的顺利展开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详细的阐述。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有分析简单乐曲的基本能力,可以用自然带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对音乐名家名曲的积累,缺少对音乐体裁整体的概括和深入了解,音乐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对音乐中不同的主题发展手法还需要加强引导和深入探究,因此,我将采用体验教学法和游戏互动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2、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在熟练掌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三、说教法
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清晰有效率的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达到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律动教学法: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律动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春江花月夜》中主题旋律典型的节奏做出合适的身体动作,对应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律动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
2.创作教学法: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音乐发展手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歌曲中音乐情绪形象的分析学习,即兴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进行音乐片段创作。这种即兴创编的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音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媒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对这节课教法的制定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方向掌握,这节课我采用音乐体验学习法和自主创编法这两种学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和钢琴两种音乐教具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进行完整充分的体验聆听,这种充分体验的学习法,对学生思考总结歌曲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紧扣欣赏课的音乐课型。学生对这部作品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了清楚的了解和学习之后,引导学生用这首作品中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进行即兴创编,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这种音乐发张手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这节课我将从激趣导入、讲授新课、音乐活动和课堂小结四个部分进行讲授。
(一)激趣导入
我采用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中主题音乐的难点通过拍手、拍腿、捻指和跺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节奏进行模仿,提前感受歌曲的节奏律动,可以通过提高速度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典型节奏,由此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将从三个环节进行讲授:初听歌曲、深入了解、整体感受。
首先,初听歌曲:在多媒体上播放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提前对学生提出问题,欣赏《春江花月夜》后,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第二次听歌曲我采用通过钢琴演奏范唱的方式示范歌曲前三个乐段,学生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积极的表扬,使学生对接下来歌曲深入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其次,音乐深入学习,在学唱歌曲主题旋律之前我会引导学生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八年级处于变声器,需要有保护嗓音的意识,唱歌前做这样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识谱的能力,对歌曲的旋律节奏以及音乐符号和简单的提示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接下来会引导学生跟着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引导学生用婉转圆润的声音进行演唱,帮助学生对歌曲有亲身直接的体验。随后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再次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乐器效果进行欣赏。由于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由八个乐段组成,深入了解最后一个环节我选择第五乐段《渔歌唱晚》引导学生对音乐画面作进一步的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整体感受:八年级音乐课堂的学习,音乐知识的拓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去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发展做完整了解,所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面,我在最后会将《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传达给学生,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是“同尾换头”,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这一教学环节将保留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音乐情绪,运用“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音乐片段,并通过小组合作、配合和自主创编等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即兴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我在学生们的评价上加以补充,并且鼓励他们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我将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得知识点和自己学习的收获心得进行总结说明,最后我会在其基础上进行补充阐述。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构建
在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以下是本人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变成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教学本身,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只有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二、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学生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不仅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结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后,才能更进一步的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将自己融入讨论中。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首先,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只是让健谈者或成绩优秀者有发言的机会,在课堂讨论时不善言谈的学生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可能不喜欢和不参与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说,发言也成了相当艰难的任务。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发言、参与讨论创造机会,开始时让他们就一些不太难,不需长时间发言的课题发言,善于发现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或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
其次,鼓励学生做出贡献。以认可、肯定、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反应,鼓励他们为课堂讨论做出贡献。
再次,教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学生不参与课堂讨论,很可能是因为缺乏交流技能,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交流的技能,如何时发言、发言时间的长短、怎样倾听他人发言、怎样评定他人的看法、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乐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亲身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这种体验表现在由学生的身体性活动与感性经验而产生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用全身感觉器官,用脑思考、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归纳、总结和掌握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扮演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如在讲述八年级历史上册《》时,关于对的评价“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怎么看?”这一问题时,学生对此各执己见,笔者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堂辩论:“之我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当了一回小辩论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通过这次辩论会,学生不仅有了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掌握了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以后如何学好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教学策略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让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六、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教学环境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学生的认知变化更为复杂。在封闭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点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开放式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综上只是笔者在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断尝试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深度学习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改进,教师需要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再认识,并实现教学取向的变迁。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作为首批参与项目实验的学校之一,两年多来,结合自身的办学文化和已有的课改基础,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等学科全面推进深度学习课堂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标整合,构建学生成长课程体系
“深度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仅能深化和拓宽学生认知性(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的素养,而且还能发展和加强学生的非认知素养(沟通、组织、协调和管理)的素养;不仅仅立足于学生的当下,而且让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涪陵十四中专注孩子一生的成长,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构建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成长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为道德成长、智慧成长、体能成长、心理成长、特长成长五个维度,把学生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呵护作为成长的起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成长的重点,把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作为成长的境界,整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定位教学主题,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及时客观评价。
学校在已有课改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五三一”成长课堂:“五”指课堂的五环节“自习、自疑、自探、自测、自结”;“三”,一是导思维能力、导方法技能、导情感态度的三类引导,二是过程性评价、结论性评价、态度性评价的三种评价方式,三是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课型;“一”指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自主学习力。
经过探索,学校形成了“先学后导、合作创新”的课堂文化:一是真生成,课堂“自疑”环节是学生针对文本自主质疑、自主探疑、合作释疑,让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二是真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凸显学生自主特点,并且教学活动中都有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展示探究,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目标和动力;三是真小结,每学时教师落实好学生自我小结,要求学生从“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做学习小结,盘点收获,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不让当堂学习的内容碎片化。
课型整合,设计深度学习三种课型
我们倡导教师从“深度学习”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构课堂实践,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的掌握,是培B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为此,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了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课型。
比如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从头到尾讲,而按照三种课型,则是以章为单元,从单元的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和核心思维出发,提炼出本章节的知识概要,整合教学目标,先上一节总课,让学生建立起章节知识的系统性,这节课就叫种子课;而后对知识点进行分解,一个点、一个点解决,这就是生长课;最后进行复习,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反思、拓展,实现观一般而知全的学习目标,这就是果实课。这三种课型以单元教学为主体,按照“整―分―整”的结构,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螺旋上升式地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学校八年级的“全等三角形”单元,采取这样的教学设计后,效果很好,而且12课时的教学任务降到7课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学科整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三一”成长课堂有两个支点,一个落在学生实在而高效的“学”,另一个落在教师高效而艺术的“导”。教师要“导”好,课下需下很大工夫。在教学预设时,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跨学科整合人力资源组成教学设计团队,进行集体备课。
比如,学校通过语文备课组与美术备课组的联合教研,让美术老师把语文的某些教学内容可视化,让形象思维变成可视图形。让美术老师参与所有学科的联合教研,与其他学科教师一道布局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能够简洁明了。让信息技术老师与历史学科教师一道备课,把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让历史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变得可视化。这样的学科跨界整合,加强了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从前似乎完全没有联系的学科的整合,找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充分研究教材、课标、学情及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导文》《练习文》、资源包以及教师课堂执行方案和PPT。《学导文》按单元设计编印成小册子,每篇目或章节文本的学习指导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资料链接等,并分学时设置了探究问题和练习题,建立了学习资源库。
技术整合,增加课堂的宽度和厚度
涪陵十四中努力打造“智慧课堂”,现网络流量1000M进入校园,目前学校已有57个班采用智慧课堂教学手段,根据课堂教学的“五自”环节中的“自习”环节,建立了助学空间。教师在课前把相关材料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然后通过App学习终端随时查阅学生自主学习进度,便于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备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在助学空间反馈的疑难问题整合达成课堂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生成的问题是本学时教师讲授的重难点问题。教师通过学生课堂学习空间的交流互学,疑难问题的展示,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该教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找准教与学的新路径。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有效学习方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每个活动环节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展示探究等环节充分体现课堂学习空间的作用。课后,教师把教学课件、微课等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作业布置,教师也采用推送的方式,让学生个性化地选择问题回答。助学空间的建立把成长课堂的五个环节智慧化,拉长学生的学习时空,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