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7: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教材资源; 整合

说到新课程改革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很兴奋激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磨练,对新教材我们老师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疑惑和困难

1.对于教材的困惑

四个版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虽然整体知识结构差不多,但是我们从细节看,有许多知识点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把四个版本的知识点归纳全部给学生讲呢?这样一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

2.要求提高,资源不足

对教师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更加高了。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同时教师要借助教材的工具性,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发挥教材的应有的功效。

对学生来说,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比如因为缺乏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政治现象的成因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3.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让教师困惑,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愚以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整合教材的尝试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整合教材呢?

1.宏观把握,细节入手

首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应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其次,教师对教材整合后要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引导学生跨专题,跨单元,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为例,必修3思想文化史,在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另外选修部分,我们选择的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几乎在每本书上都有涉及到古希腊的知识点。如果是高三复习,就可以把所有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讲解,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

3.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方法初探,抛砖引玉

我们要求高效,有目的性的教学,对教材进行整合能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把个人方法进行总结,以抛砖引玉。

1.以课标为中心提炼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围绕他们的哲学观点让学生理解,尤其是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归纳总结并进行比较,加深他们的认识。

2.合理调整教材结构

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整合到一起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学生对内容理解也能比较透彻。

3.“纵”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模块教学,那对历史的“纵”向的整合必不可少。重新按照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历史,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既能帮学生复习,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横”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必修部分3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必须把他们联系起来,让学生综合分析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特点。

篇2

教师篇

当前,教育部正研制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和运用?面对全国卷试题的特点,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应对?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而高考“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高于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视野的高度、宽度在哪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边界就在哪里;备考复习的程度在哪里,高考的效能就在哪里。

因此,备考一轮复习,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储备,教而有道,才能立足于正确的备考方向。

1.对照考纲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程标准或考纲中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再现和整合,也不是四项基本能力的点到为止,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思路和措施,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提升复习质量的基础。

如衡水中学备考中的如下目标就可以很好指导教师的目标思路。

史实――对基础知识储备和基本历史概念的落实。

史通――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做到纵横贯通。

史论――对历史知识的说明和评价,做到史论结合,论从

史出。

2.制定合理有序的教学计划

计划不仅仅是进度表,应是时间、知识、能力的有效统一,才能有效控制教学节奏、教学效果,掌控学生学习进度和程度。

如2015届高三备考中青岛市城阳区教研室历史学科要求制定的教学计划配档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计划的形式主义。

3.熟识历史学科素养,全面指导一轮复习

统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试题,各个学科,各套试题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比较隐性。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运用和考查,才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可以参考这几篇文章)

(1)历史学科素养内涵。

(2)2016年考题学科素养对照。

(3)例题解读五个学科素养。

课堂篇

1.优化复习模式

一轮复习基本思路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可以采用宏观―微观―宏观的复习方式,由线及点先单元再每课,再由点到线由课到单元,并适度淡化三轮复习界限。在一个知识体系下展开复习,再对知识点进行精雕细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小专题总结,更便于学生把杂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升化。

案例 如必修一 第一单元在进行基本复习复习过程后,可以适当进行小专题链接。

(1)通史链接: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折射出的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

(2)横向链接:

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代希腊时期的比较。

②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2.深化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是复习、考查的重点知识,一轮中不仅要识记、区分、理解主干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深化。

案例 必修二 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第一步 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步 材料解析: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第三步 多视角认识近代经济机构的变动。

第四步 主干知识延伸: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c和认识。

第五步 经典考题针对性训练。

如此,既可把握基本知识点的线索,又能提升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3.拓展、延伸知识空间,增加、研读史料教学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考复习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119-02

高考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急功近利,结果可能事倍功半。就像煲一锅汤,需要文火慢慢煎熬,最后才能变成一锅香浓美味的好汤。而这,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煲汤人的思考,需要高瞻远瞩的筹划、技能和经验。2015年高考已成为历史,但探讨三轮高考复习对2016年的历史高考复习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第一轮复习:夯基是关键

1.知识点问题化。通过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来夯基,根据考点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和思考,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和思考性。学生自己去想和探究,比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生搬硬套要更加有效。但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并不等同于就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点,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和选择一些情景材料,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评价等进行重点探究,锻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检测和能力提高的方式还有好多,可以通过表格整理、填空、抽背的形式进行。依据学情,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关注细节,针对薄弱知识点当堂进行再次记忆。

2.知识点结构化。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如果能做好,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把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提纲挈领,建构知识的网络。

3.选择题精选化。争取精选题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能训练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有明显的关键信息让学生与教材知识点建立各种联系;二是能检测学生对基础核心主干重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水平,并能通过做题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不断地去回顾、理解知识点。三是在选项排查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不做重复功、无用功,提高效率。梳理主干基础知识的选题要精准,优先选择精当选择题,基础知识背诵和填空尽量不要与选择题考查的点重复。

5.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1)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停留在表层,分析、理解、运用能力有待提高。(2)学生对题型的生疏和缺乏答题技巧是主要制约因素。(3)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线索化、结构化、系统化,大多数学生答题都是凌乱的、不完整的,说明知识点在他们脑中尚未结构化,甚至还有学生对史实的先后都没搞清,历史概念缺失。

6.教师应该做什么。(1)重视教学内容的线索化、结构化,教学中强化教材主线、章节主线和专题主线,将知识点组织成一张知识网,帮助学生宏观把握,克服知识点散乱、无序。(2)教给学生基本的学史方法,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如何根据从材料提取的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等,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3)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平时练习中让学生有高质量的思维活动。选题上,从资料上精选来的题目分章节穿插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兼顾启发思维和知识的内化。在出题方式上,一定要提供材料情境,选取有利用价值的热点作为出题情境并设计题目,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

二、第二轮复习:提能是重点

1.针对知识的盲区和死角,二轮复习过程中进行重点搜索,彻底清扫,把握好复习强度,主打材料探究,整合联系,比较辨别的方向。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合理设计,提高效率,基础知识点的背诵和回顾控制在15分钟左右,之后对重难点采用史料进行间接考查,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但要根据具体知识点的差异和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考查方式,举例说明;最基础的采用问题的形式,知识点的比较和联系可以采用表格形式,有一定难度采用填空,基础、易混点采用判断形式,理解类的采用材料探究,经常错的、时间顺线索性强的采取默写。总之,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就看我们能不能用对、用好。切记不能盲目信任学生

2.精选材料型选择题,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梳理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将零碎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例如,如果看到运动能够联想到两次,看到联想到《》、八国联军侵华和《》,看到想到《》、北洋军阀签订的“二十一条”,这道题就容易解答了。如何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开始,联系到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我们好好思考。设想是否能依靠建立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搭建知识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题量要适中,一般至少10题,最多15题。

3.针对教材中没有明确说明的,但仍然是频繁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要奢望学生能通过自己看书发现和解决,并放手让学生去读、记、看、练,还是要花适当的时间对某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整合、联系。如的两个阶段、两大战场。

4.关注重要知识点在小字部分的内容,如美国国会的组成,就是把教材小字部分的内容换了一种表述方式转化成材料,考查国会的组成。二轮复习中,对重点知识的在教材中小字部分的补充说明也要加以关注,尽量让学生去理解。

5.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点一定要辨明。二轮复习中,对易混知识点进行比较联系,归纳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当材料信息模棱两可、迷惑性大增时,学生才能临危不乱。

6.在材料题方面,精选小专题、大专题,结合时政热点进行选择性练习,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积累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小专题、工业革命和英国家庭关系的小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小专题、经济全球化的小专题。二轮复习中,加强小专题型材料题的专项练习,尽量寻找切口小、挖得深的符合高考历史发展趋势的这类题目让学生训练。

三、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整装待发

1.冷静分析前阶段存在的失误,时间紧迫,及时弥补。对试卷模式、上课模式、课件制作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试卷题量选择题25题;其次,上课模式,旧知督查(2分钟)、基础知识背诵(18分钟)、当堂检测(20到25分钟)、讲评(5分钟);最后,课件制作,旧知督查、基础知识问题呈现、答案校对。根据点数安排好阶段任务的侧重点:必修3本书第一阶段任务: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块专练阶段,以练为主、背诵为辅,3节课完成2张试卷,以必修一为例,中国史专练1、2,世界史专练1、2,将以上出现的错题再整合出题为必修一专项练习综合卷。第二阶段:综合练习阶段练为辅、背为主。

2.再回考点,巩固基础,具体做法有:(1)通过针对性练习,把暴露的混淆知识点首先针对性背诵,课件上呈现并默写、检测。(2)以针对性背诵为基础再进行扩展性背诵。(3)依托教材对选项进行筛选,精选练习,通过题目带点,不要重复点,除非错误率高的。

3.专题训练突破薄弱:材料题训练(说题,依托教材知识点)、小论文专题(题型建模)。

4.确定材料角度,依托教材多角度论述――角度问题。

5.梳理错点,改编训练;学生自主梳理错点。

6.停课复习,精心指导:看错题,回顾错点知识点。

7.精心准备考前复习:考前训练讲义(8号或9号早读,30道选择题,一道材料题)。

8.考前重点背选修,去年已考不作重点,2013年到2014年未考的作为重点,特别注意依托教材记忆。

篇4

一、“自主认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关键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整个深层次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一举。学生有能力自学,教师就可淡化知识的讲授,否则仍不能脱离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窠臼。在“学”与“导”的关系上,主要靠学生学,但关键又在教师“导”。“导”既要指向,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又要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课文的兴趣。例如,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我在学案的【自主认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皇帝称号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从此,“________”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用。(2)皇帝的权力。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调动军队的凭据_______由皇帝控制、发给。(3)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_______兼理监察事物,_____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______,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评价: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_____、______和权________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②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这个案例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教学,如果不用学案,只由老师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讲授,学生只是听和看,学生的思维、学习情绪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处于较被动的状态。而用上面的学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阶梯式的填空题,通过自己完成这些由浅入深、由事实到结论的渐进式练习,使学生熟悉历史史实,归纳出结论,从而产生成就感,达到活学、乐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性强,学习处于较为自主的状态。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促进全体发展,又关注个体提高。

二、“正确点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地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学案设计中,学法指导应该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因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指导线索。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必修一古希腊民主制度这一课中,如何认识城邦政体对雅典文明的影响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探究、总结认识的过程中,得出的观点大都是不系统的,或者不太理解城邦政体。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这样引导:什么是城邦?希腊城邦发展有什么特点?对希腊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小国寡民,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独立自治,有利于希腊文明的延续性。)学法指导就是“指点、启发”,学案导学要体现“导”字,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自学,放任自流,课堂上教师应该讲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学生思考的瓶颈时期要注意适当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

三、“巧用表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一环节特点是“精”。内容、语言要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了节省时间,我将知识结构预先写在幻灯片或小黑板上向学生演示讲解。不讲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讲教材内容的“框架”。例如,必修二: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一课我设计成表格。通过完成表格,既加深学生记忆,又有利于促进、完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果只靠老师讲,学生印象不会深,还容易混淆,因为讲述是传输态的信息,讲过了就没有了,甚至一不留神没听到就更是空白。而学案是存贮态信息,且知识点需要学生填,可以在课前初步整理,课上修正完善,课后复习巩固,考前还可以拿出来浏览。有一个不断完善、优化和巩固的过程。

四、“巧设练习题”巩固新知识

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是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必须紧扣一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巧设疑问。例如,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设问如下:(1)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的背景;(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标志;(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成;(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5)布雷顿森林体系评价;(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在战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使学生掌握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能力。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美国关税壁垒对世界各国的直接影响,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B、D两项于此无关,C项是其间接影响,故答案选A。此题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材料选择题到材料题,从单方面信息入手到材料题多方面信息分析总结,让学生的能力逐渐的提高,更好的适应高考。

篇5

1“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明确章节中的知识点

“本章小结”是对一个章节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表现形式可以是以单纯的文字进行陈述性描述,可以是建立层级知识框架,可以是绘制表格.学生通过“本章小结”可以明确一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2“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章小结”(尤其是层级知识框架形式的“本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3“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理科时,需要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更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使得学生不得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本章小结”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将能帮助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习题练习.

4“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养成进行学结和反思的习惯

学生可以先自行进行“本章小结”,再与教科书上的“本章小结”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和建立的知识结构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样不仅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知识总结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检测,更有助于学生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和学习反思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面以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本章小结(笔者自行设计,见图1)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该本章小结,学生可以将本章知识进行数次分解:

第一次粗分解:功与功率、机械能、能量三个大知识点.

第二次细分解:功与功率分解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和功率三个小知识点;机械能分解为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三个小知识点;能量分解为转化、转移、耗散三个小知识点.

第三次精细分解:如势能分解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两个细小知识点.

第四次微小分解:如将重力势能分解为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两个微小知识点.

通过这层层分解,学生明确了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的纵向关系.此外,学生会发现功与功率的学习是[HJ1.8mm]为了进一步学习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进而为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至此,学生也就不难发现各知识点的横向关系了.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势必快速有效.节省的时间自然可用于做习题练习.

篇6

关键词:学习课标;史料;学生;教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怎样在教学中实践,备课是其中的关键。

怎样在备课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

一、学习课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并在全国实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检验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认真地加以钻研,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使之具体化,真正落到教学实践的实处。因此,历史教师备课的第一步便是深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例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简述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钻研教材

历史教材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基本来源和进行独立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较好处理教材、灵活驾驭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备课时一定要钻研教材和新课标,搞清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做到详略得当,避免平铺直叙。

例如,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必修2第10课《中国的曲折发展》的教学思路总结如下:

知识目标:(1)中国各阶段发展的原因。(2)影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3)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教学重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

教学难点: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明确教学目标后,还要再认真通读教材,把握教材整体的框架结构,并清楚教材上的全部基础知识要点,然后再分析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了解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过去我们学习时,教师更多注重知识体系的灌输,而现在要求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把他们引导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

例如,必修2第10课《中国的曲折发展》的授课中提出从的“短暂春天”的“短暂”,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四、用好史料

史料要服务于教材,又互补于教材。恰当地选取史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史料有许多种:图片、地图、表格、柱状图、音频、视频、文字资料等。

例如,投影

思考1:从“农”字了解它所涉及与农业相关的知识有哪些?

投影

1911年的爆发,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

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思考2:这段期间促进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五、选好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要精益求精,教学方法必须机动灵活。

情境式教学是近几年较流行的教学方式,它对于集中学生的

注意力和参与力有一定的优势。

自主学习式是另一种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每一种模式中教学方法是否选好很重要。

提问式,每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是否能懂,是否会用已学的知识去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这是备课时准备问题时需要注意的

一点。

启发式,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渗入教学中。

例如,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启发学生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去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阅读式,所用材料一定要短小精悍,切勿长篇大论,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答案在材料中是否涉及,这样既锻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点。

答案既在材料中,又是教材阐述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点不是学生死记硬背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思考而来的,这要比拿来的印象更深刻。

六、精彩导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导课的方式有多种,如,复习导入式、悬念导入式、图像导入式、歌曲导入式、诗词导入式、故事导入式。

例如,必修2第10课《中国的曲折发展》的导课,可以采用一段介绍荣氏家族的视频导入,直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历史课改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师的备课之功更是保证学科课程目标顺畅实施并落实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师只有在充分研究学科课程观念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从灵活处理教材入手,高水平地完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并注意处理好主导与主体、课内与课外、继承与创新、灌输与启发以及接受与探究等关系,才能较好地运用备课技巧,达到教学事半功倍之效。

篇7

1全面贯彻和推进新课标的实施,推进教学改革的开展

新课程标准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为课堂教学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师最有用的信息。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增加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的开放性,使他们自我发现。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表现和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建设。因为“初中必修史课程标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开辟了教学史的新天地。只有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理念,了解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性,才能达到理想的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传达书本知识,要求作为文化导师的历史教育者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并能够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法。此外,历史教育者还应具备深入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进行更高水平的培训,获得更多的教学知识和历史理论,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创新教学的内容,强化横向联系

为了使教学更具逻辑性和组织性,许多教师按照他们的写作顺序进行设计。历史不是关注某个历史事实的解释,而是关注历史事实的回应,确认研究的概念。这对初中生的一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许多初中学生今天所缺乏的。观察学生的历史情况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学会从知识的横向关系中渗透认知,孤立地分析知识点,导致对主观问题的误解,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方面是由学生的学习不良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与教师不注意压力有关。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创新,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比较和分析不同的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以养成总结和概括的习惯,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自然更容易。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优化;情境教学

教学中,教师应打破课堂时间和教材篇幅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让他们在主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效率与质量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一、从学生自主学习开始

自学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点拨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而获得新知识及学习技能。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格外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觉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积极探索新知。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知识桥梁,也是对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准备。这种预习主要是对新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并联想和强化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架起两者之间的认知桥梁,从中获取新的认识和相关信息。学生在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和了解之后,会产生许多疑难点,这样一来,他们在课堂上听讲时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更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二、用学生质疑架桥

问题的提出是由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一方面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质疑,另一方面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带有目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问题,不断启发学生动脑想、开口讲并动手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新知并努力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教与学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新知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三、以共同解答升华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设计,还要注重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学会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繁重的学科作业和沉重的学习压力而力不从心,课堂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恰到好处的情境,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轻松而有趣的课堂情境中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唤起他们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1)运用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化教学条件的不断优化,教师在讲解历史教材知识点时,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多方面地学习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课前查阅和收集好的图片,重点展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和片段。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对侵华的八个国家、侵略时间以及原因和所作所为等问题产生思考和疑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疑问,在此之后,教师再对这一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2)创设趣味性游戏教学情境

教学不仅仅是讲解教材知识,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抓住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性,设计必要的游戏环节,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就好比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梳理和记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谁记得多又准”的趣味游戏,从教室第一组的第一名学生开始,按照座位顺序依次说出一组学过的历史事件及其重要人物和时间,说错的或者反应慢的上讲台表演节目。由此以来,促进学生在有趣的游戏环节中回顾和梳理学过的知识,对疏漏的知识点进一步整理和补充。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

小组交流和讨论环节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给予他们更多的互动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然后在班级整体讨论。如此让全员参与,增加了历史知识的信息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促进他们自信地学习并乐于学习。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而一直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比较威严,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向教师提出他们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新型的亦师亦友关系,促进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或对问题有独特见解时,敢于向教师提出来并与之进行交流和探讨。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对其进行观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想法,随时掌握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给予最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其更好地学习历史。

总而言之,优化教学模式,教师就需要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是多方面且丰富多彩的,这也就决定了教学模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因而简单的几个教学步骤并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文金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共建和谐高效课堂: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华少年,2015(22).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历史观;教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重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知识体系的融入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命题中也更高突出历史知识的整合运用,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历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深入研究,都将能收到更好的运用效果。

一、简述多元历史观的相关概念

1、整体概念分析

多元历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方法,主要从不同的历史角度来诠释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等不同综合,并通过唯物历史、辩证历史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历史教学中的特定环境与整个教学相融合,尤其是将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形成整体的融入、贯穿,构建知识体系的全盘运用,让学生在历史角度下审视知识的全面效果,进而促进整个教学的整体发展。譬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与情节,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等进行深入阐述,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2、不同分类的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标体现了“一元多样”的史学观念,即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通观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的新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重要的史观:一是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二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是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二、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历史观的教学融入

1、运用漫画进行情景教学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幽默性的图画,在历史教学插图中,漫画最具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那蕴藏在笔墨深处的寓意往往给人无尽的历史韵味,令人过目难忘,那画中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时代、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反映,正是这特定的内容及魅力,使它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从实践来看,漫画有多种用处,创设历史情景是其中之一,它可激发学生兴趣,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讲时,可向学生展示《小个子击倒了大个子》一幅漫画。画中是一个小个子日本人击倒了大个子中国人,较形象地说明了大清王朝这个宠然大物竟会败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手里,这铁的事实震惊了中国人,也震惊了世界。从这幅漫画的寓意中可让学生充分体验清王朝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史实,明白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却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一个强国。

2、建构多元史观下的历史线索

建构“历史线索”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以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托、以中外对比为内涵的线索。首先从古至今选定若干重要的时间段,用全球史观概括出其阶段特点(同个时间段中国和西方的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再将教材的具体相关章节放入对应的时间段当中,用结构图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来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时间、事件,同时还能培养其对比中、外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全球史观,使其知识体系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以“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时间段为例加以说明: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既体现了全球史观,又将《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若干课的内容放入一个知识平面当中,让学生记住基本时间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其知识体系科学化、系统化。

3、统整多种历史观教学模式

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如关于中国近代史,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确以救国与革命为主要线索,“革命史观”是言之成理的学术观点。这种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研究与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多角度探求。

三、结语

通过采用多元历史观教学的运用,尤其是结合当期历史知识系统化、连贯化的发展模式中,要突出对整个教学的细化,让学生学会自己运用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分析、解答,提升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 [1]杨菊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6)

・ [2]段进生.从命题变化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以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27题为例[J].山东教育.2010(29)

・ [3]吴宝棋.以新的史学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3)

・ [4]朱志琴.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如何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取舍[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1)

・ [5]马智强.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篇10

一、总结概括式结课

结课环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对讲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总结概况式结课是教师最常用到的结课方式,尤其是到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结束时,教师往往会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串联,对知识进行整体概括,以达到深化理解和整体掌握的目标。例如,在讲完必修二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笔者就采取了传统的总结概括式结课,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一次总结:(1)新航路的开辟——雏形阶段;(2)殖民扩张——拓展阶段;(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阶段;(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阶段。通过这样的知识串联和概括,一方面可以增加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中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高度的概括也有利于学生更轻松的记忆背诵。

二、利用诗词结课

诗词是一种言简意赅,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文学形式,这种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刚好是结课环节中需要的特点,结课就是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让学生在简练的语言下加深对本节课的印象。不仅如此,诗词还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艺术性,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饱含情感的诗词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情绪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诗词来进行结课。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的崛起》时,在讲完了澎湃的以后,在课堂结尾处,为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引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为了强化效果,笔者要求全体学生一起来朗诵这首诗词,在学生的高声朗读下,透过激昂的诗词,深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每个学生都在诗句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可以说,通过这首诗词,学生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使得本节课获得了一个完美的结尾。

三、设疑式结课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往往认为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志,而在新课程理念中,这一观念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很多教师在新课讲解结束以后,喜欢通过提问给学生留下一些小悬念,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设疑式结课使得学生在新课结束以后,思维活动却没有停止,从而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在新课结束以后,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当时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中国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想出了很多的救国方案,然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救中国呢?才能够帮助中国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呢?就这样,通过这个问题,笔者结束了本节课的讲授,这样既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悬念,同时又给下节课的内容《和的传播》的讲解埋下了伏笔。

四、多媒体结课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工具已经成为了历史课堂的常客,多媒体工具可以将文字知识转变成声音、图像、动画等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结课,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完了《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在新课结束以后,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之前提到过的一些书画和戏曲选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书画和戏曲魅力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尾和开头一样十分重要。在新课讲解结束以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结课环节,可以有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量,加深知识的深度,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最后几分钟获得一次有效的提升,这才是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应当具有的特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环节,就把结课环节的设计纳入到备课任务中,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设计出丰富多样而富有实效的结尾。

【参考文献】

1、杨小峰,高中历史教学结尾艺术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