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5:1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一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
一、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四个观点”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1.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整合
2.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政治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笔者在与课改结伴而行的日子里不懈地实践、反思,总结出了一些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策略,现拙述于下,旨在与同行分享、交流、探讨。
一、践行课改:转变观念,锐意创新
我们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探索构建高效课堂,以“三变”、“四结合 ”、“五让”为抓手。
在“三为主”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三主、六步”式教学法。
1、“三变”,即:变注进式为启发式;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智能并重。 “四结合”,即:备课与课标、教材、学情等相结合;与画知识树相结合;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要和学科组“主备主讲”集体备课相结合。
3、“五让”,即:课堂上能让学生问的让学生问;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二、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导进新课
温故而知新。可以通过提问、处理作业等方式复习,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导入,或者直接通过视频、图片、实物、访谈或时政等激情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积极性,要求简捷、明快,时间以5分钟以内为宜。
必修一《经济生活》我注重以实物导入,在讲授1-2-1《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正值秋季葡萄大量上市,我提了一串鲜艳的葡萄走进教室,设置问题:1.现在的葡萄价格是多钱?2.过年时的价格是多钱?我补充远在咸阳市的葡萄价格是一斤2.5-4元,为什么同样的葡萄,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方价格不同?必修二《政治生活》,我开展了由学生主讲的课前三分钟时政讲评活动,一学期一般分为自主演讲、针对训练和综合评比三个阶段,效果显著。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我侧重以成语故事的视频导入。
三、自主学习:课标导学、提纲引领
出示课标要求,结合板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快速浏览正文以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切忌学生看书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此刻教师可板书提纲,并来回检查学生的阅读效率。如果是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己边看书边列提纲。
四、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同伴互助
在学生自学质疑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引发学生研讨,针对课本的课堂探究、名言或者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一般把全班同学划分3-4组为宜,每组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教师可来回检查讨论效果,并加入讨论。注意克服流于形式,时间一般在8分钟左右。
我在讲授必修三《文化生活》2-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其中第一组结合课堂探究二:要求学生列举中西方及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并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第二组结合课堂探究 三:概括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和保护的方式;第三组结合课堂探究四:我用视频先后播放了印度尼西亚的民歌《星星索》、德国民歌《Mein Vater war ein Wandersmann》、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要求学生探讨不同的民族为什么有不同 的民歌?第四组则结合教授的名言归纳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五、交流点拨:精讲互动、解难释疑
在各组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点拨、精讲等途径,指导学生分析与归纳。侧重深入理解重点内容,侧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衔接、纠错、组织、设问,以精讲为原则,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坚持“三讲三不讲的原则”,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此环节的教学,必须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时间一般也为15分钟左右,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有机穿行。
六、借助生活:开展活动,落实目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做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把一些较抽象以及过于理念化的知识寓于学生的生活主题之中,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更好体验、理解、吸收以及最终消化。”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指示无疑为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的落实体现了无限可能。如在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部分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了这么一个例子:“生活中我们提倡‘废电池要单独回收’。因为1节1号电池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种植价值,能使600吨水受到。这跟我们人类有关系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如果随意抛弃的话,这些物质就会逐渐渗进土壤,并进一步污染地下水源。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我们人类是依靠土地生长出来的植物以及饮用地下水生活的,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将受到严重威胁。”……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并指出:“这就是回收废电池与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样,在大自然中存在无数这样的联系,这就是联系的普遍特征。”“回收废电池”与“环境保护”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将“联系的普遍现象”这一抽象的哲学观点寓于生活现象之中,这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进行政治哲学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七、建构拓展: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照应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对本课知识进行拓展提升,指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或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或者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或者动手实践,始终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般在5分钟左右。
在讲授《世界文化多样性》时,正值5月份世园会在西安举办,我让同学为世园会设计会徽,并当场展示、评比,最后让获奖的同学谈谈设计理念,同学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八、巩固深化:达标测评,迁移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
1、课堂练习:最好以书面的形式进行练习,单选4-5道题、简答1道题为宜,注意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分析,以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培养科学的答题思路。
篇3
关键词:复习策略;高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重点是高考常考的考点;难点既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又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复习的难点。那么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怎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一、依据课标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依据课标,因为课标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课标有关本专题的知识点在现行材中都有具体呈现,列出课标并加以阐释,让学生理解课标内容,如百家争鸣,从含义、背景、概况(时间、代表人物、主张)、性质、地位和影响去把握。用课标指导高考专题复习,是保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正确方向。
二、把握线索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准确把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它贯穿于本单元的四课内容,儒家思想的演变是本单元的主线,同时这条主线又分为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演变的重要阶段:春秋时期形成,战国后期发展为蔚然大宗,西汉武帝时成为正统,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产生。这样知识点就被提纲挈领地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儒家思想的发展轮廓,而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很容易把握本单元的线索。
三、围绕原理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围绕原理。贯穿必修三的原理就是思想文化现象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思想文化现象又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学习必修三,必须联系政治经济的相关内容,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下面以儒家思想为例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探究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儒家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应结合春秋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分析。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政治上,分封制开始崩溃,奴隶主阶级衰落,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到战国时期大变革表现更为明显。其次,探究思想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其出现后产生的影响: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基,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推动了社会进步,也为以后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正统思想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奠定了基础。
四、理顺关系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理顺关系。理顺本单元四课之间的关系:这四课以时间为序,按照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来设置的,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勾勒得特别清楚。主要应理顺下面几个方面的关系。
1.理顺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之间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同时儒家思想又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起基础。
2.理顺先秦儒学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之间的关系:董仲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发展了儒学。他增加了君权神授,通过政治途径方式推崇儒学,使儒学实现独尊。
3.理顺宋明理学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之间的关系:宋明理学是新儒学,“新”在发展了董仲舒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家在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教、道教的思想,重新阐释儒家的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4.理顺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关系:它们都是儒家思想,但早期启蒙思潮批判宋明理学,批判宋明理学中的不合理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色彩。早期启蒙思潮不是要颠覆儒家思想,而是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精神,以反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专制皇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是对儒家思想的改革和发展,是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完善阶段。但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这种完善并没有完成改革儒家思想的历史使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五、形成体系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统一课标、线索、原理和儒家思想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生成一个体系,该体系既包括单元知识体系,又包括各课的知识体系。单元知识体系仅从地位的角度简要地概括儒家思想演变的知识体系:春秋时期出现,在当时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蔚然大宗;西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后来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明时期为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其中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潮,虽活跃,但只是沧海一粟,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程朱理学。各课的知识体系简化为许多历史概念,如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和早期启蒙思潮,每一历史概念都从含义、背景、概况(包括代表人物、思想内容等)和影响等方面来呈现。
篇4
一、总体情况
本学期承担了中XXXX班级《经济政治与社会》授课任务,共计XXXX课时。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经济政治与社会》是提高现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本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引导学生掌握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投身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去。教学方式多样化。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讨论、抢答、小组实践任务及成果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补短板,抓重点。
3.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利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成绩分析
成绩构成为:课堂作业占30%,日常课堂表现占20%,课程期末作业占50%,成绩构成及考核方式符合课程标准及教学目的。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考核方式为:课堂测试,重点测试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测验题型分为:选择、填空、简答和材料分析题,涵盖课本1-5单元理论知识点,重点测试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发展措施制定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测试成绩上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好。
过程考核共2个模块构成,课堂作业以及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占30%,日常课堂表现占20%。从作业情况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
课堂表现:以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发言、小组实践任务及成果展示参与程度进行评分。
四、总结反思
1. 树立先进、正确的教育观。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篇5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脱胎于师范类专业,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到大众化、高校扩招、上规模的产物。随着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深化,各种卓有成效的改革方案也在不断地被推出,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授学过程考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目前这一方面的工作还在继续,一些举措及其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教学计划;过程学习;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21-02
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徐明(1964—),男,黑龙江依安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本论》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师院校非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原则及专业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模式构建”(JG2012010358)
一、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教学计划的特点
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五部分构成。钟启泉认为如果“组织的课程旨在达到业已明确规定了的目标,或者是要赋予各个学习领域中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与方法的经验的话,那么,学校中彼此的孤立的学科设置就是一个问题了。使知识渐次走向更广泛的综合化,才是合乎理想的”[1]。也就是说,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才是保障。
(一)公共必修课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公共必修课包括史学类、国际形势分析、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及军事类等课程。师范类院校非师范专业课程时数一般都确定在700学时左右。这一部分课程内容偏重于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国家民族需要的正确的世界观。
(二)专业必修课注重理论的基础性
专业必修课是学科专业的系列主体课程,师范类院校非师范专业和一般综合性大学的同类专业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这些系列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且自成体系。基础理论为专业入门课程,内容包含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在整个专业必修课程中,确定有10门左右的核心(学位课程)课。这部分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较为系统、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时数一般都确定在1300学时左右。
(三)专业选修课偏重于专业知识的拓展性
专业选修课为本专业的系列选修课,内容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属于专业知识拓展性的课程,一般区分为院选和系选两个层次。对这部分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选修,但要求修读学分至少30学分。课程时数一般都确定在550学时左右。
(四)公共选修课既注重趣味性也注重实用性
公共必修课分为自然科学、(国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运动技能类等四个系列,由全校各专业教师提供课程资源,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是,有别于综合性大学的是,师范类院校针对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推出了一些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资源供非师范专业学生选修。诸如汉语言普通话课程、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等,这不仅为非师范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也为这些学生有意向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奠定了基础。为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增加了教师职业的选项。课程时数一般都确定在180学时左右。
(五)实践教学侧重学生的表述能力培养
师范类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就是在中小学课堂上的教育实践,非师范类专业则体现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公共必修课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上。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是,非师范类院校以未来职业教师培养为目标,师范类学生是主体,整个校园课堂也都充满了浓浓的说课、备课、讲课的气息,这在感官上对非师范类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范类院校中,一些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也往往比较注重语言表述的逻辑能力培养。“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2]。
二、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组织原则
课程设置组织原则要体现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知识的关联度、层次性、融合性。
(一)课程知识的关联度
知识的关联度要注重把各种课程资源内在的和外在的知识点按不同的主线衔接,从而使其达到一种自然贯穿的科学体系,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时间顺序的规范中总是处在一个知识体系中,各知识点也能够总是会互相支撑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在整个学制时间里后续课程会有各种程度的先修课程知识点的复现,先修课程为后修课程的基础。不同学期的课程总会有规律地提请学生用先修的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消化。诸如经济学类别中,理论课程必须依靠相关的应用课程来对其进行验证。而应用课程又必须能够实现理论课程所要表述的结论。
(二)课程内容的层次性
在学制四年(五年学制的专业如医学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的一个完整学习过程中,大学一年级无疑是初入大学校门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突出一个学习任务,就是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是学生未来学业展开的前期铺垫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专业知识的获得由此为起点。坚实的专业基础是专业水平提高的基石,这一时期属于初级入门夯实基础阶段。大学二年级的专业课程的知识难度有所增加,专业课程达到中级水平,但仍属于在完善专业基础知识阶段。大学三年级的课程难度在量上和质上都全面提高,信息量加大,国内外有关专业方面的前沿问题和超出教材范围的最新成果会源源不断地被教师在课堂上传递出来。一些高深的专业理论与实务课程多安排在这一年。大学四年级是大部分学生独立分析、逻辑思维成熟过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课程除深度、难度达到一定高度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全面总结性质的专业理论较为集中。大学教育的专业理论体系到此阶段大成。从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角度讲,学制四年的每一个年级课程都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空间,每一年级的课程体系都能够体现出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三)课程内容的融合性
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由于各大学的定位和办学理念不尽相同,所以分类设计原则必不可少。有别于综合类大学和专业门类大学,师范类非师范专业要根据专业办学历史、区位战略优势和软硬资源条件等来确定自己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这种条件下课程设计的融合就尤为重要。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课程内容是渐次融合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往往就取决于这个融合度。显然,二年级的课程内容是以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为基础的延续,而三年级的课程内容又是以二年级的课程内容为基础的延续,四年级的课程内容则是三年级课程内容为基础的延续。课程内容的融合性依靠各年级理论课程知识点由浅入深的科学衔接来实现的。知识点之间的循序渐进的联系形成一条条脉络,这些脉络紧密衔接,各知识点相互支撑、彼此验证最终达到专业理论的统一。如,理论经济学课程体系中,“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资本论”、“比较经济学”这四门理论课程分属一、二、三、四个年级部署就能够体现出这种课程内容的融合性。
三、过程教学与质量评价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和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的过程教学与质量评价自成体系。过程教学是教师整个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去精心组织计划、实施,进行自我检查监控。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的一个过程。其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对知识领会理解的程度的掌控,是通过相关的一些手段来认定教学成功与否的过程。
(一)过程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秩序的好坏直接能够反映出教学效果。所以,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课堂秩序、互动效果,一切都由教师来掌控。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读书心得体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各种调查数据的整理归纳能力的体现都属于过程教学的内容。
(二)质量评价
建立阶段性评价体系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阶段性评价设定在教学中期和期末。期中评价主要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期中小测验、小论文和对所给出书目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期末阶段要全面审视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教学日志中记载的学生课堂互动表现和课程大论文完成的质量。整学期结束要完整地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力,方法论掌握和应用能力。重点要培养出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和随笔的记录习惯。
提升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3],过程教学和教学质量的评价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熟烂于胸,每一章节都要目标明确,突出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过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性,取决于教师时刻把握学生的课堂动态二进行随时调节。这包括内容进程速度,难点和重点知识分配的时间。
“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1条。)课程设置是为教学计划服务的。无论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如何科学合理,我们最终所培养的人才都是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心理素质健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体魄的人才。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塑造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掌握运用现代信息工具,一定的国学知识和自然常识,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这是教学计划方案目标管理,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72.
篇6
关键词: 术科生 政治复习 导学案 优化设计
高考复习导学案将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材、教学设计等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三高考政治复习备课中,设计制作导学案是必不可少的。
在每年高考大军中有一类特殊群体,即术科生,他们既要参加省的专业联考、高校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又要参加普通文化高考。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术科生在高三阶段往往先全力冲刺专业考试,然后全力冲刺文化课考试。术科生的备考策略使文化科高考复习备考仅三个月左右。给术科生制定独特的高效复习导学案优化设计,提高复习效率,对提高政治成绩至关重要。结合近几年的从教经验,我谈谈术科生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导学案优化设计。
一、术科生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导学案优化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1.基础性原则。高考政治的复习中仍然要注重基础知识,不能好高骛远,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提高综合能力。术科生因专业学习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平时学习过程中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术科生复习导学案的设计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掌握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我在术科班导学案的设计中以知识点为单位,要求进行基础知识的填写。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归、落实课本,巩固基础,另一方面,填写完成后,也是术科生记忆的依据,一举两得,留下空白区域,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2.核心性原则。目前全国高考考查范围涉及四个必修模块共计260多个知识点。根据历年的高考真题,分析、梳理出常考点、必考点,以这些知识点的复习为核心和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要敢于大胆取舍。因此,高效复习导学案的设计要坚持核心性原则。重点复习高考中的常考点、必考点。如政治生活中公民、政府、党、国际社会是常考的,把相关知识脉络给学生梳理清楚。同时,结合时政热点,大胆猜测,有所侧重。
3.精简性原则。术科生复习备考时间虽短,但高考录取分数较低,一般只要达到同批次的录取分数线的70%~80%即可,不必如普通文科生那样每一个知识都深入细致、面面俱到。习题要坚持精简性原则,做到少而精。在复习导学案习题编制中,一个专题,选择题精选、编创20道左右,材料题2道约4小问,要求他们限时完成,提高答题速度和能力,以免高考时出现因做不完题而无谓的失分。
4.综合性原则。新高考模式下的文科综合政治高考试题,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或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重思维,重迁移,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术科生不可能进行一轮、二轮复习,在术科生导学案设计中,在全面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打破课本知识框架,对课本前后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例,不仅要全面复习本单元基础知识我国国体、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内容及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则、要求,而且要引导学生拓展归纳公民与政府、人大、人大代表、党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公民知识的立体认识,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知识迁移能力。
5.方法化原则。高考政治试题设题巧妙灵活,综合能力强,但都有一定的套路和技巧。在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迅速提高术科生的高考成绩,让术科生掌握一些审题、解题、答题技巧和方法。因此,术科生导学案的设计,要注重方法性指导,做到事半功倍。
首先是审题技巧。审题的方法一般为先审设问的指向与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审材料提供的信息。审题要全面,不能断章取义;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要到位,不能浅尝辄止。
其次是解题技巧和方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设问从逻辑角度看,分椤笆鞘裁础薄“为什么”和“怎么做”三大类。在实际考试中表现为(漫画、图表)体现、说明类、认识评价类、原因意义类、措施启示类等。这些题型都有常规的解题套路和技巧,将这些常规的解题套路和技巧全面整理出来,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对短期提高政治成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答题的技巧和方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有些问题答案知识要点基本是固定的,要根据设问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对此类问题要在术科生学案的知识复习中进行归纳总结,让术科生掌握这些基本的套路,从而可以得到一定的分数。如经济生活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刺激消费)、企业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政治生活中公民、政府、人大、人大代表、党、政协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等等,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考试中灵活运用,对基础薄弱、能力整体差的术科生来说,这是提高政治成绩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术科生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导学案优化设计的主要构成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术科生高考政治复习导学案精心设计以下七个环节:
1.考纲要求。每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都会编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思想政治),明确规定了考核目标和考试范围,考试大纲成为高考备考的重要依据。导学案的考纲要求环节列举出本专题中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让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
2.常考点、必考点。根据近五年的考试真题,归纳总结出哪些知识点是高考中经常考的,哪些知识点是每年基本上都考,哪些知识点是偶尔考到的。通过分类列举,让学生对常考、必考的知识点重点掌握,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3.基础知识梳理。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结合常考点、必考点,理出本专题的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课本完成基础知识梳理,既让他们熟悉了课本,又归纳、整理了基本知识点。这些基本知识填写完成后,成为学生必背的基本知识点。这样,既回归了课本,又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整理、记忆,做到了一举多得,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4.易混易错对比。术科生一般基础薄弱,平时学习时偏重于专业的学习,文化课学习时间相对减少,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全面与到位,很容易与相近、相关知识点混淆。因此,把易混易错知识点列举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知识的运用更有效果,特别是对选择题的解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5.答题模板和基本套路。新高考模式下的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综合能力强,设题巧妙灵活,但都有一定的套路和技巧。因此,在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术科生的高考成绩,让术科生掌握一些的审题、解题、答题技巧和方法。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列举出本专题中常用答题模板和基本套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6.知识网络构建。这是一片留白区域。让学生在学习完一个专题知识后,自主构建知识的思维导图,从而加强对知识的归纳整理、理解运用和知识迁移。
7.限时训练。适当的训练题,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又能让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训练规范学生答题,训练学生规范化答题,在作答、卷面、布局、层次术语表达等方面进行了细节性的规定,并注重检查落实,引导学生向规范要分数。训练题型以高考题型为准,题量适当,精选、精编。选择题20题左右,材料题4小问题左右,难易度适中,并要学生限时完成,避免高考时因答题速度慢做不完题而失分。选题范围依据近几年高考真题和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并结合年度内的时政热点,精心编创新题,直击高考核心,提高复习针对性和复习效率。
面对术科生这类特殊群体,编制独特的高效复习导学案,提高高考复习效率和高考成绩,为实现他们的艺术梦想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中心组织.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李云飞,陆静.浅谈如何提高艺术生高考政治复习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09,36(12):22.
[3]戴虎.实施导学案引领打造高效课堂[J].教育革新,2014(02):28.
[4]陈长满.浅谈高三艺术生政治课复习[J].考试周刊,2015(68):112.
篇7
因此,政治教师上课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把繁琐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掌握的脉络体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学问,从容应用,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三观”的浸润。
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课堂也要追求简约朴实的艺术境界。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所以,课堂上一定要以最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掌握最宝贵的知识。
以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为例,每一单元可以用如下的“一句话”来概括。
第一单元: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这个作用一方面是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一方面是文化对人的作用。
第二单元:横纵两条线,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文化传播,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但是无论是传播还是发展都不是照搬照抄,其实质是文化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因为她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我们的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因此,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可以用每个单元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就更简单一些了。
如《政治生活》可以串联为:国家公民与政府,人大党与民族宗教,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
《生活与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串联为:物质意识和规律,实践认识和真理,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主体,价值、价值观、判断选择与实现。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勾勒出基本的框架体系,便于及时回顾与复习。
高中政治课中有很多枯燥的理论,如果仔细揣摩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可以用很通俗的语言来表述,便于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很多繁杂的体系,总结为一句话、一首小诗,有时尽管语言并不是那么的优美,但是学生读起来却是朗朗上口,过目不忘,可以极大地减轻背诵的负担,赢得学生的喜爱。
以《经济生活》为例,我把前三个单元的知识概括总结为首尾相连的这样一首小诗:“商品货币为消费,消费不能没生产,生产需要人和厂,厂里分配要公平,公平分配靠财政,财政收入靠税收。”
然后稍作解释,指出“人”是代指劳动者,“厂”代指企业,再分配需国家参与,而资金需财政解决,这样一解释,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而且很难忘记。
在指导学生掌握考试答题技巧时,我曾经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写了两首打油小诗,很受学生喜欢。一首是针对选择题的,诗曰:“三分靠技巧,七分靠知识。平时多背书,考试多排除。抓住关键词,排除干扰项。涂卡慢慢来,千万别慌张。”
另一首诗是主观题的答题技巧,诗曰:“原理写在前,材料紧跟后。原理靠背书,材料试卷中。抓住关键词,千万别写偏。”
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处处注意课堂语言的精炼。特别是政治教师,我觉得语言更应该简单、易懂、富有亲和力。
同样,教师的语言总结也要学会有选择性地放弃,自己实在是表述不清楚的,总结不完整的,不必勉强,讲清楚每一句能够讲清楚的话,讲不清楚的宁可不讲,可以适当留白。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中除了课文之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现语文教材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后习题既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的凭借,又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并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几乎不处理课后习题,学生对其更是视而不见,导致学生步入高中后很长时间也不能初窥语文的门径,对语文的学习摸不着头脑,未能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就为高三的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本文旨在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梳理,探究其知识体系与应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其内容都紧贴教材文本,尽可能全面地涉及各知识点,实现与前后知识体系的衔接。高中语文主要涉及四类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语文教材中针对这四类文体所设置的课后习题也各具特点。
一、诗歌单元
诗歌单元是高中必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必修五外,其它四本教材中都有诗歌单元,所涉及的诗歌几乎囊括了我国诗歌各发展阶段的最具代表性的各类诗歌形式,既有古代的古体诗、近体诗、宋词等,也有现当代的散文诗。这就保证了学生能够对我国诗歌的发生发展、特点变化、风格流派、鉴赏方法等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学习。从学以致用的角度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后,首先应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课后习题,因为这些习题在设计之初就是以贴近教材文本、易于学生知识转化为目的的。
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的课后习题: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这三道题分别涉及背诵、意象、联想想象、情感探究、人物形象、对比赏析等多个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此外,在各诗歌单元题型的设置上都力求紧贴高考,将诗歌鉴赏的六大类题型囊括其中。例如,必修三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风格问题、对他人评价的看法等,必修四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意境问题、手法问题、情感探究问题等。各单元课后习题的类型既有重复交叉,又各有侧重,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巩固新知识。当然,就知识体系而言,还不够系统,需要教师进行梳理总结。
二、小说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涉及两个小说单元,分别是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从内容上来看,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六篇。小说因其特定的文体特点、丰富的知识体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相关的课后习题的设置也更加凸显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习题: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2.同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各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3.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4.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有条件的话,最好读一读《红楼梦》全书。资料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资料二:“一部《石头记》──后来叫做《红楼梦》,本来就是以宝玉一生的遭逢经历为主体的书,雪芹十年辛苦,百种艰难,费尽精神心血、笔墨才情,所为何事?只为写出宝玉其人而已。……照一般情形v,作家既然竭尽心思去描写刻画他的主人公,那一定是把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颂扬他。……可是,曹雪芹却一反常例。他专门以贬笔写宝玉,他对宝玉很多不敬之词,一部书中几乎尽是说宝玉的坏话。”(周汝昌《红楼小讲》)这些课后习题所涉及的事件复述、人物分析、语言特色、自我评价等问题都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因此,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学课时及授课内容。如事件的复述与高考“理清故事脉络”一题相关,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脉络,并指明在概述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叙事顺序为佳。人物分析是小说鉴赏的核心,从课后习题中不难看出这一点。除第一题外,其他三道题都与人物密切相关。因此,对课文中人物的分析鉴赏就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据此加重课堂教学中有关人物分析方面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相关题型的解答指导。此外,教师还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通过预习做好“知识预警”,并在课堂学习中对所传授指导的小说相关知识、各类题型的解答进行学结。
三、散文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散文分为古代散文和现当代散文。在我省的高考题型中,现当代散文一直以来都不作为考试的重点出现,自然其课后习题就很难被教师和学生关注。但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文学类文本也成为了必考题型,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的一种形式开始受到关注。
古代散文即文言文的课后习题在形式上与高考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大多数学生重课文翻译、课下注释背诵,却忽略课后习题的原因。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主要集中在以下题型之中:1.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2.对文本内容的考查;3.人物性格分析;4.背诵;5.断句。不难看出形式虽然不同,但高考的知识点却蕴含其中。
例如,《逍遥游》的课后习题:1.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诵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2.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文言词语:若、是、斯、特、修)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解决上面三道题,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庄子的文风、思想,解决实词、虚词,明确鲲鹏意象,做好对比赏析,而且通过课后习题的训练还有助于明确文言文知识点的分布特点、文言阅读的注意事项、试题涉及的内容走向等。
现当代散文的课后习题是紧贴文体特点来进行设计的,这对于学生的散文学习有着极强的指向性。从设题意图来看,一方面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一方面注重训练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悟透了这些课后习题的内涵和设计意图,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延伸训练,自然就会使语文学习产生预期的效果。
四、戏剧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戏剧较少,只在必修四第一单元中出现了三篇文章。我省高考语文试卷中戏剧并不作为考查内容,学生可借助课后习题加深对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了解,并把戏剧中对矛盾冲突的处理方法运用到对小说故事的赏析理解方面。除此之外,本文不再做更多陈述。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课后习题的作用,应将其视为学生实现知识转化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第一阶梯,这样学生才能由简到繁、由低到高,逐渐构建起知识体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篇9
【关键词】历史;高考;知识点;连接点
从历年的高考大纲,验证高考过后的逐年试题,我们得出一个不争的结论:学好课本,课堂上讲好课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课本知识的纵横相交叉的知识点、连接点,是学好历史,考好历史的基础。为了以后的教学工作,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新课程的新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好高中历史紧扣课本探索新知识的重要性。
1. 高考试题全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在新课改下,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这就意味着,教材只不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依托,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教材这个依托,紧紧围绕着课标,实现三维目标。而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完全体现了这一理念。具体表现在:
命题虽然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托,但无论是选择题的题干,还是后面的主观题,都大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这些材料有的是以教材作为切入点,有的完全脱离教材,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甚至逻辑推理能力。这些材料所考察的知识,仅仅依靠对教材的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的。如2009年宁夏高考试题选择题的第26题中“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以教材中的“均田制”为切入点,但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对教材知识“封建土地所有制耕作方式”进行迁移。
2. 注重基础知识考察,中等难度题为主
但对纯知识的考察较少,更多的是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与其他课改地区的试题相比,宁夏卷试题的难度还是明显偏大,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且都不易得分。选择题偏难,如28题总觉得和历史关系不大,也不知如何下手。主观题阅读量大不说,甚至是超纲,如主观题的四个选修题中,44和47两个题都是超纲的。
3. 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
只有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选择题25题中的“公天下”的理解,如28题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含义等。如果理解不好,就会作出错误判断。尤其是28题,更是难解。
4. 不回避热点
如出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索马里海盗、新能源、人大选举法等热点问题。而且对周年热点问题也不回避,如2010年是年70周年,如2010年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0周年等等。这些热点,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5. 加强同高校知识的衔接,体现了高校选择人才的标准
这有可能也与命题者有关,高考命题者大部分是高校教授,所以在命题时难免有所倾向。但毫无疑问,对我们的学生无疑是极大的考验。
6. 突出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往往作为材料题取材的重点。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趋向和目标。
7. 注重对史学方法和史学研究的考察
如加强对什么是直接史料、什么是间接史料,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等历史研究方法的考察等等。
针对上述高考试题的特点,加强复习策略:
(1)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新史料,新观点,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能力、解题能力、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
(2) 在夯实教材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现在的高考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3) 由于新课改是以课标为基准,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做好“加减法”,找好“交并集”,即对四个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对“交集”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对于“并集”部分适当的加以取舍。
(4) 打乱教材板块的结构模式,按照通史的顺序重新梳理教材,并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加以整合,梳理好三册必修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基本的史学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5)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事的变化不断加入热点问题,如3月4日至3月14日的“两会”问题,无疑是今年的热点。在“两会”中,代表们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建议,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到民生的重大问题,都可以引入我们的课堂,加以讨论,甚至可以和历史中的相似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如3月11日日本的大地震问题,可以涉及到核问题,环境问题,地质问题等。另外,不要忽视周年问题,如今年是100周年纪念,无论台湾还是大陆都将以各自极其重要的方式加以庆祝,这也是无法回避的热点,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设计出关于近代中国求民主、关于、关于两岸关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等等重要的问题。
(6) 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抓大放小,总结规律,同时加大练习,向40分钟要效率。
篇10
为了了解和研究我市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我市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多次到本市范围内的多所高中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听课、开座谈会和学生交流等方式,作为教研员的我,对本市高中历史教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具体的了解。在下校听课中,我和一线历史教师交流最多的的是关于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下面针对这一问题就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做一客观的简述,在此基础上,针对怎样在高中教学更好的运用全球史观,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现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下,在我下校所听的高中历史课中,历史教师大多应用了全球史观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了讲解。为了得到具体真实的的情况,我对市区所有高中进行了走访,通过在QQ教育群、微信群中进行了调查,得到的结论一致:我市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的使用或融入了全球史观,并且各校的历史教研组对全球史观的相关理论以不同形式组织了学习。
2.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历史教学厚度有余,宽度不足,即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在时间维度上很细致,但是在空间的对比很粗略,甚至缺少同时期不同空间上的对比。比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老师只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不同朝代政治制度,对于和中国并成“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的政治制度只字未提,因此导致学生只知道我国古代不同朝代之间制度的传承与变革,而不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在同时期出于什么地位。
2.2对全球史观理解不深。有些教师应用全球史观生搬硬套,体现出对全球史观理解的肤浅。全球史观是由美国历史学家杰佛利?B巴勒克拉夫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写到:“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一一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重要特征之一。”用怎样的态度才算是全球史观的态度?全球史观忠实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就如一位栖身与月球上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地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一样”。综合这两人的观点,全球史观便是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从整体上研究人类历史。包含两个重点,一是态度的中立,比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的国家的政治制度先进就先进,落后就落后,不能因为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而歪曲事实;二是对整体的理解,人类历史的整体,绝不是各个国家、地区历史的拼凑和叠加,而是通过内在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全球史观的核心是史实与史实之间的联系。
2.3对历史知识只有微观分析,没有宏观把控。全球史观的应用是对历史知识最好的宏观把控,只有从宏观上把控住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在微观分析时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单位派我实地考察,下校听课时,很多历史教师对一个细小的历史知识纠缠不清,学生听得如坠云雾,但最终老师没有把知识点分析清楚、透彻、全面,学生没有把知识点听明白。有一位年轻历史老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美国为什么没有参与侵华的军事行动?”,她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但是她却对美国当时在内战?o力对外用兵没有提及。显然,她没有把美国当时的情况和侵华联系起来,没有应用全球史观对历史进行梳理,没有对历史做到宏观把控。
二、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高中历史教师应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考虑到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对全球史观做更深的探讨,不但要全面准确的理解全球史观,而且要关注有关全球史观的研究动向,积极的投入到这个理论的研究中来。因此,建议高中历史教师阅读有关全球史观理论方面的著作比如杰佛利?B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等史论方面的著作,提升自己的全球史观理论水平,阅读应用全球史观写成的历史著作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史学著作,提升自己用全球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用全球史观思考历史事件的思维。
2.应用全球史观重新整合高中历史课本
目前我市高中统一使用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编写、人教版历史教材,这套教材,在编写中虽然较上一套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没有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藩篱,中国史部分很少涉及世界史,世界史中更是没有涉及中国历史,总体的特征是,把中国史从世界史里挑拣了出来。这种编写极不利于学生全球史观的形成,也给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全球史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而,建议各高中的历史教研组对高中的历史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重新整合时,中国史部分可以加入世界史的背景,世界史部分可以适当的加入同时期的中国史,具体的做法还需要各校根据教学实际来探索。
3.应把全球史观作为思考历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在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加入了历史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史观知识。历史理论知识和历史史实知识是不同的,它相对于历史史实来说是方法,尤其是史观知识更是如此,它的本质是用来研究、思考史实的工具。就我下校听课期间,所听的关于历史理论的课中,历史老师多把史学理论知识和历史史实知识一样对待,作为一种本体知识来讲解,极大的弱化了史学理论的工具性。当然,这其中就包括对全球史观的工具性的弱化。因此,建议我市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历史理论的工具性,加强全球史观的工具性。把全球史观作为一种方法、工具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给学生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