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4-08 19:5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

篇1

       姑屯中学      任课教师:江廷波

针对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将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教学工作总结

1、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2、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3、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等。 (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4、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二、本期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本册历史书一共有22课内容,而且每一课内容都涉及中考的考点,课程结束时间快了一点。

2.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分析不够到位,使得许多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不够深刻,记忆不牢。

3.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够细心。

4.教学方法不太适合学生,过于信任学生,平时看见学生资料完成质量较好,课后对学生的监督不够。

5.平时对学生的巩固练习较少,很多学生缺少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今后工作的措施

1.认真专研教材和课标,以课本为主、课标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分配时间,侧重考试考点,为学生中考作铺垫。

2.加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之后,才教学生如何去运用。

篇2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期初二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79.88,合格率为97.40%,优秀率为57.14%。略高于东莞市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三十八分种。我打算将课堂内的三十八分种分成三份:前三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分种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篇3

关键词:问题意识;师生互动;自觉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

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是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要提高研究、学习能力,而教师要提高探究教学能力,这是我们教师无法避免的问题,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接下来我将以八年级上第一课“的烽烟”为案例,简单谈一谈在历史课堂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

“的烽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学会提问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问题不是随意地提,在提出问题之前要积极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譬如看一看课文是由哪几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注意全文的最后一节,全文中的最后一段,常常是结果、结论所在之处。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如:“第一次”“转折点”“开端”等,反复阅读推敲,据此发问。

生1:老师我在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上看到一种叫“3W”提问法。

师:非常好,是有一种叫“3W”的提问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即What,Why,How.方法是很多的,同学们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要多多总结,对学习肯定有所帮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发问方法来学习本学期的第一课“的烽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八年级 上册)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和课文的每课一得,同时做一些记录和附注并试着发问,并且自己归纳出问题答案。比一比,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多,而且质量高。(学生自动组成四人小组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思考,教师现场

指导。)

师:好,讨论时间到。下面就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刚才通过看书对课文内容提出的质疑,并且能说出你提出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生2:我提出的问题是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第一目的标题是林则徐,如果没有林则徐就不会有吗?“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这些是根据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提出的。(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思考。)

生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该作何理解?”“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转折点?”这两个问题我是依据所带来的影响提问的。

生4:老师,我也提出了几个问题,是根据“3W”提问法来的:“什么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历史事件?”“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师:同学们说得很不错,提问的方法很具有代表性。还有没有依据其他方法提问的?

生5:老师,当时清朝地广人多,清政府前期也比较强大,后期的帝王为什么不作出抵抗呢?

师:说得好。学生发问的角度都不错,看得出大家都认真思考了,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来具体学习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究合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从课堂反馈中可以看出教学效果很好。)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创新;学科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24-02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说:“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可见前辈们对历史的重视。历史,它连接着过去,揭示着未来。历史的作用很大,怎样教好历史,需要教师长期的钻研和思索。教学多年,下面笔者谈一谈实践中的体会。

一、讲课避免抽象讲解

教授八年级第一课《》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和头脑中的意识对不上号。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做一个周详的讲解,那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正在起着变化.前,中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用外权干预,清政府大权在握;后,不平等条约的屡屡签订让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遭受侵犯,一些丧失,这就是“半殖民地”。至于“半封建”,就必须从经济上解释,前,中国自给自足,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经济,后,国外的商品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同时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所以说,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清楚了,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借鉴历史教训

熟悉历史演变明清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科举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从明清以后走向了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拘泥,专门取四书五经命题,对经义做出阐述,只能以朱熹的 观点为标准答案,扼杀了思想,形式八股,格式单一,写作步骤单调。

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明朝中后期逐渐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闭关锁国政策,使中西文化交流中断;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束缚越来越严重,但封建王朝重文轻理和迷信落后思想的阻碍,尤其是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的文科不考自然科学的理科,不能与时俱进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历史教学也需要让学生参加了一些活动,亲眼所见历史古迹会加深学习的印象。历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对历史剧的编演、历史知识有奖竞赛、历史谜语趣味竞猜、开展历史人物辩论会等,方法多多,不一而足。总之,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它具有引领和教化作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教师们深深懂得: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学得越积极,获得知识的速度越快。相信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历史课必然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由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着力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实际上,这种倾向渐有加强的趋势,应该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关注。

四、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存在问题;提高对策

一、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历史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下几十年、纵横几万里,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丰富活跃的文化思想。这些历史学科的独有特色使得很多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听老师娓娓道来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和光彩熠熠的历史人物。有学习兴趣固然好,但是不能不说学生们把历史课堂当成了故事课,具体到历史知识的精髓,其实并没有太多学生能够心领神会。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无疑对提高教学质量毫无意义。究其原因,与当今普遍存在的历史教学弊端不无关系。

1.忽视历史科目的重要性

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中考科目,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小学科”,很多学校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在这种安排下,教师也放松了对历史课程的教学研究,上课时将主要内容灌输给学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支配。有的学生把历史课上成自己的消遣课,有的学生把历史课当做其他学科的自习课,更有甚者把历史课上成休息课。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越来越没有上课的兴趣和激情,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过分注重历史成绩,忽视真实能力

今天的考评制度无论是对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评价都十分片面。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看考试时学生的成绩,看老师强调的重点是否背熟。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将历史课放到一边,等到考试前夕,临时抱佛脚,将重点的条条框框背得滚瓜烂熟,由此胜券在握。

3.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无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新课改大力提倡的今天,依然有很多教师难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采取“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如“单口相声”般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毫无反应地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下产生的教学氛围必然是死气沉沉、毫无激情的,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要转变教师理念,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提高历史教学趣味性

在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使学生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进行兴趣导入,如在讲《阿拉伯帝国》时,利用阿拉伯人的图片,提问这是哪一个民族,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对此产生兴趣。如讲北宋文化时,就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引导他们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进行有机联系,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究性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式

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也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教学需要了,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模式,针对每一堂课,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一些图片、电影、录像,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具体的感受,真实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针对发展水平和特点各自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例,如果说差生只需掌握时、地、人、事、议,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可要求他们在背景、影响或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多下些功夫。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6

一、学案导学,实施有效的预习教学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要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一)、预习设计

1、设计思路 按照“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原则,把预习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改变预习任务仅仅是看教材或是阅读摘记的方式。

2、实施学案导学 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每节课都设计预习学案,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预习。预习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预习过程、预习诊断和预习质疑五个环节。

(二)、预习指导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学的手段,学会阅读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而现行历史教材,具有篇幅多,阅读量大的特点,如何阅读并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前预习,我们结合历史学科实际,总结出三步预习读书法:初步阅读教材,细读教材,再读教材。

(三)、预习实施

在实施程序上,采取“下发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诊断”三个流程。教师在课前一至两天将预习学案发给学生,指定完成预习时间,安排预习学案的收交方式。

(四)、预习检查

一是学生检查。积极推行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预习学案组内互批、互评,小组长收集汇总预习信息;二是教师检查。教师课前及时收交、批阅部分预习学案,收集预习信息,推进预习教学的落实。

二、步步为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教师充分收集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学内容,还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诸如图片、视频、角色表演、问题等情境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时,课前我先播放学生都非常喜欢唱的周华健《凤阳花鼓歌词》“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然后用凄凉的声音道出一曲有关凤阳花鼓的歌词: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朱皇帝是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的皇帝?他是谁?”学生大呼: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有了这样的导入,学生哪会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二)、渗透学法,交流助学

首先,渗透学法,在具体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读目录,构建知识体系;读诱发性导语,了解教材重点;读正文,把握主体知识;读平面地图和形象插图,掌握历史活动空间和强化学习的直观效果;读注释,拓宽历史知识;读大事年表,理清繁杂的历史头绪,形成完整的时空概念。

其次,交流助学,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小组内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懂得了获取知识“听不如看,看不如动”。学生也会在自学的同时提出疑问,并小组内自行协商解决自学过程中疑惑。协商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动口的过程,仍不能解决的,再汇报给老师。因此,我们建立了小组长检查汇报制度。老师针对收集的信息,做好二次备课,及时做好调整。所以在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内交流,学生疏通了基础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互动交流,精讲点拨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后,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出示有针对共性的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或需要进一步强调的问题进行引导或讲解,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这样,我们的课堂“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在成为课堂的主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被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正在产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引入了小组学习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正在我们的课堂中被落实。

(四)、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一节课如何达到,在于教师的适当拓展,在哪些地方拓展呢?又将如何引导学生呢?我认为:如在重点知识的理解应用、 难点知识的辨析与透析、同类知识的归纳与比较、重点知识中与时政相关联的点对现实的启迪作用、主体知识学习方法总结等角度去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讨论,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我在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我是这样创设了拓展的情境的:

首先:出示两次在原因、时间、国家、性质、结果等方面比较表格,“从表格对比中,你发现了什么?”积极讨论后,继续追问:“有人说,‘第二次是的继续’,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探究一步一步的得出结论:第二次不仅是的继续更是的扩大。

其次:播放《》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请用你的正义之笔,把你此时内心的感受赶快记录下来,学生写完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把你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在视频和教师的情感的带动之下,学生争相站立,把对清政府腐败的愤怒、对列强侵略的谴责,为振兴中华的决心,倾诉于课堂之上,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当堂达标,实施有效的达标教学策略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引导;主动

通过教学实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无疑是明确的;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却不是“填鸭式教学”能解决的简单的问题。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有效参与,倡导自主学习,结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实际、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建立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失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一条新途径。

一、为什么选择自主学习法

为什么选择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法呢?我们可以从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三个方面来看。

1、必要性

目前,我国传统课堂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甚至成为了素质教育推进的一大障碍——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成为当务之急。尽管这种“转变”在一次次课改中不断进行,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改进主要还是停留在“方法”层面上,给予学生自主参与的空间还不够充分。把教改目标提高到一个新的“理念”层次,[1]关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就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来说,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老师、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很重要,而自主学习教学必将成为学科改革的关键。

2、必然性

20世纪中期以来,自主学习逐渐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在国外,学者们已对自主学习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对自主学习的内部影响因素、外部环境作用、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20世纪末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教授提出的“六维自主学习研究框架”等;[2]而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例如,董奇、周勇的“自主学习三个方面”理论;[3]靳玉乐的“广义和狭义自主学习”定义;[4]庞维国的“纵向、横向两维度”自主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证明了自主学习理论发展已走向成熟,自主学习实践呼之欲出。[5]

3、可能性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者”;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历史课堂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政策的重视为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实施条件。

二、怎样实施自主学习法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法”就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改变现阶段仍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现状,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方法。明确了这一点,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明确了——那就是“主动”二字,即让学生“愿意学”、“学会学”、“快乐学”。

1、愿意学

学生只有在强烈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引导下,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进行被动的学习,才能真正具有主动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愿望和积极性。因此在“自主学习法”实施中,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首先,可以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超过课程目标要求的深入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不妨给学生体制、课标内的更多自由,比如,让他们决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先上哪课,后上哪课,并由此对教学顺序进行合理的微调。(2)其次,教师需要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诱导学生愿意主动在学习中深入到历史人物角色中,主动参与课堂,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如,教师在讲解“科举考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提问学生:“大家喜欢考试吗?”从学生最熟悉的“考试”引入,[6]对比现代考试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指出科举制度对士子的身心束缚,同时提及在选用人才上现代考试制度具有相对公平性。不仅让学生有兴趣听“科举考试”的内容,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参与的考试,可谓一举两得。当然,引入的方法不止有一种,达到了学生“愿意学”的目的,便是自主教学成功的一半。

2、学会学

有了“愿意学”的动机是重要的,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学生与老师,缺了任何一方,课堂都不完整。“自主学习”并不等于“随意学习”,教师在自主学习中不再是“统治者”的角色,也当然不应该消失,而应该转变为“领路人”的角色,一个帮助学生“学会学”的角色。(1)第一,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尤其是自学意志品质。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是第一步。学生落实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环节是自学,但初中学生毕竟年龄较小,需要加以规范、引导,要规定自学时间、自学内容,并根据学情适当布置自学中要思考完成的任务。(2)第二,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过程,在学生自学中遇到困难或没有完成自学任务时,应及时给予科学的引导。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强调了阅读能力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在历史科目中这更是显得尤为突出——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7]学生需要有阅读史料、理解史料的能力。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不是无事可做,而是应当在教室里巡视,对学习较差或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循循善诱,教会学生找关键词。(3)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知识面较广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完以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再进行课后资料查阅,并在下次课进行讨论。

3、快乐学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有感情投入,有内在的动力支持,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地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空间开动脑筋,并且快乐地参与到教学中。(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历史必定是具有“时代性”的,对初中生来讲,所选择的内容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相脱离的,因此,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和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历史“走”到现实中,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变得更为可触可感。比如,教师在讲解“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8]教师课根据教学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指导扮成秦始皇的学生提问“:各位爱卿,统一六国后朕应该做哪些事呢?”扮演大臣的学生便需要把自己置身于秦朝辅定的时候,积极地进行思考,或从书中找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一系列巩固统治的举措并说明原因。这样,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当中,感受历史。发挥学生的表演力,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能够快乐地学习历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来自主合作学习,如办一些辩论赛、讨论等。(2)积极评价学生。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获得成功感。[9]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树立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质疑,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要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给予鼓励——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乐学”是有效地学,是“愿意学”、“学会学”的目的,也是“愿意学”、“学会学”的基础,因此,“快乐学”构成了良性学习循环的关键链条。

三、结语

综上可见,自主学习是大势所趋,是一个关于“愿意学”、“学会学”、“快乐学”的具有可行性的有效学习良性循环。自主学习的实施需要“变”的勇气,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变,把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内动力,才能臻于最有效的学习成果,进一步促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遥望未来,自主学习的运用必将为中国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开启新的明天。

作者:周竹仙 单位:浙江省武义县东干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清.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的实践探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董昕.新课改后高中生数学学习方式比较研究——以武汉深圳两地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

[4]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5]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6]曹大为(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7]周雪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篇8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又是一年高三,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

我主要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历史教学问题;另一个是班级管理问题(其中谈谈尖子生培养问题)

工作四年了,这两年学校对我确实委以重任,连续两年带高三毕业班。下面对高三这两年历史教学进行一下总结。

通过连续两年高考,我认识到,若想赢在高考,在整个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做到熟悉性、连续性、制度性、整合性。

首先是熟悉:包括课本和学生的熟悉。课本指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要十分的熟悉,应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一点我是能够做到的,但通过去年高三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既是我们对学生很不熟悉,不知道他们刚上高中时掌握到什么水平。我们总是抱怨学生笨、学不明白,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讲明白(排除学生上课不听的因素)我们对学生没有比较彻底的了解,没有给学生仔细解释明白每一个知识点。严重点说,从高一入学时我们就落后了,高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弥补基础上,这样对知识的整合、处理,提高解题能力等这些关乎高考最终分数的训练便无从谈起了。

连续性是今年高考后,我认识到的。现在的高考可以说完全脱离了书本,今年37分的大题,完全考察的是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及解题能力,完全不是以前的高中生考察模式,倒像是大学的考试题;而选修更是书本上根本没有学过,死记硬背根本没用。而选择题中至少有2道题(总共12题)跟历史知识无关,只是考察理解材料、解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还有2—3道题是历史基本素养、历史素质类题,高三的三轮复习根本不会涵盖到此类型题。上面说的这一切都应该是从高一抓起,在每节历史课,每次历史考试过程中不断去灌输,这就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既高一时以教材整体布局为基架,填补完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质,高二时重点掌握知识点,解读并逐渐培养做题思路及方法,高三抓重点,抓思路,抓大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高考文综的藩篱,达到一个高的程度。

制度性:去年高三“走出去”比较多,去了二十、二中、抚顺二中、辽师附中、三十一等学校听课,我自己假期的时候还去了鞍山一中了解学习,并通过同学了解了一下锦州中学、辽阳一高的做法。总体来说,一个感受,这些学校的历史成绩之所以好,主要好在了制度性。历史教学非常的系统而制度化。

首先是教材被系统整合,以教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工整合,对教材进行在加工,使得学生更能够理解教材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是基本固定的(经过多次试验的最好的一套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既不会出现失误,又能够不断的增加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不仅如此,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试题伴随,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试题也分成不同层次(鞍山一中、抚顺二中),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设置尖刀班,班型在30人以内,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做到全批全改,密切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心态及学习的变化,以保证成绩的绝对突出。

整合性:既是历史内部的学科整合,又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首先历史内部的整合,教材是经过整理、编写的,高一注重知识的基本框架、高二注重知识的具体内容、高三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解题技巧。不仅如此,与之配套的题也很有针对性,都是精挑细选,按照不同阶段做不同程度的联系,用他们话讲“没有一套题是白做的,要有效果,要解决问题。”另外各学科之间也要整合,这尤其在高三表现尤为突出。学校严格控制高三各科的作业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及课时分配,来规定不同学科的作业量,并严格规定自习时间,绝不可以随意占用,一定要保证学生自己学习时间(符合文科特点)。而且有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绝对不可以随便乱发卷子(尤其数学、地理等摧毁学生的科目),每套题在要求学生做之前,老师必须首先熟悉,并清楚每套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卷子的讲解绝对不可以推着来,必须是有总结,有对比,达到训练效果。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这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__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等。(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转眼之间,__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首过去,特对本学期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人在这学期担任__二中高一90、98班、高三74班、初三88班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四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级不一样,但基础很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劲头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虽然74班和初88班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在其他方面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针对以上的班情、学情,本人采取了以下诸多措施:

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开学伊始,本人即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和想法,以便于以后的历史教学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交往中,以极大的爱心和平等的心态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旗帜的同时,让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第一步。

其次,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积累更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在备课环节当中,努力做到“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生”,二者同时进行。经过充分的备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注意自己的对历史课堂的驾驭和控制、引导能力,并结合新课程改革和云安__年高考新方案的要求,努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从而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推陈出新。

第三,在上课环节中努力贯彻“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总原则。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线索的基础上,把历史教材上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去看、去把握。引导学生创造与当堂课所学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欢乐中和体验中,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要尽量避免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历史教学,而且适当的增加相关知识的练习量,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课后注意对学生所做的练习进行仔细、及时的批改与讲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而教师自己则另外需要及时的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在反思中实现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并进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目标。

在教学成绩方面。

经过本人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当然,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将继续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争取再创辉煌。

篇9

关键词:高效课堂;"生"中心观;主导作用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12-02高效课堂凸显"生"中心观、"学"中心观,个人认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也可说更"苛刻"了。课改下的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紧要处推学生一把;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在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保驾护航,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

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怎样体现呢?在经历了多次培训及长期实践之后,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表现在导向、导趣、导思、导法、导演、导疑、导问等多个方面,教师的角色可以是设计师、主持人、评论员、裁判员等。

1.导向"――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首先像一位舵手,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通过制定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汲取哪些知识,获得哪些能力。如在"大洲和大洋"一节,我把目标投在电子白板上:

1.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1.2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1.3到独学专心、互学积极、认真倾听、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目标后,很快就利用教材展开自学。俗话说:有目标才有方向,教师的"导向"能提高课堂效率。

2.导趣"――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采用听音乐、讲故事、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海陆的变迁"一节,我搜集了一段海底火山喷发的视频,学生亲眼看着平静的海面瞬间沸腾,在急剧的火山喷发之后,海面上多出一个岛屿,不由感叹大自然的威力,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充满期待。

3.导思"――借助问题设置,调动学生思维

地理学科兼具文理科的特征,在一些自然地理知识上,学生往往感到难。这时教师可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理清思路,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使难点得以突破。如在经纬网的教学中,认识经纬度的变化规律非常重要,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3.1找到00纬线,观察从00纬线向北和向南,纬度怎样变化?

3.2找到00经线,观察从00经线向东和向西,经度怎样变化?

3.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3.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哪个经线圈?

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读图,得出结论。实践证明:教师有价值的导思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指引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4."导法"――指导学习方法,帮学生化难为简

在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中,许多学生想学会却总感吃力。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指点一二, 帮助学生拨云见日,化难为简。如七年级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时,不少学生对地图总是记不准,尤其是太平洋和大西洋易混淆。教师可展示多种类型的世界地图,总结大洲大洋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亚洲和大洋洲的东边、南北美洲西边濒临太平洋;而南北美洲西边、欧洲非洲东边濒临大西洋;还可借助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故事说明欧洲与美洲之间隔着大西洋……在识记地图的时候,有了好的方法可事半功倍。在八年级"34个省级行政区"的教学中,好的读图方法可让学生学得有劲儿,学得有效。

5."导演"――搭建舞台,鼓励展示

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展示,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展示的舞台。教师要善于创设展示的情境,不拘形式,激励学生放下顾虑,勇于展示。回答问题是展示,模拟角色扮演是展示,绘图讲解还是展示。地理学科中有许多适合表演的知识,如两人合作扮演地球和太阳演示地球的运动;当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以科学家的口吻描述全球变暖的原因与危害等……教师在"导演"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要他有点跃跃欲试,就把他推上展示的平台,营造"人人争做课堂的主人"氛围,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而学生"演"的方式来诠释所学的知识,无疑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6."导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倡导"打破砂锅问到底"

质疑问难是学生最可贵的学习品质,不会质疑就不会学习,不能创新,学生就没个性。实践证明,质疑求真是知识生成的重要途径,教师"导疑"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摒弃错误观点,象正确的结论靠拢。如在"气温的分布"教学中,讨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怎样变化?学生查看教材,得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但也有学生表示疑惑:海拔越高离太阳就越近,为什么气温还降低呢?看来只有教材的结论还不能说服学生,围绕这个疑惑教师可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还可运用这个道理解释"高出不胜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

7."导问" ――拓展思维,引发新的思考

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收获走出课堂,同时也要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导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为下一个知识点或下一节课埋下伏笔,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达到"预知后事如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要追求历史的真实,切不可为生动而失去科学性。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如学习了"大陆漂移说"之后,留下两个问题课外探究:(1)将来世界的海陆分布会变成什么样?(2)是什么力量使大陆发生分离和漂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必然会有新的收获。

可见,高效课堂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一方面放手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一方面仍是课堂的总策划,把握着课堂的节奏和流程,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保证了课堂的"活"而不"乱"。教师的主导表现得有趣、有序,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参考文献

[1]丁晓飞,如何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课外阅读》,2011年第11期;

篇10

一、本课程内部的整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传统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纯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何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部分技术,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等等。而不是利用各种软件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如何更好地搜集和利用需要的信息,如何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各种作品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以至信息技术课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先进的多媒体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技术平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通过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外,更多的是扮演一名学习组织者的角色。实践证明,通过整合,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如,在学生制作新年贺卡的学习时,我向学生提供多种贺卡(用纸张制作的贺卡和往届学生用Word制作的贺卡等)外,利用制作了学习任务书和贺卡制作流程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在这一基础上,只需讲演制作贺卡的关键技能和技巧,即可放手让学生(将全班分成5个小组)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在制作完成后,各组派出代表阐述学习过程并现场演示和评价。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通过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规范合理地、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和资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前网络遍及校内校外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式放在校园网上,由学生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等交互平台进行充分的互动,如教师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相关的通知,布置作业;学生对课程的一些看法、对作业的解答等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以及提供学习资源的链接等等。这些运用较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本课程教学的高度

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而这个“用”既有本学科的独立性,又有与其他课程的相容性。

1.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叠加

整合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其他学科知识与能力为基础,有效实施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真正实现“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例如,在Word的教学中,用好语文课程的内容;在Excel中用好数学课程的知识;在Word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编辑刚刚学习过的古诗文、精彩的课文片段以及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在电脑上写短文,并融入语文课的拼音练习、组词练习、古诗文学习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很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2.整合不应仅仅停留在内容上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还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其他课程的一些知识和能力、方法和手段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它的关键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丰富和扩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整合要体现“双向”和“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