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17: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1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篇2

关键词: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 整合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文明史观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采用课标“模块?专题”式的历史课程结构,古今中外贯通地编排。这种变化拓展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人为地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散在不同的模块里,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后感觉知识很散乱,时空观不强。另外,由于知识编排跳跃性大,造成学生知识连贯性差。[1]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自学、多视角分析问题、中外对比等能力,这要在其初中历史学习后具备了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考察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展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古代朝代顺序了解不清、部分重大历史人物张冠李戴等等,严重缺失上述的学习能力。[2]

因此,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材观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思考怎样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进行取舍增减,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真正落实新课改。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吸收了许多新的学术成果和史学观念,文明史观是其中的一种。文明史观由来已久,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它为诠释历史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用文明史的范式解读新课程体系,适应近年高考命题用文明史观阐释人类历史的命题机制,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

二、以人民版必修(I)、(II)、(III)为例的探讨

(一)教材的整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I)、(II)、(III),我们大多将其理解为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文化史,多按其顺序来教授,但是这样会割裂历史的完整性。如讲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必然要讲到新兴地主阶级、私田的出现、土地政策以及法家的思想等等,但这一主题的内容在必修一,而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却在必修二和必修三,这样不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因此,根据文明史观的内涵,笔者认为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可借用数学中的纵坐标和横坐标。纵坐标就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而横坐标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同时可掺入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对比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具有时序特点的通史体系又没有打破现行的专题史教学。

总之,对于教材的整合,可以以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为主线,并说明这一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融入一定的现代化史观),再串之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可掺入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突出文明的交往、融合与多元性(融入一定的全球史观)。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时期、地区等不同的角度入手,多层次的整合教材、方便教学。

(二)教学的整合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整合

时空观是历史学习的要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编排。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清历史事件的先后关系,须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具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进行,如此整合,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其内在因果联系。[4]

2.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现行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在教学中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历史背景知识在课本上没有适度展开的教学内容进行,某些条件下,这样的整合因为偏重叙事讲述,也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5]

3.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这种整合一般针对若干有可比较性、并可加以深入分析对比的知识点进行。

4.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现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仍在为高考服务,听从高考的指挥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厘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在考试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在教材编写中又占较大篇幅的内容进行。一般来说表现为提炼历史背景,但也可表现为总结历史结论。[6]

综上所述,由于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近年高考命题机制中文明史观的引入,以及课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用文明史的范式来整合教材、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汉国,马世力等.历史?必修一、二、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

[3] 易克萨维耶.罗日叶著.整合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范晓云.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教学[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5]王立.试析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7).

[6]王光宇.基于文明史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D] .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1

篇3

教师篇

当前,教育部正研制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和运用?面对全国卷试题的特点,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应对?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而高考“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高于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视野的高度、宽度在哪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边界就在哪里;备考复习的程度在哪里,高考的效能就在哪里。

因此,备考一轮复习,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储备,教而有道,才能立足于正确的备考方向。

1.对照考纲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程标准或考纲中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再现和整合,也不是四项基本能力的点到为止,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思路和措施,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提升复习质量的基础。

如衡水中学备考中的如下目标就可以很好指导教师的目标思路。

史实――对基础知识储备和基本历史概念的落实。

史通――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做到纵横贯通。

史论――对历史知识的说明和评价,做到史论结合,论从

史出。

2.制定合理有序的教学计划

计划不仅仅是进度表,应是时间、知识、能力的有效统一,才能有效控制教学节奏、教学效果,掌控学生学习进度和程度。

如2015届高三备考中青岛市城阳区教研室历史学科要求制定的教学计划配档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计划的形式主义。

3.熟识历史学科素养,全面指导一轮复习

统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试题,各个学科,各套试题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比较隐性。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运用和考查,才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可以参考这几篇文章)

(1)历史学科素养内涵。

(2)2016年考题学科素养对照。

(3)例题解读五个学科素养。

课堂篇

1.优化复习模式

一轮复习基本思路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可以采用宏观―微观―宏观的复习方式,由线及点先单元再每课,再由点到线由课到单元,并适度淡化三轮复习界限。在一个知识体系下展开复习,再对知识点进行精雕细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小专题总结,更便于学生把杂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升化。

案例 如必修一 第一单元在进行基本复习复习过程后,可以适当进行小专题链接。

(1)通史链接: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折射出的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

(2)横向链接:

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代希腊时期的比较。

②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2.深化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是复习、考查的重点知识,一轮中不仅要识记、区分、理解主干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深化。

案例 必修二 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第一步 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步 材料解析: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第三步 多视角认识近代经济机构的变动。

第四步 主干知识延伸: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c和认识。

第五步 经典考题针对性训练。

如此,既可把握基本知识点的线索,又能提升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3.拓展、延伸知识空间,增加、研读史料教学

篇4

一、以本自学

“本”指课本、教学辅导书和学案等。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自己要先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可行的、实用的学案,而在学案中一定要有指导学生自学的提纲。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内容、目标,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独立思考,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议互学

学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小组一般以6人为宜,每组设组长1名。组长具体组织同学合作,尽量做到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让胆量大且发言积极的学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更多地关注胆子小且学习困难的学生,共同去讨论去思考,共同进步。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继续观察,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掌控讨论过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作记录。

三、以导促学

这一步是“五学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教师组织下,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的情况,把本小组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展示,让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点评。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起好引导、鼓励作用。经过小组展示,教师基本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情况,明确了全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教师精讲时应注意:一是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没有弄清楚的知识和易混淆的问题,以及当前学生知识水平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讲清概念和各知识点的联系等。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要深刻剖析,总结一般规律。二是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比如使用图表、幻灯片、历史影片等,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点拨学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必修一的政治史与必修二的经济史和必修三的文化史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历史知识框架。通过时空顺序,构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框架以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框架。四是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可把历史知识编成歌谣、口诀等让学生去记,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这一环节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紧凑而不忙乱。

四、以练测学

检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度的衡量,更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运用有效手段检测学生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高考知识点设计每堂课的达标测试题,这一过程应注意:一是课堂测试题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整合教材、资料上的练习题,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题目。二是课堂测试题要分层设计,可分为基础题、探究题等类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三是课堂检测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老师规定的课堂练习本上,完成后立即上交,由教师批阅后对每个小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排出各组名次,这样使小组间形成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测题还可设计课后测试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

五、以结评学

篇5

关键词: 全国卷模式 福建历史高考 应试策略

从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因此,我省的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要依据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及试卷变化,作相适应调整。

1.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和试卷,调整备考观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说明,特别是与福建卷考试说明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加强对考点研究,分清主次,理清条理,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实施“能力立意”“发展素养”的高三课堂教学,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程度好的学校侧重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2.根据全国卷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特点,调整备考目标和训练方法。

由于全国卷和福建卷试题考题型情境素材、问题设计特点等的不同,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同。全国卷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和指导。专题复习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要通过专题复习教学总结专题规律,做到精选精练,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反复训练;核心内容,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专项训练。教师通过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包括思维方法、答题顺序、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化等。

历史论证题是全国卷的压轴题,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此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主要有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讨题。历史阐释题是对历史观点结论的说明,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这类试题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只要对观点进行解释和支撑性的说明,能自圆其说即可。历史探讨题是对材料和题目中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评论、探究,既需要学生指出观点是什么,更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思维和论证含量要高于历史阐释题。做此类型题目要提炼和确立观点,作答时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观点;观点的确立与选择的论据是与观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支撑观点的那些史实。答案要体现“论证性”的特点,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层次清晰,逐级深入阐释,实现抽象概括、理论升华。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将新的史学观点和成果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认识水平。

3.夯实基础,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理解基本历史观点,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第一阶段复习,专题史复习,实现基于教材专题的“纵通”,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高考不强调覆盖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做到全、准、细。“全”即复习要全面,全面地理解案鲋识点、考点,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细化和落实;“细”即注重细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等等。复习中始终突出主干,同时立足教材、依托教材、透析教材。在历史知识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整合:①必修内容之间横向整合。②不同版本之间整合。③必修与选修内容整合。

第二阶段复习,断代通史复习,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整合历史线索,疏通历史脉络,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构筑整体认识。

4.加强时政、史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适应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要求,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拓宽复习视野。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复习中要重视史观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高三复习中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和理解,要用新视角和理念备考,整合知识。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结合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实际,用几种不同的范式从多角度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历史事件,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1)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2)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篇6

一、“自主认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关键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整个深层次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一举。学生有能力自学,教师就可淡化知识的讲授,否则仍不能脱离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窠臼。在“学”与“导”的关系上,主要靠学生学,但关键又在教师“导”。“导”既要指向,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又要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课文的兴趣。例如,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我在学案的【自主认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皇帝称号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从此,“________”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用。(2)皇帝的权力。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调动军队的凭据_______由皇帝控制、发给。(3)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_______兼理监察事物,_____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______,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评价: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_____、______和权________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②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这个案例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教学,如果不用学案,只由老师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讲授,学生只是听和看,学生的思维、学习情绪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处于较被动的状态。而用上面的学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阶梯式的填空题,通过自己完成这些由浅入深、由事实到结论的渐进式练习,使学生熟悉历史史实,归纳出结论,从而产生成就感,达到活学、乐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性强,学习处于较为自主的状态。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促进全体发展,又关注个体提高。

二、“正确点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地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学案设计中,学法指导应该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因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指导线索。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必修一古希腊民主制度这一课中,如何认识城邦政体对雅典文明的影响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探究、总结认识的过程中,得出的观点大都是不系统的,或者不太理解城邦政体。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这样引导:什么是城邦?希腊城邦发展有什么特点?对希腊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小国寡民,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独立自治,有利于希腊文明的延续性。)学法指导就是“指点、启发”,学案导学要体现“导”字,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自学,放任自流,课堂上教师应该讲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学生思考的瓶颈时期要注意适当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

三、“巧用表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一环节特点是“精”。内容、语言要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了节省时间,我将知识结构预先写在幻灯片或小黑板上向学生演示讲解。不讲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讲教材内容的“框架”。例如,必修二: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一课我设计成表格。通过完成表格,既加深学生记忆,又有利于促进、完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果只靠老师讲,学生印象不会深,还容易混淆,因为讲述是传输态的信息,讲过了就没有了,甚至一不留神没听到就更是空白。而学案是存贮态信息,且知识点需要学生填,可以在课前初步整理,课上修正完善,课后复习巩固,考前还可以拿出来浏览。有一个不断完善、优化和巩固的过程。

四、“巧设练习题”巩固新知识

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是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必须紧扣一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巧设疑问。例如,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设问如下:(1)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的背景;(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标志;(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成;(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5)布雷顿森林体系评价;(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在战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使学生掌握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能力。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美国关税壁垒对世界各国的直接影响,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B、D两项于此无关,C项是其间接影响,故答案选A。此题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材料选择题到材料题,从单方面信息入手到材料题多方面信息分析总结,让学生的能力逐渐的提高,更好的适应高考。

篇7

1“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明确章节中的知识点

“本章小结”是对一个章节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表现形式可以是以单纯的文字进行陈述性描述,可以是建立层级知识框架,可以是绘制表格.学生通过“本章小结”可以明确一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2“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章小结”(尤其是层级知识框架形式的“本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3“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理科时,需要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更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使得学生不得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本章小结”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将能帮助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习题练习.

4“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养成进行学结和反思的习惯

学生可以先自行进行“本章小结”,再与教科书上的“本章小结”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和建立的知识结构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样不仅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知识总结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检测,更有助于学生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和学习反思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面以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本章小结(笔者自行设计,见图1)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该本章小结,学生可以将本章知识进行数次分解:

第一次粗分解:功与功率、机械能、能量三个大知识点.

第二次细分解:功与功率分解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和功率三个小知识点;机械能分解为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三个小知识点;能量分解为转化、转移、耗散三个小知识点.

第三次精细分解:如势能分解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两个细小知识点.

第四次微小分解:如将重力势能分解为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两个微小知识点.

通过这层层分解,学生明确了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的纵向关系.此外,学生会发现功与功率的学习是[HJ1.8mm]为了进一步学习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进而为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至此,学生也就不难发现各知识点的横向关系了.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势必快速有效.节省的时间自然可用于做习题练习.

篇8

为了了解和研究我市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我市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多次到本市范围内的多所高中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听课、开座谈会和学生交流等方式,作为教研员的我,对本市高中历史教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具体的了解。在下校听课中,我和一线历史教师交流最多的的是关于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下面针对这一问题就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做一客观的简述,在此基础上,针对怎样在高中教学更好的运用全球史观,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现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下,在我下校所听的高中历史课中,历史教师大多应用了全球史观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了讲解。为了得到具体真实的的情况,我对市区所有高中进行了走访,通过在QQ教育群、微信群中进行了调查,得到的结论一致:我市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的使用或融入了全球史观,并且各校的历史教研组对全球史观的相关理论以不同形式组织了学习。

2.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历史教学厚度有余,宽度不足,即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在时间维度上很细致,但是在空间的对比很粗略,甚至缺少同时期不同空间上的对比。比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老师只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不同朝代政治制度,对于和中国并成“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的政治制度只字未提,因此导致学生只知道我国古代不同朝代之间制度的传承与变革,而不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在同时期出于什么地位。

2.2对全球史观理解不深。有些教师应用全球史观生搬硬套,体现出对全球史观理解的肤浅。全球史观是由美国历史学家杰佛利?B巴勒克拉夫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写到:“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一一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重要特征之一。”用怎样的态度才算是全球史观的态度?全球史观忠实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就如一位栖身与月球上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地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一样”。综合这两人的观点,全球史观便是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从整体上研究人类历史。包含两个重点,一是态度的中立,比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的国家的政治制度先进就先进,落后就落后,不能因为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而歪曲事实;二是对整体的理解,人类历史的整体,绝不是各个国家、地区历史的拼凑和叠加,而是通过内在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全球史观的核心是史实与史实之间的联系。

2.3对历史知识只有微观分析,没有宏观把控。全球史观的应用是对历史知识最好的宏观把控,只有从宏观上把控住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在微观分析时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单位派我实地考察,下校听课时,很多历史教师对一个细小的历史知识纠缠不清,学生听得如坠云雾,但最终老师没有把知识点分析清楚、透彻、全面,学生没有把知识点听明白。有一位年轻历史老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美国为什么没有参与侵华的军事行动?”,她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但是她却对美国当时在内战?o力对外用兵没有提及。显然,她没有把美国当时的情况和侵华联系起来,没有应用全球史观对历史进行梳理,没有对历史做到宏观把控。

二、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高中历史教师应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考虑到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对全球史观做更深的探讨,不但要全面准确的理解全球史观,而且要关注有关全球史观的研究动向,积极的投入到这个理论的研究中来。因此,建议高中历史教师阅读有关全球史观理论方面的著作比如杰佛利?B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等史论方面的著作,提升自己的全球史观理论水平,阅读应用全球史观写成的历史著作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史学著作,提升自己用全球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用全球史观思考历史事件的思维。

2.应用全球史观重新整合高中历史课本

目前我市高中统一使用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编写、人教版历史教材,这套教材,在编写中虽然较上一套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没有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藩篱,中国史部分很少涉及世界史,世界史中更是没有涉及中国历史,总体的特征是,把中国史从世界史里挑拣了出来。这种编写极不利于学生全球史观的形成,也给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全球史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而,建议各高中的历史教研组对高中的历史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重新整合时,中国史部分可以加入世界史的背景,世界史部分可以适当的加入同时期的中国史,具体的做法还需要各校根据教学实际来探索。

3.应把全球史观作为思考历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在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加入了历史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史观知识。历史理论知识和历史史实知识是不同的,它相对于历史史实来说是方法,尤其是史观知识更是如此,它的本质是用来研究、思考史实的工具。就我下校听课期间,所听的关于历史理论的课中,历史老师多把史学理论知识和历史史实知识一样对待,作为一种本体知识来讲解,极大的弱化了史学理论的工具性。当然,这其中就包括对全球史观的工具性的弱化。因此,建议我市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历史理论的工具性,加强全球史观的工具性。把全球史观作为一种方法、工具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给学生讲解。

篇9

一、必修三的课程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主要是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地理原理规律,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内容则是人们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此后,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要求学生用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等系统地理主干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

二、必修三的高考地位

由表1可知,选择题涉及区域地理的考点不多,考点动向无明显规律,有些知识点没考到,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命题材料。

由表2可知,必考综合题两题,一中一外,给出文字和图表等材料,让学生进行成因分析、推断影响,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选择题和选考题也常常涉及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是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描述、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强调地理能力。如描述或推测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间格局,分析影响因素,描述或推测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人文要素的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必修三的区域组成

由表3可知,必修三涉及的地理区域,没有面面俱到,重点是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相应问题的方法、思路、要点等,学会运用区域有关图文资料,探讨、分析、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现实问题,培养其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能力。

四、必修三的教学建议

1.区域与系统结合

系统地理知识要落实到区域,区域要再现系统地理知识。必修一、必修二系统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地理区域(区域地图),是高考常用模式。试题基于图表,基于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将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断,注重区域实证、支撑系统地理理论,强调系统地理与地理区域的有机整合。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侧重案例教学,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系统地理加以论证支撑,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有效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要补充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l件,包括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还有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最后,要分析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根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原则,探寻该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利条件寻求整改策略。学生只有抽取了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间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能进一步分析黄河、长江、尼罗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2.归纳与比较结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总结,常常要运用表格归纳与表格比较两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教学总结如表4所示。

学生懂得了“荒漠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同类型的案例。

区域的比较,不仅要横向比较,而且要纵向比较,如表5和表6。

3.课堂与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强调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尝试让学生联系时政新闻热点,联系本地实际,做到课堂涉及区域的举一反三,讨论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提升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例如,让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南水北调“调出区”的居民和“调入区”的居民,扮演角色,进行对话,交流看法。又如,让四个学生模拟导游,带领四组同学赴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澳大利亚国家四地的旅行,分别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课外教学强调综合实践,例如,①收看《地理・中国》《文明之旅》《探索》等相关电视节目,关注G20杭州峰会,了解20个成员国和被邀请的嘉宾国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等,引导学生多了解世界文明;②讨论冠豸山下某地瓜干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③结合冠豸山的城区交通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④调查冠豸山天池历史与现状,开展冠豸山天池终年有水的实践研究,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查询莲峰镇和揭乐乡城镇历史、交通变化、旅游发展等信息;⑤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4.教学与应试结合

高考试题往往是围绕区域“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课题研究”的方式,用新情境设计出新问题,将考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开展区域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在分析中提高《考试说明》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区域定位:在哪里?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高中低纬或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从属位置、相邻位置)、大气环流位置、板块位置、交通位置等。

(2)区域特征:怎么样?包括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特征,了解该区域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农业问题等)。

(3)原理分析:为什么?分析自然要素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探讨区域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24

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建构及其学业进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学史明志”,高中历史所系统呈现的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当下人们社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财富,有利于促成学生形成更健全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析,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出,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具备学习历史的愿望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发展,便成为了当下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课题。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把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效教学策略的采用,以及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等层面出发,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析。

一、熟悉教材,注重不同知识间的联系

随着新型课程标准的实施,当下的高中历史教材由以往的“通史”教材变为了当下的“专题史”教材,这种教材结构一方面打破了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编排模式,更加注重不同板块知识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时间建构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和结构进行充分探索,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构起知识的时间脉络。当下的“专题史”编排模式,分设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几本必修及选修教材,这便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知识进行对比联系,还要注重对不同主题下的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比如在美国的革命史中,其“独立战争”和“联邦宪法的制定”本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事件,然而前者被放入到了必修教材,后者被放入到了选修板块,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这二者的联系分析;同样,在必修Ⅰ教材中,“”跳跃了时间跨度紧编在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而时间点本位于二者中间的“”则被放入最后一个单元。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对相关知识脉络的梳理,避免学生产生时间顺序的错乱。

二、承认学生主体地位,鼓励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多数教师热衷于单向对学生传递知识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笔记,课下背诵”。在这种课堂当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成为了无主见、无思想、无反馈的“应试机器”。如此,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实现高中历史本该能够带给学生的价值启发。

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应该以“学生本位”理念,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多加进行自主或合作模式的探究式学习。比如,在学习古希腊民主政治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题: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和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要求的“民主”有何不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时期,我国正处在什么朝代?为什么他们能够在那一时期,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民主”而我们不能?通过此类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头脑风暴”。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由以往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

三、运用相关策略,调动学生兴趣

根据笔者的教学询问,不少学生都将高中历史与“枯燥”挂上了钩,庞大的知识体系、大量的记忆背诵、单调的课堂讲授,此类要素正消磨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情。因此,教师应该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这也是对新课改下“学生本位”理念的一次变现,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帮助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自愿展示父母、祖辈的老照片或者老物件,或者请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分享其所知道的父母祖辈的生活情景;在学习西周的“宗法制”时,可以询问学生:“你们家中有族谱吗?家族成员关系是怎么样的?祭祖时有何传统?”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历史教学增添“故事”色彩,历史学科本身便具备着浓厚的故事性和文学性,相应的典故或者人物传记,皆能调动学生兴趣。

四、重视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

历史学科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历史价值观的传递。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重点皆放在了刻板的知识点上,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新课改下,教师应该要传递出历史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全球史观”“近代史观”以及“文明史观”等历史学观点;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记载过程的“辩证性”“相对真实性”等特质;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史料进行运用和提炼;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历史学科规律和相关历史要素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讲授北宋社会经济状况时,依据《清明上河图》这一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不少店铺外都挂有“招牌”“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