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0: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

(1)原因:鸦片走私造成中国银荒兵弱,吏治腐败,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

(3)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1842年8月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的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的影响:①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评价

进步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挖掘教材 解决问题 创造性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45-49.

篇3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中,不仅包含了中国的古今历史,也囊括了世界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纷繁错杂的内容相互交织,覆盖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多个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教材目录是整部历史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条完整脉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教材目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们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结合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现状,深入分析教材目录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下文将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以促进教材目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材目录 教学 策略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籍时,最先看见的便是这本书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主旨,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从层层叠叠的知识点中找到其根源,从目录中找到重点,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还未能意识到教材目录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无法将教材目录应用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材目录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材目录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作用

1.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循着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将初中历史内容分割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并且又从中细分了经济、政治、科技发明等多个方面,以及世界史的发展历程,还叙述了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例如,在介绍奴隶社会这一内容时,编者不仅讲解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发展过程,还介绍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奴隶制状况,为学生描绘出奴隶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奴隶制的各种形成原因,以及奴隶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进或阻碍作用。

2.蕴含教材内容的主旨。

教材目录中还往往包含着该教学内容的主题和意义,避免被人们忽视。比如在学习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发明,以及灿烂的文化,学生不仅能通过对中国千年文化的了解来拓展历史知识面,更能从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章时,从打破中国的和平宁静,再经历第二次,到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种种列强主义对中国的暴行中认识到华夏子女在艰苦的状态下是怎样顽强反抗的,意识到今日中国的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并从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几句话的具体感悟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奋起。

3.导读和检索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学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识时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是教材目录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提供帮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1.理解教材目录。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识点以及众多需要记忆的年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而教材目录便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将教材目录比作是树干和树枝,而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则是树枝上的果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历史目录,为学生在今后使用目录给自己创造便利提供基础。

2.利用教材目录。

学会理解教材目录对于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难,但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目录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目录,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来掌握历史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根据教材内容从具体的小细节来丰富目录,从而促进历史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比如每当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教师能够教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目录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根据“统一国家的建立”这句话回忆出中国历史上率先完成统一的国家有哪一些?接着回忆秦朝又是怎样完成国家统一的?“秦王扫六合”具体是指秦王扫除了哪几个国家?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又继续颁布了哪些措施来维持国家的发展?而“伐无道,诛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又是谁来伐?怎么伐?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到了“大一统的汉朝”,学生只需要跟随目录的指引继续回忆汉朝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便能够顺利完成对该单元的复习,并从对知识的回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遗漏和不足。此种复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历史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初中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教材目录的应用,为学生绘出一条贯穿于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教导学生怎样利用教材目录来学习和复习,不用再面对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教材目录来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武美丽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一、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拓宽深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中,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攀枝花市试题的难易比例为7∶2∶1,因此,在初三复习中,巩固基础知识的复习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对复习的第一阶段要重点夯实基础,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决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这个阶段我是这样做的:以单元为单位,引领学生一起逐一明确每一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带上笔,如有遗漏,复习时就可以再勾画上,弥补上新课的遗漏,找准在教材的什么位置。然后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巩固记忆,当堂复习、当堂检测,或听写或“开火车”或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模拟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抽问等不同的形式,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严格的知识点人人、点点(知识点)过关。此外,有问题的学生记下,课下要么亲自督促要么实行兵带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他们掌握的情况)要实行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力争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

梳理知识时,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用设计问题法梳理课本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而梳理好每一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白这课主要讲了几个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学习问题,使每一课的知识点问题化。学生课后复习问题化,我觉得效果还不错。现在直接问时间、地点、人物的题目已很少见,如果平时在复习中,对重要事件做深层次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必须拓宽、深化。如,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提问时可深化:14世纪的意大利为什么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达・芬奇的两部代表作学生很容易记住,提问时可这样提,达・芬奇的两部代表作哪一部刻画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哪一部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这需要我们熟悉教材,还需要能把握大纲。

二、重视专题复习,点线面体结合,纵横联系

专题复习是第二轮复习,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而专题化整理,即由厚变薄,用一根根线索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清晰的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初三历史复习时,专题复习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第二轮复习时,打破单元复习的内容框架,按事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专题,由此可设多个专题: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下设国别史、大国崛起、两次世界大战)、革命与改革、殖民地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七、八个专题。这些专题要落实到每个知识点,在专题复习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通过纵横联系,点线面体结合,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总之,历史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

三、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这是第三轮复习,训练可以把一切落在实处,但训练的效果又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与数量。因此教师应学会研究试题,习题要选择符合新课标中考试题考试的特点,并符合中考命题方向的试题。要选择在题型设计、考查目标设计、试题的立意与情景设计上标新立异的代表性试题。尤其对中考题研究透,对中考的题型、命题思路、命题规律、命题方向都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试题要当经典试题操练,从而找到捷径。做题宁精简勿杂乱,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因此网上下载的试题不能没有选择性,基础一般的学生应在重点内容上下工夫,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立足学科基础,提高知识掌握要求。只有这样,既重视基础知识,又注意能力的提高,才能增强的答题信心和体会,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也许适用于不同的人,要帮助孩子在实际运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同时应注意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复习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并不是一种方法能一直都灵验,要及时地改变方法,以不断提高复习的效率。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篇5

一、目前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课堂实效性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效,有的教师对教学思路没有理顺,只顾教师讲评,轻视学生接受,洋洋洒洒有千言,学生收获较少。二是无效,有的教师把教学任务当成负担,只顾应付课堂,忽视学生感受,只对问题正误,不言出错原因。试卷讲评过程草草了事,对学生知识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的效果。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单一,只是单纯依据课本评价和定位,不能有效挖掘其他材料来拓展和深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客观的做出分析和评价。三是负效,有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出现表述前后不一致,互相干扰,只顾随心所欲,无视对知识迁移的影响,虽然“八方联系”,却非“浑然一体”。如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混淆知识层次,专用术语表达模棱两可,对历史知识点的细节要求过多过滥,导致学生在建构知识时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二、相关教学策略在提高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中的运用

(1)自主学习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主要用于课前纠错和讲评课后学生目标的制定。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纠错的方式可以对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印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于考试以后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单元考试讲评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制定出短期的目标,在考后反馈测试中评选“奋斗标兵”,让学生体会超越自己的愉悦;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坚决防止“形式”上的自主,教师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试卷讲评课中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它会让优秀的学生更加游刃有余,脱颖而出。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找准自己学习的切入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迎头赶上。

(2)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主要运用于课堂的试卷讲评时疑难问题的解决。在个人纠错遇到难题以后,组内纠错就显示出巨大的力量,组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提醒,很快就会让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在彼此的交流中,知识得以巩固,成员之间增加了信任,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氛围。在组内纠错中,当对方提出难题向另一方求助时,集体的力量得以彰显,他们心中的集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因此,真正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将学生置于小组中,更重要的是促进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

(3)问题教学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问题教学的积极倡导者波利亚对“好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思维起于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更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的一种模式。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试卷时,适当地拓展和知识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一种问题教学的策略,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已学的技能和知识,大胆设想,开拓思路,把支离破碎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有效设问形成知识体系。

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一、课件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特点

1.直观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有效生动地再现历史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完整有效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读懂历史,帮助学生有效融入历史学习中。如讲世界近代史中的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可以将世界变化及人类发展的劳动变化通过图例演示出来,并在相关图例上配上相应文字解释引出相关变革及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关联性的认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从直接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学生进行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培养出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死记硬背的文科性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举个例子:当学到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战争的第一课的烽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期间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下1840―1842年两次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并且思考外国列强是如何通过两次打开中国大门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中的关键知识点留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从而分析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让学生通过主动探讨培养自身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培养出的主动探究性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财富。

3.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中走出来,将更多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所在,从而更容易地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举个例子:七年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贞观之治的影像片,还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反映唐太宗期间的影视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多媒体程序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利用

1.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应该主动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及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开拓自己的诱导性思维,并且不断培养自身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自身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是教师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2.注重演示与讲解的结合

进行电教活动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学习中国现代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可以链接纪实等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在之前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第二:会议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避免收听过程中的盲目性,既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忱。

3.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突出重点,讲解中心内容,但过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历史教学的本质价值,从而以旁观者的心态听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有效学习初中历史知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件教学的利用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还能从根本上带动学生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初中历史课件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有效掌握多媒体课件技术,从而寻求最佳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让初中历史未来发展道路更宽广。

参考文献:

[1]温金香.浅析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篇7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课型;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

随着多媒体的深入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我对任教的八、九年级七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92.5%的学生喜欢用课件来上历史课,但是只有52.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可见针对不同的历史课型,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多媒体在新授课、活动课和复习课中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

阐述。

一、多媒体在新授课中的运用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取舍、有结合、有情境、有补充。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还是持欢迎的态度,但是如果一位老师所有的课都用课件上或使用课件时经常小错不断,很多学生就认为老师有不负责任偷懒抄袭之嫌。因此,在使用课件教授新课时首先必须对课题精心筛选,有取有舍,选择一些战争、艺术、思想这类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讲清的课题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辅助我们的历史教学。

其次,多媒体只是手段,一味地追求形式而抛弃传统教学是不可取的。新授课时还必须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对于课件上图片提问的设计、环节的过度,版块的总结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课件的信息量往往很大,有必要以板书的形式提炼要点,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把握,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再次,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多媒体的发展给历史课创设情境,在历史背景中去评价人物,体验情感的机会。如,八年级上《劫难与抗争》时我先展示了圆明园兽首图片,立刻就有学生很兴奋地告诉我这是在法国被拍卖的兽首,随后我又展示了一幅《哭泣着想回家的兽首》的漫画设问他们的家在哪里,为何他们有家不能回,全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上完课后还有一些学生还在讨论兽首的下落,如何回归,圆明园要不要重修等问题,我想爱国情怀在这一课上不需要用语言表达它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位学生的心中。

最后,多媒体在新授课的运用中还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而教材在编写上有些史实之间的跳跃性非常大。如,八年级上《伟大的开端》开头就讲北洋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很多学生非常疑惑,是在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吗?当时的中国世事万变,复辟,北洋政府上台,这些书中都略去了。利用课件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整合,列出南京临时政府―复辟―北洋政府这条线,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强了知识的体系性。

二、多媒体在历史活动课中的运用

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为了让历史知识体现时代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历史活动课走进了课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在学生期待的眼神中跳过、忽略不上。长此以往,既压抑了学生丰富的个性,不利于初中学生的成长,也无法使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独特的魅力,更无法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以史为镜”。

活动课的安排可以不拘泥于书本教学顺序的安排,将新授课和活动课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九年级《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七课活动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先讲清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定义等,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航海路线的绘制、搜集航海家的经历及趣事,并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课后我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和修改,将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制作成一个综合性的课件。虽然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在小组展示和演讲中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也便于通过表格等形式对后续的表格归纳,

评价航海家,活动和新授课一气呵成。通过用多媒体课件对新授课和活动课的串接,学生认识到了航海活动伴随的血腥与残酷,

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三、多媒体在复习课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巩固复习是一种上位学习的方式,通过综合练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以使学生认知结构更趋完善。因此,复习课课件的制作不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书上的知识点简单地堆砌与浓缩,而要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如,有一位老师教学内容是复习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她先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复习三课的基础知识,再用课件的展示加以纠正,把一些以混淆和易错的知识点精心安排了练习,应该说基础知识抠得很细。遗憾的是最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刚开头下课铃声就响起了。基础知识在复习课只需要做到让学生再明确就可以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为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好铺垫。所以通过制作课件开展历史知识比拼或者看谁答得快等游戏形式很快地过一遍。侧重点应该在比较异同,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无法自我构建准确的内在体系。

再者,在用课件编制练习中,不必面面俱到,对疑难问题的突破,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使学生随着问题的展开和深入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与解题方法。历史复习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类型,材料题要避免过长、过难,以免学生在大量的文字阅读中失去兴趣和耐心。当然这也不妨碍我们通过多媒体的优势创制一些有难度的、创新型的试题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在传统历史教学的局限性不断暴露的情况下,多媒体的运用为历史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根据课型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才能让自己的汗水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篇8

一、框架记忆法。我认为无论学习哪门课程这种方法都非常有效,历史也不例外。要形成知识框架,首先要看一本书的书名,然后看分几章来介绍这本书,而且要把握这些章节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样我们的大脑中就好像放了一个书架子,这个书架子的名称就是这本书的书名,这本书有几章我们就放几个框,每个框的名称就是每章的标题。这样我们的宏观框架就搭好了。在分章学习的过程中先看一章的标题,因为标题都是这一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已经将它贴在了我们的宏观框架上,找到我们学习的知识的放置位置后,然后看分几节来学习本章内容。学每一节时也同样要先记住标题,然后看分几个大问题来讲述,每个大问题下面又分几个小问题,这样层层展开,细化每个知识点,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在框架之中。每章都这样的去掌握,那么我们学到的知识就是框架式的,实际上它包含了若干子目录,很厚的一本书我们用章节标题就能简练的概括出它的全部内容,这就是把厚书读薄,到考试时我们在把薄书展开,考试时就像我们到书店去买书,我们需要那些书直接根据书架上的类别就能够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东西,既节约时间又不容易出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排比记忆法。认真分析历史事件,从中归纳提炼出连续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例一: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例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新藏公路,鞍山无缝钢管厂、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三、联系法。联系法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得时候一定要联系学过的相关联的知识点,联系得越多,就说明你掌握得越多。如:在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说到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时,就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德国可以联系德意志的统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利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四、重复记忆法。"温故而知新",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也是记忆知识简单而有效的基本方法。知识通过不断地重复,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熟练,由熟练到灵活运用,这便是重复记忆法的精髓。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四轮重复法"来达到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第一,在新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9

一、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

1.克服学生中存在的机械记忆法

知识结构是由历史知识、历史概念构成的知识网络。对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用整体眼光看到完整的知识架构,把错综复杂、抽象的知识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示加以简化,从而获得系统完整的提纲挈领的知识。把书本详细资料通过组织、概念、综合、简化等方式进行具体形象的加工,形成思维导图,使知识保存在自己头脑中,有助于记忆、巩固已学的历史知识。如我们在讲《孔子》时,可以用图示整理法,使学生能从思想、教育、文化三个方面完整地串连起来,便于巩固历史知识。(1)思想:仁礼学说。(2)教育方式:私人传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等;内容:六艺五经。(3)文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2.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结构

由于知识结构图突出历史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而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系统化。这个过程使书本知识传借知识结构整理、重视,从而揭示教材内存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的规律,并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教师在整理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例如,中国古代王朝的演变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强盛、衰落四阶段。比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一般可从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叙述。分析背景,往往离不开下列三方面内容: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直至激化、爆发革命。荷、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3.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不容易弄懂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知识结构图示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将内容化难为易。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节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性质较难懂。可以用结构图示表示出来,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1)半殖民地:清政府仍然存在,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国家控制。(2)半封建:中国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但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二、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方法

1.引导学生模仿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模仿教师编写知识结构,是学生编写知识结构的开端。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知识结构的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宏观知识结构;复习旧课时,可让学生编写专题知识结构。如《的影响》作一节小结时,当堂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要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形式、板书教材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编历史知识结构的尝试。《》的危害性:(1)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2)割让土地,使中国的领土丧失;(3)五口通商,不平等贸易开始;(4)关税协定,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由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之,指导学生整理编写知识结构,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科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阶段特征

掌握好阶段时代特征就能使学生抓住教学重点,掌握好在同一阶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就能理解课文基本线索,便于学生自我整理和归纳知识结构图。如讲述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归纳为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和亲—战争—和亲。汉初,汉朝国力弱小,匈奴国力强大。所以,汉初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卑微的和亲政策,将皇室公主远嫁匈奴,同时每年提供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丝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于是对匈奴展开了反击,一举收复失地,并把匈奴赶回了漠北大草原,最终使匈奴发生了分裂,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汉元帝时期,由于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逐步与汉民族融合。为了使匈奴更好地融入汉朝,实现汉朝的稳定,汉元帝同样采取了和亲政策,昭君出塞,成为千古传颂的故事。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是受汉朝和匈奴实力对比影响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就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阶段特征。

3.引导学生掌握发展脉络

复杂的历史事件要理出个头绪来,一般应从背景或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影响或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掌握。这样掌握的就是历史的结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零碎的知识。因此,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必须抓住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科主干内容的把握。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抓住“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史部分,抓住“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世界近代史部分,抓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等等。这对于学生初三中考复习自主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显得极为重要。

三、指导学生构成知识体系时注意点

1.长时间培养,养成习惯。

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越是系统全面,理解越是灵活多变,方法越是熟练,所能掌握和组合的知识结构就越多。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自我归纳知识结构的能力要从初一年级抓起,从基本知识点抓起,让学生逐步掌握构建章节、单元、专题知识结构的方法,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在初中三年内,要始终坚持督促学生课前动手整理、课上完善、课后温习提高,持之以恒地不断归纳总结,才能真正使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结构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的过程就是思维“编码”的过程,思维能力同时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2.自我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课前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课内交流完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这是整理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整个过程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使每个人的经验得到共享,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热情。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适当地引导点拨学生。

3.制订计划,优选章节内容。

篇10

一、抓住教学细节,做好课堂行为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个人的教学思想需要,更是教学活动的再生产,要做到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

如在讲世界历史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相关的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看插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劣势,如同盟国的优势是德意奥三国位置相邻,可形成整体;其优势也成其劣势,可能会使其受到英法俄的东西夹击。协约国,英法临海,好控制海上局势,与俄国一起,可造成对同盟国的夹击之势。而这优势也恰好是弱点所在,它们相距甚远,难以单独对付或抵挡同盟国的进攻。如此,将地理知识渗透其中,会使学生感觉处处皆学问,没有无用的知识。再如,,学生的印象就是祖国的宝岛,物产丰富,学到后签定的《》,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用意何在呢?此时,要让学生会反思会解释,会用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出示地图,可明显看出,台湾岛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南临南海,位居国际海洋运输线上,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很多,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地下,近海海洋资源丰富,西部海岸是海盐主要产区,素有“祖国东方盐仓”的美称;重要的作物有水稻、甘蔗等。如此种种,可以看出,日本对台湾的侵占,控制了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为以后进军南亚及南太平洋,称霸世界取得了地理优势。此时,学生做恍然大悟状。这些课堂的细节,是教育智慧,更是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或教学日记。

二、联系知识点,比较中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中教师时常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的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提高课堂效益。如是当今的热点问题,能否从政治方面,用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呢?首先,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的结果必然受到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同样,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有清政府的失败和其自身政治腐败的原因,但也有英、法等西方列强纵容日本的外在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事件和时政热点相结合,应该做到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再如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山东为何争夺的如此激烈,日本甚至以不签字退出巴黎和会做要挟?如果把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为何在东北”这两个问题比较思考,很快就能发现,当初日本侵略势力在中国东北、山东半岛的渗入,为以后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取得东北霸权制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三十年代初日本大举入侵东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知识点的比较,提高了学生的思辩性,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智慧。

三、强化学科联系,做到知识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