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14:2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制播分离的定义
制播分离,简言之,就是节目的制作与播出是分开来的,属于两家集团。国内现在对于制播分离的定义基本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在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之中将制作和播出完全分离,电视台不负责节目的制作,而将其交于社会公司,电视台只负责节目的购买、宣传、编排和播出。 另外一种看法从这一词汇的源头找依据,认为制播分离这一概念来源于英国,是对英文Commission的翻译。该词原意为“委托制作”,是指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
就像中国的影视剧制作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由经典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由中央电视台制作,并在该平台播出,进入21世纪,影视公司发展壮大起来,有了立制作电视剧的能力与成本,目前众多的影视剧制作公司例如灿星制作、海润影视公司、星空传媒等都是目前非常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对于节目与影视剧的制作都具有非常良好的口碑。而电视台已经逐渐转作幕后,提供播出平台,并为之购买的节目与电视剧进行大力宣传,所以目前电视台的工作基本处于一个平台化的运营,以前电视台又要有行政的管理,还要有一定节目的录制和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削弱了电视台对于节目制作上的力不从心。
二、制播分离的优势
制播分离能够引起行业讨论,并形成雨后春笋般状态发展壮大起来,并策划实施了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由灿星制作公司引进《美国好声音》节目制作模式,全程都没有电视台介入,都是公司化运作。在刚开始的时候,洽谈各个电视台,没有人敢于接洽商谈,也没有广告的投入,灿星制作一度走到了悬崖边缘,在与浙江卫视的谈约中,浙江卫视看到了《中国好声音》的亮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决定引进这档栏目,灿星制作在承担了节目的制作后又将节目宣传的大旗扛起来,其实灿星也是赌了一把,如果收视率长红,那么后面就是有接踵而至的广告商和后续节目的制作。
当《中国好声音》以力压全国同时段节目取得综艺节目收视冠军的时候,是浙江卫视,灿星制作以及加多宝三方共赢的时刻,事实证明制播分离收效非常好。
其实,电视台不必将节目的制作权都牢牢抓在手上,适当的有的放矢是非常有成效的。现在的很多综艺节目录制现场都没有在各个的电视台里,而是在交通便利、设备先进、明星齐聚的北京或者是上海,比如在北京就有很多摄影棚,比如八一制片厂、又比如2014年《真的假不了》节目就在北京朝阳1919摄影棚内进行拍摄等。
充分发挥节目制作团队的优势与力量,进行大胆创新,不再畏首畏尾,与电视台的行政单位分割正是让制播分离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样的制作水准肯定会越来越高。
三、制播分离的意义
实施制播分离,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提高节目质量,弱化电视台对节目的行政干预,将节目的审美标准以及形式内容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满足观众对节目的审美娱乐需求。
制播分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降低节目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设备成本等,将台里剩余的劳动力进行价值再创造,对购买节目之后的宣传进行大胆创新等。
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后,将带动行业外的许多民营企业的生命力。为了获得高收视,电视台会多方面的考察电视节目的潜在价值,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那些社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促进异业结合的发展,整个电视业都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但制播分离不是提高节目的唯一途径以及标准,了解到制播分离的好处,那么在制播合一时,我们汲取其中的优势,尽量避免劣势,也是可以做出非常优秀的节目的,比如湖南卫视购买韩国版权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团队再进行创作,制播合一也达到了超乎预期的收益。
四、“制播分离”的前景如何
篇2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中,不仅包含了中国的古今历史,也囊括了世界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纷繁错杂的内容相互交织,覆盖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多个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教材目录是整部历史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条完整脉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教材目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们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结合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现状,深入分析教材目录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下文将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以促进教材目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材目录 教学 策略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籍时,最先看见的便是这本书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主旨,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从层层叠叠的知识点中找到其根源,从目录中找到重点,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还未能意识到教材目录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无法将教材目录应用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材目录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材目录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作用
1.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循着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将初中历史内容分割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并且又从中细分了经济、政治、科技发明等多个方面,以及世界史的发展历程,还叙述了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例如,在介绍奴隶社会这一内容时,编者不仅讲解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发展过程,还介绍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奴隶制状况,为学生描绘出奴隶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奴隶制的各种形成原因,以及奴隶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进或阻碍作用。
2.蕴含教材内容的主旨。
教材目录中还往往包含着该教学内容的主题和意义,避免被人们忽视。比如在学习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发明,以及灿烂的文化,学生不仅能通过对中国千年文化的了解来拓展历史知识面,更能从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章时,从打破中国的和平宁静,再经历第二次,到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种种列强主义对中国的暴行中认识到华夏子女在艰苦的状态下是怎样顽强反抗的,意识到今日中国的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并从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几句话的具体感悟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奋起。
3.导读和检索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学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识时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是教材目录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提供帮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1.理解教材目录。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识点以及众多需要记忆的年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而教材目录便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将教材目录比作是树干和树枝,而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则是树枝上的果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历史目录,为学生在今后使用目录给自己创造便利提供基础。
2.利用教材目录。
学会理解教材目录对于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难,但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目录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目录,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来掌握历史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根据教材内容从具体的小细节来丰富目录,从而促进历史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比如每当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教师能够教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目录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根据“统一国家的建立”这句话回忆出中国历史上率先完成统一的国家有哪一些?接着回忆秦朝又是怎样完成国家统一的?“秦王扫六合”具体是指秦王扫除了哪几个国家?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又继续颁布了哪些措施来维持国家的发展?而“伐无道,诛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又是谁来伐?怎么伐?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到了“大一统的汉朝”,学生只需要跟随目录的指引继续回忆汉朝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便能够顺利完成对该单元的复习,并从对知识的回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遗漏和不足。此种复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历史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初中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教材目录的应用,为学生绘出一条贯穿于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教导学生怎样利用教材目录来学习和复习,不用再面对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教材目录来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武美丽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3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邓世昌黄海大战
・・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宁会师,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全国性的开始)1937年(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篇4
初一历史教学心得一:
初一的历史课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再加上初一学生算是真正意义上接触历史,所以相比较而言学生还是更容易对历史课产生兴趣。但是怎样才可以让历史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历史,怎样才可以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不断尝试的事情。
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才发现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而且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十分狭小,比如我在讲述尧、舜、禹的时候,80%的学生是不知道这几个人的,连这些字都不认识,更别说他们的故事;只有极少部分阅读面比较广的学生听说过他们的传说故事。所以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想要学生进行故事的讲述和比赛,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除了讲故事之外,其实历史课堂的形式还有多种形式的:表演、话剧、知识竞赛等。尽管这些形式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但历史课堂中还是可以尝试的,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孩子,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讲述到“远古人类的一天生活”时,有几个班的小组尝试了表演,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能准备出一些简单的台词和相关的动作,确实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在表演的时候,他们能很认真、很投入的表演,着实让我欣慰。
历史课定期准备一些知识小竞赛,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尤其是在杜郎口模式下小组学习的形式,小组竞赛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前三课上完之后,我准备了一次小的知识竞赛,时间就是20分钟左右。在第一个班进行知识竞赛时,我准备了必答题和抢答题,由于抢答题不能确定谁先抢到问题,所以课堂的控制有很大难度,所以其后的几个班,我就取消了抢答的环节,虽然这样竞赛的气氛稍微弱了一些,但是课堂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不管是历史表演还是知识竞赛,再或者故事讲述,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至于让学生讨厌历史、厌烦历史,也许这就是历史老师最大的心愿。
历史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本身就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也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活用,不至于让历史真正成为历史。当然,课堂形式的多样性还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好好准备的,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形式不仅仅再是形式。
初一历史教学心得二:
本学期的初一历史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本人主要从理清历史线索,讲清重难点,突破重特大历史事件,适当延展等方面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方法,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理清历史线索。
本学期初一历史课本(新课标人教版)讲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涉及的朝代有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让学生了解这几个朝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线索:
1、封建社会形成、初步发展,首次一统时期——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唐;
4、封建国家的再次分裂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1368—1840)。
使学生对本册所涉及到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发展线索有了总体的概念和影响。有了线索,然后对所涉及的每个朝代的知识点——重大历史事件才能各个击破,才能化整为零,比较系统的掌握,这样历史发展线索和具体历史事件就联系起来了,就像要提起葡萄树上的葡萄,只要提起枝干(线索),葡萄(具体历史事件)就提起来了,学生通过这个浅显的比喻,会一下子对历史线索与事件之间的联系茅塞洞开,有意的学习和探究的,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降低了难度。
这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前提下的“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的要求。
二.理清重难点
本册的重点是每个朝代的建立,发生在每个朝代的影响历史进程的重特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等。
难点是: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更迭,头绪多,学生难把握。
对于重难点,我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在每节课上先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之后让学生说出通过自读已经解决了的,再说出自己不懂的、或感疑惑的知识,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加以解决,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给以点拨,力求使学生通过个人或合作的途径自行解决,万一还是不能解决的,老师再适当的讲解。
比如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如何评价岳飞。我先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先认识在中国历史上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主要事件有:(一)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二)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三)澶渊之盟。(四)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五)12世纪初期,女真族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六)1127北宋灭亡,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七)岳飞抗金。(八)宋、金对峙形势图。
以上内容我通过课件,再如:讲明朝建筑艺术时,播放出北京故宫,明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的图片。不但增加了形象性,而且将其线条化,让学生通过形象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识记。
三.突破重特大历史事件
历史是通过重特大事件来反映的,所以要给学生讲清楚重特大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结果及影响意义等,学生才会对整个事件有个整体深刻的印象,才能掌握某一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如“陈桥兵变”,要讲清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被石守信等大将拥戴,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发动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它意味着一个朝代(或者一个时期的——五代十国)的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西夏的战与和。
四适当的延展
在讲清重特大历史事件时适当的延展是必要的。如在讲北宋与辽、西夏时,可以讲讲《杨家将》的故事,讲南宋与金、西夏的战与和时,可以讲讲《说岳全传》中岳飞抗金的故事。这样就会将历史记载和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结合起来,将历史知识和社会见闻结合起来(杨门女将,岳家军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及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相应的知识又有适当的拓展,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所培养。可以说教学效果是非常的显著的。
当然,还有困惑,那就是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离学校要求和学生实际还很远很远,有待自己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求教。
综上所述,是自己本学期担任初一历史教学以来的几点体会,以便以后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质量。
初一历史教学心得三:
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三中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站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爱学生天经地仪,特别是爱好学生一点不难,但要爱学困生,与你顶撞,又不会尊重同学老师的学生,我们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选好切入口,如: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学校生活,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他们就会慢慢与老师亲近,愿意与老师交流。
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前一时期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此,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重视落实检查;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80分以上的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订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加见识。
4、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可以布置可供选作的自主命题。此题较为灵活,让学生见之,熟悉题型增强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课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篇5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记忆力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从我们的教育对象来看,青少年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堂课就要用形象、生动、逼真、活泼的语言,“神”入历史。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就能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产生内心体验,激发出学习兴趣,这就为学生爱学打好基础。在这方面我还特别注重每节课的导入。课堂的开头虽然占用的时间不长,但它却是一堂课进行好坏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关系到整个一堂课的成败。我往往采用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知识、小说、演义故事或典故来导人,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注意力,使之有听下去的欲望,为记忆知识打下基础。
二、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记忆
课文的插图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有密切联系,是历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环,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在教学中我往往充分利用它们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讲到“隋朝大运河”时,我充分地利用插图,把隋朝大运河的南北到达点、中心及其四个分段和它沟通的五大河流几个知识点,象串珠子似地一下子由一根主线串联了起来;我又根据插图做了一个简图供学生参考学习,在原有地图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简图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快捷有效了,在历史考试中,有关大运河的知识学生失分很少。并且通过该图还对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了更深入明晰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加强记忆力
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时,对它的特征很难一下子掌握住,但是当我们在掌握到一定程度后,讲给别人听时,会发现通过讲述,就会把事物的特征和主要脉络一下子掌握住了。所以,当我讲完一个历史事件或一节课后,会要求学生复述一遍,帮他们有效地记住该事件或该课内容。如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一课,本课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有五个政权(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四大事件(陈桥驿兵变、澶州之战、岳飞抗金、绍兴议和)、十个人物(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岳飞等)。.对这么多知识点,要在一节课上让学生掌握清楚,单凭老师讲是不容易的,我就鼓励学生做小老师,给同学们复述相关的内容,学生在当堂课上就掌握了,比单靠背诵记忆提高了效率。
四、编写历史小歌谣,以加快记忆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善于在教学中编写一些短小的历史小歌谣教给学生,以提高记忆力。如:讲“战国七雄分布图”关于七雄的地理位置时,我编了这么一首小歌谣。“东齐南楚西秦和北燕,还有三雄在中间.从北向南赵魏韩。”再如学习运动中永安封王时,对五王的官职和姓名的对应关系,我编写如下:“东西南北翼,杨萧冯韦石”,使五王的官职名称与他们的姓氏一一对应。通过实践,学生很欢迎这一方法,并且记忆特别快、特别牢。
五、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升华感情,加强记忆印象
通过心理学我们知道,学生从对历史感知中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必须发展成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感才能成为稳定情感,才能有深刻的记忆。促使情感升华,记忆深刻的最好途径就是创设历史问题情景。当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一目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谭嗣同本来有条件出逃保命,但是他没有出逃,这是为什么?2、就义前他的悲壮话语应该怎样理解?3、六君子被杀而围观者大多麻木不仁说明了什么?4、变法失败又说明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对这一部分的记忆也在情感升华中自然加强了。
篇6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一样,无论多么有经验的教师,要上好课,课前都要认真备课。
1.依据教材精心备课。备好每一节课,要根据课标,在宏观统览全书的基础上多方搜寻资料,在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中把握它在全书中的地位,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围绕重点、难点的解决去选择帮助学生理解的切入点,组织材料,确定教学步骤,最后斟酌语言。
2.结合相关材料备课。为了掌握好基本知识,把握住重难点,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参,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实备课内容,如《中学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文史知识》等相关教学资料,可以从里面摘取一些对上课有用的资料。
3.网络资源充实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通过上网搜查一些资料,比如人教网、初中历史教研网、中学历史在线等,搜索一些更有效的教学实例来充实备课内容。
4.因材施教备学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备课必须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决定教学方式方法。
二、上好课是关键
1.激情课堂。李海林说过,“所谓激情,有的时候,它其实比学问和学术更重要。”比尔·盖茨也说过,“激情能激发一个人120%的潜能”。的确,激情让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它能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能,给人以动力,给人以灵感;激情让人产生一种创造冲动,产生一种挑战自我的动机,让人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弹拨出生命中昂扬的旋律。激情所到之处,教育工作就会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2.赏识课堂。赏识是教育的最高艺术。莎士比亚说过:“一回的鞭策还不曾使马儿走过一亩地,温柔的一吻早已使它驰过百里。”赏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有时候,一个柔柔的眼神,一句暖暖的话语,一根翘起的大拇指,都有可能唤起一个学生的自尊,都有可能激起一个学生的自信,为他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一世。
3.合作课堂。孔子曾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有效课堂也应是合作课堂。平常上课中,要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简单的问题同桌两人商讨,有点深度的问题同桌前后位四人一组。每每遇到一个问题先让小组讨论,每人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后,再找代表回答。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也是这样,先让组内成员解答,本组解决不了的,其他组成员回答,其他组成员回答还不完善,最后老师登场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解决。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1.学会“三抓”。首先,学会抓“关键词”。历史教科书内容多、记忆量大,如果死记硬背,则在有限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通过抓住关键词则是找到突破这一问题的“捷径”。其次,学会抓逻辑性。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紧紧把握教学重点,抓住逻辑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让学生掌握其层次、体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学会抓网络体系。任何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2.学会联系、比较。对教材知识的挖掘、联系、比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近年来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平常课堂教学中,注意对知识的挖掘、联系与比较。尤其注意学科内的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比较。学科内知识要注重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跨学科要注重相关知识点的对接,多角度完整理解知识。
篇7
教好中国历史很重要,所以这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是这样的:
一、指导思想
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
本期我任教初三年级4—8班共5个班历史课。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三、教材分析
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余下内容。
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5、认真搞好中考历史复习,确保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篇8
一、精心设计导语,吸引学生“上钩”
课堂导语是一节课的第一环,导语能否吸引学生,能否抓住学生很关键,虽然仅仅是几句话,但我认为导语设计好了,代表着这节课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因此,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导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如:故事导入、成语导入、歌曲导入等。故事导入最直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课节内容讲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久远的历史中去,不仅吸引了学生,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信心和勇气,如讲“三国鼎立”一课,问同学们想不想听“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学生顿时兴趣大发,个个聚精会神,老师神采飞扬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导入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音乐嘛!令人陶醉!课前放上一首歌曲,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愉快、轻松的环境。如讲“改革开放”一课时,先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在高亢激昂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到了意气风发的创新的新时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主人”的快乐
为适应课改要求,课堂上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的能量,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体验学习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课堂上采用了“学生阅读归纳,教师重点精讲”的教学方法,即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点,小组讨论、确认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疑难问题,汇总后向教师质疑,老师做最后的重点精讲,这样,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有培养了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更节省了大量时间,时间长了,很多学生都可以作为“小老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寓“学”于“乐”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为了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在课堂上经常创设各种情境,使干瘪枯燥的文字内容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小品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如讲到世界历史上册《新航路的开辟》时,我设疑:“为什么西方人要开辟新航路呢?同学们愿意听个故事吗”?学生们个个瞪大眼睛,迫不及待地听我讲起《马可?波罗行纪》的由来,我讲得生动有趣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儿。再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说到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时,让学生即兴表演小品,谁来扮演商鞅?谁来扛木杆……学生对每个角色都兴致勃勃,几分钟内完成了表演,课堂活跃而热烈,学生们高兴极了,下课铃已响,大家还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
四、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融入生活,让历史感动生活
我认为学生学历史不仅是学书本,更主要的是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曾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回归现实,让现实明鉴黑白与真假,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感动先进,控诉罪恶,让历史课堂有血有肉,让历史巨轮在新的时代,新的时期劈波斩浪,激励人们前行。如讲到“”,唤起学生对日寇的憎恶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学习,敢于拼搏,为洗刷国耻而再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五、以微笑面对学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转变传统教育中教师“唯我独尊”的师生观,构建新时代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教与学的积极作用,老师和学生做朋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把老师当亲人,当朋友。我一贯地以温和的目光对待学生,鼓励、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在课堂上,学生没有顾虑,没有胆怯,师生互帮互学,平等交流,其乐融融。为了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学习,我一直坚持谁说的对听谁的,我不轻易批评任何一个学生,更不用说讥笑、讽刺、挖苦了。有问题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学生犯错误,和他们讲道理,论情理,以情服人,以理服人。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们也深深体会和理解,愿意上历史,愿意学历史,也正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了我教的热情,更唤起了学生们学的激情,历史课堂活跃而充实,学生们想往而企盼。
篇9
关键词:兴趣;学习;意义;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4
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中的这句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观察现在的一些问题,应以过去经验教训作为借鉴;没有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历史可以让我们知道,朝代更替均有史可依;时展均有迹可循。
历史课,讲述的是过去的、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我们无法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因此需要学生在上课期间,能够保持高度集中,边听边联想,由大脑构建出当时的历史情形,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从而深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发某一事件的因素等相关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喜欢历史、掌握历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以下内容,是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
一、开始的三分钟
课程开始的前三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是很有必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如果开了好头,那么这一堂课其实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这开始该怎么做才算成功呢?
1. 再现历史画面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看电视、网络视频等,在正式讲课之前,可以先利用教室的多媒体,播放一段3-5分钟作用的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片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的目光,从而使其对此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再根据此视频中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历史事实。
例如:电影《》,讲述了是清朝道光年间,英国商人每年向中国输入近两千吨鸦片,清政府每年流失三千万两白银,鸦片严重威胁着大清帝国。道光皇帝被迫下诏,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缴烟过程中,林则徐对英人“不公强办”,及随后林维喜案的中英司法和军事冲突,成为次年中英第一次的直接导因,并令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在播放五分钟该电影的部分重要片段后,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此电影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一,林则徐事件;二,爆发;三,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了解之后,学生会比较关注这一历史事件,并且非常想知道此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事件导火索、事件结果以及给我国带来的影响等。
如此一来,以此种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因为他们都非常想知道前因后果。不仅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更可以使学生喜欢、重视历史,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国家强大才不会被欺辱、被攻打;学生也会全方面成长,以自身报效国家。
2. 时事热点话题引入
可以利用近期的一些热门话题作为导入,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互动,以此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体会其中乐趣。
近年来的十・一七天长假,我国的著名景点都是人山人海,那么便可以拿出配有该时段的景点图片的新闻报道。比如:北京长城,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到达北京的时候,都会去爬一下长城。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攀登,它又为何一直存在呢?
对于此,学生会聚焦在这个长城上。他们会想知道:这是什么年代、由谁主导建造、为什么会建这么一个长约万里的东西呢?当时发生了什么,又是多么强盛的时期,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出来这么一个类似城墙的东西一直延续至今,坚不可摧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让学生有所思考,并且会积极参与想象。此时围绕长城引入秦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点: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等,使学生清晰记住秦时期的发展背景及秦始皇的一系列措施等等。
3. 以诗词歌赋导入
一如:五代十国历史,因年限较短,国家较多,比较难记忆。这时我们便可以引入相关的诗词进行引导学习。根据李后主的词,来讲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最为有力,学生们通过语文课中学到的词,可以进入历史当年,像是可以感受到他那时的悲凉和寂寞,激发学习热情。
南唐末代君主: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降宋后,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作出一系列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望江南》《破阵子》等,虽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却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二、设疑问多引导
教师的讲课方式,应尽可能地简单、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问答形式、猜测形式等。很多情况下,教师都是自己在讲,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不仅使得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不喜欢,还会使原本对历史课有兴趣的学生失去兴趣。在长此以往的课程中,学生会丧失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放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而后逐渐地引导他们思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去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之后在将学生的所猜、所想总结概况,将正确的思路及事实阐述给学生,如此,学生会记忆深刻,也更加有自信,从而喜欢历史。
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地震仪、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等,均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提问和引导便是最好的方式。比如,问:课本是什么材料?答:纸。问:那么,纸是谁发明的呢?纸张出现以前,古人是用什么材料书写记录文字呢?如果没有纸张的话,我们今天在学习中会有多大的困难呢?再比如丝绸之路是横跨哪些地方?时期?等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有喜悦感、归属感,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中心。互动问答,深刻记忆。
三、结语
对于以上方式的授课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当然在正式授课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之后,教师们应该以简单、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进行引导式授课,不可一味地照本宣科。
篇10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优化策略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原来仅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的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转变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相互促进的和谐课堂,使学生逐渐摆脱原来“填鸭式”的呆板的教学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接受知识,从不会学、厌学到会学、乐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怎样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核心。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多媒体技术使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三大信息处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石。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具体性、阶段性、综合性的特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世界历史更是浩瀚无比,因此光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让学生去了解复杂抽象的历史现象的,特别是世界历史的发展状况。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实时性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把枯燥的、抽象的世界历史变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学生“减负”,教师“增负”
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倡导素质教育,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传统课堂中则提倡多上课、多背书、多做题,这种教学方法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的老师坚持“宁可多练一百,绝不漏掉一个”的做法,不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淹死”在题海里,忽略了对学生历史思变能力的培养,本末倒置,收效甚微,反而不利于学生适应现代历史高考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考试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增负”,学生“减负”。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多下工夫,多研究高考的试题,总结规律,把各地的模拟卷、高考卷做透,然后归纳、整理、精选一些试题给学生练,同时把掌握做题的“金钥匙”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鼓励学生善问,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让历史知识在课堂内流动起来,使学生在题中求论、论中求理、明辨是非,开阔思路、加深印象,从而深入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三、以渔授之。教学兼乐
2009年1月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把教学改革作为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2;--,并指出:“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他强调“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对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规划”。温总理明确地提出了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深化教学改革的取向和要求,倡导“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在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把教案与学案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史料分析,知识点的陈述与题目的联系达到有机的结合,一环扣一环,及时反馈。同时,注重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人隋感,积极点拨,语言抑扬顿挫,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转化为理性思考,使学生在激情中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激情,从而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教学反思.完善教学理论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积极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涉及到教学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教学的灵感、学生的创新以及教学中的困惑。经常写教学反思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展示教师的魅力。
因此,教师应该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平时应抽出时间多动动笔,多写写论文案例,把平时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上课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重视平常点点滴滴的积累,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有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上述只是笔者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不到之处,敬请多提意见。
参考文献:
[1]魏志平.初探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2005.
[2]庄大庆.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学园,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