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18:3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1

人的威严蕴藏在知识之中,因此,人有许多君主的金银无法买到,君主的武力不可征服内在的东西。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

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

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第二单元)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略)

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第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就业:

①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解决途径

3、劳动者的权利:

①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③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途径:法律。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3、利息:

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4、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5、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买卖外汇、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⑤作用:“纽带”、“依据”、“监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③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性质:债务证书

③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第三单元)

一、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篇2

【关键词】构图 分解示例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91-01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修模块《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在这两个模块中,有很多分类的知识,如果就课本知识简单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学生是很难接受、无法分清的,如:企业的类型、我国现存的分配方式,国家机关等等。如果将相关的知识通过构图,分解示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PPT分步演示,教学效果将大大改善。

所谓“构图”,就是根据事物间的关系,把要表现的内容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形象的、协调的、完整的画面。而“分解示例”,即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把要展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步骤地逐层演示,并适时加以事例举证,以达到通俗易懂、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经过思考分析、总结归纳,通过“构图分解示例法”教学的探索运用,提升了教学效果。本文即举几例展开分析论述。

一、市场主体

在必修模块一《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公司的经营》中,介绍了几个名词:企业、公司、法人企业、法人、自然人等,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学生,可能不少老师也没搞懂。但是,如果构图分解示例分析,把它们之间的分类、交集部分分步演示,效果就会好很多,如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有关我国经济制度中的几种所有制的地位、构成,混合所有制的构成,以及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区别等,相对学生而言,仅从课本的几段文字描述,很难理解透彻。通过“构图分解示例法”来构造一幅形象直观的结构图,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实际效果是很好的。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按照课本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定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是不难理解的,但是,要记住哪些选举属于间接或是直接选举,学生很容易混淆。利用构图分解示例法,能很清晰地把几种选举方式的层级展现出来。

四、我国国家政权机关及其监督关系

篇3

【关键词】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 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如果教学中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课堂教学就会穿新鞋走老路,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不到彻底发挥,学生的自身发展没有充分实现,这就违反了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更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辟一个新的教育途径已成当务之急。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在新课改的今天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课题。自学能力可以说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我们知道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完成了2000多种发明,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项发明,但他只是一个读了三个月小学就辍学了的学生,这个事实说明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是靠自学得来的。所谓的自学能力就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就会提高,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的。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着眼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很有重要意义的。

当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一节课就像师生共同打一局兵乓球。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自我解决问题,更没有让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学生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离开老师更是寸步难行。

2.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在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注重自学,尤其要对重难点尽量做到独立解决,在自学中提高自学能力,一旦碰到比较难的问题立即进入独立思考状态。如:课前自学:每节新内容都要提前预习,尽量独立解决老师发的学案所提到的问题。课间自学:独立思考老师讲的那些是重点,新思路,新方法。课后自学:要求学生每节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对重难点和不太清楚的知识点找一定的习题自我巩固。

要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所提问题有些有可能欠思考,但只要有问题提,说明学生在自学中认真思考了,是学思结合的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这样的提问应该鼓励。

学生通过自学,不但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而且通过自学后的总结提高可以使他们的自学能力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通过自学解决各个环节的问题,如:考试前的复习课,首先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参考,引导他们通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每节课上课前10分钟要求学生把通过自学发现的问题分组讨论,然后再用10分钟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例如我上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这一节复习课首先提出什么是商品?什么是货币?商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是不是货币?然后要求学生用10分钟自己看书?然后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用10分钟师生共同讨论彻底解决问题?最后要求学生做一定的习题巩固。本节复习课通过讨论与讲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思考,从课堂上思考“是什么”和“这么办”转变为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这样比老师主观设计的教案效果好,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自学总结概念,如:我在讲必修1经济生活,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时,不是开始就提出结论而是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我问学生,大米、斧头、衣服各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使用价值的概念。然后我又问学生在当地市场上什么东西的价格与10斤大米价格相同,学生回答一把斧头,我又问为什么它们的价格相等学生回答因为凝结在它们中的劳动相同,从而得出价值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解决新课中的问题,如:我在讲必修1经济生活,供求影响价格这个知识点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提前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市场上的衣服、水果等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的价格进行统计,上课后我提问学生影响价格因素有那些?学生们都抢着回答是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并且还能举例说明它们是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这样上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轻松掌握了知识。

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难点,例如:我在讲必修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之前,我要求学生去对秋季市场上的各种商品销售量进行统计,在上课时我提问几个学生统计情况,发现学生统计中都有书包销售量高,我又问他们为什么书包销售量高?学生回答新学期要装书,我又问书包与书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它们是互补商品?本节课这个难点通过学生自我调查、分析轻松解决了。

篇4

【关键词】价值量;价值量的计算;反思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年,从事高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思想政治课开设的是必修1《经济生活》,对于刚从事工作的我虽然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对每个知识点仔细揣摩,力争课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的都很清楚,可即使我准备的再充分,在课堂上还是难免有一些问题的出现……。

那堂课我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这个知识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所以我上课的时候讲的也比较详细。

一、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定义。量即大小、多少的意思,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既然有大小,那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这就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了。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的大小。那么,用什么来衡量劳动量的大小呢?――劳动时间,这是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价值量)。比如,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那么他们生产的衣服的价值量是不是一样大的?

如果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大,那么就是说哪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长,他的价值量就大,社会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大。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我们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 (如果学生回答是一样大的,就问:那么是由什么时间来决定的?)既然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那么是由什么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呢?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在课本上P13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在这个概念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什么呢?比如某服装厂生产一件衣服,有的用手工,有的用电脑,而绝大部分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那么使用的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什么呢?在同样使用机器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劳动态度等是不同的,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样商品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而社会上大多数生产者用了6小时,那么,决定这一件衣服价值量的就是这大多数生产者所用的劳动时间6小时,这也是生产一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甲厂、乙厂、丙厂生产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一样大。但在同样多的时间里丙厂生产出的商品多,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给各个商品生产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注: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如:6件衣服/1小时;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如:10分钟/1件衣服)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竞争中获利。既然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毫无意义的呢?不是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量变小,商品价格降低。当然,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于各个商品生产者而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两个结论:

(1)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价值量就越小。

(2)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总量越大(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我请大家计算这道题:假设某一服装厂生产水平处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2011年该厂年产量10亿件,每件衣服价值15元,2012年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50%,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答案不一,所以我进行了总结。

我们先计算商品的价值量:假设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1+50%=×/15,×=10,价值总量=10(价值量)×10×(1+50%)(数量)=150.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样算不正确,我让她说下她是怎样理解的。她说假设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5×(1+50%)=22.5,当时我也被蒙住了,学生这一解释也不无道理,再一看答案就发现不合理,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那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明显学生这一答案高于15,所以不正确。下课回到办公室我赶紧从网上搜索到关于价值量的很多计算题,我发现我的那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可学生的那个算法我还是解释不了,我发现我和学生的算法的区别主要在乘还是除。我在我计算过的所有计算题中进行了总结,突然我眼睛一亮,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二者成反比,反比应该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数量越多,二者成正比,正比应该乘;提高应该加;降低应该减。

自从那节课后,我备课除了备教师外,我还备学生,我备的时候我会把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有哪些疑惑都备进去,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我除了翻阅资料、上网查询外我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我要不断的提高我的业务素质,我要靠我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课本

篇5

一、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老师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复习知识时的建议与对策。首先,对于历史时间,任课老师应该从高一开始要提醒学生记忆,使学生养成看到历史事件自然反映出历史时间的好习惯。此外,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更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时间点。其次,老师在复习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历史时间段的知识体系,并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且要不断的复习知识体系。再次,教师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提问学生,或抽查作业,督促他们动手动脑。第四,对于高考真题或大型考试,必须要求学生总结做错的题目,可以把错题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按时查阅批注。此外,一定要求并z查学生重点知识点的背诵。

篇6

一、课前抓好教材与学情的研究

1.研究《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大纲,每一位高三教师都应该在复习课之前认真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确定重难点,联系热点。如对于中国近代的问题,通过研究《考试说明》我们可以准确地确立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阶段背景、特征及其历史影响为本专题的重难点,以便于在复习过程中讲深讲透相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

2.研究教材。高考试题是以教材为依据的。复习课前要充分研究教材,整合教材相关知识。复习过程中讲究条理性,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把握知识的整体性。所以,我在结合《考试说明》研究教材过程中,注重通览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知识哪些是主要和较为重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的;哪些知识有前后联系,怎样处理,如何整合等都做到心中有数。如这部分内容与必修一的、,与必修三的维新思想、,与选修一的维新变法运动等都是相关联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整体把握,通过整合教材及知识点,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复习。并重点探究中国近代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而不同时期的表现则相对简略,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重点知识。

3.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本部分内容是学生高一所学内容,现在高三复习这些内容,这中间有一年多的时间,学生对这些知识接触不多,其中大多数学生已经遗忘了很多知识。为了更好地复习,先了解有多少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复习预习,掌握了多少,疑难点在哪里?这些我们要通过课前和部分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确定课堂知识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诚心求教于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是从事多年高三历史教学的老教师。他们对高考的研究,教材前后知识的迁移整合,以及高考重点、热点的把握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向他们求教,和他们探讨,让我对许多知识点有了更好的理解升华。在复习中的许多重点、热点知识,讲解得更透彻,分析更到位,联系更广泛,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得到这些有经验教师的帮助,我对自己的高三复习课充满信心。

二、课堂注重讲与练的结合

高三复习课的时间相对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实现既要巩固掌握大量信息,又要发展学科能力的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讲与练的结合,讲中有练,练中有讲。

1.讲。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在复习课上所讲内容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应该是前后知识的联系深化,有关知识的规律和认识,以此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做更深入的探讨、理解和掌握运用。例如,在探讨中国产生发展和之间的联系时,首先,让学生分析产生的历史条件;然后,教师分析中国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导致了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那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性特点。当然,这都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其次,组织学生讨论:19世纪末随着的初步发展,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民主革命,但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都失败了,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为什么?通过前面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讨论,很快得出资产阶级没有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这一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和洋务派主持的也没有成功的原因。依据刚才的结论,学生很快总结出这也是由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讨论评价以及分析归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把握以及运用规律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知识结构。

2.练。高三复习课中的练非常重要。练,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所以,在练习的设置选择上要针对重点、热点知识;同时关注理论方法、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再作精讲分析。例如,授课过程中讲到中国最早产生于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时,提问:为什么最早产生于沿海地区?学生可以回答:是因为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都集中于沿海地区,最早使这些地区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我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劳动力以及科学技术等要素。同时,提醒学生这也是中国产生的一大特点,扩充学生的信息量。此外,针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学生课后思考: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地位。从思维角度提示学生:(1)历程可以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企业的顺序解决;(2)历史地位要侧重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思考,及时巩固重点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动手,勤于动脑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加强对教与学的反思

复习课的课前备课和课堂操作固然很重要。但课后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及时总结反思,才能及时对课堂教学的不足进行有效的补救。而且,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我们还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例如,通过这节复习课的反思,我进一步认识到年轻教师要上好高三历史复习课,还应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结合《考试说明》研究教材,整合教材相关知识,处理相关知识之间的迁移和联系;

2.如何处理课堂容量和知识深化程度;

3.如何解决教材基础知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4.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篇7

课堂中认真听讲。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地学习,在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讲解之时,还要督促学生认真听教师是如何分析讲解的。对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学生要做好笔记,因为这些板书都是教师精心提炼过的,都是精华内容,对这部分知识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加强课后复习。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只有在课后反复记忆和消化,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由于知识的学习讲究连贯性,前一节课的内容没有掌握好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每节课学习之后教师都应当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并且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的作用不可小视。第四,做好习题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学好政治内容的最好手段就是做题,通过做题目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做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加深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学生做的题目多了,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驾驭和运用政治知识的能力。

二、掌握规律,有利于透彻把握政治知识要点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该学科的编写规律,政治课也一样有政治课编写的规律。因此,学生如果掌握了政治规律,那么学习政治就非常简单容易了。通过仔细分析政治课本的编写顺序,可以分析得出,政治课本的编写规律先是介绍主题,然后是讲解含义,最后是提出要求,主要包括这三大部分。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教材规律和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哪些是重、难点需要理解,哪些内容是只需要识记就可以的,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将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挖掘内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政治内容

学习政治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政治重在学习观点,树立起正确学习政治的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思考,当前这堂课学到的观点是什么?而对于每一个观点,不能光了解观点的表面,还要理解其内涵。挖掘内涵,往往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是什么。“是什么”,就是所讲的主题是什么,即先介绍主题,提出观点。第二,为什么。“为什么”,就是阐述这个观点的意义。政治课程的编写者,往往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来表达观点。第三,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政治课所要阐述的观点,还要学习好观点和观点之间的关联,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更加深入地把握知识内涵。

四、学会变通,更好地解决政治难题

初中学生在学习政治时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政治课容易听懂,但是政治题目难以做正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不懂变通,也就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政治教师在出试卷时,不可能不加变动地将书本上的内容全盘搬到试卷中,肯定会做一些变动,这就要求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并且透彻地理解每个知识点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变通能力,那么政治题目就都迎刃而解了。因此,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变通。首先解题思路要清晰,只有在清晰的思路下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联想到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回忆教师是从什么角度思考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回答的答案更具深刻性。另外,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注意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五、善于观察和思考,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8

一、思想文化与政治背景对应联系

知识点回顾:封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设立军机处。

对应与联系:通过回顾必修一中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腐朽,有利于学生理解反专制这类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产生及其特点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通过回顾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不断加强、思想控制日益严密的史实,有利于学生理解处于高压统治下的进步思想难于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发展受到其所处政治环境的制约。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败,统治腐朽,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危机加重。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出现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成为历史的必然。他们不满于社会现实,大胆批判社会的黑暗、抨击君主专制的残酷。于是,有了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一传统观念的质疑;有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责骂。这样,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就在明末清初这一特定的政治环境中产生。但是,它又受到这一环境的制约而不能进一步发展。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衰落,但封建势力依旧顽固而强势。在这些旧势、旧思想的压制下,新兴的进步思想难于传播、发展,它无力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更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也就不能引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

通过思想文化与政治状况的对应联系,便于学生认识一定的思想文化产生于一定的政治环境下,其特点与发展程度又受到这一政治环境的制约,同时思想文化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特征。

试题设计1.汉朝的董仲舒提出:“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威不可分……威分则失权,失权则君贱矣。”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前者是落后思想、后者是进步思想;b两种观点都得到当时的统治者认同;c前者代表封建制度,后者资本主义制度;d两种观点都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分析:董仲舒生活在封建制度发展时期,他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统一、发展,并非落后思想,否定a项。顾炎武的主张违背了封建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愿,遭到统治者反对,否定b项。受社会环境的限制,顾炎武没有跳出传统的儒学体系,其思想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制度,否定c项。这两位思想家的观点,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因此d项正确。

二、思想文化与经济背景对应联系

知识点回顾: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资本主义的萌发。

对应与联系:通过联系必修二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通过联系在封建专制高压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进步思想难于发展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思想文化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力,机工出力”的现象,产生了“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萌芽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希望有一个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然而,自从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用这一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两朝政府通过种种手段,限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加上受到海禁政策的影响,新兴生产方式发展缓慢。在这种特定的经济形势下,进步思想家希望突破专制政府的束缚与禁锢,营建一个自由、平等、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于是,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政策,倡导“工商皆本”。这反映了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发的时代特征与要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势力单薄的境况下,不能从根本上解放人们的思想。

通过思想文化与经济背景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思想文化植根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其特点与发展程度又受到这一经济环境的制约,同时思想文化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特征。

试题设计2.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种主张的社会背景是商品经济自由发展。

b 他的主张在当时掀起了发展工商业的。

c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压制农业。

d 他的主张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与缓慢发展。

篇9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为贯彻高中课改提出的新的教程标准,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中学致力于“目标•导学•评价”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导学、评价是构成一节完整课堂的三个重要阶段,每一阶段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需求,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时,从制定切实目标,到引领教学活动,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钻研和合作学习主动性,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1]。教学导入方法、辩论、小组合作、社会实践等都是高中政治教学常用的方法,只要灵活运用,便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以下就近年来对如何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模式进行探讨。

一、认真备课,制定切实教学目标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课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备教材就是对教材钻研,对知识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的精准把握过程。备课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教师要清楚掌握自己学生对政治科目的学习情感、态度、方法,有针对性地备课,从学生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有指向性的导入,准确把握知识重难点,快速理清本课知识结构。经过备课准备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一步掌握,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有了依据,讲课也就有了目的性。

二、注重使用导入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要想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要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本文中介绍两种方式。

(一)直观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复习,直接导入新课。经过实践证明,直观导入新课这种常用的方法比较有效。通过对以往的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和新内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同时,可以有温故知新的效果,一方面巩固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回忆重点、难点;一方面对知识点的串联加强记忆,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提高学生注意力。例如,在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直接导入,上一节课,讲到政府如何行使权力方面,我们学习了政府的有关知识,知道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人民,运用不当将滋生腐败,贻害无穷,所以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监督。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常用的情景创设方式有四种:漫画图片情景、学生活动情景、音乐视频情景、话题情景。这些精彩的情景教学的引入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原有的知识,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情景,并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中。例如,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话题导入:小王和小李是同班同学,两人感情很好,经常一起逛街,买的东西也都很相似。大学毕业之后,因为种种因素,两人去了不同的单位工作。小王去了一家规模大、效益好的公司,而小李却去了一家效益不怎么好的小公司。于是,在真正开始上班的那个暑假,两人再一起相约逛街的时候,两人都觉得对方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小王买高档的化妆品和时装,而小李却相对买中低档的商品。教师随即让学生思考:小王和小李的消费水平为什么不一样呢?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导入新课。

三、充分运用情感教学

高中政治知识理论性较强,抽象性较高,部分学生对于高中政治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灵活运用方法技巧,将情感教育带入到政治课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自觉投入到高中政治学习中。一是创设情感教学情境。情感教学情境创设是需要在一定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结果。二是优化情感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学生学习的情感目标,其次,要确定政治学习的情感目标,要引导学生形成对事物体验的满足感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三是活化情感教学方法。政治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师作为“艺术家”,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既要采用适当的交流方式与学生交流,例如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用真实的情感感染学生,充分理解、包容学生,让学生避免产生畏惧感,主动跟教师交流,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情感化的教学评价。高中政治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评价要介入情感因素,不可以单一以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观察,重视对学生行为的整体评价,对学生积极的行为改变进行鼓励和表扬,及时指出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不足,利用日常的接触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督促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四、课堂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健全学生的知识认知,还在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课堂教学最终应形成相应教学评价,这是检验教学质量、水平和成效的关键环节。通过辩论、作业、检测、述评等方式反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效果、成绩效果等情况,是对教学进行的严谨的科学的诊断。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以下介绍几种评价模式。

(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一项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的学习备课情况全面了解和鉴定,利于对教学活动采取对应措施,使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一种测定性评价,也叫教学性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判断学生是否符合当前教学目标要求的条件,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提供反馈,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合作精神。

(三)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也叫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政治知识整体程度,通过作业、练习、检测判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己、激励自己,可以使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手段。“目标•导学•评价”教学模式的摸索与实践再次证明,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科学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充分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建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找到适合自身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有效学习方法,而这个过程正是一个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作者:侯春恋 单位: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友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2013(1):150.

[2]王贵彬.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中学教育,2015(6):30.

[3]白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46.

[4]肖美玲.浅议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德育在线,2013(12):247.

[5]李婷婷.浅谈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性教学法[J].高考:综合版,2015(6):14.

篇10

关键词:教学速度;微课;高中政治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乾坤,可见在细微的事物身上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而微课在当今的流行和盛行也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不仅仅是微课,在当下,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正在迅速地发展。可见细微之处也能引人入胜。本文就微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以求让更多教育工作者了解微课。

一、与深度互补,与速度相关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进行知识点深化,由各个知识点的源头进行追溯。在这种知识的追溯中达到了教学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面的覆盖。这样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必经的过程。物以稀为贵,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过度宽泛就很难在一节课中突出重点的知识点。庞杂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深度。

而微课与教学深度互补,在教学速度上创造了优势。微课大部分是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的,时间在5分钟左右。这种短暂的时间内只能够容纳某一个知识点,但是在专注的情况下往往效果会更好。微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突出政治知识点,与课堂教育形成互补之势。

二、微课在高中政治课中的特点

(一)突破了课堂的限制,在更广的时间范围内影响学生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传播途径上的优势。视频的载体在传播和反复利用方面都有着传统课堂无法超越的优势,在学生学习时间上也有了更加自由的选择范围,微课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展示,从而使得学习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更加广泛。

(二)共享模式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不同制作者的手中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是在互联网的平台中,微课的质量在大众评审中能够很快地分出优劣。优秀的微课资源则能够获得更多的传播途径。

(三)精益求精,直指目标

微课在时间上的特点要求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在很短的时间内需要有精益求精的内容才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时间短的特点也正好契合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问题。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进行最精益求精的教授以求最高效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速度。

(四)目标性强指的是微课在内容选择上一般会避开那种复杂的知识面,而会选择某些具有难度的知识点,结合实际的题型进行一种指向性和针对性的讲解

例如,在高中政治课本的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在这个单元中有过多的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体系来概括这一单元的内容。利用微课的特点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单元的教学难题,简单而言就是“是什么样―为什么这样―怎么解决”,运用这样的一种思想把各种零碎的知识点总结到一个整体内。

微课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堂课的重点集中展示,这就是微课在目标性强方面的优势,通过微课的系统整理使得教学具有了指向性和针对性。

(五)形式新颖,互动性强,内容生动

微课在结合现代多媒体工具后能够把平面化的知识以更加符合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学生反馈中也更加广泛,在网络的环境中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而给了教师一种展示个人魅力和风采的机会。

三、微课教学在高中政治中的有效性及运用建议

(一)有效性

1.微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发展现状。目前微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引起了教育从业者的关注和青睐,已经有一部分教师正在尝试进行微课教学方法的探索。

2.在微课作品数量上也有了更多的资源,这为微课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不仅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也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改进。同时也在教学模式的丰富上作了很大的贡献,在教学深度的基础上对教学的速度进行了补充,实现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微课的发展也在课堂层面解决了目前课堂教学无法再回顾的缺陷,使得学生在课后仍然能够具有很高质量的学习过程,在课时和教学资源不允许的情况下依然很有力地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有了很大的扩充,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建议

1.政治教育一定是围绕思想性开展的,微课在设计和运用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政治教学的特点、结合多远文化价值观为学生的思想做好引导作用。

2.在利用优势的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加严格,以求取得最好的效果。

3.在确保实施效果的情况下继续发扬自身的优势,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需要进行变化。

4.追求更高品质的资源,优化辅导学习的功能。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微课在当下的发展就好似夏天的蝉鸣声,虽然微弱但是响亮。微课与教学深度互补,而提高教学速度的特性决定了未来它在高中政治教育方面有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