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必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4:0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一历史必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历史课是初中课程中的基础性必修学科,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历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很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分析了目前初中历史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改善措施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注重背诵和书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对初中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改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了解各类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看作是“副科”[1],认为只要积极的背诵就能够取得好分数,这种观念是造成历史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灵活性的叙述。一些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不佳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场地,按照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需要多多背诵,因此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压缩讲解时间,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2],这种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则没有一点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创新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明确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将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确的眼光看点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然后结合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通过讲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将宏观的历史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应该上好第一课[3]。
2、立足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是十分广阔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几句话,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在教授某一处知识时,将其他历史知识或多或少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初二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家的境况,利用这些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引导,改进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创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初一《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国的国王,通过还原历史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变迁,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这次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表演的节奏,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其作为一个爱好。
4、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评价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难点和重点做好铺垫,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善于找到教学重点,在教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激励。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将、第二次、中日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制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注重预习,使学生自觉了解其他战争的发生背景、开端、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激励策略,不能只顾批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教师,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邹丽琴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04):197-198.
[2]于彦清.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3):26-27.
篇2
历史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反思甘孜藏区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具体变现为:
1.1甘孜藏区初中学生汉语言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差,课堂教学、日常交流存在较大障碍
藏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乡下学生基础更差,大多学生不会拼写,掌握常规字量少,课本中的字词、句子都较生疏,认知目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无从谈起。
1.2历史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师资不稳定,专业不对口,历史专业教师缺乏
学校不重视,学生也没有兴趣,历史课形同虚设。历史科被列为学校 “副科”,配备教师时,专任历史教师基本实行“包级”制。一个年级七、八个班,一位老师要面对三、四百学生。历史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过低。初三年级历史政治合考,两科各占50分,相对语、数、外、藏文、每科150分,物理、化学每科100分来说,历史科分值比重太小,调动不了学生的动机,很多学生到初三后就放松了历史学习,改攻其它科目。
1.3教育发展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少学习方法,教学质量低下
甘孜藏区教育起步迟,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条件艰苦,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十分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停留在应试教育初期。很多教师至今仍然使用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授课方式上课。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了教师 “教”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教师惯于“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全然没有自行探究与思考。教师不辞辛劳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仍不甚了解。学生学习方法缺乏,很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听不进,课后缺少必要练习,不复习巩固,作业习惯拖拉,照抄书本,强搬硬套,问题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学生知识面窄,分析能力差,描述和表述能力差,特别是对问答题、材料分析题有畏难情绪。测试中,问答题、材料分析题大多数学生都留空白。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得藏区的教学质量始终处于低下水平。
2 提高藏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思考
2.1多方努力,强化藏区基础教育
藏区教学质量低下,与其基础教育差直接关系。发展藏区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初中生源来自小学,起始于家庭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整个甘孜藏区目前除了在县城有学前教育外,乡村几乎都没有学前教育。藏族初中生汉语言基础差,接受能力有限,基本都来自偏远的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加上父母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大部分在边远乡村、牧区,校舍简陋,教学条件差,交通不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小学教育基本处于艰难维持阶段。很多地方课堂教学都使用藏语教学,缺少汉语言环境,很多学生上初中后还不能开口讲汉语。仅靠学校课堂上的一点汉语学习,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汉语言运用能力,确实很难。所以,发展藏区教育,不仅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发展小学教育,加强小学汉语文的教学工作,才能为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扫清障碍。
2.2领导重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要制定措施保障教师利益,提高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要完善升学考试制度,加大历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要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每位教师都要审视自己,不断加强知识与理念学习,端正教学态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进取,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
2.3因材施教,尊重关爱每一学生
藏族学生大多天资聪慧,活泼好动。汉语思维表达能力差直接导致学生羞于和老师交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学生恢复自信,逾越语言障碍。可以通过补习基础加强学生听说读写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笔者在藏区初一年级学生中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课外阅读历史方面书籍10分钟,写一段读书笔记,定时向组长、老师汇报学习心得。教师要充分信赖、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肯定学生进步加以表扬,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敢说多说。
2.4更新观念,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制约着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学科任务的完成,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构思和教学过程的实施。首先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上好历史课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根据藏区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其次,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准,要活,要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探索,培养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只有自己会读书,会学习,才能掌握信息之锁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2.5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藏区的历史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老师“满堂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学生与老师缺少信息交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因此老师备课要针对学生实际,巧设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启发,联系生活,注重基础,讲授中要引导得法,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历史问题,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实现由被动“听”到主动“思”的转变。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感官,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以上是笔者关于藏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浅显的想法,藏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同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汲取先进经验,不断总结,努力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模式。相信随着甘孜藏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藏区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才凤.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习障碍成因和解决对策的研究[J].新华教育研究, 2010.4.
篇3
根据市局提出的“规范管理拓展内涵提升品位”的发展目标,我校教学工作将以创建二级达标校为契机,在完善各项工作和制度建设同时,继续加强常规管理,重点加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深化对新课程的研究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升学校的内在品质。
围绕市局提出的“一个中心”“两项改革”“三个目标”“四项研究”,我校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重点落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索和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教研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科研的质量等方面上。真正做到“以质强校、以研兴校”,使办学行为更规范,常规管理更扎实,课堂教学更高效,评价机制更科学,教学质量更稳固,学校特色更显现。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争一流,教育科研出成果,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召开教务处、教研室会议,做好工作的具体分工。召开年段长、教研组长会议,落实学校工作。全面贯彻课程方案,组织课题研究,探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引导学校办学走向科学化的发展轨道,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认真落实课堂教学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做到课堂教学有序,教书育人,敢于管理,我的课堂我负责。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要求老师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初一高一新生。树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动脑、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组织开展集备,特别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注重备课组的作用,要求做到: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形成个案组织实施反馈与反思的基本流程。认真备好每节课,为上好每节课奠定基础,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无准备上课的不负责行为。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注重课堂设计,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
4、端正考风考纪,重视考试的作用,达到考试的目的,认真组织好学生阶段性练习。对于学生基础差、功底薄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辅导,降低重心、耐心讲解、科学引导。加强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和音体美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规范教学行为,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障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5、加强学生作业研究,切实减轻负担。各备课组布置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应该先做一遍。对作业的内容、数量、质量、完成要求等都要有统一的意见,加强协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经过精选向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避免照搬现成的练习册及习题集,不加选择地布置作业。
二、抓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向研究要质量。
1、进一步聚焦课堂、研究课堂。课堂,不单是教师讲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抓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备课组要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型、教学流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下功夫。广大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课堂设计到实施都要进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推进素质教育,抓好课程改革。要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推动教研教改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还要继续探索,要不断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式,为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3、建立研究型的教研组、备课组。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长要带领本组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形式。尤其关注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备课组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努力实践“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活动,对课堂进行研究,对教材、教法等方面就行研究。在这基础上抓好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再进一步指导实践。
4、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完善高中课程,注意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开设选修课、通用技术课等。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形体训练》、《潭城记忆》、《建阳历史文化名人》、《建阳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再增加政治、英语、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校本课程开发。
5、高三年段要在学科组的指导下,加强教研工作,研究学生的实际,研究
教学的基本方向。初三高三要研究中高考动向,加强试题和考纲、复习方法的研究。初三高三教师要切实加强试题、《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特别注重对近三年全国及各地试题的研究,要认真研究复习课的课型及其教学模式,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高中的会考复习和考试工作,使会考能顺利完成。
6、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和教学汇报会,找出制约会考、中考和高考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采取措施,想方设法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能,重点分析教学、教研现状,摆问题,找原因,谈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叙事等,利用学校刊物《求真苑》,刊登推荐文章,刊登教师的文章。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读教育理论书籍、专业书籍,还多读一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切实提高教师的素养。拟本期召开一次教师读书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抓好教师专业化发展。
1、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学习以及专业函授学习,积极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开发新课程学习资源,立足课堂,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观摩推动教研交流和探讨,完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保障新课程稳步推进,确保高中新课程实验有新突破。
3、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给青年教师搭台子,名师、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引路子。建立“导师制”,两两结合,导师要对被导的教师在教案的编写、课堂的设计、上课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学校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4、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检查、培养与提高。有重点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推门听课,对教案、板书、课堂管理、教学技能技巧等各方面进行检查与指导。加强“教学反思”这一教学环节的工作,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参与教学研究和各类竞赛,多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叙事。
5、定期开研讨会,举办各种课型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并进行分析。除学校安排公开课外,另外教研组内还要进行开课、说课片段教学等活动。以
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观看名师讲座一次、教学视频一次,教学专题研讨两次。
6、营造教师读书学习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研组长要引领教师读书,建立教师专业文库,并注意读写结合,让教育写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学校购买了《不做教书匠》、《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跪着教书》等书籍。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读并讨论,用理论知识等来引领自己的教学。
四、继续重视艺术教育,重视美育的融入。
1、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寓教于乐,艺术类课程全面开设,建立和健全艺术教育组织体系,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对传统条件下的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同时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合格与特长、划一教育与个别教育的关系,建立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
2、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配齐配足音美专任教师,将艺术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艺术组的教师们每年的期初都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并且做到集体认真备课、相互学习,期末总结。
3、学校严格按照颁布的新课程进行教学,开足、开齐初、高中音乐、美术必修课程,必修《美术》、《音乐》(初中),《高中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选修有《歌唱》、《基础形体训练》等,进一步加强“舞精灵”舞蹈队、健美操队等文艺团体的管理,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
4、艺术组要通过艺术欣赏课、形体课的开设,使学生们提高欣赏艺术的水平,使他们受到艺术的熏陶,更加积极向上。要配合学校开展好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使学生在参加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持久推动力;追求有内涵的学校名片,形成特色文化,发挥文化的凝聚和激励效应,挖掘文化的巨大潜能。
五、推进达标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建阳市教育局2011—2012第一学期工作思路》中有“建阳二中在加快综合实验大楼的建设力度的同时,要认真对照验收标准与条件,做好软硬件的整改工作”之语段。因此,推进我校的达标建设也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验收标准与条件,对照标准与条件进行整改。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标准与条件,明确任务。注意教师配备、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管理、教学常规、课堂教学、教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通用技术、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好具体的分工。
2、对照标准和条件,要进行自查和整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增加理、化、生实验室分组实验仪器的配置数量;通用技术选修课,应配有、配好相应的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名师,以适应优质普通高中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科优势,打造学校品牌,彰显办学特色。
3、召开行政班子会议,召开创二级达标校相关人员会议。认真分析我校在创建二级达标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自我反思、自我补充、自我整改。岗位职责明晰,制定整改方案,分解任务、落实整改,为争创二级达标校而努力。
总之,我们要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强化质量意识,突出内涵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努力创建高效课堂,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为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不懈努力
篇4
关键词:社会科;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课程标准
Abstract:Americ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which open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the 1990s,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put out national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standard which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in the world. Marching into the new century, China's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basic education develops innovatively. By comparing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 can find each country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thing in common in order to discuss some basic problems about integrat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Key words: social studies; history-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一、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
当代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家制定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浪潮中,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着手制定州的有关社会科的课程标准。对于各州制定的社会科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课程结构,大致可归为三大类型:一是美国社会科协会推出的课程类型;二是“历史—社会科学”课程类型;三是“社会科学”课程类型。[1]
(一)《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与10大主题轴(Ten Thematic Strands)
20世纪进入90年代,面临新世纪的挑战,美国着手制定全国课程标准,1994年全美社会科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推出《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该课程标准运用“主题轴”(thematic strands)为基本构架,整合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以及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中适当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体系。共有10个主题轴,它们是: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力、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公民意识与实践。每一个主题轴由多学科或领域的知识糅合而成,具有相当的整合性,再由这10个主题轴组合成整个课程体系,即中小学社会科课程体系。在这里还需说明的是,在美国社会科课程既是综合性的、又是多样化的。所谓综合性,即运用“主题轴”的方式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起来。所谓多样化,即有的时候就称为一门“社会科”,有的时候却是数门分离的课,如历史、地理等。[2]
如前所述,在课时上取代历史、地理课的社会学科综合课程,既要承担起历史、地理的基本教育任务,又要体现综合课程特有的育人价值。而综合课程的育人价值的体现、基本任务的完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其结构是否合理。构建综合社会科课程体系,必然要打破历史、地理等学科体系,而构架起一种新的适合学生学习的体系。全美社会科协会运用多学科或领域知识综合的方式组成主题轴,进而整合为紧密相联的10大主题轴,以此作为社会科的框架结构。
跨入新世纪,美国的课程论专家对社会科课程又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在《21世纪的社会科》(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中,作者提出作为一种组织方式,社会科可以被理解为相互关联的三大范畴。其一,教导的范畴(The Didactic Dimension):强调课程与信息处理过程密切联系,关注信息的获得与知识的掌握。其二,思考的范畴(The Reflective Dimension):强调课程须包括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论证的技巧,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其三,情感的范畴(The Affective Dimension):强调课程须蕴涵伦理和作出决策的过程,注重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检验信仰与信仰体系。三者的关系,请看图1(社会科的范畴)。
图1 社会科的范畴
这三大范畴,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应该被看作相互关联的、多重复合式的社会科方式。虽然每一范畴都可能会被用以制定计划、选择课程内容与评价学生等,但是理想的社会科课程追求的是三大范畴的平衡,社会科应该兼有教导、思考与情感三者。因为这涉及学习的本质,更关系到我们所寻求的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3](4—6,17—18)
(二)历史—社会科学课程类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利福尼亚州、马萨诸塞州和亚利桑那州等,采用的是以历史为核心整合其他社会科学的“历史—社会科学”课程方案,即采用学科综合的方式,其中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代表。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课程设计者认为社会科学中历史是最有价值的学科,他们认为历史有益于公民素质的提高,有益于美国民主社会,可促进受教育者成为良好公民并保持美国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州推出了“新历史—社会科学课程”,确立历史科的核心地位来架构社会学科课程体系,以实现课程综合化之目的。加州的课程,合理地处理了各学科本身的纵向发展,以及社会学科各学科间的横向关联。充分注意到历史学本身的逻辑,包括美国史与世界史的逻辑联系;充分注意到历史学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的互相衔接与密切配合,致使社会发展的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新历史—社会学科的全部课程形成一个网状的有机整体,并且这一有机整体是与现今社会密切关联的。这种左右相关、前后相继、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学科体系与结构,既照顾到历史—社会学科本身的逻辑要求,又顾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认知心理。加州的新历史—社会学科课程在美国被称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改革步骤,至20世纪90年代各州推行州的课程标准时被视为典范加以引用。[4]
美国的课程改革包括课程设计,往往有着深厚的课程理论、教育哲学作为其支撑与底蕴。
支撑“历史—社会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Perennialism and Essentialism)。永恒主义是一种古老而又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它的倡导者认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之中。持这种哲学观念的社会科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认识这些真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他们相信学习了这些真理的学生会成为能干的、摆脱愚昧的文化之人,学生能知晓并认识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并可将自己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传给他人。永恒主义者支持学习历史、强调历史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他们的课程是以西方文明的经典书籍为中心的。目前在美国社会科教育中永恒主义者的教育理论颇受欢迎。与永恒主义密切相联的是要素主义,要素主义的提倡者认为学生理应知晓学问的基础和最必须的知识,其中包括能力、概念,以及基于对历史、政府、经济学进行探究所形成的价值观。永恒主义者和要素主义者都怀有一种共同的责任感,即尽可能运用有效的方式去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会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而决非死记硬背,运用于诸如对主题或社会问题的探究。近些年来,就中学社会科教师每天的教学实践活动而言,知识传递或文明传播的倡导者的学说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3](10)
(三)社会科学课程类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伊利诺斯州和阿拉斯加州等采用“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开设的是综合课程。社会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方案,与20世纪60年代“新社会科”教育运动十分相似。伊利诺斯州的社会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社会科学课程的一个基本目的,便是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得他们能像一名公民和社会的一份子那样明智地作出抉择;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社会科学的有关概念,藉此帮助学生能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作出解释。阿拉斯加州的社会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社会科学分析性进程的教学要求。该州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三个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主题来理解社会之间的关联,这三个主题为:关于人类经验的记载、公民能力与全球性管理、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总之,社会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有三:其一,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科学的探究方法,以此来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即开设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其二,各门具体的社会学科的界线被淡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在学科学习中表达自己观念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至高无上的。其三,社会科学课程标准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之上。[1]
支撑“社会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经验主义和新批判主义”(Scientific Empiricism and the New Criticism)。构建社会科课程的另一种方法来自于科学探究的原则。社会科学家通过对个人、群体、社会的样本,或者文化的交融的探究等来研究人类社会。20世纪50年代,这种方法带有价值中立观点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新社会科”的倡导者创设了一些建立在实验、调查技巧、个案研究以及其他分析工具基础上的课题,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他们鼓励中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甚于思考绝对真理,提供中学生关于对证据作出阐释的不同框架并给予指导,更激励他们尽可能公正、客观、毫无偏见地作出结论。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仅把社会科学定义为科学方法,开始受到许多抨击,其别受到置疑的,理论是否可以做到价值中立。许多社会科学家转向了“新批判主义”,认为科学从来也不可能价值中立。社会科教育的批评家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不仅怀疑科学经验主义的结论,而且对设计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身产生怀疑。总之,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经验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影响了社会科的课程体系;而新批判主义对学术界,以及对力图促进学生的行为并握有决定权的学校行政人员的影响更大些。新批判主义的倡导者认为,愿意对政策和价值判断进行检验以及持批判性态度的意识,是社会科教育的基本要素。[3](10—11)
二、中国《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
中国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设置了取代历史、地理课的《历史与社会》,这是一门初中阶段直接体现“个体社会化”教育宗旨的社会科学综合课程,它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的说来,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性基础课程,《历史与社会》承担了相关学科领域知识教学的任务,尤其是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人文地理为主);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强调的是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课程,更须发挥其在社会功能方面的教育作用,我们可以说态度,尤其是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是《历史与社会》的灵魂。因此,初中阶段的社会学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不仅是社会科学诸相关领域知识层面上的综合,而且是方法的综合、结构的综合。着眼于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强调人格因素的协调发展的《历史与社会》,须体现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的特征,具有该方面的基本要素,并须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方面的教育价值。
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的结构,在吸取世界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的是一条继承与创新的道路,即继承了上一轮课程改革中浙江与上海的初中《社会》富于意义的做法,闯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教育部制定了两个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以推行课程改革的多样化,更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二)》)。
《课程标准(二)》,提出“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这样一个三维立体设计思路,围绕“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整合历史学、地理学(人文地理为主)、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含基本方法),以及若干社会重大问题,并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以此来构建课程的基本框架。[5]这一基本框架中的每一个主题,都是综合的;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强化了历史观与时间范畴、人地观与空间范畴;以社会发展为主轴,以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强调了社会性与学生的经验。这样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尽可能地考虑到了历史教育与地理教育(以人文地理为主)基本任务的落实。这一课程体系,在我国课程史上是具有首创意义的。①
《课程标准(二)》的三维立体设计思路,是一种创新,它有别于以往的“拼盘式”社会课程结构,也不同于美国的“10大主题轴”。它高度重视历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符合我国的国情。
三、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的共性与差异
(一)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的共性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方面的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点。
1.两国课程结构都呈现多样化状态。
美国社会科除了全美社会科协会推出的“10大主题轴”课程构架外,还有“历史—社会科学”课程构架与“社会科学”课程模式。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初中阶段进行《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为此,教育部制订了两个课程标准,这两个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不尽相同。《课程标准(二)》如上文所述,是一个三维立体课程框架;《课程标准(一)》以“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两大领域作为课程的基本架构。[6]另外,上海地区在初三与高中开设了必修课《社会》(中学的其他年级开设必修课历史、地理)。初三的《社会》,以便学生在初一、二分科学习之后适当进行整合;高三《社会》,是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各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更高层次整合。[7]上海的《社会》,是与历史、地理课并存的,其课程结构与取代史、地课的社会科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两国的社会科都呈现结构多样化状态。
2.社会科课程的教育任务,都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美国的课程论专家在《21世纪的社会科》一书中,提出了三大相互关联的范畴,即教导的范畴、思考的范畴和情感的范畴,就是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三方面提出社会科的教育任务的。中国《课程标准(一)》在分类目标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三大方面的目标。[3](5—6)
3.都强调历史的价值与功能,历史成为社会科的核心要素。
全美社会科协会推出的10大主题轴,每一个主题轴几乎都与历史有关。中国初中阶段的社会科学综合课程定名为《历史与社会》,系强调历史的社会科,课程本身就说明历史在社会科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
对此,美国的社会科专家麦切尔·威兰(Michael Whelan)在“为什么历史学习应成为社会科核心”(Why the Study of History should Be the Core)一文中写道:“事实上,历史之所以成为社会科的核心,有着其深层次的思考,即人类的生存在本质上是具有历史涵义的。也许有人会说,人类的生存是多方面、多维度的,除了历史,还有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方面。但是,假如把人类生存这些方面的内容从历史中分离出来的话,那么它们都会成为十分抽象的了。例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十分复杂的关系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事实上它们都是历史的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内容之中。所有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分解性的历史现象,都留下了历史的轨迹。确实任何有意义的生命体的保持都源自于经历与经验;而人类的经历与经验,尽管处于经常变化与发展之中,都蕴涵着历史的涵义。或许,这就是所有的人经常学习历史的理由所在。历史告知人类,他们是谁。”[8]
客观上历史学研究涉及范畴极广,它几乎包含了人类文明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的纪传体史书就是典型的例证。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新唐书》等,编有“本纪”“世家”“列传”和“志”(《史记》称“书”,《汉书》改为“志”)等。其中“本纪”按年月次序编写帝王简史,兼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世家”是用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兼载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与中国来往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志”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记述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重要领域。具体说来,“食货志”记载土地制度、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商业、货币等经济制度;“河渠志”叙述河流水利的情况;“地理志”记录当时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特产状况、民情风俗亦有记载;“艺文志”考证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存世的书籍;“乐志”是关于音乐活动和乐器的专篇;“天文志”“律历志”记述天文历法的发展情况;“选举志”记载科举制度;“释老志”记载宗教活动等。
如此看来,以历史为核心整合其他社会科学来构建社会科课程体系,是有其合理因素的。
(二)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的差异
我们亦不难看出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的差异之处,归纳起来大致亦有如下三点。
1.两国关于社会科课程的理解有不同之处。
美国的教育工作者至今仍未能对社会科的定义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他们也未能断定这门课程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一个统一整体,还是个体的集合。[3](1—2)全美社会科协会则采纳以下的定义:社会科学习(Social Studies)是为了提升公民能力的、关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在学校的计划中,社会科课程由多种地位同等的、而且成为体系的学科领域所组成,这些领域来自于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社会科课程贯穿于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整个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科的界定,远比单一的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如历史或地理复杂,原因有二。其一,社会科课程内容是多样化和综合性的;其二,社会科的课程结构亦是多样化的,有时就称为一门“社会科”,有时却是数门分离的学科课程,如历史、地理等。[2](3)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社会科理解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在中国课程史上,分科设课则为历史、地理、公民等,而整合设课则为“社会”课。进入新世纪,教育部制定了可供各地选择的两套初中社会科学课程,一套开设分科型历史、地理课,另一套就是开设社会科学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这一问题涉及对“课程”一词的习惯性理解与看法。
2.关于两国的社会科课程发展历程是不尽相同的。
美国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社会科学习”(Social Studies)的理念,并于1921年成立了全美社会科协会。[9]经过较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美社会科协会推出了“10大主题轴”,这是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关于社会科学课程整合之理念与构想。在此之前,1987年布拉德利委员会(Bradley Commission,致力于促进全美学校历史教育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经过认真的研究,并吸取了作为全美20世纪80年代课程改革典范的加利福尼亚州构建的“新历史—社会科学课程”,创建了他们的历史课程体系。在其中提出了六大重要主题,这六大主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我与理解他人,使得学生对改变人类生活、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要素有所了解与认识。六大主题为:文明、文化的传播与革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价值观、信仰、政治态度和风俗,冲突与合作,历史的比较,社会政治模式。[10]显而易见,这六大主题的提出,对“10大主题轴”的最终形成具有积极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致力于社会科教育及研究的专家、学者,出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促进社会科的教学。其中一位专家在他的著作(教师用书)中开列了社会科课程的379组基本素材,这些基本素材包括富于启发性事实、令人吃惊的统计资料、有关的探究发现和具有实践价值的资料等。他是按社会科相关学科领域分列的,其中美国历史104组,世界历史57组,美国政府34组,消费经济学31组,社会学55组,心理学55组和地理学43组。[11]所有这些基本素材,构成了社会科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基本要素的提炼对于构架社会科课程(包括“10大主题轴”的提出)是十分有价值的。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过开设初中社会科课程的计划。真正付诸实践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上一轮课程改革部分省市初中阶段。经过10年的实验,在新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广至全国。中国社会科课程起步较晚,但走的却是一条积极而又稳妥的改革之路。从提出设想到部分省市的尝试,再从局部地区的实验推广至全国性的实验。经过初步的实验,我们已经认识到《历史与社会》的开设需注意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不追求各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而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价值观方面的培育。第二,以不削弱历史教育为代价而开设综合社会科课程,就需妥善处置历史学与地理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第三,作为直接体现学生“个体社会化”教育宗旨的社会科课程,历史与社会课需妥善处理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问题关涉社会科的实践与理论探讨问题。
3.两国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侧重点更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两国的社会科都含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美国的社会科关注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但更为强调民主观念和美国价值观。在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的导论中阐释社会科的涵义时,开宗明义地提出社会科的设计,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公民的素质,而这一素质是由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方面要求组合而成的,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具备民主社会中的公民能力。在第十个主题轴“公民意识与实践”中再一次提到公民意识与实践是社会科的主要目标,社会科课程应提供学生民主社会中公民实践,以及公民意识和原则的学习机会。[2](3,30)注重民主观念和美国价值观的培育,与美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学校历史教育中心、布拉德利委员会(旨在促进全美历史教育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和加利福尼亚州教育部都认为,美国人不像其他国家和民族,不是依靠共同的宗教信仰走到一起来的。然而,美国有约束美国公民行为的共同遗产,那就是关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民主观念。美国的学生必须认识到,关于自由、平等和公平,以及公民的政治、经济权利和义务的民主思想构成了美利坚民族的道德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正像过去那样,今天也正帮助公民在正确与错误,同时也在两个价值观发生冲突时进行选择。[12]这是美国学界人士的看法。
我国的社会科关注民主与法制的教育,更为强调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课程标准(一)》和《课程标准(二)》都提到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也都十分强调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而这些要求,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基本国情是相吻合的。总的说来,这一问题是与国家、民族的自身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反映了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
四、社会科课程世界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程一体化的态势日趋显著,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为新世纪学校制订课程改革蓝图时纷纷推出了社会科的课程构想与计划,从这些构想和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课程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一)课程结构多样化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综合课程兴起,在社会科学课程一体化的大趋势中社会科课程结构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如前所述,美国推出“10大主题轴”作为架构课程的理念与构想。与之相类似的,有中国台湾地区新世纪课程计划中的社会学习领域“9大主题轴”,以及澳大利亚1994年公布的课程计划等。台湾地区的新世纪课程计划,提出1~9年级“七大学习领域”,其中社会学习领域由“9大主题轴”组成,即人与空间,人与时间,演化与不变,意义与价值,自我、人际与群己,权力、规划与人格,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关联。②1994年澳大利亚公布“社会及环境研究:全国学校的课程蓝图”,提及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范畴,分为“五大主概念”,每一主概念由若干次概念组成。“五大主概念”为:时间、持续与变迁,地点与空间,文化,资源,自然和社会系统。[13]
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对整个教育包括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出现了课程的综合化与细分化相结合的趋势。在中学阶段设置了综合性课程“社会知识”,由社会、人和个性、文化、经济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社会结构、政治、法的概念诸部分构成。[14]
日本1998年公布的课程计划,初中设置社会科,由地理领域、历史领域和公民的领域组合而成。高中设置的公民科中有“现代社会”综合课程。[15]
香港地区教育署在1990年编订的社会教育科课程纲要颇具特色。初中设计两套方案,方案Ⅰ设置与历史、地理并存的社会课,方案Ⅱ设置取代史、地等课的社会科。[16]
另外,如前所述,中国教育部制订了两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开设社会科课程,需打破历史、地理等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起新的、适应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有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主题轴”的方式进行整合(如美国、中国台湾地区等),有的围绕问题组织课程内容(如俄国),有的设计“三维立体”式课程体系(中国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日本则在初中设置分科联合型社会科,在高中设有综合课程现代社会。香港地区更设有功能不同的两套课程方案,设置了与史、地并存的社会课,以及取代史、地的社会科,总而言之,中学阶段社会科课程结构多样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二)课程体系整合化趋势
社会科课程体系的整合化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涵义。
1.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
包括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无论是美国的社会科,还是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科等,都在对上述这些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构成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知识系统,这是综合课程的基础。
2.方法论的整合。
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两个方面。综合课程不仅追求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更追求方法论的整合。在社会科课程中,需提供陈述性的知识系统,还需提供程序性的知识系统,以促进学生建构起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比如全美社会科协会推出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在关于社会科课程的涵义中提到,历史学的训练,认清概念的由来,探讨说明概念的原始资料,分析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概念,这便是历史学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地理学的训练,确定某一概念首次出现的地点,认清某一事物从一个区域或国家运动到另一个区域或国家,认识观念传播的全球联系,这关涉到地理学的空间观与一些基本方法的学习;政治学的训练,运用政治制度的观念,探讨政府的结构及其运行等,这是关于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的学习。[2](3-5)美国一些学者在新世纪出版的著作中也十分强调社会科课程中方法论的学习与指导。[17]中国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3.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社会科课程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而这一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整合而成的,因此社会科课程需体现这样的整合。全美社会科协会制订的社会科课程标准,提出若干教学原则,认为当教学是综合性的,那么社会科是富于成效的;当教学富于意义时,即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信仰、态度相联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学习不仅在学校中,而且在社会上都是有用的,那么社会科是富于成效的;当教学富于价值观教育意义时,那么社会科是富于成效的。[2](11-12)中国与日本的社会科课程也都提出了类似的整合要求。
(三)课程内容开放性趋势
社会科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1.内容更新方面的开放性。
即与时俱进,不断吸纳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这是各国社会科普遍追求的一个方向。
2.课程体系方面的开放性。
即课程不仅提供社会科学相关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连,互相融会,整合为一个整体,这是由本门课程的特点与教育目标所决定的。如中国按《课程标准(一)》编写的课本,编有“传媒”与“社会”单元,内容包括了传媒的发展、传媒改变生活、正确对待传媒和网络的生活等。[18]按《课程标准(二)》编写的课本,编有“来自家乡的报告”活动课,促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认识社会的一些基本方法与能力。[19]
① 2004年教育部对《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修订后,《历史与社会》两个课程标准合而为一,但仍保留两个实验稿中各自的课程框架。
② 见中国台湾地区制定,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社会学习领域.2001.
参考文献:
[1]Loretta Sullivan Lobes.Surveying State Standards:National History Education Networks 1997 Report on State Social Studies Standards[J].The History Teacher,1998,(2):221—223.
[2]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Z].Mary Land: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2001.
[3]Jake Levin.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
[4]Francine Alexander,Charlotte Crabtree.Californias New History-Social Science Curriculum Promises Richness and Depth[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8,(9):1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一)[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2.
[8]Michael Whelan.Why the Study of History Should Be the Core[A].E Wayne Ross.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C].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54-55.
[9]中国台湾地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英国小学社会科课程之分析[M].中国台北:三民书局,1992.2-5.
[10]Arthur Zilversmit.The Bradley Commission and American History[J].The History Teacher,1989,(11):45-51.
[11]Ronald L Partin.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Book of List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2.
[12]Charlotte Crabtree.Improving History in the school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11):25-28.
[13]周愫娴.澳洲的社会科课程[J].教育研究(中国台湾地区),1998,(8):32-43.
[14]白月桥.俄罗斯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5.
[15]日本文部省.关于课程改革的说明特集[J].中等教育资料(日本),1998,(9):104-162.
[16]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中学课程纲要·社会教育科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三适用)[Z].香港地区:香港政府印务局,1990.
[17]Pamela J Farris.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ocial Studies[M].New York:Mc 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1.10-18.
[18]韩震,刘北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8-64.
篇5
关键词:阳湖拳;历史起源;风格特点;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64-05
Abstract: Literature review,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re applied in this article to research the origin,the kind of system,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 and feature of Yanghu-Quan. Fo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provides reference and basis,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Yanghu-Quan are to be provided.
Key words: Yanghu-Quan;historical origin;types; strategies
阳湖拳又名常州南拳、苏南船拳和江苏南拳,是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的重要地方稀有拳种,是江苏最具地方特色的唯一拳种,阳湖拳起源于道家,创发于江苏武进,现流传于苏南水乡的广大地区及周边的上海和浙江一带的太湖流域,相传为宋代“南侠”展昭所创。阳湖拳集“南拳北腿”之长,具有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转,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1]的独特的拳种风格。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奇特的阳湖拳引起了国内外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亦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出了阳湖拳之强劲风采。
1 阳湖拳的历史起源
1982年原国家体委在武术挖掘整理时,提出对拳种的界定是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统观拳术类别的称谓,一般按照该拳术的创始人、流传地域、运动技术等特点的不同划分命名[2]。目前已经确认我国现有拳种约有130个之多,阳湖拳因其具备“拳种”的特点,而被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小组作为挖掘的重点地方拳种和稀有拳种。据《武进县志》载:阳湖拳源出道家武术,始于宋代,为常州武进人展昭(展雄飞)所创,后经常州武进籍人胡世将、邹浩、姚言等人继承与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较为完整体系的武术流派,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常州有着2 500年悠久历史,其中武进历史上曾一度称作过阳湖县,地理位置特殊,从宋朝到清末民初一直兵家必争之地,多灾多难,战事连绵,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常州经历的大小战争有数百次,屠城四五次之多[3]。百姓为保家护园而练武成风,阳湖拳在广大农村一直很盛行,以武进为中心,周边包括金坛、江阴、无锡、溧阳、宜兴、句容等地区广大农村可谓练武成风。据载:有的乡是村村学练阳湖拳,有的村是家家练学阳湖拳,并且村村巷巷都有自己的特色,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绝技[4],为传播和发展阳湖拳,早在明朝,常州城内设有专供有志青年学武和学文的场所,形成历史上的阳湖文派和阳湖武派,现在由于人们只提阳湖文派(阳湖文学、阳湖画派、阳湖诗社等),而不提阳湖武派。为弥补常州一直有阳湖文派而没有阳湖武派的缺憾,1991年经常州市政府提议,常州市体委及市武术协会商定,并报请省体育局批准,把这一最具江苏地方特色拳种更名为阳湖拳,且成立了常州阳湖拳协会。
2 阳湖拳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历经屠城与兵燹等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几百年长期的创始、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阳湖拳逐渐形成了地区倾向的风格流派,虽然基本上大同小异,但因创发中心有五处,故分成五种流派,即茅山派(即茅山、黄金山、长荡湖、金坛、句容等地)、横山派(即常州东北方向的横上桥、郑陆、芙蓉、舜过山、江阴、张家港等地)、阳山派(即常州东南方向的阳山、子是湖、双庙、虞桥、遥观、洛阳、漕桥、宜兴等地)、西山派(即常州西部和西南方向的卜戈、湟里、东安及溧阳山区)和紫阳派(由常州市区的天庆观,因观主张伯端是道家南五祖之首的紫阳真人而得此名)五种流派。一般而言,武术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派别[5]。与现代武术的各种运动形式一样,实质上都是对博大武术的不同分类方法。由于早期受到当时武术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武术进行流派划分,而现代的武术运动一般都是按现代体育的运动形式对武术进行分类的。阳湖拳流派的划分主要以不同地名命名的,但由于传承人的缺失等历史原因,现存的阳湖拳流派仅保存有茅山派、横山派和阳山派三个门派和近百个武术套路。其中,茅山派,以武进西南边陲重镇湟里往西不到10公里的茅山而得名,是三大主流派中最大的一派,现有套路包括:岳家拳、呼家拳、武松地躺拳、武松脱铐拳、王英下山拳、鲁达醉打山门拳、羊五郎下山、红孩儿下山、板凳拳、林冲十八手、许宁金强手、道家三翻拳、岳家枪、武松双刀、太祖蟠龙棍、阳湖青龙剑、阴手齐眉棍、叫花打狗棍、秦琼双锏等30多个套路;横山派,以常州东北20公里处的横山得名,现有套路包括:前五虎、后五虎、金台手、捉铃手、杨家拳、武松拳、二郎拳、太祖拳、猴拳、板凳拳、大罡拳、醉八仙拳、十八棍、麒麟锤、狮子搂尖刀、青龙刀、阳湖剑等30多个套路;阳山派,以常州东南20公里与无锡交界处的阳山得名,现有套路包括:杨家拳、兴唐拳、五虎拳、二郎拳、武松拳、鱼叉、船桨、扁担、钉耙、绳索、三节棍、月牙铲、武松棍、盘龙棍、把门凳、鲁智深下山等30多个套路。
从现存的阳湖拳流派和套路来看,阳湖拳在长器械上,主要有枪、棍、叉、扁担、秤杆等,在短器械上,主要有锤、单刀、板凳、双头木叉等。与其他拳种器械具有显著区别的是,阳湖拳的器械大多以乡间农具为主,体现出了阳湖拳独具的以“巷战和水战”为主要风格特点的拳术套路,符合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依据阳湖拳传承人吴志泉老先生的口述,阳湖拳套路的主要特点:(1)手型步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鲜明特征。阳湖拳对四肢的要求为掌型呈瓦楞掌,又名卷帘掌,即拇指、四指并拢时中指在后。弓撑步的前足大扣,与后足平行成长三步,称骑龙步。虚步偏重侧身低矮,称寒鸡步。马步不准左右大开,要小幅四平八稳,称四平步;(2)拳架低矮,幅度很小。文化的起源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人素有“北人善骑,南人善舟”的说法,这便说明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文化发展。对于阳湖拳,因常州武进地区为江南水乡,水网密布,因练武时场地受限,形成拳架低矮、动作幅度小等特征,可在船头、八仙台上练拳,便有“拳打卧牛之地”一说,动作幅度小可以在练习中有效防止因动作过大造成的伤害,同时也有助于在进攻中的快速回防。(3)原地旋翻,拳路短套。因场地受限,没有助跑空间,套路中的纵跳、旋翻、腾挪动作,均为原地爆发,难度大,每个套路一般在20个左右。(4)拳脚并重,上下同用。与南重拳、北重腿的传统倾向不同,阳湖拳因小幅小架紧凑,在动作结构上注重拳腿并用,上下齐动,重于进攻。(5)近身短打,进多退少。阳湖拳常以暴风骤雨般的进攻先发制人,在与敌对抗中采取近身贴靠短打,以攻为守的风格。(6)短小精悍,快速勇猛。没有广东南拳的慢运气推力,也没有北拳高架亮相和潇洒助跑,节奏变化非常之快,常将掌、指、勾、拳合而为一,出招速度,瞬间制敌。(7)对打群打,行打连打。有许多一对众的打法套路,常能一路走一路打一路前后打、连环打,无不体现出阳湖拳进攻犀利的特点。(8)器械多,三十六种。阳湖拳器械特多,共有三十六种,除武术常用十八般兵器外,阳湖拳还能因地制宜地运用毛巾、船桨、鱼叉、板凳等生产生活用具作为武器,另有铁蜈蚣、铁胡蜂等奇特兵器;(9)练拳唱曲,开合呼吸。练习阳湖拳时,口中要唱念拳谱或歌诀,歌诀内容皆为历史典故,如关云长单刀赴会、张飞喝断当阳桥、神计妙算诸葛亮 [7]等,形成了开合呼吸法,越唱越练越有劲。现在大多不唱了,唱曲使拳速的快慢节奏与运气的开合吐纳是完全一致配合的,胸中不易憋气。(10)左右对练,前仰复合。阳湖拳在同一拳套中,经常融合不同套路,如醉醒拳,前半段是醉拳,酒杯一摔,后半段为醒拳。对打拳,把金庸小说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术变为现实。
可见,与其他拳种相比,阳湖拳拳种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外形特色:武进属江南水网地带,而且在之前的村庄和人口都比较密集,不像北方人少地多,可以在广袤的田野上开辟战场,在水网地带两军对垒时,多半为水军作战或在城市和村庄内进行巷战。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通过逐朝逐代的战争洗礼和总结,慢慢地就演变定型为动作幅度小、招式活而刁的低中盘实用拳械套路,与敌对阵时,专取对方中三路和下三路,每个拳械套路在编排、定型上动作一般不超过30个,多数在20个左右。而北方拳种,在套路编排上均为长弓大马,大开大合,属于上盘拳种,并且在套路走势上均是在正反两个方向上直来直去,纵跳是必须借助跑才能未完成的动作。而阳湖拳在套路走势上均为四面出击,有卧牛之地即可施展拳脚了,一切闪、展、腾、挪均不需助跑,在原地即可完成,如果练到绝顶地步,在一张八仙桌上也能完成套路。(二)内形特色:主要表现在练功方法上,如在练习排打方面,阳湖拳首先从调气开始,以此来运走气血,按摩内脏,调气时最注意贯通任督两脉,并尽量使丹田和命门两穴贴近,此为三翻功。待此功练到家后,然后开始用意把气引向四肢和头部。如在练习站桩功方面,讲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如在练习步法方面,讲究行走时双腿微曲、重心下移、意念集中在双脚。如在练习发劲方面,特别讲究拧劲、寸劲、穿透劲和整体劲的练习。(三)技击特色:用阳湖拳对敌时,如果己先出招,一般直取对方下三路,让人防不胜防,如对方先出招,己则很少退让,而是抓住机遇、巧妙运用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后发制人手法。此外,阳湖拳不仅善于破腿,而且更讲究如何用腿。即,阳湖拳实际上是一种南拳北腿兼蓄,内家外家贯通的实战性拳种,表现出:拳快鸡啄米,腿长蛇摆尾,在丈余的场地上便可变幻纵、跳、跃、击、勾、劈等无数招式的特征。[6]
3 阳湖拳的现代传承价值
3.1 阳湖拳的身体锻炼价值
中国的传统体育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阳湖拳得以流传至今,说明它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的,它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武器的进步,使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的技击在实战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停止自身的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追求更进一步。社会越进步,工具越发达,人类付出的精神能量越来越多,而付出的肉体能量却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文明方向。[7]阳湖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之一,江苏地区特色拳种,其强健体魄之功效当为传承的主要形式。阳湖拳不仅有套路练习形式,还有对抗练习形式;套路练习中不仅有拳术,还有多种器械;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对练,并且还有各种流派。阳湖拳动作幅度小、动作突然对场地要求不高等特点,对于练习者来说,不仅可以防止因动作过大导致的拉伤和其他不必要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它的一些技术动作可以提高练习者地平衡、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长期练习阳湖拳,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培养意志品质等。
3.2 阳湖拳的爱国主义精神价值
自古以来,常州武进地区人民不屈外辱,自元朝以来至都有可歌可泣的以暴制暴的武力抗战历史,尚武风气千年不绝。常州武进一带流传着许多阳湖拳师爱国主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传奇故事,人们口口相传,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夸赞与敬重。有抗倭名将唐荆川亲督海师狙击倭寇和运用阳湖拳力擒刺客的故事,有戚继光将阳湖拳融会贯通,创造戚氏长拳,教授将士,训练出精良的戚家军的故事,有阳湖拳西山派代表人物陆宜川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故事,有一告老还乡传授阳湖拳的冯氏武举人,在太平军攻村时手挽百斤硬弓,率领乡民誓死抵抗,坚守18天的故事。这些故事代代流传形成了阳湖拳派的“阳湖武魂”精神,与阳湖拳的传承共同构成了常州武进地区人民自强自立,不屈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在当今社会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提高道德水平,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阳湖拳传承活动的开展,可以起到弘扬民族人文精神,传播地方文化的作用。
3.3 阳湖拳的竞技审美价值
武术可供观赏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体育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有运动员表演和观众观赏这样一个相互活动的过程。武术既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具有人体运动的一般审美价值,又是一种武技,能表现人在攻防技击时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又具有一种技击性的神秘色彩和审美价值。[8]阳湖拳重于进攻,在进攻中常常表现出暴风骤雨般先发制人的态势,加以出拳时飘忽不定的身体形式增加了表演的不确定性。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各种器械(阳湖拳的器械大多以乡间农具为主)的运用也提高了阳湖拳表演过程中的可读性(体现出阳湖拳独具乡土特色的风格)。因此,阳湖拳在表演过程中最能体现它的审美性和技击性,这也是阳湖拳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和省级以上重大武术比赛中获得佳绩的重要原因所在。
3.4 阳湖拳的技击价值
阳湖拳曾在历史上多次发挥过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重大作用。明代名将唐荆川、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用阳湖拳打败了倭寇;护卫陈坤书用阳湖拳训练士兵,抗击清兵。尤其在水乡地区,利用阳湖拳“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快速勇猛,近身短打”等特点来抗击外敌,除暴安良,保护了一方平安。在现代,阳湖拳的技击价值虽然已不如战乱时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有近距离搏斗的可能,在公安部门执行公务时格斗技术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在善恶斗争时运用格斗技术的情况,善良的人们在掌握了阳湖拳的一些技术后,往往会有一些安全感。所以阳湖拳仍然有它不可忽视的技击价值传承。
3.5 阳湖拳的历史文化价值
阳湖拳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武术,承载着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许多抵御外敌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常州太守姚言及抗倭名将唐荆川、戚继光;江南大侠白泰官等许多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与阳湖拳联系在一起。阳湖拳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史料记载:阳湖拳在历史上一直是民间庙会、行会、节日期间大型民间文化活动中最主要的展示项目,强劲优美的肢体语言、边打边唱的武术表演是活动中的亮点,起到增强气氛、娱乐群众的作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当前这种节庆的民间武术表演已成了一种民俗时尚,是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节庆时期开展阳湖拳活动,可很好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近年来,阳湖拳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和表演,影响较大,已传播推广至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等国,成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手段和载体。
3.6 阳湖拳的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改造教育客体和对象,使其变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和需要的客体和对象。武术历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不仅具有身体锻炼的功能,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兼具道德修为和技术体系的双重价值功效。通过阳湖拳的手、眼、身法、步等拳术和各种器械技法的技术技能进行人体的外部肢体教育;还可以通过阳湖拳的德、礼、书籍、拳论、秘诀等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理论知识教育;也可以通过阳湖拳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人文思想等进行心理情感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审美欣赏教育和人文修养教育等。总之,阳湖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式的代表之一,在新时代,挖掘阳湖拳的教育价值,对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4 阳湖拳现代传承面临的危机与对策
4.1 阳湖拳传承面临的危机
阳湖拳创于宋元,盛于民清,在元代,虽朝廷严令“汉人不许练武,刀枪必须入库”,但常州武进人蒋之俊仍坚持习武练拳,传授技艺,使得阳湖拳术在民间广泛传播,生生不息。到了明代,是阳湖拳兴盛时期,《扬州唐襄文公祠记》载:抗倭名将唐荆川将“阳湖拳”授予弟子戚继光,经戚继光创造发展,形成了“戚氏长拳”,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并在常州创办阳湖学署,专供阳湖拳爱好者们聚会、交流、习武练拳。在清初,武进丰南乡成立了“西崦拳术会”,继承和发扬阳湖拳,清光绪年间,形成阳湖拳“横山派”,清永贞年间,阳湖拳传承人白泰官开创了阳湖拳“紫阳派”。到了民国九年,武进县成立“正德国技社”,聘请名家传授阳湖拳术和各种兵器套路,并于民国12年派出代表队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武术运动会。正如《武阳合志》记载:常州历代出现得一批文武双全的“武进士”、“武举人”使得阳湖拳得以根植民间,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初,武术再次受到重视,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传统武术资料挖掘整理工作,江苏拳种虽然多,但大多是外地传入的,唯有阳湖拳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突出。1984年,按江苏省武术协会要求,常州市成立了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专门调查有关阳湖拳的溯源和现状。为避免与广东、福建的“南拳”产生歧义,挖掘整理小组将“常州南拳”正式命名为“阳湖拳”,并报上级同意,定为江苏省重点拳种,被载入《常州南拳械录》、《江苏传统武术》、《中华武术大辞典》等书刊。1991年,常州市阳湖拳研究会成立,先后由阳湖拳嫡传拳师杨金孝和朱全海担任会长和教头。2007年,在地方政府、教育界、体育界领导及老会长的杨金孝同志的关心支持下,新会长朱全海把阳湖拳引进校园普及推广,实现了地方文化与学校素质教育联姻。武进淹城中学将阳湖拳列入校本课程,现在阳湖拳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广播体操,成为该校学生的必修课。同时,许多家长也慕名将孩子送到杨金孝、朱全海门下学习。2009年阳湖拳被江苏省文化厅确立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阳湖拳被列为江苏省十七届省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项目,并作为江苏省的民间体育项目而参加中央电视台《动感中国》专栏的摄制,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阳湖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向前发展,但就当前来看,阳湖拳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其一,是由于阳湖拳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比赛拳种,地方武术队没有队员练习阳湖拳,更没有组织地方性的武术比赛,阳湖拳被一些主流组织边缘化。其二,是优秀传承人处境尴尬。阳湖拳没有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扶持,优秀传承人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也没有活动场所等。其三,是国外武技的强烈冲击。国外同类武技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中国大为盛行,大街上到处可见到空手道、合气道、柔道、跆拳道馆,吸引大批青少年人群,而阳湖拳缺乏宣传,社会上了解的人越来越少。鉴于阳湖拳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拳种的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整理、继承、大力扶持和发展阳湖拳术已成为我们武术界和文化界的当务之急。
4.2 阳湖拳传承的对策
4.2.1 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
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阳湖拳的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阳湖拳流派、技术、口诀等,以及有关阳湖拳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全貌和主要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好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阳湖拳以人为载体,与人共存亡。有艺之人在,此艺即在;有艺之人亡,此艺即亡。言传身教、口而相传、代代相传,是阳湖拳延续的奥妙与诀窍,所以杰出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应得到特别关注。1950年,日本政府实施“人才国宝保护体制”,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人类活财富”体系,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整体框架的一部分。“人类活财富”、“人间国宝”指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杰出的传承人。2009年6月,我国文化部也已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对该省首批232位传承人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1万到3万的约占47%,3万到5万的仅占12%。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9]
可见,制定阳湖拳杰出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开展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把阳湖拳的杰出技艺“活态”保存下来。政府和社会一方面要给与杰出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以维护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授予荣誉,以满足和提高其精神追求。另外,阳湖拳具有观赏性较强的特点,政府要鼓励杰出传承人走向市场,但同时也要限制过度市场化等问题。即保护阳湖拳杰出传承人要做好认定、命名、发给补助金、鼓励钻研技艺和培养弟子等工作,妥善解决好阳湖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实际生活困难,充分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4.2.2 利用现代科技,做好阳湖拳的信息化传承
进入新世纪,数字技术因其独具的保存和传播优势,日益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典藏和展示之中,形成纸质载体的典藏向数字媒介载体典藏发展;单纯文字的记录向图、文、音、像立体化记录发展;传统的舞台展示,书本传播向3D动画,全景全息呈现方式发展等等。现代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和传播、增值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民间技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其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带来了文化遗产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一些列革新。[10]
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民间体育的档案资料如录音、影像、动作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介质中。建立阳湖拳传承人、传承群体资料库和现有的全部套路、拳诀及相关兵器的素材库以及图像检索库等,能够提高研究者和保护者查询相关数据的效率,能够拓展阳湖拳的保护思路、促进创新思维,从而整体提升对阳湖拳的研究、保护和传播的水平。信息化传承的方式,图文并茂可使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和学习阳湖拳。此外,可以通过现代媒体,加大对阳湖拳的宣传,使公众认识阳湖拳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参与到阳湖拳传承中去。因此,在做好阳湖拳申遗工作和保护传承人的同时,阳湖拳的信息化建设也迫在眉睫。
4.2.3 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定期举办阳湖拳专题研讨会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又源于实践。因此,在阳湖拳的理论研究中要始终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民间,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阳湖拳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阳湖拳的基础理论研究,即关于阳湖拳总体认识的研究,包括它的历史、概论等;阳湖拳的技术理论,即各流派的技术风格、结构特点,包括拳术与器械技法原理、攻防技击原理、功法原理、技术创新研究等;阳湖拳的应用理论研究,即阳湖拳实施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包括阳湖拳教学理论、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阳湖拳专题研讨会的方式,加强有关各方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科研,制定发展规划,促进阳湖拳理论研究的发展。
4.2.4 建立培训基地和协会,努力构造传承的文化环境
著名人类学家曾说: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会走向衰亡;文化又是坚强的,走出去还能走回来,这种走回来就是需要一个族群的集体反思,集体觉悟。[11]民俗学理论也认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是民俗得以产生的基础条件,也是民俗得以生存与延续的根本保证。任何一种民俗,如果丧失了其存在所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则必然发生变异,要么这种民俗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乃至其性质发生变化,要么这种民俗事相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一种死亡的民俗。[12]这些说法与理论无不说明文化环境对于一种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作用,阳湖拳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要得以流传,努力构筑阳湖拳的生存环境尤为重要。因此,政府、社会要出资组织,建立常州阳湖拳培训基地,邀请名家授课,组建阳湖拳表演队,成立阳湖拳总会和各级地方协会、研究会等,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同时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加大宣传,使公众进一步认识阳湖拳的健身、文化交流、教育等价值,努力营造一个阳湖拳发展与传承的文化环境,改善群众对祖传绝技的淡漠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麻木与无知。集政府和社会力量把这一最具有江苏地方特色拳种继承和发展下去。
4.2.5 挖掘阳湖拳的教育价值,服务于学校体育
我国历次颁布的教育刚要都明确提出体育在大中小学地位,即体育课大中小学是必学课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4年,与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刚要》,要求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样的教育时代背景,为阳湖拳服务于学校体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了机遇。
据笔者统计(见《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优势与策略研究》一文),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2.6亿,其中有近1.6亿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0%以上升入高中;83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学校;此外,还有100多万硕士研究生和24万博士研究生,且年年有毕业的,年年又有入学的。如果他们都先后都能在学校了解和学习阳湖拳,若干年后,阳湖拳传承现状将大为改观。目前,常州淹城初级中学已将阳湖拳列为素质教育的校本课程,全校31个班级1500多名学生中全部开设阳湖拳课程教学,开创了在学校传授阳湖拳的先河。阳湖拳在学校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学生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阳湖拳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信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代学校授课不同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为使阳湖拳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我们首先要树立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和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阳湖拳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解决好阳湖拳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教学内容、方法等,实现阳湖拳真正走进学校体育教育。
5 结 语
武术拳种的产生是中国武术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简单的攻防格斗动作摆脱原始的格斗技能和军事武艺,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13]在中国民俗民间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武术拳种始终是作为武术的本体而存在的,也正是由于武术拳种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武术具有了极其丰富的攻防格斗理论和技术,为人类攻防格斗技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今社会形势下,跆拳道、空手道等现代西方的健身项目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传统武术因其投入、宣传等方面的不足,受到大众和政府方面的忽视,因阳湖拳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比赛拳种,被主流组织边缘化了,使得阳湖拳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人间正道是沧桑,加紧对阳湖拳拳种研究,彰显阳湖拳的实用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接纳阳湖拳,让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的阳湖拳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或许是阳湖拳继承与发展虽艰难但踏实的路径。
(致谢:本文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得到省体育局社体中心、武进体育以及常州阳湖拳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肖飞.阳湖拳[J].江苏地方志,2005(2):61.
[2] 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6-7.
[3] 李荣,简波,齐莹等.论阳湖拳的吴文化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48-53.
[4] 肖飞,李邢飞.阳湖拳[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5]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
[6] 肖飞.阳湖拳:江苏唯一地方拳种[N].常州日报,2005-02-04.
[7]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32.
[8]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9] 周清印.老艺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9-06-14.
[10]李春霞.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09,110(5):233-234.
[11]韩晗.期待原生态回归[J].民族论坛,2007(01):19-20.
篇6
课程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基本载体,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一女中一方面严格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女校的办学特色,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和实施了校本课程的项目建设。
一、梳理校史,传承女中优良课程传统
复校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女中的特色在哪里?学校都是女生不是女校的特色,校园环境布置得女性化一些也不是女校的特色。我们认为,女中在百年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学校文化,其中蕴含了女中的特色:有一种关注女生身心特点的管理模式;有一个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适合女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模式;有一套女校独有的提高女生人文素养的校本课程;有一个女校独有的校园文化环境……其中,最能体现女色的,无疑是女中的课程建设。
翻开女中的校史,我们发现早在民国时期,女中就有教师开发课程的先例。那时教师都是一时之选:国画大师钱松岩曾在本校任教十年之久,著名国学家冯其庸先生教语文,音乐理论家钱仁康教音乐,秦同培教语文的同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编辑出版了大量语文教材……这些教师所用教材大多都是自编自用,也有鲜明的女色。如语文课本就用专门的女子国文教材,除了传统的女子伦理说教外,还有大量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内容。除此之外,女中还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如女子修身、家政、礼仪等课程。
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继承女中课程传统的基础上,整体反思学校特色的基本条件和师资优势,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校就被评为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2004年又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20年来,学校先后有上千名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艺术竞赛中获奖,每年都有艺术特长生考入国内著名艺术院校深造。学校的外语课程也很具特色。一女中是无锡市外语特色学校、双语实验学校,学校外语学科组还荣获了江苏省总工会颁发的“巾帼建功示范岗”。
二、整体规划,开发富有女色的校本课程
1.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课程需求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严格遵循课程开发的程序,作了大量的先期调查工作,掌握了学生的课程需求,使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学校层面制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发放《自主选修课程意向书》,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生活情趣四大领域广泛征询学生对课程的意愿,从中整理出60多项众多学生喜欢的课程项目,如:心理学初步、交往与礼仪、美学初步、韩语、日语、瑜伽、家政、插花艺术、旅游地理、计算机应用、医学保健、生命科学史、气象观测、摄影等。内容涉及面之广,足以反映女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强烈愿望。我们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中发现了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她们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出了注重过程、加强思维训练和实验动手的建议;对校本课程的建议则体现了新时代女生多元化的需求,参与性、自主性的要求非常强烈,如许多女生提出开设卫生保健课、网球课、瑜伽课、学习方法辅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
调研还得到了学生家长的鼎力支持。通过家校联系本,我们向家长们宣传新课程理念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家长不仅对学校千方百计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机会表示非常赞赏,而且还主动与老师沟通,协助学校教育孩子注重个人修养、培养广泛兴趣,不少家长还给学校开设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建言献策或提供各种帮助。
2.整合资源,规范课程开发程序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可行性、必要性出发,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开发和实施。我们从校情和师资条件出发,根据学校教师的个人特长和教学精力,在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基础上,积极开发富有女色的学生自主选修课程。我们的基本操作模式是:
一是充分挖掘师资人才资源。开设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遭遇的第一问题就是要有相应门类的专业师资,但事实上这样的老师并不多。于是,我们根据教师原有的综合素质与个人兴趣,发现他们的特长,鼓励教师发展第二专业。
二是进行政策配套。对参加开发自主选修课程的老师,我们在工作量计算和绩效考核时有明确的政策性倾斜与优惠,让积极为课程开发作贡献的老师能够得到充分的认可与肯定。
三是学校组织科研骨干为教师们提供必要的规范性指导,逐步使校本课程建设步入正常化、科学化轨道。
3.整体架构,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利用完中优势,在初中建设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课程。学校依据重点明确、从易到难、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将初色课程分为“女淑”、“女雅”、“女秀”、“女巧”四条主线,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依次开展。“女淑”课程与学校崇德教育相结合,利用每周班会课时间,弘扬女校“崇德、明礼、博学、力行”和女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精神;利用每周一节体育健康课时间,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直面女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帮助她们调适身心,健康成长。“女雅”课程深化发展学校的外语教育特色,引导学生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通过经典诵读涵养女生气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对社交礼仪的学习,展现女校学生良好的礼仪规范和风采。“女秀”课程通过对女生的形体塑造、艺术熏陶,培育当代女生端庄大气的外表和聪颖灵动的艺术气质。“女巧”课程通过对学生应用技术的培训,促进女生心灵手巧,为幸福人生奠基。
在高中阶段,学校已经开发了吴地文化与女学传统、女子形体、女子国学、心灵成长、美术与审美、声乐基础、美术欣赏与动漫创作、民族器乐、电影艺术、生命科学简史、主持与播音、日语口语、英语口语20余种校本课程。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国际交流、健美修身、思维训练、音乐舞蹈、手工制作、书法绘画、动漫基础、图像处理等8个系列的校本课程。每个系列还细分若干子项目,如“国际交流”系列包括礼仪、小导游、日语基础、英语表演等,“健美修身”系列包括健美操、球类等。在近40门校本课程中,有近20门有学校自行开发的教材,如《英语口语》、《日语口语》、《吴地文化与女学传统》、《生命科学简史》、《动漫基础》、《图像处理》、《摄影初步》等等。其中,环境教育校本教材荣获无锡市首届环境教育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高中生生涯规划》为国内第一本中学生生涯规划校本教材,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2009年9月起连载课程的主体内容。
学校重视活动课程的建设,建有铜管乐队、文学社、小记者团、义工团、阳光心理协会、篮球社等20多个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将课内学习向课外甚至校外延伸,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其中,学校文学社是全国百强文学社之一,成员曾荣获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书画社已有30多人进入了美术学院、高校美术系深造;20多位学生通过自然之友社活动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获奖。学校还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北大微电子学院院长杨芙清教授,华东师大博导、著名作家陈子善,中国水产科学院杨健博士,中国农科院胡文绣研究员,安徽大学原副校长程慧霞等知名人士与学生面对面,谈女性的成长与成功,这些活动给女中学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女中还鼓励学生走出国门,每年利用寒、暑假出国访学,开拓自己的视野。
三、有效落实,建构女色课程实施体系
课程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我们通过学生个人自选、小组自由结合、老师指导建议等形式,开展了跑班式、菜单制的自主选修课实验。在具体实施学生自主选修课时,我们注意做到:
一是确保自主选修课程的师资。我们除了利用本校师资外,还积极利用了社会资源,聘请了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开设锡绣课程,聘请专业教练开设网球基础课程。我们还和省内最优秀的交响乐团――江苏交响乐团合作开设管乐课程,聘请江苏交响乐团青年指挥家、曾荣获荷兰国际音乐节指挥金奖的陆铭老师担任乐团指挥和艺术指导。在陆老师精心组织下,学校管乐团先后在无锡吴文化展示活动、无锡迎世博文化展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与比利时富有盛名的斯卡塔皇家管乐团合作演出,拓展了学校管乐团的国际声誉。学校管乐团将于2012年2月赴欧洲与已有百年历史的荷兰皇家管乐团合作“双百音乐会”,并受邀参加比利时德圣特罗国际音乐节和荷兰圣奥德鲁国际音乐节。
二是确保自主选修课程的时间。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规定的课时,每周安排2课时作为学生自主选修课时间,排进课表。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以年级为单位,跑班上课,有的课程根据师资、场地、课程目标等的具体情况,进行跨年级跑班上课。
三是确保自主选修课程的场地。我们学校场地十分狭小,教学用房也相对紧缺,但是作为一所特色老校,学校专用教室和特殊用房相对齐全。我们因地制宜用好各种房舍和场地――把器乐课程安排在学生实验剧场,让学生时刻感受舞台表演氛围;把“形体与舞蹈”课程安排在舞蹈房,让学生随时可审视自己的个人形象与动作效果;把“书法与美术”课程安排在美术专用教室,让学生时常能身临其境,感悟美的环境。学校还有一些古建筑,平时作为教学用房并不合适,但作为自主选修课程活动场地就很有诗意了。例如,我们将“国际交流”课程安排在古建筑内,同学们在那里学日语、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和英语情境对话、进行导游训练等,有效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四是确保自主选修课的设备。新开设的自主选修课程对教学设备、教具、学具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学校盘活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设备,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由于现有的教室都配置了系统的现代教育装备,原有的活动式投影仪、录音机等在日常的教学中基本不用,但自主选修课程让这些闲置的教学设备有了用武之地。如:在“手工制作”课程中,学生制作布娃娃,给布娃娃穿的衣服是用做学生校服的边角料做成的,总务处专门联系为我们做学生校服的厂家,把做校服剩余的边角料送回学校再次利用,让学生从中也接受到资源再利用、废料巧利用以及节俭等教育。
四、立足校本,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底线保障,必须给予必要的保证。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相关课程理论知识,针对女生实际,我们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立足于女校课程发展及女校学生成长,我校制订并实施了《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009―2015年高中课程改革深化实验行动方案》。2010年寒假和2011年暑假,学校将中层干部、各年级组长、各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召集在一起,利用专门的时间对课改方案进行研讨,形成校本化的学校课改制度。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我们结合高中二期课改的精神,制定了学校推进课改的基本策略,即:素质教育加性别视角。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融入社会性别意识,从性别视角审视教育现象,研究当代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寻找最适合她们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女生的潜能,积极探索女性成长成才的规律。
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进行师本化操作,遵循教学原理,细化课程标准,将宏观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可见的学生行为,明确每节课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设计教学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如数学学科组结合师本化研究,编写了初、高中数学教学案,通过教案、学案一体化,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高考质量稳步提高。
在实施国家课程时,女中注意校本化落实,依据女点,发扬文科优势,拓宽加深内容;适当降低理科坡度,通过低坡度、高密度的反馈式教学,使理科教学优质高效。数学组申报了省教育学会课题,专门研究女生数学思维的优化,课题成果获得著名数学家徐利治的高度评价,多篇课题。
在女中,体育、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一女中严格控制作业负担,确保学生休息时间,并且每天上、下午都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其他男女混校不同,女中的阳光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有舞蹈十六步、有活跃兔子舞、有青春健身操,“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已成为女中学生认可的价值观和自觉的行动。无锡市教育局体卫艺处杨柳处长在考察了一女中大课间活动后感慨地称其为“无锡第一操”,并组织全市体育组长现场观摩。
2.强化国家课程实施监控
学校制订了《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内容丰富,大到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细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所规定。“严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标准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坐标,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监控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听课,利用学校办公会议、学科组长会议等例会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对暴露的问题及时反思。学校还建立年级低重心管理制度,成立新课程改革推进及有效课堂质量监控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打造有效课堂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采集课改的第一手资料,帮助教师更新理念,激发教师的课改智慧。
鉴于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卓越成就,在2007年召开的无锡市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我校作了经验交流,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2008年,我校获无锡市市属院校办学成果奖,随后又代表无锡市参加了江苏省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10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莅临我校,对我校的课程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篇7
述职报告是干部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晋升的重要依据,述职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陈述,力求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述职者在所在岗位职责的情况。对成绩和不足,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教务处副主任年终个人述职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务处副主任述职报告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又一年的教学工作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感慨颇多。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学校领导及各位同仁的支持下,我有幸担任了教务处副主任一职,主要工作是协助教务主任做好学校的各项教务工作。除此之外,这一年中,我还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及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教研组组长,协助负责二年级的教学工作及一中学区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一年来我常虑学校发展,忧思学生管理。面对身上担任的诸多工作,我负重而行,常恐有失众望,焦虑中的我常常是劳心忧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路摸爬滚打、跌跌撞撞走来,不说成长,的确已让我感慨不已。现将自己这一年来的思想状况、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作以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踏踏实实工作、实实在在做人,是我一贯坚持的做人做事的原则。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仅凭主观上的一腔热情是远远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的。这一年来,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教育管理理念,我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学习,用许许多多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来激励自己,感染自己。业余不断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充实自己、提升思想。同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工作,为自己的成长增加营养。
二、强化敬业精神,提升管理能力
作为教务处副主任,也作为一个刚走向管理岗位的新人,无论是业务理论水平还是管理经验都存在不足,因此我非常注重向领导请教、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向书本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因校制宜,换位思考,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在各级领导及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进一步强化了我的敬业精神,更增强了“教书肓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意识,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工作中事物的处理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三、加强课改实践,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发展,要生存,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就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大事、要事,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教学、教研等活动中来。为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结合学校三六教学模式,在校长及教务主任的领导下组织全校教师积极学习课改精神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教研活动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师不但学习课改精神,而且教研组内积极观课、
- 1息,收取并报送教科研相关资料。
2、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协助任课老师组织好学生的各种竞赛、文娱活动等。
3、积极关注教科研动向,及时组织相关老师进行教科研论文及科技创新成果的撰写及申报工作。
公开课、汇报课方面
1、组织各教研组积极推荐优秀教师按时上好优质课、观摩课等,并及时进行说课、评课活动。
2、安排青年教师的汇报课,。
其他方面
1、协助教务主任,积极迎接上级的各项教育教学检查
2、协助学校领导做好学校的招生工作
3、协助教学领导做好学校教师职称晋级的各项报送工作。
4、协助一中学区名班主任室工作,积极发展新成员,及时撰写教育案例,促进学校年轻班主任的成长。
五、反思自我,愤然而前行
反思自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做为一名中层领导,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管理方面,依赖性比较强,处理问题不够机敏灵活,对问题分析不够透彻,遇事不够沉着、冷静,易感情用事。在工作协调方面主动意识不强,缺乏与领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课改理念不够充实,对课改精神理解的不够透彻。虽然一直关注教科研动态,但在教科研方面一直未能找到突破口等。面对以上不足,今后将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将工作做实做好。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以上是我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回首这一年,忙碌、充实,但我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领导和各位同仁的关心、支持,在此我衷心地向各位道一声:谢谢。功过是非自由众人评,期待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能真诚的指出我的不足,促我进步!谢谢!
教务处副主任述职报告2尊敬的领导:
您好!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简要作一个汇报。
一、政治思想方面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能认真学习党的方针和政策,自觉遵纪守法。
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会议。
2、能积极参加“____高效课堂”教改活动。
二、教学工作方面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落实“____高效课堂”课改同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地实践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认真纂写导学案。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积极开拓教学思路。课余,我还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试着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
3、坚持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认真记录好听课笔记,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做好后进生、学困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要有爱心,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学困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培养其学习的兴趣。
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正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所以我在后进生、学困生转化工作上,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教务工作方面
作为一名教务处副主任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尽最大努力做好助手和参谋,为各位教师提供教学后勤服务。布置、落实、完成教研室、学校等部门的各项任务,开展好“____高效课堂”的教研教改活动。经常进课堂听课,吸取宝贵教学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发现到教师在教学常规方面存在的问题,能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教学常规检查方面,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好。发现问题及时地指出,帮助其改正。
在教研组活动考勤方面,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从周二至周四到各教研组活动场所做好考勤登记和记录。
在学生学籍管理方面,能按照学校有关学籍管理制度,尽最大努力做好学生的转出、转入、借读、休学、复学和复读的登记,建电子档案、归类、存档;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转出、转入、休学、复学和复读的审核工作,对学生本人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
负责八年级地理、生物综合科目会考方面,能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报名、填写准考证等工作。
在教务处内务工作方面,开学初做好分发教师的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等,收集、整理教师上交的教学计划、班主任计划、教研组计划等进行归类和存档;学期结束做好收集、整理教师上交的教学小结、班主任小结、教研组小结等进行归类和存档。同时,对各位教师、学生一年来参加的各级各类的竞赛、比赛的成绩和荣誉进行登记,复印件进行存档;协助做好学期结束的各种数据的统计工作。
四、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平时,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对人真诚,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从不斤斤计较,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2、工作中还有急噪情绪,工作中的创新性还不够。
3、教学管理水平还有待很高。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___
20____年__月__日
教务处副主任述职报告3各位领导及同事:
我叫____,任____中心校的教务副主任,担任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东花寨学校的教学工作,此外还担任东花寨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这一年,在校长的领导下,确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观念,探索“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把“打造教育品牌,实施品牌教育”的思想体现在工作中。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帮助、支持下,我逐渐认为,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务副主任,应做到甘于奉献,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敢于创新,务真求实,团结协作。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喜悦,也有困惑;现就本年度的工作述职如下,恳请领导和同事们给予指导:
一、身正为范,给校长当好助手
俗话说:在其位、务其职、思其政。作为教务副主任,我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正确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两种意识,努力做好校长的助手。
1、重视合作意识。
作为一名中层领导,必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晓”,起桥梁沟通作用。在工作中,我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在校长的指导下,制订好学校工作计划及教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学校工作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作正常。
2、突出服务意识。
教学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教务处的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因此,在平时工作中,我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加强学习,不断加固精神防线,弘扬正气;二是乐于接受群众监督,自觉做到“三不”,即工作时间长不计较,工作任务重不叫苦,做的事情多不厌烦。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对工作尽一份责任,献一份力量。我不断告诫自己,要以身作则,赢得教师们的信任与支持。正所谓:“海纳百川”,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做到,对待同志态度谦和,和教师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不勾心斗角,注重团结,容人容言,荣辱不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努力营造安全的校园学习环境。
今年暑假,在校长的多方努力下,在村委会的大力协助下,维修了教室,修理了门窗、桌椅,使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求真务实,努力工作
一年来,紧紧围绕“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这个中心,积极探索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形式,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以求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展开教务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了课程,合理分解教学工作任务,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指导开展教研工作,协调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跟踪检查考核教学全过程,做到考核公正、公平;协调和指导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团结协作,服务教学
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服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实施相应的管理,逐步探索和修订各项管理和评价措施。做到学期前有工作计划、学期末有工作总结,每周有工作安排、大事有记载、活动有记录。每学期开学前,与各教研组长积极商讨、谋划教研活动主题与方式,在教研活动中,主动探究、积极实践。教研活动锻炼了一批老师,课堂教学中,他们大胆尝试,有思想,有观点,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对待学术襟怀坦荡的态度,对别人存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真诚指出,也对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非常乐意接受。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上好各门课程,有计划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中,老师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也渐渐提高。
教学是一项需要爱心与智慧的工作,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智慧来解决。虽然在教学上我可以算是一个老兵了,但我仍没有放弃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带头上公开课,坚持训练普通话。
1、课堂教学方面。
多次担任校级公开教学任务,争取大家的评议。
2、辅导学生方面。
尽管教务工作占去了我很多的精力,但在教学工作和辅导学生方面仍不敢放松。
然而,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指导水平仍然不能适应时代,面对现实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尽可能地善待自己,善待学生。
四、认真反思,努力改进
回顾两年的工作,我感觉在工作上我还经验不足。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即将实施,还有不少的困惑和不足亟待解决。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对各位教师的困难和需要了解少,超前服务、及时服务、细致服务的工作还不到位。深入课堂、指导业务的力度不够。
二是“实”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干精神还不够强。
三是“韧”字的体现上还不够。本人由于性格使然,处理问题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还不够有力,今后工作中要加以改进。
四是对新课程教学管理还比较模糊,有待于加强对课改的进一步了解。
两年的教务工作让我受益匪浅,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伟大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平凡的。教务主任的事业就是叶的事业,我将不懈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克服不足,把这叶的事业进行到底。
述职人: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教务处副主任述职报告420____年在不知不觉中即将拉上帷幕,回首的近一年来走过的路,还是留下了一些或深或浅的足迹,虽然其间有过忙碌,有过艰辛,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充实、是快乐、是收获的幸福。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个学年,学校的教学工作稳定有序、顺利开展,我的业务工作也在锻炼中和大家的帮助下,逐步成长。为了在新的一年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现对一年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牢固树立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意识,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真诚、热情、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能深刻认识到中层干部应做身正为范、做自觉遵守学校制度的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校长吩咐的事,尽自己的努力去办好;教师需要解决问题,尽自己的所能去解决。工作从不推诿懈怠。以较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二、教学工作
本年度继续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的教学任务,本人能牢固树立以教学为本的思想,时刻不忘我是一名教师,严谨教学是我的风格,追求教学优质、高效是我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我都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经常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学校管理工作
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干部,能做到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工作认真负责,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办事公平公正,敢于承担责任,不计报酬,不计名利。本学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及时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如开学初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的整理、统计和上报;
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整理、统计上报。
2、、在校长的指导下,和教研组长制订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3、制订教导工作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负责好教学工作的月常规检查,期中抽测和期终检测工作,为学校考评教师提供依据。
4、组织教师每月集中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做好学习记录。
5、组织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做好教研活动记录,虚心学习各位教师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6、每月月底对教师教学常规性的工作进行了大检查,检查包括:备课、听课、作业、教后反思工作等。
7、课堂教学是质量的关键,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本年度平时工作重点抓课堂教学,抓“聚焦课堂改革、促进教学高效”的实施情况。
每周至少听两节随堂课,通过看备课是否与上课一致,查备课的有效性。通过听课,看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11月份组织了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评审活动,有效地指导了学科教学。
8、关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安排好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各种竞赛活动。
9、顺利圆满地完成小六、初三的抽考、中考工作。
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全体初三教师的努力,今年我校初三取得历史成绩。
10、协助学籍管理员录入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照相,顺利完成了与全国学籍联网工作。
11、认真组织六、九年级的月考工作,并狠抓考风考纪,以考风带学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四、反思自身的不足,促进自己再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行的人也存在缺点和不足,更何况我们一名平凡的教师。一年伴随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缺点和不足依然显得那样突出:
1、做为一名中层领导,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
在管理方面,依赖性比较强,缺乏管理手段和方法,处理问题不够机敏灵活,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对问题分析不够透彻,遇事不够沉着、冷静,易感情用事。在工作协调方面主动意识不强,缺乏与领导之间的沟通交流,包括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尤其是与一些在性格和观点不相投的同事之间,处理不得当。
2、自身的业务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的教学思想,课改理念不够充实,对课改精髓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指导教学上,在某些时候,显得力不从心,业务上存在盲区。
比如:对部分小科教学理解掌握不够,以及在教学发展判断上不够准确,缺乏判断力。写作能力不够强,口语交际及变通能力急需提高。
3、主动学习欲望不是非常强烈,在某些时候存在懒惰心理,也有时候出现想法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主动参与学习提高的次数还少,且有时不能按需所取。
4、新的课改理念与教学评价模式有效衔接的理解上存在误区。
说白了,在教学时强调新理念、新手段,但最终的评价,也是最有效的评价手段确依然是考试。
5、进一步在“落实”上做好文章,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使每项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我想这些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自己锤炼的方向,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能不断地加以克服,本人也将一如既往地尽自己的力量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述职人: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教务处副主任述职报告5尊敬的各位考核组成员,各位领导:
大家好!本学期我担任初三1、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和初三1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时任教务处副主任职务。
半年来,在教务处我主要配合张主任负责初中部的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教学督导等工作。初入六中我用九个字形容: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在工作中,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自觉做到“三不”,即工作时间长不计较,工作任务重不叫苦,做的事情多不厌烦。半年来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现就本学期的工作述职如下,恳请领导和同事们给予指导。
一、一丝不苟抓常规,常规不失落
常规工作约定俗成,是教学工作稳步推进的“必修课程,”在过去的半年里,教务处自始至终保持着常规工作的“本色”,在做好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让常规不失落,永葆常规工作的经常性、规范化。
一是抓好常规教学,由于敦促到位,检查及时,教师们均能按要求备够课,备好课,上好课,做好常规工作。
二是组织好初中部每周校级公开课,几乎初中部所有教师都能拿出一节或几节课供全校教师观摩,或指导、或交流、或评议,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迎接了教研室对我校初中部教学工作的听课调研。在领导的总体协调下,对当天的工作做了具体、详尽的安排和布置,所听的8节课绝大部分质量较高,受到教研室领导的好评。
四是配合电教中心做好教师每次考试教学成绩的积分计算并作为六横九纵考核的重要依据并督促教师做好试题分析,学生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
五是在全体初中部全体教师的配合下配合初中各年级组组织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使的考试有条不紊,繁而不乱。考试结束后,对每次考试情况作了较详尽的质量分析。
六是与教科处成立联合督导组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研组活动情况等业务常规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督促。
二、持之以恒抓教研,教研不虚浮
学校的教研工作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本学期初中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工作,一是初中部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每周教研活动,在各教研组长的精心组织下,或指导、或交流、或评议,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二配合张主任组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课比赛,经过认真的筛选,初中部推举出高玉芳老师和侯秀芬老师代表本我校初中部参加市教育局的比赛,并最终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为我校赢得了荣誉。三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研读、分析、总结初三语文教材,做好教材分析中考考等点总结工作,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肯定。四是协调教科处组织召开了赴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汇报会,并组织赴杜郎口教师上了一节汇报课,效果较好。五是鼓励初中部教师积极或参加论文比赛,半年来多位教师论文在市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六是组织初中教师赴骈山中学,邯郸十中,高北中学等学校,参加学科研讨会,观摩会等。
三、理直气壮抓质量,质量步步高
学校的生命系于质量,质量的优劣在于课堂,本学期,依据开学初教学计划提出的教学工作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思路,初中部做了一定的工作。一是依照教学工作计划,如期每周进行公开课活动,并带动,号召初中部教师都参与到听课活动当中,每周评出的课堂质量都较高,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初中部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三是始终树立质量意识,利用周公开课活动,结合教研活动,深入教师课堂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或刚进入初中的教师及时的进行交流和反馈,力争使每节课都达到听课有效,上者有提高的目的。四是协调和指导初三毕业班工作,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因地制宜抓活动,活动促发展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校课程一个有益的补充,本学期,我组织了以下活动。一是配合初中语文教研组组组织初中部学生参加《语文周报》全国作文比赛,共有263人参加,截止目前共有124人获得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暑期还将角逐一等奖。二是配合初三年级组组织初三全体师生召开初三一模质量分析会,初三优生座谈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配合初二年级组,组织召开了初二教师期中质量分析会,配合初一年级组召开了初一教师调度会等。
此外,还从学校的大局出发,做好了其它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说明。
存在的问题
一是本学期由于计划外活动的增加,使得本学期的活动显得较多,致使深入课堂,深入教师的时间受到的冲击,虽然一直秉持着,走进教师,走进学生,但实际走得不是很近,使得抓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计划做的不是很好。
二是对过程性的管理与指导检查做得不好,有忽冷忽热之感,很希望有计划性但没有做到计划性,使得有些环节放松。
三是对有些工作按部就班,没有很好的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也没有勤动脑思考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办法。使得有些教研活动氛围不浓厚,教师对待工作热情不高。
四是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开创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意识和魄力。
五是本学期对初中部教师的高效课堂培训工作,没有很好的开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克服不足,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谢谢大家!
篇8
厦门集美中学校长、书记 刘卫平
前言:
由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学校长境外培训班,于2002、4、11——2002、5、10对德国小学、中学、大学(含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进行考察,内容涉及“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的教师培训”、“课程计划”、“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等14个专题;形式有专家讲座、中德校长座谈,中国校长与德国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以及参观学校、访谈家长、中国留学生,顺利完成了省厅布置的任务。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学体制及管理
(一)办学体制
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
德国法律规定:德国的教育均为免费。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制四年。4年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选择到不同的中学学习;成绩好的进文理中学;成绩略次一点的到实科中学;成绩有困难的到普通中学;中学的学制至少为三年,但每个学生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中觉得不适合还可重新选择学校,如男孩子有的开窍晚一点,稍大一点学习成绩有所变化,可以到文理中学,但这必须经过老师的推荐。)这样,中学的年限实质上成为五年。文理中学主要的任务是为高校输送大学生;实科中学的学生既可上大学,也可上职专;普通中学的出路主要为职校输送人才。为避免过早分流以至埋没人才,近几年又出现了综合中学,介于上述几种学校之间。但这种办学模式目前在德国尚处在试验期,没有定论。
一般到九年以后(个别也有10年),中学的生活基本结束;实科或普通中学的学生分别投向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三年;而要考大学的学生,再进入文理高级中学读三到四年,一般为四年,通过毕业考试(俗称AbeTu,由学校出AB卷,州教育部抽一份进行考试),根据个人成绩、教师建议进入高等学校。
(二)课程计划
德国的课程计划由联邦政府(教育部)制定,开设的课程有:德语、外语(英语或法语)、数学,这三门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社会学、宗教、体育、艺术(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为基础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六门,个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选修到七门;学生毕业证书里有主修课、基础课、毕业考三部分成绩记载;
德国中学每周28——30节课,每节45分钟;
教材由州教育学院具体编制,各学校可以选择本州提供的教材,也可选用外州的教材;对此,州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具体的指令;但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大多数学校在州范围内开设的课程及选用的教材大致相同,有差异也只是在个别的选修科目的开设上。
(三)管理体制
在德国,教育的各级政府及学校的职能是十分明晰的;
(1)联邦政府(国家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协调16个州的工作,探讨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的计划;
(2) 州政府(州教育部)主要提供课程标准、计划;教师录用考核(证书),校长的选配,教师的进修计划,教材的提供,工资的发放;
(3)城市教育局负责学校硬件的投入,监督是否执行了州的计划,专款是否专用;
(4)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执行州的计划(课程计划),正常的教育工作;
总的说来,上级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分明,也比较单一,且比较宏观。
在上级行政部门里,有相应的许多机构,各自干着自己的事,互不干涉、扯皮。比如:教育学院隶属于州教育部,其三大任务为①编写教材,②出一本教师培训计划,里面有300多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在每个州的城市,大都设有培训点。以黑森州为例:全州有12个培训点。③出三期教育信息方面的杂志;这些工作由40个专人负责;德国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投入巨大。以黑森州为例:州财政收入每年200亿,投入教育(基础)25个亿;另外还有城市这一级的投入(学校的硬件,房子、操场、计算机、桌子等);据当地的官员介绍,每年投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经费达40几个亿;这是令我们十分羡慕的。
(1) 校长的选拔及教师的配备
当某一学校出现校长职位的空缺,由州政府向社会公示,凡具备相应条件(如有管理经验,任教一定年限,接受过管理培训)的人均可报考,然后由州派人考察:听课、面试(谈话),最后由州教育部任命。
德国的校长为终身制,基本上不流动。
教师必须上大学4——5年,毕业后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到学校实习两年后再考一次,合格后为正式教师,也是终身制,视为公务员。校长无权解聘教师,实在不认真工作的人要由州一级教育部来解聘。
由于教师的入口很严,因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相当不错的。
二、从学习和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为人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
如前所述,从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学生就进入不同的中学了。有的进文理中学(成绩较好的);有的进实科中学(成绩一般的);有的进了普通中学(成绩较困难的);有的进入了综合中学(一时拿不定主意的);为了避免过早地分流埋没了学生的才华,德国的中学一般设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之后再进行选择,这样就避免了过早分流带来的盲目性;即便这样,中学的三年后还可进行选择,比如有的学生过早地选择了实科中学或普通中学,他还可以经过申请、考试推荐以后到文理中学以备今后上大学;如果在实科中学已经毕业,他能通过补习等渠道得到AbtTu考试,他也可和文理中学的学生一样进入大学;在大学期间,如果因基础课不过关,学生有权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但将来找工作相对难一点,薪水低一点)。总体说来,教育体制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年龄层次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趋向。实际上,不能要求他们接受同一水准的教育,按其特点不断分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适合的水平基础上去发展,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好办法,或者说,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合理地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所用其才。其实,这是一种教育平等的思想。也十分有利地引导家长合理、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举一个例子:某公司的老板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算好,他便让孩子选择了实科中学。当很多人说他:你的家庭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上文理中学,而要去实科中学呢?老板说:孩子成绩一般,他也不是上大学的料。让他上实中,再上职校,学点谋生的本领吧。现在,孩子在银行工作,已经挣了几年的工资了,而他的同龄人还在大学应付考试。对此,老板十分满意。像这类事情,在德国有很多。反观我们的做法是:千军万马都去挤普通高中,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带来了大量的不合教育规律的问题,结果是:学生学得死,教师教得死,大批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又没有合适的工作可做,高不成低不就,生产的第一线缺乏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从德国战后几十年经济崛起的事实,我们应当看到德国的教育培养了大批熟练的高级工人有关。这一点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补充一点:在教师培训上,他们也是遵循“选择”这一宗旨来为老师服务的。具体做法是:由教师进修学院提前一年让老师“早知道”,把要培训的内容来个“安民告示”,每年列出有三、四百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提前做好计划。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培训方面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搞临时突击,搞所谓的创意。顺便提一下:德国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法。这点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二)小班化设置,使教师有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受教育者;
德国法律规定:小学每班不得超过25人,中学每班不得超过33人;其道理在于尽可能让每一个教育对象能得到教师的关爱。由于近几年来德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生数均在法定线以内。因此,我们看到的情形时,学生动手做题、游戏时,老师都能和每个学生说上话,老师都能帮上忙。
由于学生少,班级的空间大,教室里堆满了各种教具,教室的布置十分生活化:墙上挂的是学生的图画,四周堆满了书架,摆上文具;还有洗手池、沙发、游戏的地方。这样,孩子到学校来感受到的是“乐园”,比家里更有趣,学生怎么不喜欢学校来呢?
中学高年级的教室当然没有玩具,但他们很多教具就堆放在教室的后面。由于学生少,凡是动手的作业,一些辅助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拿、去放,显得也十分井井有条;如果我们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拿、去放,光整顿纪律都得十来分钟。
应该说,小班化是教育平等的一个发展趋势,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试一试。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所参观的学校里,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从我们听课的课堂上看不到老师厉声叱喝,也看不到老师有什么“尊严”。我想,德国人没有必要在我们面前装出一幅上公开课的样子。在课堂里,如同在家里一样,老师有时会和学生一起坐在桌子上和学生讨论。学生进出教室也十分随便,但没有看到学生做一些与学校要求相去甚远的行为;有时学生有说话现象,老师也只是一个动作、一个暗示,最多让大家静一下,学生实在静不下来,老师也不吹胡子瞪眼;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坐在凳子上,而且随时打断老师的发言;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老师也不厌其烦地给以讲解;由于我们这一行“外国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有的学生就跟着我们进了接待室,校长通知开会了,有的学生还不离去,校长也不再赶他们走;据家长介绍,学校组织的活动是不多的,但老师经常自己组织班里的学生搞活动,往往是自掏腰包,而老师过生日,学生往往发愁几天不知给老师送什么礼物?从我们观察的以及听来的,使我们感到:德国的老师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平起平坐的人,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半点“师道尊严”,倒是学生有几分“学道尊严”,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服务,他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建立一种互动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进而共同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种认识与实践,值得中国的同行借鉴、吸收。
(四)贵在养成
凡是到过西方的人都会感到西方人文明、行为规范到位;红灯停、绿灯行,在中国很难做到的事,在西方做得很好;不乱扔纸屑这是中国校长头痛的问题,在西方的学校不存在;公共场所说话小声这在中国是“不可理解的行为”;上楼梯右行也是他们十分自觉的行为。难道这是西方人天生的素质?显然不是,教育的养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的玩具里,交通规则积木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通过游戏内化了他们的交通意识;还有州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爱乡教育;还有国家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国际(主义)教育。
在小学中学,见了客人要主动问好;课前老师将客人介绍给学生,鼓掌欢迎;下课后,学生会主动搭话,显然,这不是一次两次的引导,而是多次的教育养成;在学校里,孩子们个个都很大方、很大胆、很主动,善于表现。
学生说话声音大了,老师会暗示,学生的声音就会小许多;
上楼梯,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都让道右行;
在中学,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而这些在中国是需要老师帮助的;
在课间休息时,有学生在打扫卫生(用夹子夹拾地上的纸屑——整个校园并没有几片)。
我想,这与德国的学生在学校感到学习很快乐有关系,因此,老师家长要求的,他能做到的他一定去做,做不到的老师也不要求;从德国的养成教育看,它很实在,也很简单;而中国的学校教育,什么都统,什么都管,且有的口号提得过响,“游戏”太多,标准提得过高。结果呢,到了大学还得补小学的一些常识课,还得从头抓行为规范。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永久不变的。只有符合实际的、简单的、才是最有利于执行的。现在看来,我们学校教育要求过多过高也不利落实;有的违背孩子心理发展;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龄有逆反心理;再加上社会的不良影响,家庭的负面教育,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弱不禁风,效果甚微了。
(五)教学中的民主教学思想
前面谈到,德国的老师没有“师道尊严”,师生间的关系十分融洽,这为民主教学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教学中老师讲的时间绝不会超过10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一起探讨、一起商量。即使是小学,老师也只是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绝非代替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听众、容器,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远感到有人在帮他,而不是给老师“打工”,而不是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压力重重。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到游戏区里游戏,也可以帮同学做,也可以去做别的事,老师绝不干涉;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一是没压力,二是可以抓紧做完作业玩游戏,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近几年来,德国移民很多,每个班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孩子们不论肤色相处都十分愉快,我想,这与教育界的民主教学、平等教育思想多少有关吧。德国的同行认为:教师和学生配合好,学习才有动力,才有可能提高教育质量;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积极创造一种促使学生学习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步。再者,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没有民主的学习氛围,孩子的成才将是十分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去分析,德国同行的认识与实践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多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可是学生是和谐地发展吗?学生找不出问题,学生不敢大胆提问,学生常常怀疑自己,大学毕业后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是不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比较少,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有关呢?
缺乏民主的教育是一种僵死的教育;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不了教学质量。
在学校管理中,每个学校都有校务委员会,由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学校里的财务开支,均由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最终由校长来执行。对教师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由校务委员会的老师或校长来帮助提高、听课、讨论、商量。总的说来,在学校管理中,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都十分融洽。校长和教师都能处在一种宽松的氛围里愉快地工作。
(六)教会不如会学——德国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教育思想里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且今天也正在被许多教育工作者们实践着。问题是:教材的繁、难、偏、旧;高考的沉重压力使得学校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自己学,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主要演员,教学还是“一言堂”。让学生学会学习还停留在少部分人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与行为;而在德国,从小学到大学的确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实践;就我们听过的课而言,老师上课自己讲不到10分钟,剩余的时间就是学生动手做,或作业、或实验;老师只是指导、启发,或动手和学生一起做,学生和学生协作做;到大学,老师(教授)不讲课,只是听学生讲,问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一个题总要尝试不同的解法;或者是看你能提出什么有质量的问题;因此,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始终在一种自己找“食”、自己开“锁”的一种情景和氛围之中。我想,学生学会多少倒是次要的,这种教学实践促使了、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现在新课程改革倡导“过程的体验”应该是十分科学的理念,应该坚持下去。据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对世界上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孩子们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占倒数第五,这个事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认真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并让它回到它的起点上。德国同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与兴趣,不仅要从课本上学,还要从社会中去学,从家庭中去学;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学习的能力。
(七)关于音乐课的改革
最近德国教育部要求所有的中小学音乐课必须聘请音乐家到校上课;因为他们认为,德国是一个音乐家辈出的国度,而近几十年来成绩很小,没有出现贝多芬这样的大家,有一种紧迫感;二来他们认为音乐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做出这一重大改革。而我国的很多学校把音乐、美术砍掉来冲刺中考、高考,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将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从人的努力发展来看,音乐能给人以良好的素质,能帮助提高审美志趣与水平。德国同行的举措,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间中高考的竞争,有时是不择手段,音乐课没了,美术课没了,校园里没有歌声,晚会上占主导的只是情呀哥呀妹呀之类的流行歌曲。真正的好的作品、传统的作品学生根本看不懂,难道这就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天天喊素质教育,喊如何如何创新;却没有把最基本的课程开齐、开好。关于素质教育,最起码是要扎扎实实地把国家颁布的课程开齐、开好;不能因为多考几分而与国家的要求背道而驰。
(八)实事求是地发展硬件
德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但德国的学校操场比不上中国的重点中学,电脑比不上一般的中学,有体育馆的更是了了无几,其他设备也很一般;校长们开玩笑说,德国的中学很少能评上二级达标校。但是德国的硬件很实用,比如中小学里玩具、教具应用尽有,这些东西又能花几个钱呢?每一节课他们总能用上那么一两件与教学有关的东西。其实,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看教具的准备,换言之,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教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我们呢?似乎不太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倒很热衷于“电脑”,试想,哪一个学校的电脑是充分发挥了效能?百万元的电脑有30万的效益吗?我们教育部门制定的评估措施、政策适不适合中国现有的国情?大量的学校教育经费不足,而有的学校大量的设备闲置,岂不是太大的浪费?小平同志告诉我们“我们党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教育界做到了吗?
(九)人人羡慕的职业——教师
在德国,教师这一职业是令人羡慕的,稳定,收入不错,压力也不是太大。每天上半天课;早晨8:30——13:30;每周上五天;学校没有任何强硬任务;什么高考、中考、课操、教研组活动、开大会,写论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等;即便是参加培训(要求每年两周,可分散也可集中完成)吃住也是由政府解决。学生中出的问题,该由青少年局管的就由青少年局管,该由家庭管的就由家庭管,学校没有大包大揽;相比之下,中国的教师工作量太大了,班数大,人数多,压力大,应付的面很多;承担了许多不是由学校承担得了的工作——且没有什么效果;当然,有的工作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照搬,但丞待确实应该给老师减负,不能把老师、校长拖垮了,不能给他们太多太大的压力了。在口口声声抓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市县领导还津津乐道中高考排名,这怎么利于减负呢?抓了一年的中小学减负,现在不仅回潮,且愈演愈烈,初中生补课补到下午6——7点,这分明是摧残人才,摧残教师;学生和教师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工作氛围之中,加之班额大,工作矛盾多,极不利形成良性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在德国的学校,我认真仔细地观察了一个情形,即德国学生近视率不到5%;而我们却高达40—50%以上,触目惊心哪;难道让下一辈都戴着眼镜去开飞机?去当兵?去保卫国防?去建设祖国?
(十)大学体制的严格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
本来,大学的办学不属于我们的考察范畴,但既然是搞教育,了解一下也是对我们的工作有益的。
德国的大学是典型的宽进严出。
什么是宽进呢?凡是过了AbeTu的都可以根据教师的推荐上大学;但是上大学并不等于人人都能毕业。拿工科的学生来讲,仅基础科就有60%的人被淘汰;而及格过关的分数仅为30分;那么这些过了基础科的人,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前后经过6——7年的努力,方可得到大学的毕业证;而基础科毕不了业的同学,则可以选择相对好念一点的理科大学、文科大学;或者降到理科类的专科级学校。虽然,最终大多数人也能拿到一个大学的牌子,但在就业时,由于所读年限不一,专业不一,薪水也不一样,这种严格的考试,一是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二则为中学的分流创造了条件,既然上大学毕业这么难,不如去学个职业,学一技之长,早早出来工作,这样,就避免了千军万马挤大学这个独木桥的现象。
小学松、中学略紧、大学严格这种体制的合理性在哪里呢?做为小学,则是学生当玩的年龄,学生轻松一点理所当然;到了中学,人长大一点,多一点任务是合理的;到了大学,人相对成熟一些,理应认真严肃地对待上大学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正三角关系。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小学中学的学生压力很大,尤其是中学,整天有做不完的题,没有时间去做一些适应学生身心的事情,使得学生的发展很不健全,除了做题,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到了大学后,压力没有了,自控力差一点的学生,连基本的行为准则都不能遵守,逃课、旷课、违纪,最后还是毕业,害了谁呢?一是自己,二是社会。
中国的大学也可以搞“宽进严出”,以缓解高考的压力,问题在于中学、大学的教师是否有诚信来保证推荐质量和毕业成绩。德国的教师、教授十分看重自己的声誉。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我们的中学、大学如果也能做到这一点,减少一点关系学,多一点学术道德才能保证大学的“宽进严出”的质量。
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真正做到宽进严出,而不是宽进宽出,那么,对于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对中学课堂上教师把更多地时间用来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学习,那么,中学生的素质会大大得到提高。
(十一)、校长职责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在德国,校长的职责就是负责学校的教育日常工作。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选择教材、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没有额外的任务;
上级行政部门的职责负责校长、教师的选配,教材的提供,教师的培训,教育计划;对学校办学状况的抽查;
反观我国的校长,一年到头疲于奔命,不仅要解决校内的矛盾,还要应付周边的关系,完成上级不断派下的任务,什么安全要管,计划生育要管,盖房子要管,内部奖金的分配要管,高考要管,中考还要管,每一个校长的头上,都有若干个领导小组组长的头衔,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整天处于应付之中,结果该管的事没管好,该做的事情没做好。没有时间充电,没有时间反思总结。加之“政绩”的功利思想,显得比较浮躁,不能坐下来认真地研究教育规律,也不敢去按“规律”办事。教育行政部门也过多地承担了社会责任。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社会系统比如社区、关工委、团委、家长应有的工作不应由学校、教育部门来承担。
(十二)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在德国,除学校外,还有一个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机构:青少年工作局。其职责一是监督社区落实教育法规;二是帮助学校解决学校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举例说,学生在校不写作业或逃学,经学校教育不思悔改者,青少年工作局将出面协助学校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这样,学校不至于被几个不学习的学生搞得鸡犬不宁。
整个国度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满高的。由于社会规则的到位,很大程度上人们遵守得不错,比如交通规则、卫生意识、待人接物、女士优先、公共场所不吵闹等等。据当地的同行介绍,大人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做给孩子看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做的错事被孩子看到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德国,我们亲自看见一行人穿越红灯,旁边的小孩就问大人,他为什么要闯红灯。而这个大人被搞得很狼狈。因为,小孩看到的与大人教的不一样。而违规者常常被家长、老师视为最没道德、修养的人。在这种大家都比较自觉遵守规则的社会里,孩子得到的是学校与社会一致的教育,她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步形成。当然,德国也有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学生的吸烟现象、怀孕现象,可能由于法律没过多的限制,在他们眼里,这些都属于正常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一方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德国同行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我们大致一致,但我们在动员社会、家庭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德国教育之不足:
2002年元月,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对世界上几十个发达或不发达国家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中,德国排在倒数第几位。对此,德国同行这样解释:(1)移民子女过多,而这些子女很多德文都没有过关;(2)测试只局限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不能反映德国教育的真实一面。而我们认为可能存在有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1、教材的难度及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偏少,平时没有考试;2、计算能力偏弱;3、每天学生在校时间过短,自觉性强的学生好一点,自觉性差的学生回到家里可能温书的时间不会多;4、学校对教师没有考核,管理过于松散,全凭教师的自觉性,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提高;5、学生中吸烟现象严重,这可能与法律的某些规定有关。
三、感受
为期一月德国之行结束了,它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过去,虽从报刊上也看到过一些文章介绍(经验),但毕竟没有眼见,没有亲历,这次培训,一听专家讲座,二到学校听课,给了我们许多直接的经验。主要体现在:
1、 德国同行对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主要有:(1)学校教育的功能的定位;(2)校长的工作责任与权力的定位;(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的培训工作及要求;(5)社会对教育的支持;(6)不求硬件,只求实用;(7)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8)小班化教学;(9)养成教育。
2、 借鉴要符合中国的现状,不要照搬;
虽然德国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也有许多我们认为不适宜的。如:对教师长年没有考核;学生出了校门基本与学校无关,即使学生犯罪也无关学校的事;课本的知识容量过小,以及小班化教学都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符合校情,千万不能“邯郸学步”,丢了我们自己的长处。
3、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不能仅从某一个层面做,而是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的。比如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要改革高考,否则,素质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又比如,学生的分流(不是淘汰),就必须对教育结构从小(学)到大(学)做巨大的调整;还要丞待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否则,学校里教育的行为规则,学生回到家里不如父母的几句话,结果把学生培养成两面人。德国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德国经济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中国教育的发展当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合理吸收他们的一些经验,尤其是课堂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对于促进我们的素质教育有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
四、建议:
通过培训,我们有以下建议:
1、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树立“人”的教育的观念至关重要。
2、 积极推进新一轮课改,这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3、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要抓到底,不能仅为了考试,而毁掉学生的身心。
4、 上级部门在制定某些条例方面要实事求是。应该将学校建设的重点引导在软件上。
5、 学校功能及校长的职责要有明确的定位。学校不能承担不该学校承担的工作,尤其是其他行政部门摊派给学校的工作。对学校的各种评议、考核应有度。
6、 教育经费要做到充分有余,不能做到的也要做到逐年增长。
7、 制定有关法规,划清意外伤害学校应承担的责任。
8、 九年义务教育的模式不能过于单一,借鉴德国分流的做法,建议在初一可做探索、加强一点技能培养、训练,结果可能会比单纯地学文化好一些。
9、 高考改革要起到引导基础教育改革的作用。
10、 对全社会重教宣传(包括教改)要加大力度。
11、 加大对外宣传、联系的力度,尝试办一些中外合作办学体。
12、外语教学在中国入世的环境下要有快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