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8:2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高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高二总结

篇1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总结【二】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5)(6)(7)班的历史科任教师,任教期间,能够抓住主要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三个理科班的历史会考工作认真负责。虽然在教学中存在某些疑惑或不足,但我能努力去探索解决之道,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本学期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做出以下努力:

本学期我新接手高二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状态不是很了解,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就抓住学生的特点,尽早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会考前辅导。为了能够顺利指导教学,我尽量多地向其他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询问本班学生学习的状况,除此之外还通过检查作业、即时小测、单元测试、复习测试等方法了解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与及基础水平。

在了解教材与教学方法方面,我开始也存在一些困难。我没有经历高一两本必修的教学工作,对于课改之后的教学方法要求等新方向无法在短时间内领悟。为了能够尽快熟悉教材与教学方法,我采取了多听课,多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开公开课以接受众人意见,多参与试卷的设计和材料的整合工作等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课改精神理念。本学期召开一节校际公开课,关于必修三第22课《西学东渐》一课,在第四周完成,组内各教师在评课中基本表示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设计新颖合理,给予了良好的平价。另外我也积极听课,超过二十节,并客观参与评课。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历史备课组长,在高二历史教学研究与整个历史教研组当中起一定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备课组长,必须为整个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工作负责。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较少,但我在本学期也做了许多努力,为高二备课组整体备课,促进整个备课组教学研究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如组织历史教研组内的课题研究,如新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知识的衔接,初高中课改教材的衔接等等;倡导备课组教师积极辅导学生撰写论文参与评选,取得较好的成绩,两个学生在晋江乡土小论文比赛中获奖;积极参加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参加了六校联考结果汇报会议,组织本组教师到晋江一中听课评课;根据高二教学的实际和教学的难点,每周在教研组活动之外另定期组织备课组教研活动。目的在解决教学重难点,统一知识结构,学进度,取长补短,采取众长。

篇2

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物理基础知识点1一、磁场:

1、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方入其中的磁极、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

2、磁铁、电流都能能产生磁场;

3、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4、磁场的方向:磁场中小磁针北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二、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条有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中每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1、磁感线是人们为了描述磁场而人为假设的线;

2、磁铁的磁感线,在外部从北极到南极,内部从南极到北极;

3、磁感线是封闭曲线;

三、安培定则:

1、通电直导线的磁感线:用右手握住通电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环形电流的磁感线: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上磁感线的方向;

3、通电螺旋管的磁场:用右手握住螺旋管,让弯曲的四指方向和电流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旋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

四、地磁场:地球本身产生的磁场;从地磁北极(地理南极)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

五、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

B=F/IL

2、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放在该点的小磁针北极的指向)

3、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特斯拉T,1T=1N/A。

m

六、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1、大小: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垂直时,电流所受安培力F等于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导线长度L三者的乘积。

2、定义式F=BIL(适用于匀强电场、导线很短时)

3、安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根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并使伸开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七、磁铁和电流都可产生磁场;

八、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九、电流和电流之间亦有力的作用;

(1)同向电流产生引力;

(2)异向电流产生斥力;

十、分子电流假说:所有磁场都是由电流产生的;

十一、磁性材料:能够被强烈磁化的物质叫磁性材料:

(1)软磁材料:磁化后容易去磁的材料;例:软铁;硅钢;应用:制造电磁铁、变压器、

(2)硬磁材料:磁化后不容易去磁的材料;例:碳钢、钨钢、制造:永久磁铁;

十二、洛伦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叫做洛伦兹力

1、洛仑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断:伸开左手让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共面且垂直,把左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为正电荷运动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洛仑兹力的方向;

(1)洛仑兹力F一定和B、V决定的平面垂直。

(2)洛仑兹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其大小

(3)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

2、洛伦兹力的大小

(1)当v平行于B时:F=0

(2)当v垂直于B时:F=qvB

高二物理基础知识点2一、固体

1、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

2、非晶体:外观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无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

①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固定的熔点

②晶体与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非晶体(石英玻璃)

3、单晶体多晶体

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如食盐小颗粒,这样的晶体就是单晶体(单晶硅、单晶锗)

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体排列而成,这样的物体叫做多晶体,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

二、液体

1、表面张力: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时,分子间距比内部大,表面层的分子表现为引力。

如露珠

2、液晶

分子排列有序,各向异性,可自由移动,位置无序,具有流动性

各向异性:分子的排列从某个方向上看液晶分子排列是整齐的,从另一方向看去则是杂乱无章的

三: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①汽化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1、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一温度叫沸点。

不同物质的沸点是不同的。而且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大,沸点也就越高。

②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叫做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叫做未饱和汽。

饱和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压强是一定的,叫做饱和汽压。未饱和汽的压强小于饱和汽压。

1、饱和汽压只是指空气中这种液体蒸汽的分气压,与其它气体的压强无关。

2、饱和汽压与温度和物质种类有关。

四: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①熔化热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注意:晶体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2、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I、用λ表示晶体的熔化热,则λ=Q/m,在国际单位中熔化热的单位是焦尔/千克(J/Kg)。

II、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增大分子势能,破坏晶体结构,变为液态。所以熔化热与晶体的质量无关,只取决于晶体的种类。

III、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注意: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变化,而不同温度下非晶体由固态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②汽化热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要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这种物质在这一温度下的汽化热。

用L表示汽化热,则L=Q/m,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焦尔/千克(J/Kg)。

I、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成为气体分子,要克服其它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收能量。

II、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III、液体的汽化热与液体的物质种类、液体的温度、外界压强均有关。

高二物理基础知识点3一、功: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θ,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二、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三、功和能间的关系: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四、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五、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篇3

二、调查对象:xx一中高二历史教师

三、调查方式:本次对高二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现状的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纸质调查)。调查除研究者本人之外的全体高二历史教师,共4人,发出问卷4份,收回有效问卷4份。

四、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共七个问题,涉及高二历史教师是否重视史料教学,如何筛选史料、分析史料及应用史料,史料教学的建议和困惑。

五、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的现状,吸收有效的史料教学建议,为课题研究增砖添瓦。在史料教学方面不足和有困惑的教师,可以参考本课题的研究,共同为本校的历史教学努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

六、结果分析:

前三问是关于史料收集的调查。

第一问关于备课时的参考资料,有三位教师写到本校常用的教学参考书和导学案,一位教师写到除教参之外的原始图书和学者研究资料。

第二问关于讲课时是否经常使用史料教学:

A、经常

B、较少

C、一般不

三位教师选择了较少,一位教师选择了经常。

第三问史料来源:两位老师写到了教参、课件和练习册,两位老师提到了网络。

分析:综合以上三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较少使用史料教学,即使用到,也是参考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上现成的史料片段。只有一位教师经常使用史料教学且会进行筛选。

第四问、第五问关于筛选、分析史料的调查。

分析:四位教师都会对使用的史料进行筛选分析,其中三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结合课本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为主进行筛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史料;选择和教学目标一致的史料。

第六问史料题的做题方法。

分析:三位教师都写到了史料题的做题方法应是:1、先读问题,再看材料2、找准关键词解读史料。其中一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注意史料的时间和出处。只有一位教师写到先看材料再看问题,我们通过实践已经知道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第七问关于史料教学的困惑和建议

四位教师都写到史料教学的困惑在于:合适的史料不好找,即使知道如何筛选,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史料教学的建议方面两位教师具有借鉴意义:养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但是一定要有确实的史料依据;用史料拓展学生眼界并培养自主分析史料的能力。

七、总结

篇4

一、兴趣在于激发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历史教师应该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历史课堂应是最令学生心弛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创设情境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几乎每一个考点都创设了新的情境。学生很喜欢这样的题目,因为通过做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情趣,更培养了能力。所以我受此启发,在平时和考试时编组的题目尽量体现新的情境,避免单一直白的表述,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便大为增加。

2.形式多样

(1)直观教学

针对高一、高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我在历史课上利用实物、模型、历史图画、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历史年表等直观教具,展现鲜明的形象于学生面前,通过学生的视听器官,刺激学生大脑产生兴奋情绪,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如我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尽量用教材上的文献、图表,增强直观形象的感染力,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深厚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使其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从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2)历练语言

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在讲“封建社会的开端是战国而不是西周”时,我引用了郭沫若的那句话:“虽有一双燕子,但不能算是春天”;在讲“明中后期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我借用了陈旭麓的那句话:“大海中的的几个孤岛”;在讲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时,我引用了范文澜的那个比喻:“鹅行鸭步式前行”;在讲“两次工业革命比较”时,我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进国家“春色满园”。这些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形象深刻地说明了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

(3)感悟历史

在讲“”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毕业歌》并让学生随唱;在讲“”时,我播放了《黄河大合唱》并让学生齐唱,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情境之中,民族危机感和爱国激情油然而生,也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3.引导入门

高一、高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思维较为单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课听讲、思考问题、提出质疑、限时训练、总结整理中探索历史学科特点,克服思维线性、思维情性、思维惯性等思维缺陷时,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思考历史,让历史的大门向学生敞开,让学生在历史的殿堂充分领略其无限风光。

4.享受成功

让学生看到希望,令学生享受成功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每当学生处于一筹莫展或产生失望情绪时,我就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既让他们真切体验“山重水复”跋涉的艰辛,又使他们充分感受“柳暗花明”赏心的美景,享受学习历史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与收获。这样,学生在不断学习、探索、跋涉、成功这一良性循环之下,越来越喜欢学习历史了。

二、思维缘于启迪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统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于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要掌握科学、系统的历史知识,离开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就很难掌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很难总结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达到师生互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杠杆”,我在设问上尽量标新立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1.设计悬念

(1)在一节课开场白时

此时设置悬念以便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其思维。如我在讲“拿破仑帝国”时,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果没有拿破仑,就不会有法兰西帝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②有人说,拿破仑帝国出现了皇帝,封建势力复辟了,此言论是否正确?

(2)在教学过程中

如我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时,出示了一张投影片,设置了两个问题:

①如果你是一位德国军事家,你将采取什么战略战术?

②从地理位置看,你判断一下两大军事集团谁将获胜?

(3)在课堂小结上

如讲完“胜利”后,在让学生总结抗战胜利原因时,我设置了一个悬念:在后的一次庆功会上,各国记者云集,有人出了几个谜语,这些谜语与抗战胜利原因有关,这些谜语都是古代名人: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请问这些人名都各出自哪国记者之口?这些人物与抗战胜利有何关系,你认为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鼓励质疑

我在设计问题的同时,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预习、上课、讨论、复习、训练、考试、批改多个环节,发现疑点,提出问题。应该说,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质至关重要。

如在讲完“亚洲革命风暴”后,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不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事件呢?又如在讲完“亚洲觉醒”时,有的同学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维新变法不属于亚洲觉醒的事件呢?

三、习惯得于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理习惯、记忆习惯、思维习惯、表达习惯、记错题习惯,要他们书读明白、字写端正、话说通顺、文写准确,及时、耐心、经常地矫正学生阅读、记忆、思维、表达等各方面不良的习惯。在高一、高二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够为高三的迎考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时间飞逝,转眼2007年已接近尾声,回想一年的工作,有很多感触,现将一年来的思想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积极准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时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积极参加学校、级部和教研组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遵守职业道德,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廉洁从教。

二、教学方面:上半年,文理分科后,我担任06级分校8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其中,为准备学业水平测试,6个理科班每周三节课。下半年担任分校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年来在如何有效的落实基础知识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平时和张老师、孟老师通力合作,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充分做到了备课充分,授课认真,反思及时,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一期末的学业水平测试中,分校历史基本全部过关;文科班的各项考试历史成绩均名列一二名;两个学期各开了研究课一节,受到组里老师好评;另外,本学期还承担了岳麓书社编写历史必修一的修改意见的任务,代表附中参加了济南市历史年会。

篇6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篇7

浙江“新高考”解读

浙江“新高考”将“会考”改为“学考”,顾名思义,是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学生通过这项考试,可以取得高中毕业证书;“高考”改称为“选考”,意思是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考试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为必考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科为选考,每名学生需要从这7门功课中选出自己擅长的3门课,和语数外一起组合成自己的高考科目。所以,在理论上,以前的文科、理科将变成数量多达35种的高考组合。每年的4月和10月是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6月是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考试时间,这3科采用全国试卷,每科满分为150分,总分450分。其中,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也就是说除了语文、数学依然是“一考定终身”之外,其他的科目都可以参加2次考试,取其中的最高分作为最终的高考成绩。

在每年的4月和10月的考试中,同一科目提供学考和选考两种试卷,学考满分70分,考“必考题”,选考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满分30分),满分为100分。同科目的学考和选考同时在不同考场进行,学考时间是1小时,选考时间是1.5小时。以2016年10月考试为例,它是学考和选考相结合考试。对选考科目的考生来说,他既能通过70分必考题的考试获得高中学考等级,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同时也能通过100分的考试获得高考选考科目等级和赋分。因此这次考试被简称为“新学考选考”。学考科目,每科最多可以考2次,成绩2年有效。有效期是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退2年来计算的。

高中学考和高考选考,都以当次、当科考试考生的卷面得分(学考按70分试卷的得分,选考按100分试卷的得分)为依据,根据事先公布的等级比例见表一,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等级。高中学考划A、B、C、D、E共5级;高考选考划21级并报告给学生,并按下表二的对应关系赋分,在招生录取时计入高考总分。

浙江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减轻学生负担,将考试压力分散到整个高中阶段,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目的是以选考呼应高中新课改倡导的选课,引导学生在共同基础上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来讲,有利于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然而,在“新高考”的实行中却出现与初衷相违背现象。

考生面对“新高考”

“新高考”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一:学考、选考同台竞技,增加考试变数。李辉是一名高二学生,他的高考科目并不包括v史,所以他准备参加4月份的历史学考。如果这次考试通过了,那么他之后的高中生涯就再也不用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了。姜怡然是一名高三学生,历史是她的选考科目。于是在4月的时候,李辉被安排在A考场,拿到了一张卷面满分为70分的学考卷;姜怡然被安排在B考场,她拿到了一张与李辉的一样的学考卷,同时还拿到了一张30分的选考卷,两张试卷的满分是100分。开考60分钟后,李辉交卷了;又过了30分钟,姜怡然也交卷了。考试的结果:李辉的卷面分是45分。因为这次历史卷实在是太简单了,又加上选考的人很多,导致只有不到5%的人分数比李辉低,所以他的学考成绩被判为不合格。姜怡然在学考部分的卷面分是70分满分,选考卷的卷面分是20分,总分为90,但因为选考卷实在是太难了,所有学考卷成绩被判为合格同时写了选考卷的人中,只有1%的人总分超过了她,所以她得到了一个赋值分97分。拿到结果后,李辉抱怨道,要不是因为有高三的选考生,他这次肯定可以通过学考的。

高二、高三一起考,学考部分是同一张试卷,用同一标准划分A、B、C、D。这对高二学生来说,是一次严重的不合理竞争。道理很简单,高二怎么能考得过高三?再说高二学考的学生大部分是这门课比较薄弱的学生,而高三选考得学生大部分是这门课最强的学生,把这两类学生放在一起考评,考题应该如何出?

“新高考”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二:不同科目的横向比较,导致文理科失调。张佳佳和杨阳是同一所高中的高三学生,张佳佳的选考科目是物理、生物、地理,杨阳的选考科目是化学、历史、技术。6月份的高考结束后,张佳佳的总分为560分,杨阳的总分为520分,他们都报考了某重点大学的物理专业。该物理专业对浙江招生的选考要求是物理和化学,由于张佳佳的总分高于杨阳,该专业最终录取了张佳佳。由于采取了赋值分的缘故,不同的科目的最终得分之间直接进行横向比较。选了不同科目的考生,将会放在一起进行排名,按总分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文理科比例严重失调,理科的地位迅速下降,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文科。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心理: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劣势太大,和重点中学学生没有可比性,选择生物、政治等科目反而可以不落下风,所以不会选考物理;重点中学的学生考虑普通高中的学生都不选物理了,选择物理的都是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自己也不一定能够考到好成绩,因此也不选物理。

学业水平测试的安排、高考的专业平行志愿、按“3+3”总分进行录取,后一个“3”把等级折合为分数,这一系列政策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可能结果是:浙江高一学生就要确定自己的科目组合,否则,难以应对接下来的合格考和等级考――这与防止学生过早选科,造成知识结构单一的改革初衷背离;在高一选科时,就必须确定今后上大学、专业的选择,否则,有可能影响志愿填报和今后的学业发展――这又与在高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背离;高校分为精英教育(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不强调专业,可专业平行志愿的录取,要求学生重点关注专业选择――这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的教育要求背离。

“新高考”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三:教学秩序乱、排课困难。一个学校选考科目共7门,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再加上学校要根据学生整体成绩水平将班级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就增加了教务处的排课难度。不仅如此,每次考完试后,有的学生余下的大半年只需要学习2门课,有的学生要学6门,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如何排课?

各个学校在摸索中,总结出两套方案:一个是走班,同班不同课,按照语数外组织行政班,但行政班内部允许出现不同的高考方案。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有的选考史地生,有的选考物化生,当上语数外的时候,大家坐在一个教室里,要上专业课的时候就分散到自己所选学科的教室里学习。如此一来,在师资、硬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支持更多的选课方案,节约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案也有缺点,选考科目教师无法换课,因为教师一旦错过这个上课的时间点,学生就会分流进入其他教室。

另一种方案是按选考科目组织行政班,于是产生出物化生班、化生技班等,全年级所有课都是一起上的。这种方案缺点是教师比较辛苦,因为套餐更加集中之后,同一科的选课人数增加,教学负担加重,经常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在推广了这种排班法后,有的学校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教师教整个年级8个班的怪现象。

学校、学生和家长对高考政策的功利理解,也导致制度弊端更加严重的显现出来。有的学生、家长对高考政策的理解以及进行学业规划,完全按照功利的高考目标来规划选科、选考,导致学生更加焦虑。

“新高考”除了催生出一些怪现象,同时还把学生的选择权提前了。取消文理分科以后,“7选3”科目导致有35种组合方案。台州一所高中教师说:在高二年级选课时,很多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家长也是一头雾水。“更为关键的一点是,高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对新高二课程作出选择,选择组合方案;而且一旦上报不可更改。即使将来可能允许个别学生修改,也将极大浪费高二年级的时间成本,改过来后的学生也很可能失去了高考的竞争力。”

台州市路桥区陈先生的女儿今年读高一,他说:“以前,社会上一直批判高考‘一考定K身’。但是,现在浙江“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学生在16岁至17岁的年龄段就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职业规划,因为两年后高考报考的‘专业+大学’密切相关。这简直是‘一选定终身’呀!”

专家:理性看待浙江“新高考”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表示:原高考中,逢考必选、追逐满分高分这样的“老心态”一定要调整了。浙江“新高考”两次选考机会的理想状态,是让不同水平的考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考试时间,如果考砸了,第二次考试也不乏补救机会,但惯例来说,两次考试的成绩并不会差太多,花费过分的精力在上面并不值得。

上海市星河湾双语学校校长唐盛昌指出:“学生、家长、老师对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几次选考过后,大家对难度如何把握有了相应的概念后,焦虑就会好很多。“新高考”还处于探索过程中,有问题存在是正常的。改革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给了学生选择权,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很正常,需要逐步地解决和完善。

篇8

------ 武汉外国语学校 2014届 7班 冯亚伦

很高兴我们学校保送清华上了12个,保送北大上了9个,武外威武!我希望在接下来的路付出更多努力,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实现梦想。

下面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高中三年的学习经验;2. 清华暑期学校的参与经验;3. 清华保送的经验。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与君共勉。

一 学习

很多学弟学妹的心情迫切,希望能看到各学校的保送经验,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也很认同。我去年与你们有同样的心情,不过走过这一年,我觉得现阶段最需要的是提高高考学习成绩,好成绩才是硬道理。

我去年看到保送经验中“每天刷一套数学天利”,真的无法想象一年后的自己竟然做到了。毕竟,心中有梦想,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Dream big and stay humble.

1. 数学(文科)

一般来说,文科数学对思维要求不高。以本人的经验,学好文科数学,主要是源于两方面:一是做题,二是整理消化。作为文科生,如果你把这两方面做的很好,数学自然会成为你的优势。

A 做题

就是一个熟悉知识点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数学模型的过程。

高一高二我很认真地做《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的,当时数学也付出很多,还在外面上课。可能当时看起来比较贪玩,宋老师好像觉得我不努力,总是查我的课外自己做的书,其实我估计也就在做数学…高一高二付出在数学上面的时间较多,所以数学基础不错。还是很感谢宋老师的发的讲义,非常系统化,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很清晰,我也听过其他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宋老师造诣颇深!

高二上学圆锥曲线宋老师每天给我们布置圆锥曲线高考真题(基本上是倒数第二题),一中午就耗在数学上面,先是无比煎熬,但是终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后来做多了,模型积累到一定程度,圆锥曲线也不是那么难下手。

当时老师让我们做《高中数学联赛备考手册(预赛试题集锦)》(华东师范),我没有落实,但也作为教训分享给大家。

2013年五月(高二下期中后)宋兵老师发了《三年高考二年模拟一轮复习(专题)》。我之后数学成绩的提高和稳定都是在做“三二”过程中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从5月初开始每天做一节并批改,无论难度,平均1小时-2小时,坚持了一个半月做完了。

也许我所说的很轻描淡写,但是所付出的努力真的是要你亲身经历才能够体会到,积累做题就是一个重温知识并且消化的过程。当尝到做题带来成绩稳步提高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七月二号,老师发了一本《天利38套2013全国高考汇编》,要求我们十一月调考(九月调考?不大记得了)前做完,那也就是一周至少做三套,当时我真的就踏踏实实地做2013年高考真题卷(基本上能做到一天一套)。在高二的时候我也听说过高三要每天刷一套数学卷子,没想到我真的就做到了。一开始不熟悉,花时间很长与考试时间差不多,分数130左右,但也有110,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我保持着每天做数学的习惯,大概做到20套的时候,我的分数就稳定在140分左右,做题效率提高了很多,简单的卷子基本上在1个小时以内完成(大考不敢做快,怕粗心)。九月调考的计算有点复杂(有点远了,十一月还是九月记得不清楚),我好像花了1.5小时做完的把,最后终于在九月调考收获了高中大考第一个数学满分。

B 整理消化

整理相比做题就更重要,特别在高中你会接触成千上万的题目,如何把这些题目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是通过整理消化。

错题、精华题都可以剪贴、抄在本子上面,常看常新!武外从高二起就开始一周一套选择题训练,这个选择题训练非常好,都是摘录精华题(有时候也有联赛初试题目),难于正常考试。

当然整理题目也是有技巧的,并不是我把这个题目解答抄一遍,而是过几天能够再做一遍(感谢马文波老师告诉我的方法)。这个题目的不同方法都需要记下来,有时你甚至需要把不同思路方法总结写在旁边(你下次温习就快速看方法思路)。这个我做成错题本高中就两本,实际收录题目并不多。

C考试技巧

在应试中,考试技巧更重要。我觉得每次考数学,时间分配很重要,前面的选填17道我把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到后来30分钟可以做完),难题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就放一放,做完整张卷子再做,先猜个答案。(这个技巧我并不推荐每一个人)

最重要的是保持这17道题目的正确率。不粗心,会做的题目都做对,你的数学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跟我说数学考试没考好是因为粗心,我觉得这并不是理由,而是你平时题目做少了,没有题感,无法看到题目的陷阱。

数学考试(2小时)我会为最后面两题预留充分的时间,1个小时左右(高一高二有一次考试因此很吃亏,不要盲目效仿)。我觉得其实最后两题难就在于你如何应用你脑海中过去题目构建的模型。题目再新,也是很多小模型构成的,所以要积累消化做过的题目。

考试对于水平相似的学生就是考察心态,面对难题不慌乱,面对不会的题目懂得放弃,面对会的题目知道细心和陷阱。我记得有次大考出来,和同学说,这次考试没什么陷阱啊。这一方面也是一种警惕的心态,这也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危机意识--数学所能培养的。

推荐用书(教辅)

高一、高二上:《教材完全解读》、《数学联赛(初试)》、《天利38套(专题)》(这个老师可能会发)

《高中数学联赛备考手册(预赛试题集锦)》(华东师范)

高二下、高三上:《三年高考二年模拟(一轮复习)》、《天利38套(全国高考汇编)》

2 语文

总是有人在问语文怎么学,我觉得总结来说还是积累和做题。

A 积累

这方面对语文学习太重要了!

积累一方面是读书,读书要广而深。

广泛是拓宽知识面,根据自个人兴趣。

历史:我喜欢清末历史,所以很多晚清史的书都读。历史汪新兵老师推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很多考试援引里面的原句。《路易十四时代》我也挺喜欢。

经济:我最近在读哈佛经济学教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编写类似大学经济学课本(胡礼舜老师借我看过),写的很系统很生动,能够拓宽自己对经济的理解。经济入门的话,推荐读《躲不开的经济学》(学姐胡晓妍推荐)。

时事政治:个人喜欢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刘瑜《民主的细节》(很多是收录《南方人物周刊》里面的文章,初中的一位老师推荐),这个书有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的影子(《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王。岐。山推荐)。李承鹏的文章我也拜读不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前段时间还引起轩然大波。在香港买过一些评论书籍,没有言论筛查的香港书市,鱼龙混杂,对读者素质、辨识力要求很高。这一类书读了我喜欢和老师、长辈屈讨论政治问题。

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非常好,是高级“作文素材”。

其他:最近也在重温《神曲》,很符合我的兴趣。主要是看个性,培养兴趣。 读书不仅读,还需要思考和讨论问题。

深度的话,读名家大作,小说名著,文化散文。

篇9

比如讲《雅典的民主政治》,传统教学中教师肯定是让学生记住改革的时间、改革者、内容、意义。这样做,对于高考作用不大,因为高考给材料,改革的措施都以材料给学生呈现出来,学生只需归纳就行,课上我们重点讲改革的共同点,接着比较西方代议制与雅典民主制度的异同,两者有无直接关系。高考要求考查的比较能力在此呈现出来。这样有选择性地以能力为立意的复习教学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要重点讲。在讲背景的时候,要重点讲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历史事件往往呈现的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也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农能基本做到自给自足,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到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赋役折银征收,迫使小农和市场联系起来,当然,反过来,后者也促进了前者的发展,两者互为因果,这样讲,会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对于历史事件的过程,要重点讲其中“变”的因素,司马迁写《史记》强调“通古今之变”,通过事物的变化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讲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历程,宋朝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宋朝的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市的发展一大转型期。明末清初也要重点讲,此时,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市场上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但此时的变化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联系,进而思考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展思维空间,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篇10

【失误警示】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考生答卷再现】例1:在看完由高一(2)班演出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之后是否还意犹未尽呢?那么就让我们再来欣赏现代话剧《雷雨》,由高二(5)班演出。

说明:高一(2)班演出的不是汉乐府民歌,而是由“汉乐府民歌”改编而成的独幕话剧。该答卷文体错误。另外,也没有两剧的内容。把“话剧”说成“汉乐府民歌”的情况在试卷中是比较多见的,一般扣1分。

【考生答案典型失误分析】把“话剧”这个显性信息误写成“民歌”,文体错误。

【考生答卷再现】例2:第一个节目是高一(2)班的《孔雀东南飞》,大家可以欣赏到汉代的爱情故事。欣赏完之后会带大家从古代来到现代,欣赏高二(5)班演出的《雷雨》,这也是一个爱情故事。请大家欣赏我们为各位精心准备的节目。

说明:该卷是介绍型语段(即在第一个节目之前讲的),不符合节目串词这个显性要求。

【考生答卷再现】例3:多么凄美的故事,多么哀怨的长曲。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是否让你唏嘘与心痛?周朴园家两代人之间的不解之缘是否让你心情更加悲哀?谢谢高一(2)班和高二(5)班的精彩表演。

说明:该卷是总结型语段(即在第二个节目之后讲的),不符合节目串词这个显性要求。

【考生答案典型失误分析】把串联型语段(即在两个节目之间讲的)写成介绍型语段(即在第一个节目之前讲的)或总结型语段(即在第二个节目之后讲的),都是没有认真审好题的表现。

【参考答案一】合葬化鸟,夜夜相鸣。高一(2)班同学的演绎,给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点染上浪漫的色彩。但面对封建礼教,刘兰芝们的结局只能如此。东汉末年是这样,20世纪30年代还是这样,悲剧在延续。不信的话,请看高二(5)班的同学为我们演出的《雷雨》。

【参考答案二】感谢高一(2)班的同学为我们再现了美丽贤惠的刘兰芝、痴情执着的焦仲卿,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坚贞和永恒。但爱情的悲剧似乎还在延续。接下来高二(5)班的同学为我们演出的《雷雨》,又要讲述一个和爱情有关,却不仅仅是爱情的故事。

【真题指引】

审题要看清试题的要求,包括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并结合试题材料认真分析,弄清命题意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动笔作答。

如“仿写语句”类试题,一般要求提出“结构”“修辞”两个方面的要求。解答时,“结构”方面,考生要分析例句的句子结构特点,是单句还是复句,特别是表示结构的关键词(仿写时必须使用的词语);“修辞”方面,要分析例句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修辞特点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个隐性的条件,就是“语意相关”,无论试题有没有这方面的要求,考生所写几个语句之间,都要表现出一定的语意关联性。

(2013年高考重庆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裂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试题的显性要求是“两种自然景物”、“写两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与例句相同”。审题的第一重点是对“句式”的把握,考生必须采用“……的那……,可能是……了……的……,……得……了……,……在……的……里”句式仿写;审题的第二重点是把握试题的隐性要求,例句侧重于通过某种自然景物的拟人化表现,主要表达人物此刻的某种积极乐观的心情,无论你写什么景物,思想内容方面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参考答案示例】①路边的那片竹林,可能是听了风儿开的玩笑,笑得弯曲了腰,摇曳在和煦的春风里。②山上的那棵小树,可能是听了小鸟唱的歌唱,喜得张开了手,舞蹈在温柔的春光里。(4分)

再如“连贯”类试题,特别是古代诗歌类的,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来考查考生。这类题的解答关键是看能否准确抓住诗歌中的核心词语,读取诗歌有效的显性信息,以及由此推断出诗歌中隐含的信息。

(2012年湖南卷)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 只道林间无人至 B. 小院地偏人不到

C. 门巷深深过客稀 D. 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审题推断】细审本题,读出诗歌的有效的显性信息,以及由此推断出的隐性信息

(2010年湖南卷)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 落红满地乳鸦啼 B. 柳梢听得黄鹂语

C. 春山一路鸟空啼 D. 楼阁新成花欲语

【答案】B

【审题推断】细审本题,读出诗歌的有效的显性信息,以及由此推断出的隐性信息。

在现代文材料的语序题中,材料中往往含有一些暗示性词语,如下表:

再如概括语段主旨类试题,语段中重要的内容一般都有标记显示。重要的信息之所以要加标记,那是为了让阅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重要内容,以便保证书面重要信息的传达。

(2004年广东卷) 用不超过25个字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3分)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该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的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答案】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答题解析】在2004年第23题的答案中,70%的同学都能够答出(1)“学习西方”、(2)“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两个得分点,而答出得分点(3)“保持民族哲学思维传统”的却只有3%。其实得分点(3)并不难答出,因为得分点(3)前面既有“历史证明”――这表明后面的内容是结论性的东西,当然是重要的信息;还有一个强调标记――插入语“尤其是”,既然给以特别的强调,当然是更为重要的信息。

重要信息的标记除了“尤其是”、“特别是”这类插入语之外,其他常见的还有:重要的是、严重的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要强调的是、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指出的是,等等。其他类似标记性的词语还有:历史证明、(铁的、血的)事实证明、数据显示、毫无疑问、必须承认、事实告诉我们、(庄严、郑重)宣告等等重要的显性信息,这是我们审题时必须重视的。另外,语段中的关联词语、复句类型对于把握语段的显隐信息也很重要。例如23题语段中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其中的转折连词“但(但是)”表示重转,“但”之后是更为重要的信息。一般来说,转折复句的重心在转,递进复句的重心在递,选择复句重在取,条件复句重在条件,假设复句重在假设,目的复句重在目的,因果复句则要视具体情况确定。

【参考答案】

(1)尊敬的华南大学代表:(1分)

(2)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粤中学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华南大学为我校无私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脑。(4分)

(3)最后,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华南大学再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1分)

【归纳总结】

总之,无论考查的是什么类型的题目,语言表达运用题的审题的对象仍是题干和材料(文字、图表等)。一定要根据题目已有的信息,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审出其中显性要求和隐藏信息,紧扣这些要求去组织答案,才能有效得分。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全面,不能漏掉题干中任何一处显性要求,甚至不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包括字数及其相关限制;二要深入,注意挖掘推断材料中的隐藏信息,注意体裁限制情境限制和话题的针对性;三要注意还原生活情境,调动语言、社会文化知识积累,明确题目要求达到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