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9: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地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突出主干知识,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高考试题虽然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它们所蕴含的主干知识点是永恒的,而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
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地图五个部分,这五部分内容是高三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加之自然地理本身具有很好的地理思维价值,因此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较难试题主要涉及这部分的内容,且所占分数比例稳中有升;人文地理涉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各方面,而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各种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高考这部分内容不仅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更侧重考查考生用人文地理观点方法分析评价区域人文地理现象,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点,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一起构成地理学科的主干体系。同时由于高考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查,从而使高考试题更多的是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到一定的区域当中进行考查,形成独特的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加强读图能力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独有的知识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地理试题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以图(常见的有景观图、示意图、坐标图、区域图、值线图、综合图、虚拟区域地图等)的形式展现。只有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我们知道。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高低。
读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复习时要抓住地图不放松,要掌握各类图表的绘制原理和分析图表的一般方法,平时多看图多记图(利用不同内容的地图对应记忆),从而使地理事物的存在位置,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都具体地“印”在脑海中,做到胸中有图。此外,还要学会简单图表的绘制,适当地做些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表的练习,即做到图文转换,图文结合,这样在高考中即使遇到设计新颖的图表,也不会手忙脚乱了。
三、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考是一种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考试,是全方位对考生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的考查,其目的为了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复习时,变教师为中心的复习讲课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复习活动,变单纯复习知识为结合能力复习,变死记硬背为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变记忆结论为思考过程,变被动做题为独立思考。变时间积累为提高效率。还要避免在备考时陷入这样的误区:研究什么知识内容不考,什么重点内容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范围是需要认真复习的,因而,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为此建议在复习时做到以下五点:
1、讨论。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讨论,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接触不同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反思。(1)得出结论的条件有哪些,所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有哪些。(2)解题的思维分析。
3、求异。引导学生在常规的识记和应用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加强引申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想象猜测。
4、辨析。缺乏批判性思考的人,易受已有的暗示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可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细致比较。
5、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挑剔,不唯师,不唯书,养成多层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试题将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侧重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命题的立意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有关理论联系起来,情境设置更加真实,全面地模拟现实。因而常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来呈现。例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沙尘暴、西部大开发、石油进口、我国粮食生产、印度洋海啸、红色旅游、奥运会、“三农”问题等。试题中并不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要从中分析出这些热点和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五、科学训练,强化答题方法
今后复习时要精心挑选,科学训练,运用精选试题系统训练学生的知识系统能力,使其在答题中学会审题,掌握技巧,准确地把握解题思路,规范答题。并不断总结答题的方法规律,熟练答题技能。
1、认真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审题干关键词:
审限制性条件(材料图表中的已知或隐含的条件);
审答题方向(问什么);
审答题内容(到底要我们干什么);
审答题方式(简述综述还是说明分析);
审渗透的规律系统。
2、精准组织答案
把握答案的方向性,就是实现知识与问题的对接,分析解决该问题所应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理顺答案的逻辑性,就是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情景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是指向问题:
做到答案的全面性,就是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避免失分。
3、规范准确的表述
语言精练专业,切中题目要点,专业就是要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精炼就是不说废话,不离题。避免语言过于生活化或者不简洁;
篇2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篇3
原题 如图1,一半径为r的圆表示一柱形区域的横截面(纸面).在柱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沿图中直线在圆上的a点射入柱形区域,在圆上的b点离[tp8gw105.tif,y#本文由收集整理]开该区域,离开时速度方向与直线垂直.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sx(]3[]5[sx)]r.现将磁场换为平行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同一粒子以同样速度沿直线在a点射入柱形区域,也在b点离开该区域.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的大小.
解法一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圆周运动半径为r,在a点的速度为v,由牛顿第二定律和洛伦兹力公式得
过b点和o点作直线的垂线,分别与直线交于c和d点.由几何关系知,线段ac、bc和过a、b两点的轨迹圆弧的两条半径围成一正方形,故ac=bc=r.
可解得r.
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公式得qe=ma.
设粒子在磁场中的入射方向为y方向、出射方向为x方向.粒子初速度v在x方向的分量为零,设粒子在电场中末速度vt在x方向分量为vht.由[sx(]vht[]2[sx)]t=4,vt=r得vht=2v,粒子在x方向上的运动满足2ar=v2ht-0=v2ht,可解得e.
解法三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qvb=m[sx(]v2[]r[sx)].
可解得r.
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qe=ma,由[sx(]vht[]2[sx)]t=r,vt=r得vht=2v,所以vt=[kf(]v2+v2ht[kf)]=[kf(]5[kf)]v.
应用动能定理qer=[sx(]1[]2[sx)]vm2t-[sx(]1[]2[sx)]mv2.
可解得e.
试题评析 作为2012年高考理综压轴题,也是理综卷中分值最高的题目,此题涵盖了高中物理综合知识.为了甄别考生的能力水平,命题者在求解粒子圆周运动半径r处设置了关卡,对学生的数理综合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今年是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此题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价,下面分别对三个维度的测评目标进行点评.
1 知识与技能
电磁学部分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高考命题工作者一直青睐于将理综压轴题的情景设计为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并以此为依托连带考查力学部分的知识.求解有关电磁场的综合型题目并非易事,考生需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将具体的情境简化成物理模型,再对物理模型进行抽象空间分析,利用已知求解未知.该题本维度目标分析如下(如图3).
本题涵盖两个简洁的运动过程,圆周运动和
类平抛运动,两过程通过位移相联系.在求解电场强度的过程中,考生需经过以下思维历程:在一定认知策略的调控下,调动认知结构中相关学科知识,将其应用于题设问题情境之中,经过推理、运算,实现新问题的解决.本题解法灵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解题思路开放,由此促进学生物理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的培养.该题本维度目标分析如下(如图4).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4
【关键词】地理;一轮复习;对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历年高考试题都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第一轮复习的扎实程度,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我认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狠抓基础,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
一、紧抓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一轮复习的主要对象是基础知识。近几年高考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考查,高考地理总共八本教材,地理内容繁杂,考试范围广,复习时间紧。因此,学生复习时要有计划、有目标,并且要突出重点,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遗忘程度来自主阅读,查漏补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把握学生动态,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全面复习。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已经复习过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理解性记忆和回顾。比如:学生在复习时首先必须形成这么一个知识网络:高考内容共三大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的核心是“运动”,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运动、地壳运动、物质循环等;人文地理的核心是“区位”,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区域地理的核心就是“区域”,主要指初中四本教材,包括世界地理(2本)和中国地理(2本)两大部分。而这三大块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区域是基础,运动、区位是核心,选修教材是拓展延伸。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整体教学策略是:夯实基础,围绕核心,适当拓展延伸。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紧抓课本、夯实基础,是高考一轮复习的关键。
二、重视归纳,形成固定答题模式,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其规律性、原理性较强,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就会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以不变的套路来应对万变的试题,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完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对各地理要素做了以下归纳:①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分布等方面概括;②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及水热组合等方面概括;③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含沙量的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概括。同样,在复习完人文地理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对区位因素做了归纳对比:①农业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②工业区位因素:地形、水源、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③城市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除此之外,还有交通区位、商业区位、旅游区位等等。再比如,通过对“鲁尔工业区”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分析传统工业的区位条件、存在问题、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这样通过归纳,形成固定的答题模式,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一对应各因素,找出共性,并结合题中信息,突出个性,从而顺利的完成考试题目。例如,在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读图分析,图中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解答该题可以分两步走,一是明确旅游资源评价的思路,即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从我们归纳出来的套路着手;二是结合图中有效信息,把图中信息与思路相对接,这样,完成本题就轻而易举了。
三、适量练习,循环复习,及时巩固知识
前面我们要求学生紧抓课本,同时,还需进行适量练习,由题及类,做到触类旁通。一般情况下,对于文科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复习过程中重点是看、背、记,而动笔的行为似乎不多,其实,越基础的东西越容易出错,我们觉得背熟了理解了的知识,事实上只是记了个大概,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边看书边动手,边背边写,运用各种感官来接受信息,效果会更好。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觉得自己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背的很熟了,但是拿起笔来,却发现什么也写不出来,或者觉得某道题的答案要点都知道,但未必能得到满分。我们往往还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遇见一道自己曾做过的题,一般会认为自己做过而放过不管,但结果是,他也不一定能做出来。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复习某个知识点后一定要及时练习,而且每天要留足时间回忆当天复习要点,不时翻看,循环复习,及时巩固知识。
四、及时总结,乐于反思,稳步提高成绩
总结、反思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应该经常做的。我们每复习完一个单元,每做完一道题,都应该及时总结,并不断的反思,做题不能只追求答案,关键是要总结其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只有不断地总结得失,才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做题中要总结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自己有启发的,考试经常考而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总结解题技巧、方法、规律等。比如,通过总结就会知道典型区域图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根据经纬网、海陆位置、轮廓形状或重要地理事物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然后分析该区域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特征,进而解决问题。
篇5
[一、研读考纲,认识高考]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能力要求”是考试大纲的核心内容,它引领着高考的方向。大纲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2012年新课标考试大纲文综地理与去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内容均保持稳定。地理必考内容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纵观近几年新课标文综卷,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特点是“稳中求变”。 2012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说明中“题型示例”更换为2011年新课标卷的两道必考综合题和一道选考综合题,反映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保持不变,题型、题量、分数、难易程度基本稳定;反映了高考命题更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更加关注热点,注重渗透新课标理念,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但不会出现偏题和怪题。
建议:同学们在冲刺备考阶段,要深入研读考纲,紧扣考试大纲以及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逐一检查自己对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初中区域地理及选修地理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查补漏洞、解决困惑、夯实基础。同时,精练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熟悉题型和试题难度,深刻领会大纲中四项综合能力要求的精髓和实质,重视提升自己的四大能力,把握好高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二、设计专题,制订计划]
冲刺阶段复习专题参考——
自然地理专题: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光照图与时间计算),大气的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水体的运动(洋流的分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内容。
人文地理专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地理专题: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
地理图表专题: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等。
建议:在冲刺复习阶段,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能切实解决自己学习困难的复习专题,以实现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要注意记忆、理解、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精练不同题型的模拟试题,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学会空间定位、图文转换、图图转换,掌握解题技巧,学会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提升对资料中有效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另外,一定要给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合理安排好学习和生活时间,做到每天早半小时和晚半小时背诵记忆,并坚持做适当的文体活动,听听音乐、跑跑步、做做操,实现高效、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三、精练习题,总结技巧]
经过了多次模拟考试,同学们已做了大量的习题。这时,千万不能再搞题海战术,各类试题可精选一、两道,进行较透彻的分析,了解命题的原则及思路,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规律,形成基本的答题模式。
建议:成绩较好的同学,精选近两年的高考题来做,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善于归纳和总结,掌握解题思路,建立解题模式。如地形描述可从海拔、地表起伏(相对高度)、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着手;河流水文特征要从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径流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时,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或“天地人”三方面)综合分析。成绩中等的同学,不应求做难题,可选一些简单的基础题及中等题,经常看看自己的错题集,对做过的错题再思考,看难点是否真正解决、突破。尤其是概念理解应用题,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力稍弱的同学和艺术考生,应力求把基础题做好做对,学会放弃较难的题目。在做题时,要养成“二次审题”的习惯,以弥补一次审题的疏忽或迷惑。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37题第(2)问,评卷老师反映在改卷时发现有些学生审题不认真,错误理解题意,没有举例,而是泛泛而谈这些企业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或对这些企业总部的分布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如:科技发达地区,如北京;交通便利地区,如上海……结果导致一分不得。因此,审题一定要做到“三审”,即审明题型说明,审清题干要求,审准选项内容。在解答综合题时,还应重视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学会用准确的地理语言,规范书写答案,要注意把握好设问的关键词来回答问题:对于用“列举、说出、概括”等设问的,回答时只答要点,不用分析解释;对于用“分析、简述、说明、阐述”等来设问的,回答时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有适当分析;对于用“描述”来设问的,要准确把握图形信息,用简练的语言加以叙述;对于用“比较、对比”来设问的,要找出两个地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抓住主要特征来比较;对于用“评价”来设问的,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四、针对热点,回归教材]
为了让考生们更多地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热点问题发生地的相关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所青睐的重点。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1~2题(日本地震)就是以热点切入的。这两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查工业联系与工业区位。解题时应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在中国建的零部件厂是为中国的整车生产厂提供服务,以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就可以判断提炼出答案。从高考试题中看出:社会热点问题只是给命题提供背景材料,考试一般不会直接考查热点事件本身,而是通常以文字材料或以图示形式呈现出热点事件或热点事件的区域,从中考查热点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自然带等,人文地理特征如资源、交通、工农业、城市化等,还有涉及时间计算等内容。
建议:复习时,不要盲目追逐热点,应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联系实际、迁移应用能力的训练;考试组织答案时,要回归课本,多联系自然地理特征,找到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链接点,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
[五、关键时刻,把握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在即将收获学习成果的关键时刻,只有学习、生活安排得当,心情轻松愉快,学习效率才会更高,收获才会更大。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128―01
高考临近,很多高三学生还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下面,笔者就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复习方向,使教学有的放矢
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里面,并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到训练中。备课时,还要考虑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高考文综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些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涉及,这样学生在面对跨学科的题目时才能得心应手。每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教学过程,教学深度、广度、难度、思路与高考要求要对路。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文综的试题,不难发现其主要特点是:(1)突出考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2)加强对学生探索能力的考查。(3)贴近生产生活,联系重大时事。(4)稳中求变,积极创新。(5)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能力试题。认真仔细地了解考试说明和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能对复习的策略和内容起到导向性的作用,能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倍增。
二、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高考试题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因此打好基础是做好高考备考的关键。在复习中必须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时那样。在复习阶段,学生的能力要提升,但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提升,在应用基础知识上提升,基础知识的讲练要紧紧围绕能力。建立以单元或专题为主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知识覆盖面要全,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组合及挖掘、引申的基础上并吸收鲜活的实际材料而命制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要用好教材,要沿纵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概括与提炼,沿横向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和组合。
三、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重视考查地理思维方法,注重方法的应用,注重考查考生应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重点要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对教材的复习过程中,要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深化,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动手写出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是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应用,练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但要防止学生进入题海战术。我们应当在练习后特别注意让学生总结思考,让学生能找到解题的“钥匙”。通过精选题目类型进行拓展、变通,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要不断总结经验,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四、创新课堂复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篇7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五、板书设计(图6)
篇8
关键词: 青海省高考 地理知识点 试卷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题、37题及选做题(三选一)42、43、44题为地理题,分值分别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对2013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课标实施工作以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三、结语
篇9
1科学化
科学的价值在于揭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科学不但要定性地阐述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要定量地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近些年来,高考地理命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和高考改革的最新要求,在试题形式、试题内容、试题容量、试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试题难易程度等方面都越来越科学化。
2综合化
近些年来,高考地理命题也越来越综合化,具体表现在试题内容设置上将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相融合、将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知识相融合、将初中地理知识和高中地理知识相融合,甚至将其他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知识相融合。
3以能力立意为主
能力立意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核心。近些年来,高考地理命题越来越重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已由原来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转为以能力立意为主。高考地理命题突出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识记能力。总之,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有识记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解释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分布的原因、比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等。
4多元化
这里所说的多元化是指试卷类型的多样化。由于各省市区的教育质量不相同,高考地理试卷没有采取统一的形式,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就分为三种试卷。另外,还有部分省市区采取自主命题的形式,如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等都采用自主命题的形式。
5以主干知识为命题重点
高中地理中主干知识主要有地图与地球、气候、水循环、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的变化、城市和城市化、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灾害、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高考地理命题一向以主干知识为命题重点,不出偏}和怪题。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1~3题考查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第4~6题考查城市与城市规划、第7~9题考查堆积地貌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第10~11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36题考查工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第37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42题考查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旅游地理)、第43题考查泥石流(自然灾害)、第44题考查修建高位虾池养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
6突出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作为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是同学们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地图与地理学是分不开的,它既是构成地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地理文字内容最好的补充和说明。地图能准确再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图还可以将零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条理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说无图不成题,几乎每道题都有地图,因此掌握图表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地理学习或者复习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读图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7以热点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复习备考 策略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复习备考要根据改革要求做出相应调整。新课标考纲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强化了能力要求,试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和学科素养立意转变,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所以学生在高考复习中要强化能力训练,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好知识的归类和整合,抓住学习重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 现阶段地理高考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复习和备考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较大层面的影响了学习效率。第一,很多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没有系统的梳理划分,盲目学习,海量做题,花费大量时间却没有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第二,困扰学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图文结合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普遍较差,而高考中“无图不成题”,图是考察地理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严峻的挑战;第三,学生肩负着家长和老师的期望,面对高考,学习负担沉重,思想压力大,长期的紧张情绪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发挥;第四,现在的高考试题选材新颖、贴近成活,倾向于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中寻找切入口,而学生们平时忙于学习,很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2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的复习策略
2.1 系统学习,查漏补缺
高中地理的复习要想达到很好的效果,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梳理各个地理要素与环境、资源、经济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达到提升。例如,用“热、温、寒”来概括气温特征;“干、湿”描述降水多少;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夏湿热,冬干热,温带季风气候热点:夏湿热,冬干冷;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干热,冬温湿。这样重新整合便于知识要点的总结记忆。学生还可以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错题集,把所有做过的错题的错因和纠错过程记录下来,平日里注重错点的积累和整理,加深记忆。对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地理规律要不断加强巩固,例如,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同,赤道昼夜等分,中纬度南北季节相反等。
2.2 突出主干,重点学习
主干知识是试卷考核的中心,而地理试卷中知识的考查离不开基础,通过系统的梳理会发现,地理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高中地理的复习时,要突出学习重点,善于对主干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例如对于一些地理现象的措施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荒漠化、水土流失、雨林等现象的治理措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资源调配措施的意义。复习时注重提高案例分析能力,如美国硅谷、意大利工业小区、德国鲁尔区等发展区位条件,做题时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在复习气候知识点时,对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的特点等要素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对于主干知识的学习要做到全面、系统。
2.3 加强图文题的训练
如今的高考试题中读图题的比重越来越大,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所以学生们平日里要加强读图、识图、析图的训练;弄清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以便答题所用。熟练掌握各种示意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和统计图表的解题思路,例如,在做等值线图题型时,主要观察数值范围、极值、疏密度、弯曲方向和辖范围闭合等值线,思考它们的形成原因。牢记教材中的常见图表,化抽象为具体,科学表述图表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培养图文转化能力。学生还要学会构建心理地图,形成空间概念,养成常看地图的习惯,熟悉区域的空间定位,善于发现地理规律。
2.4 关注社会热点,拓展知识视野
现在的高考试题重视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学生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考选材上比较新颖,创新性强,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引用已经成为地理高考内容的主旋律。所以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及时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产生的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重大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重要资源的分布等,而且要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提取有用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阐述问题现象,并且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2.5 整合教材案例,精炼习题
高考地理试题中,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频繁出现,例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归纳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等。通过这些案例,来考察提纲要求的知识。在复习时避免重复练习,浪费时间和精力,习题的练习要做到精、准、广。而且,练习时还要加强思考,举一反三,注重原有题目的引申和扩展,适当发挥,例如,在分析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时,可以引申这样的问题:如果地中海的气候特点是温和湿润,那么我国的昼夜长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洛杉矶和南非开普敦的气候特点又会如何?这样可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