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06:4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上地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七上地理总结

篇1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活用地图。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学困生上课精力很不集中,东张西望,讲小话,打瞌睡,或者做菩萨一动不动。我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上课除了做笔记外,一定要看地图的习惯。记忆知识点也对应地图来记。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临近生地会考,学生压力极大。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作业尽量减少,学生负担减轻了。

二、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二会考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每天布置任务,逐日检查。其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忆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会考的综合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针对会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三、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初一上册地理难度较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难学,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四、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出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安排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二是每天清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四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任课老师单独辅导。五是多给学生以信心与鼓励。

五、精诚合作,虚心学习

由于我是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专业水平不如同行两位老师。于是我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虽然我是有着明确目标,也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但还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细,更实,更好。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2010年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2010年上学期地理教学总结 的相关参考:

篇2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形状

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二、大小

1、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

2、赤道半径:6378千米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周长:40000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2、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3、赤道:从地球表面到南北极点的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二、纬线与维度

1、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

2、纬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不同的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纬度

3、纬度的判读:

(1)

赤道是0°纬度,是划分纬度的起点。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2)

北纬,用符号“N”表示。越往北度数越大。

(3)

南纬,用符号“S”表示。越往南度数越大。

(4)

在没有标示纬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北度数越大的是北纬,越往南度数越大的是南纬。

三、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以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2、经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不同的经线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经度。

3、经度的判读:

(1)国际上规定,已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以0°经线为界,往东为东经度,用符号“E”表示,0°经线向东至180°E是东经度的范围

(3)以0°经线为界,往西为西经度,用符号“W”表示,0°经线向西至180°W是西经度的范围(注意:180°E和180°W是同一条经线,他们是重合的。)

(4)在没有标示经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东度数越大的是东经度,越往西度数越大的是西经度

四、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从20°W往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为东半球,从20°W往西至160°E以东的范围为西半球

四、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低纬度:0°——30°

2、中纬度:30°——60°

3、高纬度:60°——90°

第三课

地球的自传

一、自传

1、自传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传。

2、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小时)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昼夜更替

(注意:昼夜交替产生的三个条件:

1、地球不停的自传

2、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3、太阳系中只有一颗恒星——太阳)

(二)

时间的差异——地方时

1、地方时的定义:

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刻的判读

(1)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00;与其相对的经线其地方时为0:00(24:00)

(2)在赤道上,晨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如图1所示A处18:00,B处为6:00)

3、地方时计算的原则:

(1)东加西减

(2)东早西晚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

1、公转的定义:

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2、周期与方向:

周期:一年(约365日)

方向:自西向东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四季的变化

(二)

五带的划分

(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

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三、四季的产生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公转时是倾斜的,且倾斜角度为66.5°,所以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季节对应太阳直射点的地方差异,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产生季节性移动。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前后的3、4、5这几个月是春季;夏至日时太阳直射23.5°N,在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为夏季;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在秋分日前后的9、10、11这几个月为秋季;冬至日时太阳直射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为冬季。

四、五带的划分

热带:23.5°N(北回归线)至23.5°S(南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23.5°N(北回归线)至66.5°N(北极圈)之间

北寒带:66.5°N(北极圈)至90°N(北极点)之间

南温带:23.5°S(南回归线)至66.5°S(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66.5°S(南极圈)至90°S(南极点)之间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段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

昼夜长短状况

从春分到夏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北回归线(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从夏至到秋分

从北回归线(23.5°N)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长夜短,只是昼渐短夜渐长

从秋分到冬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南回归线(23.5°S)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从冬至到春分

从南回归线(23.5°S)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短夜长,只是昼渐长夜渐短

两分日

直射赤道(0°)

昼夜平分

两至日

夏至直射北回归线(23.5°N);冬至直射南回归线(23.5°S)

夏至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指向标

图例和注记

二、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1、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确定方位

3、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位(经线指示正南正北方向,纬线指示正东正西方向)

三、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表示方法:

(1)线段式:0_____50千米

(2)数字式:1:5000000或1∕5000000

(3)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4、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细程度的关系

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小,所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大,所表示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如下图)

1:20万

1:500万

第二课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垂直距离。

二、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

1、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特征:

地形类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态特征

平原

200m以下

地面广阔平坦

高原

500m以上

地面起伏和缓

山地

500m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

不超过500m

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三、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在地形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六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线特征

图示

山峰(山顶)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由外向内递增。

鞍部

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凹地

山谷线的最高点就是鞍部

山谷

两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是低值凸向高值

山脊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位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是高值向低值凸起

陡崖

近似垂直的山坡或地形倒置

几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陡坡于缓坡

陡坡坡度较陡,缓坡坡度较缓

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一、海陆分布

海洋占地表总面积的71%,陆地占地表总面积的21%

二、七大洲

1、由小到大(按面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三、四大洋

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一、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地形特征

亚洲

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面积广,地形复杂。

非洲

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欧洲

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第三课

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

(2)外力作用(人类的活动,流水、风力、海浪侵蚀)

二、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3、板块运动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

(1)

张烈(生长边界)在张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裂谷和海洋

(2)

挤压(消亡边界)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高山、岛弧链和海沟

四、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带

1、火山活动和地震出现在地壳活跃的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2、世界最大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五、陆地地形之最

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北极地区,属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块,是丹麦的属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④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热非洲,最冷南极洲。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生活

一、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状况。是多变的。

2、特征:

(1)、短时间的

(2)、具有多变性

3、描述方式:

(1)、阴晴

(2)、气温高低

(3)、风力大小

(二)、气候

1、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特征

(1)长时间的(多年的)

(2)、相对稳定,有规律可循(平均状况)

二、看图识天气

(一)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

网络、电视、电话、报纸、短信

(二)、卫星云图的判读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为云区。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为阴雨区。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3、腐蚀建筑物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3、气温曲线图

气温年变化图:

气温日变化图:

由气温年变化图判别半球

(1)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高,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北半球

(2)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低,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南半球

二、气温的分布

(一)、等温线

1、概念: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的平滑曲线

2、特征:

(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上的气温相等。

(2)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固定的。

(3)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5)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6)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1)纬度位置: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C

第三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

(一)、降水的形成

1、陆地水蒸发形成水汽

2、空气中有凝结核

3、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凝结核冷凝

4、小水滴达到过饱和

(二)、降水的表现形式

雨、雪、冰雹等

(三)、降水的变化

1、不同地区年降水量不同(地域差异)

2、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

(时间差异)

3、一年内不同季节、不同月份降水量也存在差异

(四)降水量的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状图

二、降水的分布

(一)

等降水量线

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二)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赤道——多雨,两极——少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雨,大陆西岸——少雨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地区——少雨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

二、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温度带

气候类型

特征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的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冬长寒,夏短暖。

中纬度的大陆内部。

极圈附近

苔原气候

长冬无夏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边缘

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极地附近

其他

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高,终年低温。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

三、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判定南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七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则该地位于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一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则该地位于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数值判断热量带。

最冷月均温>15°C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为亚热带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

最冷月气温

第三步,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及降水总量确定气候类型。

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000mm,月降水量>100mm。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1800mm,夏月降水量陡然超过400mm。

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在1000mm—1200mm左右,夏月降水量>100mm。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800mm,夏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

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冬月降水丰沛。

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00mm,夏月降水量>100mm

温带海洋气候:年降水量>700mm,全年降水均匀。

(总的判定方法是一看气温,二看降水,三看季节变化。记住:“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纬度因素

(一)

对气温的影响

受地球形状的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低纬度之间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如图所示:三束直径一样的光线,照射在高、中、低三个不同的纬度地带,其所辐射的能量是相等的。但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照射的面积不同,S3>S2>S1。所以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温度也就不一样了,T1>T2>T3。

(二)

对降水的影响

1、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充沛。

2、两极地区常年酷寒,蒸发弱,降水稀少。

二、海陆因素

(一)影响降水

受距海远近因素的影响,离海洋近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的地区降水丰富;远离海洋的内陆,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二)影响气温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水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因此,同纬度地区,夏季陆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三、地形因素

(一)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C∕100m)

(二)

山脉走向对气温的影响

迎风坡降水充沛,背风坡降水稀少。(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萨米恩托和艾森港为例)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一)

有利影响

改善局地气候,促进农业生产。

(二)

不利影响

导致气候恶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1、臭氧层空洞

表现:

2、全球气候变暖

3、酸雨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长

(一)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决定性因素:

出生率与死亡率

3、其他影响因素:

(1)生活水平

(2)医疗条件

(3)人口文化素质

(二)人口增长的度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1、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增长缓慢

2、非洲、南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二、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疏密

表示方法: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三)

人口的具体分布

总体状况:分布很不均匀

1、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2、稀疏区:

极端干旱的热带沙漠去、过于潮湿的雨林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环境恶劣的地区。

三、人口问题

(一)

总体上看:

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严重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

对策:

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三)

人口问题的差异: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短缺(2)老年人口增多。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过剩(2)就业困难(3)交通拥挤(4)环境污染(5)社会不稳定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种

人种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分布地区

白种人

白色、浅棕色

金黄、波状

鼻子高、嘴唇薄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黄或黄棕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东南部

黑种人

黑色、黑棕色

卷曲

嘴唇厚

非洲、大洋洲、美国境内

二、多种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区

英语(最广)

欧洲西部、亚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汉语(最多)

中国及东南亚等地

俄语

欧洲东部、亚洲的西部及北部,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

欧洲的法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欧洲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

三、宗教文化

宗教

产生地区

创始人

经典

分布区

基督教(信徒最多)

西亚

耶稣

《圣经》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穆罕穆德

《古兰经》

亚洲西部、东南亚、非洲北部、东部

佛教

古印度

释迦牟利

《金刚经》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第三课

人类居住地

一、聚落

1、概念: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2、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聚落与环境

(一)

影响聚落的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形平坦

2、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当,气候适宜

3、资源:自然资源丰富

4、水文:水源充沛(河流及绿洲区)

(二)影响聚落的社会经济环境:

1、交通:交通便利

2、政治:政策的影响

3、科技:

4、旅游:

三、保护聚落文化

意义:

篇3

突然,我眼前一亮,真不敢相信,小树居然长出了好些新叶,还开了两簇花,我兴奋地细心地数了一下,每簇六朵花,每朵花五瓣花瓣,刚好60片花瓣!

我好开心,今天真是个幸运的日子,梨花开了,211班的花也开了!

不是吗?今天课间操时间,我,还有茜茜等同学在为地理教研课作准备,要搬些凳子到教室,那时,操场上正在作“学雷锋活动”的总结。我们在去食堂搬凳子的时候,有意无意间听到了学雷锋先进集体中“211”这个响亮的名字,就像梨花开一样的突然,茜茜听到班长去领奖状,已经到了食堂门口有拔腿就改方向跑,突来的欢乐让她措手不及,就如同我看到梨花开时那份惊喜一样!知道我们班成功了,我们真兴奋得不得了。当即我就把彭郁那肥肥的手掐了一番,当然我相信是真的。在教室里贴奖状时,看着这奖状,却总是力不从心,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太高兴了,我真的好想大声宣泄这种兴奋感,但是在教室里,又要上地理课了,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强忍着泪水不想让任何人看见。

是的,这是好漂亮的花,在阳光下特别显眼。也的确,像雪白的梨花给人的感觉一样,清纯的,涩涩的。梨树七年了,七年前,我满怀着希望栽下一棵小苗,终于,七年后开了第一次花。好不简单!为了开着一次花,整整酝酿了七年!211班这朵花不也是这样吗?很久以前,我满怀希望加入这个花园,认真地关照它;很久以后,今天,它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香,着不仅仅是美好的香,更有一种汗水的香气,一种奋斗的香气。这是多少同学努力的结果呀!班主任为它而心碎,班长更是牺牲了许多学习休息时间,还有同学一直关注,更感谢那些学雷锋的同学,拾金不昧的也好,助人为乐的也好,主动学习的也好,工作负责的也好;总之,感谢你们,就像一股春风催开了这灿烂的花!

篇4

关键词:教材 教师 学生 初中地理 三模块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21-02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初中七年级的地理课程就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这门科学。通过系统学习,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是人生观、世界观的一次提高和升华。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

对于担任了几年初中地理教学的笔者来说,由衷地喜欢、热爱这门科学。尽心尽力地将笔者学到的地理知识以及对地理的感悟传授给学生,真诚地期望学生的人生也能因地理科学而精彩。与此同时,对自身的教学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日积月累,便有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人们的视野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壮大、强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家境优越,手机、电脑、高级轿车等高科技产品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已将他们的世界装点得色彩斑斓。这样的学生,不再是腼腆老实、唯唯诺诺的孩子,而是一群个性张扬、开朗活泼的90后。

面对这样一群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新型课堂,单纯的说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还课堂给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那么教师应当有新的招数。于是“三模块教学法”便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应运而生了。

所谓“三模块教学法”,也就是“三点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学生、教师为基本要素,以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为基本步骤的教学方法。教材、学生、教师三者各为一体,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者层层递进,不可或缺。只有将三大要素与三大步骤合理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教材、教师、学生各为一体,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

1.1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知识结构的难度要求并不高,除了最基础的地理知识点以外,更看重的是学生地理分析能力、实践创新意识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在教材上,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教材中生涩的文字叙述明显减少,相应增多的是各类图片及相关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讨论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团队意识。因此,对教材的把握,也是对课堂、对教学的把握。

1.2教师是“指路标”,是“灯塔”,为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的学生指明方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对于教材有着较深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指路标”,是在每一个知识的十字路口为学生保驾护航、亮灯开路的人,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视。

对于每一个初学地理的人而言,优秀的教师是他们热爱地理的源头。面对这群思维跳跃、好奇心重的90后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一改往日死板的说教,顺应潮流:以疏代灌、以幽默代严肃、以实践代空想,让学生爱上地理,让兴趣成为学生拥抱地理的动力。例如,七年级上册《地图》这一章中,要求学生判读山体中鞍部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对于鞍部没有实际感受,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部分的处理上,笔者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学生们大多在电视上见过双峰骆驼,也见到过人们骑双峰骆驼的情景。于是笔者告诉他们,“鞍部”就是骑双峰骆驼时屁股的所在地。学生一听,乐了,同时也在不住地点头,因为他们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鞍部。

1.3学生是“行路者”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师的地位不可小视,可真正的主人翁,是学生。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已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只有让学生把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后,教学才算大功告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一些刚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学习的七年级学生,尚未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不善于观察生活,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分析能力。这样的情况也体现在了七年级地理课堂中。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一节时,当讲到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并要求学生自行演示地球自转方向时,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目光死死地盯着笔者,等待着笔者演示结论;只有极少数学生拿起身边的小地球仪一边用手比画着方向,一边试着转动地球仪。由此,笔者意识到大多数学生缺乏通过教师的一些小提示,主动探索问题答案的意识。如果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其他地理分析能力将变为空谈。于是,笔者刻意减少学生被动抄写笔记的机会,大多数笔记都要求在理解笔者的讲述分析后,自行记录。此外,课堂上笔者也不再为学生简单地得出结论,而是将分析过程着重化,结论交由学生自己总结,再由笔者加以点评。一个月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加强。

总之,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他们各行其职,却又相互依赖,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断地发挥作用。

2 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大步骤,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2.1地理基础知识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奠基石

初中地理毕业会考所考查的,也正是以基础知识为重心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能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所讲述到的经纬网、方向的判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的判读等,都是最为基础的地理知识点,是每一个学习地理的人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技能。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神奇的地理殿堂奠定了基础。

2.2注重识图能力的培养

识图能力,即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并能在地图上提取正确、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对地图的分析将贯穿在地理教育的始终。从眼中有图,到心中有图,是学生逐步掌握地理学习技能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心指导,潜移默化。就初中地理而言,从经纬网图到等高线地形图,从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到气温降水曲线图,从中国地形图到世界气候图,从中国省级区划图到长江黄河水系流域图,不同类型的地图将带给学生不同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以“经纬网”图为例。经纬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在经纬网图上准确地判读出某一个点的经纬度,并能判断方向。“经纬网”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开篇之作,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经纬网的应用,生活中不胜枚举,小到电影院找座位、汽车上的GPS导航系统,大到卫星发射、地震台风等灾难的防治以及救援人员能准确而迅速找到遇难地点等等,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用性很强。而正是这样一个知识点,却成为了七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拦路虎,读懂经纬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这恰恰是七年级学生所缺乏的。

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处理上,首先要树立学生对于经纬网的立体概念。于是笔者使用到了“经纬网地球仪”。然后将学生已有的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的各个特性总结并结合起来,达到“线线都了解,特点心中明”的目的。最后,识图也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让学生多见识几种不同的经纬网构图,多看多想,相信这个“纸老虎”是很容易被击破的。

2.3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素质的人。而教育,正是帮助学生逐渐成才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应该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学生所具备的,恰好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坚毅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神秘的宇宙知识来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博怀;可以用的事例来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之心,借此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勃勃雄心;还可以用各类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的残酷现实、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来警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总之,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大步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断地发挥作用。

篇5

本文围绕地理教学,介绍了几种地理教学方法及实例。一、把枯燥的地理学习兴趣化;二、把繁琐的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简单化;三、地理内容表格化;四、巧用教材中的数量关系及地图;五、巧用、坚持用三板教学;六、制定学习的竞争机制。

上班的第一天,校长让我选科目,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地理,好多人都不理解。从教近20年,从中得到不少乐和趣,由开始死搬教条,到后来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开始只知道借鉴别人的方法,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下面将我的一些教法总结如下。

一、把枯燥的地理学习兴趣化

兴趣是成功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也就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就较为重要。

抓住学生兴趣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技能,走进学生心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中学生对做游戏感兴趣,我就把地理学习游戏化,游戏方式有很多,其中有猜谜语、角色扮演、一字开花等。在学习我国行政区划这一节内容时,我运用了猜谜语的教学方法,就是猜谜语记地名,教师提供几个谜面,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如:①北风。②两列火车撞头。各打一省级单位名称;然后让同学们搜集或者编写相关谜语,最后在班内列榜展示。

我最成功的一次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是在2008年濮阳市市级优质课比赛时用的,我抽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地势,几分钟的备课时间,一晃而过。当我走向讲台的一刹那,我突然发现:学生是面朝北坐,地图上的方位跟实际方向一致,左西右东,更巧的是三排双人桌、两条通道,跟地势三级阶梯正好吻合,灵机一动,临时安排一项角色扮演活动:西排为第一级阶梯,中排为第二级阶梯,东排为第三级阶梯,两条通道为阶梯界线,每阶梯个代表分别叙述本阶梯的地形类型、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正是因为这一活动,使这节课又多了一个亮点,这次比赛我获得了第一名。

我还善于自编顺口溜,用着顺手、也顺口。比如中华五岳及所在地,就很容易混淆,经多次改编最终敲定一顺口溜:东西南北中,麻将中五风,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嵩山我家中。在这一顺口溜中,我利用了学生对人人皆知的麻将感兴趣这一点,既巧排五岳顺序、巧计五岳位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渗透了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的感情教育,完全符合三维目标教学。

二、巧用教材中的数量关系和地图

巧用教材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学习地球的大小时,全球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可以与五·一劳动节联系起来,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可以记成“一点死酒”。学习七大洲面积大小时,可利用七大洲的面积之间数字关系进行教学:900×2=1800(单位:万平方千米),也就是说两个大洋洲的面积是一个南美洲面积。你指出一个,让学生顺杆爬,寻找其他大洲之间的数量关系,加减乘除,人人都会,每个学生都能找出几个数量关系,如:2400-1400=1000(单位:万平方千米),表示北美洲的面积减南极洲的面积等于欧洲的面积,4400-3000=1400(单位:万平方千米)表示亚洲的面积减非洲的面积等于南极洲的面积,4400-2×1000=2400(单位:万平方千米),表示亚洲的面积减两个欧洲的面积等于北美洲的面积,从而达到识记各大洲面积。

巧用地图,湘教版教材有很多地理事物分布图,我随机把它们变成填充图,如七年级上册85页,世界气候类型图,可让学生随机对照注记把12种气候类型名称填到图中适当的位置,为识记气候类型的分布提供了直观明了资料,只要不是色盲都能完成,差生也会有种成就感,人人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来我发现,习惯成自然,每逢有这种图出现,不用安排,学生就主动的完成啦。

三、坚持用“三板”(板书、板图、板画)教学

“三板”教学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虽然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多媒体教学已进入课堂,可“三板”仍然非常重要,“三板”教学是媒体不可替代的常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发展地理思维,复习、巩固、运用地理知识等,都有重要作用。有些学生举一反三,以板书为范例,自己学会编写知识概要、复习提纲、教材的知识体系等,形成了较强的自学概括能力。板图是课件中电子图无法代替的,当一幅板图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会产生对老师的敬佩之情,这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可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空间概念,加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它较为形象直观,在课堂上边讲边绘,讲绘结合,既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补充地图册、挂图、课本插图、课件上地图等的不足。

四、把繁琐的地理事物名称或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简单化

许多地理事物记起来不好记,说起来不好说,应抓住关键字,教会学生见一字而知全部,比如,学习新疆时,新疆地形轮廓的主要特佂是三山夹两盆,可以大大的、慢慢地在黑板上板书一个“疆”字,边板书边叙述:泰、准、天、塔、昆,疆字慢慢分,三横是三山,两田是两盆,用“弓”保边疆,国土永不分。

五、把地理内容表格化

表格教学是我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常用于给同一地理事物分层次、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等。如:世界五种基本地形特点的比较,人口、人种的分布、宗教的分布等,七大洲的面积、海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的比较等都可利用表格来进行对比记忆,开始学地理时可由教师提供表格,让学生填写或口述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自制表格学习的习惯,需要时随机就能列表格辅助教学。

六、制定学习的竞争机制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图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针对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准确把握时机,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一项是:课前提问,问题一出,张口就来,划对号,否则划差号,每次我都做好记录,一月公示一次。第二项就是睡前聊三分钟。我校都是住宿生,回宿舍后学生扯东家拉西家,容易制造矛盾。近两年我就安排他们聊学习内容,正好为课前1分钟提问做准备,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教学方法仅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几种,各有其特殊作用。教师的灵活运用教法,才能使初中地理教学变得趣味横生,才能使学生乐学、好学、学好。

篇6

一、借助地理图像、图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的阅读是地理学习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分解为识图、判图、记图、换图、填图、绘图、用图七个步骤。

1、识图

地图阅读它包括①根据图名,分清地图的类型和地图内容,②根据图型(类型)判断地图方向,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③根据比例尺,判断实地范围的大小,④根据图例,判别地理事物的分布等。

2、判图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其判读方法类似,前者以数字大小表示地势高低,后者以颜色深浅表示地势高低。不同类型的地图,其判读方法各不相同,在教学中要重在培养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能力。

3、记图:一方面是指记地图笔记,另一方面是指记忆地图。

记地图笔记,是要求学生把观察和学习别的地理知识,用图的形式记在笔记本上,例如重要的经纬线所经过的地形区,行政区,城市,气候类型,植被类型,除了可以根据规律记忆外,还可以画图记忆,这就是地图笔记。

记忆地图,是要求学生要做到心中有图,在无图考图的题型中,将记忆在脑中的地图用适当的形式显现出来,。记忆地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脑中建立空间,通过空间想象,把地理事物填入想象的空间图中。

4、换图:是指培养学生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

图形转换是根据答题时需要而定的,并不是任何一种图形都要经过转换。图形转换能力最能体现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能够灵活地转换地图,充分体现了对地图的理解和阅读已达到一定的境界,是最具说服力的地图阅读能力。图形之间或图文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难懂为易懂。

5、填图,是指利用空白地图填上地理事物名称。这是培养掌握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相对空间位置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记图的辅助方法。

6、绘图,是指让学生自己绘制指定内容的地图,亲自体验地图的制作过程。绘图能力要求较高,一旦能成功地绘制地图,那么地图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有多大的阅读了。

7、用图,是指灵活应用地图的能力 。

应用于地图的能力,是基于读懂地图之上的能力,是地图阅读能力和升华,是地图阅读综合能力的体现,应用地图能力的培养可重在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空间定位的能力和提取地图中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对地图阅读的敏感性和细心度的考量。

总之,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考能力测试的重头戏,我们要在教学过程充分渗透这种能力的培养。

二、借助地理数据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地理数据往往以两种形式来表示:数据图和表格。它是大量真实地理信息数字化和形象化形式,是地理信息的社会交流工具。解读地理统计资料及图表题材的能力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来实施:

1、认真审题:既要审清题材干中的问题要求,也要审清题干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审清图像表述的地理信息,图表中数据变化的规律。

2、提取有效信息。由题目问题要求入手,与题目问题紧密联系,相互印证的地理信息,与题目内在联系紧密的间接地理信息,都是有效信息。

3、揭示地理内涵,通过对有效信息的分析,归纳,比较,判断,推理的过程,得到统计资料或图表,所揭示的变化趋势,演化规律或地理事物分布特征。

三、借助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概括、综合归纳能力

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手段文字资料阅读分析,判断的能力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把握文字材料的要点,要求要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准确无误地理解领会题目的要求。

2提炼关键词,主干语,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出的关键词和主干语往往是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

3图文结合,文图转化思维加工。通过阅读地图结合文字材料加以理解,或是将文字材料转化为熟悉的简图,再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研究,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4拓展思维。利用文字材料的提示,结合自己熟悉的知识,对相应的地理事物 主干知识体系的结构分析,得到回答问题的基本思路。

5、在充分理解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答案,答案要求具有科学性、地理性、规范性、简洁性。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维;心智;意义的学习

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教材中的辩证思维教材,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心智形成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针对学生情况,设计学案导学有突破

告诉学生要完成哪些目标,根据目标调整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课堂形式,也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指导自习时,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勤动笔”的习惯。首先,我们学生规定了统一的自习符号,如:题目中关键字用“”,重点内容及中心句用“ ”,不理解的地方用“?”,同类用“ ”,每个相关的知识多有特殊符号,学生一目了然。学案编号突出空间概念,充分利用图册来思考问题。

二、借助知识提钢,提出问题

利用学习潜能,问题设计的生活化。“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思维的起点是问题,课堂教学就是要不断地发问,让学生思考。因此,精心设计疑问非常重要,而问题设计的生活化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如:讲到“季风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问:“季风有什么价值?”这样的提问直接而有效,让学生思考。季风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价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季风气候”的学习,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季风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学习中国的疆域时,我用了3个道具:3幅地图,上面印有3个国家的疆域。在课程推进中我分别提出三个问题:(1)内容导入设问。这三个国家分别位于浙江义乌的什么位置?旨在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这3个相邻国家分别位于哪两个半球?经纬度范围怎样?(2)各国的轮廓看起来像什么?(3)能力升华设问。如果你将来要去外国留学,你会选择哪一个国家?为什么?旨在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技巧与能力。

三、对比新题,让学生善于质疑

比较是在思维上将地理事物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区分相应的概念,我们经常会运用到此分析法来教学,从而可以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把握不同点,区分各自的突出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知识点。如果教师就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对比,这难免枯燥乏味,学生不愿意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但如果教师从生活实例入手,运用生活和智慧,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师设置的生活实例,那就有了“水到渠成”的高效果。比如:讲到“秦岭―淮河分南北”时,列出北方与南方的一张表格,从温度带、一月气温、气候、地形、降水量、农作物、民居特色、水文特征等角度思考。对此我做以下要求:(1)要求学生立足于平时观察的基础上,罗列出他们各自的特点。(2)要求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运用对比分析法,探究讨论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点,要求尽可能多地找到两者的区别。(3)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梳理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明白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并参与讨论,达成共识。最后让一位北方学生和南方学生来完成教学,这两个地方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出生地,效果特别好。

四、注重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初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仅凭死记硬背机械学习是远远不能取得理想成绩的,就更不要说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了。笔者认为,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方联系,积极联想,由此及彼,将地理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条不紊的知识体系,它们纵横交错,但又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如:讲到我国季风气候的显著时,我根据中国的纬度从南往北气温愈来愈低的规律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到三类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并利用谐音简称为(热鸡,亚鸡,温鸡)。得出:纬度与气温密切相关,从而使思维变得更有培养的价值,学生的眼睛放射出光芒。

五、借助教材,乘势引伸,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总结教材中的辨证思维素材,笔者要求学生利用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我国的疆域四至:先和学生一起看我国的地图,问学生“我国的轮廓看起来像什么?”学生一定会回答:“像一只报晓的雄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祖国的四个端点分别是雄鸡的什么部位呢?”最北端在头上,最南端在脚下,最西端在它尾巴的部位,最东端在嘴的部位。之后我们一起总结出四句话:头上顶看黑龙江,脚踩曾母暗沙岛,帕米尔上摆摆尾,嘴喝两江汇合水。这样当学生想起我们国家的轮廓时,就会回忆我国的疆域四至。

六、运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评价地理现象

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成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气候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纬度低,所以终年高温,由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所以全年多雨,再加上地形和洋流的影响,使热带雨林气候呈块状分布。

评价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要体现全面的观点。传统的民居体现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如西亚的房屋墙厚、窗小,因为西亚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七、开发生活实例资源,营造有情趣的课堂氛围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兴趣 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如何达到掌握这些目标,是对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就要去认识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把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作为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基于这一点,我进行了初中地理课兴趣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尝试,证明这种方式对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是很有成效的。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要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学习地理知识成为自身的要求和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的产生是往往与思维状况有关,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始于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初一开学的第一课,我就对学生说,虽然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新学科,但其实我们是在时时刻刻接触着跟地理有关的事物。学生一听,陡然就来了兴趣,把耳朵竖起来听了。于是我要求他们举例说明哪些是我们地理课所要涉及的?要求他们先猜猜看。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了。

二、直观的教学,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教学,可以把复杂的地理事物由陌生变熟悉、由难理解变得易掌握,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利用地球仪和电灯进行自转和公转的演示,让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再比如讲《西双版纳》时,用各种漂亮的图画,加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给学生上地理景观录像课,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直观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这种课可以起到独特的效果。这是一般讲述式教学无法与之相比的。因为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就以景观的形式存在。“百闻不如一见”,这样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了,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印度地理的学习,以录像《莫卧尔王朝的建筑》展视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她的清新典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再比如:讲《板块的运动》时,我们可以观看《东非大裂谷》的录像,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之美。

三、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海陆的变迁》中“大陆漂移”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石油等?” “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地听课,积极地思考。再比如:讲《珠江三角洲》时,以“假如我是县委书记”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给我们县制定一下经济发展的思路。学生立刻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联系实际,发展兴趣

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比如,在学过《欧洲西部》时,知道欧洲西部的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而同纬度地区亚洲东部发展的是什么农业呢?同纬度的美国地区又是怎样的呢?和欧洲西部是不是一样呢?如果不同,为什么呢?仔细分析一下。再比如: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在冬天,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便会很快发现答案。

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调动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

初中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因此对初学地理的学生来说,教师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融感情、知识、能 力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来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重视“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 业的地 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 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 。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课?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重视新课的导入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 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导入要导入新课要注意:

(1)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 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 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 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2)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有位教师在讲“大陆漂移 假说”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 教师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 先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学生们表现出惊奇的神态。“可以合在一起。”终 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 。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这堂 课的一个主要内容。”

又如讲“等高线和地形图”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等高线地图,然后 提问:“这是某地的地形图,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线上山是最佳的?”学生表示惊 愕。教师接着取出地形模型说:“这张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学生们争着观看模型,兴趣很高。教师 接着说:“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带上地形模型。但是只要能看懂等高线地图,就能知道各地地形的情况。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等高线地图的画法和判读。”上述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 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了铺垫。

(3)新颖性。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 能引 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例如讲“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9月24日凌晨2点27分 ,奥委会主席在蒙特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这一时刻 ,北京是几点钟?怎样计算这个时间差呢?今天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 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越大,效果越好。

(4)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 ,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

三.重视技巧的力量

现代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和记忆术在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 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 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记忆法等等,都是一些很成功的方法。如:有关等温线、等高线的分布规律方面的知识既是教学重 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分布规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高低低高”。即 与同纬度、与两侧或与同一水平面的周围地区相比较,向高值凸的地方低,向低值凸的地方就 高。“高低低高 ”以化繁为简的手法巧妙地加以归纳, 使学生较易地对等值线的分布规律进行理解和记忆。等高线知识很抽象,用等高线模型图直观演示,较形象具体,学生当时也可以理解,但过 后学生却很容易忘记,尤其对于等高线的弯曲与山谷、山脊之间的关系更易忘记,运用“高低低高”(也可解释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来巧妙归 纳它们的关系,就易记不易忘了。又如:对于我国的的34个行政区划名称的记忆:

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南 相 邻 湖北、广东 相 邻 广西 、河南 相 邻 河北 、山东 不 相 邻 山西

五江(疆)二宁青甘陕-----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新疆 ,辽宁 、 宁夏、 青海、 甘肃、 陕西

内蒙台海福吉安-----内蒙古、 台湾 、海南、 福建 、吉林 、安徽

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 、贵州、 、四川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港澳好河山-----重庆 、香港 、澳门

又例:关于中国陆上邻国的记忆:

俄朝蒙哈巴(狗)--阿吉塔(朝鲜除外,七个与新疆相邻),与云南接壤的三个---缅老爷(越南);

关于中南半岛上国家和首都的记忆:老万越河捡金太慢泪满面(老挝---万象 越南---河内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内比都);

关于众多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汉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最少的珞巴族,但是人口在500万以上的除壮族和藏族外其余的七个就不容易记住,不妨把它们编为:蒙古(蒙古族)人回(回族)土家(土家族)是为(维吾尔族)了满(满族)意(彝族)地种禾苗(苗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时代在进步,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次课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容许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新的世纪在呼唤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基础教育。多媒体应用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多媒体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多媒体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 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但运用多媒体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并及时地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发挥多媒体巨大的优势,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创编“原创题”,让学生感受生活

“从学生身边教起, 从学生感受到的事物教起”,既有 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能有效地发 掘学生潜 在的学习智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创编 “原创题”和“传统题”,通过它们的比较, 创编“原创题”形式活泼有趣,更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生活中距离会产生美,在学习中距离则会产生体验的提升),使教学与 学生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成功地践行了“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如:例一:地球的自转轴--地轴

例二:地球自 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例三、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例四: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追求和谐高效,教师就必须运用适合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如果每一位初中地理老师都能够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课程就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初中地理 教师就可以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教师,初中地理教学水平可以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教学论》(美)布鲁纳 著,姚梅林、郭安 译.2008年01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自然地理;逻辑思维;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15-01

高中地理学科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模块,《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相比较,自然地理更显得复杂抽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无计可施",很多学生感到"晕头转向",教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寻求一条破解自然地理教学难题的"终南捷径",就是侧重将自然地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地理逻辑思维,在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等重点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清事物内在联系,进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下面,笔者就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进行简要论述,借以抛砖引玉。

1.教材编写扫描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其中"地理1"、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等模块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地理1"的主要内容是: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宇宙与地球"的主要内容是:宇宙、太阳系和地月系、地球的演化、地表形态的变化;"海洋地理"的主要内容是: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权益。

无论从地理教材的模块编排看,还是从自然地理的内容布局看,地理学科知识链的联系与融合的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关联性和逻辑性,可见编者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纲举目张,便于教学以简驭繁,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和运用。

2.教学误区盘点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在思维上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课堂教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对其逻辑性的认知,不深不透,只停留在表面,存在两个误区:从教师角度审视,很多教师习惯性地沿用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总是一成不变,使得地理教学陷入"单向化,"统一化"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从学生角度审视,一些学生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不能根据教师的逻辑引导进行思考,导致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在"热力环流"这一节,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由冷热不均引起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导致对大气运动的产生原理没有理解透彻,产生垂直气流也都是由高压流向低压的错误结论。

3.教学策略导航

高中地理学科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对学生具有不同的要求,自然地理的教学,更加需要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特长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1 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挖掘逻辑思维源泉。人教版新教材中,关联性很强,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可以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专门研究,并探索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比如: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各章节之间紧密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解读目录,开始有意识培养逻辑思维。

3.2 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形成正确逻辑思维。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的基础,但有些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不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描述,教材中只提到"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只讲相对性,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不少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强调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而且讲到国际日界线又是一带而过,从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形成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没问题,但对较难的题目就找不着头绪。又比如学生对日界线理解,经常认为0°是自然日界线,更有学生经常固执的认为晨昏线上地方时都相同,导致整题的解题思路都错了。

3.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学习兴趣提高了,才会去主动思考、推理,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活跃。比如:在讲授《河流地貌的发育》时,侧蚀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是难点,我结合本地的河流画出简图,学生一想到是自己经常去游玩的地方,非常兴奋,连很内向的同学也积极回答。而当我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学校附近的安溪大龙湖河段,形象真实的场景,再难的知识点都变得浅显易懂。又如:讲"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由于本地区是典型的山区,我又一次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了本地交通线路的分布,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一目了然。学生分析之后,甚至还能自己推出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3.4 精心提炼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逻辑钥匙。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内容偏向于知识记忆的部分,可以用演绎法进行讲解。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一波二面三圈层"将整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再运用演绎法将具体知识点展开;而那些相对较难且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的知识,引导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结论。例如:《地球的运动》,这些知识点可以使用归纳法,通过板画、教具演示和幻灯片教学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进而得出结论。

总而言之,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犹如在教学实践中铸造了一把"万能钥匙",只要教师和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融会贯通,就一定能够打开自然地理知识宝库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