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考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16:4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考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考点总结

篇1

【摘 要】初中地理中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实现初中中考教学大纲的突破和创新,把握教学内容,及时归纳,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和脉络,学会灵活运用,掌握中考知识,科学高效地复习,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特点,分清学习的主次,科学练习,实现多角度思考、掌握讲解、操练和考试的融合,帮助知识消化和吸收,教育学生关注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关键词 方法;策略

科学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这样,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听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

一、实现初中中考教学大纲的突破与创新

初中中考中的知识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些考点,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则规定了教学的内容,规定了教学的评价体系,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应该记忆,哪些知识应该领会,哪些知识应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应该教育学生找准知识的定位,梳理知识的脉络,重视中考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概括,补充没有提到的知识,因此,这样的中考复习方式才是最佳的复习方式。

二、把握内容,及时归纳,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脉络,学会灵活运用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涵盖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三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分析教学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和地理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点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克服地理的缺陷,创造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重视地理位置的、自然等要素的结合。

三、掌握中考知识,科学高效地复习,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特点,分清学习的主次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复印中考说明,重视教育学生进行复习讲解,重视对考点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教育学生查找学习的疏漏,消除学生知识的缺漏区域。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地理教学的考点,理解知识,教会方法,教育学生掌握地理复习方法。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系统拎清楚知识点,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掌握记忆的内容,重视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差题、偏题、怪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掌握考点,理解考点,详略得当地解决问题,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掌握学生复习的要点,教育学生学会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生重视主要的考点,次要的内容简单粗略地看看,做到大致的理解和掌握。

四、科学练习,实现多角度思考、掌握讲解、操练和考试的融合,帮助知识消化和吸收

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考试大纲,选择一些好的地理复习资料给学生练习和掌握,教师定期组织一些复习讲解和检查,帮助学生进行考试练习和考查的活动,教育学生深化地理知识,内化并理解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理解,深化认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形成知识结构,教育学生学会训练,拓展知识,选择新颖的知识,涵盖更多的知识面,设计精巧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选择精当的内容让学生练习。教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从一些材料,多个知识的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教学练习,重视教学分析,提高学生纠正错误的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对待主观问题的时候,能够理解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掌握学习的观点,科学分析问题,提高解答问题的精准性,教育学生科学地解决问题。

五、教育学生关注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分析热点问题,掌握教材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会科学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节目,多看社会热点话题的节目,多了解书籍和报纸的材料,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学生政治和历史知识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搜集资源,了解环境,理解人口知识和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适应学生中考复习的需要。

六、提高学生地理中考的解题能力,积极鼓动学生主动学习

1.掌握解题技巧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选择题,简单明了地分析,了解涵盖的内容,拨开迷惑性的特征,排除容易混淆的答案,完整地回忆内容,直观地再现知识,综合地分析问题,加强训练,学会归纳和概括,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要点,学会开放性地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要点。

2.专心审题,理解题目

教师要组织学生审清楚题目的含义,掌握好的思维活动,重视从文字和图表,数据材料等方面掌握信息,重视把握词语的含义,理解题目的要求,重视加工、处理和分析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3.理解图画,掌握含义

学生应该理解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含义,看清楚图像,理解内容,分析图形中的含义,掌握各种条件,教育学生记忆学习内容,全面高效地理解图标,实现图像和文字的结合。

4.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答的准确性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构思解答问题的答案,叙述清楚题目的解题方法,解答的词语要准确,考好每一场试。

因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到了中考阶段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复习,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好的方法,重视教学因素的综合,鼓励学生热爱地理学习,创造地理学习的条件,提高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实现中考地理课堂复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考 导向功能 复习效率

1.2010年高考全国1卷地理试题情况。2010年全国1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满分100分,其中自然地理占80分,人文地理占20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达到48分。全卷共有6个图形,有92分是图文结合的试题。这样的试题构成基本与08、09年一致,体现了以下特点;

①自然地理比重大,小题赋分大。36(1)12分,36(3)16分,39(3)16分。

②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性很强。

⑧考察地图的内容比重大。

④渗透新课标的内容和思想。特别表现在第3、4、5、9、10、11题。

⑤注重考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卷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农业生产和区位、商业活动和区位、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气候类型和特征、河流航运条件。

⑥注重考察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小题获取题干中的“沿海滩涂”的信息即可选c、D;第3、4小题可以由题干和图形信息进行选择和推理:第6小题根据获取图形中的最大值21"c和最小值7℃即可选C;第8小题如果明白热岛效应最强是温差达到最大,可以根据图形中等温线数值进行选择;36(1)(3)甲、乙地形可以从图形中判断出位于河谷(甲地为上游、乙地为下游),甲、乙气候可以由图形上的“地中海和经纬网”判断出是地中海气候;39(2)由图形和图例直接获得两条河流的名字;39(3)由图形上的等高线可以判断出东西两段的地形分别为平坦和崎岖,从而得出水流平稳和湍急,也从等高线可以判断出西段地势高过东段,河水是由西流向东,就可以得出甲段水量大等。

⑦学生审题偏差、答题思路不清和答题语言不规范,成为失分的最主要原因。36(1)题目已经明确“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可是非常多的学生还是答了“土壤、交通”等方面。39(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很多学生却没有分东西两段进行分析,或不分有利和不利影响,审题偏差比较严重。很多学生不会答或答从扬州运粮到长安的积极影响等,也说明答题思路不清和审题偏差。把“地势崎岖”答成“地面不平坦”,语言不规范。

2.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导向功能,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2.1 研究高考大纲,完善教学课程内容。

2.1.1 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每一位高三老师,应研究考纲,熟悉考纲。本人从2006年到现在一直担任高三地理教学,经历两届高考,深悟大纲的重要性。2008年利用寒假的时间,根据考试大纲内容和顺序,自己编写了《地理考纲考点》,把每一个考点的基本知识点、出现在哪一本课本、哪一页,写下来编成册,并在研究2005、2006、2007年高考试题基础上,完善了部分内容,共61页(A4纸)。之后《地理考纲考点》成为了2008、2009、2010年备考的重要依据,经常翻阅考纲--考点成为备考的+重要习惯。在每一年备考中又不断地完善当中的部分内容。

2.1.2 根据高考大纲,完善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①高考对考生能力要求的提高、试题难度的加大,决定高三教学必须紧扣考纲进行能力强化训练。要提高备考效率,需加强训练,而研究考纲,完善教学内容,训练就可以收到成效。

②“综合”考试,决定了高考地理考点覆盖率不可能很大。只有根据考纲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2.2 研究高考考纲和高考真题,把握复习主导方向。

2.2.1 2008、2009、2010年高考试题中自然地理比重大,将引导高三教学以自然地理为主攻方向。

高三地理复习注重自然地理教学,取决两方面:一是高考的导向作用――自然地理比重大;二是人类活动离不开所处自然条件,学好自然地理也是学生学好人文地理的重要基础。

讲述自然地理原理、规律时,一要讲明因果关系,搭建因果关系链。这一点符合自然地理特征,在2010年高考试题36(2)、39(3)参考答案中,其因、果均赋分、强调逻辑思维的特点正好也说明了这一点。二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基础。选择题3、4、9、11小题最为典型,提供的是课本外的新情境和新图形,需要考生获取信息、综合应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平时的教学重心就要从关注学生掌握知识量转变到能力立意上,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

2.2.2 高考以区域为载体,考察与区域相关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体现地理学两个突出特性,即区域性和综合性。这就启示高三教学要抓住区域地理,有联系的落实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实现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从2008年全国1卷36题中得到启发,在2009、2010年复习区域地理时,以世界13个区域、11个国家和中国4个地区为复习块,努力落实区域或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交通、生态问题。

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决定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因此把位置和地形放在最前面。一个区域的气候又决定着该区域的植被;地形、气候、植被又共同影响着河流状况。农业生产以区域地形、气候和河流为基础,又与工业紧密相连,两者影响着城市、人口、交通等分布和发展。发展中人地关系之间是否协调,最终通过生态得以体现。按照知识的相关性,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区域、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初中课本地图是区域知识的重要载体,在这些地图上可以做好高中系统地理的区域化,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下面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进行说明:

2.2.3 高考为人才选拔考试,决定了各高中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备考主攻方向。各个学校学生基础不同,每位教师所教班级学生也不同,各学校高三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即明确自己的学生在哪些考点可以拿分,就在这些考点上下大功夫;而对于那些即使老师讲了很多,但是学生仍然没有办法拿到分的考点,就不要讲得太多,否则浪费时间。

总之,要达到真正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势必要非常熟悉高考考点和高考试题。

2.3 研究大纲和高考真题,明确教学目标。

2.3.1 高三教学强调主干知识,突出能力立意,自始至终培养学生读图(表)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地理高考中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因为图衷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能力。所以是否会读图。(表)已成为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而学生的读图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和提高的,再加上这几年高考题中的一些地图越来越新颖,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积累各类地图的读图方法和技巧,所以读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高三地理教学中。

本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平时教学中,重视使用课本上的地图,包括初中课本地图,把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上,加强知识与地图的联系;二是在每一次答题训练中,反复总结和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答案与地图、材料的关系,养成获取信息答题的习惯:三是指导学生在平时尽量用地图进行学习。

2.3.2 高三地理复习课要根据内容,尽量将表示不同要素的地图叠加在一起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及综合能力。高考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还要求能用多个考点的知识解决问题:有些高考图形也是多个要素叠加在一幅图上进行表现。所以我本人在讲中国地理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和顺序:第一步画6经4纬加四端,掌握中国大致的经纬度位置;第二步在经纬网图上标出主要山脉,形成骨架;第三步在骨架图上标出3个丘陵、4个高原、5个盆地、6个平原,掌握中国地形;第四步在地形图上掌握中国气候分布,理解地形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第五步在经纬、地形图上熟记34个行政区,理解很多行政区是以地形,特别是山脉为划分依据;第六步在行政图区上画出主要的铁路干线,明白主要铁路干线与省会的关系。最终实现把中国的经纬度、地形、气候、行政区、铁路综合在一幅图上,使学生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

2.3.3 高三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是根本、是核心,加强训练是主要途径。每次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能力、读图能力、获取信息答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个能力培养目标,每一次训练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步:第一步精心选题、编题;第二步考完后及时批改,精心做好质量分析;第三步精心讲评;第四步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作考试质量分析时,着重分析试题覆盖了哪些知识点,考查了哪些地理能力,试卷中的哪些试题类似高考题或不类似。分析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情况,解析命题意图。统计好每一个考生每一小题得多少分,该题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得分率又各是多少。进行错题归类:错因归类、题号、错因分析、讲评策略。这样不仅能很好指导接下来的教学,而且能够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精心讲评,一是先简述对试卷的评价(难度、知识覆盖面和考查的重点等)和对考试情况的分析(考试成绩、答题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错误原因),对成绩优秀和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予以表扬和鼓励。二是结合考纲有重点地进行讲解(侧重重难点、地理能力、解题技巧及错误原因的讲评分析):讲“审题”:找“和”、“并”、”及”等关键词(并用笔圈出来)确认问题数;从后面倒回去进行审题,先确认是“什么问题”,再逐一找“问题”的修饰语(并用笔圈出来),特别要注意“的”字前面的定语、修饰语是答题的方向;明白“括号里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讲“思路”和“方法”;讲“误区”;讲“拓展',深化考点的知识内容(注意点明:出现在哪一本课本的哪一页、在哪个知识框架的哪一页,以便学生查漏补缺),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发展思维、丰富体验;讲“规范”;讲注意事项。

2.3.4 注重概念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010年全国1卷第6题,如果温差的概念弄清楚了,依据图上的最大值2132和最小值732就可以选择c答案。第8题涉及热力环流的概念,如果明白热力环流是由于冷热不均造成的,也容易得出热岛效应最强应该是市郊温差达到最大,最后推出正确答案。从这两道题目看,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更多体现在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而概念的理解、掌握则会影响对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程度。因为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构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的记忆。有关专家从这几年高考分析得出,概念成为很多失分的源头。所以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科学准确的把握地理概念,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一个关键。

2.3.5 地理知识点教学要夯实基础。2010年39题(2)4分考察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可是却成为所有综合题当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只有25%,即平均分为1分。因此,复习要以解读考试大纲为平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方法、地理过程,夯实基础。

2.3.6 在复习后阶段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线索,培养学生理清、突破答题思路和答题线索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学地理教材编写系统性略差一些,案例呈现多,三维空间跨度大,再加上所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我每带一届高三,都会将原来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归纳,精心整理使之成为简化的公式化“模式”,使庞大的知识简单化、思维结构化,为学生熟练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夯实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建立知识框架和知识线索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框架和线索去进行冲刺复习。方法有:通过测试后对试卷的分析、讲评进行引导,学生理解深刻,最容易接受,所以最有效;还可以通过检查、监督进行引导。

结束语:从2006年至今,本人连续带了五届高三,所在学校是以艺术体育为主,学生的基础整体比较差。五年来,我每年所带的班级既有基础相对较好的班和基础很差的普通班,又有艺术体育特长班。正是这样的情况,促使我不断地去思索和总结,以提高复习效率。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特别是2010年高三教学中的所恩、所做。

参考文献

1 张建珍、夏志芳,《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特点及启示》,地理教育,2010,第1期

2 李依铭,《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地理教育,2010,第5期

3 董元贵,《应学会在学习中反思》,地理教育,2009,第3期

篇3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思维的工具,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起到重要作用。思维导图以图文并茂的方法,为初中生更好地展示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地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如何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提升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就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地理教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为初中生建立知识框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地理;思维导图;逻辑;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是意义深远的,不仅有利于设计人性化和开放性的地理教学方案,还可以优化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进一步深化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以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初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尝试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初中生积极实践,交流学习经验,反思学习地理的体会。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紧密结合地理教材,营造高效课堂氛围

很多初中生面对抽象的地理概念都会感到迷茫,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紧密结合地理教材,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节奏,给初中生讲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动力,让初中生对地理课堂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找回学习地理的信心。比如,讲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我深入研究地理教材,给初中生绘制了内容丰富的思维导图,用简单的线条把整章的知识点都清晰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梳理学习的思路,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在思维导图中分别向初中生介绍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加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减轻初中生的学习负担,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考点,我通常会让初中生在小组中探究,共同分享学习心得,如暖流和寒流,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我还会给初中生设计小专题研讨活动,如研究三峡工程的意义,移民安置政策,面临的挑战等,让初中生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构建正确知识体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初中生对地理课感兴趣,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配合地理教师完成教学人物。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注重初中生的情感体验,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式,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为初中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讲初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为了加速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我利用思维导图给初中生分别展示了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空间变化,并且给初中生分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人口的数量变化时,我告诉初中生目前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我给学生列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对比图,以及人口增长的速率随时间发展的曲线图。在讲人口的空间变化时,我告诉初中生目前人口的空间变化只要表现为人口迁移,我给学生讲解了人口迁移的过程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最终提出人口的合理容量,让初中生明白人口的变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三、拓展地理学习思路,利用网络开发资源

有的初中生学习思路不开阔,学习动力不足,对地理资源掌握的有限,针对这样的问题,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学情,充分利用网络,挖掘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拓宽初中生的学习思路,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地理教师勇于探究,积极实践,引导初中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讲初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为了让初中生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我制作了思维导图,带领初中生一起分析和讨论,让初中生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我还在网上给初中生下载了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初中生对山西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逐渐学会了分析一个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初中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提升。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将需要初中生掌握的地理知识设计成思维导图,让初中生找到学习的方向,避免初中生过分依赖答案和地理教师的现象。同时,初中地理教师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积极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活跃地理课堂氛围,展现新时期初中生的风采。比如,在一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本学期地理教材的全部知识点都制作成了思维导图,并且分层次的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和训练,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优化初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再如,对于某一知识点的复习时,我通常会将知识点制作成思维导图,便于初中生从中找到学习规律,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地理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还要注重教学的多元化和全面性,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水平,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思维导图,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坤.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2,(95).

篇4

地图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学中的必备工具,能够直观形象地表达地理事物,把抽象的地理学事物清楚地呈现,使学生从抽象到具体描绘在大脑里面,地图的信息量较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地图也叫做“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传递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由难到简单,轻松的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好地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

地图;复习;成绩

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的重要手段,地理学的最大特征是运用地图、图表、图片的方式来表达地理空间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变化的过程。考察考生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得出结论,地图在考试过程中作为地理考题的敲门砖,对图的信息读不懂,往往得出错误的答案,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学科的考试成绩。根据教学实践得出:

一、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方向就是明确告诉学生一幅地图的方位,一般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考题中的地图会改变方位标出另一个指向标,初中学生在缺乏方向感的情况下错读方位,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根据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体系,转动到遵循一般的判读方法去。

2.图例和注记

是用符号来表示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表达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数量的多少、发生的现象、地理事物的变化等;注记是用文字或者数字直接标注在地图上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3.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以图形结合文字、数字表示,一般绘注在图廊的下方中央。其中以数字表示的为数字比例尺,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以图形表示的为直线比例尺。在地图中,学生对地理空间的抽象思维缺乏,只有从基础的要素进行认识,才能掌握看地图的方法。

二、应用区域地图轮廓巧记地图

在近几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常常把地图和图表作为地理学科综合题的突破口,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地理事物信息。教师在教学及复习中应加强对地图剖析和图表信息的解读,锻炼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利用好课本中的地图和配套教材的填充图册训练,使学生从课本读出信息,并运用到地图,把地图的信息回归课本,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所在空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对地理科学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巧用地图,方便记忆,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这节中,记忆各省级行政区图是本节重点、难点。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像威武的雄鸡,云南像展翅的孔雀,山西如一片树叶,陕西则是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台湾似香蕉等通过这些联想记忆,加深学生对地图轮廓的记忆。再给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就知道了位置,为地理学的学习和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重点知识为复习体系,构建知识框架图普,提高知识整合创新能力

地理试题中的考点、重点集中在认识地图,了解地理空间。地球自传和公转、天气现象、工农业发展变化、资源、社会生活、气候变暖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测试学生是否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做到学以致用。根据题目的变化,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以课本原理为基础让学生读懂记牢地图,做到图文结合,把原理运用到地图分析,把图形的信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构建出知识体系,才能达到提升学习地理的技能。

四、认真研究《云南省初中学业会考地理考试规范》图文结合讲授法

考试规范是教师上课复习的指向标,是评估教学实践的测量,是作为升学的参考根据。用图形图表结合文字讲解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进行复习,在区域中找出差异和共性,如英国和日本相同点,都是亚欧大陆岛国、中纬度沿海发达国家;不同点:英国是大陆西部,海洋性气候、资源丰富、以畜牧业为主;日本是大陆东部,季风气候、资源匮乏、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以类似的方式比较区域地图可以让学生对图中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深入而清楚的认知,为学好地理学打下基础,在考试过程中得心应手,获得优异成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领会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价值,培养创造能力。把握每次上课的效率,规划对知识的复习结构,优化教学手法。系统性复习,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以到达良好的复习效果。

作者:韦启良 单位:广南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伍惠萍.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12).

[2]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张洋.石万凤.地理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N].学知报,2010-07-05B08.

篇5

考点1:海陆分布特点及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考纲解读】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球表面积约5.1亿千米2,其中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海底地形高低起伏。海底地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等类型,大洋底又可分为海岭、海盆、海沟等。其特点见图1、表1。

五种地形特征各异。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五种。其判读的基本规律如表2。

【考点透视】

本考点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两个:①地形类型的判读,如2009年福建文综卷37题第1问、2009年山东文综卷26题第1问,均要求直接判读出地形类型;2009年安徽文综卷34题第(3)问、2011年海南地理22题,则将地形类型判读做为解题关键。用小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设置试题情境是此类试题的共同特征,常与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相结合进行考查。②借助等高线、河流、注记等图中信息进行地形特征的描述。

例1:(2011年全国文综卷)读图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解析:判读河流入海、等高线数值可知图示区域为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从等高线的数值及疏密可知其地势低平;结合河流流向可知其自北向南倾斜。

参考答案: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方法归纳:地形特征的描述思路:地形特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海拔范围、组合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其中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为必答要点,其余两个要点则根据试题分值再确定是否需要描述。

考点2: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

【考纲解读】

七洲四洋面积排序。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经纬网格全球定位。每个大洲所跨越的经纬度是不同的,决定了经纬网格的定位的精确性(表3)。

【考点透视】

本考点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三个:①七大洲、四大洋面积的排序应用,如2007年重庆文综卷第1题;②七大洲、四大洋的区域定位,如2010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③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考查具有水平分布规律的地理事物特征,这也是该考点的高频考查方式,如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5、6题。

例2:图3所示甲地区为某国主要农业区,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将乙地区的水资源调到甲地区。读图判断,图示地区最可能位于:

A. 美国东南部 B. 澳大利亚东南部

C. 巴西北部 D. 秘鲁西部

解析:东南信风大体处于南半球低纬度,加之该地区位于大陆东岸,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区域定位。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根本。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熟练运用以下与区域位置表述相关的词语见图4。

高考试题中的区域定位不仅仅依靠经纬度的绝对定位,更多的是通过地理原理、规律以及区域特征等判断具体区域。因世界区域定位要求相对较略,故只要地理事物存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就具备区域定位的功能。如图5所示。

考点3:全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考纲解读】

多种气候特征鲜明。表4为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气候类型,应结合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记忆。

气温降水时空分布。气温的分布包括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如表5所示。降水分布亦存在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按照世界各地降水量各月(或各季)的分配情况,一般可分为五种地区,如表6所示。

【考点透视】

本考点为高频考点,在每年十余套高考试卷中均有体现,且所占分值大。考查角度主要有两个:①单纯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等,如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40题第2问; ②在判断气候类型的基础上考查气候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如2011年海南地理卷第4题。

例3:(2011年海南地理卷)图6表示某区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下图中的气候资料,与上图中R城市气候相符的是:

2.Q地降水量多于其周边地区,主要是因为Q地:

A.距海洋近 B.气旋活动频繁

C.多地形雨 D.多锋面雨

3.图中所示区域的典型农业景观为:

A.牧场辽阔 B.灌渠纵横

C.陡坡梯田 D.水田密布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域在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而由图可知,R城市的年降水量较少,仅为300mm左右。所以综合以上信息可知B选项正确。第2题,Q地降水量明显多于周边说明其下垫面与周边地区不同,应为地形的影响导致降水的增多。第3题,此区域年降水量在200mm左右,适合草类植被的生长,因而这里的农业活动多为畜牧业,故其典型的农业景观为牧场辽阔。

参考答案:1.B 2.C 3.A

方法归纳:根据气候要素统计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北半球七月份左右气温高;南半球一月份左右气温高。

(2)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值,确定热量带(表7)。

(3)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季节分配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表8)。

考点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考纲解读】

两类国家差距巨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全方位的差距(表9)。

【考点透视】

该考点主要作为背景知识渗入试题,一般设计为选择题。通常与产业转移这一新增考点相结合,考查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中各区域所具备的相对优势。自2007年新课改第一次高考以来,该考点在各新课改区的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如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1~5题。

例4:(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生产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

解析:第1题,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故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日本该公司在中国建有整车生产厂,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可以为其整车厂提供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2题,日本汽车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影响了中国的整车生产,说明日本公司生产的是控制整车生产的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生产对技术要求高,主要布局于发达国家;普通零部件生产对技术要求低,追求劳动力成本低,故主要布局于发展中国家。

参考答案:1.B 2.C

方法归纳:区域发展的相对优势。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的相对优势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广阔、对市场信息反应快捷、交通便利、科技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的相对优势在于土地租金、房价、劳动力价格低以及可能存在的资源、原材料优势、政策的优惠等。

考点5:不同尺度区域的主要特征

【考纲解读】

不同区域特征迥异。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的重要基本特征之一,在高考中,常常以区域为试题的切入点,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至少必须掌握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其中,两极地区必须包括在内。

【考点透视】

该考点是在准确的区域定位基础上,进行区域特征分析、评价。其命题角度有三:①自然环境条件的评价,主要是指区域内的资源环境,通常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原料)、旅游资源等。然后依据区域内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如2011年四川文综卷第3、4题。②社会经济条件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劳动力条件、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条件以及相关的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如2011年全国文综第36题。③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过程的影响和治理: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对污染的治理、自然灾害的预防等,如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36题。

例5:(2011年重庆文综卷)图8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题。

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

A.终年炎热 B.冬暖夏凉 C.终年寒冷 D.冬冷夏热

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A.根系不发达 B.叶质坚硬,树皮厚

C.板状根大,树干长 D.叶面宽大,多气孔

3.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

A.干流流速缓慢 B.峡谷险滩广布

C.支流短小急促 D.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

4.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性质 C.距海远近 D.地形差异

解析:第1题,赞比西河流域处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第2题,干旱地区的植被具有耐旱特征:根系发达,以便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叶质坚硬,树皮厚,以便减少水分的蒸腾。第3题,赞比西河流域处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支流大部分源于隆达高原,地表起伏小,支流流速慢。干流流经区为山间盆地,地形平坦,流速缓慢。第4题,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分别为热带草原景观、热带荒漠景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东侧有莫桑比克暖流经过(增温增湿),西侧有本格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参考答案:1.A 2.B 3.A 4.B

方法归纳: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地理特征模式(图9)。

二、思路扩展

1.知识整合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虽然繁琐,但可利用地理要素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从而减轻记忆量、加深理解,并能提高区域知识运用的能力。如图10所示。

2.复习攻略

“世界地理”的复习不能局限于初中教材知识的重复,应与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机整合。站在高考的高度,抓主干知识,突出区域特征;抓区域人地关系,由果溯因,善于发现、总结,归纳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相互制约性,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高度,构建区域的完整知识体系,形成分析区域的基本思路。

为此,“世界地理”复习应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世界地理专题地图的叠加,需要掌握的专题地图及要求如表10。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还应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区域地图进行重要地理事物的填图训练,将小比例尺的专题地图转化到大比例尺区域地图上,强化地图叠加的效果。

其次,构建区域特征描述模式,力求考场上能够在脑海中描述试题涉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自然特征往往结合其地理位置,从气候、地形两个决定因子推导出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如图11所示。

人文特征大体包括农业(农业地域类型、主要的农作物)、工业(工业区位、工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人口(再生产类型、数量)、城市(区位、分布规律)、交通(主要的交通方式、交通分布特征)、国土整治等。

第三,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对比不同区域在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共性及差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区域内部要素的纵向分析,进而认识区域变化与发展过程及成因;②区域内部要素的横向分析,进而认识区域特征、核心概念和措施;③区域间相同点的分析与比较,进而认识不同区域的共同性;④区域间不同点的分析与比较,进而认识不同区域的差异性;⑤区域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进而认识区域的整体性。

三、踩点热练

1.命题走向

“世界地理”作为考点设计试题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背景知识隐性嵌入试题,从这个角度看,大部分试题均与该考点有关。二是以国际时事热点为背景设置试题情境,如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持续性的热点。鉴于新课改提倡“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故“世界地理”试题会通过区域地图、统计图表向考生呈现信息,重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症训练

图12是美洲大陆西海岸部分城市1、2月和7、8月降水(单位:mm)资料。回答(1)~(2)题。

(1)下列城市组别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A.旧金山、圣地亚哥 B.利马、阿卡普尔科

C.温哥华、圣地亚哥 D.阿卡普尔科、拉孔科迪亚

(2)关于图示板块边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板块碰撞形成深深的海沟

B.板块碰撞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C.板块张裂形成绵延高耸的海岭

D.地处全球主要火山地震带上

命题立意:通过区域图像考查自然环境特征。第1题,要求判断气候类型,并提供了至少三种判断依据:典型月份气候统计资料、海陆位置(东、西岸)、纬度位置。要求考生综合以上三种信息做出正确判断。旧金山、圣地亚哥均为地中海气候,A选项正确。第2题,利用空间位置判断板块类型,进而判断大尺度的构造地貌。读图判断图中板块边界为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C选项符合题意。

解答技巧:影响气候类型非地带性分布的因素。①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气候和针叶林气候分布。②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③局部环流和洋流: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热带沙漠气候。④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修建水库等活动都可以使局部地区干湿状况发生变化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

参考答案:(1)A (2)C

目前全球共有30余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为400余座,拥有核电站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读图13回答第(3)题,概括世界核电站分布特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能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描述有多个角度,如半球位置有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水平方向上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垂直方向上有海拔差异。

解答技巧: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的三层面:①整体特征:从大尺度进行描述,如本题强调的半球位置;②分区特征:从中尺度进行描述,如本题强调的国家类型和海陆位置; ③极值特征:从小尺度进行描述,包括最大值和最小值,如本题强调的具体区域(西欧、北美和东亚)。

参考答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达国家或地区(西欧、北美和东亚),尤其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阅读“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图14),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4)苏门答腊岛气候类型是 ,这种气候的成因是 。该岛地形的基本特征是

(5)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是 ,原因是

(6)材料一中A所在海域是台风主要源地之一,当台风中心位于A地时,B城市风向为偏 风。C是一条流经多国的国际性河流,该河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均较 (大、小),原因是 。

(7)若在苏门答腊岛东部沿海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根据图中信息简要分析自然条件对该工程的影响。

参考答案:(4)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西(南)部为山地(多火山),东(北)部为平原(多沼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5)沿海、沿河流分布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6)西 大 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7)利:地势平坦;不利:多河流、沼泽,工程量大。

某海岛学校毗邻某河口和海滨,学生在当地进行地理调查研究性学习。请根据该校学生进行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所获的资料(图15),完成下列问题。

(8)根据材料,分析该岛的地形特征?

篇6

摘要:现如今信息时代让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更趋多元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重点强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进行分析,结合本人对高效课堂的认知及应采取的做法做一些总结。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德育

初中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成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开创了新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确保初中生德育的健康、科学发展。此时,重点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生的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

没有道德和人格的支撑,科技越发达,人文层次越高,对人类社会危害也就越大,德教已经超过了“立身之教”。一个人的优良道德素质在于青少年时期的引导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同时,还应针对学生的年龄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按照教材在讲台上讲,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边快速做笔记,没有互动,学生不会独立思考,被动的死记硬背,个人素质没有明显提升,还有可能引发学生厌烦情绪,丧失学习动力。

2.2应试教学

“一切为考而教,一切为考试而学”,教师教学时只向学生讲解考试考点,学生以题海战术专攻考点,导致了教师教学古板老套,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水平没有得到提升,以至于各种学生不道德行为的新闻层出不穷以及越来越多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高效课堂的建立措施

3.1根据课标,分析学情,设立教学目标

目前教育仍是以考试考核为主,参照教材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成效。上新课之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确定教材主干知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能力目标,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社会道德辩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世界观。

3.2依据教材,丰富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强调“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例如,可增加互动教学、时政教学。互动教学可分为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部分,既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信心,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在问答过程中还能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政教学则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政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3.3借助现代教学使教学多样化

初中思想品德分为四部分内容:心理、道德、 法律、 国情。一可根据这四部分教学内容可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和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心理部分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小组情景体验、一对一心理测试、集体心理训练等教学方式。道德部分可采用名人榜样示范式、情景回放体验式、模拟问题解决式、真人体验式。法律部分可采用典型案例教学和现场模拟等方式。国情部分可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主题情境式授课。同时,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教学、学校的数字博物馆学习、3D模拟教室教学。二则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教学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这类学生采取情境模拟式和小组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社会发展教育研究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或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吸引起学生参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3.4开展实践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甄选出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社会时事或社会风土人情,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中提升个人素养,精神上得到满足与鼓舞,也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

四、总结

综合所述,高效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才能最大化。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造境转新,设景生情”,只有情景交融,心境一体,学生才能领悟个人价值树立正确价值观。然而,欲速则不达,高效课堂有待仔细探讨。既要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投入和充满激情,又要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从全方位、多层面的考虑与实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到“学的”过程,并生成主动学习的能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高效课堂即可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13-02

会计从业资格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资质,是会计人员的“上岗证”。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证,对于强化就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而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却是一项更艰巨的学习任务。由于考试政策的变化,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难度加大,通过率普遍较低,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融合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以行业为依托,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依据人才培养需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必须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有效的融合。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能够有效的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能够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水平;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就业保障。

二、会计专业现状分析

以北京市经济管理学校为例,会计专业每个年级4个班,每班平均40人。北京市现阶段每年有两次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机会,考试一共三门,《会计基础》是其中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考题面宽题目灵活,所以该门课程的难度、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教材分析

共十个章节,可以说每一章都是重点、都有考点,前半部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后半部实践性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的填写;同时前后知识的关联度大,每一章都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考点众多,对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不小。

(二)考情分析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行三科联考,要取得证书,必须一次通过三门考试。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一学期同时学习三门专业课难度较大,因而我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有三次考试机会。学生第一次考试,教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这时的学习氛围浓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如果第一次没通过,对学生的打击较大,自信心下降,第二次考试时,同时又有新的专业课要学习,考试的压力会更大,就会有学生自我放弃。

(三)学生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略弱,自信心不足,再加之会计专业的抽象性,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刚学习专业课时如果没有及时树立好学习观,很容易自暴自弃,对后续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一)树立学生信心,强化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自信心不足,因此在课程讲授之初引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树立考取会计证的态度、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勤奋和恒心。只有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找到优质的会计工作岗位增加砝码。

1.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建立起学生的兴趣。第一堂课重点不是在于知识的讲授,而是要做到足够的引入。教师要整体把握《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学好该门课程对考取会计上岗证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构建会计职业发展的轨迹,为准备接受会计知识做好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2.端正学校态度。部分学生看到《会计基础》满是文字的教材时,就已经“头大”了,还没有开始学习就产生了抵触心理。还有学生认为,反正考试都是客观题,我就去碰运气也许能通过,不用费什么大功夫。针对这些想法,都要提前给学生“打预防针”。只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扎实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为了应试,更是为了自己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考试特点及方向,确定教学内容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财政部组织的考试。财政部于2014年修订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在考试形式上,北京市从2012年3月正式全面采用无纸化考试,北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已从有纸化命题考试转变为无纸化题库抽题考试,即为机考。

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主要依据。因此授课之初,教师必须熟悉研读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试特点及方向,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教材里面的重点难点内容必须精读,即常考点,必须吃透,这样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大量丰富的练习题,帮助考生熟练掌握各个考点。选取涵盖考试知识点的无纸化章节练习、题型练习供学生学习,巩固各知识考点。期末阶段采用无纸化考试全真模拟系统,让学生尽早的适应无纸化考试。

(三)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将考点化零为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材内容分为重点章节、一般章节和非重点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把精力放在重点章节,减轻学习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有机结合各个考点,以考点归纳的方法来讲授教材的内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考点从章节内容中提炼出来,将每个考点细分成若干个问题,并注意各个考点之间的前后贯通,对考点在教材上的分布进行调整,将考点化零为整。通过这样的途径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点。

针对考试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内容及考试要点,为学生列出应掌握的考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一个考点,教师可以指出考试中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做配以历年的真题或经典习题进行强化训练。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该知识点的考法及出题方向,学习目标更明确。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会计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课时安排有限,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完成相应的进度安排,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提高逐步完成。

1.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例如,在讲授第一章会计基本假设和信息质量原则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理解,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当看到违反信息质量原则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这八条原则,而且对原则的相应内容也充分、深刻地理解了。又如,在讲授第六章会计凭证时,按任务驱动将“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设计成具体的任务。首先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去自主的学习各部分内容的填制方法,老师结合具体业务让学生进行填制,最后学生相互审核。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轻松自如。

2.创新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轻松记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摸索总结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的方法。比如编写顺口溜、比较记忆法、列表记忆法等。帮助学生简单顺利地记忆相关知识点,更便于理解和掌握。

顺口溜记忆法,如借贷记账法中借贷方向不易理解,则利用顺口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记忆。“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再如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四个特殊项目的填列方法,光给学生讲解是不够的,配合这样的顺口溜,“两收合一收,借贷分开走。两付合一付,各走各的路。”学生就能够理解并记住。三种错账更正法采用比较对比记忆,突出在何种情形下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更正。对于内容多、性质相近的知识,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更加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3.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讲”而忽略了“练”的重要性。平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会定期严格按照考证要求进行模拟考试。会计基础课程必须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来把握考点的命题形式、摸清出题陷阱、掌握应试技巧。每做一题都要分析,总结考点,查漏补缺,才能达到应有效果。跟着考试大纲走,不要做偏题、难题,只要掌握基本层面的知识点就足够,不要走偏钻“牛角尖”。

我校目前有会计从业资格训练平台,既让学生提前感受了无纸化的考试环境,又引入竞争机制,学生之间有了较量,也推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平台中的错题库方便学生进一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而教师减少了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并能在后台及时查看学生的做题记录,直观的分析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4.提高学生的备考技巧。在学生做模拟真题阶段,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备考技巧。会计证考试的题目量大,时间短。告知学生避免在一些疑难题目上花费太长时间,应跳过没有把握作答的题目,先答把握性较大的题目。

运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不正确的答案,就可以提高选对正确答案的机率。运用比较法,直接把各项选择答案加以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

(五)多方位监督管理

中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在我校建立了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家长联动机制,共同监督管理。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课下与班主任和学生交流,探讨解决方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帮助其认真学习。通过这种多方位监督管理的方法,保证课堂效果,了解课后动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要使中职学生尽快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就要从多方面努力,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教师应该在辅导过程中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考取会计证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习策略 高中地理 学习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7-02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1.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当中,许多地理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学生没有创新的能力,同时,很多教师还处于应试教学的思想模式中,认为只要“多讲”,学生的成绩就会更好。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以讲授知识作为主体部分,完全不去重视对学生本身能力的提升。

2.学生基础不足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地理并不是“主科”,所以学校、教师,包括学生自己都非常不重视,往往是在考试之前,教师将重点、考点划出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去完成测验。由此可见,学生在初中时并未能打好相关的地理基础,而高中的地理知识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地加深,导致在高中阶段,学起地理知识时更加困难。

3.教学方式落后

由于教师的观念陈旧,导致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一般只是采用导读、板书、划重点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却无法对课本内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提不起兴趣,认为地理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甚至还有的教师所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恨不得一节课将所有的知识都强行灌输给学生。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只能起到反效果。

二、学习策略在高中地理学习的运用

学习策略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的策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信息加工和处理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

1.直观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野外观察:这是按照教学目的、目标,组织并指导学生到野外对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观察,以此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有利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课堂中知识有一个理解并且巩固的过程。在地理的教学当中,有些地理事物只能按着事物概念、表象去理解,是无法掌握到知识的本质。但是,通过观察可做一些想象、对比,进而加深对地理事物现象、规律的认识。比如自然环境整体性,如果不通过观察,学生无法去理解到底是什么元素构建起一个整体。但是在观察中,学生就会通过观察,比较哪个地方水土流失严重。由此进行观察和对比,学生很快就可理解知识。由此可见,野外观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可体验到直接观察生动和真实,对他们提升学习兴趣有好处。

挂图教学:教学挂图在挂在墙上,教师与学生一起使用的教学地图。根据教学挂图表现地理事物,可分成不同种类的挂图。一般包括:洋流图、交通图、地图等等,作用如下:

第一,可确定地理事象位置、范围。学习地理一开始就要确定地理事物以及现象所在范围、位置,这是研究地理要素首要条件。教学挂图可确定教师所讲授各类地理事物以及现象的地位位置、范围。

第二,可理解各类地理事象形态。运用挂图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表示出教师所要教学的各种地理事物的高低、大小等。学生可能过地图去直观了解地球的大洋、湖泊形状、地形等等。所以挂图教学不单是在地理教学中具有直观效果,同时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

第三,可表示地理事物分布。教学挂图有利于明确地面各类地理事物,并且理解其分布、作用、规律。如果没有挂图的帮助,这样的教学存在很大困难性。比如,在学习非洲植被类型的时候,如果可将植被类型图和气候图有机结合,即可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所存在的影响。

2.系统教学法――形成知识网络

第一,讲结构,让学生可以形成知识系统。教师在学生学习完具体的知识后要引导学生去总结知识系统,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掌握好知识系统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

第二,讲关联,形成有机统一的知识。当前教学思想和高考都是重视综合知识的有机结合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机关联。学科内知识的联系与构建。比如在讲关于大气运动一课的时候,要将相关的地球运动知识与之联系。例如太阳直接照射点的移动规律,包括对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季节移动的影响,地理自转时导致地球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偏转的规律和对大气运动所造成的影响等。地理与实际生活、社会的热点联系。教师在对高三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时候,一定要注意相关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进行联系。可以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如果想要实现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教师不单单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去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总结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学习策略充分运用至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黄胜美.高中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14(11):117-118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科学 教学 创新

一、新课标下初中科学教学思路上选择和创新

想要取得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最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认识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是教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思路,例如自主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先学后教模式等等。

例如,在最初的科学学中对于杠杆的定义这一知识点传授时,传统教学方式往往直接通知同学们标记书上的:科学学上定义的杠杆是一根在力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一定义,而这样的抽象概念很难同学们所理解,作为科学学的基础入门概念,这一概念不能生动理解对于同学们对于科学学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是很大的打击。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课堂可以在课前要求同学们准备日常用的剪刀、观察买菜使用的杆秤、家庭工具当中的镊子、羊角锤、喜欢运动的同学使用的滑轮和轮轴等,这样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通过实物自然而言的理解就记住了这一概念。

二、新课标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

1.实验法。实验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脱离实验的初中科学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尽管很多初中科学的理论已经是已有理论,对于教师而言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的同学而言都是概念混乱而难以理解的。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节课程为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焦点内外是不同的,不同情况下会有清晰和模糊不同的成像,成像的倒正在不同情况下也有所不同,成为中考的一个热门的考点,然而仅仅凭借书本上的描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记忆,考试时题型一旦稍有变动或者更加“活”的实际问题提出的时候,做过实验的同学往往会根据自己实验的经历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要没有参与过实验的同学想象实验过程以及其中遇到的问题难度明显更大。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靠近自己的手指观察,看到手指_______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看到房屋_______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做过实验与没做过实验的同学相比正确率相差还是很大的。学生对于实验的亲身参与、亲身得出结论甚至于亲身遇到问题,都有利于其更加清晰透彻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和概念,从而更加从容的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更加严谨的建立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比较法。比较的思维方式在科学这门学科当中的应用也是十分的广泛,跟所有学科一样,比较异同的方法会让同学更好地理解两种概念,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和坚实。例如下题:将光和声对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和光都具有能量,并且都会造成污染B.声和光都能够传播并且有反射的现象

C.声和光都在真空中以一定速度传播但是光速要大很多

D.声和光都能够传播信息

这样的对比题型就会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当中,如果在教学过程当中总结对比两者的知识点异同,就会得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3.类比法。由于科学学科有其抽象性,但是又有源于生活的本质,如果能够将理论与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比喻,以及凸透镜成像的时候比喻为人眼,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并且联系到生活。例如电流是抽象的物理概念,如果用水流来进行类比,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其本质。如果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利用类似的比喻,同学们不仅会觉得生动形象而且还会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其思维锻炼。

4.等效替代法。如串联电路的电阻用总电阻代替,家庭电路中线路中的电阻可用串联一个定值电阻代替。

5.模型法。具体的应用实践可以用 于光线、磁感线一节,表示光线、磁感线都可用带箭头的直线或曲线表示.同时也可以用于杠杆的概念一节课中,如右图:将一个方形物体推转90度,怎样推所用的力最小?可将该物体看作一个杠杆,推力最小,力臂最大,右下角是支点,离支点最远的点左上角是推力的作用点,过这一点沿对角线垂直的方向用力最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深刻的科学概念,化抽象为具体。

6.转换法:如在中考热点题――判断划船的桨是什么类型的杠杆时,由于支点、动力臂与阻力臂难以确定,可根据划船时人移动的距离小于桨移动的距离确定省了距离,即是费力杠杆。这样的转化法可以令同学们充分加强对于概念的理解从而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7.推理法: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等都很难利用实验的方式直接验证,可采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得到。在加强对于概念理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同学们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在提升学生们科学成绩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篇10

一、科学细致地制订复习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总复习之前所制订的复习计划对于复习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初中物理通常来说课时较短,但是内容较多,平时锻炼的题型有限,但是考试时所涉及的题型却十分广泛,力、热、光、电知识相对独立,但是却与升学考试集中综合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在这些困难的干扰下,如果复习计划不科学,就不能够充分地利用好复习时间,就无从保障学生复习的全面性。因此,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物理大纲的具体要求,设计制订科学的总复习计划,找出重点、考点与难点,划分各轮复习的阶段与课时,做到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二、对于抽象内容要重点处理

物理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十分抽象,这些内容是复习中的难点,而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规律和概念知识的复习,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留意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同时充分地联系生活经验,加强实验,再辅助以有效的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精心选择复习练习题

教师在复习题的选择上不能盲目地选择难点,更不能标新立异,而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去解决物理问题。从近年来的中考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在基础知识上丢分,许多丢分的题目是在平时训练过的内容。当前物理辅导资料繁杂,习题也越来越难。学生如果没有很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就更加无法解决难题,物理学习的质量可以说就掺杂了水分。教师不能将重要的备课时间花费在难题的收集上。选择题可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物理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选择题进行逐字、逐句地审题,经过系统分析和计算得出结论后,再进行选择。

四、时刻关注热点信息

在初三阶段的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搜集热点信息,同时教师也要对热点加强关注,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复习。教师要善于捕捉与考试相关的热点新闻,从中甄选与物理内容相关的重要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地探讨和分享。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身所熟悉的现象,去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明白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