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3:0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体、液体和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只能在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篇2

一、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非常地直观,读图能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区域中的许多要素在地图中都有明确的反映,因此,必须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读图能力:读出所学区域的经纬度坐标或找出经过这里的特殊纬线;找出一些重要的区域界线;找出区域周围邻近的一些地理事物;辨别区域内事物的特征和相关事物等。读图一定要按照方位或顺序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制简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清晰的地图,并能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

乌申斯基说:“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比较法是一种用来确定地理对象异同点及其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方法。由于地理对象的区域性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性,运用比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时,引导学生将气温、降水、河流、植被等自然条件与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饮食习惯、传统民居特点、传统运输方式等人文条件列表逐项比较。通过比较这些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非常清楚南北方人们主食的差异(南米北面)是因为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主要农作物的差异,又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会形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用比较的方法,既反映了南北方的地区差异,又突出了各自的区域特征,并且使学生明白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各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学会归纳总结,把区域地理知识组织起来

新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后获得的知识。新知识建立起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知识通过归纳总结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于记忆和提取。即建立知识结构图。通过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一些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知识结构图由节点、连线(箭头)组成。其中节点是各个知识点,连线(箭头)表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先让学生了解新疆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如下图:

图中的核心是新疆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为什么干旱,以及在干旱的影响之下其他自然条件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反映了出来。将零散的知识纳入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体系中,这是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无论是学习新课还是复习,归纳总结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具;初中地理;运用

一、应用地理图表,实现高效演示教学

地理课程教学中,具有众多地理图表,对众多图表的应用及照片演示可使教学内容直观展现,使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众多学科知识,有效提升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程教学质量。地图演示在具体教学中具有多类型演示方法,如随堂演示、陈列演示及长期张贴等演示方法。

例如,教师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气候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掌握降水量及气温曲线图,因此,教师可利用降水柱及气温曲线对学生实现课堂讲解。教师在教学时,可先教会学生具体的观看及分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对各地的气温及降水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相关气候特征。学生可根据图表直观地对气温及降水量进行观察与分析,实现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二、制作地理教具,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及相关知识点的合理运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地理课程在教学中涉及众多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对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应重视微小知识点与复杂知识点教学相结合,根据所需教授的知识点与学生一起合作制作地理教具,使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实现主动研究与理性思考,探索其中存在的规律,验证地理原理,深化地理知识点的掌握。

如,教师在教授《认识地球》(湘教版)知识点时,由于地球公转、自转、纬线及经线等知识点具有相对抽象性,需要借助一定的地理教具实现教学,而对传统应用地球仪演示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且认知度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与学生共同制作地球仪。首先教师与学生先找寻制作简易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铁丝、塑料横杆、塑料底座及圆形塑料形状物品,材料找寻结束后便可借助传统地球仪的安装形式及指标进行组装,并使制作的地球仪可实现转动后在其上方标注经线及纬线等基础资料。完成后教师针对课堂知识点在简易地球仪上演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仪的理解及知识点的掌握,促进地理高效教学。

地理教具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抽象性,运用地理教具可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掌握,提升教学水平。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研究

一、关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发散性思维工具,图文并重,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联系,简单有效地把主题之间的隶属,层级关系表现出来,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开发人的左右脑,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结合起来,开启人类的无限潜能。进入人脑的每一个知识节点,都能发散放射出一系列的相关节点,因此思维导图是放射性的思维方法,思维导图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我们的个人知识数据库系统。

二、思维导图的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此同时,我国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提出,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繁琐,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将抽象晦涩的知识点直观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优化的层级体系,将知识点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清楚,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真正的掌握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缓解学习压力。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使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思维导图没有固定模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构建思维导图,这方便学生自己记忆知识点,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的体现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技艺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高中地理的设置很符合思维导图的运用,比如,我们在学习气候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以气候为中心主题,放射延展出不同的气候类型,再由不同的气候类型放射延展出其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分别掌握各个不同的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各个不同的气候类型对比研究,进一步了解区分各个不同的气候类型,避免学生死板的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思维导图的运用很灵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某一个知识点的内部体系,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外部联系,融会贯通,建立更高层次的思维导图,从全局掌握知识。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思维导图,以亚洲为中心主题,我们可以发散放射出气候,地形地势,板块位置,海陆位置,农业、工业等,在此基础上不仅能发散出各个细小的知识点,还能将这些第二层级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能很容易的引导学生,气候和地形地势是如何影响农业的发展的。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点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将学生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

(二)思维导图的运用

首先,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运用思维导图,这样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完各个细碎的知识点后,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知识点,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建立思维导图的能力。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独立地绘制思维导图,并且要求学生能够更加富有创新力地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让学生独立建立思维导图,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拿不同颜色的笔互相补充思维导图,这样,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就能很容易地构建完成,而在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又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检查和掌握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充分的吸收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自由,我们要允许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给学生有利于创造的课堂氛围。比如,我们在讲畜牧业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畜牧业发展的成因,允许学生积极讨论,帮助学生将思维扩散到气候、地形等不同的方面,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灵活分析处理不同现象的成因,而不只是死板的掌握知识。

四、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紧密复杂,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放射性立体思维模式,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逻辑能力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具体,更加系统化,方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创造性,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个人知识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横向,纵向联系知识,灵活统筹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玉秀.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2):28-29.

[2]赵妮.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研究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57):162-163.

篇5

关键词:图像记忆;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每一个学科有每一个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也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地理学科中,应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让学生直观的发现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通过图像记忆法,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该怎样通过图像记忆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呢?

一、应用意义

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但是,这并不是说,高中学生的学习就可以脱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完全进入抽象的理性学习。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诸如“地理事物名称”等各种地理事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地理图像能够将各琐碎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解构性较强,降低了学生记忆知识点的难度。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看图记忆知识点,趣味性十足,有效解决了文字材料枯燥乏味的难题,而且将众多知识点间存在的关系通过图像的形式,一目了然的向学生展示,学生不会再将各知识点弄混淆,记忆的更加深刻,地理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二、种类分享

任何方法的应用,前提就是教师对于该类学习方法的掌握,要想实施图像记忆法,教师要首先了解图像记忆法。通过不断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图像记忆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图片记忆法:地理教师借助地理图片,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第二,关系图记忆法: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挖掘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绘制成知识关系图,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第三,演示记忆法: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者自制教具等,直观地向学生演示相关动态变化的知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记忆。第四,身临其境记忆法:如果有条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实地考察也会让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如果没有实地考察的条件,地理教师就可以借助录像、电视、电影等手段,为学生创建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性认知中产生强烈的记忆。第五,模式图、示意图记忆法: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手、眼、脑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记忆的准确度。通过绘制类似自然带分布、气压带分布、洋流等模式图,让学生迅速掌握各种地理事项的分布状况。通过绘制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球保温作用等示意图,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各种概念的基础上,逐步领悟事物的演变过程。

三、实施措施

(1)会“看”图。地理图不是简单的图片,它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信息,让学生会“看”图,其实指的是提升学生搜集图像信息的能力。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会遇到各种地理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的地理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图像记忆法,地理教师首先需要教会学生读图技巧。当学生见到一幅地理图像时,就应该仔细研读图像中的文字信息,了解图像所要展示的内容,然后再对图像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总结图像中的异同点,最后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总体来说,读图的要点包括:第一,掌握图像上的注记及图例;第二,观察不同图像研读的顺序;第三,找出图像中包含的各种因素。

(2)会“读”图。地理图里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应用好它,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地理图像种类繁多,而且每种地理图像的读图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地理图像包含的类别。其中,地理图像包含的类别有:第一,景观图:景观图主要包含了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两种;第二,地图:地图可谓是地理的灵魂,主要包含了地形图、政区图、水文图、气候图和资源图等;第三,地理原理图:具体包含的有地球公转图、地球自转图以及温室效应图等;第四,剖面图:主要包括地形和地质两种剖面图;第五,地理模式图:具体包含大气运动、洋流、太阳系等模式图。初步学会这些图像的读取方式后,就能够了解到各种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及分布情况等。然后需要判读地理图像,从图像上挖掘新的地理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判读地理图像,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必须要掌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即和其它地理因素不一样的个性特征;第二,抓住各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加工相关信息。学生在观察某一类型的图像时,可以对图像名称、注记等进行比较,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从图像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明确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从地理图像中挖掘到书本以外的知识点,并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表象地图,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篇6

一、确定复习形式与目标

1.确定复习形式

为了立足于研究课标、教材、教参、教法、学法,探索有效的复习形式和方法,我们成立了地理学科“中心教研组”,组员共同探讨有效复习的方法和策略。根据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中心教研组的讨论结果,我们确定了复习的新形式:利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期末复习。

2.制定方案和计划

教师先把握全册书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建构知识框架,随后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要点,搜集画知识树的方法,确定画知识树的方案,计划和内容,然后根据整理出的知识要点和内容实施。

二、教师画知识树,整体把握教材和知识点

1.自学探究

活动前每位教师查阅相关资料,画出各个年级的地理知识树。如:涉及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依据这些问题,画一个树型图,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自己把握本册书的重难点。

2.讨论解疑

确定“中心教研组”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与中心发言人,活动中每位教师首先谈出自己的思路与画法,大家依据所画的知识树进行讨论分析,对知识树作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使树形知识结构图更加完满。通过讨论,明确本册书要求掌握的知识,总结出本册教材知识树的画法和具体详细的内容,理出本册教材的主要线索和关键,疑难问题讨论解决。通过这一“制图”过程,使教师对于本册教材的整体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教学中能够轻松驾驭课堂,有效进行复习。

3.反思总结

写出画知识树的反思和总结,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写出本次活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教师指导学生画知识树,进行有效复习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初中学段指导学生利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具有科学依据。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出示画知识树的目标

出示目标,使学生明确画知识树的目的和意义。在出示目标的同时为学生讲解知识树的科学依据,让学生对画知识树产生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会认为这项工作很有趣,乐于去做新的尝试,操作起来事半功倍。

2.讲解知识树的画法

首先让学生准备一张大纸,在这张纸上画出一棵树,用树的形式来表示地理的知识结构。地理知识树包括树的主干、支干和叶子三个层次。

知识树主干内容是地理全册的章节,让学生了然于心;知识树支干内容是每课重点;叶子是其他的地理知识点。另外准备纸张画出枝干和叶子,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分层次进行教学。学优生可把叶子再一次细化,而学困生可以只掌握树的主干、支干、叶子即可。

3.分工合作画出知识树的主干

学生分组合作,四名学生为一组,选出组长,报教师存档。学生画出知识树的主干,贴到教室里墙上。在合作小组画知识树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辅导。

4.知识树的支干和叶子学生自己进行整理,教师指导

5.分层次教学,实现面对全体学生

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学困生,中间生,学优生,根据掌握知识范围的不同,三类学生可以画出不同的知识树,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知识树的主干、支干和叶子,而学优生和中间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适当画出更加详细的知识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知识树的整理过程中每个学生应明确各自知识树的范围,方便互出试题时运用。

6.互出试题,课堂反馈,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复习的过程比较枯燥,所以学生根据不同知识树的内容出题,学困生给学优生出题,学优生给中间生出题,中间生给学困生出题,需要注意在出题时按照答卷人所画的知识树出题,把握范围,不能超出知识树中的内容。出题后学生作答,出题人改试卷,评出最佳出题人10名和最快进步奖10个,以此激励学生的兴趣。

7.反馈总结,强化效果

学生对当天所整理的知识进行反馈总结,明确自己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有计划进行复习与检查,强化复习效果。

篇7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运用

初中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便不予重视,这使得地理这一个科目在部分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眼中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科目。部分学校地理课仍由非专业的地理老师担任,使许多学生对初中地理产生怨学情绪,导致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这一个科目。为了改变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边缘化”的情况,笔者尝试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从刚刚开始尝试使用导学案,到现在导学案的应用,我认为导学案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学生总是在期待地理课的到来。下面我就谈一谈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设计和运用。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在导学案之首精心设计情境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把学生引入探索地理知识的境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教授“火山地震”这一知识点时,播放我国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片段,从而引入地震有关知识;通过网络搜索出火山爆发的视频短片,从而引入有关火山知识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惊叹好奇,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这是良好的导入的效果。

(二)在导学案中设计和课本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导读

导读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表文字进行分析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的提问来掌握主要知识。但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出现在阅读课本时前后混乱、思路不清晰、知识点记不住等情况。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教师在课前的重要任务。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就必须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并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自学问题,把课堂的活动流程设计好,并指导学生针对学案中的问题;找出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实施分段阅读、理清结构、看图分析,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阅读中关于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比较南宁市和广西哪幅图的比例尺大?2.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3.哪幅图上南宁表示得更详细?在比较的同时,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到图的下面,然后将写在图下面的结论写出来,即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接着进行画平面图比赛,教师给每一个小组3张A4纸,要求学生画出教室里第一排到第三排课桌椅的平面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美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在导学案中设计练习题导练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训练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训练主要以完成练习题的方式来呈现。练习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笔答练习、口头练习、抢答练习、分组练习、互问互答练习。例如在讲《亚洲及欧洲》这一节课时,先组织学生分小组来开展活动。一个小组分别找出亚洲、欧洲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河流特点、人口特点等方面的区别,另一小组计时,然后采用不同小组互问、互答和抢答的形式来完成练习。在这样的情景和气氛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都被激发出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枯燥的记忆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这种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案的使用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就无法参加在课堂上开展的各种活动,就算参加活动也不知道教师上课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使用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看课文、读材料、参与活动。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将要讲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堂上学生交流导学案,实现探究,完成讨论得出结论

课上交流导学案,实现讨论、探究环节。学生在预习时,会碰到很多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导学案中要把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各组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交流、活动实践的平台,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三)解释、总结、归纳导学案,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依然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疑y问题暴露出来,矛盾得以展现,这样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就很有针对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时要兴致勃勃、情趣盎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对于刚刚教学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多次强调和总结。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至关重要。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导学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没有使用导学案的时候备课时总是想到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充分明了,使用导学案之后备课时更多的是思考设计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能否通过导学案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没有使用导学案的时候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听老师讲解知识点,使用导学案之后就让学生自主对知识点的进行掌把握,以及如何强化团队合作;在使用导学案之前总是反思自己讲授的内容是否有遗漏,知识点是否讲得清楚,使用导学案之后更多的是反思课堂上是否讲得过多了。

篇8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以其主体明确、时间短、效率高、内容充实等优势获得人们的认可,且十分符合现代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学科包含人文、生活、自然和区域等多项内容,且在实际教学中有交叉,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微课制作;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高中地理不仅涵盖了自然学科的特点,还包括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微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且其方法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具有很大的契合之处,不仅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探讨微课在高中地理中的制作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课的基本内涵

严格来说,一个优秀的微课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一是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制作技巧,以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二是微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解答同学对某一知识点的疑惑;三是微课时间应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并且应确保知识点讲解细致、主题明确。虽然微课制作方法很多,但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录像机+黑(白)板;二是屏幕录制软件+PPT;三是手机+白纸;四是屏幕录制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

二、高中地理微课的特点

与普通微课相同,高中地理微课具有使用方便、时间短、容量小、内容少和交互性强等特点[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性质:第一,具有综合化的特点。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信息,还要紧密结合地理学科的特性,明确知识点的主题,准确把握知识点讲解的切合点,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养成。第二,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制作过程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学会实际应用,大都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其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尽可能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地理现象,并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等展示出来。第三,具有趣味化的特点。作为一种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高中地理微课可将大量的、丰富的地理信息通过动画、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等方式展示出来,有助于增强学科知识的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策略以“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

(一)确定选题,帮助学生分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确立微课主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与课程内容的大纲要求[3]。比如,讲解“地中海气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将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进行生动的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他相关知识点举一反三。

(二)分析需求,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与要求。首先,应分析微课的适用对象。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具备相关专业地理知识的讲解能力和多媒体操作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具备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简图的绘画能力,以及移动规律和对气候影响的阐述能力。其次,应分析学习内容。在对教师与学生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双动态影片叠加的视频播放方式,使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及其对气候影响有直观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其分布与特征有更好地掌握。最后,分析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使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够理解并掌握。

(三)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思路与方法。首先,在流程与脚本的设计方面。一方面,在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的动态影片时,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充分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制作全球气候分布图影片时,可将独立的动画显示按钮用于各种气候的分布图上,并确保在相应气候区域通过不同闪烁方法将其动态显示出来。其次,在素材的汇编、制作方面。其一,为达到制作要求,应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分类、编辑。其二,注重两个主体影片布局与层次的制作。其三,在全球气候分布图影片元件的上层设置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影片,并将其透明度、颜色搭配和显示元素等进行合理调适。其四,完成主体影片的测试,以不断修改和完善课件的功能。最后,在课件的整体测试与导出方面。一方面,在课件的整体测试中,应将整个教学流程进行修正完善,以确保课件的流畅性与交互性。另一方面,尽可能将作品改为可执行文件,提高课件的适用性。

(四)总结提炼,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记忆。经过相关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学期末复习时常常会遗忘一些学过的知识点,甚至出现混淆等问题。由于一些地区的位置比较特殊,大部分学生会将一些地理知识点遗漏,从而无法正确得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因此,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融入一些具有总结性的知识点,使学生学会总结,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能力。

四、结语

微课虽然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其注重对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种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资源,微课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开展高效课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系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作者:史方静 单位:宿迁市宿豫实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陆光明.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基本策略———以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01:54-56.

篇9

(一)引导学生高效识图的教学方法

1.由大到小识图法

所谓由大到小识图法,就是学生首先要以全图的大致形状为基础,然后再慢慢减小看图范围。简言之,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里,层层深入。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中学地理课程“七大洲四大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首先要运用由大到小识图法进行看图,让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基于此,学生们在做类似题目时就能很快确定位置,并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应用结果来看,这种由大到小识图法也有利于学生们对其他领域的整体认识。

2.单元式识图法

单元式识图法是一个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对于地图整体把握的重要学习方法。单元式识图法就是把区域特点一致的区域划分到同一类单元,便于教师对这些单元逐一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地图分类,归类,总结规律。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讲到“我国行政区划”这一部分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单元式识图法进行看图,把我国行政区划大致分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个地理划分单元。其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对七个地理划分单元进行逐一分析。单元式识图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将某一地域的某一特征加以概括总结,这样有利于通过局部比较来更好地对整体地域的特征进行把握。

3.要素识图法

要素识图法是一种重要的识图方法。该识图方法就是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基准去研究。例如,在中学地理课程进行到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区分布图时,教师要依据某一个气候类型为认知目标,它可以是热带气候类型或者是寒带气候类型、也可以是温带气候类型等。然后,学生们要依据教师的引导对气候类型进行探究。这种要素的识图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地理特征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举一反三,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地理教师要根据自身所在班级的情况,将识图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融会贯通,进而使学生把这些识图方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里。

(二)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教材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高效学习方法,也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地理学本身是一门多学科领域交叉进行的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情境教学就是为了将地理教材中一些抽象化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情境教学可以将地图、实物教具融入其中,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教材中所提到的许多概念。例如,在讲授“天体”时,教师可将学生们带到天象馆中去亲自观察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又如,讲到“地质构造”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去看地质模型,通过声、光、电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立体思维,并使学生们能够尽快地掌握好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识图、判断等综合素质。

2.编写提纲法

由于中学地理课时安排较少,而地理课内容又较多,有时候上课所讲内容又较难。因而,学生们往往不能当堂消化教师所讲的所有内容,因此对地理课产生抵触,渐渐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与信心。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在学生已听懂的知识的框架上,理出一些主要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们首先要预习并大致理解下节课所讲知识的结构,因此,在预习此类知识点的时侯,学生所采用编写提纲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讲授“天气系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提纲(学案):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图。学生们可以根据以下天气系统提纲进行自主预习,便于了解下节课老师所讲的气候学知识,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思考,做到游刃有余的去学习。

3.推理总结法

推理总结法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运用推理总结的方法去学习地理教材上面的知识。此种方法是所有阅读方法中最行之有效的阅读地理教材的策略,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但在使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地理课文,要归纳出所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这种阅读方法也适合通过划分小组来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正确率很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引导和教育学生。

二、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学生们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正确的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中学地理教师要学会引起学生们学习地理的需要,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中学地理教学要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们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地理这门学科是中学课程体系中一门兼容并包的课程。地理与许多其他学科之间联系密切,如与地理学联系非常紧密的历史学课程。俗话说“史地不分家”,还有“文史哲不分家”,这些都是非常有道理的,说明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非常紧密的。

(三)通过区域文化拓宽地理视野

中学地理教学还要多关注区域文化,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区域文化是人文地理和乡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来源。区域文化往往能很快将学生带入课堂状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们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例如,对于山西省区域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从当地的乡土地理“五台山、云冈石窟、壶口瀑布等自然及人文景观和各地的风俗习惯”入手。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乡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研究,然后以分小组的方式,将大家汇集起来的资料供全班同学分享。

(四)拓宽全球视野

篇10

【摘要】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很多教师在面对新课程要求时还是显得很茫然。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大的学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还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上都显得软弱无力,在新时代、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更多的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中教育;探究式学习

【作者简介】李建霞(1974- ),女,籍贯:江苏省泰州市,学校: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专业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职称:中教一级,学历:本科。

课改与升学的双重压力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锻炼他们的基本思维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处运用到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注重实际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自由选取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经纬定位知识时,可以用4步引导学生,第1步:生成问题——如果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第2步:理解问题的知识点——教学生如何确定自己在地球的某一个点位置;第3步:联系生活实际——确定教室的位置;第4步:解决问题:一般学生这时候已经想到用画“十字”的方法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出经纬定位的知识,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仪,精读课本。这样的4步下来,基本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最多、最实用的工具,地图运用的号,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地理能力。在考试中对知识点的考察往往也是依附在地图上的,地图可以将很多空洞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也能够快速的理解、熟记知识点。首先要明确地图的主要信息,主要是三个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看清楚这三个要素后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性。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读图,弄清图中的展示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读图,如在教授“ 热力环流的成因”时,就要让学生比较课本图例的区别,总结出规律,利用图像让知识点具体化,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

读图时教师要制定由易到难的读图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出了读图析图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图例,例如将完整的世界洋流画出来,在上面标注好必要信息如物产、寒流、暖流等。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制图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自觉地将地图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通过绘制地图来解决地理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图例在记忆知识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加强专业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但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要创新,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对于地理教学的要求。只要教师时刻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才能保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契机,启迪学生的智慧。

创新思维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意识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意识,才能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注意创新。对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创新的方式主要有很多种例如:小组讨论法,发散思维法,成果共享法等,在教学如果想运用好这些方式,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并且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也属于创新教学法的一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多留出课堂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厄尔尼诺现象给秘鲁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时,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感兴趣,教师就让学生课下去搜集材料,然后专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学生讲授不全面或错误的信息的由教师补充或纠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授中改变了教师从前是课堂主导的模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有了合适的土壤。

四、创造条件开展课外活动

虽然高中课程比较紧张,但是还应该留出相应的课时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课程负担相对轻松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定时开展一些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帮助学生讲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组织学生阅读与地理相关的情况或者收看《经典人文地理》等 电视节目,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使学生在丰富自己地理知识和才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探索自然奥秘、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兴趣。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经过理论验证和实践检验,只有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多种实践活动,学生才能达到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洪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J].考试周刊,2011,(09).

[2]程守忠.创设趣味地理课堂的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0,(08).

[3]黄晓梅.浅议高中地理新教材应添加行之有效的例题[J].新课程(教研),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