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06:4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按照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定出了期考平均分要在6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以课改理念教学
本学期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成。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还要进行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尽量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抓住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教学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要联系人们生活的实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关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因此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综合性思维;现状;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五大特征。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并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因此地理教学要注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一、地理综合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否需要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依据课程标准及现实情况,我们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和观察评价方法等。地理综合性思维的培养来源于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指导与思维养成,而纸笔测验刚好能很好的反应地理课堂教学综合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纸笔测验分析: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纸笔测验题目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对于气候、地形、水文甚至是生物等自然环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便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理解的十分不好,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因此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的脚步必须跟紧。
二、地理综合性思维培养策略
通过纸笔测验评价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地理综合性思维的意识不够,很难将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从课堂入手,从分析学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或重组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让知识迁移并建立起应有的联系,最终达到课堂有效性高、学生地理思维逐步培养的课程标准要求。
(一)分析学情,为综合性思维培养做准备
对于教师来说,分析学生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关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起于儿童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也是关键点,教师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这里的小学是指中学地理教师要对小学科学课程有所了解,明确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清楚有哪些知识可以为初中的地理教学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可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细心了解和调查,有了这种调查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
(二)重视基础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进行综合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打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其他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结构。通过夯实基础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发生,还可以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明确学习的目的,综合性思维便可一点一点的培养起来。
(三)优化或重组教学内容,搭建认知结构
教材的编写是按照地理的区域性为基础进行内容编排的,在七年级上册进行地球地图部分以及地理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内容来讲解,七年级下册进行分区域的学习,这种编排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的体验到地理的区域性,但使得自然地理要素分散于各个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建立与塑造,因此在世界地理部分的教学中要落实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优化或重组,来实现地理课程标准的保质保量推进。
(四)联系实际,提升地理综合性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要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该知识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意的地理,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提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解释或创设情境,将问题、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升华学生初步具备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渗透了许多综合性思维的内容,虽相对比较分散,但经过一学期的强化,学生对地理综合性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八年级的中国地理部分刚好将综合性思维统一的应用到固定的区域,合理的联系实际的农业、工业生产以及实际生活方面,从实际生活入手,将学生原本已有但不是很明朗的综合性思维提升,逐步健全地理思维,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农业分布特点的分析,需要调用综合性思维来归纳总结。可以先从南北方饮食习惯入手,《舌尖上的中国》中的部分内容可以用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清楚地形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之前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知识都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样的综合性思维的提升必然在遇到地理问题时可以及时调用,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厦门市教育科学学院.厦门市2013-2014学年地理七年级下质量检测试卷,2014(7)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22-01
思想品德学科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学习的一门新学科,它具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此,笔者介绍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融入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事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补充,思想品德教师应适时将时事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时事可以融入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如新课导入、学习新知、巩固提高等。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络、杂志、报纸等),充分搜寻各类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时效性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材料,并进行精心选择和整理。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时事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通过演讲、辩论赛、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将时事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时事材料进行探讨,进而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教师选取了2013年感动中国候选人姚厚芝的事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之后组织如下课堂讨论:
师: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姚厚芝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
生A:挫折让我们产生焦虑、恐惧,同时,挫折也能磨炼人们的意志。
生B: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像姚厚芝那样,正确地认识挫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将时事融入课堂教学中,并组织了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以情导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思想品德教师可运用以情导行的教学手段,把积极的情感带入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交流,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和鼓励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应重视教学时的语音、语调、情感、动作、神态等,发挥其感染作用。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情感特点,以适宜的音调、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学“我和父母”的内容时,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女儿的生命的故事,并动情地流下了泪水。学生听了故事之后,想起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样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满了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采用以情促教的鼓励机制,善用赞赏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鼓励的眼神等,以此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情感力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提问学困生时,教师应始终以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当学困生回答问题不顺利时,教师可巧妙地进行提醒,以增强其自信心。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理论与现实相互结合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非常重要。思想品德教师应积极组织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新知。
七年级学生具有探究意识强、对新事物有浓厚兴趣、善思、敢问的特征,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特点,大胆进行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化改革。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调查访问、情景剧表演、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思考,发现和活用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情感态度、学习成效等方面进行客观点评,适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为坚强喝彩》时,教师组织了调查访问活动,让学生在身边寻找和访问“坚强的人”,记录被访问者的主要事迹,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活动结束后,教师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并进行如下总结:“坚强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善于管理自己,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这样教学,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实地了解了“坚强的人”的具体表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要点,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篇4
关键词:生活元素;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
对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相应的数学空间概念和物理等理科知识基础尚未来得及构建,一些地理知识学习起来具有较高的难度。经过观察和研究,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在知识形成的初级阶段,学生如果能借助观察和接触,首先对所学习的概念和知识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进而再通过适当思考、消化和推理过程,将感性认识提炼成相关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将更为深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直观教具和模型来辅助教学。同时,课堂上适当运用生活元素来辅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小人游泳”巧讲南北回归线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等知识点比较抽象,在七年级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一般都是尽可能在符合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简化和浅化相关知识内容,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本主要用图1来介绍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说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照射情况不一样,并通过一段阅读材料介绍太阳直射点、回归线、极圈等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四季和五带等知识。通过多媒体和教具演示,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相应结论,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相关概念和模型太过抽象和立体,部分学生的思维仍存在一定障碍,知识点的形成偏虚化,时间久远后,遗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可能不是清晰明了的知识和概念,而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挫败。可尝试构建“小人游泳”模型,在放松自在的生活元素中将相关概念进一步形象化,进而增进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氛围创设:图2左图中小人直立身子游泳,右图中小人侧着身子游泳,分别观察水面在小人身体的哪些部位?(腰、肩膀、膝盖)
知识迁移:如果地球直着身子公转,太阳光所在平面就相当于小人游泳的水面,太阳永远直射在地球的腰部,即赤道。如果地球斜着身子公转,那么太阳直射点将可能出现在地球的肩膀、腰部和膝盖,即北回归线、赤道和南回归线(如图3)。
不足之处:为方便叙述,选取肩膀和膝盖两个人体部位类比地球的话,与实际黄赤交角的角度相差较大,后续极圈更加无法解释,希望日后数学空间概念的建立,可以弥补“小人游泳”模型构建的不足。
二、用“空饮料杯”巧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形成的影响
“季风气候显著”是亚洲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七年级下册有如下描述:“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季风特点最为典型的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降水较少,夏季盛行偏南风,降水丰沛。”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具体说出季风气候的成因,但是当好奇心足、求知欲强的学生问及相关内容时,作为教师该回避还是想办法解释?七年级学生没有“比热”这一物理概念,但是“水升温降温速度慢”这一现象可以从生活中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如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冬夏季井水水氐牟钜欤可以顺利迁移到冬夏季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夏季海水温度较同纬度陆地低,冬季海水温度较同纬度陆地高。”另外,关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这一现象小学科学课里也有所涉及,然后真正的难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夏季海洋表面形成高压,冬季陆地表面形成高压?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里没有气压这一概念,但是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名词,如每天的天气预报中。虽然对这一名词的真正定义可能无法理解,但是粗浅的与气压、密度相关的感性认知仍存在,如空气的浓度或者厚度。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前,可以先用空气浓厚度暂代气压这一名词。怎么解释近地面气流上升处,空气浓厚度(气压)降低;气流下降处,空气浓厚(气压)增加?可以饮料杯类比(如图4):喝完饮料后,继续从吸管往杯子外抽气,杯内空气浓厚会如何变化?如果通过吸管往杯内吹气会如何?学生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气流通过吸管上升离开饮料杯,杯内气体浓厚度(气压)降低,气流通过吸管下沉进入饮料杯内,杯内气体浓厚度(气压)升高。进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冬季海洋较温暖,气流上升,气压相对低,夏季海洋较凉爽,气流下沉,气压相对高。类比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得出最终结论:夏季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至此,关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季风这一抽象且超出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知形成一定的感性基础,对季风的风向会有更立体和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的气候特征,为今后更进一步具体学习这一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梳理过程:井水冬暖夏凉海洋升温降温较陆地慢海洋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热胀冷缩海洋上夏季气流下沉,冬季气流上升;“空饮料杯类比法”夏季海洋气压高,冬季陆地气压高;水往低处流类比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94-02
作业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作业系统更是师生交互活动的理想平台,可为新型的学习评价体系提供更直观翔实的依据。
当前,学生普遍对地理作业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抄袭作业、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作业的应有功能大大减弱。而不少地理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填充图册,或者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作业的针对性、层次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有的教师因为所授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多,无法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以上种种,致使初中地理作业流于形式,丧失了有效性。针对当前地理作业高耗低效的现状,探索出一条既能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又能通过“巧妙设计作业”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笔者尝试将有效作业与随堂化结合起来,发挥作业强大的导学功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有效作业随堂化的理论依据
作业按照完成时间节点可分为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随堂化作业”指的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
陶行知提出的“做中学”理论,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要“教学合一”。“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作业就是其直接的体现。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真学。作业不单纯是学生学习、练习的独立活动,更是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效作业,促进学生个体潜质的发展。
如何判断随堂化的作业是否有效?国内的研究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作业的有效性:(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个体差异;(3)是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4)作业能否体现互动的要求,师生是否共同参与;(5)是否把作业与学生课堂学习联系起来;(6)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技能,提高其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其有效地巩固已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判定随堂化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二、有效作业随堂化的实施
(一)实施的原则
1.少而精原则。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不需要面面俱到,教师在设计随堂化作业时可紧扣课程标准,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成1~2道题目,少而精即可。
2.探索性原则。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随堂化作业不应该是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而应体现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应促使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所产生的综合影响,让“问题的提出―方法的选定―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结论的提出―成果的展现―过程的反思”成为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3.独立思考性原则。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随堂化作业题目的设计应考虑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得出答案。
4.层次性原则。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设计随堂化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层次,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用多层次的地理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并乐于学习。
(二)有效作业随堂化的案例
【案例一】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分布》之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作业一:在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作业二:在黑板上的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上进行拼图游戏。(不能带地图)
作业说明: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读图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地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完成作业一,学生完成七大洲、四大洋位置的填写已达到课标的要求。作业二则考查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空间位置的记忆,要求更高。
【案例二】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亚洲与欧洲》之亚洲地形。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及其相互关系。
作业一:请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
作业二:亚洲地形有三大特征。一是高原、山地为主;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三是中部高,四周低。这是教材对亚洲地形特征的总结。请你找出支持以上说法的证据。
作业说明:作业一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复,作业二主要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读图能力。在寻找“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的证据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案例三】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陕西省》之渭河平原优越的地理位置。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作业一:请在填充图册中填绘渭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作业二:汉代的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以劝说刘邦定都关中,假设你是张良,请你绘制一张简图向在座的刘邦说一说关中的优势。
作业说明:在课堂上,能上讲成作业二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读图能力、绘图能力及归纳分析能力。
(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效作业随堂化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作业与授课时间的协调问题。有的教师实施有效作业随堂化时,往往是授课时间多,留给学生的作业时间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充分预设,并在课堂上及时调整课堂节奏,留足作业的时间,确保作业的效果。
篇6
在生物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情景的创设,简捷地导入教学内容。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念,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教学实例:冀教版“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节中的核心概念是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细胞的数目增多,通过细胞的生长,细胞的体积增大,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生物体由小长大。这个核心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如何把生物体是如何由小长大的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设计概念教学情境播放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动画,学生通过观看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观察细胞分裂的特点,可以自己总结出细胞分裂的概念,并能总结出细胞分裂最终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多。实验教学情境引出核心概念,例如,学生分组制作不同部位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课件展示不同部位的细胞,学生观察找出这些细胞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观察可以总结出细胞生长的概念、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体积由小长大。
二、画概念图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概念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讲授的概念内容在黑板上绘制成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建构了知识的整体框架。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更能清晰地分析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有意义学习,最终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这节课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本节的重要概念。通过概念图的讲解,学生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不再是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概念图还总结了前面章节中学过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动手制作生物模型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物能最直观、最有效地表述生物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事物;一种好的记忆方法、好的讲解方法都能够让学生根深蒂固地记住事物。教学实例: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结构”一节,在讲细胞的结构时,我课前先准备好琼脂、培养皿、花生、绿豆、芸豆、小麦、塑料膜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制作完成后,再由代表讲解所制作的细胞模型是哪种生物的细胞,其中所选的实验材料代表细胞的哪些结构。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的过程中,建构了细胞结构的组成这个核心概念,加深了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这个知识的理解。
四、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利用“归纳”教学模式,注重重要概念的建构
篇7
问题导学是数学课堂的经典模式,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是不少数学教师常用的课堂模式。然而,调查中我发现不少教师滥用问题,导致问题导学不能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近,我在杂志上看到“理答”的相关文章,对问题导学有了新的思考。所谓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回答前、回答中、回答后的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只有真正深入问题导学的核心地带,问题导学才能释放出活力。
一、巧妙“引问”,智慧理答,在突破盲点中切入课堂
由于每个学生数学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学模式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盲点,巧妙借助问题让学生有效切入到课堂学习中。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坐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连续呈现问题或者直接照本宣科,学生难以深入教材进行探究。为此,我从生活人手创设情境,引入地图,然后设置了一个学生容易理解的活动,“根据如下描述作示意图,并指出学校和小红家,小明家、小东家的位置。小红家:出校门向东走120米,再向北走300米;小明家:出校门向西走350米,再向北走200米,……”为了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切入到本课的探究,我巧妙设问: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由于这个活动将地图上复杂的知识分步化、简单化,而学生一步一步的操作,就能逐渐理解地图上所运用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盲点就会被巧妙的突破了。可以说,理答策略就是要关注问题导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问题的反应程度,巧妙化解,从而让学生有效切入。
二、巧妙“追问”,智慧理答,在拓展思路中找到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理答策略就是及时关注问题导学过程中存在的思维契机点,巧妙追问,从而借助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量角器去量一量所研究图形的内角和,再顺势提问学生“现在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吗?”学生就容易引一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推导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并用同样的方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但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相对直观阶段,教师及时追问:现在以五边形为例,你还有其他方法吗?然后教师借助投影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总结,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三、巧妙“反问”,智慧理答,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新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在理解题意时思维会出现偏差,而学生自己并没有发现。这时候,如果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将正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如果教师能抓住错误点巧妙反问,会让学生的思维出现转机,从而开始自我反省。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命题、定理”,如何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如何让学生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命题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进行课堂反馈理解: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正确吗?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正确吗?可以说,教师及时抓住错误点反问学生,能促使学生认真剖析自己的探究过程,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获得对新知的理解。
篇8
关键词:重视基础;教学情感;互动教学;学习评价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
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1、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2、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七年级上册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介绍美国、巴西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相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立志报国的奉献精神,使个性得到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3、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如,现在科技发展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又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向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它学科,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大纲教材为准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篇9
景观图片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精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的景观图,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逻辑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应如何恰当地运用景观图呢?
一、巧用景观图先声夺人,上好绪论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地理绪论课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堂课, 它关系到初中学生对整个地理教学过程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最重要的一节课。绪论课上,教师应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来说明地理学科的作用、重要性,以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新学科伊始,巧用景观图,带着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很好地起到先声夺人、培养兴趣的效果。在绪论课上,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让学生去探讨、去发挥;或者补充美国的黑色风暴等反面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去想象。通过一系列精选的景观图和探讨活动,教师就能很好地告诉学生初中地理课程的主线索是“协调人地关系”。
二、巧用景观图导入新课,激发好奇心
例如:我在新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时,就采用了一系列精选的景观图来导入。新课一开始,学生的直观感觉就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兴趣盎然。他们自然会产生许多问题“西双版纳在中国的哪个方位?”“为什么有如此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教师可适时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西双版纳的纬度位置如何?气候如何?那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应怎样才能最好地发展经济?”……实践证明,巧用精选的景观图来导入新课,能收到先声夺人、激发好奇心的满意效果,能为整节课的新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巧用景观图,剖析新课内容
教师在新授时,如果巧用精选的景观图并配上生动有趣的景观描述,那么就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且继续保持高涨的情绪。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十章,在新授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时,若仅仅就课文内容轻描淡写地讲一下,甚至就让学生读一下,便列出标题——严寒、干燥、烈风,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老调常弹,且印象不深。但如果巧用精选的景观图并配上生动的景观描述,效果则截然不同。下面是其中的几幅景观图及“风库”的描述:
.
.
“南极大陆一向以多暴风著称,一年365天之中,8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三百多天,一般风速达17—18米/秒,法国一个科学观察站曾观测到100米/秒的最高记录。这里终年狂风怒吼,顺着地面横扫,可以把几百斤重的大石头吹得满地滚。假如你把一条生锈的铁链放在风口里,不到两天,它就会被烈风挟带的冰屑吹得铮亮,象崭新的一样。”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景观图及景观描述确实能使学生对南极气候产生深刻的印象。
四、巧用景观图,突破新课难点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而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都比较抽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们就必须想办法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活泼有趣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引用景观图,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中联系课文,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使理论浅显化。
“四类干湿地区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进行划分”,这句话理解起来也很抽象,然而它们表现在天然植被方面即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合理地运用景观图片。
.
教学中,我请学生将图片与四类干湿地区的名称连线,并根据景观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
内蒙古——半干旱区——草原;
新疆——干旱区——荒漠;
北方——半湿润区——森林、草原;
南方——湿润区——森林。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干湿地区的认知经历了“景观判读类型配对特征描述”的过程,即通过“感性理性感性”的深华,使认知得以强化,并能最终对景观的特征形成共识。
五、景观图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景观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能滥用,要选择与所授课内容相符的图片。一幅生动和切合教材内容的图片会使教学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喜闻乐见;但如果与所学内容相脱节,就会使学生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只是停留于肤浅的欣赏而已。景观图也不要太多,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进度。
篇10
笔者力图借助会考复习的机会,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以图表为主的形式进行梳理,使大量零散的地理知识经由图表的组织变得更有条理、更易于理解、记忆。让学生手脑并用,在高效学习的同时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学习方法。
第一阶段:尝试与摸索
第一阶段的尝试以八年级下册为对象,让学生尝试绘制地理简图,并在绘图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专用的“地理绘图本”,一方面让学生更重视绘图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记录学生绘图技能发展的过程。
1. 第一次绘图作业的情况记录
绘图内容是《台湾》和《珠江口》。因为是第一次绘图,教师给出了详细的绘图说明,并作了相应的示范。绘制情况见图一(以《台湾》为例)。
2. 第一次绘图作业后的反思
笔者在每班的绘图作业结束后及时收集、查阅绘图本,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典型的问题拍照,在下节课上评析,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地理简图绘制的意义及方法。
(1)发现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绘图时详略失当,过分注重不必要的细节,却对重点内容加以省略,不利于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掌握。
②教师在绘图内容的表述上与教材有出入,人为地造成了一些绘图的难点。
③部分同学在简图上将相关的重点内容加以标注的做法,值得推广。
(2)相应的改进措施:
① 绘图内容的设置应与课标要求、学生手中的教材与图册资料密切相关,以免人为增加难度。
② 每次绘图作业前明确绘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告知学生,绘图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因而必须简化无关细节。分清主次,才能绘出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的地理简图。
③提倡在地理简图中对相关重难点内容加注记。
3. 第二次绘图作业的情况及反思
第二次绘图内容是《中国铁路交通干线图》。首先要求同学默绘,但效果不佳;于是改为开卷式的绘图,将绘图的目的定为记住各铁路间的相对位置。(见图二)
绘图的实效性,这是第二次绘图作业给笔者最大的启示。教师始终要提醒自己,绘图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绘图内容及形式的选取,根本出发点是如何借助绘图更简捷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对于绘制难度大的图,可采取“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看图记忆――学生独立绘图”的程序。让学生既有领悟思考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增强学习记忆的效果。
第二阶段:应用与推广
完成八年级下的复习任务后,笔者希望加大学生在绘图中的自主性,教师仅对难点部分加以少量的指导。结合往年的会考要求及初中地理学习的主干知识,拟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地图。
1. 初中地理绘图内容(以七年级上为例,其余略,见表1)
由于时间限制,对内容太过繁杂或是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图(如中国行政区划图和大洲大洋图等)没有进行绘图要求。
2. 第三、四、五次绘图作业(见图三)
几次绘图作业下来,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图技巧,包括如何进行详略处理、如何将重要程度不同的内容加以强调(色彩、符号、注记等)、如何通过绘图更有效地掌握相关内容等。但是在地理学习中还有不少内容分散又难以用地理简图加以表达,对这部分内容,又该如何整理,以便掌握呢?
反复思考后,笔者决定将“思维导图”等有利于知识整理掌握的绘图方式加以应用,对内容太过复杂的地图则改用填图方式。总而言之,绘图或是填图,不拘于形式,不仅可以绘制地理简图,也可以绘制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绘图,也可以填图……只要活动围绕一个主题――高效复习即可。
第三阶段:检测与拓展
学生的复习任务此时已完成过半,结合以往的经验,笔者做了如下处理:
1. 繁杂的内容用填图代替绘图
以《中国行政区划图》为例,考纲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记忆量很大。笔者印发了三张中国行政区划底图给每位学生,分别用于填注“简称”“行政中心”与“全称”。
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填图的时候,将绘图时所学的颜色注记等方法加以应用,清晰地标识出对不同内容的掌握程度。在绘图之外,他们还学会了一点思路、一点方法,程序性知识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迁移。
此外,学生在填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审题错误(将简称写为全称)、记忆错位等都暴露了出来,这也给了学生一个自我矫正的机会。
2. 文本知识用思维导图加以整理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对那些不适合用图来组织的零散的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加以整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