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3:2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

篇1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优越

(一)地理位置:

(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二、疆域辽阔:

(1)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线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①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南北跨纬度约为50度,南北最大距离约为5500千米,因而冬季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绿意盎然。)

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④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东西跨经度约62°,东西相差约4个小时,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因而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3)我国的临海与岛屿:自北向南依次为: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内海:渤海、E琼州海峡;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4)中国的陆上邻国:(14个):F朝鲜,G蒙古,H俄罗斯,I哈萨克斯坦、J吉尔吉斯斯坦、K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N印度、O尼泊尔、P不丹、Q缅甸、R老挝、S越南。

(5)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T韩国、M日本、L菲律宾、W马来西亚、Y文莱、Z印度尼西亚。

三、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2)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特殊省:(部分省区简称,行政中心表)

全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全称

简称

行政中心

A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I

内蒙古

呼和浩特

B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C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K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D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H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E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L西藏自治区

拉萨

上海

上海

江西省

南昌

重庆

重庆

福建省

福州

河北

石家庄

广东省

广州

河南

郑州

海南省

海口

湖北

武汉

安徽省

合肥

a、北回归线穿过的省(4个):F台湾、G广东、H广西、A云南

b、邻国最多的省、面积最大的省:J新疆

c、邻省最多的省、跨经度最大的省:I

d、跨纬度最大的省:M海南省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一、众多的人口的国家及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统计的数据为13.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

(2)人口方面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3)人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

,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地区;西部人口密度小。

(5)人口地理界线:黑河(黑龙江)------

腾冲(云南省)。

(6)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1.6%),少数民族55个。

(2)民族分布状况:汉族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等边疆地区。

(3)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a、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民族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西藏自治区—藏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蒙古族。

c、台湾省--高山族,海南省--黎族,东北地区--满族。

(5)民族政策:平等、团结、自治。

二、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也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1)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沿36°N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海拔高度。

(3)三级阶梯概况:

地势阶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之间

盆地和高原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和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4)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比重最大,为33%,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

(5)主要的山脉: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

天山①~阴山②

昆仑山③~秦岭④

南岭⑤

东北---西南

大兴安岭⑥~太行山⑦

~巫山⑧~雪峰山⑨

长白山⑩~武夷山11

台湾山脉12

西北-东南

阿尔泰山脉13

祁(qí)连山脉14

南北走向

贺兰山15

横断山16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17(最雄

伟的山脉)

(6)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①四大盆地:

②四大高原:

准噶尔盆地(A):位置最北,纬度最高

内蒙古高原(E):广阔坦荡

塔里木盆地(B):面积最大,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黄土高原(F):沟壑(hè)纵横

柴达木盆地(C):海拔最高、“聚宝盆”之称

云贵高原(G):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

四川盆地(D):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有“天府之国”之称

青藏高原(H):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之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③三大平原:

④三大丘陵:

东北平原(I):面积最大,

“黑土地”

辽东丘陵(L)

华北平原(J):主要由黄河冲积形成,也被称为“黄淮海平原”

山东丘陵(M)

长江中下游平原(K):“鱼米之乡”之称

东南丘陵(N)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气温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

a、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b、

造成南北气温差别大的主要原因:纬度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c、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2、温度带:

(1)依据: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六个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熟制

一年三熟

一年二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作物

水稻

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

春小麦

青稞

地形区

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山东辽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青藏高

二、降水

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集中于夏季。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

(5)我国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台湾的火烧寮,最小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2、干湿类型:

(1)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四类干湿区:

干湿类型

降水量(毫米)

分布地区举例

植被

农业类型

湿润区

大于800mm

南方地区

森林

水田农业

半湿润区

400mm―800mm

华北平原

森林、草原

旱作农业

半干旱区

200mm―400mm

内蒙古高原东部

草原、荒漠

畜牧业

干旱区

小于200mm

西北地区大部

荒漠

三、气候: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优越性:

(1)季风气候显著:使许多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区比同纬度其他国家纬度偏高。

(2)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3、我国的季风:

(1)夏季风与冬季风:

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夏季风

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

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风

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

偏北风

寒冷干燥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a、季风区:夏季风能到达的区域称为季风区。

b、非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区域称为非季风区。

c、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我国的湖泊:

(1)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J青海湖(世界面积最大湖:里海)。

(2)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K鄱(Pó)阳湖(世界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二、外、内流河与外、内流区:

(1)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如长江、淮河。

(2)外流区: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叫外流区,我国外流区面积占2/3。

(3)主要外流河:

a:注入太平洋:

A长江、B黄河、

C珠江、D黑龙江、

E淮河、澜沧江(湄公河)。

b:注入印度洋:

H雅鲁藏布江、

c:唯一注入北冰洋:

F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f:人工运河:

I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

早、长度最长的人工河。

(4)主要内流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G塔里木河。

(5)内外流河的水源补给:外流河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内流河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因内外流河的汛期都在夏季,但两者原因不同。

三、长江与黄河概况:

识图一:

源地:A唐古拉山

注入海洋:B东海

分界点:C宜昌

D湖口

识图二:

源地:A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B渤海

分界点:C河口、

D桃花峪

(1)长江黄河概况:

注入海洋

源地

分界点

主要支流

流经地形区

长江

东海

(青海)

唐古拉山

湖北宜昌

江西湖口

汉江(最大支流)、嘉陵江、岷江、雅砻江、赣江、湘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河

渤海

(青海)巴颜喀拉山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湟水、汾河、渭河(最大支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a、长江干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我国最长、水量最大的、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世界前三的河流: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水量世界前三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长江)。

b、黄河干流长5500千米,为我国第二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海省,都流经的省区是青海省和四川省,都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

(2)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B航运:内河航运第一,有“黄金水道”之称,沿江四大港口:上海(全国最大港口)、南京、武汉(中游)、重庆(上游)。

C治理:首要任务是防洪(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水)。

b、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河段,水电站:龙羊峡(青)、刘家峡(甘)、青铜峡(宁)、三门峡、小浪底(河南省、中游)。

B

灌溉农业:“塞上江南”(

b河套平原和a宁夏平原)、渭河平原、湟水谷地。

C治理:关键是治沙,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黄河最大危害是下游的(河南山东)“地上河”)

第四节

我国的自然灾害

1、常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2、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地区及原因

灾害种类

分布地区

原因

旱灾

华北平原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南方地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滑坡、泥石流

中西部山区,西南最集中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寒潮

北方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风暴潮

东南沿海

濒临西北太平洋

3、避灾:

(1)发生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2)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空旷地带,不能及时撤离可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A(比重最大)

(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

二、几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3)我国三大林区:a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林区);b西南林区(树种最丰富的林区)c东南林区(最大的人工林区)

三、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山地多,平地少。(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

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四、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二节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可用的淡水资源。

(2)中国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来衡量。

(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办法:

①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

②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三、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①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我国北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

五、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

A:引滦入津、B:引黄入晋、C:引黄济青、D:引滦入唐、E:南水北调东线方案、F:南水北调中线方案、G:南水北调西线方案

南水北调:把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主要缓解西北地区缺水)方案。

第一节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及分类:

(1)含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源于自然界、有用性)如土地、矿产、森林、水能、太阳能等。

(2)分类: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培育),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用一点少一点,短时间(或人类历史时期)不可再生叫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如矿产资源。

(3)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自然资源

陆地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

径流量

森林面积

总量居世界的位次

3

3

4

6

6

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1/3

1/2

1/3

1/4

1/5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及其地位:

(1)农业: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农业;农业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部门。

(2)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地区分布

1、东西部差异

(1)东西部分界线:以400mm(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等降水量线为界可分为东南部农耕区和西北部牧区。

(2)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3)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2、南北差异

(1)东南部以800mm(秦岭-淮河线)为界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自的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

”的格局。

(3)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4)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5)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6)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农业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水资源、气候、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

2、布局原则: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的山区---林业(保持水土)宜林则林;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耕作业,宜粮则粮;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畜牧业,宜牧则牧;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淡水渔业,宜渔则渔。城市郊区发展郊区农业(花卉、蔬菜、肉、蛋等)---市场需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一、工业的地位及分类: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把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把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玩具等。

二、能源与原材料分布:

(1)煤炭资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

a、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尤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最多。

b、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有“乌金三角”之称,为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中山西最多,有“煤海”之称。

(2)石油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a、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最多,有“西气东输”管道从新疆轮南到上海。

b、主要油田:大庆油田(黑)、胜利油田(鲁)、辽河油田(辽)、甘肃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3)铁矿资源: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储量最大。

(4)能源分布特点:煤、石油等能源以北方居多,南方多水能

三、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衡量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九大钢铁工业中心:(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北京、包头、太原、鞍山。

(2)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长江沿岸地带占5个,有“钢铁走廊”之称)

四、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及分布特点:(北重南轻,中间两个为综合)

(1)四大工业基地及特点、中心城市:

代号

工业基地名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hù)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的性质及特点

重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中心城市

沈阳、大连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2)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我国工业分布表现沿江河、沿海、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五、高新技术产业:

(1)它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为“龙头”的产业,其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主要特点:从业人员中科研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大;成本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所占份额大;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

(3)分布及分布特点:大多依附于大城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集中地,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

大分散、

小集中“

的特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4)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高新技术包含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5)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北京-中关村,我国第一个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号称中国的:“硅谷”。

第三节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一、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及现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二、四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运速

运价

运量

适合的运输

航空运输

飞机

最快

最高

最少

贵重急需量少等货物运输

铁路运输

火车

较快

较低

较大

远程量大货物运输

公路运输

汽车

较慢

较高

较少

短途运输,灵活方便

水路运输

最慢

最低

最大

远程大宗笨重货物运输

(1)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2)最机动灵活,能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服务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

(3)以运输液体、气体为主,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小:

管道运输。

三、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1)一般说来贵重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选航空运输。

(2)容易死亡、变质的货物、鲜货、短途可用公路运输。

(3)大宗笨重不急需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可选择水路或铁路运输(靠水则水路,靠铁路则铁路)。

四、交通运输网:

(1)铁路主干网。

方向

铁路干线名称

起止点

南北

方向

京沪线

北京-上海

京九线

北京-香港九龙

京哈线

哈尔滨-北京

京广线

北京-广州

焦柳线

河南焦作-广西柳州

宝成-成昆线

陕西宝鸡-成都-昆明

青藏线

青海西宁-拉萨

东西

方向

京包-包兰线

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第二亚欧大陆桥东段)

江苏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

沪昆线

上海-昆明

滨洲-滨绥线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南昆线

昆明-南宁

(2)交通运输网的特点: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

(3)全国交通运输中心: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等。

(4)青藏公路---“世界屋脊”生命线,承担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5)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起止点:西宁--拉萨。

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篇2

关键词:重视基础;教学情感;互动教学;学习评价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

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1、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2、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七年级上册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介绍美国、巴西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相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立志报国的奉献精神,使个性得到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3、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如,现在科技发展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又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向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它学科,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大纲教材为准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篇3

【关键字】点名机制;无理;有理

点名是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的环节,它把教学过程贯穿始终。点名环节处理的好,课堂效果事半功倍,点名环节处理的不好,课堂效果事倍功半。

可能很多从教人员会发现,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学习的情绪极其高涨,教师就是被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簇拥着,点名就变成了“你”“请你来”替代……渐渐的,小手少了许多,犹如盛夏过后的池塘,零零落落散落着些许“坚持”的小手……类似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笔者结合本人点名环节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问:你点名无“理”了吗?

课堂中点名无“理”表现有:

1、随意性

相比较考试学科教师,考察学科教师所教班级较多,如笔者所教地理学科,共8个班级,约400名学生,要记忆所有学生的名字有困难,因此更多地借助班级座位表来点名。这样的点名往往随意性较强,容易读的名字被点名的几率比较高,有生僻字或者不太确定的名字被点名的几率就比较低。

2、优先性

学生学习的能力总有差异,一般把学习的能力称为“反应”,相应地表现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应”就快,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反应”就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考虑到优先原则,往往会请早早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势必然,“反应”快的学生被点名的几率高,“反应”慢的学生被点名的几率低。

3、局限性

常态课中,教师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听见老师的声音,选择站在教室二三组、第二三张桌子的中间的位置,教师面向大部分的是教师第三张桌椅后的同学,这部分同学被点名的几率要高于前面的同学。如果老师选择在站在讲台后面,教室后面的同学被点名的几率比中间要低些,教室靠墙的同学被点名的几率中间的几组的同学要低些。

4、惩罚性

为了提醒一些上课走神、做小动作、讲话的同学,教师往往会对这部分同学提问,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老师会以此作为筹码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等事宜。

从上述表现可以看出,所谓点名无“理”就是点名机制的不规范、点名顺序的限制、点名范围的狭小、点名目的的狭隘等方面。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点名作为最常态的教学行为,这可以看作教师最大的“权杖”,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权杖”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滥用“权杖“,最终造成冷漠、沉寂、低效的课堂。

二问:为什么要点名有“理”?

1、点名有“理”体现教师对学生尊重

从来没有被老师点过名,你会失落吗?次次上课被老师点名,你会紧张吗?每次老师提问,你都举手,老师却视而不见,你还会继续举手吗?老师明明知道你开小差,却很善意的喊你回答问题,你会领情吗?……

初中生时期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有强烈的自主意思、渴望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对他人有一定依赖感,希望在需要候得到他人的指点与帮助。从学生内心来讲,都渴望自己被任课老师认识,树立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树立在相关学科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建设自己的课堂时,如果能够根据学生需求,有“理”点名,充分对彰显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分量,在自己学科中有地位,那么这样的课堂怎会不吸引学生,这样的老师怎会不受学生欢迎呢?一直做青少年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孙云哓,不就说过“教育从尊重开始”。

2、点名有“理”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常说“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技能传播者,更应当用自身的魅力、学科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给予学生有生命的课堂,提升学生生命福祉。

教师点名时所显示的规范、公平、豁达、鼓励,难道不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吗?点名这个动作虽小,但无不表露出教师的个人素养、个人魅力和个人情感。善于用好点名这一环节,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平等、更开放、更深入。

3、点名有“理”体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新课程倡导学科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课程目标。以笔者所教地理学科为例,点名有“理”从小的侧面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

笔者所在区域自2002年进入新课改,时至今日,恰10个年头。课程理念的改变需要用实际行动的支撑,教师点名有“理”,需要的不仅仅是的答案,更需要是广泛的参与、深度的交流、真诚的质疑、专注的神情、自信的表达等等,以此来诠释对课程的理解。

三问:如何做到点名有“理”?

笔者总结个人从教经历,设计了一系列课堂点名法,本文以“编号法点名法”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享。

编号法准备工作:教师事前准备14张纸片,上面分别写上1—14数字,并纸片折好,全部放置在盒子或袋子里,随堂携带,随时待用。

编号法编号原则:一般班级都分为四大组,每小组12—14人组成,按单排从前往后7人算,每组每位成员从1号一直排到14号(若是中间少人,则由最近的同学来替补),全班共有4个1号、4个2号,其他依次类推。

编号法具体实施: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思考,教师当众从盒子中抽取回答问题的号码,如抽到4号,就高声说出“请4号同学做好发言准备”,此时的教室里有欢呼声也有唏嘘声,过后,教室里恢复平静,学生限于思考中……老师再次提醒准备时间到,四位4号一起起立,每位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待每位同学回答完毕后,教师择其要点,一一点评,或肯定、或纠错、或追问、或鼓励。

编号法点名原理:

①规范

编号点名显示教师点名的规范。规范就意味着有章可循,学生可以预见到课堂中将发生的事情,心灵神会,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中过分紧张与不适,给学生创设一种带有安全感、融洽的课堂环境。

②团队

编号点名的对象不是单个的名字而是数字,以4号为例,同样是4号,班级里就有四个,四个4号之间会有意无意形成团队。团队就是不是单打独斗,独自面对问题,用团队的力量克服困难,减少个人被评价的焦虑感,用团队的力量成就自我。

③碰撞

编号点名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思维碰撞。课堂中一对一的问与答,只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若该学生表达与自己相似的观点,其他学生则会以沉默表示认同,若该学生表达与自己的观点不符,其他学生在观察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评价之前,也会保持沉默,等待老师继续提问。因此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于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忽视了同伴间的交流。编号点名争取在更大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交流空间,渐渐形成同伴互助、生生互动的过程。

④关注

被点名的同学是教师关注的对象,那其他的没有被点到名的同学会怎么样呢?以4号同学为例,这四位4号同学来自不同的小组,他(她)就是自己小组的人,他(她)的发言代表我们整个小组的能力与实力,相应的,教室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关注的对象。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常有这样的现象:小组某号同学学习能力较弱,该同学被点到名时,小组组员往往会私自换人(当然这是不允许的),这足以证明学生人人在乎评价,小组的团队力量隐约可见。

编号法点名使用场合

①课前复习提问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下面就有一些问题,如“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随机抽取号码请同学回答。

②小组讨论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框题“位置优越”,其中课本上就设计了“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的1号、5号、10号做好发言准备。在发言时可以采取每组的1、5、10号依次发言,也可以四大组1号依次发言,5号继续,10号最后等,待每位同学回答完毕后,教师统一评价。

③小组竞赛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三框题“34个省级行政区”,在处理这段内容就可以采用编号法点名。以认识省级行政区为例,邀请某号码的四位同学到黑板前准备,教师给出某省的轮廓,请同学阅读课本,判断老师给出的是哪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已经作出判断的同学到老师耳朵跟前说出答案,待四位同学都说出后,老师给出判断,若是这四位同学没有回答正确,可以继续找四位同学回答。

结束语

篇4

有人把教师比作桥,桥的一端连着学生,另一端连着知识,学生要想达到知识的彼岸,那么这座"桥"就得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何种最恰当、最科学、最有效益的教学方法来"传业、授道、解惑",以及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前提。如何把长期以来教师占据的"课堂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树立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人呢?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历史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1.“角色反串”法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都江堰》这一课时,由于区域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办法亲身领略都江堰风采依旧的风光,如果单凭教师在舞台上独舞的话,那么整堂课肯定会枯燥无味的,如何让这堂课动起来呢?我就想出了一个角色换位法,我先把都江堰大概的形势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一个最初的印象,然后让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都江堰的各个结构画在黑板,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师,来讲解各个结构的特点和为什么要建成那样子及其功能,同学们反应都非常积极。为了能够当好"教师",他们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并能有见地提出一些问题来。在历史课上穿插这种"角色反串"的教法,既可使师生双方在相互体验的基础上达到心理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融和教学上的互长,也可培养和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等。

2.“历史短剧表演”法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宋金南北对峙》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岳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岳飞等人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优良品质。我引导几个学生课前合作收集历史资料并编演历史短剧――《岳飞》。在短剧中同学们围绕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郾城大捷、十二道金牌、班师回朝等情节来编演,短剧表演后,我又让同学们进行"质疑他答,合作探究"活动,针对短剧内容,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感受或提出一些疑问,问题的提出让同学自己解答,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师来引导。为了激起学生对岳飞的尊敬和怀念,增强师生的关系和交流,我又建议师生集体演唱歌曲《满江红》,从而让歌声与情感交融,使知识在情感中传递、升华。在课堂上穿插历史短剧表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能动性和想象力,抓住初中学生好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提供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锻炼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课上,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效果甚佳。

3.“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真谛”法

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同学表演完历史短剧《兵谏》后,我便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假如你身处当时中国面临日本鬼子疯狂侵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环境下,你会如何处置呢?请说说理由。同学们兴致高涨,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把杀了,有的主张把扣押,有的主张把放了,有的主张逼迫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同学发表意见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意否定任何一方,而应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经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和沟通后,使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看历史、判断历史切记勿以个人恩怨、个人主观态度出发,而要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为出发点。

4.“实践操作”法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如在讲七年级下册《雕版印刷术》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什么叫雕版印刷术,我让同学准备了橡皮泥、印泥、纸张等,当场根据你对雕版印刷术概念的理解,把你的名字雕刻出来,此活动可以几个人共同合作,也可单独完成。结果是同学刻出来的字:有的

是正的,有的却是反的,于是我让同学们再去寻找源由,让实践来印证科学。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雕版印刷术的理解,体会先人的聪明和智慧,激发学生好学、好探究、好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

5.“辩论交流法”

篇5

【关键词】地图 地理课堂 地图教学

地图是经过压缩的"图形光盘",它可以图解各种地理理性知识。

地图是地理特有的一种图形语言,也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时,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教材文字和教师讲授所不能替代的。讲授地理、学习地理,都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地图语言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进行地图教学。

一、了解基本类型,构建地图体系

地图种类繁多,我们着重了解地理课堂可以活用的一些主要的地图。地理挂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利用地理挂图,有利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以及分布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必须的地理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速度和准确率。

地理黑板略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简明的手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迅速绘制成简单的黑板图。这种略图只突出主题,不计较细节,是对教学挂图的适当补充。比如说,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大洲和大洋》,课标要求学生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在学习这章节时,可以和学生一起“一笔画世界”。学生不仅巩固新知,而且也锻炼了画图能力。这种形意结合,使得显示在学生面前的地图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课本插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文字相辅相成,有针对性明确,内容简明扼要,主题突出等特点。事实上证明,在现实教学中经常运用插图是地理教学的独特风格,能恰当的使用,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图册是在教师指导下配合教材使用的。填充图供学生巩固复习使用。运用填充图册,可以帮学生把地理知识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

二、阅读地图内容,培养地图技能

在多种教学方法中,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把广阔的地理事物科学地展现在有限的地图平面内,呈现在学生面前,用地图“教”学生用地图“学”,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过程中自觉地获得知识,这对于学生掌握、运用地理知识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1、 详解识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在读图时,根据具体地图的类型,运用不同的读图方法读图。拿等高线图来说。阅读等高线图时应该牢牢抓住几点:等高线的疏密,等高线的弯曲和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的现象等。等高距是多少,山峰、山顶、山脊分别在什么地方。究竟要说出哪些内容,看题目要求或问题要求而定。读地图的时候,要关注地图的名称、图例以及其他重要的地理界线,对地图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研究,争取多角度地对地图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地图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缜密的思考,从而了解地理事物之间联系。这就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读图习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地图的能力。

2、 指引读图方式,获得所期望的地理知识。一般情况下,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肯定要对这个地方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海拔等自然地理内容进行了解。而这些内容,利用地图学肯定要比课本文字要直接的多。地图可以使得书面文字“图片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而且促进学生们的记忆和掌握,还容易使学生形成三维立体的地理空间概念。

3、理解空间关系,揭示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变。利用重要的地理事物来描述另一事物的位置,这反映的是地理事物间的一种相对关系。如中国的位置----居太平洋的西岸。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体会其中蕴藏的地理意义,我们还可以利用方位和距离相结合表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4、解释地理现象,归纳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上有很多自然现象难以看懂和掌握。比如说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图1.19地球的公转示意图,很让人费解。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会画二分二至太阳照射图。在这个讲解中,黑板略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黑板上,画出略图,逐步的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理解图上的几组关系(太阳光线和晨昏线、晨昏线和经纬线)。这样,学生在看到这张示意图时,就会分析出所要获得的有关地理信息内容。

5、通过图文转换,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资料,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转换,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6、一图多想,多图并用,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一图多用,对一张图可以有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说明比较某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八年级《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这章节中的地图:《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等。这些地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黑板版图的方式一起看,由书本静态的插图变成黑板上动态的板图,为说明我国的气候特征情况,效果很是明显。

三、搭建理想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理想地图是指地图表象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世界政区图在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即使地图不在眼前,说到某一地区,也可以根据理想地图进行形象的思维迅速定位。理想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需要一段时间一段过程逐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运用相关联的各种图示,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寻找规律,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总结。此外,还要加强地图练习,比如《地理填充图册》,加强对学生感官刺激,使知识在头脑中反复留下深刻的影像,有助于理想地图的准确性的形成。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地理教学 资源库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后再利用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整合案例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我最近上的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都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九江长江段以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的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我在上《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发现平时积累的我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关于黄河的课件非常多,在对它们进行重组、再加工后,就很轻松地完成了该课的整合设计,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

第三,要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整合案例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大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三、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让他简单介绍以下网络搜索的知识,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学生也非常配合,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知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主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地理教学回归学生本位。

一、以学习需要为本,参与学案设计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预设,是指导教学的蓝本,优质的学案能够有效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把握课堂节奏,给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奠定基础。笔者认为,教师不能独揽学案设计大权,而是要尽量邀请学生也参与到学案的设计中来,多多听取学生的建议,适当根据学生的要求增加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想方设法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尽量将知识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学生在参与学案设计的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素材准备工作,在课前就调动学习积极性,动手收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和时事等,而教师用学生收集的素材来有效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时,在学生的强烈建议下,笔者增加了近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的内容,并就当今的时事状况与学生一起讨论了我国解决可能的途径。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堂课不仅讲授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还向课外内容适当拓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二、以教学情境激趣,科学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最初动力,更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保障。课堂导入阶段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精心挑选课堂导入方法,争取在课堂伊始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心理上首先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燃起浓厚的兴趣,为自主学习奠定情感基础。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众多的人口》这一节内容时,课堂一开始,笔者就展示了几幅我国大城市的图片,拥堵不堪的交通状况、人山人海的海滨浴场、水泄不通的商场、万人空巷的人才市场等,他们顿时感觉到我国人口的压力,与此同时,笔者还展示了欧洲西部几个国家里人们的闲适的生活,不忘告诉学生:我国人口比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还要多,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手拉手站在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50多圈。两组对比强烈的图片,再加上事实的渲染,学生立刻感受到了我国触目惊心的人口问题,并进产生了一步了解我国人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欲望,给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辩论激活课堂,实现交流合作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自主学习的有力支撑。初中生喜欢热闹,追求新鲜,当然也不希望课堂沉闷乏味,教师不妨抓住学生的特点,投其所好,用活泼的课堂学习方式给地理课堂注入新鲜元素,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积极参与课堂。主题辩论赛就是一种有效又新颖的课堂学习形式。这种辩论非常符合现代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群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友伴关系,学生能够在互帮互助、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增进信息沟通,感受合作学习的魅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笔者设计了一场课堂辩论赛——北方和南方,你更喜欢生活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实则要回答好却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并且还要灵活运用知识。辩论赛开始了,辩论双方不仅清楚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还给出了详实的原因说明,把握住了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和各自特点,辩手们表现精彩,双方针锋相对却又不伤和气,课堂氛围活泼融洽。在辩论结束后,笔者和评委组一起对双方辩论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一场课堂辩论赛完美结束。

四、以实践巩固知识,应用与发现同步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边缘性学科,其内容广泛而繁杂,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便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课堂不可能是封闭的小课堂,而是形式开放、内容精彩的大课堂。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掘地理学习的真谛,自觉应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设计一些可行性较强的实践作业,如社会调研、专题研究等,

总之,引导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需要放在教学的首位,通过学生参与学案设计、情境教学激趣、辩论激活课堂、实践巩固知识等诸多环节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做主课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构建更加灵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冯松胜.论如何在初中他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白主学习,新课程.方法交流,2010.

[2]张传霞.李加柱,地理课堂上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科教文汇.政史地教学,2009.

[3]马爱梅.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例说,教育教学研究,2008.

篇8

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感觉难学。作为物理教师,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物理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已做为一种辅助教学技术进入中小学校,进入教室课堂。作为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农村学校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教学情况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教学服务,通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要在农村做好多媒体教学工作,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多媒体成为学生进入课堂的辅助引领者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八年级学生一开始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这种好奇心和迫切情绪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为使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言课就尤为重要。为上好这节课,我除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外,应用多媒体课件也成为引领学生走进物理知识殿堂的工具。通过课件把文字、图象、模型展示在屏幕上去创设情景、进行授课。这些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思考再结合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能使大脑的功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使物理学习有好的开端。

二.让多媒体成为学习物理知识的辅助者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是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主要渠道,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课堂它是集中学生为一堂,教师精心组织和讲授,学生互动的场所,所以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因而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的内容,也是优合课堂教学的保证。而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为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和方法,课件反映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节奏快、密度高,也集了圆形、文字、动画、声效来刺激学生身体各方面的反应,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重要保证。它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过程直观化,活化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辅助者。具体作用如下:

1、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节,由于条件限制,望远镜的结构及其作用学生不(宜理解,我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从直观上更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容量大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增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减少了教师绘图、板书、画表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图形虽然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物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物理知识的应用非常广泛,利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教材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本中的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我利用课件的播放让学生边讲边学边实验,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体会。

3、多媒体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中声音、动画等的多方面刺激及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引起了学生感知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连通器和船闸”,教学难度比较大,特别是船闸,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教学难度更大。以往教学时,教师往往是利用船闸挂图进行讲授。由于挂图缺乏动态效果,讲解费时又费力,且教学效果仍不理想。通过下载的课件,把船只从上游经过船闸驶向下游的整个过程用电脑动画形式模拟出来。效果会很好。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下述动画:某船处于某河的上游,正准备通过船闸驶向下游;船闸的上游闸门拉起一些,上游的水通过闸门下部流到闸室内,闸室里水面逐渐升高,直到和上游的水面保持相平;上游闸门打开,船从上游经闸门驶入闸室;关闭上游闸门,将下游闸门拉起一些,闸室里的水通过下游闸门流到下游,闸室里的水面逐渐下降,最后和下游水面相平;下游闸门打开,船从闸室经闸门驶向下游。教师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a、船闸是连通器吗?整个船闸相当于几个连通器?b、上游闸门拉起一些时,水从什么地方流到什么地方?为什么?上游和闸室的水面最终处于什么状态?c、在下游闸门拉起一些之前,为什么要先关闭上游闸门?d、下游闸门拉起一些时,水从什么地方流到什么地方?为什么?闸室和下游的水面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只要应用前面学过的连通器的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就能较好地理解船闸的教学内容。这样使用视频展示来播放,来一个“现场直播”,每位同学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可见使用视频展示台与演示实验组合教学,让每位同学都有实验的亲历感,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让多媒体成为复习课的良好助手

复习课内容学生大多是了解的,但需要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复习课,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口干舌操,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最后往往收效不大。复习课的课件的应用,既.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它不仅拓宽了教学的信息面,而且显示在学习过程中,由单纯的听觉或视觉获取知识,变为视觉听觉同时使用,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使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例如,章末复习时,通过知识结构展示知识点,然后讲解典型例题,再做例题。这样通过丰富的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应用范围是广泛的,开发的潜力也是无穷的,但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也从在一些弊端:

1、多媒体课件较单一,多是下载的现成课件略为修改,具有局限性。

2、多媒体教室的原因,上课要经常性的维持纪律。

3、现代学生较懒,多媒体上课学生一味只听,而不做笔记,形成短时记忆。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凸现它的优越性了。但如何真正运用好媒体,发挥它的真正的辅助教学功能,还有待于继续探索、研究。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2本人能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团结同事,态度端正,在自己本职岗位上敬业爱岗,认真学习,为人师表,努力提中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学校和组内组织的一切教研教学活动。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就好像是池塘没有水一样。”

我很珍惜能(9)、(10)班的这些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当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会想到我,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我感到很心慰。至少在学生心中我是值得他们信赖的。

1、在备课听课方面

本学期由于本人没有跨年段,在备课量上少了很多,也就能更投入地去认真备好每周的三节课,当提前备课遇到疑问的时候也可以找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讨论、切磋最后达成共识。

当备课中发现课本的小实验没有现有器材时可以与实验室的老师一起共同想办法解决,最后胜利完成实验,达到效果。由于现在的11、12班都备有电脑,也就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提中教学质量。

另外由于本学期本人每周的课时数9节,就有了一些空余的时间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不仅在校内听了中中部全部物理老师的课,而且还在各校的教学公开周前往外校听课,如到季延听了物理省级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还到泉州七中听了二节研究生开的公开课,或是到晋江二中等兄弟学校听课。

由于中中教学内容本人还不是很熟,听课可以使我在最短的时候内学到一些中中的教学教法。这学期的21节听课,是让我受益菲浅的21节。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向其他优秀教师取经。

2、在教学教法上

在教学中,我尽量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集体面前想表现、敢表现、喜欢表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尽量精讲,节省出时间给学生精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掌握,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是可以促进学生提中上课效率,有时效性。另外适时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递进式教学。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在新的一年一定认真工作,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3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

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 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中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

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中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中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中。

二、教学方面:

虚心求教,强化自我。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中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中学物理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中学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 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三、学校各项活动情况:

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年来未耽误一节课。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严格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今后一定继续坚持。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在新的一年一定认真工作,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4一年的教学工作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反面而收获良多,我在各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于是我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和二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回顾这一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二、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学是为了用,学为了自己的发展,学也是为学校的发展。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发展,而我个人发展又离不开学校。

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不懂得的东西太多,要学习的东西更多。我每天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四、努力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的实验有些内容学校的现有的教学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改进和满足新课改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能更好的服务学生和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出色完成教育目标。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5紧张有序的一年又结束了,在学校、年级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都相对圆满的完成了高考备考任务,不管成绩如何,一年来平平稳稳、按部就班的贯彻了学校、年级组安排的各项教学管理任务,在期间有有得有失,有成功的喜悦,已存在遗憾,下面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组备考方面

结合我校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们采取低要求,低难度,采用小步教学法,每节课讲解课本两节的内容,尤其是对必修课本,基本上是又给学生讲了一遍,对每个知识点讲完就练习,在课堂上巩固,不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把问题留到课外,避免积少成多。今年的一轮复习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二百多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到位,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为第二轮复习打下了基矗从期中考试和模拟考试的成绩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1、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双基落实能力的高低,归根结缔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知识点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各类附图、插图、图表等,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图上,以图带文,以文带图,实现图文转换,以及图表之间的变化、转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变的,本质即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理清学科内的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形成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的能力。

2、做好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受益终生。在学习中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提问。不仅是在学习中提出教材内容中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主动的提问题,从而启发思维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3、立足课堂主阵地,把课本内容复习到位,扫清知识死角。

课堂练习一对一进行,讲练结合,既记住了知识,又加强了应用。单元练习每章不少,结合学校考试和学科自考,及时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加以重视:

1、对世界地理部分复习过于简略(时间紧迫)区域特征不够细化,初高中的衔接做的不好。

2、学生作业的检查批改应该更加具体,对目标生应尽量面批面改。

3、单元考试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好总结,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一定的学科技能。

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在知识专题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发现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查漏补缺,加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弥补缺陷。

4、高考既是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考察,也是对心理素养的考验,二轮复习中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此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分析反省自己,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恰当安排复习时间,克服考前疲劳。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印度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教师的教育之要,更精练地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结合我高三(8)班的具体情况,这一格言成了我这一学期教育工作的指向。

高三以来我们八班的情况大致如下:其一,基本素质悬殊较大。虽说是文科班程度最差的班级,但经过高二一年的科任频繁变换,导致班上同学由于不适应而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期末考,该班没有一个成绩较高的同学,又中间各个分数段人数较少,教学操作的难度由此增大;从学生品德看,整个班的同学平常表现良好,这是八班最大的优点。从性别看,男女生比例差异大,女生有30人,而男生仅有12人。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多对一个班来讲并不是好打理的事。其二,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应是文科学生最大的毛病!很多同学对各科的学习仍处于很盲目的状态,表现在学习上是无计划性,不会利用时间或时间利用不合理安排不得当等。其三,相当同学缺乏因系统教育而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行和行为素养,更无所谓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及人生价值取向。其四,准成人阶段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特别是女生多!)。青春期的躁动与无奈;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断乳;个性张扬的欲望与社会压力所形成的反差;玩性十足但又要面对高考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主要擦去一下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指导我得经验观念是以下几点:关注学生一生的教育,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说教;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避免单纯的“智育第一”;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发掘学生的自身教育资源,发挥主体教育功能。

其次,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使相关工作逐渐走上轨道。第一,状态调整。开学后,利用一个休息日,要求全体同学以“我高二的学习与生活”为题,总结高中过去一年的经历与思考,反思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并大致勾画一下即将开始的高三年级的学习生活。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我以此为契机,在第一周的班会课上,分析与指导了同学们应怎样进入高三状态,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据后来得情况看,效果相当不错。

第二,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所谓“习惯决定命运”!其实,学习习惯也可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命运,学习结果。我对同学们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从制定学习计划入手、利用好零碎时间入手。组织同学们学习“学习常规”,落实并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得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学有对策,学有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慌乱于无序。

第三,道德素养教育。为此,我利用班会课这个主阵地系统开展此类活动,收到积极效果,多个家长都有较好的评价。我们组织这方面班会的主题有“面对高三”、“集体荣誉与个人行为”等。从同学们的反应看,我们的班会课是十分有成效的。

第四,重视发挥班委作用。例如,在期末考中,八班地理科的整体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终于跳出了多个同学二三十分的窘境。这成绩的取得除了每一个同学的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常如月同学所作的辛勤付出。该同学地理知识全面,又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大家都知道高三时间宝贵,但他利用课外的时间有耐心的为同学们解答难题,帮同学们熟悉课本等。,这一切都为八班地理成绩取得进步打下了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