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02:3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伤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达65亿。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相反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则是人口稀疏地区。(图4.5p66)

3、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如交通阻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增长的同时,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会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等。

5、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如俄罗斯和日本,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6、世界的三个主要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种人;亚洲和美洲黄种人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种人较多。(图4.10p71,4.11p72)

第二节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图4.13p75)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等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国家

俄语俄罗斯、中亚、欧洲东部

法语法国、非洲中部

阿拉伯语中东、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维吾尔族和回族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认识各宗教代表性的建筑。(图4.15p77)

第三节聚落

1、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不同地方乡村差异很大,各地民居与环境密不可分。(图4.18p79)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篇2

关键词:利用地图;图形形象化;比较学习法;顺口溜;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4-02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内容繁杂,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物产、交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且和其它学科结合紧密,充分显示综合学习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反映地理学习太琐碎,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甚至由此影响到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为改变学生这一观点,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总结出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的学习方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喜欢上地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一定要通过第一节课让学生了解地理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其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地理知识真是生活中的好帮手的感觉,从而吸引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走进地理课。上第一节课时,我抛开课本的前言,设置了几个问题:1.如果你大学毕业了,去做空调推销员,老板让你在全国选择省份,你不会选择哪些省份?为什么?2.如果将来你出国到了美国,你想给父母打电话,认为选择几点最合适?3.你见过的河流都是什么流向的?水向那个方向流?你知道为什么吗?4.我们这里,冬天里刮什么风?夏天刮什么风?你知道理由吗?

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回答,但总是能说对那么一点点,却无法说出究竟。我并不告诉学生详细而完整的答案。因为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学习,认知能力较差,太难的问题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只是告诉他们:这个问题,等你学了地理知识就能很好地回答了。这样,学生就被地理知识的奇妙所吸引,逐步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渴望。

二、充分利用好地图

地理学习的最佳办法是图文结合,地图能加强学习的直观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也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原则。对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路等,都要具体落实到地图上。学习时,一提到某个地区或者地名,学生的头脑中马上出现这个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使学习内容更具可感性,也成为学生分析问题的依托。比如在学习“沿江地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时”,学到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

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文字,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很容易忘记。但是,如果教师结合地图让学生观察并用彩笔绘出经济带的形状,学生会对这个“H”形产生深刻的记忆。

三、通过比喻将图形形象化

中国各省的轮廓以及世界各国的轮廓各有特点,也很不容易识别。面对此类知识,教师不妨用比喻的手法,将这些地方和我们常见的实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比如,中国像只雄鸡,台湾和海南岛像两只脚;黑龙江像只天鹅;吉林和湖北差不多呈对称图形,辽宁像一个斜“N”;山东像一个骆驼;河南像一只立着的乌龟;云南像一只孔雀;像一只棉鞋;湖南像一个男人的头;而江西就是一个女人的头等。这样的学习既形象又有趣,对初中学生来讲充满趣味性,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在学习气候的时候,教师最常用的就是冬季我国西部的大陆性气候和同纬度的欧洲西部的海洋性气候的成因的对比。

我国西部地区身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南方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内陆。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阻挡了西部水汽的进入,而且临近大面积的中亚内陆干燥地区,冷空气强烈,形成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的大陆性气候。而欧洲西部地势平坦,山脉多呈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带着大西洋的丰沛水汽进入,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更明白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迁移。

五、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地理学习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有一个活动题目:邮政编码和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有关系吗?就结合本地的邮政编码来分析它和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邮政编码的一二位代表省份或直辖市,05——河北省;第三四位代表地、市、州,32——保定市;第五六位代表一个县一个镇或者一个居住的小区,00——阜平县。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且无需死记硬背。

六、将知识编或顺口溜,便于学生掌握

许多小孩子对电视广告脱口而出,就是因为广告注意语言的简洁和押韵,使人易记易诵。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主要的地理知识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歌谣中掌握地理知识。如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陆地海洋不一样,夏陆温高海温低。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候因素,四个方面兼顾;纬度位置第一,赤道两极悬殊;其次要看海陆,远海夏季干酷;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风雨勿;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来水富。让学生在快乐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七、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

篇3

关键词:课改背景 必修Ⅲ“区域地理教学” 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对高一区域地理知识的新要求

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已由浙江省考试院主管,教育考试院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与以往地理会考条目要求不同,下表三个认识,是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新增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条目》,新增区域地理知识中有一个a考试要求的条目,即识记美国的地理位置、首都,在地图上识别美国的领土组成。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41题的第(1)题为识记类型。题目具体如下:

4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五个b要求,即简述、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如41题第(4)小题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域农业专门化为此类要求。

两个d要求,“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要求,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亚洲地形特点是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气候特点是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水系特点是呈放射状。第二部分是相互关系的梳理,亚洲地形总特点是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高周低导致河流呈现放射状向外流,地形决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反映地势高低。复杂地形决定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认识欧洲》中“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求学生了解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冰川地形广布,理解深受大西洋影响温和湿润气候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将气候各要素联结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认识。如下题:右图为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图中所示风带是

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24.M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A.市场广阔 B.光照充足

C.海上交通便利 D.气候温和湿润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体系中,必修Ⅰ和必修Ⅱ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两册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良好的人地观,在此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新增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我们有些老师对区域内容比较排斥,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察的重点都是必修Ⅰ和必修Ⅱ的内容,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卷来看,新增区域地理知识部分考点分值达10分。补充区域地理知识,是为了提高高一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具体区域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重要参考的需要。

二、高一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高一学生面临区域地理知识断层的问题

我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课程,分别开设了属于理科综合的《科学》和文科综合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并没有安排专门的地理课程,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散于《科学》与《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学科中。《科学》中安排少量自然地理知识,《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在教材的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第二单元安排了少量的区域地理及人文地理知识,以上两门学科中都没有系统安排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进入高中,高一地理课程在必修Ⅲ中涉及世界地理中的德国、美国,我国西北地区、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内容,可见区域地理知识并没有被编排进相应的教材,教材体系的衔接问题导致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断层。

2.缺少适合高一学生用的区域地理针对性教材

新课程改革后,“一标多本”即目前高中地理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湘教版的区域地理知识补充教材,又有不同版本,由于今年是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必修三的课本没有作相应的改动,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就我们身边就有多套区域地理知识教本,如北斗系列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区域地理》,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高考必备知识读本》等,每套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但高一学生恐怕都难选择,针对性不强。

3.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知识缺少有机整合

初中的课程设置,使我省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相当缺乏(比以前初中时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社会》教材时更加缺乏),这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地理教师都知道,区域地理与高中系统地理本身是融为一体的,是难以分割,但初中系统地理知识却分散在《科学》教学中,而科学老师是没有受过专业系统地理熏陶的,造成学生系统地理原理、规律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统。

三、高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1.利用主要经纬线,进行区域宏观定位

区域定位方法包括经纬线定位,相对定位和区域典型特征定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认识区域时,学生不知图示和区域的位置,加上高一很多是从高三轮转下来的老师,习惯于知识点的挖掘,教学目标随意加大难度,个人觉得区域定位不宜过难过细,高一同学的定位能力知道有赤道、回归线和极圈5条特殊纬线,经线有本初子午线、60°E、90°E、120°E、150°E、180°、知道亚洲南起赤道北至北极圈、西起60°E,东边150°E,脑海里有四条经纬线亚洲大部分在框内了,与欧洲经线相关的主要有0°、30°E、60°E和北美洲的经线90°W、120°W,如60°E经过乌拉尔山,120°E经过杭州,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河口在30°N附近,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这三个大洲的定位是为气候服务的,整个高一,气候这部分知识始终比较尴尬,在教材中没有完整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分布的教学内容安排,但在后面许多内容中有涉及,如大气运动中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中分析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的自然带分异规律,需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分布判断就需要经纬线定位。必修Ⅲ要学习亚洲、欧洲西部及美国,三个区域都有气候特征、分布、成因的教学要求。当然还可以利用海陆轮廓形状、河流、湖泊、人文建筑进行定位。代表性的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埃及金字塔,美国自由女神像,意大利轮廓想靴子,阿根廷的轮廓像踢足球的脚弓;五大湖、中国青海湖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河流的源地、形状、注入的海洋等特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

要想提高学生定位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读图、填图,培养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综合考虑经纬度、区域轮廓、相对地理位置、特殊地理事物等信息加以判断。

2.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抓住区域知识各种联系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而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该区域的水文特征、作物种类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区域水热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资源的分布又与工业分布又有一定联系。如对欧洲西部这一区域的研究(右图:欧洲西部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联系中加以把握。

(1)理解区域地理事物因果联系,即这种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什么在那里的问题。欧洲西部为什么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因为该区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理解区域地理事物时间上的联系,即从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把握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特点。教学时首先呈现新生代冰期大陆冰川覆盖欧洲大范围、遭受侵蚀,后进入温暖期冰川融化,冰碛物堆积,波状平原由此形成。

(3)理解人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联系,即辩证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使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西欧农业生产活动中,种植业不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利于牧草生长,加上地形平坦,发展乳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知识联系到什么样的程度,毕竟是学业水平测试,基本知识掌握,不追求难度。

3.善用区域比较法,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就是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范围上可以是总体的比较也可以是某一要素或现象之间的比较。根据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不再局限于区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如必修Ⅲ“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属于学业水平最高的综合要求,即“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将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及地理事实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的兴衰作为教学案例的,主要考查的是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应用到生活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分析法。第一步:结合地图册《鲁尔区地理环境》和《鲁尔区工业区位》两幅地图,自主探究,归纳得出德国鲁尔区兴盛的区位因素,第二步:呈现19世纪鲁尔区鼎盛时的图片和20世纪50年代鲁尔衰败不堪的图片,形成强烈的对比,且呈现背景材料,由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总结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第三步: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鲁尔人”,请献计献策,提出整改的措施;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培养了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中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应用能力呢?第四步:这是最关键的,推而广之,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它的问题,措施都有其典型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把传统工业区的兴衰治理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中的辽中南地区(参阅必修Ⅲ63页)列表比较:

作为知识的深化。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学生区域知识落实、区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过程,虽然上述教学实践可以提高高一学生解决区域问题能力,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下仍需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探索。

四、实践后的反思

1.如何抓住区域社会热点,挖掘地理原理

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来看,试卷不容易,整张试卷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的题目多达15个题,彰显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学生只关注课本知识,且现在大多是是寄宿制学校,限制了学生信息来源,因此老师对于社会热点的选择,如何挖掘与教材知识联系点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2.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部分同学课外知识丰富,对区域知识非常感兴趣,老师补充区域知识正是想求知的内容,但对于必修Ⅰ和必修Ⅱ学习困难的同学(未来可能高二分班时学习文科的同学),老师补充区域知识,加重了负担,地理怎么又增加三个认识区域考点,心理已经蒙上了阴影。

3.如何合理安排课时开展区域地理教学

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节认识大洲5课时,第二节认识地区4课时,第三节4课时。我们学校三块认识区域的大致安排: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3课时,认识地区――以欧洲西部为例3课时,认识国家――以美国为例3课时,第二学期的长假和学校各项考试会对这个课时安排有冲击,课时不能保证。

当前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学业水平考试刚起步的形势下,认识区域、区域基本知识有点“散”,但我们老师不能“乱”,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帮助学生加强对区域的认识,掌握区域地理研究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版;

[2]《地理教学》――关注区域分析与综合培养地理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2013第16期;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版;

篇4

关键词: 团队互助学习 高考地理 重要环节

21世纪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合作是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要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团队互助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

在团队互助学习中,通过组员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并有效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团队互助学习还有助于教师因材、因人施教,并由学习主动积极者带动学习被动者,共同参与,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存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这种教学不足之处,有利于实现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团队互助学习还能促进每个参与者积极动手操作、激发思维、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从而使参与者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一、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与要求和地理试卷的特点

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能否充分发挥团队互助学习的作用呢?它是否有可操性呢?应如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团队互助学习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与要求和2008年江西文综试卷地理试题的特点。

(一)能力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就地理考试而言,主要体现在:①考查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②以考查学生读题和解题的能力为主,如识记、理解、分析、归纳与综合等。其中发现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思维过程与思维能力是考点。③用专业术语来阐述或回答问题的能力。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⑤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掌握地理规律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2008年江西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地理试题的特点

通过对该高考试题结构以及考试特点的分析,发现该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目标明确、主干知识突出。

分析考题可以发现,所考内容涵盖了《高考大纲》要求的地理范围的四个部分,涉及经纬网定位,经纬网与晨昏线关系,地方时与区时应用,气候类型及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形类型的判断,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相关知识的应用,生态环境问题,饼状图、曲线统计图的解读和应用,人口和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空间分布等。

2.重点突出、试题难度适中。

试卷突出了地理教学的重点,重点包括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自然特点的地图知识,经纬网、晨昏线、地理计算中的时间计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还包括人文地理内容,如人口和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空间分布等,突出最基本的地理目标要求。

在地理图方面,突出地图教学的重点,突出了经纬网图、区域图、统计图表、饼状图等,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命题重点,以图给出信息,通过对地理信息的提取、解读、分析、应用来完成试题的解答。因此,学生只要掌握地理规律,培养地理思维,提升地理素养,试卷上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3.联系实际、衔接新课改。

2008年高考文综(江西考卷)地理试题命题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考卷在与新课改的对接方面,体现在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有所表现。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目标十分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地理基础,还要具有全面的地理能力,试题充分体现了考纲要求的四种地理综合能力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但高考复习内容多范围广,时间紧,对学生能力要求高。这些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不是只靠教师对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和梳理就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而是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取长补短,以他山之石攻玉。

因此可以在教学班内组织团队互助学习探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地理高考复习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学习,挖掘潜力,夯实基础,总结规律,提升能力。如此能有效地节省学生学习时间,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组织团队互助学习探究小组的重要环节

笔者在近年高三教学中每年都会在所教班级组织团队互助学习探究小组。那么应如何有效地来组织实施,其操作程序又如何设置呢?能否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是否能和现有的学校教学秩序有机结合在一起呢?这些细节都切实关系到团队互助学习探究小组探究目标能否有效完成。

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一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二是资料信息的获取与整合;三是团队互助探究小组的组织形式含(地理优势学生团队内部协作,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探究成果的班级内共享);四是反馈与效果检测。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在高三备课组团队协作下制定高考复习纲要,制定专题复习计划。通过对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形成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各个专题提高学生的基本地理能力,整个专题复习至少包括十大专题。如下:

专题一:地球运动循环系统。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运动、地质循环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

专题二:人地关系。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专题三:世界区域地理。主要国家和13个分区。

专题四: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

专题五:地理图表系统。包括太阳光照图、经纬网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地貌图、地理图表计算、景观图。

专题六:地理现实热点问题专题。

专题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专题八:区位问题。包括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旅游区位等。

专题九:国土整治。

专题十: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自然要素定位、人文要素定位等。

在此基础上再拟定出21个可供学生探究的与高考密切关联的地理主干知识小专题如下:(1)时间计算小专题,(2)等值线小专题,(3)地形、地质小专题,(4)气候与自然带小专题,(5)洪涝小专题,(6)干旱小专题,(7)河流及交通小专题,(8)资源小专题,(9)盐度和洋流小专题,(10)农业小专题,(11)工业小专题,(12)城市小专题,(13)生态环境问题小专题,(14)人口数量、分布小专题,(15)人口迁移小专题,(16)旅游问题,(17)水利枢纽工程小专题,(18)能源小专题,(19)商业贸易与金融小专题,(20)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21)重要热点地区小专题。

(二)资料信息的获取与整合

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学校统一征订的高考复习资料,另外还有学生各取所需购买的资料和试卷,教师从网上下载的信息,校际间的试卷交流,高考研讨会信息等这些都是团队互助学习探究小组的信息资料来源,教师应指导他们以某一种为主,其余的作为辅助,不能滥用。

(三)团队互助探究小组的组织形式

从教学班中选择(兼顾自愿的原则)12名地理优势科目学生,组成3个团队互助学习探究小组,每组4人,指导教师视学生特点每组分配6-7个探究小专题,根据教学计划以周为单位,利用每周一次的地理晚自习第一节课和本周轮值探究小组沟通,落实由高三地理备课组提前拟定的本周探究小专题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典型试题等纲要性材料,然后由探究小组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共同研究探讨该小专题知识点归纳和总结,重点难点突破方法和技巧、知识记忆方法、典型例题解析、相关知识迁移等以书面形式汇总完成(内容较多可分数周完成),隔日在班上多媒体展台上向全班同学展出,帮助地理“短板”学生夯实基础,总结规律,提升能力。例如:我在指导探究小组作等值线小专题分析时以等温线判读为例,总结出“高高低低规律”,这个规律在判读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线、等温线一类的等值线就不怎么管用了,但我的团队互助小组通过努力归纳出“高的向低的弯曲”的等值线判读方法就解决了所有有关等值线判读的问题。结果连班上地理最差的学生都不怵等值线了。这样就使班上学生术业有专攻,互助得提高,耗费时间少,学习效益高,人人能受益,和谐氛围好。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