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5:4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篇2
一 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让学生“会”学习
为了使高三学生复习地理有明确的方向,教师应对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了解透彻,同时认真研究高考地理试题并把握其命题思路,进而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加强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们自发地努力学习并拓宽知识面,发现、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才能满足高考及社会的需要。
二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其中对于以下两点应引起特别重视:
1.重视透彻的理论讲解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要十分透彻。而在学生理解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发散与拓展,则是掌握原理的前提。以自然资源为例,其定义用以理解内涵,其分类用于加深对内涵拓展;如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都要在原理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其中的关系,使他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师生合作的民主性表现在师生之间对于问题进行共同商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以及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学有裨益。为了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更有深度、建立的知识构架更加完整,学生自身应当重视初高中知识的整体联系,培养读题解题、自我检查、独立思考和深入辨析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习惯。
三 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适应“时少事繁”的高考复习。而老师应把自己的总教学计划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按总的教学进度来制定学习计划,使其相互协调。老师与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截止次年三月,重点是老师参考教材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该阶段要求复习的深度与宽度,而不能刻意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老师将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为数个专题,意在帮助学生知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侧重于能力的提高,该阶段的复习一般为期两个月;在第三阶段,即直到高考前夕,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为高考做好准备。
四 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与学习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零散的知识点上,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巨大价值,结果使得学到的知识难以成为深入研究的基础。在我们整理加工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诸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时,可以准备一个问题本,提醒自己勤加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自己从根本上、真正地消化吸收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五 加强空间思维训练,提高空间认识能力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如同“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这些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成为了命题素材。在试题中要求考生推断时差、判读地图、分析和判断世界或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等考点都是为了测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因而在高考地理复习时要着重练习考查空间能力的试题,以训练空间思维的能力应对相应的考点。
六 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原理与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助于我们更严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观点的基础上,对于训练解题思路以及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有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参考:
1.解题时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
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如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在地理范围上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另外,还可用列表分析或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方法,来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通过对比相似问题的异同,以及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排除干扰因素,把握概念的实质,最终形成正确概念。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水平
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新趋势是题目条件设置不明显,有多层逻辑障碍,迫使考生必须对已知条件进行仔细的判断、分析、推理,从而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再以推出的条件为基础层层推进,才能正确解答题目。
3.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灵活运用
高考向来注重考查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题中将地理知识与热点、焦点问题相联系,检验学生将理论和原理转化为解决问题之方法的能力。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时,无形中拓展了其对知识本身理解的深度与宽度,也通过这种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令其理解与掌握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如此一来,便达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每位高三学生在地理复习中总有各自独特的方法,但是主线总是一定的,都要夯实基础知识,再参考教学大纲建立自己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框架,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从整体出发,详尽地分析问题和严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照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内涵及拓展;紧扣知识主干,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以便提取题中的关键信息。学生要通过对复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适量的练习来熟悉高考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磨练自己的审题、解题技巧,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3
一、学习和运用《课程标准》、《考试说明》。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掌握
《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实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它是编制教材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教育部《考试大纲》编写的依据。福建省《考试说明》依据“课标”和“考试大纲”,更深入对考试范围和内容界定,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与深度,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与效益。
我们学习《考试说明》,绝不能忽略《课程标准》。首先《课程标准》对能力层级有明确的要求。如地理课标中,对运用、分析、简述、列举等能力层级均有明确的规定。两者对照学习有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把握拓展延伸的尺度。其次《课程标准》中每一项目标都有对应的活动建议。地理课标的活动建议有:野外考察、收集资料、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体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在复习和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教学活动若仅限于书本内容,可能会偏离新课程理念。“活动建议”是《课程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课程标准》的深化。
我们知道,试卷中涉及的基础知识点很多。这些知识点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考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认真地梳理课本内容,将课本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找出其中的规律,为高考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知识要想记得牢、学得活,理解是关键。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一知半解,碰到类似概念时不能很好地区分,甚至造成曲解。因此,学生应该加强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
三、重视地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新课程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人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要重视对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习惯。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都要求学生能够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还能让学生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攻克最薄弱的区域知识。
四、更新教学观念,贯彻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尤其在新课程的高考备考中,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2008年的宁夏高考就很明显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考题注重对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成过程。注重探究活动已经成为新高考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平时的备考中,应该改变以往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课本案例的做法,重视案例探究和归纳分析案例的方法与结论,以此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相似或相关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善于总结。理清思路,做到规范答题
篇4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以人为本” 主体性 主导性
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把握好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四个字“以人为本”。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符合实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高三是学生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学生最苦、最累的一年。学生整天生活在重复、枯燥、紧张的压力之下。因此,高三课堂教学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高三地理教学以复习为主,因此在复习每一节内容之前,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这一节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列出这节内容的提纲,并注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例如:在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天体和天体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太阳系、地月系;引出太阳对地球的作用;最后引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教学案上列出这一节的提纲,这样对这一节的内容就有了整体上的感官和把握。同时,学生在列出提纲以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对这节课的内容就会有期待。这样下面再复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头脑里就有了这一节的轮廓,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很快地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复习课的效率和达成度就会比较高。所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是上复习课之前的重要铺垫,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当某一知识点复习结束以后,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掌握解题思路,学会运用。例如:复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以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运用。
1.自然因素(有利因素)
地形: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有利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三、学生互动,前后联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互动的前提。在交互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我发展。因此,在每一章节复习结束以后,我都会让学生互动讨论:这一章节与前后章节或知识点存在哪些联系?然后由学生自主发言。例如: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时,让学生前后联系,找出某一洪灾的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以后,回答出了在《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这一节中,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然后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再将此知识点迁移到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掌握效果较好。
四、师生互动,走进生活
师生互动,走进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展示生活中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资料,并创设恰当情境,首先让学生根据资料,自己编制题目;其次让全班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发展发散思维;再次让学生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要点,并推选学习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最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对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创新表现进行表扬鼓励。例如:在《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节中,在复习到有关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展示了课前整理的关于台风“鲢鱼”的资料和运行路径的图片。学生根据我展示的内容,编制考试可能出现的题目,展开讨论。最后,再由我进行总结和分析,完成师生互动的全部内容。所以,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热情很高。上课结束以后,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比较透彻。
篇5
关键词:地理复习;瓶颈性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6
一、对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分析
1.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关系到复习的思路与效果。由于高三总复习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统性回顾与提高,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地理思维和能力上的飞越。
2.学生的复习方法
受长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高中地理复习时总是希望老师多讲些、讲得细一些,亦步亦趋地随着老师的复习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静止的、呆板的,抓不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在地理应用训练时过多地依赖诸如《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高考试题详解》等复习资料,机械地做大量的习题,疏于对问题的总结和反思,难以自主地归纳和总结复习的收获与体会。一些学生缺少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欲望,不善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辨析理清高中地理的知识脉络,掌握处理实际应用问题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3.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性
高中地理复习离不开高考信息的获取,而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高考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考信息丰富,而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高考信息自然相对贫乏。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成为影响高三地理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
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解疑纠误,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方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备考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高三地理一般采取三轮复习的实际情况,将第一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形成期”,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贯彻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复习备考原则,侧重基础,查缺补漏,初步构建明晰的知识网络。将第二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节的内部整合和章节之间的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完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摆正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强化小综合练习。将第三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优化期”,加大知识交汇点的习题训练,以增强练习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激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生是高三地理复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是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培养学生复习中的独立性,引导他们注重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在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应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比例为3∶5∶2的题型分配原则,做好、做实基础性应用训练,适度进行难题的训练与研究。要摒弃“题海战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应用练习,在习题解答中注重反思和总结,在反思和总结中升华自己的复习感悟,强化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3.多渠道获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
明确“信息决定成败”的道理,把高三地理复习看作一场信息战,努力从多渠道获取与高考有关的信息:一是借助现代信息资源更新迅速、跨越时空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高考动态,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新动向;二是向资深的高考研究专家请教,掌握现代高考复习理念和方法,合理设计复习教学活动;三是到高考成绩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
要提高高三地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正视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克服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单向性,以高效的高三地理复习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一、死记硬背零散的知识点,忽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网络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双基的培养,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近些年高考的趋势,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呆板的记忆,只是了解知道地理事物,对于地理事物形成原因、地理事物的规律原理通常也停留在表面,因此很多高考题是应付不来的。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现实中的应用。高考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的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从而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趋势是越来越显著的,高考题目更加贴近生活,并应用于实际。但其实质并没有变化,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复习中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并且注重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地理的思维能力,学会用地理的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网络结构的构建,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题海战术
随着高考复习的深入,尤其是二轮复习开始,常出现学生天天做试卷,老师拼命地讲评,题越做越多、越做越偏、越做越难。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训练讲其上升为能力,所以复习考试理应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但是不能沉溺于题海中不能自拔。对于习题,它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是必须做的,但是做什么样的习题以及怎样训练学生做题是非常有技巧的。首先,必须精选、精炼,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题的答题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做题的目的不是检测自己答案的准确性上,最重要的是进行自我总结,自己的审题、做题的思路以及答题的语言规范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从选材上看,最好选练以往各地的高考试题,也可再系统地浏览历年模考、作业和易错题集,因为这些对自己而言,都是正对性最强、最宝贵的复习资料。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题,还要训练学生审题以及答题的语言规范性。在做答过程中要尽量使用书本上出现的、规范化的地理语言,力求答案准确、简洁、紧扣问题,同时要做到层次清晰、讨论分明、逻辑严谨。对开放性的试题,应大胆尝试启用多种方案进行解答。语言的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多次反复修改训练。找几道典型题,让学生写答案,修改,完善答案,继续修改,进一步完善,这样经过几次训练,对于怎样答答题,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思维。
三、不要热衷于追逐热点问题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热点问题屡见不鲜。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经常以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现,成为高考地理试题的切入点。地理学科特征之一就是地理应用于生活,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如,日本冬季暴雪问题,考查了选修中地理的自然灾害的防治部分,分析日本暴雪形成的原因,还有云南的天坑等等都是当年的热点问题。因此,很多人在最后的复习中,常常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广泛搜集、追寻新颖的热点、时事问题,以便于押题。其实,对于地理学科来说,与热点问题关系并不是很大。因此不应该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收集材料上。而是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就更加重视一些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书本知识的结合。从教材中找到热点问题的原型。
四、要重视《考试大纲》的作用
平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但应对高考是《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因为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在备考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考试大纲》,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实,在最后复习阶段,更应该重视《考试大纲》,因为它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梳理知识,查漏补缺。一轮复习主要是一轮复习的重点主要是准确把握好地理基础知识,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结构网。而二轮复习是在一轮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此外最为重要的就是查缺补漏。可认真对照《考试说明》上所列出的考点内容,逐条过目、回忆和梳理一下脑海里对每个知识点已有的印象。二是整合考点,构建完善的地理学科网络结构,要根据《考试大纲》,将其列出几大专题,构建模专题内部的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以及各大专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地理内容。在专题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老师要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网络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以及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作用一,是把地理学科变“厚”了,在头脑中中形成厚厚的地理书,作用二,则是把地理学科变“薄”了,变成网路结构清晰存在于头脑中。这样在考察时,才能像电脑一样进行提取,而且周边的知识也是清晰存在于头脑中,更好的迎接高考。
篇7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无论是阅读教材、阅读地图还是阅读试题中的材料和设问,都应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如在阅读教材时,应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和知识点的联系;在阅读地图时,应选择适当的地理事物作为参照,进而熟悉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在阅读试题中的材料和设问时,应注意结论和限制性词语,然后将图文结合起来思考分析,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和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按地理事物形成规律、演变过程、数量大小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图示等方法构建知识的网络和体系。如气候方面的知识网络的构建,就可利用表格从气候的类型、分布、成因、特征以及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方面比较。这样既区别了各种气候,又便于掌握每种气候的分布、成因及特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储存、提取、整合与迁移。
三、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
高三地理复习的内容涉及初、高中八册书,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如果死记就会前面复习后面忘,所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增强知识储备的主要手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推荐学生采用图文结合记忆、理解记忆、比较记忆等方法,将复杂的、零散的知识串连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四、指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由于高考是通过笔试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能否把题答正确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关键。当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应加强训练的力度,在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探索解题规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举一反三,就可以触类旁通,即使遇到新问题,也可迅速确定解题的思路。
五、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
篇8
1.课本知识的学习
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课本编制分为必修1~3、选修5。对于课本的学习建议是首先熟悉目录,最好用大纲列出每学年所要学习的内容。高中地理主要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与能量变换、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运用以及自然灾害等内容。其中自然环境的整体与差异、人口与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可根据老师提示的重点识记相关概念。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所以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可以将每一章节列出大纲以便宏观掌握,对每个重点章节进行重点识记,最好经常阅读课本以熟炼运用地理术语。
2.课堂知识的学习
课前要预习。可采取跳读、重点阅读黑色加粗字体,整体掌握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紧跟教师思维。可积极回答相关问题,既提高思维应变能力,又驱赶睡意。此外,还需认真对待课堂习题。
遇到不会的知识点一定要认真听讲。如果听完后仍然不会,千万不要停滞于此,做上标记,然后继续听课,课后找老师解决。
重视课堂最后几分钟。根据经验,一般老师在一节课的尾声都是讲重点中的重点,一定要耐心听老师讲完。
3.学习笔记的记录
笔记主要记录以下内容:课堂上讲的例题;老师补充的知识点;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老师多次讲到但自己仍不能记住的知识点。
另外,对于笔记的记录,许多同学存在误区,把整节课的时间都用于抄板书,还有的胡子眉毛一把抓,以至于顾此失彼。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堂上跳记、略记,课后完善补充。笔记的一大作用就是为考试服务,在考前一定要复习记录重难点,为考试做好准备。
4.地图的识记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熟练掌握每一个可能成为考题的地图,对于地图的识记,只有多看多画,建议买大幅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贴于室内经常观看,反复记忆,最好对着自己看到的某个地方能联想到可能会出的题并作出解答。对个别地图可采取联想记忆、对比记忆的方法。另外,板块构造学说,地震、火山带的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带的分布等几幅图比较重要,需重点记忆。最好能经常用笔画一下,不求完整,具置正确即可。
5.纠错本的使用
纠错本中的错题要有价值。纠错本记录的应该是自己在平时的限时训练、周测、月考以及练习中不会做和做错的题,正确的纠错是将题目剪贴或摘抄到纠错本,然后重做此题,如果再次出现错误,应将错误原因写在旁边。纠错本并不是普通的错题集,而应使其变成一份经典的习题册,这就需要在排版上多下功夫,将同类型的习题归总到一起,比较分析,总结出规范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切记,纠错本要多翻看、多重做、多总结!
6.重难点的理解
高中地理中地球运动是一大难点,对于地球运动知识,可能有些同学会很难理解,但是并不代表有关题目都很难。首先要有较强的积极心理暗示,不要看到题目就畏惧,在做这部分题的时候一定不能着急,理清思路(当然也要熟练掌握所有的计算公式和地理现象),如果实在不会,可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题找老师讲解,然后整理作为例题使用,多看即可。
7.心态和应战
篇9
【关键词】等值线图;常考点;高考文综;方法;指导
地理图像形像、直观、简明、生动,可以把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信息的有效载体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所以成为各种地理考试,尤其是高考文综考试命题理想的切入点,地理高考考题的呈现形式涉及多种图型,而本人发现等值图类型多、易变化、综合性和能力要求高,能很好地体现试题的创新性和梯度性,能考查的面广,如地形、植被、气候、农业类型、工业、交通分布、旅游等,近年来一直是高考、特别是高考文综全国卷的常考点,如2010新课标全国卷1-3题、36题、选考43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6-8题、36题、选考42题等均以等值线为载体,考查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因此了解等值线的规律,找出判断此类题的方法,掌握一些技巧,是高考备考必不可少的。对于此类图,我采取以下方式:
一、先基础,再增难度
在学习等值线时,我先以等高线为例,因为高三学生有一定的识图基础,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找规律,教师点拨的形式。
看地形图转换为等高线图,发现规律:①同线等高,除陡崖外,不能相交。②相邻的线高度差相同(让学生推算高度)。③闭合(受图限制,不完全显示外)凸高值低。④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引申通视问题)。
依据等高线:①判地形(山峰、谷地、山脊、山谷、鞍、陡崖)②找一系列“点”、“线”展图找出港口(区位)、疗养院、水坝、工厂;确定河流的位置、流向、水流急缓;铁路、公路选位;引水线路(高到低);输油管道的选择。③根据等值线判地貌、农业类型、工业区位、居民区。
为巩固学生对等高线的认识,让学生依据等高线图,画地形剖面图。
最后总结出判等高线规律:①看清数值和线数,读数值和极值;②弯曲方向要认准,凸低值高;③疏密程度表缓陡,组合不同,上疏下密挡视线;④数值配合疏密线,地形类型就显现;⑤延伸方向,要看准图上点、线有依据。
二、先共性,后记特殊
我们在了解了等高线的主要规律后,对特殊问题单个处理。
陡崖的相对高度有多大?如图1所示陡崖底部海拔700-800米,顶部海拔900-1000米及相对高度100-300米,找出陡崖相对高度计算规律:(n-1)h≤H
由相邻的两米等高线间高度差相同,出现局部小范围闭合,如图1N点的高度,为多少,规律为“大于大的,小于小的”,N点可能在500-600米或300-400米之间。
2002年全国卷8-10,以气压线形式考查这个知识点。
三、依基础,举一反三
由等高线规律延伸应用到等压线、等温线、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PH值线、等太阳高度线、等太阳辐射线等。
依据等温线如何判半球;与海岸线平行,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弯曲在山区凸向气温高的地方,凸向河流的上源气温低;海洋等温线弯曲判寒、暖洋流影响;等温线弯曲方向判季节或月份;强调等温线如何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在教学中发现延伸到等太阳高度线、等潜水位线与河水的流向及补给关系时,学生出现了困惑,我侧重讲解。如等潜水水位线的判法主要是利用辅助线及依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判潜水流向、与潜水补给关系、水井、排水沟的选择。
再以一图多角度、多考的方式,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四、做真题,理清思路
找出近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整理,总结找规律,教学生技巧。
实例引导: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6-8题,以年均温线为切入点,通过温度线及图形轮廓判地形、降水量、植被,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练习巩固: 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36题,由等高线确定地形,从地形方面分析对气温、区域天气特征和空气质量的影响;2015年高考江苏15-16题:林线高度分布与水热、纬度关系。
有针对性的指导:经练习,发现学生还不能运用自如,我又让学生代表解析了2015年高考全国1卷7-9题。
我对学生分析不到位的地方,给以点拨,发现学生能调用所学知识:年平均气温≤-4℃日数越多,海冰厚度越大,比较甲、乙、丙、丁,能得甲、乙数都在20-40之间,甲、乙如何选,不知如何下手,我引导学生发现甲、乙位置不同,乙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且有可能有径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海冰厚度应最大。
同时也找出学生的不足,等值线独立应用能力强,如第8题全能选对,而对知识的调动、运用及综合分析检索能力还有待提高。
五、勤考练,总结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高考真题的演练,学生强化了知识点,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我们组成员根据学生情况分工,编试题,针对测试,检查效果,查缺补漏,批改后,及时分析总结并指导学生。
总之,经这五个环节我们由浅到深;由普通到特殊;由一种延伸到多种等值图;由真题演练到总结练习;到考练结合,学生掌握了一些等值图的技巧,在获得和解读此类信息,{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本文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三学生读图能力形成的研究》 JCJYC16120743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知识清单与读图训练》王民,高秀洲,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
篇10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 上法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是思维能力的再创造。在地理课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地理单科试卷,基本反映了“稳中求变,变中求变”的命题趋势,其中,“稳”表现在试题上,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地理双基,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复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把握知识系统化与重点化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考试知识跨度的增大,更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系统化。系统化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在复习时有侧重点,即把知识的系统复习与重点复习结合起来。如果不系统复习,必然会影响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如果不掌握重点,复习时又会耗时费力,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以知识结构图形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做到宏观掌握。抓住知识点的精髓,把握重点知识,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复习效率。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达到融会贯通。
三、坚持讲解、练习与讲评有机结合的原则
讲,是教师在对教材提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突出重点、难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使之逐渐适应高考的要求。训练的试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重视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评,讲评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做到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它是学生纠正错误、遗拾补漏、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减少失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倡导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地理复习倡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特别是针对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的要求,采用过程性反思和发散性反思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频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积极而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在地理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对于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地理数据和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的分析,以及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与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国土开发和措施的了解。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在课堂复习过程中通过边复习边反思边总结,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指导学生全面总结中学地理知识,包括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正确描述、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等。倡导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以一变应万变,提高高考解题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