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17:3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1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3、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半球、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乙:

(20°S,170°W)

半球、

西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序号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º的弧定向)

A

B

C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原因: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篇3

关键词:复习方法; 地理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41-01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需不断学习、创新、反思、实践,总结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复习方法等,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趣味性、知识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熟练掌握课本重要地图,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探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研究,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探寻多种地理复习方法,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地理学科的实效性。

一、地理复习课应注重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

地理复习课课时一般都比较少,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重现全部的知识点,教师应注意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必要的复习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温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把已学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应考虑复习内容细致全面的程度,将每章、每单元、每节、每个知识点的不同差异、知识间的联系细致地归纳和概括。互动学习:教师举例讲述、学生记录,思考;针对提纲学习,找出主要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

二、地理复习课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地理复习课应注意突破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利用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全面提高,形成创新和探究意识,应注重读图、析图、填图、绘图等探究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呈现分层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充分利用板书、板图、板画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例如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师把三个不同问题体现在黑板上:(1)工业的分布大势;(2)沿海地区四大工业基地;(3)工业类型。学生思考问题,教师绘制中国的轮廓板图,第一组回答问题(1),并在轮廓中圈出相应的所在位置,同时由同组同学填出相应铁路线、河流、城市的名称;第二组回答问题(2),并把相应的位置圈出,同时把每个区域内的城市说出并标出;第三组把前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说明;第四组回答问题(3),教师利用板画四个工业基地,使学生填出每个区域内的城市并说出相应的工业类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知道资源、交通、市场、区域联系等对工业的影响,使学生理解本节的难点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复习应注重趣味性、知识性和功能性相结合

1.例如复习长江、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时,首先引导学生看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图,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编了一句顺口溜:“青藏川云庆南北,西安江上。”然后再看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图,再教给学生这样的顺口溜:“青川甘宁蒙,陕山河山东”,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感到非常轻松快乐,同时也很容易掌握此知识点。

2.例如复习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时,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回想一下每天到学校上学、寒暑假旅游的出行工具的选择,把此知识点生活化、具体化,使复习内容具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功能性。

3.在复习铁路线经过的省区时,引导学生复习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轮廓、省会等知识点,使复习内容具有联系性。

4.知识点的复习:推测考试范围,提炼重点知识,课上、课后教师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巩固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变换花样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如师问生答,监督指导,答案写在黑板上的自主学习;生问生答,互相评价,答案写在练习本上的合作学习。

四、熟练掌握课本重要地图

复习地理必须复习地图,熟练掌握重要地图,是搞好复习,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

一是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二是中国地形图。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牢记主要山脉的位置,并熟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祁连山分布的省、区及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还要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

三是气候图。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降水量图、干湿状况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在气候图中,要掌握一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年降水量图中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五个温度带、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其中以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最为重要。

四是主要铁路干线、重要城市图。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两者放在一起,点线结合,学生容易掌握。铁路干线图要求学生掌握重要铁路干线,掌握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的会合点,南北向干线与长江的会合点,学会利用铁路干线作假想旅行,还要了解主要城市是否临海、临河,是否是铁路枢纽或港口城市。

篇4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能够最大程度弥补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将其作为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要想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将高中数学中的知识点与日常的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教师应该将微课教学形式,融入高中课堂教学中,以便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实际生活为着手点,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

要想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应该将课前预习作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之前,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重难点知识,对促进微课教学模式的发展,提升学生探究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预习后,应该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应该当成重点内容去学,并及时向教师询问,通过教师的点拨,能够加快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应该将微课教学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课程时间短、教学目的明确的特点,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应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引入微课教学,能促进数学课堂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三、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数学是高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涉及了大量的重难点知识点,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里面涉及了大量的知识点,具有逻辑性强和难度系数高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数学知识点,影响着高中数学的教学成果。为了突破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应该将微课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来,微课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围绕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展开,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对充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将微课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例如,在讲述函数图象时,教师可以将函数中的一次函数y=x和y=kx+b的图象做成微课的形式,在多媒体上向学生展示,将抛物线运动的规律以动态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加强学生理解函数知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该借助微课程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课下选择微课程的形式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微课里面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化内容,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符合当前数学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利用微课的教学优势,将微课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总结,充分认识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开拓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加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通过微课的形式,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点充分的掌握,帮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例如,教师在讲述集合运算一课中,主要分为片头、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进行讲述,首先,在片头处,要求学生学习集合运算的内容,掌握有趣的数学规律,给学生设置问题。例如,让学生打开数学课本的15页,需要从全集和补集的角度来促进内容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集合运用能力。在正文讲解中,要求学生掌握集合A、B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借助不等式解集计算器,求出课本上集合的运算结果,并观察集合的运算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维恩图,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微课教学是当前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微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

参考文献:

篇5

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一次对知识的重新学习,所以,对于很多在高一、高二没有学好地理的同学来说,这是一次大好机会,只要按部就班,认真复习,一样可以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第一轮复习应选择一本栏目设计新颖的参考资料。不要盲目地追求参考书的数量,因为每本参考书的编写都是依据教材,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如果参考书过多,反而会使知识失去系统性。

第一轮复习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对概念、原理等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图。复习时不仅要依靠老师的引导,更要自我消化,围绕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整理、归纳,并通过适当的课时练习进行巩固,分阶段进行单元综合检测。

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复习成果,在复习过程中,不妨将要求掌握的知识分成几大块和若干小块,并设计一个简单的统计表,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做一份综合模拟试卷,虽然刚开始可能得分不高,但随着复习内容的增加,成绩会逐步攀升;每份综合模拟卷做完后,要结合参考答案认真分析,将自己出错的知识点标注在统计表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统计,不难发现自己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要特别关注已经复习过的章节,对常错的知识点要认真剖析,这种积累也会为二轮复习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二轮复习

通过第一轮复习,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网络已基本形成,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常规的解题技巧已基本掌握,但与理想的成绩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精华在线老师告诉你第二轮复习要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和模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跨节、章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复习。在复习方法上更强调从整体出发,立足专题,着眼全局。

首先,第二轮复习应该是"重点突破",要抓住主干知识作必要的总结,加以细化和深化。通过细化、深化,将零散的知识编织成网,构建起自已的知识网络。对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将理论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各个知识专题之间、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以学科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基点,点线面体相结合的知识能力架构。本轮复习要尽可能多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已学知识进行加工、重组,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才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

其次,重视图表资料的解读和运用。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经常是试题的切入点。因此,二轮复习尽可能地进行图文结合,图图叠加,图像变式。要掌握阅读各类图表的基本方法,善于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寻找答题的共性、规律与策略,通过图表现象、直观构建知识的前后联系、相互关系。

再次,正确对待"热点",重视乡土地理复习的与时俱进。高考会体现时代性,试题具有一定的"热点"趋向,平时复习时要经常留意当前国内外和现实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宇宙探索、重大纪念活动、生态敏感区、地缘政治敏感区等方面的热点、焦点。但根本没有必要去记忆热点材料,应该关注这些"热点"产生的背景、成因及其影响,重点是能够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后,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集中式的能力训练。通过分析每个专题内的重点知识和方法,找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可回归课本复习相关内容,并通过练习进行强化,或换个角度进行学习,最终达到提高信息获取能力、问题建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轮复习

这是高考的最后冲刺了,此时要注意精力的调适,要把最好的状态调整到高考期间,使自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运动来放松大脑,缓解紧张和疲惫,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篇6

1浅析演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实验效果直观明显.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实验效果的直观明显性.基于此,在考虑实验室的时候,应保证实验室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看到实验的整个过程、观察得到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同时要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因为在试验中需要用到线圈、磁铁、软铁棒以及直流电表等实验器材,虽说它们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也要把这些器材固定牢靠,以免发生意外,致使现场人员受伤.高质量的实验演示可以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是演示实验直观、简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演示实验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让物理知识点在试验中体现出来,从而使同学们可以有效接收到试验中所传递出来的物理知识并很好地理解、掌握和消化它们,所以在可以体现出物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实验要尽可能的直观、简单,而不是复杂和花样百出,繁复的演示实验极易出现舍本逐末的问题,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对整个实验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同学们所熟悉的材料,这样不但能够让同学们易于接受,而且这些材料他们熟悉,知道怎样摆弄,甚至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实验操作步骤,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最后是实验操作过程规范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演示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性,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时,一定要保证操作规范,从而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以及实验结果的科学与正确,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相对高的专业水准,还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 ,以保证实验的效果和质量,从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效率.

2演示实验在高中物理中的具体应用

2.1做好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带着问题去教学可以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在物理教材中,学生可以迅速的明白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几乎所有的教师也都是给予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在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课件,同时,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实际认知能力为依据准备与本节内容密不可分的思考问题.同样的,在授课前,向同学们提出思考问题,并以此让他们对有关的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在阅读物理教材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寻找思考题的答案,而且有的学生还会对相关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进行标记,以便其中蕴藏的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并得到及时的解决.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向同学们讲解“电磁感应现象”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对感应电流的方向进行判定;感应电流是否能通过磁场来产生等,带着对这些问题的疑惑,同学们会更加认真仔细的地阅读教材内容,并热情高涨的从中寻找答案.这种设计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会有效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事实上,多年的实践也可以证明,设计的思考题只要难度适中,形式科学、合理,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可以带着思考题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并在阅读中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初步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这不但有利于教师讲解物理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2.2有效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与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进行演示实验可以将抽象的、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而易懂,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效率.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注意掌控物理课堂的方向与进度就可以了,把实验室全部交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思考、分析与解决课堂一开始教师所提出的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从旁给予学生适时地指导,并及时解释清楚他们所困惑的地方,以引导他们顺利完成试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授“电磁感应现象”时,可以进行两个试验,即“在闭合线圈电路中,把磁铁插入或者拔出时,电路产生感应电流”的试验和“闭合电路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试验,教师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做这两个试验,并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讲解,让同学们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相应的物理知识,特别是可以有效解决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操作这些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教师可以在旁给予适时的解惑和指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变成物理课堂的主角,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做法还可以增加教师精讲的感性材料,为概括和总结重点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有选择的精讲,高度概括重点知识

在利用演示实验讲解物理知识时,要注意紧抓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为依据,对实验中有关的实际操作进行精讲,并对其特性举例说明,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同学们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实物、画图或者是多媒体等直观的的方式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让他们对物理知识由现在的感性认识转变成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发展成物理中的抽象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理性认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以便学生以后更容易学习物理等理工类的知识.同时,在预习中,如果有些内容和知识,同学们理解的很好,掌握的也很好,对于它们,教师可以尽可能的少讲或者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让同学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讲解、自己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思考、讲解以及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评估并补充他们所没有想到的内容,教师还要注意表扬并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承认他们的学习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信心.所以教师要有选择的精讲,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和高度概括.

2.4加强课后练习,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理论知识学懂、学好后,要充分进行有关的习题练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在精讲后,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向同学们布置一些与“电磁感应现象”有关的习题,如出一道计算题,与磁感强度B=0.8 T垂直的线圈面积为0.05 m2,线圈的磁通量多大?若这个线圈绕有50匝时,磁通量有多大?线圈位置如转过53°时磁通量多大?等,这些习题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对所学习的内容理解更深、印象更深,而且它们与课外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应用.

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 课堂效率 方法与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图表多,知识点多,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除了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外,还需要老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抓住地理图表,提高判读能力

图表在地理教学中是最常出现的。地理图表一般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日照图;二是等值线图;三是统计图表;四是区域地图。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判读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既要把具体的地理事物分布落实在地图上,又要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同时要求学生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主要运用课本插图和相应的地图册进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换等思维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加强理解和识记。教师要多分析、绘制图表,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特别是区域地图的判读,可强化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

基础和主干知识包括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和结论。总体来说,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地理教学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等。

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地理试题无论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但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知识范围内。重视主干地理知识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有: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地球运动和经纬网;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区位分析理论及应用;人口、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对这些主干知识的教学,既要紧扣课本,夯实基础,又要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每一个知识点,重在理解,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三、准确把握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对概念的教学一要准确、全面;二要进行适当拓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运用各种地理直观方法,形成地理观念;其次要运用地理逻辑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找出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第三要做到定义或论点条理化。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现象的理论概括。对地理原理的教学主要呈现在分析应用上。教学的方法一般是:先分析原理,总结规律;再结合实例,拓展运用;接着推理演绎,寻求步骤;最后强调重点,突破瓶颈。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

篇8

一、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设计过程

1.主题形式的确立。

确定主题教学形式,对于主题式教学成效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有着很强的探索欲。在选择主题形式时,只有选择学生平常接触过的形式,并且以学生了解的内容进行引导,将生活实践与学习联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讲解《黄土高坡》时,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知识前播放《黄土高坡》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歌曲中提到的内容与教学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既利于学生理解,又方便学生记忆。在教学实践中,为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如利用音乐、动画、影视作品等,在为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审美享受的同时,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主题内容的选择。

在新教材中,每一节都有一个小标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标题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便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各章节的中心思想。在主题形式确定以后,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主题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如果太宽泛,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例如,在讲解《月球、太阳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寓言故事或者神话故事融入教学中,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主题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师的引导,因此主题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契合教学内容,还要选择教师擅长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生动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3.主题结构的构建。

主题结构的构建是否合理,对教学成效也有很大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要注重主题结构的构建,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突出知识重点,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为预防主题混乱,通常都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主题结构。比如在某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幻灯片、漫画、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其中幻灯片、音乐、视频是常用的形式,而漫画不常用,这就可以将教学重点内容用漫画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二、开展主题式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中心思想,教师应该把每堂课的重点知识联系起来,契合实际情况,利用学生接触过和熟悉的实例,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进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重点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都要紧扣教学重点,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兴趣和课堂上的学习重点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知识水平,从而有目的地学习。

篇9

关键词:政治教学;复习:高考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课程内容已经全部学完。面对中学政治课众多的知识点,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却不知道如何通过复习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教师,这时候的正确引导,将会对学生的复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根据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总结出一套复习方法,具体如下。

一、明确考试要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在高三政治复习中,教师必须明确考纲考点,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难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考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提高其复习的有效性。

二、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虽然已将基础理论学过一遍,但普遍存在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含混不清,知识不成系统、不全面的问题。因此,在政治总复习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师应以课本为根本,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对基础知识的每一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认真讲解,使学生全面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将这些基础知识做成问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逐一回答,并整理成笔记,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等基础知识。再次,教师还要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抽查,以此督促学生增加看教材的遍数,达到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强化。

三、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在学生打牢基础知识的基础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抓重点。重点知识一般都是基础的基础,经常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经济常识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整个经济常识的重点,它是整个经济常识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对整个经济常识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决定着学生对后面几课知识的理解。再如,哲学常识中的“矛盾”概念,是哲学常识中的重点和基本概念,因为整个哲学常识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能力,而矛盾的观点及分析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是哲学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课的重点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根据考试大纲的重点、改变点、新增点、热点编制题目,编写练习,帮助学生将重点与相关题目结合,便于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四、强化循环复习,构建知识体系

在组织高三政治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并根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对单元模块知识的串联、架构。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每一单元的主干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回顾,让学生从学科高度和高考角度去重新认识知识、架构知识。比如,在讲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后,教师可以针对政府的主干知识引导学生做总结,只要一提到政府就要想到政府的一串知识:性质、职能、责任、依法行政、接受监督及树立政府的权威等。这样,通过总结主干知识,使学生再一次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周而复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越来越牢固。

五、授之以正确的答题方法

在政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规范学生答题。比如,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将非选择题的做题方法归结为以下四步:一审设问(对象、方向、范围、主体等);二审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三是教材知识和材料的对接,挑选答案要点;四是规范书写答案。四部解题法简单明了还实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结合高考试题题型和平时的学生练习,为学生做出政治学科的题型总结,并给出答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比如,如何科学解答“限定了具体答题知识范围的题”“经济生活图表题”“措施类题”“意义类试题”等。

六、有效训练,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

在高三政治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练习题命题的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对于复习配套资料上的同步练习,教师应坚持自己先做,之后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兼具考查教材知识和学生思维的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最后教师再进行抽查。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复习完一个单元后精选出一小套单元练习题(主要是一些高考真题),包括12个选择题,2―3个主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定时训练,同时教师对待这些单元检测题,要做到全改全批,并给出分数。通过批改寻找学生失分的原因,如审题不仔细、书写不规范、思维不灵活、表达不清楚、基础不扎实、不能使用专业术语等,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从而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政治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和对待人生。分析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非常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关注国内外时政的热点,特别是具有长期关注价值的时政热点,并学会将教材中的相关理论与时政热点材料挂钩,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同时,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把热点作为分析应用基础理论的实例,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在对社会热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时政的热点,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正确、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复习的内容逐渐系统化、条理化,直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成都.如何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质量[J].文教资料, 2012(35).

篇10

一、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一步。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诉说,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程度,师生共同剖析原因,商讨对策,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使学生增加学习劲头。

激励学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二步。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胜过无数次指责批评,即使是学生对知识答错了,也要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使学生看到希望。

典型进步事例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三步。教师可以用往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典型进步事例进行大肆宣扬。事实总是胜于雄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强大的精神鼓励。

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系统、合理的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考上理想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理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高三阶段复习的统筹安排和教师的复习计划,并帮助学生根据相应的要求制定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最有利于学生成绩提高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制定的越详尽越好,让学生感觉到有奔头,而且目标不遥远易实现。对每一次的阶段考试,尤其是摸拟考试,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总结、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到万无一失。

三、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

首先教师应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及高考考纲,对上一年与新一年的考纲进行对比,分析近年来考点、热点在往年高考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抓住重点。其次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理解、讨论归纳,自己找出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逐渐发现教材中粗体字的标题多为课时的重点。在一节课中教师费时、列举事例最多、强调次数最多之处,也多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关于地理时事和热点问题,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随时加到教材中,使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脑海中刻上印象、留下记号,培养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收集地理时事与信息的习惯,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理论去分析、解释地理时事,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觉得地理有用而兴趣大增,又对相应的地理知识起到强化作用。

四、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和答题技能

指导学生运用记忆法复习地理概念、地名、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原理,因为这些知识是不变的。牢固掌握就可攻破诸多选择题。同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图文结合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理解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提高阅读与分析能力。在每一单元知识小结时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法,根据重点知识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整理出科学实用的知识网络,形成头脑中清晰的知识脉络。

地理的大多数知识都能转换成图表,所以图文对照法及图文转换法应该贯穿整个复习过程中。

不仅复习有方法,答题更有技巧。做题前审题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但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审题?我教给学生的做法是:用最平常的心去看懂题意,看清图示是最基本一步,然后寻找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审题要慢、下笔要快,才能做到不走题、不偏题、不漏题。具体到各类题型又有不同的方法。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若老师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则学生不仅在地理高考乃至整个高考中受益,而且能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