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16:3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高一地理学习中记忆能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高一地理学习中记忆能力一、记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记忆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等,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二、记忆高中地理的一般过程

根据Melton的研究显示,记忆有三个基本环节:编码—贮存—提取。记忆实际上是由“记”和“忆”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前者是知识的编码和贮存过程,后者是知识的提取过程,它们的综合含义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程度。“遗忘”则是记忆的反义词。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从“了解、说明、分析和运用”四个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对要求“分析和运用”的知识点,则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高中地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1.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知识只有在运用以后,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高中地理高效的学习方法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二、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文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多向联系法

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变化——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的划分范围亦随之变化等。

篇2

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认为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命题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重视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是试题耀眼的亮点

从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来看,问题探究题随处可见,尤其在简答题中最为突出,充分体现新课标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现以最近三年的36、37题为例:

2013年36题“寻找最佳避寒地”,其中“(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都是很好的探究题,尤以(3)最为突出,并且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拿分,探究味极浓。

37题“非洲维多利亚湖鲈鱼问题探究”:(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四个问题层层深入,向纵深探究,是非常好的探究题。

2014年36题“青藏高原错那湖风沙问题探究”:(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37题“沙特磷酸盐工业问题探究”。也是两道层层深入,向纵深探究的好题。

同样,2015年沿续了2014年的36、37题,又出了两道好题:

36题“美国大盐湖卤虫问题探究”:(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37题“青藏铁路沿线地理环境及热棒散热问题探究”:(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

这两道大题探究性更强,要求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能力要求更高。

高考试题中探究题的出现,正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要求。

二、钟情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较大

《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对必修1、2、3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比例是:自然地理(必修1)约占32%,人文地理(必修2)、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3)和选修模块约占68%。而从全国I卷2011-2015年(尤其是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自然地理的分值是远超32分的。下表是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知识点分布表(表中数字为考题号和分值)。

从下表可以看出,最近五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命题专家对自然地理情有独钟。自然地理(包括地球、地图,不包括选修模块)的分值年平均约占45分(最近三年约占48.7分),最少的2012年为36分,最多的2015年达到58分;如果包括选修模块,自然地理年均分值在45至62分之间。自然地理的比重之大略见一斑。

三、突出主干知识,重视能力考查,牢牢抓住高中地理的核心

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中,重点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并且大部分主干知识在最近五年高考中反复考查,从不回避己考查过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知识中考查得最多的章节内容是: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其次是行星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知识中考查得最多的章节内容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是:人口的变化、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中考得最多的章节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等。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是: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成因,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循环,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壳物质循环,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等。(详见表1。)

在能力方面,试题的命制侧重能力立意,知识点切入比较灵活,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方面的能力。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前两种能力,非选择题对能力的考查更全面深入,对各种能力的考查都有体现,尤其是后两种能力的考查。从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分析研究来看,试题的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有所提高,试题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有所增强,考查的时候非常重视思维深度。

全国卷试题设计不刻意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体现了知识抽样、考查主干的高考命题原则,同时注重考生能力的考查,这正好牢牢抓住了新课标高中地理的核心。

四、设置开放性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这是新课标卷的又一大亮点。从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几乎每年都出现开放性试题:2012年37(3)(8分)、2013年36(3)(8分)、2014年37(3)(6分)、2015年36(4)(4分)等,年平均分值为6.5分(2011年除外,2011年还没有出现开放性试题)。

何为开放性试题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致认为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多样化,具有很高的开放性。

地理开放性试题与封闭性试题相比,它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与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的封闭性试题形成良好的互补。开放性试题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能更加全面地鉴别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根据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我认为在2016年的高考备考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抓住主干不放松,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每年的试题怎么变,仍然离不开新课标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另外,全国卷与广东卷有很大的不同,广东卷选择题以覆盖考点为目标,题型设计呈分立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全面的基本知识,每一个小题覆盖一个或多个学科主干知识章节内容,11小题基本覆盖必修模块的各个主要章节内容。但全国卷不太追求考点的覆盖率,而只是注重考点的抽样考查,所以会有深度。全国卷的选择题是用串题形式的,同一个考点(情境素材),设计2~3个小题,从易到难,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纵深的思维分析能力。非选择题也是抓住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设计多个简答小题,由浅入深,逐层分析地理事物(现象)的特点和成因,以考查学生对地理的纵深思维分析能力,但这个考点(情境素材)、地理事物(现象)所考查的主要是新课标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尤其是构成高中地理骨架的主干知识,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地理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胸有成竹,考出好成绩,切不可为了探究而探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知识点深探究,地理课堂多讨论,培养纵深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探究是全国卷试题耀眼的亮点,选择题是串式的、综合题以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纵深思维能力为主,不以追求覆盖更多的考点为目的,所以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每个知识点(尤其是主干知识点)都应尽可能地抓住一点进行纵深探究,充分利用好情境素材,纵深设问。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讨论,为学生搭建一个各施己见的平台,充分展示学生各自的聪明才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纵深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在二轮复习时,可适当开展专题复习,教会学生分析过程及方法,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准确地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演绎、推理、综合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目的,学会对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

三、重视自然地理学习,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原理和规律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相对人文地理而言,自然地理各要素变化较小,其原理和规律比较稳定,探究、分析、解答自然地理问题既能拓宽思路,考查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尽量减少不同地域之间学生因人文差异造成的影响,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另外,重视自然地理学习,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都很有好处。

四、加强区域地理的学习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区域地理很好地反映了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为研究系统地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都是在具体区域地理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所以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知识离不开区域地理的支撑。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思维的形成、地理基本思想的构建等,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高考试题中,区域地理是载体,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背景。从高考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人文与自然地理的最好结合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热点地理事物和图像的最好平台,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所以必修3的教学可以适当增加课时,综合运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分析区域案例,以提高地理思维能力。而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部分应着重区域定位、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不要花太多时间死记硬背地名、矿产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