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中知识要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04: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初中知识要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
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变得容易学习,好记好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我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四、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知识 学习地理
入高中文科学习以来,地理便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也与政史等文科课程迥异。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学”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从个人的地理教学学习经验出发,我就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成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对读者的地理学习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一、注重地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不少同学的父母会把地图压在学习桌的玻璃板底下,这一方法十分奏效。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做好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
高中课程较紧,且相对初中知识来说,知识量增加了很多,单单只靠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能完全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甚至会出现,学生还没有理解知识点老师就已经讲完了的局面,就会使得学生仍然停留在上一个知识点,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节,很多知识都比较难理解,学生在一个知识点弄不懂时就会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所以就需要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总体的把握,对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做出标记,这样,在老师上课时就可以更加专注去解决此难点,加快学生的反应速度,能够尽快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的复习,可以巩固知识,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首先就是要看书,先对本节课的所以知识进行回忆,加强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其次就是家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会运用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复习,加强知识点的运用。如气候的相关知识,各个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影响因素容易弄混,我们就可以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来加强记忆。熟能生巧,只要练的多了自然就会记住。
三、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解决高中地理问题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忽视初中地理的知识的学习。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同时,要想学习好这一学科,建议大家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达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境界,获得天马行空,恣肆的效果。我在平时学习时,经常会去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或者是上一些地理网站,通过这些,我了解了更多的地理背景、原理。书本知识由此得到深化、升华。在试题中引入新的知识背景时,往往就能够做到轻车熟路,进而迅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而不至于一头雾水紧张害怕。
四、地理学习必须重视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 能事半功倍。
五、理清地理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框架
篇3
初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最让我们老师棘手和困惑的就是学生入学后的不适应,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低效率,其源头绝不是小学的教育不优质,而是小升初的衔接教育做得不理想,其实这一阶段也是我们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课程难度加大 要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孩子小学阶段很优秀,但到了初中就成绩不理想,有的孩子到了初中就开始跟父母顶嘴,甚至还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上“请勿打扰”……这些都是孩子在应对初中学习准备不足造成的。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中小学衔接,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使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生活,这是家长面临的新课题。
与小学相比,初中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中学阶段信息量成倍增加,多出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几大学科,初二初三又多了物理、化学学科,初一一年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小学六年的信息量。
同时,教材变化大,难度增加。此外,知识系统性增强。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小学老师讲完例题后,都会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模仿解答方法。而中学老师着重讲概念,练习题跟例题不完全一样,要求学生在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从模仿到理解,需要学生提前衔接。而且考试、考查变得频繁。在小学时,学生们一学期只有一两次考试。到了初中,考试就变得频繁,几乎每一学科每一单元后,都会有一次总结性的检测。在七中几乎天天有小测验,周周有大测验。
同时,初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要求变了。相对于小学阶段以纯粹记忆为主的教学内容,初中阶段学习对于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初中不再是小学的“多读、多背、多记、多默写”,而采取多理解、多分析、多思考的方式。
以具体科目为例,初中数学渐渐转为代数、几何学习。小学是具体数字的加减乘除法的运算,进入初中后,函数、几何画图等抽象的概念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过程。比如,小学《科学》课堂上涉及“重型载重汽车装有较多轮子,菜刀的刀口很薄”这些常见物理现象,仅仅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就可以,而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记住,还需要用相应的物理原理进行解释。
初中生易“叛逆” 家长不能搞“大棒政策”
变化跟小学相比,初中生的情感起伏变大、初中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应对家长首先要想到跟孩子好好商量,给他们发言的权利,不能搞“大棒政策”,而是要循循善诱,以引导为主。
孩子进入初中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叛逆心理,与家长的想法时常相悖。家庭教育陷入僵局,是当下家长最常见也是最困惑的问题。
一般家长可能认为,孩子一旦进了中学,一定会更加懂事,会渐渐变成学习好的孩子,可现实却往往与预想不一样。一位家长抱怨孩子自进入初中,放学后对他们不理不睬,多问他几句话,就说烦,讲他几句,就顶撞家长,还用电脑打了几个字“请勿打扰”贴在自己房间的门上面。
我们说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因为而惊慌。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情感的狂风暴雨期,心理学专家称这段时期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逐步向成熟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过渡。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大的变化。生理上,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生长高峰,各方面迅速生长。
作为家长要注意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成长的困惑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充分的尊重,有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
遇到什么事,家长首先要想到跟孩子好好商量,给他们发言的权利,对于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对的旗帜鲜明地支持,不对的不能搞“大棒政策”,而是要循循善诱,以引导为主,这样,孩子自然不会站在家长的对立面,关系处理起来也很融洽。
做标记梳理知识点 学会主动式听课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家长可以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督促孩子坚持完成有益处的行为动作重复,让孩子多形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大家更关心的,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要注意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预习做标记
对于初中生来说,预习显得非常重要。初中课程知识量增大,预习可以提前把握重点,避免学习中知识点的遗漏。同时,预习也应该讲究方法,应掌握三个要点:首先,头一天把次日要学习的内容“过”一遍,即提前熟悉课程内容;第二个就是“做标记”,在熟悉课程内容过程中,将不理解的知识点予以标记,以便在课堂上重点关注;最后可以尝试性地做课后习题。
关键词二:主动式听课
初中生课堂上的学习更应该追求主动式的听课方式,把握分清主次和做好笔记两个原则。初中教材中知识点较多,而且分有层次,学生要学会靠自己分清哪些是重点,做到有所侧重。同时,做笔记也有技巧,记住老师反复强调和课堂上不能立即掌握的内容,以便课后请教或自我突破。照本宣科地将所有东西一股脑记下来不可取,这样既没有突出重点,学生也会感觉很累。
关键词三:搭框架梳理
复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初中教材连贯性强,各个章节之间相互关联,复习的作用就是将各个章节、知识点梳理一遍,并串联起来,需要时从大脑“知识库”里提出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篇4
一、构建和谐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认知方式的差异、兴趣、学习心境和教学情境等。我们教育者需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班级分组、小团队互帮互助学习,引导学生良性竞争。同时,教师应做到努力尊重和关心学生,构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平等和谐关系。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课堂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如角色扮演、分组辩论、自主讨论、社会调查和野外实践考察等,都可视学情具体运用。具体来说如下———1.运用图表进行地理思维的训练。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表达方法,也是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等考试中的重点考察内容,它可以把地理事物直观地表现出来,形象化地表达空间概念、空间位置和空间结构联系等。在讲授新课或进行复习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图文相结合的训练,努力让学生做到“看图说话”。通过将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图像化,帮助学生打破死记硬背的一贯模式,轻松提高记忆效率。
2.有效构建问题情境,促进探究型课堂的形成。问题的设置必须突出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迁移性等。趣味性的问题设置更加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或知识结构。如农业地域类型的讲解完全可以基于农村或县城学生生源的特点,基于当地的农业类型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学生新知识的增长也必须基于特定的增长点。如在讲授海陆风时,应率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物理中的“比热容”这个概念,从而引出大气的热力运动规律。
3.深入挖掘教材,适当进行拓展。对于区域地理的教学,我们常常会面临教材内容的具体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的窘境,而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出有效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基于教材,深挖教材,联系生活进行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地理学科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因此,在讲解自然地理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物理学知识。如在讲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可以介绍电磁场的一些基本理论: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所形成的电场必然能产生磁场,从而影响到地球磁场的稳定性;在讲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时,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基本的欧氏几何数学原理,由求三维空间特定点的位置的数学对象———X、Y和Z,来引出GPS的定位要素:经度(X)、纬度(Y)和海拔(Z)。
三、改革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篇5
一、具体做法
《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需要教师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从初中阶段的地位出发,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切实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保障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开拓理论视野,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积极关注、吸收有关历史教学衔接的信息,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积累各种资料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找准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并将衔接的知识点整理成册。
2、寻找确定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各年级同时探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科能力和与其它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衔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有所侧重。
如:初一年级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习应该与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初一年级是衔接的起步阶段,所以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为此我们尝试如下: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并且知道记笔记要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
初二年级是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初二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衔接意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衔接习惯、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法方面:教师要从讲课做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主要做法是:
(1)预习方法的指导。
(2)听课方法的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方法的指导。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初三年级有了前两年的基础,衔接意识、思维习惯已经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衔接的契机适时加以引导即可。这样通过三个级部的共同努力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教学衔接体系,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恰到好处地与历史教学衔接起来。下面是在知识衔接方面的做法之一:
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 #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们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衔接。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于是课前请教了美术老师,然后来完成这一部分教学。
[案例]“达& #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
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
2、技法:达& #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向学生展示两幅画)
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再向学生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教师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利用美术的知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起到了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改变以往集体备课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平行班教师进行授课前的集体备课,能够年级内解决的年级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难点提到学科组大家集体讨论解决。备课的重点首先是准确把握课文中知识点的内涵,其次是弄清本课知识点之间、本课知识与其它课文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教学衔接的切合点,加强历史知识之间、历史与其它学科之间、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衔接与渗透,从而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目的。
4、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优秀教师上研讨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教研活动的主阵地,通过教学实践及时总结教研过程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修缮教研课题开展过程中的缺陷。为此我们尝试使用“导言设计”,“情景再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年末,在教研中心进行的教科研检查活动中,姜丽芹老师执教的《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一课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5、坚持开展集体备、听、评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坚持不懈,一年来始终如一。每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整个过程严格按照集体备——个人讲,集体听——集体评这一主线进行。整个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课前先由执讲教师从对教材的理解、授课思路、准备使用的教法、采用哪些教学手段等方面谈出自己的想法,(2)全组教师集体探讨,互相切磋,修改、完善教案的设计。(3)课堂上主要听下列内容:首先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其次,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再次,课堂组织情况;最后,听课人要“听一听”自己的心声。也就是说在自己听别人讲课的同时,还要反思一下如果这一节课让自己来讲的话,自己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过程。(4)课后评课时,首先授课者自己要“抖包袱”,即授课教师上完课,把在反思的过程中感觉到的一些遗憾的地方或者困惑,在评课时说出来,以求得大家的帮助。之后全组教师一起进行评议。主要围绕着: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落实的如何;是否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知识教授的是否准确科学;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机的进行了历史教学衔接以及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价与评论。大家畅所欲言,谈优点、谈不足、谈改进办法、谈新的思考等等,让更多的思维火化产生碰撞。这样通过评课,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促使了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6、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总结,每周都有一次固定的集体研讨日。主要活动内容:一是对本周的研讨课进行针对性的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本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宗旨;二是研究决定下周进行的研讨课的年级、研讨内容及主讲教师。切实做到有计划、有落实,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目前,全组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达到执教公开课的水平。这样通过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促使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历史组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
7、经常进行学生学习体会、教师教学反思等成果交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进行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为检验学生是否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提高,我们经常开展学生学习体会交流活动。我们也从中听到了学生的心声。普遍反映,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了以前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等不良习惯,现在逐渐掌握了“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日一回顾,每周一小结,每章一总结”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心声是真诚的,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另外,参加课题组的每位教师至少都写过5篇以上教学反思和教学于校园网上。多篇优秀教案于历史天地上。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收到很大的效果:
1、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打破了以往不同年级历史教学相互孤立的传统做法,促进了不同年级历史教学的相互衔接与沟通。
4、通过多层面的教学衔接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有效调动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了教学成绩。
5、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授课水平大大提高。在2006的系列课立标活动中,我组3位教师参加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课型均被确立为立标课,其中姜丽芹老师的复习课、隋娜老师的讲评课均被评为全市第一名。同时我们也确立起了自己的课堂授课模式,我们历史课题组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被评为全市第一、新授课教学模式荣获第二名。姜丽芹老师还参加了威海市优质课评选,她执教的《》一课获得了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篇6
关键词:总复习;有效性对策;方法指导;能力培养
复习教学是帮助学生重构和深化知识的认知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总复习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它不仅是对整个初中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更是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整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再提高的过程。由于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低效和无效劳动现象,再加上总复习所涉及的内容多,时间短且见效要快等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复习效果,大幅度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对策和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以下就是笔者对总复习对策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一、巧用复习对策,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1.对总复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以练代讲不一定有效
有些教师认为总复习中只要让学生多做练习,反复练习,就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所以,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多练,尽量少讲或不讲,在课堂上完成大量的练习,以练代讲。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算是有效的。因为总复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只思考不做不行,单做不思考也不行。适量的训练,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而盲目地多练不但费时低效,而且会出现知识体系结构认知紊乱和无教学信息反馈的现象。
(2)多讲少练不能算有效
教师讲得多的复习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呢?教师讲得过多的主要原因有: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在炒“冷饭”,由于容量多时间紧,自然就讲得多。而有经验的教师,知道总复习不同于新授课,是一个知识梳理和整合的过程。新教师由于担心学生能力不足,就想讲得面面俱到,自然就讲得多。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能算是有效的。因为教师讲得过多,必然导致学生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减少,这样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意向和接受能力,也关照不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再则思考:学生“自主复习”的复习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有部分教师就会片面理解,在总复习时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的方法,到头来结果把自主复习蜕变成了放任式复习。所以,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能算是有效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自控性有差异,这种放任式的自主复习势必造成难以掌控和监管不利的局面,也无法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就整体而言,必然是低效的。
2.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复习课教学的对策
何为有效?有效指的是“有效果”及“有质有量”。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教学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结合实际,笔者在复习课中采用了以下对策:
对策一:“任务单”为载体——课前导航,指引方向
课前预习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前预习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在复习每一块内容时,就把该内容的中考要求打印在任务单上事先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复习方向,并把本节课要复习的知识要点归纳整理,适当留些空白余地,也打印在任务单上,同时任务单上还有具有梯度的习题和精选的例题,目的是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课前有目的地通过自学,完成课前导航的内容。学生通过预习,明确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上课前,教师对“任务单”的课前导学部分进行抽查,及时了解、发现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重点解决。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教师带着学生的问题有目的地教,无形中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复习《简单机械》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对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内容掌握得不是太好,于是在课堂教学中,
着重对例1、例2、例3进行了分析。
例1:最长力臂最小力,根据杠杆原理,也就是在FL乘积一定时,力与力臂成反比。
例2:根据杠杆原理以及三角形相似原理来求解。
例3:根据杠杆原理以及力臂动态变化趋势来求解。
通过课后练习反馈显示,收效甚好。原题如下:
例1.如图1所示杠杆OAB,O是支点,在
C点挂一重物G,如果在杠杆的另一端B处加一个力F使杠杆平衡,且要求所加的力要最小,则这个力( )
A.应沿F1方向
B.应沿F2方向
C.应沿F3方向
D.可沿任意方向
例2.如图2所示,O是支点,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沿竖直向下方向力F,将杠杆缓慢地往下拉,则力F在这个过程中(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例3.如图3所示,O是支点,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力F在这个过程中 (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对策二:整合知识网络——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科学总复习前,学生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单一的、孤立的。在总复习阶段,特别是第二轮复习,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指导学生把相关的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将已学的科学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分类列表或框图形式把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让学生较系统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进行检索和迁移。
在复习《物质的分类》时,笔者先列出大纲,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以下知识结构图(图4):
■
对策三:精选题组——重点分析,避免低效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有效的复习课,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必须有针对性、典型性,并能紧扣中考复习的重点,同时教师还要指导解题技巧,总结解题方法,并适当进行知识拓展,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举一反三,以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避免大量低效重复的训练。如在复习《机械功》这节课时,我精选了本节课内容的一道典型性题组,让学生进行分析。
例:在下述情况中,若物体重200N,则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1)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前进了5 m,摩擦力是30 N,求拉力做的功。
(2)物体在20 N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前进了10 m,求重力做的功。
(3)人提着物体不动或沿水平走廊走动10 m时,人对物体各做了多少功。
(4)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下,斜面高2 m,长3 m,求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力没有距离或有距离没有力或受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都不做功或做功为0。这个例题,包含了这节课的复习重点和难点,紧扣考试要求。分析后让学生进行类似的或稍加变形的练习题进行巩固,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策四:课后小测——及时反馈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性。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一节复习课有没有效果,要看学生的掌握情况。怎样考查学生的发展或进步呢?笔者主要采取课后小测的形式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考查:利用下课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测验,最好制成投影,题型不限,题量不限,也可以是一道综合题,难度一般是中等偏易。通过小测,把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只有动起来的课堂才更有效;与此同时,教师又可以及时得到教学反馈,有利于调整下节课的教学。
总之,复习教学是帮助学生重构和深化知识的认知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指引正确的复习方向,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复习效果,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关注时事热点,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根据《考试说明》,分析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卷,在复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善于观察,通过细心观察让学生来体验一些具体的东西,从而建立基本的事实概念,来应对常规事实的考查。
2.要勤于思考,在梳理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知道结论的得出方法和过程,通过对部分实验的设计或探究,来应对科学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的考查。
3.要注重生活,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提高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应对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考查。
4.要重视教材资源,留意养成善于利用并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习惯,来应对通过改装和嫁接后的教材原题的考查。
5.要敢于“异想天开”,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鼓励发挥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应对开放性试题的考查。
6.要关注时事热点,要重视科学与社会热点事件、科学前沿问题、现代科技产物的交融,来应对创新型题型的考查。
特别指出的是,有关科学方法、动态问题分析、科学探究等题型为近几年的热点题型,它们以社会热点事件、最新科技成果等为载体,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时要关注时事热点,把握命题方向,及时调整复习计划,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注重专项训练,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阶段复习后,许多学生会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离、对信息的接收筛选处理有困难、综合应用能力差、惧怕开放性试题等等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通过专项训练才能做到。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综合题,多数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要提高复习效果,还要通过重点知识的专题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理解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通过专题复习,释疑解难,查缺补漏,活化、深化教材知识,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重视方法指导,形成良好的应试习惯
考试训练不能等同于平时的练习,因为考试训练具有限时性、系统性、阶梯性、一次性等特点,所以,我们要重视应试方法的指导。从平时考试情况看,学生的失分原因,除基础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应试习惯和方法,如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运算错误、马虎、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一些基础题黄金分的丢失。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训练时,采取一些措施,把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应试习惯作为一个关键点来抓,如要求学生在任何练习中要做到:会做的题一定要一次性做对;解题顺序要先易后难;在订正中,要把错误答案保留在卷面上,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并分析理由。总之,我们力求把学生的不良习惯纠正过来,挖掘其最大潜能,并把失误降低到最小限度,使学生达到最佳状态。
在复习《固体压强》时,学生虽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好像了如指掌,但在应用知识解题时,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中不少是习惯性的,尤其是在公式理解上,会出现片面看法。因此,在习惯性、周密性和动态性等方面应引发学生更多关注。
总之,总复习过程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复习对策,使学生对整个科学知识体系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复习的内在动力。这样,整个复习过程才会收到好的效果,整个教学水平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6).
- 上一篇: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
- 下一篇:产业招商分局季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