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01:2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和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
奥陶纪
、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
石炭纪
、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
侏罗纪
和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较
快
在
固
体、液体和
气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较
慢
只能在
固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和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固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和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铁
、
镁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水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和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篇2
摘 要:教育是国家的重要事业,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是值得探究的。本文针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归纳与整理”栏目的教学进行思考,从栏目的认识、理解、教学实践和感悟上进行了分析和解说,提出该栏目的三项功能:牢记章节重点知识,了解教材章节结构的内容,对章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笔者结合“元素周期表”深度发掘该栏目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归纳与整理;教学思考
人教版化学教材在每章节学完之际,都会设有“整理与归纳”栏目。该栏目是对这一章节内容的概述和巩固,形式多样,总结出的基本知识点能够让学生掌握,同时又留有很大空间让学生自己梳理本章的知识框架,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能够让学生充分吸收重点知识。可是,笔者通过长时间的听课了解到,许多教师并没有很大的精力帮助学生利用此栏目,而是将其当成填空题一带而过,这样,体现不出该栏目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深度发掘此栏目功能,让学生有所领悟。
一、对“归纳与整理”栏目的认识和了解
人教版教材内“归纳与整理”栏目占据大量的篇幅,说明这个栏目具有显著优势,笔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该栏目的特点。
1.形式种类多
栏目设置多样化,栏目内知识点丰富,不仅以文字叙述的方式来总结内容,还包括公式、图表等。学生在归纳与整理本章内容时,能够将知识在脑中网络化、系统化,深化知识点之间的枢纽联系,更好地理解本章学习的重点知识。
2.提示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线路
该栏目提示了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的线路,将知识点穿针引线,全面归纳重点内容,同时又分门别类地细化知识点,学生可以用对比法、相似法学习这些知识点。例如,钠单质和水、酸的反应有很大的区别,而通过对钠相关知识点的梳理,能够表明钠的化合物有哪些,并且是如何生成的,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自己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巩固知识。
3.留出空白,自己构架
栏目留出空白让学生根据栏目线索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学生在翻找材料、回忆书本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查找、比对、分析以及整合学习过的化学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对关联知识点进行比较,同时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本章重点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教材每一章的重点知识之间存在内部联系,能组成结构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点基本脉络,为学生留有空白,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对栏目的教学实践和领悟
为加强对本栏目的教学实践与领悟,笔者选择化学教材必修2第一章元素周期表的“归纳与整理”作为案例进行说明。
1.教学实践
本章内容讲述的是元素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等,因此本章“归纳与整理”栏目就是围绕这些基本知识点进行阐述与总结,但是如何使学生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并且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需要栏目中的结构知识图给我们提供线索。
这一部分栏目留白让学生进行填充,从而巩固基本知识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仅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只针对这一个知识点深入研究,而不会对相关知识展开联想,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而利用这一栏目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如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以本章知识重点元素作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逐渐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将本章知识深化。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了解自身在这一阶段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客观地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系统评价。
2.教学领悟
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栏目思路来巩固基本知识点,但往往无法将元素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这三个知识点相互连接,知识点较为零散,无法形成知识网络,尤其是在学习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因此也需要教师提供帮助,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因此,教师应与学生同时构建知识网络,遵循栏目整体思路,寻找各个知识点内部存在的关联性,同时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激发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对知识的渴望。
综上所述,“归纳与整理”栏目是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对化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在真正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教师要利用教材留给学生的空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整理化学教材内的知识点,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建立更加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⒖嘉南祝
篇3
一、用数学图形说明地理概念
第一,用结构图表说明反映比例关系的有关概念,主要有扇形图、饼状图、柱形图、矩形图等。如构成概念,就可先出示扇形统计图,然后由图形说明构成,即某地理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其总量为1。
例如,中国各种地形的构成比例。由右图可直观得出我国地形特点之一: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类似的概念,如地球大气的组成、地壳的物质组成、能源消费构成、农业产值构成、工业产值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构成等,形象地说明了各组成部分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再如,我国水能蕴藏量的地区分布构成、世界石油主要分布区的储量构成、主要石油产区的产量构成等,用图形形象地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说明了某一地理事物大致的空间分布。通过数学图形与地理语言相结合,深化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在讲解地理概念时,应注意对概念下定义要准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讲明白,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二,用坐标图反映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它的决定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如果教学中借助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根据以上示意图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学习:
(1)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时、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多少?
(2)描述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由什么的降低开始的?最终是由什么的降低实现的?
二、利用几何知识得出地理原理与结论
几何图形是空间思维的重要表示方法。地理学科空间概念强,经常用几何图形来表示空间地理事物,如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地球光照图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许多可以将地理事物关系通过几何图形直观地表现出来,利用几何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解图的能力。例如,利用几何图形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引起的变化。
从右面简单的光照图中可以得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与晨昏线和经线夹角( )以及AN两点的纬度差是相等的。可以想象,当变化时会带动与AN纬度差的变化。可见,当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变大,伴随着晨昏线与经线夹角( )也增大,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范围也在扩大;昼夜差值(ED)也在增大。反之亦然。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引起的变化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在讲解该内容时,利用上述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借用数学方法求证,同时结合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昼夜长短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这样既能让学生轻松理解难点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三、用数字图表定量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
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地理数字。地理数字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能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应用图表将地理数字形象化、规律化,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形成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很多地理高考试题都利用地理图表进行立意,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又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有关地理能力的形成情况。所以,地理图表的学习越来越引起更多的关注。
例如,在讲述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时,先让学生根据有关气候类型的数据统计表,从气温方面比较、归纳不同气候带的差别,然后从降水量上进行比较得出同一气候带内不同气候类型的差别,建立进行气候类型判别的最基本的依据,掌握进行气候类型判别的最基本的方法,为以后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提供前提。
篇4
地图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学中的必备工具,能够直观形象地表达地理事物,把抽象的地理学事物清楚地呈现,使学生从抽象到具体描绘在大脑里面,地图的信息量较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地图也叫做“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传递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由难到简单,轻松的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好地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
地图;复习;成绩
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的重要手段,地理学的最大特征是运用地图、图表、图片的方式来表达地理空间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变化的过程。考察考生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得出结论,地图在考试过程中作为地理考题的敲门砖,对图的信息读不懂,往往得出错误的答案,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学科的考试成绩。根据教学实践得出:
一、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方向就是明确告诉学生一幅地图的方位,一般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考题中的地图会改变方位标出另一个指向标,初中学生在缺乏方向感的情况下错读方位,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根据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体系,转动到遵循一般的判读方法去。
2.图例和注记
是用符号来表示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表达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数量的多少、发生的现象、地理事物的变化等;注记是用文字或者数字直接标注在地图上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3.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以图形结合文字、数字表示,一般绘注在图廊的下方中央。其中以数字表示的为数字比例尺,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以图形表示的为直线比例尺。在地图中,学生对地理空间的抽象思维缺乏,只有从基础的要素进行认识,才能掌握看地图的方法。
二、应用区域地图轮廓巧记地图
在近几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常常把地图和图表作为地理学科综合题的突破口,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地理事物信息。教师在教学及复习中应加强对地图剖析和图表信息的解读,锻炼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利用好课本中的地图和配套教材的填充图册训练,使学生从课本读出信息,并运用到地图,把地图的信息回归课本,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所在空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对地理科学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巧用地图,方便记忆,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这节中,记忆各省级行政区图是本节重点、难点。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像威武的雄鸡,云南像展翅的孔雀,山西如一片树叶,陕西则是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台湾似香蕉等通过这些联想记忆,加深学生对地图轮廓的记忆。再给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就知道了位置,为地理学的学习和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重点知识为复习体系,构建知识框架图普,提高知识整合创新能力
地理试题中的考点、重点集中在认识地图,了解地理空间。地球自传和公转、天气现象、工农业发展变化、资源、社会生活、气候变暖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测试学生是否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做到学以致用。根据题目的变化,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以课本原理为基础让学生读懂记牢地图,做到图文结合,把原理运用到地图分析,把图形的信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构建出知识体系,才能达到提升学习地理的技能。
四、认真研究《云南省初中学业会考地理考试规范》图文结合讲授法
考试规范是教师上课复习的指向标,是评估教学实践的测量,是作为升学的参考根据。用图形图表结合文字讲解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进行复习,在区域中找出差异和共性,如英国和日本相同点,都是亚欧大陆岛国、中纬度沿海发达国家;不同点:英国是大陆西部,海洋性气候、资源丰富、以畜牧业为主;日本是大陆东部,季风气候、资源匮乏、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以类似的方式比较区域地图可以让学生对图中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深入而清楚的认知,为学好地理学打下基础,在考试过程中得心应手,获得优异成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领会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价值,培养创造能力。把握每次上课的效率,规划对知识的复习结构,优化教学手法。系统性复习,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以到达良好的复习效果。
作者:韦启良 单位:广南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伍惠萍.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12).
[2]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张洋.石万凤.地理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N].学知报,2010-07-05B08.
篇5
1.教学内容的评价
课堂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一种服务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同年级学生的共同学材。它所反映的重点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而未必是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课堂敎学内容是依据课标并基于学情差异而选定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它除涉及知识与技能外,还涉及地理思维的方法策略和地理学科思想,其内容的呈现逻辑不拘泥于教材的编写逻辑,通常是对教材内容再加工的成果。评课者应着力评价授课者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水平。
2.教学策略的评价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地理教学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教学策略,但在实施这种教学策略时必须高度重视保持地理学科特色,尤其要注意地理学科逻辑与教育逻辑的有机整合,充分关注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性逻辑关系。例如,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分组学习,第一组归纳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第二组归纳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第三组归纳福建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第四组归纳厦门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由于这四个区域是由大到小层层嵌套的空间关系,课堂进行组际汇报交流时,学生必然会发现各组结论中的共性与差异性,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把握自然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教学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学科逻辑与教育逻辑的整合/如果让四个小组分别研究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的气候特征、亚洲的河流、亚洲的地形,随后各组再进行课堂汇报交流。这种教学设计就只重视教育逻辑,而忽视了地理逻辑。因为本节课学习的是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各小组分别只学习了自然地理的某个要素,没有把握自然地理的整体特征,没有学习自然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学到地理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而且小组间的交流缺乏交集,难以形成有效争论,无法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当然也无法形成必要的地理素养。
3.主导作用的评价
教师应在创设情境、问题引领、铺设台阶、营造氛围、点评激励、拓展迁移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基于“先学后教”的理念,提供课堂研习的生活化案例,呈现足以引发认知冲突的学习问题,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同伴互助。具体观察可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1)问题的引领能否启迪思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是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二是应有适当的挑战性,三是通过设置相互联系的问题链呈现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式。(2)提供的帮助是否适时适度学生通过自学或相互交流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应讲解。出于应试的考虑,不少教师未经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直接详解问题思路、途径和方法,并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加以强化,即让全体学生简单复制教师的思维过程。这种过度帮助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和学习素养的形成,导致学生难以面对新的问题情境。(3)点评纠错是否鼓励创建归类整合不同观点,充分肯定合理部分,倍加赞赏创新观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确指正典型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拓展性思维训练。(4)学法指导是否具体有效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应注重地理图表解读规范的方法指导;应注重地理观察、地理思维、地理表述的规范化指导。学习方法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等选择恰当的、富有艺术性的学法指导。(5)课堂调控是否得当有效课堂调控主要关注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恰当,如讲与练、个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教学互动的方式、时机和效率如何;教学反馈的时机、方式和效果如何;意外事件处理是否得当。
4.主体地位的评价
(1)学习内容是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的内容过难或过易,都将大大降低学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如在高一阶段,让学生学习解决高考层面要求的地球运动方面的问题,必然使学习陷入困境。(2)学生活动是否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立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理念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活动(包括阅读、思考、动手、交流)显然必须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但不同的学习内容占用课堂时间应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地硬性分割。如有的课型以阅读、讨论为主,有的课型以练习为主,有的课型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判断学生活动是否占据课堂主要时间,应以整体学习单元课堂的总学时为基点较为合适。(3)小组交流讨论是否有效小组交流讨论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的问题必须有讨论的价值,通常是地理学科的重难点知识或是易错易混的知识;二是学生个体必须带着疑问或观点参与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不断产生新观点、新思想;三是交流互动井然有序。(4)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否主要依靠学生活动评课者评价学习效果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地理双基知识、思维方法的掌握情况,更应该关注其获取的途径与方法是否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通过自主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二、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实践反思
篇6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高中地理
地理课改中的多媒体应用,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的改变。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地理知识枯燥,需要描绘的地图信息很多,单纯的言传根本无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具体的地图概念。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些难题,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中讲述的内容是抽象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如地理课程中有关天文现象的教育内容,这些东西必须置身于宇宙之中才能真切地看清楚,需要直观的立体图像才容易理解,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现代化的信息教育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这些图片资料做成动画展现出来,可以让学生进入一种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中。再如“地球的变化”,这也是地理课程中比较抽象的一节。利用多媒体可以表现出“断层和褶皱”“岩石加速”等抽象的变化过程,加上一些语音的配合,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1.重点学习
地理课程中有许多重点的课题,有时候单独依靠教师的讲解,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吃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化的固态知识动态化,化繁为简,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易于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原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长江的水系图,用闪烁的亮点表现洪水的主要来源,并进行对应的批注。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图表,能非常轻易地讲解和介绍给学生。在幻灯片结尾的部分,还可以添加一些因为洪水原因发生的森林破坏事故和水土流失的影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具体、形象、直观、清楚的表达,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知识。
2.提高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坐标准确地落实到地图上面。比如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课题中,针对学生看图、分析图和用图能力很差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套“西北地区的自然概况”,重在描述它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自然概况”缺乏相关的文字说明,可以加强学生看图能力的训练,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地图直观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在讲解本课的时候,笔者总共用了17幅西北地区的区域图、35幅景观图和3段旅游录像。在读图能力的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出西北地区的几大特点和学习重点。数量繁多的图像转换只能在多媒体的硬件设施中实现,读图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良好发展。
3.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整合的技术手段是多媒体的另一个突出的优势:给有限的空间增添无限的知识容量。尤其是对于任务量繁多的复习课来说,知识容量大的特点非常突出。复习课是地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总结和归类,整合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在复习的时候,因为复习的内容数量多而杂,教师在整合的时候会因为时间问题导致整合的质量下降,影响了学生复习的质量。利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把知识结构、对比的图像和参考的习题等表现出来,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知识的整合质量,以此提高了复习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4.因材施教
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较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不同进度和深度的课题知识,有利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高效地吸收知识,把因材施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比如在讲解“长江丰富的水能”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三级地势的知识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缘由,然后教师根据长江干流的平面剖析图总结归类。面对其他班级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把平面剖析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以不同的顺序应对不同的班级,可以很好地提高教材教育的能力。面对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把握非常关键。
总体来说,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提高地理的教育质量,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中学地理教学领域中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最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倪才英,钟丹,曾珩,等.高中地理课改利弊分析――从新旧教材比较谈起[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0,(03):173-175.
[2]郭敏昌.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课改下的改进初探[J].课外阅读(中旬),2011,(12):297.
篇7
【关键词】地理 教学 联系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80-01
地理教学是教师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其内容是人类长期从生产和生活中积累、总结和研究的地理知识,实质是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掌握地理规律,目的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指导生活行为。地理知识是生活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其价值体现在运用。
一 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中学地理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使学生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二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当前中学教育大多只重视考试成绩,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涉及较少。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认为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也过于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二 地理教学的困境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认为地理难教,学生也认为地理难学,地理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1.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
地理知识虽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脱节。在高考压力下,为了学生取得好成绩,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整理出一套使学生取得高分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纸上谈兵”;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死记硬背,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分离,学习过程“味同嚼蜡”。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生活中却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能运用自如,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无用,对地理学习没有兴趣。
2.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生认为地理难学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一是由于他们将所学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分离,学习过程枯燥;二是由于学生生活地域相对狭窄,生活经验有限;三是一些地理原理和规律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四是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覆盖广,涉及物理、政治等多学科,对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认真整理和总结,知识之间容易混淆,难于理解。
三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的途径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地理教学要把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教师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和创新,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教学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创设现实生活场景
中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主要源于居住和生活的乡土地理环境,学生身边的地形、气候、河流及居民生活等都可成为地理教学的生活场景。在讲解“等高线表示的相关地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理解等高线,认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貌,再让学生用橡皮泥做出常见地貌类型的模型并标注出等高线,再对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增强对等高线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联系乡土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在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场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2.教学过程引入生活经历,捕捉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平常留心观察和思考,会发现身边许多生活现象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素材。“水平地转偏向力”学生难于理解,但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由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的旋涡或旋风。在对该内容教学时向学生设问:你看到的旋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这样以生活现象作教学素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同学难感知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北方的同学也难以体验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在进行“气候特征及成因”教学时,以学生所在地的气温、降水为教学切入点,再结合当地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知和理性地思考。利用生活的经历和现象对知识进行分析和迁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由感性向理性深化。
四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将教学与生活联系,不是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教学既要联系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1.联系生活要有针对性
联系生活要具体和有针对性,学生的生活经验,一部分是对学习有利,另一部分是对学习不利的。地理教学要选择对学生学习有利的生活经验,避免把联系生活局限在获取生活经验,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而忽略了地理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学生虽然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2.联系生活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篇8
2017年高三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高考命题的趋向更加注意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了能力型和应用型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针对考生存在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不强;自然地理难点知识理解困难;文字表述不准确、规范等问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应关注
①紧扣考试说明,运用图导法全面系统地复习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地理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扎实知识体系,考试才有源和本。
②有针对性地做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不搞题海战术。
二、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1. 史地班1个26人,物地班2个52人。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好,但大多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属于中后学生多,前头学生少的情况。
2. 普遍存在对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特别是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读图综合题却无丛下手。
三、本学期复体思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学期进行第一轮复习抓基础落实图
1、抓住重点骨干知识,突破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复习过程中不留盲点,重点放在梳理知识系统,强化知识的逻辑性与层次性。
2、重视主干知识,训练掌握出现率高的知识点。
3、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
4、教学研究上关注课程改革,研究高考,提升质量。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必然会对高考模式和高考内容产生影响。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势和走向,会在坚持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适当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因此我们要求同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备课讨论交流。在教学与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十分注意联系生产、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高三的学生时间很宝贵,只有科学有效的安排好课堂,才能减少浪费。因此要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做到讲练结合,单元过关:解决好以讲代练问题,学生懂的不要讲,从而提高效率。
另外,近年来江苏省地理高考命题强调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在难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备课组教师及教研组的老师都要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作为教学与复习的参考。
2017年高三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
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轮复习强调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2017年高三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 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XX--20XX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篇9
[关键词]有效提问提问技巧有效性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在地理教学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重要。教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结果,而更应是方法、工具。设计学生的“学”比设计教师的“教”更重要。那么,如何帮助学生选择突破问题的切入点,帮助他们从已有知识的积累中迁移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出自己的学习障碍,以获得相对的提高等等,都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能否及时提供有效性提问显得举足重轻,因此,探讨一下问题设计很有必要。
1提问式导语的设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地理课堂的开头处进行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能让学生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进入新课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思考,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充分体现。
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很多地理现象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体会到 的,通过创设切实的情景,让学生从认识身边最必备、最基本、最直接的地理现象开始,即“有用的地理”,寻找其隐含的地理规律,让其在意识到地理的趣味性、重要性的同时,开始把地理学习拔升到一个科学实用的高度,进而树立起科学正确积极的地理学习动机,更好地引起学习者的关注与思考,更好地推进地理教学的实施。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用一段常见的天气预报,在介绍完天气预报后,教师则紧接着对学生发问:“预报中的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时候,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老师讲什么了。至此,教师则轻松正确地将学生引入了一个新的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开始新课的讲授了。需要注意的是:提问要具有适宜的难度和深度,不宜太简单,但也不宜太难,提问最好是学生在学习前解答有困难而学习后运用所学知识、经过思考后能独立解答的。
2有效性提问内容的确定
设置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重点知识的掌握、难点的突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永远存在着想教什么、应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和实际学了什么的矛盾,即教情与学情的矛盾。新课程要求我们将教材内容教学化、现实化、生活化、体验化。通过学理推敲让“想教什么”与“应教什么”统一,然后方能理清“实际在教什么”,通过迁移拓展才知道“学生学了什么”。
所以地理教学提问首先要在内容选择上下功夫。要精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发展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内容提问,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来领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把教材中的观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行为,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讲地球的运动时,可以结合昼夜变化、四季差异以及南北半球寒暑假不同等生活常识来设问帮助理解。其次要突出把课文中的知识植入日常生活中,围绕衣食住行等方面发掘问题、超越课文、指导生活。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来提问、探究、深化文本内容。如地理教材正是通过学习一个大洲、几个国家和地区来总结学习内容、方法,要求学生由此推广,来了解其他大洲、国家和地区。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要使学生对所问有所思,思后有所得,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问过算完,应注意避免提一些简单的学生不假思索就随口而答的问题。
3有效性提问的层次性
教学提问在选择对象时,应注意尽可能扩大提问面,提问不应只集中于少数几个学生。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因为不同学生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有快有慢,理解程度有深有浅。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问题,让那些反应速度快、理解较深透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问题;为基础稍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在必要时给予暗示指导,使其在课堂中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以鼓励他们走出困境。这样,生活体验强的学生会对地理越来越感兴趣,他们认为还有很多知识有待学习和研究,不会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基础相对差的学生也会对地理越来越有信心,从而更加热情地积极主动学习地理。
比如讲到高中课程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老师边问边讲:1、“地球的形状像什么?”2、“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圆而不是圆?”3、“地球的运动除了改变地球的形状外,还造成了哪些地理现象?”这样的问题设置具有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参与,都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开发,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教材重难点在有效性提问中的体现
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往往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害点。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处巧妙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思维凝聚在这些知识点上,从而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点。
例如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的第一章宇宙环境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的意义产生。为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把握,可提出启发性问题:假如黄赤交角变大为45度角,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以及温度带的变化如何?学生们经过讨论思考得到了答案。同时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假设黄赤交角变小后的情况又如何?通过这样的设问和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正确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在这里,教材的重点就是所授内容的重点,也是技能训练的重点,它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于此处设问引路就能更好地讲解重点,突破难点。
5重视有效性提问后对学生的科学评价
提问不但是学生了解自己有关学习程度信息的一种方法,更是教师获得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在问题提出后就立即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的评判“对”或“错”,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流畅”时,就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换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很显然,这样做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还有可能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正确的方法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地听完学生的回答,同时要注意随机应变,切勿过早定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若有困难,教师要随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提问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引上正路。另外,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明显错误的回答教师可以另请其他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回答错误的原因。提问后应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分析,学生可以据此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根据情况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举例:如在讨论“是否存在地外生命”时,有学生提出:“火星曾有过生命。”结果引起大家激烈争论,讨论几乎无法进行。这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整顿课堂秩序,使讨论终止,而应保护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首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再抓住学生的思想灵感,顺应地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把争论的焦点指向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上,以起到及时调控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交流、讨论的教学组织目的。在这里,教学提问的目的是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是为了督促、检查、巩固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应以鼓励为主。
总之,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任何学生的学习与进步,都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存在着成长的阶段性。在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各种不同的有效性提问,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促进课堂互动、优化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1]新教育新理念系列丛书 ――窦桂梅主编G632/40
[2]地理课堂有效提问初探――-赵春玉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兴趣;习惯;能力;乐趣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地理知识,学习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向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即从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爱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呢?在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等名言无一例外地说明: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探寻,深入研究。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兴趣基于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有需要,他就会热心观察接触这件事物,并注意探索其奥秘。稳定的兴趣能使人观察得更加细心,想象力更加丰富,记忆更加深刻,意志进一步加强,人智力活动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科学家爱因斯坦从5岁起就对罗盘非常感兴趣,终究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幼年时就对动物充满好奇心,引导他跨入生物学研究的殿堂,创立了不朽的进化论理论。
吸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次难忘的野外观察,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是一个设计精美的课件,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甚至是任课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幽默风趣的讲解等等,都可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创新教学艺术,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以便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养成积极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
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努力做到“习惯成自然”。为了使他们做到既能在课堂上积极学习知识,也能在课外主动完成作业巩固旧知,还能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地理知识,养成及时“消化”知识的好习惯,我对七年级的九位学习成绩相当的学生做了个实验,进行了研究。让九位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三人,让三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记忆同一节课的重点知识。第一组三位同学当堂记忆,花10分钟时间就能记住这节课的重点知识。第二组的三位同学在第三天用了15分钟记住了这些内容,第五天最后一组的三位同学用了19分钟才掌握了这些知识,实验结果一出,学生笑了,我趁机问学生:“这三组中谁花的时间最少?谁的效率最高?”这个结论不言而喻,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要想花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一要注重课堂知识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二要及时复习巩固,防止遗忘。这样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记住主要点并能完成作业,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养成了积极学习地理知识的好习惯。
三、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眼睛”。很多地理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而获得。甚至有人说:“学地理就是学地图。”地理地图教W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十几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告诉我,地理学习中老师为学生创造合适的空间,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使用地图,养成读图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地图呢?首先要知道中学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地图,有政区图、地形图、植被类型分布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对于地图主要是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阅读地图的时候,应先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这幅地图的名称,接着阅读地图上的图例符号,再根据图例符号在地图上找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根据地理事物的不同特点和分布规律记忆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分布情况。我们在地图上可以分析、归纳、总结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等一系列问题。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形下,学生也能自己从图形中获取很多信息。
四、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地理学科的学习也不例外。最重要的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包括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因为这种积极学习的能力,才是老师孜孜以求的,也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任重而道远,等待我们不断地求索向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