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04:1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篇1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篇2

地理学科在文科综合中,是一门比较接近理科的科目,既需要人文学科的广博,也应有理科学习的思维,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一、提高整体梳理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地图的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地理中的图片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地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总结归纳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比较法

比如,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自我检测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摘录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推理、分类、总结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地理成绩的方法一、手脑并用,图文并茂

学习地理最要紧的是在头脑中要有两张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首先搞清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各个省份的具置、形状、地理特征等。除此之外,还要学会画图,如气旋与反气旋、地形剖面图、折线图等。经常练习画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于图样的精确理解,在遇到类似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作答。

二、梳理脉络,突出重点

学地理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背只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解题时,一定要对题意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所问的问题要切中要点,切忌答非所问。地理是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类文似理、识记与计算并重,理解与熟稔同在,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方法的得当,内容上要合理的取舍,熟记重点,主攻难点,清楚考点,方能取得制高点。

三、夯实基础,方法得当

复习地理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自然地理的底子打好,做到乱熟于胸的地步,透彻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复习人文地理的基石,而且人文地理很多题目都是从自然地理中衍化出来的。自然地理知识很容易与历史的某些地域联系起来,综合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有了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作铺垫,再去复习人文地理时就有事半功倍之效,在解答具体的地理习题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注重积累,强化理解

篇3

一是牢记史实。考前1-2个月,再扎扎实实地将《考试说明》范围内的历史史料认真背诵记忆,这样可以有效加深对考点的理解,在心中形成一定的历史知识结构网络图,增强考生的考前的信心。

二是讲练结合。 练是实际操作,通过练习才可以看到本人的真实水平。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中考试题的出题走向、把握重点、难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创设考试的环境,以考试的要求、标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后一定要认真听取老师对试卷的评讲,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是横竖结合。 竖的方面,要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的方面,

一是要把握同一时期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现象问的相互联系。通过横竖结合,学生才能把中外历史以及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考试中才更有信心,遇到难题才会处惊不乱。

二是要将历史的复习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现在我市实行的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综合”考试,比如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孩子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孩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比如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古文知识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

再如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孩子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同样,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也是他山之石。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诸种联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是中外结合。 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教材是分别编写的,上课时也是分别讲解的。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顾此失彼,破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按历史事件的事件脉络,比较联系,对照复习,整体把握,中外历史比较考察这是历史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对于中外历史的结合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寓中国史于世界史的复习之中,视世界历史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族人民共同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弄清这些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这是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一项重要的手段。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记笔记 学习效率

高中与初中相比,知识结构有很大变化,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很多初中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或对单一题型反复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即便不太用功的学生,其成绩也不会太差。但到了高中,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都有了较大变化,并不是简单地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的。

有的人认为:“记笔记就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地罗列和摘抄,很浪费时间。”这是对记笔记的错误认识。其实,有实验表明:刚听完课,能记住知识的80%,过了48小时之后只能记住10%。这说明记笔记是很有必要的,记笔记有很多种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注重书写笔记的方法和格式

记笔记要记单面,采用提要式记法,不仅要按照教材的知识脉络,还要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分出几点来。有的知识可先分成大段再分成小段,做到分层记录、脉络清晰。上课时主要以听讲和理解为主,在教师书写板书时,要简略地记下大纲、思路和疑问。对于教师的总结,在记笔记时要用词简洁,可用代号,听、看要结合,不能一字不落地记,可用不同符号标注出重点、了解、理解的内容,以便课后反思与复习,只要自己能看懂即可。课后把教师讲过的内容整理完毕后,先回忆一下,再默写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把答案归纳成小点后再进一步熟悉,如果忘了,可翻阅笔记,但做题时不要把笔记放在一边,当遇到不会的题时再翻阅笔记。

二、彩色笔标注法

我要求学生准备一套彩色笔,根据每一个知识点的考试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了解、重点背诵、单选、大题。对于定义,常考的那几个字可以用红色笔来书写。如“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其中“常年”“一定”就是关键词,要用红色笔写出来,课后复习时,着重注意这几个字就可以了。“暖流”的定义:海水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对于这个定义就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定义,而应用等温线图展示出来,其中寒流用蓝色表示,暖流用红色表示,还可以把等温线与纬度的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纬度低的地区温度高。这样,知识点和考点就有效结合起来了,避免了只是把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做题却得不了高分的问题。

三、重新梳理教材知识结构

人教版教材,结构清晰、明朗。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有些知识点只需了解,有些知识点只需理解,而只有一部分知识点才需要重点理解、掌握、背诵并拓展。对于文科而言,答题时不需要全用原话,只要答出采分点即可,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听讲和理解,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教学中,第一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水体,介绍了海洋水是主体,占全球水量的96.53%,这种常识性知识,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也就没有必要写在笔记上了。

四、教师补充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新课改之后,对于知识点的考查更为灵活,让人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和补充。如在“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课教学中,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但练习册中却有很多关于这一知识点的习题。因此,我在讲课时,一边画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一边总结规律,提出风海流的定义,让学生加深理解;一边在板图中画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即风海流的方向最终与赤道相平行,而整个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的形状类似于数字“8”,大洋中低纬度洋流,以大洋为参考,西暖东寒,而以大陆为参考则相反。我把学生的总结制作成了表格,以便学生在课后把课上板图中的内容直接填加到笔记本中这一知识点旁即可,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

五、补充知识点对应的典型题

很多学生对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考试时却得不到高分,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或是做题方法不正确,不能把知识点和多变的考题进行有效结合,我总结出了学生的几个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2)审题过程不细致;(3)信息提取不全面;(4)解题思路不清晰;(5)语言表达不规范。针对以上问题,我把做题的方法又做了总结:第一,审题。审的是什么?审的就是图中的经纬度、典型地区的轮廓和形状。第二,找关键词。看看题中考的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是后者与前者相比,还是前者与后者相比。第三,借助选项给出的答案来分析这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再去做题。我让学生用单面儿记笔记,背面儿进行例题补充,把平时在练习册上遇到的比较好的典型题写到对应知识点旁边。如果图比较简单,应尽量手绘,如果图和图例非常复杂,就可以把练习册中的图直接剪下来,粘到笔记本上,且文字部分要详细解释ABCD四个选项,如A为什么是正确的,考查了哪个知识点;B为什么是错误的,怎么改才是正确的。起初按这种方式做题,学生会感觉很费劲,速度也很慢(每个选项都涉及多个知识点),但经过两周的练习后,学生就会发现,这样做题可以反复巩固以前的知识,进一步熟悉知识点,当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就可不用再翻阅笔记了。

六、编小口诀帮助记忆和理解

地理知识体系庞杂,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做题时还有很多图像,涉及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是文科当中的理科,所以背诵时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有技巧地背,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编一些小谚语和口诀,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学习“商品谷物农业”这节课时,分布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和俄罗斯,但这些国家中又有好几个国家和其他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分布国家重复,所以,我就编了一个拼音口诀:美、加、澳、a,o,e……这样既好读又好背,还不容易忘。对于“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无三里晴,地无三里平。”这类谚语,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七、成果展示

经过了一个月的训练,学生都能按我的要求自觉记笔记了,90%以上的学生能从记笔记中收获成功。通过记笔记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理清脉络,找出错误原因。每次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总结试卷。在试卷总结课上,80%以上的问题已通过查阅笔记、反思理解、小组讨论纠正过来了。不仅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提高了,其他学科成绩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