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13:3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中考知识考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篇2
我认为地理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应做好日常教学和考前复习两个重要环节。
一、从基础教学抓起,培养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首先,要在教学中把握课改动向,理解课标要求,力求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是提高地理成绩的前提。要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就要让他们感觉到地理知识不是空洞枯燥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就在我们生活中。因此,我在教学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讲地球公转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影子长短、昼夜长短的变化;讲天气气候时,让学生从自身感受理解天气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习聚落与环境时,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我镇村庄分布情况,分析造成各村庄规模大小不一的因素,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切实感受到地理是有用的。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改变学生只重文字叙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建立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教会学生看图、读图的技能,养成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习惯。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在地图教学方面采用的方法有:
1.看图填图
课堂充分利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把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强化空间概念。
2.动手绘图
动手绘制地图和示意图是地理思维内化和呈现的过程,能加强对地理事物分布的记忆和对地理特征的理解。比如,绘制海陆分布图、国家轮廓图、中国地形图、中国铁路线分布图等。尤其在会考复习阶段,建立专门的绘图本,便于学生积累复习资料。
3.识图析图
要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步骤和方法,先看图名,从而弄清图的内容;再读图例及其分布,掌握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总结图中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逐步提高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注重对地理现象成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区域地理部分,明显地贯穿着一条主线:位置(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项分析能力从七年级下册《亚洲》章节开始应逐步培养并加强。《亚洲》单元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方法指导到位,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理解东南亚的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欧洲西部发达的畜牧业;日本、俄罗斯工业的分布;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自然人文的差异等。
二、充分做好考前复习,提高综合解答能力
科学的复习,是中考会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三轮复习法。
一轮复习集中全力通教材。虽然是紧扣课本,但应和新授课相区别,避免简单重复课本,重要的是理清知识脉络,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在复习时按课本编排的章节首先整体把握知识框架,以图表的形式理出知识结构,构建章节的整体概念,以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主要知识。为避免学生在复习中产生倦怠心理,在通教材的过程中尽量采用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照知识框架,自己找出考点掌握课本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教材及考点的把握也很重要,备课时应仔细对照课标及考纲要求,分清主次。对一般性问题和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点到为止,重要考点和学生掌握的难点问题,要精讲多练,比如,经纬线及经纬网部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
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地理中考面临四本书的复习,很多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为分散,二轮复习可以打破教材顺序对四本书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大致归纳为:(1)地球与地图;(2)地形气候河湖与农业专题;(3)自然资源与工业专题;(4)地理计算专题;(5)图文材料时事热点专题。专题复习使综合地理与区域地理相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统一,学生不仅理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掌握了对这一类问题的解答思路。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对比和类比,在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等方面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分析原因,掌握规律。
三轮复习以做模拟题为主。结合中考指导,进行实战练习。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读图用图、材料分析题的练习。通过模拟实战,一方面做最后的知识漏洞检测,更重要的是把握试题风格,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而努力。
篇3
一、展示目标
1.目标制定依据:考试标准+参考历年中考考点
由于考标的制定兼顾知识点、情感渗透、考试范围可控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考试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延展性。以前我是把原文直接展示给学生,后来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办法通过展示的目标搞清楚哪些知识点是自己必须掌握的。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合理整合考试标准,整理成学生容易读懂的文字;第二、挖掘课标中的隐含重点。那么,哪些知识是课标当中隐含的重点知识呢?历年的中考考点就起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
2.展示形式的量化
在目标的展示形式上,历史组总结了图片展示法、关键词突出展示法。尽管展示形式不同,但作用应该有两个:一、给学生看:我该学什么。二、给教师看:预设这节课的效果,不同的学生对于这节课,最差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以前的1;1实践当中,我只重视了第一点,而忽略了第二点。因此,我觉得,在讲课之前合理分析班级情况,以百分比的形式来量化考试形式,即让学生明白了自己最低的掌握标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总结检测中评价自己的课堂效果。
二、自学检测
1.合理把握检测时间
历史的一节课自学检测加上反馈一般在15分钟左右,检测过长,会导致课程前松后紧。甚至难以完成正常的课时任务。所以,并非每节课都必须要完成自学检测中的所有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班级的整体水平、试题的难易程度等选择检测题目。而自学过短,基础稍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速度。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恶情绪。
2.检测的反馈方式
历史学科的检测方式一般以抽查部分学生,同时PPT展示展示正确答案为主。班级100%的学生检测都得到了反馈。
三、合作解疑
1.合作解疑≠中考的重点考点
个人认为合作解疑不仅仅包括中考当中的重点考点,还可以设置具有承上启下或感情升华或拓展思维的问题。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设置了“电力与蒸汽动力相比较具有那些优点?”即联系实际生活也让学生明白了电力取代蒸汽动力的必然性。
2.合作解疑方式
合作:指互相配合做某事。例如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可以分成三个大组:结合地理知识找所经历的大江,大山等,指出的路线;以老的身份讲解在中的故事,让学生感悟精神;报道中的重大事迹,如、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另外一般是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四、激励引导
引导: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
我认为教学当中的引导应该是在老师的启发下使学生的思维向教师已知的知识点不断接近过程。同时,在这个引导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存在教师“激励”的情感方式。
1.图片式引导
这样的引导方式,历史的很多课程当中都可以应用。形象直观的历史图片(或课本插图)能生动的再现历史的事物。如用河姆渡居住“杆栏式房屋”和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作比较,让学生思考他们房屋的不同点,这样的房屋有什么好处?学生从直观的图片当中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答案。
2.行为引导
在教师讲课当中,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是教师的动作(行为),其次是说话的声调,最次是说话的内容。用一个简单的动作通常也可以很快捷的引导出问题的答案。比如《》的公开课中讲解五口通商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如何能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这个危害性之大,把门打开了一个小缝,比喻成五口通商之前。接着打开了大半个门,比喻成五口通商之后。学生马上就会想到“门”开的越大,涌入中国市场的商品就更多,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的白银也就越多,危害就更大。
3.文字材料补充
适当的补偿材料,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更加明确。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可补充英国在北美实行的《印花税法》,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不合理的殖民统治是不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4.阶梯式引导
学生的思考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如果带解决的问题很难,跳跃度很大,学生的思维就会出现断层。此时,教师可以把很难的问题设置成有梯度的几个小问题,依次让学生解决。比如在处理“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时候,先是问学生“中世界的欧洲,国王的权力是不是至高无上的?”引起学生比较国王与教皇权利的比较(学生会思考究竟哪一个更具权威?),然后,通过亨利四世去卡诺莎城堡祈求教皇原谅的故事可以得出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在引导的过程当中,教师的个人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再有效的引导方式,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激励他们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五、总结检测
一、总结方式
1.顺口溜法:
如《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总结:一起起舞,来克星顿;一起骑牛,独立宣言;一起齐去,萨拉托加;一起把酸牛奶喝掉,美国独立。(包含知识点: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美国建国;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3年美国独立)
2.数字法:
如:《古代科技与文化二》可以概括为:一个科学家阿基米德;一个史诗《荷马史诗》;一部悲剧《俄底浦斯王》;一部故事集《天方夜谈》;两个建筑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3.表格总结法:如《蒸汽时代的到来》可以利用表格归纳时间、标志等。
4.线索总结法:即常规板书总结。
二、检测
篇4
一、微课应用于数学教学的优越性
微课是根据课本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的学习要求,把教师的讲解过程录制下来,形成一段视频,从而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有强烈的“解惑”功能,突出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针对性强,内容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精练,形式喜闻乐见,使用方便并有一定的娱乐性,让学生在轻松欢娱中学习知识技能。随着科学的发展,移动网络已经进入校园,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在校园里随处可以用到网络,享受到教学资源。而微课的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数字化的特征更适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学习者可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给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供有利的条件。把微课引入数学课堂已成为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二、中考数学复习微课的主要类型
在实际教学中,各种知识点、考点、例题、练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制作成微课。中考复习型微课是指针对中考总复习考点开发的一种视频教学资源,它的开发和设计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探究、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对数学学科而言,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型微课
一是对某些需要重新建构知识框架的内容作介绍,罗列知识点,形成思维导图,明确重点难点、考点,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复习学习的知识,做一定的准备,引导学生复习知识,也起到重新建构知识框架的作用。如微课《数与式》以课件的形式形象地展现知识的框架。如:
二是对重点考点进行讲解。学生学习能力各有差异,会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课堂教学知识。基础知识型微课为课堂上掌握不到位的学生提供多次学习的机会。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如微课《与圆有关的性质》,以课件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与圆有关的性质知识点结构框架:弦弧圆心角?A周角;具体知识点框架结构呈现如下:
圆弦:垂径定理圆心角、弧:三者之间关系定理圆周角: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此微课通过一题多解,巩固考点和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框架。应用圆有关性质的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同一道数学题,既可以开拓解题思路,巩固复习知识,又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中巩固知识,体会知识结构体系,感受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运用不同知识解决同一问题,有利于完善知识结构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并最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纠错型微课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很多知识点看似懂了,但应用起来却容易犯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高频错题制作微课。这样学生能根据错误的不同按照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纠错学习,有的放矢地获得知识、方法、技巧等全方位的纠错辅导,使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学困生纠错难的问题,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益,弥补了课堂集中纠错针对性不强的弊端。
3.辅导型微课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及测试反馈的情况,将各种中考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解答题等的解题方法制作成辅导型的微课。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选择适合的微课观看,就有思路可循。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现把一些微课截图展示如下:
4.操作演示型微课
这类微课主要针对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动态再现完整的操作过程。如:专题复习《尺规作图》,制作成微课,在视频中要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并把细节、动作在视频下放大。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正确进行尺规作图,也便于学生正确模仿,对学生的指导性更强。现把微课截图展示如下:
三、微课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
一个微课就是一份视频数据包,因其短小而容易复制、传播与下载,目前,拥有U盘、mp4、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数码产品的学生较多,家里有家庭影院、电脑等条件,学校里有电脑一体机、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可以直接网上观看,也可以下载随时播放。
1.学生课外观看,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需要,可把教师录制的微课复制下来。能上网的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载到电脑、智能手机、iPad、家庭影院等数码设备上观看,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益,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统一观看,共同学习
将已录制好或者下载处理好的微课直接放到教室的一体机上,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播放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微课虽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但是在课堂中合理地使用微课既能补其某种不足,又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微课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3.网络共享观看
教师除了自己制作的微课,还可以在网站上选择合适的微课进行加工,形成一个个系列,可以通过博客、微博、QQ群的资源上传和下载,与同行们、学生们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学习。
篇5
【关键词】舟山市 2012年学业考试 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4-02
2012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舟山卷)社会·思品第21题,依常规选取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内容。该题材料选取简单明了,新颖别致,图文并茂,又富有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问题设计形式多样,考点指向明确,突出重点,对教学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真题再现
21.(9分)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北纬30°中国段,西起日喀则地区,东至浙江舟山市,记者自西向东一路走来。
1.请从纬度带的划分角度,说明30°纬线的特殊性。(2分)
2.图中A、B标注的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请完成下表。(4分)
3.记者自西向东拍摄到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场景。
请按示例完成空格: 洞庭湖畔稻花飘香舟山渔场千帆竞发 。
这些场景印证了《历史与社会》中的什么观点?(3分)
二、主要亮点
(一)材料选取好
简短的文字说明提供了有效信息。“北纬30°”、“日喀则”、“浙江舟山市”等关键词为问题设计埋下伏笔。且让舟山考生倍感亲切,一下子拉近了与考生的距离。放在非选择的第一题,缓解了学生答题的紧张情绪。地图片段的选取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暗合了《考试说明》中对该专题内容一条重要考点——“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该考点能力要求高,教材中无固定章节阐述,考察该考点对命题人选取背景材料的要求自然就很高。
(二)考点把握好
三个问题设计都紧扣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考点中的重要知识点。第1、2问都体现了考点2“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要求,第3问则体现了考点9“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考点8“比较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考点10“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三)梯度体现好
该题设计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本题总分9分,平均得分5.3左右,得分在7分以上者占四成左右,3分以下者占1至2成,从中可看出该题的梯度体现还是很好的,既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毕业需求,又能为高中段学校尤其是重点高中选拔优质生源。
三、存在问题及失分原因分析
该题对考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对那些只会死抠知识点,平时不注重思维能力训练和知识迁移的考生来说,往往理解问题不够准确,答非所问,造成失分。
(一)第1小题存在的问题及失分原因
1.审题不清
“从纬度带的划分角度”是回答该问题的前置条件。由于审题不清,往往忽略此要求,使许多考生答成了热量带的划分或30°纬线所处的热量带,从而造成失分。另一种审题不清表现在错误地回答了这条线上的各类奇观作为“特殊性”,从而造成失分。
2.表达不清
考生语言组织能力差,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无法将正确答案落实在卷面上,也是该小题失分的又一主因。其实该题对知识点的要求非常明了。只要知道纬度带是怎样划分的,就很明确地知道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但“分界线”三个字却难煞了许多人,非常简短的答案绕了很多圈,就是答不到点子上。
(二)第2小题失分表现及原因
该题失分主要是考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回答问题缺乏针对性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基本概念不理解,掌握不牢
“主要地形区”的概念不理解,回答出现严重偏差,很多考生把“地形区”写成了地势特点,“西高东低”等。“气候类型”理解不到位,不能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回答,对北纬30°所处的热量带回答错误或根本就没有回答。
2.识图能力差,不会利用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
图中A明显标在了“川”字的右边,很明显该区域属于四川盆地或成都平原,B在安徽、湖北、江西交界处的长江干流上,很容易可看出该区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但大量考生只回答“盆地”或“平原”,回答缺乏针对性、完整性,造成失分。
(三)第3小题失分表现及原因
该题的失分在于审题不到位,对题目要求没有完全吃透而盲目作答。另外,学生日常思维训练不到位,思维僵化,不能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性的观点,不善于归纳、总结。
1.没吃透题目要求,盲目作答
这一问题有两方面的答题要求,题目指向非常明确。一是自西向东,空格中所填内容必须处于洞庭湖以西,且在30°纬线上;二是必须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场景。
失分考生的答案主要有:(1)所填区域偏离30°纬线;(2)描述的区域特点不属于生产生活场景,而是描述自然风光;(3)描述区域生产生活场景不具特色。
2.不能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性的观点
很多考生不理解“观点”的含义,它是结论性句子,很多同学得出的观点不简洁,而是照抄书上的整段话,如描述我国地形、地势特点,或描述我国气候特点,答案完全与题目要求相背离。
四、对今后命题与教学工作建议
(一)命题建议
1.注意材料与问题的契合,切莫误导考生或引起歧义
该题材料选取就是我国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因地形地势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考生思维很容易误导至从地形、地势角度思考作答。
篇6
一、认真复习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政治的考题从大体上可分为基础知识题和应用题。不论是哪一种题,都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十分熟悉。因此,在中考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要认真、仔细、深入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读。全面掌握知识点,切不可留有知识死角。其次,要下工夫将未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清楚,求得明确要领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第三,将概念、原理纵横梳理,形成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建立起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的网络结构。第四,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清楚、准确的"图景"。
二、要讲出知识的规律
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没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是不可能的。因为练习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应用性,要在练习中总结各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规律。
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政治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材料来源于"我国四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领域,因此,要讲活时政热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五、学会放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社会政治科目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有很高的要求,但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总是难以割舍“包办”的心态,总是尽一切可能地告诉学生有关知识点在某本教材某页的某段,其实这是在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试着改变以往的做法,让学生自己查找教材,然后鼓励自主阅读。虽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但我认为值得,因为学生在经过思考和其他同学的纠正后,反而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更深刻了。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能更好地理解考点及灵活运用知识
六、注重设问,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提高兴趣的途径有很多,课堂就是一个重要阵地,在复习课上我认为一个善于设问的老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复习课上我做了一些尝试,享受到了认真设问带来的点滴喜悦。比如,在分析中国近代逐渐落后的原因时,我没有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近代中国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而是问:“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 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一个伟大勇敢勤劳的民族,中国的落伍完全是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造成的。’你们认为呢?”稍做改变的问法马上引起了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注意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去想一想,一旦想出来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当然,让学生想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则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篇7
从2012年高考选做试题的总体水平来看,各省的选做试题着眼于生活,着重考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2012年高考地理选做题目,考生可以深切感受到高考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切实关注。
考点一环境保护
从2012年高考地理选做试题的分布来看,各省有关环境保护的试题集中考查了土壤盐渍化、城市内涝、水源地保护、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城市生活垃圾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典型例题】(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草沙(见下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订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试题分析:试题材料给出了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近百年来的变化情况,并且配以示意图。据题干信息分析,饮用水源地变化也恰好发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年份。1928年,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上海市人口增加,需水量也迅速增加,水源地也就由苏州河改到水量较大的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形势大好,上海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加,下游水源污染导致主要水源地改到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以后,黄浦江上游沿线工业发展逐渐成熟,用水量大且污染较重,水源地被移到长草沙。由此可知,上海水源地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用水量增加和水资源污染。
结合水源地变迁的两方面原因,针对水源污染,解决措施应该是防止污染,对于已出现的污染事件要积极处理,降低水污染的危害程度;相对于用水量增加,可以从制度和经济上开源节流,即制度上鼓励节水,经济上采用阶梯水价、增加节水设施等。
考查内容:该题主要考查了上海市水源地变化原因及水源地保护措施。
能力要求: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文字、图片信息中分析出随着上海经济发展水源地不断变化,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方法和技巧:读材料,时间变化是一个突破点。该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能从水源地变化总结出其变化的规律。水源地变化的目的是保证水量充足,水质好。
易混易错点:由于不具备一定的近现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年代不敏感,考生容易漏掉水源污染这一原因。
考点二旅游地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旅游地理侧重于培养考生的基本学习技能,以及考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以达到考生对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及保护等充分认识,积极参与的目的。2012年高考有关旅游地理的题目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是最为突出的考查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旅游资源的保护又为这个发展平台提供可持续性。这样的考查既符合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形势,也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同时也为未来旅游地理试题的命题提供了一个指向标。
【典型例题】(2012・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2)针对该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答案:(1)旅游资源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答对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试题给出了我国某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对旅游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据图可知,该地景观类型多样,既有自然景观(如瀑布),又有人文景观(如艺术长廊),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地域组合好,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同时,该区域的沙漠景观具有独特性的优势。对于我国东部发达经济区的居民来说,通过各种媒体或者在文学作品中了解到的沙漠景观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其增强了该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但是,沙漠生态旅游区又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可恢复性差的特点,所以在开发该地旅游资源的时候,最首要的是要保证其生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性。人们可以通过节制开发、针对性保护等措施积极保护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考查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能力要求: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图片信息中分析出图示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组合状况;根据隐性信息――沙漠景观具有独特性,分析出该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该题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出该旅游区域的开发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方法和技巧:图片信息是重要的突破口,准确解读不同旅游资源的类型是解答该题目的关键。
易混易错点:考生读图能力差,对旅游资源类型分辨不清楚,难以有效认识图示地区旅游资源集群状况的优势。
考点三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2年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相关题目集中考查了飓风、洪涝、干旱、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考查内容主要是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范措施。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既是当前社会所出现的现实问题,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些题目,高考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典型例题】(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甲为地震。(西邻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带。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制订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加强防灾教育和培训。
试题分析:试题给出了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自然灾害类型和防治的措施。据图判断,甲灾害主要分布在美国西侧太平洋沿岸,恰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乙灾害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为大西洋飓风频发区。
考查内容:自然灾害的分布及防范措施。
能力要求:获取信息和推测地理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图示信息中区分地震灾害和飓风灾害,并且能够提出防范这两种灾害的有效措施。
方法和技巧:掌握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是解答该题目的突破口。
易混易错点: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能区分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
通过对以上题目分析容易看出2012年高考地理选做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趋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从以上代表性题目容易看出,地理选做题目的设问基本以常规方式出现,主要考查了考生对基础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2.以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为背景。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中的上海水源地保护,山东文综卷中的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以及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中的飓风、地震的防范等都是现实社会问题,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篇8
地理学科在文科综合中,是一门比较接近理科的科目,既需要人文学科的广博,也应有理科学习的思维,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一、提高整体梳理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地图的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地理中的图片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地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总结归纳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比较法
比如,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自我检测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摘录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推理、分类、总结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地理成绩的方法一、手脑并用,图文并茂
学习地理最要紧的是在头脑中要有两张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首先搞清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各个省份的具置、形状、地理特征等。除此之外,还要学会画图,如气旋与反气旋、地形剖面图、折线图等。经常练习画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于图样的精确理解,在遇到类似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作答。
二、梳理脉络,突出重点
学地理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背只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解题时,一定要对题意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所问的问题要切中要点,切忌答非所问。地理是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类文似理、识记与计算并重,理解与熟稔同在,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方法的得当,内容上要合理的取舍,熟记重点,主攻难点,清楚考点,方能取得制高点。
三、夯实基础,方法得当
复习地理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自然地理的底子打好,做到乱熟于胸的地步,透彻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复习人文地理的基石,而且人文地理很多题目都是从自然地理中衍化出来的。自然地理知识很容易与历史的某些地域联系起来,综合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有了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作铺垫,再去复习人文地理时就有事半功倍之效,在解答具体的地理习题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注重积累,强化理解
篇9
关键词: 初三思想品德 复习方法策略 两轮复习
初三思想品德的复习,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复习好了,老师获得了名誉,学生收获了满意的成绩;如果复习不好,老师的能力受到怀疑,学生的升学受到影响。但复习时间只有短短四个月,而且内容是五本教科书和大量的时事政治,所以务必探寻科学的复习方法策略。
根据复习的时间,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应把复习从整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两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时间:2月中旬―4月底)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因为受心智发育水平的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较浅,学而不知其意的学生较多。另外,由于学习新知识的时间跨度很大,第一轮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距离复习最长已过了两年半,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大多已遗忘。因此对第一轮复习的目标十分有必要定性为熟悉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一步,让学生读书――再熟悉教材,加深理解教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等。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均可在课本中找到,中考思想品德考查的范围也很少超出课本,所以抓好课本是达到理想复习效果的保障。但初中学生自制力不强,学习缺乏自觉性,不在老师的监督下很少有认真读课本的。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最好利用早读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
这种读书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指定专门章节。
学生一拿起课本,就会产生这儿需要读,那儿也需要读的感觉。如果老师不指定固定内容,他们就会无所适从地乱读,达不到读书效果。因为教材一个单元设定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每天阅读一个单元为宜,学生既能读完,又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先阅读事例,再阅读观点(知识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教材编排的体例,往往遵循着先事例后观点的规律,这一规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先阅读每一个知识点前呈现的事例,这样学生才想读,在有兴趣阅读事例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再次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例后面的总结性观点,然后反复阅读观点,这属于理解加阅读的方式,能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思想品德课本八上中,有“两代人对话”这部分内容,与父母交往的艺术是复习重点。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观点,要让学生先阅读观点前冒失鬼毛毛的事例,阅读后学生自然就会知道应像毛毛那样有艺术地与父母交往,然后阅读观点,印象肯定非常深。
第二步,建立单元知识框架体系――达到复习的全面性和联系的快速性。
学生知道了知识体系以后,重要意义在于高屋建瓴地、全面地知道知识层次,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学习某个知识点,否则容易丢三落四、顾此失彼,也很难认识到该知识在知识体系中应有的地位或作用,也就无法知晓学习的重难点,降低学习的针对性。掌握了知识体系,不仅能复习基本知识和重点知识,而且能在遇到相关题时迅速地联系到与此有关的所有知识,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和快速性。
第三步,练习――增强运用意识,提高运用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应配以一定量的练习,练习的范围以一个单元为宜,不能逐课练习,以节省时间并增强巩固的针对性,宗旨是通过练习再回顾复习过的单元知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加深印象和增强理解,形式是以选择题、简答题、涉及本单元知识的材料分析题,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联系。这一阶段的练习最好不要涉及跨单元的内容,在所有单元复习完以后,再练习跨单元的内容。
第二轮复习(时间:5月初―6月中旬)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初中三年思想品德学科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在识记的层次和理解的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考所涉及的考题不只是考查某一单元的知识,而是跨单元考查,还考查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社会热点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增强了创新意识,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第二轮复习必须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增加应有的必要的难度,实施与中考要求相吻合的适当的拔高。
第一步,专题复习。
仔细研读每年思想品德的中考题,不难发现材料分析题都是根据当年的社会热点来出题,因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表现在知识层面上必然牵涉到方方面面的考点,每一方面都有探究的价值。为了应对较为复杂的材料分析题,做到全面而准确地解决这种中考的把关题,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进行专题复习。教师要在深入钻研当前社会热点与重要考点的结合的基础上,准确地选择专题。如“民族团结专题”、“国际交往、战略与基本国策专题”、“交往合作专题”、“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专题”、“权利与义务专题”等。
专题选择之后,首先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回顾一次基础知识,这种回顾在每节课所占的时间不能过多,一般不超过5分钟,既能防止遗忘,又能提高专题复习的效果,然后教师展示基于社会热点的以材料为平台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联系和归纳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训练思维,发展联想力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从根本上学会学习。
第二步,时政学习与拓展。
思想品德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表现在运用大量的实例与时事政治阐释概念和原理,还表现在考试中实际联系理论,即通过实例与时事政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加强时政知识的积累,努力将时政与考点进行有机结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记一段时期以来发生的重大时事,因为中考试卷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直接考查时政的考题,而且要以时政材料为载体,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理解程度、运用能力,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如,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的召开是2010年的一个重大时事政治,在第二轮复习中可以结合这一时政拓展出以下问题:(1)这次亚洲体育盛会的举办说明了什么?(2)盛会成功举办的原因有哪些?(3)你想成为其中的志愿者吗?为什么?(4)怎样做才是一个合格的志愿者?这种时政学习与拓展方法,做到了回顾知识、发展思维、提升情操的有机结合。
第三步,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不要为训练而训练,目的在于运用知识的同时查漏补缺和提高应试能力,减少非智力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寓教于乐 游戏 地图贴近生活
初中地理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的一门新学科。虽然对它不了解,但是充满好奇。很多学生之前就对地理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诸如为什么我们的白天是美国的黑夜?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馒头面条而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呢?学生的好奇心正是她们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点。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读,然后告诉学生哪里是重要考点,之后就是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用来应考。学生对其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不理解的、认识模糊的,更不会有兴趣深入探索研究。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死知识。需要学生不断探索研究,体会其中奥秘。地理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一个地域,可以研究它的地理位置,研究它的气候,研究它的文化,是一门需要发散思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是主导,而应该是引路者,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活跃的教学方式如果引入课堂,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教于乐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很多教师误认为只有幼儿园,小学生需要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其实不然,孩子们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初中生也不例外,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动脑。教师就要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创新出一些游戏学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从现在青少年比较喜爱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中寻找灵感,比如《最强大脑》中就有一个记忆图片和京剧脸谱的环节。在学习中国地理中国政区图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选出最强地理大脑,先用投影仪将准备好的标有中国各个省份名称的地图投放在幕布上,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疆域的形状,然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快速记忆。最后将没有标注省份名称的地图展现在大家面前,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指着说出省份名称,看看哪个学生记住的省份最多,让他讲解记忆地图的小窍门,提供给其他学生做参考。还可以借鉴《奔跑吧兄弟》这档娱乐节目中的方法,教师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大组,分别是红、黄、蓝、绿、橙。然后派出任务,任务就是每组的学生代表依次凭借自己的记忆在教师画好的铁路路线图上标注出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名称和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每一组标注完毕后,大家都要指出有几处错误,用正字在一旁标记。最后看看哪一组任务完成得更好,评出最好的组在所有学生面前夸奖他们,达到在全班参与互动的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自信心的目的。无论哪一门学科在每一个单元的末尾都要进行总结与归纳,这样才能使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脑中更有条理,更容易在复习的时候找到重点。那么就可以模仿一些选秀节目如《我是歌手》,选出每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先将班级学生分组,派出代表参与地理小博士的竞争。然后让他们在下课时间准备好自己归纳的知识点,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以老师身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整理的这一单元的知识点,然后给学生稍作阐释。每一个参赛学生讲解完毕,由全班学生举手表决谁归纳的最详细准确。最后由老师上台总结,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弥补欠缺,做最后的总结并宣布谁是这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所有的游戏学习法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倾听者,不能参与课堂学习,怎么可能激发出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呢?将知识融入游戏当中就像把一颗糖放入无味的清水中,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还会更具有表现自我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都不能背离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用更生活化的语言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学中国人口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小例子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例如在上学路上挤公交的时候好多人一拥而上,去食堂打饭要排队好久。这样会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深刻体会到中国的确是人口大国。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政府官员,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能想到提高国民的素质,也会联系自身,提高自身素养。在区分气候和天气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如果不能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就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问学生夏天会不会经常买雪糕?冬天是不是几乎每天穿羽绒服?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长时期的大气的综合状况就是气候,而天气是短时期的大气变化。一般不会十几天连续下雨或者下雪。这样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就能进行很清晰的区分。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举一反三的地理思维。中国的气候类型大体上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的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五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这些气候的名称,而且要联想它们的成因。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温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等,另外要联想这些气候的特点,热带季风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高山高原气候是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等,同时要联想到它们的分布省份和地区。举一反三,一下子对应掌握三个知识点,思路清晰,不会混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每一位学生都不是“被学习”,都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地理知识的研究,形成自主学习的心态,调动每个学生的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的创造力,那么每一堂课都将是高效课堂,初中地理也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少霞.中国地理教学技能.2009.8.
- 上一篇:劳动保障季度个人总结
- 下一篇:酒店楼面季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