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13:3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还包括高中必修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许多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读图认图判图能力需要加强。因此,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既将世界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落实到位,又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起来,帮助学生搭建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熟悉必须掌握的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特征,发现问题,并制定区域发展策略。

区域地理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并与高中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知识整合,理清复习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区域地理搭台,高中原理规律唱戏”,是近几年文综地理考试题的重要特点。初中地理中很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与高中地理有联系而且有所深化,因此在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时要注重与高中有关知识的衔接,既要对初中知识稳扎稳打,又要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做好准备。例如区域地理中的经纬度、地形的形成、世界与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知识点都要与系统地理紧密结合。

每个区域的地理知识复习可采用以下学习模式。

1.区域范围和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重在分析典型特点及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地形的类型及分布,地势,典型地形区,影响等;

气候: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影响等;

河湖:主要河湖的水文及水系特点;

自然资源:主要类型、分布、影响;

其他:植被、土壤、自然灾害等。

3.人文环境

人口:人口数量、分布、问题等特点及原因;

经济:经济特点及发展条件,以农业、工业、交通为主;

城市、环境问题等。

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每个区域都基本上按照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水文等)、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交通、居民、城市等)逐个落实并找到联系,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整理。这样学生在复习每一个区域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思维方向,就不会感觉知识又多又杂、难以识记,同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二、突出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

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特征的描述和区域特征成因分析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由于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各不相同,造成了区域间的差异,因此如果应用比较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国家的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进行对比,就能发现不同区域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把握每个区域的特征。比如,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的地理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美国与巴西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经济特点、工农业的比较;日本和英国从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农业、工业等的比较;非洲气候与南美洲气候特点差异的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南美洲40°以南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的比较;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差异及原因;我国和美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异同;我国东南沿海气候与纬度相似的撒哈拉沙漠气候成因的比较;德国鲁尔工业区等传统工业区与硅谷新兴工业区区位因素的比较等。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可以采取画图法、填图法等

学生复习地理,最常见的弱项就是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差,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后,可采用画图训练法。具体来说分三个环节:首先画轮廓图。对于重要地区,分析其轮廓特点,形状较简单地把它默画出来;形状较复杂的,用纸覆盖在区域地图上,描画出区域轮廓;然后添加一条或两条整数的经纬线,标出经纬度,这对掌握区域位置很重要;其次填图。在轮廓图上,把一些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名称填注到相应位置上,如主要国家、山脉、气候、河流、城市等,要求默填,且填写规范、准确;第三析图。即分析图中各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如分析城市、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联系等。经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地图训练,使学生清晰地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状况,在脑海中形成图文并茂的区域地理概貌。

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可以发给学生相关的空白地图,指导学生填图,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在图上,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及时巩固、训练学生的空间分布知识和用图、填图、绘图、图文互换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利用空白图进行单元知识总结的能力。

篇2

山西省怀仁县云东中学038300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1.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2.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3.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4.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5.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6.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6.1"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6.2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6.3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

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篇3

关键词:区域地理;地理备考;教学策略

区域地理部分是高考重点考查部分,在高考地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知识点繁多,各章节知识点自成体系,而试卷所呈现的题量又不足以覆盖整个知识体系。所以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的题目十分常见,成为高考出题的主要套路。但在近些年的高考中,并没有直接考查所熟悉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以陌生国家或地区为背景,给出图文材料来考查考生的能力。这一方面是一种减负,因为不再过分要求对几个国家的各种地理事实的准确识记,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加大了难度。它突出能力的考查,加强了对宏观把握、读图识图、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从近三年的新课标卷来看,每张试卷的主观题都至少有一题是给出一个新地理区域来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在笔者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对新情景过于陌生,导致对这类试题的惧怕,不敢下笔答题。在答题中也只敢写一些自己所记忆过的知识,不会结合材料,导致分数很低。笔者认为,考生不能对这些新的地理区域完全陌生,完全不知道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而盲目地去应对这些新地理区域下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准备,应该在区域地理的备考过程中完成。

在高中学习的区域地理,一般以初中的地理事实为依托,运用高中所学的地理原理。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种种原因使得大部分高中生的区域地理事实基础不牢,使得在高一高二的区域地理教学中普遍以教授地理事实为主,甚至将高中原理所适用的区域的现象也要求识记。这显然是淡化了对地理原理运用在地理事实上的教学目的。而在区域地理的备考环节,不应该简单地重复对地理事实的要求,而应该更注重地理原理在具体区域的应用,着重锻炼在区域情景下,如何利用所学的原理来解释地理现象,同时关注高考对区域地理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才是高效的。

【经典例题】(2014全国新课标2卷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如图1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这道试题就是以亚洲为背景来考查自然地理知识的。背景是熟悉的北亚,这道试题并没有在区域定位上为难考生。也有很多考生在备考时对这一地区所发生的凌汛现象做了复习。但题目所问的并非是凌汛。三道试题都发力在对地理现象的原因解释上。力求考查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思维能力。这道试题由于背景熟,所以答题易上手,但正由于题目背景熟悉,导致考生直接按照固定模式不仔细审题,加之题目信息量大,所以很容易导致题目答不全。

在第一问中,如果考生能从沼泽定义(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出发,加之题目所给的条件(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和平时所学知识(此地多凌汛)就可以完整得到满分。

在第二问中,在所学知识中,惯用的通过植被覆盖率作答已无法奏效,但考生在充分解读图文信息后,就可以从河流侵蚀、沉积角度作答,从而得到较高分数。

在第三问中,通过材料解读,可以得出水中营养物质含量低与纬度高、水温低的特点,但无法继续作答,这时就要借助题目分值所给暗示,挖掘河流与河口地区的水文特征并与题中所给的水温和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相对应,从而得到因结冰期长和北冰洋营养物质少。这也是本题的难点所在。但试题答案也是可以通过合情的推理结合所学推断出来的。

附参考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笔者反思】通过这道经典试题可以看出,在熟悉的背景下,仍有新鲜的问题可以考查。并不是说简单地识记就可以解决问题,很多考生都知道鄂毕河有凌汛,结冰期长,却无法正确地在答案中写出,这并不是识记没有到位,而是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没有完整的地理学科思维,无法准确清晰地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这道题可以启发出我们在区域地理复习备考中的一些方法。

第一,注重高中地理原理运用于初中地理事实之上的训练。[1]在区域地理备考中,不光关注地理事实的识记,还要运用高中所学地理原理,解决地理现象。侧重通过历年高考题考过的区域,锻炼描述阐述事物的能力,自主分析其他显著地理现象,以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第二,注重地理思维能力。在学习区域地理过程中,往往以某一或某两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备考中,要宏观地从地理的区域性角度出发,以一个区域为单位,着眼区域整体性,同时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目的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第三,注重图像的识读认读,培养读图能力。[2]对图像的认读是一项基本能力,对图像识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考试中得到的信息量的大小,也直接影响考试分数。尤其是区域地理问题,所给的图像尤为重要。但在备考中,由于所学地区已经十分熟悉,往往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读图,从而导致复习不高效。所以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读图识图,还需要把某一地区的不同地图对照起来,组成一幅地图,从而做到融合多图为一图。

【新题赏析】(2015新课标2卷36部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图2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2)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这道试题的两个问题比较常规,第一问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之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故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而根据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结合生活即可答出防范问题是蚊虫叮咬,疫病(高温湿热)中暑,晒伤(太阳辐射强)等。第二问则考查工业联系,通过材料(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所示,可以得出有关机械制造、钢铁、管线等和铁路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均可获益。

附参考答案:

(1)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3分)

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蚊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3分)

(2)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4分)

【笔者反思】通过这道新题,可以看出,高考并未放松基础识记部分,考查的世界气候分布图也属于高中地理学科的重点知识。同为一套试卷的同一出题位置,也沿袭了之前的风格。在第二问出现的考查联系的内容也值得我们关注。从这道题中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区域地理复习备考中的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第一,对基本识记内容特别是有关高中部分的要落实。在备考过程中不能放松识记内容,往往识记内容在高考中得分并不高。但在备考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往往不能把初高中所有地理事实全部背诵下来,此时就应该重点注重高中知识。此外,也要注意高中原理的镶嵌,不能不知原理应用而盲目添加背诵。

第二,要有“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在复习备考中,要有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能准确定位所考的是哪一区域下的地理事物,有些问题就可以解决,或者说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十分丰富的考生地理成绩不会太差。但在有限的时间中,大量提升区域地理知识是不现实的,因为无法短时间识记大量的知识,就算能记下来也是无法灵活运用的,而高考考查的不在于知识量的大小,而在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在短时间内需要掌握“一定”的定位能力就够了。

第三,适当采取对比不同区域的方法进行复习。在高考中,由于试题量不大。比较的题型因为可以考查较多的知识点而受命题人青睐。在复习中有所训练,重点是掌握这种问题的分析方法,锻炼地理思维能力。

总结上述方法,区域地理学在于三点。第一,不盲目求多,精确重点知识,真正落实好识记,对所知道的地理事实能够运用。第二,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会读图识图与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明确考查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参考文献:

[1]梁玉霞.区域地理复习中认知结构的整合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Z1).

篇4

关键词:高考;地理;复习

一、一轮复习,重视基础稳步提高

1.研读考纲,明确高考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研究近两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便会明确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如此,在高考一轮复习中便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待当年的考试说明公布后,只需与前一年的进行对比,将新增的内容加以重点补充复习即可。高考命题内容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它是在考试说明要求的范围内抽样检查,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这就要求必须用考试说明来指导全程复习,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弄清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特别是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主干知识。

2.夯实基础,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分为三个版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区域地理是载体,自然地理是基础,人文地理是落脚点和归宿。任何的高考地理题必然先提供一个地理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接着便向学生提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作为考查内容,最终一定会将落脚点归结在“人”的层面上。一轮复习重在夯实基础,教师要带领学生将高考地理所涉及的三个版块详细复习到位,做到无死角、全覆盖。

3.梳理思路,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和考点琐碎而零散,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洒落,要想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必须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将一颗颗散乱的珍珠用绳子串起来。

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首先需加强地理学科内部的综合,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其次,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还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强,要注意与思想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联系。例如,时间的计算、太阳高度的计算等,需要数学的计算;光合作用、岩溶作用、酸雨的产生等都需要应用化学知识来解释。

因此,复习时,不仅要将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的、纵向的对比和延伸,而且也要跨学科联系,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考生能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体系时,他在解题时就能全面、综合地分析和回答问题。

二、二轮复习,狠抓重点各个击破

1.高频考点,专题复习重点突破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参照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的复习,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高频考点,如区位因素分析、可持续发展观念。针对高频考点,我们要通过重复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内涵和实质,通过专题复习来突破知识难点和重点。

2.强化训练,系统总结方法技巧

实践出真知。通过强化训练,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某一类型题目的解题套路和答题技巧。如,资源类问题,其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其解决措施则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进行回答。系统总结各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技巧,将帮助我们在面对任何地理题时都能胸有成竹、思如泉涌。

3.查缺补漏,综合提升迎战高考

在第二轮复习的最后期,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做一个全面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查缺补漏,综合提升以迎战高考挑战。

三、考前复习,注重规范有分必争

1.回放考卷,狠抓错题重点出击

在高考的前夕,学生应停止做新题和难题,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试卷的回放上。将总复习以来的所有考试卷分门别类整理好,集中时间浏览所有试卷,对于曾经做对的题可以走马观花一笔带过,但对于曾经的错题则应驻足反思,找出当时错误思路的症结所在,再用正确的思路对其进行实时解答,借此也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知识是否全面。

2.注重规范,培养良好答题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答题需要特别注意规范性,答题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点:(1)字迹工整、布局合理;(2)知识全面、语言专业。字迹是一个人的第二外表,一手漂亮的字能让阅卷教师感到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教师的评分尺度。答题必须全面,否则会因知识点的缺失而丢分,同时必须强调在高考答题时务必使用科学、规范的专业术语,否则会因表达不力而无辜失分。由此可见,答题时一定要注重规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很有必要。

3.劳逸结合,身心健康决胜千里

学习是件苦差事,尤其在高考冲刺阶段。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紧张的复习同时,注意劳逸结合,注重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应该继续参加早操、间操,适度进行体育锻炼,练就强健体魄;另一方面,应该主动邀请心理辅导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减压,用平和的心态应对高考。

篇5

(一)目前困扰教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就相同问题不同版本教材所用的例子是不相同的,比如区域地理中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人教版是以荒漠化的防治与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例,而其他版本教材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湿地保护等为例,那我们复习中是否要作加法,把这些内容补充进来。我觉得对于教师,是应该讲的,但如果都补充,显然时间是不够的。

(二)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在刚上高三时,很多学生非常不适应,反映说,高一高二没有这么忙,学习也不是这么费劲,感觉平时上课很轻松,最后考试背背就行了,怎么现在老师上课讲的都是从前没有学过的。

(三)备课组活动有效性低,基本停留在事务布置或工作分工上,缺少真正有效和全员参与的研究和讨论。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对新课程及新高考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依然在老教材和新教材之间犹豫,在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徘徊。

(二)不了解新高考的考试信息、考试动态,对新课程高考考什么、怎样考不清楚。

(三)对学生及其学情的研究和把握不准,教师讲太多,占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了解学生的想法,讲解没有针对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备考的策略

(一)注重基础、科学传授,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地理教师有了自己的兵就要想办法带好他们。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现状,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起点低一些,要求适当些,不要急于求成,把教学中难度大的先放一下,在注意教学内容完整上做文章。教师要善于整合适合自己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知识模块,按照能力要求,采用下列知识系列1(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系列2(自然地理+人文+区域地理),系列3(自然地理+人文和区域)等等,教师选择好教学顺序对所教学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选择的是学生如何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如何形成学生学习地理习惯和方法的过程,也是如何培养学生获得各种地理能力的过程,最终如何形成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的过程。

(二)重视地理基本能力的培养

学习地理不仅仅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相关的地理能力。那么需要哪几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1)读图、析图的能力。该能力要求学生从各类地图中获得相应的区域地理信息;(2)处理图表和数据的能力。利用图表和数据归纳和说明相关的地理原理和理论知识;(3)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概括和解释的理论方法;(4)自学的能力。自学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课本外的东西,补充课堂上学习内容的不足,增加更多学习素材,开阔学生视野。

(三)研究领会新课改背景下的命题设计理念

1.注重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1)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2.注重考查学习方法

(1)空间定位的方法;

(2)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方法;

(3)区域比较的方法;

(4)案例分析及论证方法。

3.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1)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

(2)试题情境设计选用实际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4.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

(1)试题设计选取被普遍关注的全球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2)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能力。

5.体现地理学的前沿性

(1)地理学研究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2)地理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考复习冲刺阶段要树立重点、难点知识,学生熟悉考点,掌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内容、要点以及层次,切实做到准确、系统、深刻,依据教材、梳理考点,在梳理过程中着重解决那些记得不准、理解不深、似是而非的问题。比如书本知识和课本插图要记准,特别是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褶皱、断层、板块学说等。这些都是历年常考的知识点。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就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的认真程度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者学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提高和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者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很认真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的,如果学生学得很累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教师能用最简单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时间、方法和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自由发挥,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用最少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努力探索着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都给地理学科及地理教育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河池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育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地理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少数民族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按照高考的划分,地理属于文科,在广西的高考中,地理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占100分。而语文、数学、英语都各占150分。所以,人们都把地理当副科看待。相当的一部分学校都鼓励学生学理,理由是理科院校录取的分数低,而且声称理科院校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这样导致一些学校压缩地理上课的课时,给理科让路。其结果就是地理教育似乎是越来越差。一个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或者考上大学,甚至东南西北都无法分清。在一些学校,学生从高一开始就严重偏科,对于文科,通常是上课听听,其他时间根本不怎么学,到了考试,临时突击,背一背,考个分数了事。学校的领导只会不断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似乎也只能上课时,不停的讲,把知识强硬灌输给学生。只是提高了学生暂时的分数,真正的教学有效性、培养能力,根本无从谈起。

由于种种原因,地理这门学科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一直偏低,学生的平均分数也比较低,究其原因,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存在的客观原因。

在现代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升学和就业成为家长思想的两种表现。民族地区群众对子女到学校学习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偏激思想:一种是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群众认为学习地理、历史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没用,既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又不能带来现实的利益,学生回家后也没有一技之长;第二种是有条件和盼望让子女读好书的,认为学习地理这种科目没有出路、没有用,导致学生严重的偏科。所以在教育法制尚不健全的今天,在民族地区群众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的大环境下,地理教学也显得很无力。

1.2存在的主观原因。

所以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少,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实际并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来自其他科目退下来的老师,教学能力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所以初中的地理课程几乎不上课,学校和学生长期把地理划分到“豆芽科”,正是这种尴尬的学科地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和家长到了高中仍然认为地理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所以地理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平时多用方言进行交流,说自己的民族语言,这给阅读地理材料和图表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连一些简单的文段和区域地图都看不懂,而高中的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文理知识交叉,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地理本身学习也确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畏惧心理,认为学高中地理很难。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普遍比较差,举一反三能力和思维变通性较薄弱,这与我们教师的传统地理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一般的过程是:复习上一节的旧知识讲授新知识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这种地理课堂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控制。但是,在此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是学生自己思维的成果,因此,这种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是被迫的接受。我们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这种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来教导我们的学生,使我们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这些都需要我们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的地理老师好好的加以思考。

2.提高民族地区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2.1转变教育观念。

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地理课堂,以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在课堂上多创设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2明确理解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民族地区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要充分认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不同,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容易分解成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孤立的系统。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虽然贯彻“人地关系”的主线,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的独立性仍然偏强,不利于体现现代地理的人文化、社会化倾向。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自然地理为基础,这种新指导思想必须贯穿教材的始终。一方面,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必须大量删节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不再偏重各自然地理分支的相对完整结构,将一些自然地理分支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人类活动的基础,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也必须删除与“人地关系”关系不大的人类活动的内容,不强调各人文地理分支的相对完整结构,将人类活动按照不同的需求层次重新调整和组合,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加明晰。因此,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可持续改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进步,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整合,将这些现代地理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以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为主的章节之中。

2.3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地理课堂环境。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十分有利于学习地理的课堂环境。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现代地理教学气氛,改变“教师满堂灌”传统课堂形式,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我们地理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要加强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互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意设计优化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传统的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高中地理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和老师都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中解放出来,实现开放、开心的地理课堂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慢慢地喜欢学地理。

比如:上地理课时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我们老师争论;课堂地理老师提问时经常要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吗?”“除了课本上的这几点还有哪些?”“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少数民族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越来越自信,从而也锻链了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老师要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少数民族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有时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要入乡随俗,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民族学生怕错和自悲的思想负担。

教师要以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及控制课堂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如能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应变、能否对学生答问的正误作出准确而快速的判断);还要有和蔼可亲的教态,和学生平等相待,使课堂具有师生共同探讨的浓烈气氛。

2.4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教学模式的更新。如今“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在各学校仍屡见不鲜。特别是教育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该现象特别严重。教师的主角地位,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每课必“滔滔不绝”,让学生听“懂”而非学“懂”,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地理课的兴趣逐渐丧失。因此,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引进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开发课堂树立独立创新的学生观,应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学习知识的研究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自我个性的塑造者。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好精讲关,让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在时间充足的活动中互相感染和沟通,以达到感情的共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学习的能动性才能被激发。

(2)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变革。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运作,主要解决的是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的问题。有效教学评价的设计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工作:第一,就评价类型的确定来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评价类型。比如,根据评价实施的时间,可将评价分为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第二,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评价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应包括具体行为(包含具体行为的目标被称为表现性目标或表现性标准),让评价者根据这些行为判断目标是否实现。第三,在评价的设计中,评价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的,不同类型的教学评价所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第四,评价方法的选择是依据评价内容而定,常用的评价方法是测验、观察、鉴定和调查等。第五,评价工具的选用旨在支持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需要相应的评价工具。比如,测验法对应的工具有试卷、答卷纸、答题卡和评分标准;观察法对应的工具有行为检查表、等级评定表和学习日志等。

2.5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法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解决另一问题可能是无效。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课的内容、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多参与合作讨论、实验实践等地理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构建“教师导、学生探”的现代地理教学模式。每一节地理课要重视精心设计的导言,把本节地理课的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在地理课堂上我们地理教师要利用多种多样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状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好知识,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自信心,在课堂上多创设贴近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所设的问题是学生求通而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答时,我们教师再从生活当中加以引导,共同揭开其中的奥秘,则将大大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2.6重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联系生活实际、国内外时事、少数民族乡土实际、学科间联系,及时补充最新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亲切感、趣味感和紧迫感。

比如“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让学生在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地理课程资源。这种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地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地理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而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要多多加以吸收,并利用到我们的现在地理教学当中来。

2.7注重开放性地理教学,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

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比如在“环境问题”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本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

2.8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提取地理信息。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使用地图是地理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图片,它们不仅能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教师要注重这些现成的学习资源的利用,引导学生获取图中已知或隐含的地理信息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在与日俱增。为了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专题地图面前多尝试自己制作:有开始,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学生的笔记本上图文并茂,改错本上丰富多彩,多种形式不断开发、激化学生大脑潜力,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区域识别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民族地区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事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