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23:1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媒体设备、图像资源和视频资源为初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生动的知识传播手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利用微课程将所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信息传达,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播。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更多的教师通过寻找不同的微课程来完成地理课的信息导入和教学任务,大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主要对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二、地理微课程特性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知识难度大、内容较为繁杂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枯燥、难学习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因为受到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阻碍整个课堂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地理性知识转化成为图文结合的教学知识,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探讨,从而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程是将大容量的信息通过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传达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动的图文形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到地理教学课程学习当中。地理微课程能够有效地体现整个初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在其中贯彻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内容和综合性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地理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探讨学习。通过信息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知识的相似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三、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前导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授法进行系统性传课,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利于培养具备创新和发现能力的新式人才。而微课程则可以通过前期的视频制作或者图片文字制作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在课程的开头将其作为引导性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观察微课程表达的信息资料后,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节课程当中的知识轮廓,从而为随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老师在讲授世界七大洋四大洲的地理分布状况位置示意图时,则可以利用形象的图形图像对整个世界做出直观性的展示,通过利用图像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能够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到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前期通过形象的微课程演示,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内容,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教学难点和重点做出知识引导

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能否有效地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整个教学任务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做出充分的把握,在整体上带动整个班级内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可以通过将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在微课程中,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能够发现本身知识基础存在的不足方面,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阻碍了初中的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微课程的出现则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带动整个课程目标的正常进行。例如,利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将地形部位直观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同一海拔高度的连线,再讲解等高线的含义,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微课再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程当中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能够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内容。

(三)对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做出形象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往往会应用到某种形象的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描述往往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我们就需要用到微课程当中的动画效果来制作相应的地理现象展示图,这样能够通过动画来对整个地理现象的全部运动趋势做出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整个运动情况。例如,我们在进行描述日常的地质变迁时,通过制作的动画效果展示山体的地质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发生地壳变迁的结构转变,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了解运动情况,从而也就能够了解课程内容当中所要传授的知识点细节。

(四)章节知识总结复习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总结章节性知识。教师通过对前期的课程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制作出能够对前期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回顾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进行章节性知识回顾的过程当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内容的主体脉络,对整个课堂的了解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目前,微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所有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做出充分的总结,然后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点内容转变成为易学的知识点,这样也就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相应的微课程,有效地对课程内容知识做出引导、总结和回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成介林.“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32-33.

[2]陈林杰.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前景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35-36.

篇2

中国教育体制之所以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是因为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承载社会和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教育体制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是全人类的,外国对教育的改革也启发着我国教育模式的转变,所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许多学科的分值、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就初中地理而言,有些学校开始引入微课教学理念,即利用多媒体等电子产品来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攻克,专门针对个别重难点方面进行一步一步的分解,最终使学生理解。微课的生命力很顽强,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在不违背学习本质的前提下,对地理课堂教学换一个方式来讲解,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微课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能会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教育如何改革,教师只需要关注微课对学生学习地理所起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利用微课这一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成绩提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依然是教育学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2.微课教学对初中课堂的作用

(1)打开学生思维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很多知识点涉及到理科的思维模式,但是对于理性思维较弱的学生来说,地理一些知识点十分生涩难懂,教师如果依据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差池。所以把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从声、色、行、光等方面的展示直接刺激学生的视线和思维,引起共鸣和思考,同时可以激起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地球与地图》这一章时,学生分不清经纬线以及宇宙、银河系等一些概念,便可以使用微课讲解,直接展示经线纬线的形状、长短、指示方向、度数划分及大小等,接着展示地球、火星、木星、银河系……依据课本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打开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具体、更形象的学习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型教学模式和理念中,教师应避免让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这样效率并不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而微课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先导入即将教学的内容,引起学生注意力,比如可以提问法(反问法)、抒发激情、创设情境等方法,而如今更为常见的则是微课法,特别是在讲解比较枯燥难记的知识点时,比如教师在讲解《陆地与海洋》时,可以以播放幻灯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海洋、陆地、岛屿等部分,初中生对未知世界会产生好奇心,所以在展示这些环节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有选择的展示,可以选择美丽的岛屿、湛蓝的天空海水、可爱是动物等一系列事物,从而激起学生的吸引力:这是哪里?这是什么?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引入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世界六大板块四大洋等知识,就可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这些生硬的知识,也利于学生的记忆,从根本上提升地理课堂效率。

(3)巩固学生成果

微课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涩难懂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度复习,达到巩固的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将ppt或者视频网址传给学生,学生可以回家进行再度复习,不必担心学生漏掉教师上课所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或者更可行的是衔接即将要讲的内容,由于地理的知识点不同于其他学科,地理是比较连贯性和集中的,教师可以在讲解下章内容时,衔接上一章的知识点,既复习了所学的,又可以因此引入新知识点。比如在讲解《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时,第一节是讲解日本这个岛国,第二节是讲解东南亚国家,教师在制作微课教学时,便可以在开头制作出日本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再度回顾知识,接着依据日本多火山而引入火山国家,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再引入东南亚,同为多火山的地区(国家),这样对所学知识是种巩固,同时也引入即将学习的章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方便学生掌握繁杂知识

高中地理较初中地理来说理论性更强,更强调理科类知识,比如算昼长、夜长、国际日期变更线以及时差时间的计算,但是初中地理的知识点较杂乱,分为很多细小的知识,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点的梳理概括,很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微课的引入可以适当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知识线。比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分布、人口分布、温度带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行政区划分布、民族分布、地形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等比较细杂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来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知识线路,将降水分布图用图片的方式放映出来,同时教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与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大致走向是相似的,教师可以将两幅图片重合,将两种类型以不同的颜色标注,以视觉冲突来让学生记忆这两种的分布地区,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南方地区的福建省为例,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区为湿润区,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等等,这种对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更容易解决学生对知识点混乱不清的问题,提高地理成绩。

(5)提高学生成绩

微课教学不只是适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巩固,同样也适用于解题时的技巧性的分析和理解,对学生掌握常见基本题型和形成独立的答题体系有一定的帮助。由于微课不同于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微课更具有灵活性,是更加科学、合理的对知识的一种讲解,突破了传统板书模式,形成了新型的体系。比如教师在进行期中考试卷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全班学生成绩,分析错题的类型和题目,比如学生经常在经纬度方面失分,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让学生直接明白下次遇到此类题型时应该更加注意,同时可以归纳常见题型,向学生讲解此类题型的惯用思维,依据思维答题,从而掌握解题的关键,答到要点,快、准、狠的答题,直接找到关键点,准确的描述,从而提高题目正确性也节约了时间,最后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一些最容易失分的题型,并将正确解题思路展现出来,给学生形成一种新的解题思维,避免学生丢失不必要丢失的分数。

篇3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实际应用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嗵嵘,促使人们意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因此,逐渐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例如:在初中学习中,地理教学具有规范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地理授课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利用地图展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对知识点进行解读。

一、地图教学一思考能力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地理学习中,基础性的知识点为对地图的认识,对此,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读图或画图的方式,利用直观性的角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加之教师在授课时计划性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式地图结构,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通过循环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视觉、感觉两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全面记忆。初中地理教学难点为:国内的气候条件变化以及相关特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浅析,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仍停留在表层,难以完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可选用地图教学方式,通过地图的形象化表达,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印象。例如:由于我国纬度跨越范围较大、地形结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且在部分地区中仅与海洋遥遥相望,这些因素的存在,形成我国气候条件多样性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向学生阐述我国气候分布类型,即由南至北分别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季风以及温带大陆气候五种(如图1所示),其次结合各个气候类型,讲解我国的气候条件。

二、地图教学――理解能力提升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的转折点,不仅需要对大量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还需对其进行全面理解,特别是地理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难度较高于其它同等类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可采用读图、画图两种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1.读图教学模式

首先,我国的地形类型较为广泛,如高原和山地、平原与盆底等,如教师采用单一的教材解读方式,则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在教学备课阶段,对其相关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搜索,与地图进行结合,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颜色区分,例如:高原地区采用红色,结合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实际图片,对其海拔、温度、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结构进行详细讲解,选用典型人物,告知学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衣着类型等;平原地区采用蓝色,以东北平原或华北平原为例;盆底地区采用黄色,利用四川盆底和塔里木盆底对其进行说明。这种地理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对各国的地形特征进行形象化地导读,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快速吸收与整理。

2.画图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可在教学中利用地图绘制的方式,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再利用图形对其进行详细记录,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对地图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例如:在温度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等客观因素,对其界限与特征进行阐述,即中温带以东北、内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区为主,常见农作物为玉米和大豆等,属于一年一熟的气候条件;天山山脉、河套以及河西走廊等是中温带、暖温带的界限。

篇4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寓教于乐 游戏 地图贴近生活

初中地理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的一门新学科。虽然对它不了解,但是充满好奇。很多学生之前就对地理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诸如为什么我们的白天是美国的黑夜?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馒头面条而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呢?学生的好奇心正是她们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点。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读,然后告诉学生哪里是重要考点,之后就是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用来应考。学生对其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不理解的、认识模糊的,更不会有兴趣深入探索研究。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死知识。需要学生不断探索研究,体会其中奥秘。地理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一个地域,可以研究它的地理位置,研究它的气候,研究它的文化,是一门需要发散思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是主导,而应该是引路者,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活跃的教学方式如果引入课堂,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教于乐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很多教师误认为只有幼儿园,小学生需要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其实不然,孩子们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初中生也不例外,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动脑。教师就要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创新出一些游戏学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从现在青少年比较喜爱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中寻找灵感,比如《最强大脑》中就有一个记忆图片和京剧脸谱的环节。在学习中国地理中国政区图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选出最强地理大脑,先用投影仪将准备好的标有中国各个省份名称的地图投放在幕布上,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疆域的形状,然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快速记忆。最后将没有标注省份名称的地图展现在大家面前,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指着说出省份名称,看看哪个学生记住的省份最多,让他讲解记忆地图的小窍门,提供给其他学生做参考。还可以借鉴《奔跑吧兄弟》这档娱乐节目中的方法,教师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大组,分别是红、黄、蓝、绿、橙。然后派出任务,任务就是每组的学生代表依次凭借自己的记忆在教师画好的铁路路线图上标注出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名称和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每一组标注完毕后,大家都要指出有几处错误,用正字在一旁标记。最后看看哪一组任务完成得更好,评出最好的组在所有学生面前夸奖他们,达到在全班参与互动的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自信心的目的。无论哪一门学科在每一个单元的末尾都要进行总结与归纳,这样才能使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脑中更有条理,更容易在复习的时候找到重点。那么就可以模仿一些选秀节目如《我是歌手》,选出每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先将班级学生分组,派出代表参与地理小博士的竞争。然后让他们在下课时间准备好自己归纳的知识点,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以老师身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整理的这一单元的知识点,然后给学生稍作阐释。每一个参赛学生讲解完毕,由全班学生举手表决谁归纳的最详细准确。最后由老师上台总结,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弥补欠缺,做最后的总结并宣布谁是这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所有的游戏学习法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倾听者,不能参与课堂学习,怎么可能激发出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呢?将知识融入游戏当中就像把一颗糖放入无味的清水中,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还会更具有表现自我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都不能背离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用更生活化的语言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学中国人口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小例子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例如在上学路上挤公交的时候好多人一拥而上,去食堂打饭要排队好久。这样会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深刻体会到中国的确是人口大国。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政府官员,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能想到提高国民的素质,也会联系自身,提高自身素养。在区分气候和天气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如果不能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就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问学生夏天会不会经常买雪糕?冬天是不是几乎每天穿羽绒服?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长时期的大气的综合状况就是气候,而天气是短时期的大气变化。一般不会十几天连续下雨或者下雪。这样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就能进行很清晰的区分。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举一反三的地理思维。中国的气候类型大体上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的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五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这些气候的名称,而且要联想它们的成因。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温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等,另外要联想这些气候的特点,热带季风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高山高原气候是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等,同时要联想到它们的分布省份和地区。举一反三,一下子对应掌握三个知识点,思路清晰,不会混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每一位学生都不是“被学习”,都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地理知识的研究,形成自主学习的心态,调动每个学生的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的创造力,那么每一堂课都将是高效课堂,初中地理也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少霞.中国地理教学技能.2009.8.

篇5

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在哪里,为什么”,尤其是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重书本、抓主干

我通过对近几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命题趋势的分析已经得出,新课改的地理高考注重对书本中主干知识的考查。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于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而老师出高考题也是源于书本,所以一定要抓住教科书这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和基础知识点,基础东西一定要掌握得非常好,考试中才能灵活运用。尤其要注重对书别案例的学习和对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不仅仅是高中课本,初中那部分基础知识也很重要,初中地理是区域定位和世界地理学习的基础。

二、重原理、抓过程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地理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注重过程学习,要掌握自然现象每一个过程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等。比如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影响。

三、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思考,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把平时遇到的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常总结,把知识归纳成一个系统。同时还应养成比较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后的天气等作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作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作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作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四、多读图、勤思考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而且新课改的另一趋势就是地理高考的图像化,近三年的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中的地理试题都加大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考查。据统计,2012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共出现十幅图,出现图的比例远远大于高考数学,因此一定要学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我们要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平时学习中刻意锻炼自己读图的能力。我经常说学好地理要“图不离手”,“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同时要勤思考,注重不同内容的比较和联系。要看出题者都从图的哪些方面进行考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遇图不乱。

五、重规范、有条理

答题规范、有条理是文科综合得分的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规范做题的能力,以提高得分率。一定要规范语言,尤其是综合题。要想不丢分,一定是要规范,而且一定按照顺序,一个都不能差。系统性、条理性特别强,这是将来地理试卷发展的趋势。把所有学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必须有系统,有条理,这样才能应用得心应手。同学们还一定要注意要用地理的语言答题,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专业性,这都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篇6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知识点复杂零散。采用图示教学法可以将各方面的知识协调统一,以图形、表格或者是框架的方式展?F出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教学的质量。所以,将图示教学法运用到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是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一、图示教学法概述

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图形、表格或者框架结构的方式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历史中零散的史实、抽象的逻辑和比较深刻的概念通过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它是抽象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示教学法引导学生,可以将课程的基本结构、本质概念清晰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

初中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从运行阶段逐渐向形式阶段进行转化,从依靠实际事物理解知识转变成为通过事物内在逻辑理解知识,思维方式也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图示教学法的作用

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不可否认,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图示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全新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是缓解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感和无味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示教学法,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知识点,并建立图示。学生参与其中的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要教师可以做到全面科学地引导学生,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中,其实教材目录就属于一种图示。目录中,把教材中重要的知识分成不同的单元或是板块,并将每一个零碎的事件、知识点和时间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参照目录中的内容进行延伸,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点,并分析其中的重点。通过有逻辑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学生学习起历史知识会变得非常简单。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下分三课,学生根据课本小标题可以体会到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耕文明的碰撞,分析本章内容紧紧围绕外国列强发动的四次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两条主线,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本章的重点,串联各知识点,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3.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目录的顺序学习,也不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反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件的性质、事件发展的顺序、事件发生的条件、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整理成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点的总结中。学生在结合教师的引导主动总结知识内容后,对知识的印象会非常深刻,记忆起来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如果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是强行让学生记忆知识点,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梳理成图示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树,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继而消除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学生在与教师一同建立图示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思维的创造能力。

5.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中弄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涵和关联。在教学中融入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将比较难的知识化作简单的知识。如,在历史与科学教学中,涉及地理方位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各个国家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示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利用这种模式开展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阶段,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初期,可以将每一节课程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并设计图示。通过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历史知识。

如,通过时间轴年代尺的方式,可以将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六个时期,并将各个时期的特点、时间分配为六个阶段:①战国时期;②秦汉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隋朝;⑤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⑥清朝以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各个时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各个时期的特征,让学生对历史时代有一个概括性的整体的认识。

2.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知识相对枯燥。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意思,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示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思维,继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解战国时期形势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战国七雄的位置和名称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下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并配上一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课后练习过程,轻松自如地运用知识

课后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后练习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教学法讲解知识点,将复杂、繁琐的知识以简单的图示形式展现出来。在课上,当学生和教师一起将重点和难点找出来之后,再通过分析重难点,可以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轻松自如地运用历史知识。

在一些?x择题中常常会将几个相似的事件混在一个选项当中,只考查一个事件。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楚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都通过表格的方式作出比较,分清楚异同,做好特征和特点的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区分好知识的内容,降低题目的错误率。如:

四、注意事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图示教学法的作用可想而知。但是,这并不说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运用图示教学法,也不表明图示教学法就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图示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了解教学的大纲,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初中生理解的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阶段,教师要保证图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正确性,要确保图示教学法经得起推敲。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科学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困难;解决策略

初中阶段学生就开始进行地理学习,虽然这一阶段学生进行的是比较基础的地理知识点学习,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影响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一、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困难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有着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地理学习还存在一些困难,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一些自认为行之有效的建议和个人观点,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走出地理学科学习的困境。

(一)学生在地图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

地图与地理学科联系密切,不管在学生哪一阶段的地理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很多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用到地图,并且很多问题也只有借助于地图才能解决。学生在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地理学习,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在地图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识图与用图方面都存在困难。一方面学生不能有效全面的识图,对于部分初中学生而言,看到地图就不知所措,不知道地图究竟描述的是哪些内容,也不知道该从何着手识别地图,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另一方面学生在运用地图的过程中也存在困难,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即使能够对地图上表示的内容有一定的概念,但是却不知道地图的具体作用是什么,更难以通过对地图显示的知识的应用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地图是学生有效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的好帮手,教师在初中阶段就应该对学生在地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起重视。

(二)难以掌握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地理虽然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一门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方法性与技巧性并不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好地理这门学科,并且机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难以通过对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灵活的应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难。目前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学意识还不够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掌握。

(三)在自然地理章节学习中存在困难

本人在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自然地理章节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学生的困难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学生在理解自然地理章节知识点的过程中存在困难;自然地理章节较之于其他章节更加抽象,对于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的初中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思维障碍,而学生在自然地理章节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掌握理论知识,就很难解决问题。同时另一方面,学生在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困难。部分学生即使能够掌握自然地理章节的知识点,但是在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学生在进行世界时间换算的过程中,虽然掌握了换算规律,但是在对不同地区的时间进行换算的过程中,却也会经常出现错误。

二、解决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的有效方法

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在积极地寻找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在此就上文中提出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和策略:

(一)帮助学生克服在地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对于学生在地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本人认为,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全面认识到进行地图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学生认为虽然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地图,但是只要学好理论知识就好,对地图的掌握程度并不影响正常的地理学习。教师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地图学习引起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地图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翻开初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上有很多地图,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全熟练地掌握每一个地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每一章节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看地图,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这样学生在熟悉地图的过程中,自然也就逐渐掌握了地图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应用地图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将地图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而达到帮助学生克服地图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入门阶段,也是学生关于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技巧本身的讲解,而要蕴含于实际的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洋流这一知识点时,要引导学生利用洋流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分析洋流是如何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影响的,并通过单个事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对知识点应用的方法。这样以来学生可以通过实例的记忆掌握相应的知识点,通过长时间的积攒和归纳,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细化对自然地理章节的教学

篇8

一、 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多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绘图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阅读、合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图: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便于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用图:引导学生读图不是说顺手拈来,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怎么使用地图才以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这一节内容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理基础知识的难度较大,因为在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的抽象思维,这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册书中最有难度的知识点之一,考虑到它具有空间性特征且学生此时刚接触到地理这一学科,如果使用大量的地图资料来学习的话很可能会增加知识点掌握的难度,于是我决定了只用书上两幅地图进行学习:P13“台湾岛”地图和P14“地图上的方向”,为了方便使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图进行了处理,如“台湾岛”把图中的指向标隐藏起来,首先利用这幅图让学生熟悉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然后再让指向标显示出来进行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训练。这样一来,一方面避免使用大量资料进行教学给人繁杂感,将所用地图中的信息进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可将辨别方向的方法进行比较学习。

有效的用图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一节的教学中,P35图“大陆的漂移”一共包括三幅图,分别展现了2亿年前、6500万年前及现在的海陆分布情况。我让学生在第三幅图(目前的海陆分布)中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并据此依次填写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图、2亿年前海陆分布图,提示学生会在填图时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2亿年前地球上仅有的那个大洋是太平洋,太平洋的面积会越来越小的结论。同时他们会好奇地发现亚欧大陆在两亿年前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是由于大陆漂移而组成了一整块。此时教师再进一步追问:小的哪一块是现在的哪里?这样不仅与之后的板块运动学说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探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绘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简化图,有利于学生对图的记忆和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和四大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同时记住它们的名称、分布和形状不太容易,而这一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了首先读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填图的方法。这样首先通过读图进行观察比较,再通过绘图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形状。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1、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这一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正确答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这是他们从教材13页地图中得到的答案,这时候如果我简单地作一个纠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不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从教材的文字叙述中获取正确答案,再提问“指向标是属于哪一个要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加深印象。

在面对这种难度的知识点学习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教学效率不一定高,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采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评价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定高度,而且还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网定位法”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1、什么是纬线?纬线的形状有何特征?2、什么是经线?经线的形状有何特征?3、地球的自转方向?4、经度的变化规律?纬度的变化规律?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经纬网定位法的主要内容。复习前面所学经纬线的定义后,学生很容易掌握经纬线的指示方向,同时能更进一步地让学生了解在北(南)极面对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南(北)方。

3、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切入。

在地图上判别方向的三种定位法中,按难易程度排列的话依次是: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我的教学内容也按照这一顺序进行安排。在学习经纬网定向法时,先让学生熟悉并总结在方格状经纬网上判断方向的办法,然后再展示圆弧形经纬网,最后展示以南北极为中心的圆弧形经纬网。这样一来由浅入深,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中学习五种地形时,在学生读图后提问:在这五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是贵州没有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可准确回答贵州没有平原,这时就可以将其余四种地形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贵阳市就是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内,而贵阳到安顺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丘陵,贵州省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就是山地,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及差别。

2、关注时事,将时事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地理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联系实际、关注时事是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且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东》的教学中,联系了目前叙利亚问题、伊朗局势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战乱繁发的区域并有兴趣去探讨这类事件发生的根源。

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的必要性不亚于设置课堂有效提问,有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答案的正确与否,优点和不足有一个较为的准确认识,对其准确掌握所学地理知识及下一步的学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如果教师擅长从学生的答案中去寻找闪光点进行及时肯定的话,也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教学相长”,教和学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将学生培养为符合现今社会需求的人才。

篇9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2 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2)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3)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2013年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地理课中的趣味导课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以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可以用“红面粉”猜谜底“丹麦”来导入,使学生们在测谜语过程中,学习到地理知识,从而对学习地理知识充满兴趣。

4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众所周知,图画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学生们也更加喜欢去研究图画,而不是去读文字,因此,教师根据学生们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一些课本上的图画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出来,这样可以使课堂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们也会觉得好像身在其中一样,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将兵马俑时,可以将一些有关的图片和视频播放出来,教师可以在讲台上以便播放以便讲课,这对吸引学生们上课注意力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地理知识,这对培养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5 利用互助合作激发兴趣

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们的这些特点,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在相互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亲切感受到同学们身上的优点,这对很多学生们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对提高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在讲“我们临近的国家”这一章中的“日本”这个国家时,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这几个小组去准备有关的材料,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才华的发挥,使学生们在相互鼓励、合作的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地理知识寻找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对这个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并且能够促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 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2―0079―01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有效工具,是地理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利用地图教学可以直观呈现地理知识,地图相对于文字叙述更具形象性与直观性,符合学生认知事物、学习知识的特点。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读图的习惯,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兴趣为支撑的,学生对学习对象感兴趣,就会产生对问题探究的动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需要将读图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把复杂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地图信息,将枯燥的地理知识用直观形象的地图来显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在对其他各科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以读取文字信息为主,学生没有形成用读图来分析与学习知识的习惯,所以,地理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读图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读图是地理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图,要结合课本文字提供的知识点,再将这些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还会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去发现课本上没有提到的知识点。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地图,不仅阅读教材提供的地图,还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地图,强化学生对地图直观语言的认知与理解。对于不会读图的学生要耐心引导,例如,读一张中国地图时,教师要先训练学生整体观察这张地图,了解我国的形状及版图面积,然后再看每个省的分布状况和形状。并引导学生对每个省的分布情况与形状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再观察每个省的河流分布情况,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地训练学生读图,让学生享受通过读图获取地理知识乐趣。

二、培养学生析图的能力

析图是建立在学生会读地图基础之上的,分析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地图与记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用地图来思考地理特征、现象、规律、成因等。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分析地图的技能与技巧,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析图能力的作用。例如,执教“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课内容,如果教师单凭自己的说教、叙述、阐释、剖析,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让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学生又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认真观察,获取地理信息,这样把教师的讲解与文字枯燥的解释转换成图片,直观形象,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地图,并且通过观察与分析,总结归纳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与特点。同时,结合“世界地形图”,让学生分析降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把“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与“世界地形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进行交流与思考,不断总结与完善,总结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与影响降水量的因素。在地理教学中除了教师引导让学生培养析图能力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析图训练,在此期间,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地图。例如,在遇到课本中的地图时,教师不要急着告诉学生地图中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析图技巧进行分析。如教师可以问学生通过读图得到哪些地理信息,可以提问不同的学生,让学生把地图的信息补充完整,也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在读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与借鉴。

三、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