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17:2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

篇1

一、抓住重点

理清思路和抓住重点,是企业经营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凡事只要抓住纲,纲举就会目张。

审视局**年收入计划中,金融业务收入计划为1600万元,占总收入计划2344万元的68.26%。能否完成金融业务收入,对完成全年收入和差额计划举足轻重,是关系全年经营的成败。为此,把金融业务确定我们工作和努力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正确选择。在金融业务中,利差收入是重点,也就是说只有壮大储蓄余额规模,增加活期储蓄比例是增加利差收入的重点。为此我们把增额提比活动贯彻于全年的工作之中,用活动去带动发展,用政策激励发展。全年共策划“增储额,提活比”等活动六次,累计增额25515万元,几乎相当于全口径全年累计净增额。另一方面,在整体收入中除去金融业务收入以外的744万元中,占比最重的是190万元的速递业务达26%。为此,我们把速递业务也定为重点之一。相对来说,集邮、报刊收入已成定局,增加收入有限,为此不遗余力地抓好金融业务和速递业务就成了我局的重头戏。重点找到了,方向明确了,在专业乃至职工中形成了共识,为快速发展以上两项业务奠定了舆论基础。

二、细化指标

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要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实现,也就是说完成一项既定目标要分阶段、分步骤,并加以确定责任人来实施。找出业务发展重点后,第一步要分解目标并加以细化,使执行人有完成目标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细化的功效,学过微积分的同志知道,计算一个无规则的图形的体积和面积时,要把他无限地分成有规则的便于计算的更小图形,然后累加计算,达到趋于合理的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不十分合理的计划目标,细化后会趋于合理,起码某个时点合理,这样才有利于完成。细化指标并不是把指标简单分下去了事,必须确定时间与责任人才会奏效。

(一)储蓄余额指标分解过程。

年计划新增储额9000万元,一季度计划完成70%,即6300万元,主要靠“迎新春,开门红”竞赛活动来支持;第二季度计划增额900万元,靠“储额保卫战”活动来支持;第三季度计划增额900万元,靠“提活比,增效益”竞赛活动来支持;第四季度计划增额900万元,靠五大战役中的“金融增效战”活动来支持,在指标细化的基础上,配以相应的措施方得以保证完成。

(二)速递指标细化过程。

把全年设定的高指标,逐一分解到每个营收单位,细分至每个月,配以有效的奖励政策,让营销人员发挥潜能,主动营销,确保高指标的完成。

三、有效推进

推进工作是一个有效的过程,想要好的结果就必须有好的过程,接到市局让介绍一下业务发展经验时,认真思索了一下,并没有经验之谈,只是在业务发展推进中,实实在在地做好各阶段工作而已。主要是帮助网点分析原因,破解难题,指出办法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细化在纸上的指标让职工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来完成。

(一)储蓄增额

**年,全局累计增加储额2.67亿元,邮政占比77.36%,为2.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累计余额突破10亿元。具体做法是:

1、定基调,造氛围。

1月5日召开全局“金融业务发展会”,会议贯彻精神,下达指标,公布政策,增加压力,讲清道理,定准基调,营造氛围。使责任人、网点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抓住金融业务发展黄金期,为全年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搞活动,促发展。

开展竞赛活动是保额增额的有效手段,根据储蓄市场变化情况,我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促进储额增长不间断,有效遏制了储额的下滑。年初制定四个竞赛方案,实际开展了六个,活动时间、名称、范围和针对性可结合实际情况变化。比如,邮储人员把原揽储额带走,我们就开展遏制性活动。信用社高息揽储,就开展活期竞赛。农民卖粮就在农村网点开展竞赛。粮库收粮就在所在地网点开展揽储竞赛。做到季季有活动,次次见成效。第一季度为尽快做到储额增量前移,以财政工资为切入点,开展了“增额提效”竞赛活动,活动增额近5000余万元。仅一个月时间,全局储额净增1.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40%,为储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二季度针对信合的高息揽储活动,我们积极应对,先后开展了“储额保卫战”与“增储额,提活比”竞赛活动,两次活动分别增额2690万元和1470万元,缓解了竞争压力。在第三季度,我局华驿支局迁往繁华地段,为促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开展了“优化环境,提高网点竞争力”竞赛活动,经过20天的奋战,华驿网点活期存款增长749.7万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网点当年累计净增余额达到2294万元,活期存款占比达到51.26%。针对第四季度储蓄业务发展旺季,我们抢抓时机,连续开展了“金融类业务增效战”、“迎新春,增储额,比奉献”竞赛活动,分别实现增额6064万元和3542万元。每季度开展的竞赛活动成为储蓄业务增额保额的有效手段,较好地促进了储蓄业务的发展。

3、上档次,带发展。

邮政做为服务型企业,网点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是无可质疑的。我们发现储户在享受态度服务的同时,还追求环境服务,认真分析几年来,伊拉哈、海江、双山三个网点储额增长较慢,其主要原因是与当地的信合、农行相比环境相差太大,为此,我们下决心改造了三个网点,伊拉哈营业厅由小变大,海江营业厅由平房迁至楼内,双山营业厅把出租的部分扩展进来,为客户提供了舒适的用邮环境,提升邮政储蓄市场竞争力,争取了客户资源,以此带动了储额的增长,当年这三个支局分别增额2792万元、1363万元和1488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年,二、三类10个储蓄网点中,实现净增超千万元的有8个,单个网点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4、抓信息,占市场。

信息是业务发展的重要来源,我们通过抓住信息,并第一时间攻关营销,起到理想效果,在竞争中抢占了市场。以此我们成功开发了财政第十三月工资,实现增额1900余万元。同时还与各单位领导协调,将32个单位,计5895人的奖金联系到邮政储蓄,累计增额992万元。以奶资、社保、劳动保障、各单位奖金和补贴发放等为开发目标,全年累计开发新增工资户7449户,实现额余万元。在11月份,我们抓住双山、伊拉哈粮库收粮信息,指派专人到粮库蹲点揽收,储额分别增长350万元和370万元。通过抓信息,占市场,有效地拉动了储蓄活期比例。截止12月末,我局活期存款占比达45.78%,比上年同期增长1.63个百分点。

(二)保险增效

**年,我局根据基金、股市市场低迷的因素,加大保险业务发展力度,制定了保险收入超百万的力争目标。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品质、精细管理”的发展原则,以窗口柜台营销为主渠道,与各家保险公司深入合作,积极争取发展政策,制定有效激励机制,强化员工培训,全力推动了保险业务快速规模发展。**年,累计完成新单保费2778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98%,累计实现手续费收入119.47万元,其中邮政完成93.97万元,占比达78.66%,新单保费和手续费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1、先抓高,再抓大。

所谓高就是高收益险种。为完成收入目标,我局将增收目标定位在先发展手续费率高的险种上。一月份开展了“龙安城镇家庭综合险”竞赛活动,短短五天就销售龙安、龙吉短险卡413张,代收保费10万元,收入实现4万元,实现了开门红,大大地提高了发展的士气。所谓大就是壮大规模。我们把险种定位在有市场前景的和鸿丰和红利发上,把措施定位在竞赛活动上,拉开各网点“比、学、赶、超”的业务发展序幕,边推进、边通报、奖优促劣。先后通过一季度“金鼠迎春”和二季度的“春光杯”等竞赛活动,新增保费1773万元,实现收入44.8万元,实现了先抢收入,再增规模的目标。

2、求合力,找支点。

在做保险业务上,我们力求把邮政与保险公司的同向力量组合,形成合力,就向一双筷子的功效远大于两个单独竹棒的功效一样,使1+1〉2。具体做法是同两家保险公司协商,邮政、保险各自拿出部分资金,形成奖励机制,来激励发展。经洽谈在人寿公司方面,双方各出5‰的资金进行有奖签单,太平洋公司拿出12‰,既进行有奖签单,同时又加大对营销人员的奖励,这就形成了邮政与保险的1+1。政策是发展业务的杠杆,杠杆有了,需要支点,也就是说,在正确的时间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合理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为此,我们定为第三季度为重点时间段,把支点定位在两个地方。一是在窗口人员与支局长。除直接奖励窗口人员外,把全网点发展的累计签单按1‰的比例奖励给支局长,既调动了窗口人员的积极性,又调动了支局长的热情,形成了窗口人员与支局长的1+1。二是营销人员与保户。在实际工作中,得知营销人员积极性再高,保户不被吸引,还是发展不好。具体做法是把奖励政策分给保户一部分,形成参加保险得奖品的氛围,单单有奖,吸引了保户的眼球,激发了保户的热情,形成了邮政与保户的1+1。通过以上三个合力和两个支点撬动了保险业务发展这个物体。自4月份开展活动以来,有奖签单631份,完成保费1000余万元,收入40万元,特别是“淡季”的第三季度完成保费52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

3、树典型,促发展。

树立典型是激励员工发展业务热情的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营销业务的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业务发展中,我局涌现出了一批营销明星,原军民路支局长景杨抓住了太平洋红利发险种的卖点,成功开发一笔40万元的大额保单,使潜在的客户变成了现实的客户。伊拉哈支局营业员王营一人就当年实现保费82.3万元的骄人业绩。我们将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全局树立典型,广泛推荐,从而激励了全局员工“比先进、学典型”的业务发展热情,先后有伊拉哈支局钱禹辰完成保费102万元、储汇中心邵桂杰完成保费86.2万元、站前支局孔淑娟完成保费84万元、华驿支局马明丽完成保费83.5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保险业务的发展。

(三)速递增收

为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近几年,我局将速递业务作为发展重点,强力打造邮政速递品牌形象,抢占速递业务市场,提高邮政速递业务市场竞争力,迅速做大做强速递业务,**年速递业务收入突破200万元大关,同比增长18.47%,比翻一番,实现了速递业务的快速高效发展。

1、抓柜台,保大局。

目前来看,柜台ems和国际业务是速递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最具市场潜力和用户需求的业务,局柜台收入达140万元,占速递总收入的68%。如何抓住柜台,是保证增收大局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严格掌控指标,较大网点把计划分解到周,如营业中心周周总结,看进度、想措施、严格控制,有针对性地营销。另一方面,加大奖励机制,使33个营业网点按进度整体推进。**年完成计划指标的有26个比例达到78.8%。具体做法与其他兄弟局一样,抓物品型和500g重量以下小包,强力攻关揽收。在营销技巧上,让营业员为用户讲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时限与效率的关系、方便与安全的关系,用户会欣然接受。**年,我局物品型特专件数占出口总件数的31%,500g重量以下小包件数占物品型件数90%以上。

2、抓比例,促网点。

业务发展中,30多个网点总会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我们找出几个重点进行促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抓好一个比例和一个零库存。一个比例就是衡量网点速递发展好坏,看当天速递收入是否达到当天营收款的50%,如果达到或接近就能完成计划,该网点就是处于先进位置。一个零库存就是每天投递员出班后,包裹库里进口包裹是否全部被送出。这两点要求做到了,网点被推进了,收入也就保证了。

3、抓边际,占市场。

同城业务在局有快速发展之势。**年实现收入55.8万元,占27%,是速递业务的新兴市场。我们从时限、服务和政策三个方面入手,狠抓身份证、法律文书、保险箱的寄递和辰鹰乳业四个大户。

篇2

一、坚定信心、精心策划、狠抓落实

面对2004年外来的经营形势,我们xx局在全区一盘棋、市县一体化的带动下,确定了加快发展,强化营销,提质增效的经营思路,于去年年末,就召开了储蓄、保险业务发展誓师大会,对金融市场发展形势、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强化干部职工对发展金融业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对金融业务发展提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并先后召开邮储网点负责人座谈会和中层干部会议,组织人员深入各网点与职工面对面交流,通过反复的思想发动和交流,使全局干部职工认识统一,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各支局所结合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市场环境,早谋划、早布置、早行动,采取争、抢、拉、挖等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与专业银行展开竞争;全局干部职工在大局意识的驱动下,积极投身业务发展竞赛中来;专业部门在细化了全年营销方案的基础上,分阶段、有重点地积极推进,狠抓落实,坚持对储蓄、保险业务“定期通报,定期分析,定期总结,定期考核”,全局干部职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主动走向市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全年金融业务保持了健康、有序、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多元化营销,个性化服务,金融业务实现稳健发展

随着市场环境和邮储政策的变化,邮储经营仍然单纯追求总量的增长显然已不合时宜。为此,我们“以变应变”,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把邮储业务发展的“舵”从“余额的上升”转向了“效益的提升”。

年初,我局开展了全员旺季劳动竞赛活动,通过出台营销激励方案和细化考核办法,加大奖励力度,调动了全员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各网点上门揽收种子化肥经销商、收粮大户回笼资金;职工走出局门,深入市场,靠亲情营销发展储额。同时,专业部门作为市场开发和营销过程中的主角,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上门公关,成功接收倭肯农行储额1021万,民政局4,119户、46万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一季度,我局实现净增额5330万元。

窗口是营收的第一线,我局立足窗口阵地营销,紧紧依靠服务和信誉抢占储户,xx邮电所、xx支局作为迁移县内的两个网点,结合周边个体商户众多,活期储源丰富的特点,利用自身优势,上门为商业区内商家提供取送款、兑换收取零钱等个性化服务,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用户认可,这两个网点当年新增储额723万元,占全局净增总额的27%,活期比例分别为58.96%和63.34%,实现了增量增收的目标。

面对金融业务艰难的发展现实,为加快业务发展,我局审时度势,把邮政保险作为2004年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补充和新的增收点来培育,在业务发展上,我局打破常规,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建立了以柜台营销为基础、专业营销为重点、全员营销为补充的保险营销模式,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抓重点网点,抓住准客户,有力地推动了保险业务快速发展。

柜台营销、投递营销一直是我局保险业务发展优势所在。我们充分发挥邮政点多面广的优势及网点的营销功能,坚持走专业化营销之路,最大限度调动各网点员工的积极性,全局保险业务窗口营销占90%以上。如:xx邮电所坚持多说一句话的营销方式,通过提高开口率使保险业务在柜台营销不断取得成功,她们在实践中潜心研究分红保险的各项条款,分析各种潜在客户的特点,熟练掌握了面对不同客户的营销术,创造一种平和、亲近、信任的用户与邮政员工的鱼水关系,引导用户投资分红型保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年6月份,该所一次办理保单50万元。xx邮电所2003年撤除储蓄业务,保险业务成为了罗泉业务发展的重点,为了做好业务宣传,支局长xx自掏资金购买200张红纸,聘请当地老师写了一天宣传业务单,并在每个村屯张贴,同时他还在各村屯用广播宣传邮政保险,使邮政保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平时他还经常利用下班和业余时间,到农户家中做保险业务宣传,在投递过程中,走街串巷积极宣传保险业务,通过上门讲解宣传保险业务知识,帮助用户分析各种投资渠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用户着想,帮助用户算细帐,为用户理财、支招、当参谋,得到用户地一致认可。可以说:白天邮局、晚上用户家里都是他的营销场所,今年罗泉邮电所只用两个月就完成全年保险任务。

在拓展保险业务市场中,大额保单成为了今年我局代收保费出奇制胜的“法宝”,xx储蓄专柜是我局业务量最大、收入最多的支局所,为开发保险业务,她们从用户的心理角度出发,分析市场形势,组织员工学习、交流“怎样正确引导用户投保”,通过分析比较,有针对性发展保户,把有固定收入的用户、年收入较高的用户、喜欢投资的用户、经营效益较好的个体户列为目标客户。一次,一位乡下饭店老板到专柜办理一年期存款,营业员xxx给他介绍办理分红型保险,具有保本、保息、保障、分红等特点,这么一说,该用户立即填写保单,可填完单子后,他一看是保险公司的,说什么也不保了,说到:“保险公司不可靠!”非要买国债,这时xxx一边给他办理存款,一边耐心为他算帐,对比国债与保险的收益和保障,并不失时机说:保险不但没有风险,而且具有分红等功能,经过xxx热心的讲解,终于被打动,最后一次投保10万元。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正是通过她们的努力,辛勤耕耘,今年办理大额保单达十余份,保额150多万元。与此同时,我们注重挖掘典型,积极推介,实施重点发展战略,确定重点发展地区、重点营销方式、重点产品和重点用户,通过重点突破,采取“引入内部竞争、互相推进发展”的措施,将窗口能手、投递员营销案例在全局范围内成功推广,交流促进,营造出“人人比业绩、天天说发展”的良好氛围,示范的引导作用,使保险业务保持了全面发展的态势。版权所有

篇3

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业的综合金融产生了很大疑虑,有人甚至金融危机的产生归罪于混业经营模式。事实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过度承担风险及监管缺位,与经营模式、机构大小无关,而且在金融危机中综合金融集团表现出比分业经营机构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综合金融代表时展的特征,这种国际大趋势难以改变。

金融业潮流:分业还是综合?

回眸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其走过的是一条“混业-分业-综合化-修正综合化”的螺旋式上升路径,综合金融集团也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

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八世纪以后传统的银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上个世纪,在银行业逐步走向自由化、集中化,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从以前的专业化经营逐步转向混业经营,金融综合化初步形成。

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金融混业经营被认为是导致金融危机甚至“大萧条”的罪魁祸首。于是,各国相继通过法案,又开始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

进入七十年代后,严格的分业经营已不能适应经济自由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为规避监管的金融创新和机构扩张层出不穷,综合化经营成为潮流,一些分业经营的法规形同虚设。到九十年代以后,以综合金融集团为主的兼并扩张盛行,特别是西方主要国家的银行业掀起了兼并浪潮,如1998年的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案等。于是,1999年末美国宣布废除《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案》,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综合金融时代的到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于去年出台的《金融改革法案》并非否定综合金融,而是维持现有构架下的纠偏,以进一步规范经营、控制规模、加强监管。

有人把金融控股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归结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因之一,认为金融控股集团过长的风险链条加深了危机及其风险的传播。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危机中能够成功抵御风险并快速恢复的,恰恰是大型综合化金融集团,如花旗集团、JP摩根大通、汇丰集团等,往往有更均衡的业务结构、更稳定的资金来源、更完备的风险控制能力。

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迅速垮塌的大多是杠杆率较高、规模较小、经营模式单一的投行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如雷曼兄弟、美林及中小银行,业务集中在衍生交易、证券化资产、住宅建设和商业房地产开发等。而就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还有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不少公司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由此可见,虽然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也暴露出需要综合金融集团警醒的问题,如资本充足率偏低、杠杆率过高、风险控制体系薄弱等,但是综合金融发展的国际大趋势仍然没有改变。

可以预期,随着今后全球金融逐渐走出危机,综合金融模式又将成为各国金融业竞争的焦点。

中国平安:综合金融显威力

对于综合金融集团而言,不同类型业务收入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和替代性,使得综合金融的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小,有利于整个集团更好地抵御经济周期性风险,实现稳健发展;而且,综合金融还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降低成本。

在中国,平安作为最早探索金融集团发展模式的企业,在十年前就开始了战略部署,现在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综合金融架构和成熟的交叉销售模式,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快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均衡,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标准的一站式金融理财服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业绩。

2011年第三季度,虽然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但美欧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全球股市大幅波动,消费和投资信心不足,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对比去年,目前投资气氛更趋审慎,经营环境也更为艰难,但中国平安表示对综合金融战略下各项业务的发展前景依然充满信心。

10月26日,中国平安公布了其截至2011年9月30日九个月期间未经审核业绩。中国平安总资产较去年末增加86.9%至人民币21,894.06亿元,跃上2万亿平台,超越中国人寿成为总资产最大的保险金融集团。自7月份顺利完成了控股深发展之重大资产重组交易之后,中国平安银行业务已覆盖全国,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综合金融战略的力量初步显现。

这是平安首次并表深发展后向市场交出的成绩单,尽管外界环境不甚理想,但平安业绩走势良好,整合成效十分明显。第三季度股票市场大幅下挫,给保险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和综合收益都带来直接压力。在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形势下,中国平安按照既定战略, 冷静应对短期的市场形势变化,主营业务均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利润分布更趋均衡平稳。总资产突破2万亿,总收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及净利润均持续增长。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45.19亿元,同比增长13.8%。公司在第三季度由于首次并表深发展而产生了人民币19.52亿元一次性会计处理影响,若剔除因素,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64.71亿元,同比增长29.1%。与此同时,平安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为人民币1,211.32亿元,较年初增长8.1%。

本次平安三季度报受到市场特别关注,原因之一在于集团首次将深发展财务数据并表,平安综合金融框架下的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支柱更趋平衡。并表后平安的银行业务为集团贡献利润共计人民币53.22亿元,其对平安利润贡献占比超过1/3。

相较于平安,单纯经营保险业务的中国人寿情况却不太乐观。根据三季报显示,中国人寿前三季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67.17 亿元,同比下降33%,单季净利润为37.5 亿元,同比下降45.7%。分析认为,从业务增长到投资状况,寿险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作为经营寿险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中国人寿业绩的下滑难以避免。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平安综合金融的经营模式逐渐发力,合并银行业务后,平安集团的利润结构更加稳定,并且在可持续性方面或将超过市场主要竞争对手,在目前寿险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其综合金融优势更加凸显。

保发展:强化公司治理

勿庸讳言,综合金融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个严谨、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虽然,目前平安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资本领域,这一方面令市场对其未来经营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其内部整合和管控的难度也进一步提升。对此,中国平安的答案是,居安思危,依靠有效而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充分、透明而完整的信息披露。

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曾说:“通过良好的公司治理,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打造无可复制的竞争优势,是平安综合金融的核心,也是我们能够在23年间高速成长的根源所在。”他表示,这其中包括清晰的董事会决策机制,明确的分业经营管理架构和优秀的内部法人治理文化。

打造高效董事会: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 目前平安集团董事会共有董事19人,其中外籍9人,占比近50%。董事中既有由摩根、高盛、汇丰等金融机构入股带来的国际董事,也包括平安自己聘请的管理层董事,并且他们大多都是保险、会计、法律、管理等领域的专业、资深人士,有着十年以上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

“就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来说,平安的董事会人员构成堪称业界翘楚。”一位曾参与搭建平安管理架构的麦肯锡咨询专家表示,董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董事会受股东委托,负责公司的经营决策和业务领导,是公司最高行政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必须保证董事会独立、有效运作,因此,跨国大公司普遍重视董事会的组成和决策机制,以此确保董事会决策的专业性与准确性,使整个公司在发展航程中不偏离方向,“平安非常注重对外学习,显然受其影响甚深。”

据了解,目前平安集团董事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分别就审计与风险管理、战略与投资决策、提名和薪酬四个方面制定各项细则,同时,为保证董事的知情权以及掌握充分的决策信息,平安在提交到董事会上讨论的有关重大议案时,均需要先由董事会下的公司执行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有关负责人向全体董事进行专项报告并列席董事会,回答董事们的质询。

搭建分业管理“防火墙”:成就中国平安的,还有其明确的分业经营管理架构。平安是国家确定三家综合金融试点企业之一,与另外两家金融集团相比,它的差异化体现在分业综合金融体制,这是按照国务院曾经要求平安 “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设立的。

具体来讲,集团作为控股方,不经营具体业务,而是履行好资本配置功能,并做好监督职责。平安集团通过整体上市,从外部获取资源,分配给内部子公司,自上而下配置资源。集团重在明确方向,制定规则,履行资本筹集、战略规划、合规监督、品牌经营、整体协同等五大核心职能,在集团及各子公司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公司价值。

“这样实际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平安把金融作为主业,但本身不经营具体业务,只控股各不同领域的子公司。” 前述麦肯锡咨询人士认为,集团控股的好处在于法人治理结构清晰、健全,信息披露充分、完整,经营透明度高,不仅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而且与花旗、汇丰等国际领先金融集团一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同。

对此,平安高层人士也表示,平安并不是单纯的机械式引进金控管理理念,而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推动全面内部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比如在集团整体层面建立规范、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领先的经营机制,构建符合国际标准和监管要求的内控管理体系,同时,旗下证券类、银行类业务公司也分别接受证券和银行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

据了解,平安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平安特色的防火墙机制,包括平安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法人治理防火墙、资金管理防火墙、财务管理防火墙、信用防火墙、关联交易防火墙及信息安全防火墙等,通过防火墙机制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行,防范系统性风险及子公司之间的风险传递,规范关联交易管理,满足监管要求,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培育“法、理、情”的治理文化:如果说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制度化管理是做到了形似,那么通过企业文化将公司治理的意识融入每一个员工的头脑里,才算是做到了神似。

“平安成立20多年来,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了一整套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机制和文化,让整个公司充满生机活力。这几年平安所做的主要是通过‘法、理、情’落实管理制度,这需要克服种种观念和习惯上的桎梏。”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说,中国传统的人情和利害观念过度涉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往往会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平安当个人感情与公司的制度、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绩效考核、KPI指标乃至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一切都已规矩为先,制度至上。

这种治理文化在平安内部是法为第一、理为第二、情为第三;在平安人看来,法是基础、是底线,不得有丝毫逾越,否则事业基础就会崩塌;理为支撑,是企业经营的骨架,容不得侵蚀,否则不能成就大业;情为连接,是企业经营必要的柔顺机制,帮助公司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效率。

篇4

普惠金融缺失对农民获得金融资源的影响

一是银行(信用社)分支机构撤并,减少了农民获得金融资源的正规渠道。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下同),截至2016年末,非城区县级以下银行机构数量为363个,较2008年末减少了119个,降幅达24.69%。首先是农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一度撤并农村分支机构,共减少17个。虽然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细分与深化,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又在一些地区恢复和增设分支机构,但始终末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分支机构的撤并与减少实际上减少了农民获得金融资源的正规渠道,助长了民间借贷行为。

二是合作金融追求商业化经营,抬高了农民获得金融资源的门槛。过去,合作金融是农民获得金融资源和服务的主渠道。但随着资产和经营规模地不断扩大,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都开始追求商业化经营,寻求利润最大化已成为其经营发展的主线,合作金融的特质越来越少,广大农民通过合作金融获取较低成本金融支持的门槛不断抬升。如截至2016年末,赤峰市农合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年利率为9.91%,高于全市银行机构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剔除城区业务影响因素后,金融机构在农村牧区发放贷款利率高达12%以上,加上附加费用,农牧民最终融资成本在13%以上,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平均水平高,是农民贷款“贵”的主要原因。其根源在于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与合作金融偏离,提高了广大农民获得金融资源的成本。

三是信用环境发展不平衡,降低了农民获得金融资源的可得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信用户、信用村,农村信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各地区发展却很不平衡,个别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信用环境还很不理想,这些金融基础环境因素极大降低了农民获得金融资源的可得性。内蒙古赤峰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一直到2014年才完成全国信用信息数据库接入工作。农村牧区长时间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造成农牧民守信意识不足,失信行为多发。农村牧区不良贷款的上升也变相提高了农牧民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四是农业经营方式加快转变,合作金融信贷管理体制机制严重滞后,制约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合理增长。十以来,全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与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数量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末,赤峰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已经达到45%以上,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超过了10000家以上。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大额融资需求正逐步替代传统小额农户信贷需求。但作为农村信贷资金供给的核心力量――合作金融机构却未能针对信贷市场需求结构变迁而加快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完善其信贷管理体制机制,这造成农村金融供给呈现萎缩态势。拒不完全统计,赤峰市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贷款获得率不到10%,数量最多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获得率甚至低于5%。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速已经由近6年最高的26.4%降低至2016年的8.01%,农村金融资源有效供给已经远不能实现满足融资需求。

设置普惠金融部门是信用社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选择

从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看,农村信用社仍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承担着向广大农民提供绝大部分金融服务的任务。实践中如何协调解决好这一矛盾,关系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能否得以有效实施。而在信用社设置普惠金融部门,则是协调解决这一矛盾,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在信用社设置普惠金融部门,可以发挥信用社联系广大农民最紧密的优势,有利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除农合机构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无论是从农村的分支机构看,还是从农村金融的从业人员看,都没有信用社这种优势,因而无法做为农村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支撑机构。而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不可能全面开花、一蹴而就,同时这种金融机构创新也难以仅凭发展普惠金融业务而生存发展。首先,从机构分布看,农合机构在县级以下广大农村多为一枝独秀。如赤峰市截至2016年末,非城区银行机构农合占比高达71%,其他银行机构合计不足30%,而创新设立的8家村镇银行在乡镇以下的网点均为空白。其次,从业务发展情况看,农合机构经过多年发展,资产负债规模已经大幅提升。以赤峰市为例,到2016年末,农合机构总资产已经达到586.4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258.0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高达66.95%;而其他银行机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仅为47.77%。尽管其他银行机构在逐步增加涉农贷款投放,但投向的70%集中在涉农企业,向农牧户发放的仅不到三成;而只有农合机构仍以发放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是面向广大农牧民供给金融资源的最重要渠道,是支农助农发展的主力军。

二是在信用社设置普惠金融部门,可以有效避免贷款利率差异导致的有贷款意愿农民不理解而造成的道德风险。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需要有低成本资金支持,如央行对信用社发放的支农再贷款和扶贫再贷款等。过去,央行再贷款与信用社吸收存款混合使用,贷款利率不做要求,再贷款的政策作用不明显,实际变成了“支信”再贷款。现在,央行再贷款与信用社吸收存款区别使用,限制利率上浮幅度,虽然增强了政策功能,但却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信用社特别是自有资金充足的信用社使用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再贷款政策意图的实现。二是由于利率上浮限制,再贷款支持利率低属短缺资源,对广大农民来讲,每个贷款农民都有争先使用意愿。虽然再贷款使用有政策规定,但还是给信用社发放这类贷款带来一定难度。在信用社设置普惠金融部门,就是要加强政策管理,构建普惠金融信贷与商业金融信贷区别管理机制,一方面强化信用社自身业务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广大农民更好地知道、理解国家的普惠金融政策,避免农民不理解而引发的各类道德风险。

三是在信用社设置普惠金融部门,可以区别普惠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做到区别对待、区别管理、有效推动。设置普惠金融部门,使普惠金融业务相对独立,能更好地探索总结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和改进金融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予以政策支持。2014年底央行改变政策性再贷款管理政策以来,即对农合机构使用再贷款发放贷款利率限制加点幅度,农合机构使用再贷款的积极性快速下降,再贷款使用数量快速减少,不仅使得国家惠农金融政策未能实现预期目标,而且意图降低“三农三牧”融资成本的政策效果也大打折扣。以赤峰市为例,政策出台前,农合机构使用再贷款数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2亿元以上;政策出台后,使用数量快速降低到10亿元以内,2016年末降至8.65亿元,2017年一季度仅剩6.45亿元,限额使用率降到60%以下。如何破解政策性资金使用率下降,提升政策性再贷款效能已经迫在眉睫。而在农合机构探索设立普惠金融部门,对政策性资金区分管理,区别对待,是加快解决政策性资金使用效率下降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村合作机构专设普惠金融部门的政策支持

一是信用社自身加强普惠金融管理。农合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做大做强普惠金融业务,增加农户小额信贷资金投放对自身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积极开发相对独立的核算系统,充实普惠金融部门从业人员,对普惠金融业务进行单独管理,本着资金封闭运行、微利稳健运营的原则单独核算。对于溢出成本,经相关部门确认后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弥补。

篇5

年报数据显示,2009年中信银行实现了其年初制定的“保利润、控风险、促发展”的目标。

2009年,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137.42亿元,同比增长3.21%。此外,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62.28%,同比上升13.2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实现“双降”,其中不良贷款率首次降至1%以下,达到0.90%,为历史最好水平。

而2010年一季度,该行实现了净利润40.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5%,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国际化战略引人注目

2009年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中国经济艰难中缓慢回升。面对艰难时局,中信银行秉承“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抓住危机中蕴含的机遇,着力调整业务和资产结构,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在总结去年业绩时表示,中信银行在2009年取得了8个“新的进步”。

一是经营业绩取得新的进步;二是国际化战略取得新的进步;三是对公业务取得新的进步;四是零售业务取得新的进步;五是风险控制取得新的进步;六是内控管理取得新的进步;七是分行经营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八是科学管理水平取得新的进步。

在上述“进步”之中,2009年,中信银行在推进国际化战略方面顺利完成对中信国金的收购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作为中信银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2009年中信银行顺利完成了对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70.32%股份的收购。对此次收购中信国金,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形容为这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对一个合适的对象的收购”。

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表示,收购中信国金是中信银行国际化战略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为中信银行的发展搭建了国际化经营平台,对增强中信银行跨境服务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月10日,中信银行集团成员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信银国际”),标志着中信集团整合境内外商业银行业务策略的圆满完成。

中信集团及中信银行董事长孔丹对此表示,在这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中信银行国际未来将积极发挥作为中信银行境外市场发展平台的独特角色,与母行中信银行一起努力,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中信商业银行品牌。中信集团也将继续全力支持中信银行和中信银行国际的发展。

此外,2009年以来,中信银行与BBVA的合作不断加深,双方进一步推进了现金管理、国际业务、小企业金融、投资银行、资金资本市场、私人银行、汽车金融、培训等方面的战略合作。

此外,双方还签订了2009~2011年持续性关联交易框架协议,在合规前提下推动了双方业务合作的快速增长。近期中信银行已了拟成立合资汽车金融公司的公告。

“这为中信银行进一步实施国际化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陈小宪称。

首次财务并表顺利推进

收购中信国金之后,中信银行的实力和规模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在2009年年报中,中信银行收购中信国金的成果跃然浮现。

作为财务整合的重要环节,中信银行集团在2009年年报中首次编制合并报表,并表后的相关财务指标相应发生了积极变化。

“并表后的中信银行集团在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增强。”陈小宪表示。

中信银行2009年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末,中信银行与中信国金并表后,集团总资产规模达到17,750.3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34.55%,归属于中信银行股东的净利润为143.20亿元,比上年增长7.98%。

除在财务指标上做出了贡献,中信国金已然成为中信银行集团在中国境外金融业务的旗舰。通过中信国金的整合后,中信银行集团网点规模也进一步扩大。除拥有境内615家机构网点外,还拥有了中信国金全资控股的中信嘉华银行海内外的31家网点,包括27家香港分行、2家美国分行、1家澳门分行、1家上海分行。

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金融危机以来,为全面提升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监管部门大幅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要求。

中信银行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监管要求和股东回报等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适应本行战略发展需要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对资本总量和结构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截至2009年末,中信银行集团资本充足率为10.1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17%,维持了较高水平。

尽管今年一季度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这一情况有望很快得到改善。据了解,中信银行资本补充计划已提上日程。

今年2月5日,该行通过了附属资本补充计划,计划发行不超过250亿元的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目前该方案已获得银监会批准。此外,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表示,除次债发行计划外,中信银行还有一个“股本融资三年规划”也将按部就班地进行。

另外,中信银行存贷比较高的问题在一季度通过加大吸存力度得到改善,中信银行存款在2010年一季度较2009年底上升9%,同时负债下降了约2%。这样的调整下,虽然贷款稳步增长,但存贷比下降到77%,已接近监管水平,未来会进一步下降。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中信银行一季报显示,一季度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达40.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8.56亿元,同比增长26.5%。利息净收入102.07亿元,同比增长41.2%,成本收入比35.73%,比去年全年下降了3.44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中信银行表示,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原因:一是一季度在严格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信贷规模适度投放,其中收益率较高的一般贷款占比逐步提高,导致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和净息差的回升,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较快;二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大幅增长带动非利息净收入明显提高。

截至3月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5.03亿元,同比下降5.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0%,资产质量继续双降。拨备覆盖率达到185.01%,提高了22.73个百分点。

各项存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各项贷款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初步实现“控总量,调结构”的目标。

数据显示,在一季度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不断巩固的背景下,中信银行迎来新一轮业绩增长。

为此,多家证券分析师调高了该行评级,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交银国际、安信证券、天相投顾等机构在其投资报告中,纷纷建议对中信银行股票“买入”或“增持”。

篇6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信货风险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当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这次危机始于房地产市场,进而传递到金融市场,目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在这场全球性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增长出现了下滑。主要表现在:一是GDP增幅回落,今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9.99%,较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增长的“三个轮子”同时受损,其中前三季度出口占GDP的比例降低了13%,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落了9.7个百分点,同时楼市上涨,股市暴跌,严重挤压了居民消费能力;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增加,工业增加值增速不断下滑。今年前八个月工业企业亏损户数及金额同比分别增加8200户和2188亿元;四是下岗失业人数出现增加。经济下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内外两方面的约束:外部没有金融衍生市场提供利率衍生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内部没有相关部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并且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大大落后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衡量技术水平还很低,并且有效基础数据的获得存在困难,目前还无法应用先进的方法对市场风险大小进行衡量,市场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2.银行业分业经营的限制

分业经营使得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散手段和工具。在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能像有些金融中介一样,开展直接融资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例如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而目前严格的分业管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这些业务,同时进行利率风险缺口调整的余地也较小。

(二)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扩展,产品业务设计不断复杂,业务经办日益电子化,以及银行业日趋国际化,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及损失慢慢显露,并且成为我国银行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风险,威胁着银行的生存。

(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建立更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提高资产安全为现阶段的第一要务,兼顾流动性和效益性。应深入研究风险规律,科学识别风险,及时总结,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不能简单采用“依赖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等方法模糊评审。同时, 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的“两高一资”、纺织业的“两头在外企业”授信风险。对贸易融资业务要把握好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迷信产品对授信风险的控制作用而忽视对客户风险的管理,要严格控制出口押汇、船舶预付款保函、行授信的国家信用、商业信用、金融信用的风险。

2.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这样既明确了目标,又在建设过程中加强整体意识,方便与各个层面沟通,并可获得员工的支持。二是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同时由内部审计等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反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使其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全员参与的工作,内部审计就是这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操作模式中,前台业务经营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而后台的业务复核则是这一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或发现舞弊等环节,内部审计则起着“第三道防线”作用,内部审计对上述两道防线的检查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最后一关。内部审计这种事后的独立性检查,不仅可评估前两个环节发挥作用的好坏,也是对前两道防线的再监督,对他们充分履行职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些系统或非系统的因素都可能使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在危机中首先遭受打击的就是作为金融枢纽机构的银行业,而后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各类金融经济机构乃至实体经济都相继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银行业风险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一、营业税筹划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 进行NY银行ST分行的税务筹划时,必须以行业内的会计以及税法为依据。具体应做到:首先,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准则中的各项要求,不可以按照主观意愿篡改账目,要保证营业税各项计算数据真实可信;其次,税务筹划必须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进行,不能为了减轻税负而做出违反国家法规的操作;最后,要遵守银行相关机构的各项法规,NY银行ST分行不能忽略那些税收以外的各项法规,应同样在其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筹划操作。

(二)整体性 进行NY银行ST分行的税务筹划时,不可以仅仅把眼光聚焦于营业税,不可以仅仅考虑当季的税负;而要综合考虑所有税种的联合税负情况,还要综合考虑各个纳税期间的平衡问题,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筹划,力争将总税负减至最低。

(三)调整性 进行的税务筹划工作,是要以当前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运营状况,所以筹划具有非常显著的时效性。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其涉及的税收与监控法规变动比较频繁,基于此,NY银行ST分行应该抓住机会,灵活处理,随时根据外部法规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税务筹划安排,从而更好的借助这些法规进行税务筹划。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税务筹划建议

(一)推后纳税时间 具体为:

(1)推后应收未收利息需要缴纳税款的时间。当前,在确认贷款应收未收利息方面,会计准则的要求与税法的要求上还存在一定区别,NY 银行ST分行负责税务的工作人员需要深入理解税法以及相关的会计准则规定,推后应收未收利息需要缴纳税款的时间,从而将这笔款项的时间价值纳入企业收入的一部分。一是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准则要求从结息当天开始,若是贷款已经超期但是还没有达到90天的,则依照合同中约定的日期将这部分利息确认为收入;若是超过90天的,就需要设立专门表外科目进行后续核算,等到确认收到时再对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这里要强调一下,一旦贷款本金或者利息超过合同约定期限90天的,都需要将其列到“非应计贷款”科目下进行特殊处理,也就是进行表外核算。二是税法的要求。当前,税法对利息收入的相关缴税规定是:没有超期的贷款,以合同中约定的应付利息日为准,进行收入的确认;超过约定期限的贷款,超期后产生的利息可以在实际收到时或者会计确认入账时,进行收入的确认;对于那些已经进行确认的利息,如果超过90还没有收回,同时会计已经进行了冲减处理的,那么可以在本期利息中抵扣掉这部分已经确认的收入。具体见图1:

通过表1可知,到2011年底,NY银行ST分行的不良贷款已经到了18335.03万元,比期初值多了3474.99万元,这里我们说的不良贷款就是上面提到的表外核算部分。

(2)推后季度末最后一旬利息需要缴纳税款的时间。NY银行ST分行每季度都需要进行营业税的缴纳工作,而季度末最后一旬的利息推后到下个季度纳税是税法允许的,不过,时间如果确定了,本年度之间是不可以更改的。NY 银行ST分行可以将最后一旬的利息纳税推到下个季度,这样能够合法获得这笔资金产生的时间价值,从而抵减本期纳税成本,实现减轻税负的目标。见图2。

图2 推后季末最后一旬利息缴税时间进行的税务筹划

(二)在允许的范围内调整贷款利率 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各商业银行有权对发放贷款的利率进行一定比例的浮动。2012年7月6日之后,该浮动的上限为国家公布基准利率的110%,下限为国家公布基准利率的70%。当前NY银行ST分行挂牌的贷款利率见表2:因此,进行针对贷款业务的筹划时,NY银行ST分行可以选择在利率允许浮动区间内下调贷款利率,这样就可以减少一部分利息,从而降低营业税。不过,如果只是为了降低营业税就下调贷款利率的话,其实银行也白白失去了很多利润,总结起来成本方面未必真的有实现最小化。基于此,该行在下调利率的时候,还需要进行机会成本的对应操作,从而保证自身整体利益达到最佳。

方案A:在发放贷款之前,全面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对于那些具有良好资信实力的客户给予一定的下调利率优惠。作者针对NY银行当前的业务要求,为其制定了优质客户需要达到的门槛。这套方案不但有效减轻了该行的营业税税负;还为其招揽了许多优质客户,实现其创收的同时也减小了信贷风险,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性。

方案B:在同意向客户发放贷款之前,与其补签贷款协议。这里主要是要求贷款客户在该行保持贷款总额一定百分比的存款。NY银行ST分行借助这样的操作能够既下调利率,又保证总收入。尽管补充协议本身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利润,但其能够提升该行的存款余额,而这是衡量银行绩效最关键的指标,同时影响着NY银行ST分行能够发放的贷款额度。下面作者就以2012年DTB鞋业的贷款业务筹划案例来说明:

2012年2月,DTB鞋业向NY银行ST分行申请贷款800万元,时长为1年。银行调查之后,认定其并非优质客户,因此,最后将贷款利率定为7%。那么利息是:800*7%=56万元。

如果通过方案B进行筹划的话,NY银行ST分行可以将利率下调至5.5%,不过要求DTB在这1年时间内在其存款不可以少于300万元。那么利息是:800*5.5%=44万元。

这样,NY银行ST分行不但将营业税应纳税额减少了12万元,还多了一笔300万元的一年期存款,同样可以创造经济收益。

方案C:如果贷款企业能够推荐资信情况良好的新贷款对象给NY银行ST分行,那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贷款利率下调优惠,从而实现共同利益的均衡。下面作者以实例进行解释:

XR铝业向NY银行ST分行申请了一笔3年期贷款,额度为1500万元。银行综合分析了其资信情况之后,将利率定在6.5%。则:

按照上面提到的筹划方案,NY银行ST分行应积极要求XR推荐优质贷款客户,如果可以成功签订1年期的1500万元贷款合同。那么,可以将其贷款利率同时下调至6.35%,则:

需要缴纳的营业税额:

税后利润:

不难看出,方案C不但帮助NY银行ST分行减轻了税负,还保证了利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当前的情况,方案B最妥当。尤其是考虑到ST地区的经济形势,方案B相对稳妥。2011年之后,ST地区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太理想,各银行存款都有明显的下滑趋势。相比之下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态势比较好,所以该行承受着很大的经营压力。存款无疑会影响到发放贷款的能力,而方案B能够提升存款余额,进而增强该行的放贷能力,提升利润空间。

(三)借助同业往来优惠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资金往来暂时还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基于这项税收政策,笔者认为银行可以进行下列筹划。

(1)科学选定贷款对象。如果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将所有利息收入都核算进来并全额缴纳营业税,可如果贷款是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话,则利息收入无需缴纳营业税。因此,NY银行ST分行应该科学选定贷款的对象,从而既减轻自身的税负又能获得相应的利润。通过数学模型来计算贷款给不同属性机构,该行产生的利润差异。

假定现有一间金融机构HZS和一间公司NF分别向NY银行ST分行申请贷款,可当前银行留存的授信额度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机构的需求,因此,必须选定一个放贷对象。NF申请的贷款额是a万元,贷款利率是x%,HZS申请的贷款是b万元,贷款利率是y%,贷款时长相同。营业税率是5%,教育附加是35,城市维护是7%,县镇维护是5%。则有:

假设NF申请贷款的银行位于市区,那么对其放款能产生的税后利润是:

(2)提升与金融机构资金往来收入所占的比重。作为一间金融机构,NY银行ST分行只是整个资金流动过程中的一个中转站,所以,如果其没能将资金成功转出金融业,那么也就无法实现价值的创造,另外,金融行业本身的资金需求也不是无限的,其进行的融通都有额度限制。不过,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ST地区近年涌现出一批新的金融机构,因此,相应的资金需求也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同时也为NY银行ST分行拓展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NY银行ST分行应该抓住当前金融行业改革的机遇,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通过同业拆借、转贴现等业务操作,在资金融通方面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从而提高这类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因此,NY银行ST分行应该提升与金融机构资金往来收入所占的比重,从而进一步减轻营业税负。

(四)选择金融产品进行投资 当前,如果银行进行金融产品交易业务是需要按照进销价差取得的利润收入核算营业税的,不过如果进行的是国库券交易的话,那么这部分利息收入则可以不用缴纳营业税。所以,NY银行ST分行在进行金融产品的投资时,如果账面计算的收益情况一样,那么应该优先考虑投资国债,并一直将其持有至票面到期日,这样不但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还能减轻营业税负。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该行投资了记账式国债,但是由于经营需要希望能够在还未到期的时候将其转让出去,这时就必须将税收成本也计入转让成本之中。因为当前我国买卖国债是需要按照进销价差取得的利润收入核算营业税的。作者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计算:

如果NY银行ST分行当前持有的国债购买价格是A,已经获得持有利息B;假设能够持有到最终到期日的话,那么一共能够获得的利息是C;若是现在出让的话,售价是D,那么:若是该行出让了债券,其税后利润为:[D-(A-B)]-[D-(A-B)]*5%*(1+7%+3%)=[d-(a-b)]*(1-5.5%);若是该行不出让债券,继续持有直至到期日的话,税后利润为C;如果D>C/(1-5.5%) +(A-B),那么该行可以将债券售出;否则,还是继续持有更加科学合理,获得的经济收益最大。

(五)制定贷款部分偿还的规范顺序 NY银行ST分行内部的会计人员有时会由于工作疏漏而导致弄错了期限内贷款应先收回利息,之后再收回本金的规范顺序,从而造成有些贷款的还款操作与当前税法的要求存在矛盾的地方,也就是进行了违法操作,这样会导致该行面对很高的税务风险。所以,NY银行ST分行需要制定贷款部分偿还的规范顺序,从而保证相关的纳税操作符合税法的要求。

(六)单独核算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 2013年12月31日之前,金融机构不需要缴纳发放给农户小额贷款产生利息的营业税。不过,国家对这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限制,那就是金融机构要想获得这种优惠待遇,就必须对这类收入单独计算。因此,NY银行ST分行根据政策的要求在核算时,将这部分贷款进行了单独处理,并制定了严格的内部管理规范,要求所有网点的会计进行这类贷款的利息处理时,必须以政策为指引,从而确保能够享受到相关的优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NY银行ST分行在处理农户小额贷款时必须清楚农户与小额贷款的定义。其中:农户是指那些在乡镇居住超过1年的本地住户、虽然户口没在本地但在本地长期居住超过2年的外来人口;小额贷款则是指发放给每户的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因此,NY银行ST分行在工作中应要求客户提供身份资质,从而进行正确的放款与会计计税业务操作。

篇8

新年伊始,位于北京复兴门南大街2号天银大厦六层的办公室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李育华向记者讲述该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之路、转变之路,以及其对未来业务发展的期许。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她依然思路清晰,如数家珍。的确,北京分行个人业务在去年取得的成绩,早已令同业艳羡不已。

“一个北京分行的总体发展规模能与某些商业银行总行相媲美!”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事实上正是如此。去年初,伴随着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大关,该行个人金融业务稳健增长、强劲发展的大幕也随之开启。截至2010年末,北京分行储蓄存款余额在北京同业市场中占比1/3,四大行中占比更高达51%,这不仅标志着工行北京分行“首都第一零售银行”的地位更加巩固,更意味着作为老百姓“身边银行”、“最受人尊敬的金融机构”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彰显。

“应该说,2010年是丰收的一年,辉煌的一年。”在工行工作近30年的李育华如是总结,在她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自豪与欣慰,更有着对工行品牌的一份深情。

“李总一上班就忙个不停”,“忙起来连水都忘记喝……”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更是事实。个人业务事无巨细,从网点服务转型到业务流程优化,从客户经理团队管理到素质技能培训,从市场需求调研到产品综合营销,千头万绪都要一一梳理,而行业内日趋白热化的激烈竞争更是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谈及这些,李育华显得很淡定:“个人业务干起来的确挺有意思,总能挖掘到一个新的增长点,虽然挑战不断,比较辛苦,但收获也颇多!”“有感情了,要听见客户夸奖工行,我真的是打心眼儿里就非常高兴!”提及这些年的工作感触,她一语道破。

巩固优势 由大到强

采访当日,正值岁初,午后温润的阳光,丝丝暖意沁人肺腑。在李育华的办公室,面对记者,她开门见山:“2010年,我们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经营业绩,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与同业相比的优势地位!” 辉煌业绩的取得,并非一日之功,必须靠持续的服务提升战略来支撑,这又首先源于近年来工行北京分行持续践行“大个金”向“强个金”的战略转变。所谓“大个金”,是指涵盖包括个人结算、理财、信用卡、电子银行、个人贷款等业务在内的所有个人金融领域的业务;所谓“强个金”,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和品牌最优。具体而言,是在“大个金”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拓展新市场新客户,加强营销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2010年,工行北京分行个人金融业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巩固市场优势的同时,还实现了渠道建设发展、客户规模质量、产品销售覆盖、营业综合贡献的同步提升。

从渠道发展看,去年,该行全面实施“渠道制胜”发展策略,进一步加大网点建设的资源投入,不断提升全行中高端物理渠道与首都金融资源区域布局匹配度。现已建成250余家贵宾理财中心,36家财富中心。她补充道:“去年,我们在贵宾理财中心建设,尤其是财富中心建设方面,基本上达到一家支行有一个财富中心,2011年个别支行有可能达到两个财富中心。”

从客户发展看, 2010年,北京分行资产百万以上高端客户总量突破11万,资产30万以上客户总量近120万,高端客户占比持续攀升。按李育华所说,“北京分行中高端客户各项发展数据,在工行系统内都名列第一。”

“在理财产品销售方面,我们下了很多功夫。”李育华表示。该行合理安排产品销售计划,积极扩大高收益产品销售规模;加大自主理财产品研发力度,开发结构化、第三方担保等保本型产品,在保证本金绝对安排的基础上,进行稳健理财投资,同时满足了广大风险偏好较低客户的理财需求;持续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理财产品库,实现不间断滚动发售,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截至2010年末,北京分行基金、保险、国债、人民币理财销售额占比均位居同业首位,具有绝对领先优势。

从营业综合贡献看,“去年,就我所分管的个人业务做出的中间业务贡献占比全行40%左右,若论整体零售业务板块,则为分行贡献了六成多。”谈及所取得的成绩,她显得颇为欣慰。

谋求发展 勇于创新

2010年,北京分行在网点服务模式转型、新客户新市场拓展、“走出去”服务推广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尝试与探索,做了大量创新工作。

“网点服务模式转型是我们一直想开展的一项工作。”前些年,北京分行就已陆续进行柜台改造,由“高柜台”向“低柜台”转变,从细节之处诠释着对客户服务的精细化。“传统的‘高柜’有玻璃隔断,客户要站着并且通过对讲与工作人员交流。这种服务模式的优点是比较安全,利于大额现金交易,但缺点是不利于客户与我们服务人员间沟通交流,服务感受不好;而‘低柜’则取消玻璃隔断,客户就可以面对面、一对一与服务人员或客户经理坐着交流咨询,让客户感到更为亲切、人性化,客户也感觉更为舒适。一般来说,小额现金或不需要现金的业务,都通过‘低柜’来处理。”李育华如是说。另一方面,去年,北京分行又在原有基础上一步巩固服务模式转型的成果。“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叫号机简单改造,使大堂服务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客户实际情况,并根据客户需求适时引导客户使用适合的服务渠道与工具,进而切实提高网点工作效率与服务效能。” 李育华介绍。走进该行海淀西区支行世纪城分理处,细心的也许人们会发现,叫号机已换“新颜”,如果以前要办理个人业务,则要按一下“个人业务”的按钮取号,而现在是通过划卡的形式取号。“通过划卡,就能识别该客户在我行都做过哪些业务,这样网点人员就能根据这些情况及客户本人的需求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

2010年,该行还在新市场拓展方面不断进行着有益的尝试。 “我们去年已经做了摸底调研,北京城区大概有51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约6万多名私企老板。这其中,我们已经拓展了12家,重点商品交易市场覆盖率为23.53%。”李育华说。除此之外,该行还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直销服务活动,成功拓展公司白领客户4.2万余人,政府公务员客户1.8万余人,在校大学生客户1.4万人,累计拓展客户7万余人;成立名人理财俱乐部,目前,杨澜、王菲、李亚鹏等50余位名人客户已成为俱乐部会员。

提及推广“走出去”这种主动服务方式,李育华解释说:“‘走出去’的策略就是变“坐商”为“行商”,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将银行各专业各种类的优质产品与服务整合打包,通过主动上门的形式直接送至客户身边。这里既包括信用卡、电子银行、个人融资、贵金属等在内的所有与个人相关的业务,也涵盖对公账户开立、企业融资、银企互联等对公业务与服务。虽然整个服务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部门,但是我们实现了联动,对客户进行了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 去年,共计30余支团队面向1000余家企业开展了近1400场“工行服务零距离”上门服务推广活动,服务客户近7万余人,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华美转身 全新定位

2008年底,李育华从电子银行中心调任个人金融业务部,便成为了这块个人业务的“带头人”。在采访过程中,凡是遇到与数字相关的问题,李育华都会找出文字性的材料进行核实,她的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也恰恰是个人业务所必需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她工作经验丰富,从对公、个人到电子银行等专业,只要牵涉到结算类的业务,她几乎都参与过,自认为经历“太简单”的她,事实上并不简单。

1981年,李育华进入工行,成为一名普通员工。“一开始在网点做对公业务,搞会计结算,然后做会计科长,还管过信用卡和财务,后来调到北京分行电子银行中心。”

2000年加入电子银行中心,有幸成为工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先驱者。九年来,她不仅见证了该行电子银行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还参与了电子银行的创建,Call center的管理、95588团队的组建,以及网站建设、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等。“我是在电子银行部整整工作了9年才离开的,挺有感情的。”回忆起在电子银行中心期间的工作,李育华表示“一谈起电子银行就很自豪”。

2008年底,从电子银行中心转赴个人金融业务部,她坦言:“以前在电子银行既有对公业务,也有个人业务,既有市场拓展,也有Call center、电子商务。转战到个人金融业务部,角色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其中也有延续性!电子银行中心也涉及个人业务,只不过是把业务从柜台搬到网上处理。”

来到个人金融业务部后,她首先从建立工作机制入手,建立了四套系统化、规范化、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每季度一考评,每月一通报”的考核方式将总体发展思路贯彻到支行、网点甚至每名客户经理、大堂经理身上。“考核就是一把‘利器’,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保驾护航,各项业务都能快速增长健康发展,对支行、网点的管理也更加到位。”李育华说:“这种管理和考核,既能给客户带来很好的服务,也能给银行带来比较好的价值回报!”

同时,李育华也十分重视塑造北京分行优质服务品牌形象。该行从2010年新年伊始便同北京电视台合作录制“开年三件事”――《财事回眸》、《让现实靠近梦想》和《2010年买什么最赚钱》三期特别节目,及七期春节系列专题节目《虎年“牛”到家》,将工行金融理财融入寻常百姓日常生活话题,深入关注百姓金融生活焦点;组织开展“人民币储蓄存款突破5000亿”、“投资理财知识普及万里行”、 “庆祝理财金突破百万”等系列宣传营销活动;举办了50场“工行助你成才”首都高校公益大讲堂活动,提升工行品牌美誉度;在中国银监会公众教育服务区,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公众理财主题教育展览,为上百万个人客户送去了实用的投资理财知识。同时,借助金融服务的媒介,向社会公众传递低碳绿色以及慈善公益的生活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低碳绿色金融生活。“工行是一个金融大行,应该履行金融大行的责任,工行业务领先,产品领先,服务理念也要领先!”在李育华的言语和眼神中,不经意流露的是对工行品牌的一份深情,以及作为工行一员的骄傲和自豪!

迎接挑战 直面未来

2011年,随着央行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巴塞尔协议的最新要求,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存款压力大增,由此掀起了吸储热潮。这同样让工行这样的大行感受到了压力。

“2011年,我们个人业务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依然严峻,发展压力其实非常大。以储蓄存款为例,虽然,存贷比没有超过监管红线,但是市场份额优势不仅需要巩固还要不断提升,这‘一个都不能少’。”李育华坦言:“虽然我们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高,但是随着市场流动性趋紧、同业间竞争加剧,这一优势每年都受到很大挑战。我们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占比则从前年的52%降至去年的51.5%,存款竞争不容小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我相信,工商银行肯定不会落后的,北京市场份额第一,我们当仁不让。工行永争第一,这个也不会变!”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工行北京分行个人业务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1年工行定位为‘改进流程、提升服务年’。这就是最基层要做的嘛,那么,网点就要从流程、服务模式、经营转型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地梳理,只要客户感觉比较繁琐不方便的地方,我们都要优化,减轻服务压力,提高服务效率,真正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李育华表示,进一步深化网点服务模式转型,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在256个贵宾理财网点大规模开展,包括物理网点的改造、人员培训、流程再造、考核管理等等,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

最后,李育华在心中的描绘了一个绿色金融宏伟蓝图:“在新的一年中,要努力实现客户存款规模、渠道交易规模最大化,通过提升产品创新力度与市场响应速度,最终实现客户对工行品牌认知度、满意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全面确立首都第一零售银行的市场地位。”

辉煌业绩的取得,并非一日之功,必须靠持续的服务提升战略来支撑,这又首先源于近年来工行北京分行持续践行“大个金”向“强个金”的战略转变。

篇9

****年,**县邮政局立足当地市场,以项目营销为抓手,以函件业务为重点,抢抓商机,大力开拓邮务类业务市场。全年共完成邮务类业务收入583.5万元,其中函件收入278.3万元。该局突出抓好节日及季节性营销活动。春节期间充分利用精选名址数据,以邮简、信函、贺卡等为载体,突出“产品+数据”的营销模式,精心组织了“商函闹新春”数据库商函主题营销活动。第一季度“商函闹新春”营销项目共实现收入8.5万元。“3.15”期间**县邮政局通过精心策划,以“天天3.15”为主题面向城乡广大消费者寄发《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知识宣传活动,创收1.8万元。同时转变营销观念,注重不同节日之间的纵横向联系,将“三.八”妇女节和“3.15”紧密结合起来,在城市女性消费与“3.15”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出了一套“三.八”节专项营销活动方案,共制作“打开有礼”式本埠数据库商函2万件,实现业务收入2万元。“六一”国际儿童节及高考期间,该局有针对性地积极开拓少儿个性化、“金榜题名”邮票市场,多方宣传,积极揽收,共计制作“我是祖国的未来”个性化邮票520版、“金榜题名”535版,实现业务收入4万多元。在开拓“送喜专家”、“高考大礼包”项目上注重细分市场、找准意向客户,通过召开业务推介会,有针对性的营销,共实现业务收入12.5万元。**县邮政局还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大力拓展邮政市场,抓住国家大力开展“家电下乡”这一扩大内需的契机,通过精心谋划运作在“家电下乡”项目上一次性开发打开有礼式邮简10万件,实现收入11万元。抓住第二届华源医药交易会在**举行的契机,积极开拓会展业务,实现收入达3.6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局积极推进专业化营销,充分发挥营销人员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全局10名营销人员在函件开发、酒水销售、邮政贺卡揽收、新邮及报刊收订等诸多业务中大显身手,已完成邮政贺卡45.2万元,销售酒水1208件、邮品30.3万元,收订报刊12.3万元,新邮预订187套,还发展企业形象册600本,实现业务收入13.8万元。在开拓邮政贺卡业务上,不断巩固发展传统用户,同时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高档贺卡。组织营销骨干开展项目营销,实施项目带动,成效显著,开发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贺卡5.5万元,反假币宣传贺卡6.6万元,凯旋门房地产贺卡5万元,发改委招商引资贺卡11万元。全局共完成2010年定制型贺卡收入219万元,销售型贺卡收入26万元,位居全省县局前列。

重点业务重点抓

邮政金融和速递业务一直是**县邮政局的支柱业务,所占收入比重较大。**县邮政局集中人力、物力、突出重点,狠抓邮政金融和速递业务不放松,从而牢牢抓住了业务收入的“牛鼻子”,取得了发展的主动权。在发展邮政金融业务上**县邮政局自加压力,抬高业务发展标杆,以“调结构、增效益”为目标,创新思路、深挖潜力。狠抓效益存款增长,活期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09个百分点,达35.82%,有效提高了邮政储蓄的运行效益。该局突出抓好旺季业务发展,以网点揭标、跨年度劳动竞赛为抓手,重点开拓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进行宣传促销,有的放矢,重点突破。组织成立督导队,局长带队深入支局了解市场,帮助支局谋思路、想法子,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对各网点进行督促指导,与此同时由金融业务部每周业务通报,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加大激励力度和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引导,大力开拓保险、邮信通、淘宝绿卡、“商易通”等金融中间业务,****年全局共发展邮信通用户23292户,在网44714户、淘宝绿卡1294户,布放“商易通”225户,全局邮储余额达23.5729亿元,全年累计净增存款2.4383亿元。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增势迅猛,9月份**县邮政局代收保费销售一举突破亿元,成为去年全省第一个保费销售过亿元的县局,年底全局保费达1.3533亿元,同比增长158%。在开拓速递业务市场上**县邮政局调整经营发展策略,注重上门揽收,积极开辟新增点,实现了速递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重点开拓邮政速递在价格方面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快递业务,在人员、车辆等方面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速递揽投班揽投人员增加到15人,购置配备机动揽投车9辆,摩托车5辆。同时抽调专人负责速递业务市场营销,了解把握市场动态,积极维护老客户,大力开发新客户。速递揽投班进一步优化了人员组合,设立了6个揽收营销小组,对全县客户实行划片分区作业,揽投人员统一着装,佩戴工号牌,服务名片,并对华源物流等大客户实行驻点揽收。该局还开展劳动竞赛,加大考核激励力度,充分调动了揽投人员发展业务的积极性,业务发展节节攀升。全年速递业务收入达408万元,同比增长了34.65%,其中揽投收入达273.4万元,占速递总收入的67.03%。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