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03:2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3] 薛景芝.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2005(Z2).
篇2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身体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综合体,包括 体力、智力和心力(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是能力的灵魂,因而成为学科能力的核心。根据现行课程方案 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心智(心力和智力)发展(阶段性)特点,我们认为中 学地理学科能力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 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 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 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 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 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 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 因此,依据 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国家 ”、“地中海气候”等都是“名词”,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
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认识)一个物体、过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够 用来达到某种意图、目标或者用来解释某种现象。例如,看到“乌云”,能意识到暴风雨的来临;知道某地位 于板块边界地带,就能推测到这个地方可能多地震。显然,这种理解对人的活动有一种预见的意义。
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有人把这一层次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并提出一系 列关于理解原理的标准: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它;②举出关于它的例子;③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认)识 (区)别它;④辨别可能代表它的行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为;⑤了解它与其它原理之间的关系;⑥明白它可能 有的用途;⑦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运用它;⑧预料应用它的结果;⑨陈述一个与它相反的原理。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 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 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
(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 (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附图{图}
“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 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 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 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 大产油国, 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早在本世纪中叶就认识到,“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结构好的 框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单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并提出了著名 的学科结构理论。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 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一)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 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二)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 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 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 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 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 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
第二层次的能力是初中地理思维能力的核心,它直接体现出学生地理智能的高低。因而培养学生这一层次 的能力是各级各类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 东)。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 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 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们认为,只有在形成和发展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地理能力的基础上,全体学生都树立与健全基本的地理 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地理行为习惯,其地理教学才算是全面完成(认知领域)地理教学任务,才算是成功的地 理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学地理学科在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伟大事业中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高 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立足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 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 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 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二)生态观念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 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 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 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三)人口观念 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四)时空观念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 版,第49页)。因此,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之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时空观念包括变迁观念和空间观 念。变迁观念是唯物辩证观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地理问题时要用联系、变化及 转换的方法。空间观念,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中学地理教学要 帮助学生建立下列三个不同层次的时空概念,一是二维平面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地表的地理事物可以看作 分布于一个平面上。二是三维立体空间。实际上地球表面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球形立体空间之中。三是存在于球 形立体空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沿时间维不断演变。
(五)评估与预测观念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 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 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篇3
农村初中地理课程“起点高,入门难”教学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初中地理课程学习从“地球”、“地图”开始,这些起步知识十分抽象繁杂,难以阐明。学生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空间概念、综合分析比较能力、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储备等是难以理解明白的,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
2.农村学生的素质及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农村学生生活单纯,在知识层面、接受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又偏小,思维能力有限,一进入初中就要接触诸如经纬网、地球“五带”现象、等高线地形图、板块运动等抽象难懂的陌生知识,难免理解困难,力不从心;在课堂上往往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知识消化有限,以至于问题累积成山,成了障碍。
3.课程设置有偏差,教学时数偏少及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顺利进行。由于地理是“次科”,每周2节课,被安排在《课程表》的边缘。由于放假、“活动”等原因,地理课时往往被挤占,少到不能正常授完课。实际授课时数与教参的“建议”相比,是大打折扣的。每年秋季期,都是匆匆忙忙“读完”课文,来不及复习就马上段考。因此学生成绩一片飘红。
由于各方面原因,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七年级学生地理学习的“拦门虎”,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甚至“谈虎色变”,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破解这个教学难题呢?根据它产生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得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但不容易做到。比如,对于教学课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关系,是不能增多的;秋季期段考,由于有效课时太少,很难改变到段考时匆匆“读完”新课的被动局面。在教学制度没有多少改革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把握好课堂40分钟,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学难题的破解,要立足本土,在农村初中全日制寄宿学生的前提下使用。大致来说,我们的本土教学,在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一地理教学难题时,应该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保证地理教学时间
如上分析,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前,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学“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三个单元内容,要保证平均每周有150分钟的教与学的时间,才能完成课本知识的传授、解惑和演练运用。万一被节假日或各种活动冲掉课时,必须想办法补回才行。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要考虑到这些情况,调剂好相关“活动”时间,以尽量不挤占各科教学课时为宜。
2.熟悉学情和教材教法
常言道,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强,要求教师具备的地理素质特别高,教学技能特别强。新版教科书(以商务星球版为例)不像旧版教科书那样讲述得全面、详尽,而是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图片多而文字说明十分简洁、浓缩。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分散在正文、读图、思考、活动和阅读各个栏目里,并且有些思考练习题在教参书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补充相当多的地理基础知识,将浓缩的知识点“稀释”,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依图求知、据图理解、记忆,从课本各个栏目的解析中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地理事物的规律.初中地理不像其他科目,没有诸如《课程标准新教案》、《中学教材全解》等教学辅导书,一切全靠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和实践摸索。因此,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不下一番苦功夫去研修,不具备相当的地理知识和教学技能,不熟悉教材和学情(农村初中学生),是难以恰当处理,应用自如的。
3.重视概念教学和直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农村孩子来说,地理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脑中一片空白,认知能力也很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1)重视概念教学,传授辨析概念的方法。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课一开始就出现许多陌生难懂的地理名词,对这些名词,虽然不要求背诵其定义,但要理解其含义,包括其由来、特点,以及与之相似概念的区别,避免彼此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这些名词的含义或特征表达清楚,或归纳出“规律”、“要诀”之类形式,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名称时,讲解图形特征后,可以用歌诀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判读,就像武打小说师傅传授徒弟武功时既传招式又传口诀一样。各部位名称的口诀可以这样概括:“山峰黑三角,陡崖似天梯;缓坡线圈疏,陡坡线距密;鞍部镜片连,脊谷数值辨。……山谷凹陷处,小河冲向前。”为了通俗易懂,有趣好记,后两句改为“山谷像屁股,尿尿流出来”,效果更佳。
(2)重视直观教学和立体思维的建立。直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概念、空间思维能力,对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尤为重要,是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个难题的重要法宝。比如经纬网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从平面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形成“脑地球”。具体做法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一是要充分借助教材中各种图像或多媒体动画,二是要利用经纬度地球仪实物演示,三是要每个学生都直接观察地球仪,自己动手用彩带代替经纬线“编织”经纬网;自己动手画“经纬网”或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等。学生通过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才能领会经纬网的真谛。经纬网有球面的,也有平面的,两者要多对比。地球仪上的立体世界地图要与地图册中的平面世界地图多对比,以此理解球面与平面的关系:球面可以展开形成平面,平面也可以卷曲合拢成球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立体概念。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例如用篮球、排球等实物来理解地球仪,用篮球网兜和比赛场上的排球网来理解立体经纬网和平面经纬网等。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新教法的研究、总结和推广,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更多选择。其中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的成图原理、板块构造学说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等。用做实验或实践活动的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主动的讨论与探究。
4.重视学生的“学”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模式解决了“把学习交还学生”的教育难题,主要是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更关键的是要逐步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学生们要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获取、驾驭已掌握知识的技能,利用已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是学好初中地理的捷径。
在七年级,加强学法指导和培养地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这三个单元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技能是:(1)多观察,细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求证。(2)抓住关键词,通过对比明确地理事物、名称的各自特点,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3)建立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思维。(4)学会看地图,绘简单地图,使用地图;心中逐步建立“地球”、“地图”的形象和观念。(5)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能课前预习,进行质疑;课堂认真听课,做笔记,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做作业,自觉自主学习。(6)唤醒生活体验,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见闻结合起来,用“地理”的眼光审视身边事物。(7)学会综合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8)有条件的学校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
以上所述方法、技能应该逐步渗透在教学中,有的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5.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想学、勤学、乐学、会学
新课标教学基本理念还有:“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前面提到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基于这些教学基本理念而采用的。如果农村初中都能具备好的教学条件,贯穿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时间较充分时,“起点高,入门难”的教学难题必定迎刃而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规律,创设出适宜的问题情景,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那么,学生对初中地理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通道,想学、勤学、乐学乃至会学。即使开始学不好,后来也能快速改善,变差为优。
此外,地理课程可以作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暂时降低教学要求等灵活处理。比如对初中地理的入门课程,“地球”、“地图”的教学,应尽量降低难度,教学检测也要降低难度。有些内容,如经纬网的运用、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定方向、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运用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增长,到八年级时再深入教学、提高要求,会容易达标一些。在七年级,对于一些水平高的学生,有时间作详细的教学辅导,也是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到八年级时比较易于理解掌握,教学也容易、轻松一些。
因此,综观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及破解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体制、评价机制、教学条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素质等问题,非教师一人的力量所能撼动。短时间内,农村初中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学生地理成绩大部分飘红的现象可能难以改变。但是随着教与学的时间推移,通过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成绩会逐步提高,“开门红”将会渐渐淡化;到八年级会考时,通过增加课时、反复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毕业考试好成绩。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课改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谐课堂的创设运用,初中地理教学“入门难”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即是说,破解“起点高,入门难”是一个时效问题。本文阐述的内容,就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好思路、好做法,也是本人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
参考资料:
1.《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4
关键词:主体性;高中地理;提高教学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自主性发展的目标可分解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和自觉自理;主动性发展的目标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创造性目标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力强。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开展自主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理论依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所在。新课程理念需要我们的地理教学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时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新课程就是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为根本,开展地理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学生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地理课堂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愿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各项智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要在承认学生差异、积极营造学习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
二、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主要由教师、教材和学生三个部分组成,课堂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学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地理课堂不能成为真正的学生学习的课堂或者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其中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开展存在问题,导致了我们地理课堂的低效或无效,现谈谈自己肤浅的几点认识。
1.从教师层面考虑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师是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关键所在。但恰恰就是教师的问题,让地理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很难开展。
(1)教师对学生主体性活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对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我们对此的理解还没有到位,没有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出很好的区分,没有把学生主体性活动真正落实到课堂中。表现在课堂中,我们教师还是讲得太多,为学生分担得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活动的时间太少,总是急于把课本知识、结论或答案告知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轻评价。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中“地球自转的方向”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就习惯告诉学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告诉学生,从北极俯视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看是顺时针转动。这样的教学就是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教师的讲授,而非通过自己的主体性活动。当然,有些知识是需要我们教师讲解学生才能获取的,但在解决像这样的知识点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让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方向及各种图示中自转方向的绘制。
(2)教师对如何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到位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教师对课堂中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的本质及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知道我们的课堂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由于我们教师对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的方法及技巧掌握不到位,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在地理课堂中学生“被主体”的现象。所谓“被主体”,是指在地理课堂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一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其实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或其他的一些需要,而非为了学生掌握知识。这些地理课堂中的活动开展虽有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外衣,但实质是教师课堂表演的一部分。例如,在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讲解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多媒体投影中展示非洲与亚洲的自然带分布,然后让同学们观察完成课本活动中的表格。如下表:
填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在学生看书几分钟后,教师就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了这个表格,然后逐个讲解展示。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在完成这个表格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时所给的思考时间也有所不足,并且没有很好地进行引导铺垫,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教学环节而开展了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我们教师就要在深入理解主体性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开展各种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活动的课堂形式很丰富,可以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同学讨论、学案导学,发言演讲、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同学互评等多种方法和手段。
(3)教师在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中时间分配掌握不到位
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教师就要把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作为课堂的目标,并且要明确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但开展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时常常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处理好这些新问题对我们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考验我们对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处理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主体性活动所需时间较多的矛盾,因此,教师迫于教学进度的压力而在地理课堂中放弃了一些主体性活动。但我也发现,由于时间问题而迫于放弃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往往是一些喜欢自己讲的教师,其实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自己少讲一点,给学生多一些时间,效果未必会差,同时也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进度。在教研活动上,有专家提出地理课堂四十五分钟,首先要把我们教师的讲话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其他的问题另外考虑。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教师少讲,让学生多做,因为学生的课堂主体活动远比我们的讲解有效得多。
(4)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本质认识不到位
现在的应试考试,导致我们过分看重分数。提高分数最好的办法是高密度的课堂教学内容,高频率的课外练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教师为了赶进度,抓复习,提成绩,会选择教学时间较省、教师授课难度不大、短期内学生成绩容易提升的讲授法等课堂教学方法。但课程理念中强调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种地理素养不是靠我们的地理成绩来体现的,而是要通过每一堂地理课中的点点滴滴的学生体验来提高。如果我们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我们就必然要在地理课堂中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看作我们地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2.从学生层面考虑存在的一些问题
地理课堂中在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除了上面分析的教师的问题外,我们的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学生对以自己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及必要能力的不足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从学生角度考虑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以自己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不适应。学生长期以来基本上已经习惯了教师讲、自己听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们教师要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时,学生迷茫了,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自学发现一些问题,能够与人交流想法,探讨一些探究型问题等,而这些能力对学生来说是有所欠缺的。
(2)学生生活实践的大量欠缺
地理课堂中的很多内容,跟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学生的所见所闻很有限,特别是对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及与此相关的人文地理差异,这就决定了学生的思路比较狭窄,有些想法甚至是错误的,不符合区域自身的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地理课堂中有些主体性活动就较难开展。同时由于学生缺少参与农业等区域生产活动的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在知识的理解上就显得比较费力,在探究一些问题时就缺少实践知识作为依托,因而主体性活动开展受到限制。
3.从教材及媒体层面考虑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教材已经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要用好教材,用教材教,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同时提高能力。但现在的教材知识体系不是很完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往往不能形成很好的知识体系,同时教材中设计的一些活动题缺乏操作的可行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只能舍弃一些活动内容,但教材编写者恰恰希望我们通过这些活动题来开展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在媒体的使用上,我们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常常使用信息技术,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仅仅把它当作了一块“高级”的黑板,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及课堂的需要,有些展示速度太快,有些由于课件设计的程序设定使得教学过程被固化,没有可变性,当然也谈不上学生的主体性。
三、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尝试及建议
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的推动者还是我们教师。我们要努力学习,及时更新观念和认识,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尝试各种形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的教学反思,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自己能少讲就少讲,不要从我们自身角度考虑教学过程,而要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而不是以我们教师自己认为讲解清楚知识为主要任务开展教学。
例如,在“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各种图示”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角度考虑,本人认为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状态及与太阳的相对关系。其次是地球的自转过程。再次是地球不同的视图如何绘制。最后是不同的视图上如何绘制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这样的问题呈现,我认为是从一个对这个知识不是很清楚的学生的角度考虑的,通过层层推进掌握这个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通过纠正引导,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中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本人认为这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宏观的规律,学生据图判断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做好铺垫工作,让学生学会从非洲和亚洲自然带分布图中去找出地域分异规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通过教材精炼的语言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帮助。其次要学生体会理解地域单元及地域分异的概念,理解地域分异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再次让学生尝试在非洲和亚洲自然带分布图中找一找有序的地域分异规律,让同学们相互来判别比较说明。最后结合教材活动总结。当然,这两个例子中还有问题存在,但希望我们的教师能真正考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