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9:0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知识 学习地理

入高中文科学习以来,地理便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也与政史等文科课程迥异。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学”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从个人的地理教学学习经验出发,我就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成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对读者的地理学习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一、注重地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不少同学的父母会把地图压在学习桌的玻璃板底下,这一方法十分奏效。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做好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

高中课程较紧,且相对初中知识来说,知识量增加了很多,单单只靠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能完全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甚至会出现,学生还没有理解知识点老师就已经讲完了的局面,就会使得学生仍然停留在上一个知识点,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节,很多知识都比较难理解,学生在一个知识点弄不懂时就会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所以就需要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总体的把握,对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做出标记,这样,在老师上课时就可以更加专注去解决此难点,加快学生的反应速度,能够尽快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的复习,可以巩固知识,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首先就是要看书,先对本节课的所以知识进行回忆,加强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其次就是家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会运用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复习,加强知识点的运用。如气候的相关知识,各个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影响因素容易弄混,我们就可以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来加强记忆。熟能生巧,只要练的多了自然就会记住。

三、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解决高中地理问题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忽视初中地理的知识的学习。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同时,要想学习好这一学科,建议大家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达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境界,获得天马行空,恣肆的效果。我在平时学习时,经常会去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或者是上一些地理网站,通过这些,我了解了更多的地理背景、原理。书本知识由此得到深化、升华。在试题中引入新的知识背景时,往往就能够做到轻车熟路,进而迅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而不至于一头雾水紧张害怕。

四、地理学习必须重视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 能事半功倍。

五、理清地理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框架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比较法

地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区域差异性和综合性特征对其教学中比较法的作用与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地理比较法可以将事物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对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点的概念极为有利,而且有助于强化学生地理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帮助学生系统化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比较法一般包括概念对比法、图形对比法、同类对比法等,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加强比较法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一、地理比较法的应用概述

为了使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地理比较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比较法主要立足于加工和整理地理信息基础,通过比较不同地理信息原理和规律而获得更多知识的学习方式。地理比较法的相关比较手段,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认识的加强,同时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被比较的几种不同地理知识共性和个性,使学生在区别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地理信息,提高自身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相对初中比较繁杂,教学内容通常具有鲜明风格,带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常见的除概念对比、图表对比、同类对比外,还比较多用综合比较法、专题比较法等,这些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同的课堂效果。高中地理是高考文科必考科目,学生学习压力往往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因课堂实际情况而变化,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采取。

二、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一)概念对比法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广,结合了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包括很多专有名词的概念。比如,高中地理中经常有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恒星与行星等这样类似的概念名词。只是从概念的表面意思来看,有的学生也许可以推测出大致的意思,但是一旦再出现一个类似的名词概念时,由于都是抽象化的名词,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理解能力,就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学习压力,并且这些概念名词又是贯穿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是地理课程的基础,所以这些概念名词无法掌握的话,将影响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整个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在以后课程讲解中,就会慢慢理解。这样的背诵方法虽然暂时记住了名词概念,但是并不能在遇到同样的名词概念时及时调动已经记忆的地理知识,反而给学生的地理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将地理比较法引入地理课堂之后,比如,在讲“降水”和“降雨”,两个概念都具有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的意思,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液态和固态水,后者为滴状液态水,从从属关系来说降水包含降雨。通过对比可使学生对两个概念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在学习中能够更加准确地使用降水与降雨两个概念。如说道气候带降水量,必须使用降水这一概念,而河流的补给形式中的雨水必须使用降雨这一概念。

这样的理解记忆更方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

(二)图形对比法

图形对比法具有更直观的教学特点,在高中地理课本中经常有大量的地理位置图表,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图形可以从网络上进行直接下载,也可以选取适合课程内容的视频影片,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以视频或者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出来,相对于景致的课本图表来说,更有视觉冲击力和事实说服力,使学生对地理课程更加感兴趣,在欣赏多姿多彩的地理风景时也能联系课本知识,有效吸收更多的地理知识。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即可采用图表比较法帮助学生通过对相关插图和图表的比较,对相关地理知识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地理读图和用图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对潜水与承压水的区别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将两种图像放在一起对比,让学生看到承压水指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潜水指代的则是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直观地认识到潜水与承压水仅仅是埋藏深度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和明确两者不同了。教师紧接着可以将这两个知识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总结,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通过图形对比方法将更适合对整体环境的介绍和了解,使学生在观看图片和视频的同时,已经在脑海产生了有关地理知识的差异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同类对比法

由于地理知识结构复杂,在地理知识的后续学习中可能牵涉到之前的知识,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利用同类比较法,通过将本节知识与之前的类似知识点作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回顾之前的地理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学习我国与美国的不同之处时,同样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但是可以在我们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的基础上理解美国的地理查理,美国同样也是北半球国家,也有着南方和北方这些都是相似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他们的科技发达,地理环境特点等。这样在学习中为学生梳理出了一个学习的脉络最终形成了一张知识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同类对比,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知识稳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结束语

地理比较法是一种采取逻辑思维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实现逻辑思维。保证学生在学习当中理解问题更加深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采取地理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过去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总之,通过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对比法,将增加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使相关的地理知识更加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减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压力,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2.学生方面:九(1)(2)两班各有54个学生,2个班两极分化严重;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缺少规范;不够努力,语文学习态度也不正确,认为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即可应付等等现象还是存在的。

    3.教材分析:要完成初中阶段语文教材的整体复习。按照考纲规定考课内字词和文学常识,梳理好整个初中阶段1—6册语文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工作  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主要工作及措施自身提高(包括师德和业务)  1.钻研教材,详写教案,备好每节课。

  2.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

  3.多听课,吸收好的教学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引导学生分析品位文章语言,教授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的角度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领悟文章中心的能力,提高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德育工作(包括学科渗德、养成教育及活动施德等)   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人文精神内涵,从和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延伸与拓展。教材内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教学工作  1.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4.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5.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小辩论,锻炼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其他工作  1.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活动日程安排五月份:

1.新学期知识点复习巩固

2.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好习惯。

六月份:

1.经典古诗词诵读

2.学生中考必考名著阅读才艺展示

3.专题复习结合作文训练

七月份: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复习;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曾发出过“复习课难上”的感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而对于教师来说,复习课也不像新授课那样有一个大家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供参考。所以,关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复习课,提升复习效率”就成为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复习课进行了以下总结,以期与大家共享、讨论。

原则一:拷问现状,明确复习支撑点

艾默生说:“向着特定目标不断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教师每天走进课堂,对学生施加着影响,他的认知力、引领力、评价力、持久力等,将直接影响到复习课的效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课不仅注重选拔和区分功能,更关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会考侧重于考查学生有效提取信息、进行有意义构建以及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1.价值引领

信息技术课的复习,是在上课的基础上,对必考知识点进行强化和活化,这个阶段是考生能力和成绩飞跃的关键阶段。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会考复指导思想:“深研考纲,注重整合,弥补软肋,培养技巧,高效复习”。这可称之为“一个中心”。

在此基础上,将复习的目标定为:一是全盘搜索、查漏补缺。确保学生能熟悉和应对每一个会考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相关重、难点的掌握和提升。二是综合模拟,实战演练。所有的学生切实把握会考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技巧。这可称之为“两个基本点”。

以这样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来构建信息技术复习课的高效课堂,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

2.多元涵养

如果将会考成绩比作一棵树的“树梢”,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即是成长显性的成果,那么,获取这一切的保障和基础则是“树根”,树根吸收土壤的营养和水分,为树的生存提供保障。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学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成绩的背后,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各方合力,如同空气、阳光、水分、土壤,共同提供着一棵树成长的能量。教师是为学生整合教育条件的服务者和导航者,学校是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重要外因的集合体,课堂是学生体验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学是学生成长外因当中最重要的条件即最重要的外因,最终的分数则是学生形成信息素养能力之后带来的“副产品”。

原则二:自我构建,抓住复点

信息技术课的复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再次自我构建的过程,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之一就是不与主课争时间,不与教师争空间。因此,上课时间就显得十分宝贵,可以说分秒必争,必须抓住核心要点。

1.精心规划时间

面对时间短、任务重的现状,教师首先要制定一个翔实周密的课程复习计划与方案,把复习内容分解,将复习标准、完成期限、进度安排、反馈周期等做成表格,并告知学生、督促学生、检查学生,做到各项目标要有落实,落实要有督查,督查要有反馈,反馈之后要有矫正,矫正之后要有提升,切忌盲目性、随意性,以免造成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和重要缺失。

2.完善知识体系

冲刺阶段的复习,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对前面知识的整合组装,也不是对复习过的知识单纯重复。在最后这个阶段的复习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重点知识、重点题型等,切忌撒大网、面面俱到。教师还要尽量利用不同时间段,对重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突出心理养护

要克服师生中存在的“船到码头,人靠岸”的心理暗示,防止出现终懈怠,要防止优生浮躁、差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缓解学生考试普遍存在的焦虑心态。在复习阶段,不宜再采用打压法,而是以“激励法”当家,不管优生还是学困生,此时都需要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即使批评也要委婉,注重策略。这样,师生共同构建了一个互动、温馨的生态课堂环境,在共同奋斗的征程中一起领略豁然开朗的学习快意和欣然的成长体验。

原则三:冲破阻力,寻找复习突破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一天所产生的信息量,让一个人用一辈子来学习都学不完,所以我们要采取策略,不是记忆知识,而是关注结构,把握框架。

1.“态度”很关键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会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避免对抗、抵触情绪。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会考其实是对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地位提高的一次机会,是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一种促进和检验,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化压力为动力。就学生而言,要明确,在初中阶段,没有任何一门基础学科像信息技术那样特别能锻炼人的学习能力,而且要确认,会考对一些学生来讲意义特别重大,如果他们要报考有关的信息技术专业,如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等,那么这次成绩会很重要。

2.“梳理”很重要

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分析教材并结合考纲和近年来会考试卷,制定出浓缩精华版的复习提纲,包括常考知识点、易错知识点,这是学生备战的“宝典”。

(1)内容梳理

根据信息技术考试标准的考试要求和复习范围,将知识分成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及电子邮件五大模块。然后分块进行复习,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会出现疏漏,进一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实践证明,使用“思维导图”,对于全面把握知识架构、提高复习效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信息素养是极为实用的一个模式。

(2)阶段梳理

初中信息技术毕业考试的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操作题,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复习,这四个阶段是理论复习、操作练习、模拟练习、模拟考试。这样,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形成知识体系。

经过对历年信息技术考试分析,笔者发现,操作题普遍得分比较高,而理论题得分率相对偏低,两者差距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方法应该是先复习操作再复习理论,这样便于学生巩固。

3.“模拟”不可缺

信息技术会考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如果学生对操作系统不熟悉,在考场上就很容易出现意外状况,如没有及时保留操作结果、或在编辑状态下取消操作、突然出现死机、甚至登录困难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手忙脚乱、心慌意乱而严重影响考试情绪和考试结果。为此,教师在复习一段时间之后,应及早让学生熟悉考试系统环境,减少由于不熟悉考试系统而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的现象。

教师应不断灌输给学生一种思想,即解答任何一种题目都是有技巧的。练习或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剖析解题思路、互评解题得失、总结解题方法。通过仿真模拟考试,还可以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调整复习策略,以提高复习效率。

原则四:因材施教,占领复习制高点

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同一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也不一样。遵循因材施教,是让每一位学生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尽可能提高成绩的重要举措。

1.实施“自选”制度

临近会考,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学生事无巨细地去复习每一个知识点、完成每一道习题,所以可以实施“信息技术知识超市自选”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自主选题来做。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完成知识与能力上的查漏补缺。

2.实施“分层”制度

学生无优劣之分,但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是存在的,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态度,甚至不同的生活环境,均会导致差异化的成绩,因此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成绩好的学生要加强能力题的训练,对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则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强化,即孔子所谓的“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实施“点面结合”制度

“面”指的是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利用课上时间,进行集体讲评;“点”指的是有些问题仅存在于少数学生身上,就实行“一对一”讲解。点和面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各有侧重、各有所得,相互配合、相互融通,最终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提高。

4.实施“帮扶结对”制度

(1)师生帮扶、生生结对

教师根据帮扶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查漏补缺。但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发挥学生的力量,让成绩好的学生去援助学困生。

(2)采取多种形式

可以采用课内帮扶与课外帮扶相结合的方法,但帮扶的主阵地应在课堂,要采取多关注、多提问等形式,随时、灵活地进行。

(3)制订专门计划

制订帮扶计划时,教师要根据对这个学生的了解及学生自己的意愿来确定帮扶的时间、地点、内容等,然后师生需共同按计划做事,绝不敷衍了事。

在坚持复习“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守住几条“底线”,一忌题海战术:一通百通才能事半功倍,做一百道题不如总结一条规律,高效的复习应该以人为本;二忌疲劳战术:充分利用心理规律,提高课堂效率最高、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而不是机械地延长时间;三忌方法单一: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再现形式替代教师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讲解或者无休止的死记硬背。

“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愈要认真对待,愈要一鼓作气、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会考前夕,师生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确保会考的争先进位,交上一份学生、学校、社会均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美)艾默生.依靠自我[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9(1).

篇5

【关键词】初中阶段 语文教学 写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3

语文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且代代传承下来的一门语言文化学科,在中国的灿烂文明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文作为语文考试中必考的内容,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为了更好地契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已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尝试,这其中有失败的教训,也存在成功的尝试。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主要与大家一同探析关于新课改下如何助力学生提升作文写作技能的相关问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实践活动要以利于学生的学习为基准点开展,这是新课改下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必然要遵循的一条“法则”。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针对作文教师,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校可能会采取不一样的措施。在此,笔者仅立足于自身对于新课改的相关解读,及其本人对于作文教学的一些个人理解和经验总结,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期待能够对大家接下来的语文作文教学有所启发。

第一,注重“积累”是提升初中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地基牢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自信而大胆地建造摩天大楼,才能保障所建构的高层建造不出现质量问题,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和作文习作语言的基础设施,学生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使其能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感到更加轻松,才能写出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作品。如果说,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听取教师讲述的知识点,而不在课余时间或者说在具体地读书过程中不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记忆,那么,学生们想要写出字词优美、结构匀称的优秀作文也只能算是“一厢情愿”。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加强针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

当然,除了要提点学生自己要有自我积累的意识和习惯之外,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及其考试大纲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具体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学生们提供一定量的词汇和名篇,以供其参考和识记,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在此所说的“积累好词佳句”的目的并非让学生们照搬照抄,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充分地掌握这些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且很好地进行仿写和创新,才是我们强化字词积累的目的所在。

第二,教师的教学引导和评价也是能够影响到学生作文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中阶段,学生在理性判断和分析能力上虽然有所成长,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学生已然名副其实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而我们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一定要充分地尽己所能,助力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在笔者看来,我们不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及其对于名篇名著的有效阅读,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教授。

虽然说,当前是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但是就总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而言,我们考试选拔的大方向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谁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谁就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先录取权。那么,助力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佳绩仍然是教师们应当遵循和贯彻的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则,只不过,为了更好地顺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局势,我们要在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助力学生自发地加强对写作的练习和写作技能的提升。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技能的讲解时,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积极地理解和吸收我们所传授的写作技巧,而非是单向性的灌输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情境模拟法、举例法、仿写等各种方式,通过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写作中的一些小技巧,以便于学生们能够在写作练习中逐渐找到“诀窍”所在。

第三,加强作文习作练习,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作习惯。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也离不开学生自身不断地练习。所谓熟能生巧,纵使掌握了再多的技巧,但是不进行具体的实践和尝试,想要取得质的飞跃,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们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写作切入点的考查和了解,保证学生的写作大方向不出问题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

比如说,针对某一段文字,让学生在读后,自找切入点进行写作,那么,教师可以在让学生阅读之后,听一下学生们各自的想法和写作思路,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笔写作。对于其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辅导,以便于使得学生们的写作思路和方式不出现偏差,不至于下无用功。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平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看似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却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性作用。

篇6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每两年举行一次,以县区为单位进行质量统计,随机抽测,所反映情况比较客观、真实.学科内容领域的测试题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主要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背景,从“回忆”、“理解与简单应用”和“问题解决”三个方面考查学生;非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应用相关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作出预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测试题在内容上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难度上,总体难度与中考要求基本持平,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法上,注重科学探究;评价上,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影响学业质量因素的师生背景问卷调查均为选择题.

2问题诊断

2.1“物质学科”典型题析,诊断学生在物理学科领域各能力维度上的疏漏

2.1.1基础不扎实,对概念及规律理解不深入

例1(A卷第18小题)敲门时,会发出声音,在此过程中

A.只有门在振动

B.只有门周围的空气在振动

C.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

D.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没振动

学生作答情况:选C的正确率达67.4%,其中误选A项达26.1%(全省正确率达77.5%).

题解分析及失误成因: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声音的传播与传播的条件.失误的原因很有可能与教者有关.教学中,教者十分突出声源的振动、传声需要介质,而淡化了因声源的振动而引发传声介质的振动,形成声波,传播声能所致.后者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成因,在教科书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分析表述得较为透彻,学生阅读领悟即可到位,若教者课堂上再增加些水波、弹簧波等实验,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例2(B卷 第19小题)图1为处于湖上的一座桥,桥的最高处距湖面2米,若能在湖水中看到桥完整的倒影,则湖水的深度应为

A.大于2米B.2米C.小于2米D.以上答案均可

学生作答情况:选D的正确率仅为39.3%;全省正确率达43.6%.

题解分析及失误成因:本道题是考查平面镜成像的条件及规律(类似本题的还有“A卷第20小题”和“A卷第26小题”,正确率都低于60%).就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条件-平滑表面,成像特点的对称性以及成像原理之间的必然联系上缺乏清晰而又完整的认识.教学中,若能通过学生实验,先让学生观察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点燃的一支蜡烛所成的像,猜想像的大小和位置,再让学生选用平板玻璃,实验探究出像的位置特点,体现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联系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瓷砖表面成像、平静水面上的倒影,巩固成像条件及特点;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后,再让学生利用对称性和光的反射定律两种方法,分别作出一点光源经光滑平面所成的像,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加深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定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其中学生探究关于平面成像的有关实验是关键.

2.1.2生活经验形成的前概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3(A卷第22小题)冬天,用手摸放在室内的铁锤,会感觉锤头和木柄的冷热不同(图2).实际上,锤头的温度

A.比木柄的高,且比人的体温高

B.比木柄的低,且比人的体温低

C.和木柄的相同,且比人的体温高

D.和木柄的相同,且比人的体温低

学生作答情况:选D的正确率43.2%,其中误选B项的高达48.7%(全省正确率达43.9%).解题分析及失误原因:本道题考查的是热传递的条件.题中的物理现象为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有对温度概念的理解,热传递的产生条件、以及物质的导热性能等多个知识点;尤其是学生受前概念的影响,误认为用手触摸低温物体,手感觉越凉,就认为该物体温度就越低,导致失误.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前所形成的前概念有可能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纠错.涉及这类知识的纠错时,可提出用左右两手分别同时触摸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块和水,感觉一样吗?为什么?冬天,户外气温-10 ℃,河水结冰后,冰的上表面温度是多少?与水接触的下表面温度又是多少?为什么?用温度计测量某一物体温度时,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时,温度计的示数就是待测物体的温度,其中运用到的热传递的规律是什么等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应用科学概念加以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3分析问题欠严谨,语言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例4(A卷第25小题)将等体积的热汤,分别倒在一个陶瓷汤盆和一个单层的不锈钢碗里(图3),将它们放在室内同一处.你认为是盆还是碗里的汤会凉得快些?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作答情况:本题的得分率仅为49.4%(全省正确率达49.9%).

题解分析及失误成因:本题主要考查热传递的知识对将要发生的现象作出预测.预测时,同时涉及到两个因素:蒸发面积大小与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这两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是相互矛盾的:陶瓷盆蒸发面积大但导热性较差;不锈钢碗蒸发面积小但导热性能好.要求学生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作出不确定性的预测,或是结合日常经验认为其中的蒸发因素对结果将起主要作用并作出确定性的预测,同时运用科学概念进行解释.同样结合日常经验,若汤表面漂满一层油膜,阻碍了蒸发,由于不锈钢的导热性能好而做出确定性的预测.这道题有助于鼓励学生善于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分情况、多角度加以分析推测,不失为一道好题.但学生作答时,有的只是以一个因素进行预测,有的只是由生活经验中碗口的大小这一因素进行预测,用散热解释.甚至有的虽能同时考虑两个因素,但不能协调的两者间的矛盾作出预测,应用生活经验解释时,前后自相矛盾.因而丢分.主观作答题,除本题外,还有两道,得分率都在50%左右.就失误原因,除分析问题不够严谨,日常生活经验缺少正确认识外,有的还与小学科学课开设不正常有关,有些原本在小学科学课上要探究学习的知识,因课程开设不正常而得不到落实.加之近年来,中考卷上很少表现表述语句较长的现象,解释题、设计实验步骤的表述题,因语言表述欠精准.对于处理类似应用科学概念分析预测性的问题,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作答的时间,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协调好之间的矛盾,把握好分寸,在讨论交流中达成共识,提高学生严谨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2科学学科师生背景问卷调查所反应出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2.2.1学生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开设率偏低

学生问卷中,涉及到物理学科的学生实验的开设情况统计有两道题.分别是: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多选题).选动手做过的均低于50%;选看老师演示过的高达60%~70%之间;选只听老师讲过的分别占19%和36%.

学生实验,是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这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学生经历实验过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上述两学生实验,均为中考的热点和重点考查内容.难怪在一些公开课、赛课上时常会出现:有了学生实验或学生活动时,总感到时间不够用.这都是因为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实验的重视度不够,学生的实验机会少,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技能脱节.这不利于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持久保持,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2.2常态课上,科学探究难以实施

学生问卷中:在哪门课堂上,你们常常争论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你认为哪门课程有趣?这两个问题虽然认同率物理课堂、物理学科最高,但都不足50%.教师问卷: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很花时间,实施起来不现实.选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的总量虽只有28%,但内心认同的占多数.平时常态课堂上,重结论,轻知识的建构过程,讲得多、练得多的传统做法较为普遍.真正在常态课上坚持用“科学探究” 教学的老师甚少.

2.2.3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减负增效提质难以落实到实处

学生问卷中:鼓励我们多做习题,以提高物理成绩.选常常或总是两项之和多达68%.教师问卷中:鼓励学生多做习题,以提高物理成绩.选常常或总是两项之和虽只有39%.但实际情况是,为了使本门学科不吃亏,各学科加大作业量比比皆是,学生苦不堪言.

2.2.4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理论引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需得到进一步的贯彻执行

教师问卷中:科学知识是客观真理.选答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分别占了23%和63%;科学探究总是涉及观察、提问、假设、检验、归纳、形成理论等全部过程.选答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分别占了25%和58%(含地理、生物老师).上述两道题的数据统计,令人触目惊心.评价方式不改变,教学方式没法改.选答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分别占30%和43%.

改革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是新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方面的改革,教师既是执行者,又应该是积极地探索者.切不可因评价体系的滞后而成为过于强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轻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的借口.这一轮的新课改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之所以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交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因为目前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只是在他们现有的认识领域内所获得的正确认识,是相对真理,这些知识随着时间、认识水平及认知领域的不断深入,就可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谬误;科学探究也不是固定的七个过程,这在课程标准上是明确的.但我们的老师对前两个调研问答,认识却如此模糊.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更显重要.有了理论的引领,强有力的导向和行政督导,才能将科学探究落实到常态课教学的行动之中.

3改进策略

3.1做好新旧知识的复习及衔接工作

主管局职能部门要适时监控好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初中老师要认真研读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物理知识点,并做好新旧知识的复习、衔接工作.小学生3-6年级都开设了科学课,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及规律已从初中教材中直接下放到小学科学课上解决;有些物理知识是要建立在小学科学课所形成的认识基础之上,经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才能有效地建构起科学概念.因此小学阶段开足、上好科学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建议小学生毕业考试区统考,将小学科学作为必考科目,发挥调控功能.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学科学、提高动脑、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很是必要.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扎实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小学科学知识的衔接工作.吃准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形成的相关知识,调研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真实程度并作为新科学习的起点,认真钻研初中教材,以新知识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为彼岸;备课时要认真构思教学流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先入为主的前概念可能给新知识的建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找准针对性的纠错方案,以求达成最佳效果.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物理教学的长远目标,理应协力同心.

3.2加强集体备课,注重校本教研,形成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建立在先个人独立思考,后集体备课交流基础之上所形成的集体导学案,质量上需进一步提升.导学案总体上,要能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课改模式,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课堂“14问”.在细节上,为了体现与小学科学知识及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衔接,要有“课前自主复习、检测”这一固定栏目;有的新授知识,只要不影响探究过程的质量,为保证课堂探究活动得以实施,可将一部分便于自学的内容移至课前自学,在“导学案”上设立“课前自主学习”栏目,并设计出能体现自主学习的指导性流程(因需要而设,并不是固定栏目);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应以活动导学的形式,体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性,凸显科学探究;每节课结束前,必须设计“当堂检测”(也可放在下节课的“导学案”上体现),题目的内容必须是以紧扣新课的原创题为主(中考题,通常涉及的知识点是多个的,不合适),且作为校本作业的一部分.为发挥好“导学案”的导教、导学的功能,教者加强要二次备课,体现自身的教学风格;授后要认真反思,不断改进与提升;“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及时反馈,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无论是区集体备课还是校内集体备课,为体现实效性,建议有以下几个流程:(1)交流前一段时间教与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及补救措施;(2)分工到校到人,提前准备好每节课的当堂检测题(主要为体现基础知识的建构及应用的基本题),共同讨论补充,确保大面积,提高平均分;(3)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教学的重、难点的教材分析处理,教学片段设计等深入探讨与交流,提升教研品位、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教研实效.

3.3重基础知识的建构和应用

重基础知识的建构过程、重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好物理,理解能力是基础,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其它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才能深入,理解能力才能提高.对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理解就应该从知识的建构过程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开始,由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引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预测,激发兴趣,开展讨论与交流,设计并认真做好相关实验,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更为详实的感性素材,并列举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讨论、加工、提炼,科学建构出物理知识.在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中就能加深理解,同时又能教给学生学习能力,最终要达到学生能从科学概念的内容中就能联想到是由哪些实验或日常物理现象中建立起来的;物理知识点之间有何联系,相近知识间有何区别,以及它的相关应用、典型例题等.力求达到基础知识理解深刻,运用灵活.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注意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概念解释物理现象的语言表述的精准性.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要注重研究物理问题方法的运用与总结.初中教材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比值法、假说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和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的理想化模型等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捕捉好相关素材,精心设计,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去进行“科学探究”,在创造性地猎取知识的同时,掌握研究方法,使之终身受益.这将有利于学生长期地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就终身学习的能力.

3.4加强实验教学

开足开全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学生活动,尽可能多地增加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对每一章后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实施,撰写科普性文章与同学交流;平时多开展小制作、科普小论文展评活动.

3.5精选习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精心选编校本练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负增效,除了要求我们老师,立足课堂,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在联系生活实际中,探究、讨论与交流.理解科学概念,活化知识的应用.还应该根据学情,精心编制校本作业,力求精编、精炼、精讲.既要为每节课选编当堂检测题,又要编制配套的限时独立作业题,还要为学生精编出双休日复习自测题.选编的习题,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和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入手,要尽量避免拿来主义和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要加强对中考题的研究力度,把握好中考命题的脉搏,用欣赏及批判的眼光去发现“好题”,尤其对省内十三大市的中考新题型进行分类,认真研究并加以挖掘,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处理教材、挖掘素材自编原创题的能力.所选编的校本作业,在难度上要掌控:体现大面积;在题量上要限制:有物理课的当日,总量控制在25分钟左右(含预习作业);双休日的自测题,用时控制在90分钟内.杜绝乱订学辅资料,滥布置作业,单打独斗的现象.要发挥好校本作业的导向功能,建议各校在质量验收测试时,命题的范围锁定在挖掘教科书及配套的“补充习题” 和共用的“校本作业”上.当然这样的严控,还需要各学科之间互相协调,齐抓共管,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