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13:2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和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
奥陶纪
、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
石炭纪
、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
侏罗纪
和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较
快
在
固
体、液体和
气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较
慢
只能在
固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和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固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和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铁
、
镁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水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和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篇2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册书着重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1.第一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在1.1节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教材先介绍了太阳的大气层,然后介绍了太阳活动的类型,最后阐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为使知识连贯、有条理,可用列表1进行比较。
在学习1.2~1.3节“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为使学生将初中已学的经纬网知识与本课顺利衔接,摆脱对旧知识似有若无的感觉,应注意复习经线、纬线的基本知识(表2)。
当然,对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更应及时比较总结(表3)。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颇感困惑的难点,在比较时应注意尽量使知识简洁明了(表4)。
2.第二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1)关于2.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大类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可以从其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明确知识的内部联系。
对于“外力作用与地貌”也可列表比较(下页表5)。
(2)关于2.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垂直分布”虽然难度不大,但若分别从高度、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几方面,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进行比较,则更易凸现重点。
“季风环流”历来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表6)。
关于“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可比较的项目更是显而易见。前者可以从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降水区位置、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者则可以通过分别绘制南北半球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分析其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3)关于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气候是令众多学生头痛的问题,而对于给出图表数据资料,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前者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记忆;后者则可以选取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分别从温度(如以0℃和15℃为界,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哪个范围,从而推测该气候类型属于何种热量带)、降水类型(如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两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三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这两册书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讲起,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比较、总结所学知识,可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获得新知识,同时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
1.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可以列表比较(表7)。
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以列表比较(表8)。
2.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单元先后着重学习了农业和工业,这两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触不太紧密,为避免繁琐枯燥,可进行归纳对比(下页表9)。
3.必修三中可比较的内容
篇3
一、必修三的课程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主要是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地理原理规律,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内容则是人们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此后,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要求学生用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等系统地理主干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
二、必修三的高考地位
由表1可知,选择题涉及区域地理的考点不多,考点动向无明显规律,有些知识点没考到,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命题材料。
由表2可知,必考综合题两题,一中一外,给出文字和图表等材料,让学生进行成因分析、推断影响,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选择题和选考题也常常涉及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是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描述、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强调地理能力。如描述或推测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间格局,分析影响因素,描述或推测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人文要素的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必修三的区域组成
由表3可知,必修三涉及的地理区域,没有面面俱到,重点是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相应问题的方法、思路、要点等,学会运用区域有关图文资料,探讨、分析、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现实问题,培养其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能力。
四、必修三的教学建议
1.区域与系统结合
系统地理知识要落实到区域,区域要再现系统地理知识。必修一、必修二系统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地理区域(区域地图),是高考常用模式。试题基于图表,基于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将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断,注重区域实证、支撑系统地理理论,强调系统地理与地理区域的有机整合。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侧重案例教学,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系统地理加以论证支撑,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有效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要补充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l件,包括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还有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最后,要分析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根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原则,探寻该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利条件寻求整改策略。学生只有抽取了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间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能进一步分析黄河、长江、尼罗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2.归纳与比较结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总结,常常要运用表格归纳与表格比较两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教学总结如表4所示。
学生懂得了“荒漠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同类型的案例。
区域的比较,不仅要横向比较,而且要纵向比较,如表5和表6。
3.课堂与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强调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尝试让学生联系时政新闻热点,联系本地实际,做到课堂涉及区域的举一反三,讨论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提升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例如,让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南水北调“调出区”的居民和“调入区”的居民,扮演角色,进行对话,交流看法。又如,让四个学生模拟导游,带领四组同学赴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澳大利亚国家四地的旅行,分别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课外教学强调综合实践,例如,①收看《地理・中国》《文明之旅》《探索》等相关电视节目,关注G20杭州峰会,了解20个成员国和被邀请的嘉宾国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等,引导学生多了解世界文明;②讨论冠豸山下某地瓜干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③结合冠豸山的城区交通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④调查冠豸山天池历史与现状,开展冠豸山天池终年有水的实践研究,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查询莲峰镇和揭乐乡城镇历史、交通变化、旅游发展等信息;⑤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4.教学与应试结合
高考试题往往是围绕区域“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课题研究”的方式,用新情境设计出新问题,将考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开展区域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在分析中提高《考试说明》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区域定位:在哪里?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高中低纬或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从属位置、相邻位置)、大气环流位置、板块位置、交通位置等。
(2)区域特征:怎么样?包括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特征,了解该区域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农业问题等)。
(3)原理分析:为什么?分析自然要素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探讨区域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比较法 运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能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精髓。在教师授课时,多使用比较法,能让地理变得简单,学生也能掌握要点。比较法可以联系诸多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新的地理知识和以前的地理知识之间的种种联系,更能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理中的地形、地貌等都可以通过比较法加深印象,比起单个记忆,比较法更容易使学生记得牢、记得巧。
一、比较法的类别
(一)联系比较
这类方法就是将两种或是多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结合起来看,加以区别,加深印象。在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得到,在高中地理题目中常常碰到。联系不同地理事物,揭示出不同地理现象的本质。在湘教版《地球运动》一章中,提到了地球的运动方式分为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的速度、周期等基础数据以及地球公转造成的地理现象等等,可以和地球自转联系比较,比如,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区别于公转。教师可以用地球仪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类比
这类方法不单单适用于高中地理,其他学科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同类同型中,亦可用于同类异型中。将目前的教学内容和以往的联系在一起类比,让学生们学得更轻松。
(三)图表
地理课程会涉及较多的地图与表格。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展示出当前课程所需要的图表的话,就能减少许多需要讲解的地方,节省不少时间。因为图表相比文字,更加直观明了,学生们都能看懂并记得。枯燥冗长的文字有时会让学生感到郁闷,很有必要将这些文字转化为图表,提高效率。例如,在湘教版教材《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中,提及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塑造出地表形态的力量也是千奇百怪。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这五大地形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讲解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出内外力的定义及其对地表的塑造起到的作用。
(四)并列比较
这类方法通俗易懂,就是将多种地理现象连接在一起,研究它们的联系与差别。这种方法常常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用这类比较法,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速度相对快些。举个例子,在湘教版教材《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节中,涵盖的知识点有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可以将它们并列比较,它们的组成、功能、优缺点等都能加以区别并记忆,组成表格,一目了然。此比较法相对来说更适合在复习时运用,学生也能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地理比较法的类别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列出。方法要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合理的比较方法能让学生很快就领悟。若能把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加以结合,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有趣。教师不仅仅是要将比较法运用到教学中,还要将比较法深入到学生的脑海。学生能自如运用地理比较法学习地理知识,地理这门学科不再是门难题。
二、在高中地理中比较法的作用
1.高中地理基础知识颇为广泛,地理事物和现象层出不穷,比较法可以归纳总结主线知识,让繁多的知识体系变得清晰透彻。地理事物的特征现象都能通过比较法加以区分、联系,其异同点是学生们需要把握的。
2.比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在运用比较法学习地理的时候,学生们要通过思考总结知识概要。在整理所学知识的同时,要与以往学的加以区分,这样学习比较再学习,让思维发散,往往能学得牢固、学得更多。
3.中学地理的学习为以后铺垫,比较法这种优越的学习方法掌握后,往后接触到的地理知识就能掌握更快。比较法是掌握知识的有利途径,学生们若能在中学时期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往后的学习或者是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比较法的优点比上面列举的几点多得多,教师要在课上多多灌输这样的思维习惯,学生成绩能有所提升。高中学习压力大,读过中学的人都明白,现在的升学模式注定教师和学生要用最快、最稳的方式完成高中教育。高中地理不应该占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所以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比较法就是一种教学的捷径,教师将比较法授以学生,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应该多多提倡,学习不应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要教给学生自己思考。高中地理的学习离不开比较法,熟练掌握比较法,是升学之路奠基石。比较法随着教育的变迁不断改善,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婧.四套必修教材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对比[J].新课程导学,2012,(20).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现代信息技术;兴趣;认知;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他们初步形成科学人文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基础。其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教育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恰当、合理运用有着众多显著的突出优势。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运用特点展开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已得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而在众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例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展示不同地区截然不同地带景观的幻灯片,其中包括热带雨林带郁郁葱葱的森林、热带草原带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热带沙漠带无边无际的黄沙、极地冰原带白雪皑皑的积雪与被封冻的冰面……这些幻灯片的播放都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刺激,也使他们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课堂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其他纷纷扰扰不相干的事物上。这都表明,此时学生具备最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也最端正。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抛出“正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景观的出现”这一知识点便是水到渠成了,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切实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深化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认知
相对于专业地理学科来讲,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浅显,并不具备很大的学习难度。但这并不能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抽象、较为复杂,不易于高中阶段学生所理解的一些内容。如此,高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特定抽象的地理知识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并致使高中学生的地理必修课程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是不尽如人意。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包含信息量大的特点,而且其呈现信息的方式也较为直观、形象,即能以直观、立体的形式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充分呈现出来。很显然,这种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易的特点就为深化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更好认知、理解与灵活掌握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例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若是仍然采取一板一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打压,二来也并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特意采用了既受学生欢迎,同时也具备实际良好教学效果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个形成过程:
褶皱形成初期,由于岩层受侵袭较小,因此,就背斜形成了山,向斜形成了谷;
再受外力侵蚀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已被侵蚀,而向斜槽部则因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
一段时间后,由于受到有差别侵蚀的影响,背斜部位反而要低于向斜部位,因此,也就形成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这一自然现象。
如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个形成过程就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充分展示在了学生眼前。而学生也通过观看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复习形式
传统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复习形式局限于大量的习题练习之中。但实质上,这一题海战术并不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相关的复习活动,因此,其复习质量也较甚微。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好地优化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复习形式,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复习效率及质量。如,在学习了“水资源利用”这一节内容之后,笔者就将其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水资源的含义、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造成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解决缺水问题等以微视频的形式发送到了班级公共QQ邮箱中。由于微视频时间较短,仅仅只有5分钟的时间,因此,学生可在家进行下载和观看,并以此辅助展开更加有效的课下复习活动。
这一新颖的课下复习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就在创新高中学生地理课程复习形式基础上,大大优化了学生的课余复习效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并结合实际情况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运用。
参考文献:
篇6
一、试题体现学科特点,考查学生能力
1. 选择题体现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的三阶段培养目标。
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地理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以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的选择题来看,广东高考试题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考查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三年来三个方面考查的试题数量统计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试题考核数量一直保持在3、4、4的比例,相对来说很稳定。主干知识是学科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的把握,是地理科目考查的第一阶段。知识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它是地理基础知识的延伸,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相关地理问题,学生既要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又要学会分析、运用这些地理知识,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二阶段;思维能力则是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融合与创新意识,这些题甚至不需要联系地理知识,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直接就可以获得,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三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师生的地理学习回归教材而不迷信教材,重视基本概念、基础思维,重视能力提升。避免了乱猜题、靠题海战术来备考的错误做法,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实施。
2. 选择题知识点考查较集中,突出主干知识。
了解地理命题方向有利于针对性的备考,可以提高备考的效率与备考质量。从三年来地理选择题命题来看,试题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塑造与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几个重要章节;必修一的时间计算与必修二的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以及第三章地理技术均属于间隔性考查。因而在复习备考时,地球上的大气等五章是复习的重点,在加大训练量的同时,不仅要把教材理解透彻,更要能够学以致用。
3. 综合题体现地理区域性,区域分析成为热点。
综合题的考查相对稳定,延续了前两年第40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第41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模式,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大局观、全球意识、区域分异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考查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区域地理,其考查内容却完全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所学的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区域的资源、环境、人文等详细、具体的内容,避免了高考备考要再去学初中教材的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从统计结果来看,气候、自然带、环境问题是三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大训练量。尤其是工业、农业等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分析是考试出题重点,试题分值高、难度大,是备考尤其要关注的部分。
二、三年文综地理试题对高考备考的启示
1. 明晰学习主线,构建思维框架。
地理学习的主线要明晰,要确立自然地理做引领,人文地理重运用,图表分析能力要突出的复思路。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载体,人文地理知识也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其发展条件也大部分依赖于自然要素的影响。因此,学习阶段要把学习重心放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要注重自然地理规律的总结,掌握自然地理特征,学会自然地理分析方法。
重点学习的自然地理内容有:
掌握以上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后,运用地理知识进行产业要素分析、城市布局分析等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就有材可用,有章可循了,也就有了构建思维框架的基础。
2. 训练图表分析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
图表分析训练要系统和有计划。图表的种类很多,哪些类型可能考查,哪些类型不会考,学生要学会甄别。由于命题专家封闭时间有限,手中材料有限,因此他们往往会根据素材用电脑绘制简单图表,一些难度较大的图表命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常考的图表基本上就是这么几类:数据曲线图、数据柱状图、饼状图、比例柱状图、曲线和柱状图的结合等。这类图表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耐心、细心地对待,绝大部分同学是完全可以做对的。
图表的分析把握如下几个步骤:一、先阅读图表的名称,对名称中的关键词加下划线,重点分析;二、看横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横坐标数据值;三、看纵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纵坐标数据值;四,对图中的重要点列出要考查的横纵坐标数据值,进行比较。
图表分析归根结底还是数据的分析。因此,读出准确的数据值是图表分析的关键。
3. 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学习深度,有效降低备考难度。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要建立空间想象,大部分同学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学会。纵观三年来高考试题,经纬网与时间计算问题考查较少,尤其在选择题部分还没有考查过。在专家讨论过程中,有部分专家就指出这部分出题难度不好把握,如何力求出新意,会导致试题难度提高,出简单了,考查的意义就没有了。并且各种练习题太多,难以出新意,所以选择题考查的几率不高。但在综合题世界区域地理部分考查的可能性却大大提高,但也基本上把握在能够运用简单的时区知识进行计算就可以了。至于日界线、日期差等难度较大的知识出题者一定会避开。因此,复习备考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深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有效备考。
4. 理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
虽然两道综合题分别以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作为考查内容,但其实质是考查区域背景下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世界地图与中国区域地图只是作为考查知识的载体,导出所在区域的气候、自然带、农业、工业等考点,再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是在自然大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并不考查区域具体的地形、地貌、河流名称、矿产、人口等内容。因此,复习过程中基本可以省略初中教材的复习,把重点放在大尺度区域地理的复习上。如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图、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海洋分布图等,按照经纬线规律性的学习。
5. 巧妙处理必修三教材内容。
必修三教材是典型的区域地理知识。但仔细分析三年来文综地理命题,考试中并没有针对必修三区域内容的出题。于是,有的学生或老师就轻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浪费时间。但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必修三不仅要学,而且要有技巧的去学。之所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中都没有必修三相关区域的试题,主要是出题者考虑到各地学习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单以某一版本教材作为考试内容会引起考试不公。同时,以教材中的区域作为考点,命题时难以考出新意。因此,命题者都会避开教材中给出的区域。但必修三的学习却不可掉以轻心,它是进行区域地理考查出题的范本,是考试答题的必要参照。必修三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系统的把握区域分析的方法上面,构建区域分析的框架与体系,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在考试中遇到新的区域问题就可以有规律、系统性的答题。
总之, 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是备考的前提,要做到心中有题,脑中无题,学习时才会更关注学习的方法性、系统性,提高备考的效率和备考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教版;教学难点;解决策略
地理是一门涵盖了各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因而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重塑地理学习热情,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学科,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中,第一章的地球运动中地方时与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等的计算、第二章的气压带和风带、第三章的海水运动的洋流以及第四章地形构造等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扰。
一、高中地理教学难点
1.理科知识重,学生理解能力弱
(1)地球的运动方面。如图,图一以图表的形式详细的展现了地球的运动与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季节以及纬度变化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关系到自然的很多变化,也因此成为了高中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知识点。但是由于此部分会涉及到大量的地方时、区时、黄赤交角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等方面的计算,加之学生对立体的理解能力较弱,地球的运动部分的计算成为了教学中的难点。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以及海水运动。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除地球的运动方面学生还会遇到很多难点,如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海水的运动等。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回归线的南北移动引起气温随纬度的变化,形成了六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受地区的影响,每个风带与气压带的具体形成原因很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气压带与风带相同,由于地形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海水的运动过程中不同地区形成不同性质的洋流,不同的洋流会形成不同的渔场,学生容易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
2.内容多而杂,记忆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
人教版必修二开始探究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以及交通运输布局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由于内容多且杂,学生学习时面临很大困难。如我国的铁路交通线路有京沪、京广、京九、陇海――兰新――北疆线等形成的“八横八纵”的铁路网,每条铁路所经不同的地形区、自然带、城市等,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记忆有困难。
旅游地理教学中,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到地区景观的介绍,还要讲解其形成的原因,往往使学生困倦。
二、教学难点存在的原因
1.立体思维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
在教地球的运动部分时,各种计算都需要学生仔细的观察并分析给出的图和数据,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将平面地球想成一个立体的圆的球体,顺着地球的运动轨迹研究解题思路。学生的立体思维不敏感在处理这方面习题的过程中容易遭遇困难。
2.教学方法与课本知识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难点中笔者已经强调过,高中地理大部分都是需要学生理解背诵的知识点,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解决策略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学中一门重要课程,尤其是对文科学生而言,掌握好地理知识有利于其提高文综整体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拓宽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将枯燥乏味的文字知识变成趣味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实现多媒体立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幻灯片增强知识的立体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声、图等多种组合的多媒体引领学生的思维思考模式。尤其是在地球的运动部分,教师可以将运动的地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可以看见立体的地球,从而促其对知识或试题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潜在的记忆力,从而促进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2.模块式教学法
模块式教学法是教师可以充分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有共同点的知识放到一起,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如同样是玉米带,可以将中国松辽平原上的玉米带与美国五大湖区的玉米带进行综合分析,从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讲解。模块式教学的一大优点是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通过对比记忆比学生单纯的死记硬背好很多,学生可以在对比中逐渐掌握分析与记忆技巧。而德国鲁尔区与中国鞍山钢铁企业都是老工业区,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采取模块教学法。
2.趣味性课堂教学法
在讲容易被学生混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我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时,就可以随堂举办小型知识竞赛,就铁路的各个交通枢纽、所经过的自然气候区、地理区位、主要城市等进行出题,这种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抢答的过程中增强记忆力。另外,还可以将琐碎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笔者在学习地理时为方便记忆,编写了顺口溜,如“火木之间行星带”即小行星带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地理考试上这种顺口溜救了好几位同学。
3.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课堂中讲述的很多知识都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件有关系,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如在讲气压带时就可以充分的将我国东北地区冬天的西北风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联系在一起,而讲到风带时可以联系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台风登陆。
5.定期归纳知识点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杂而多,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应定期进行知识点梳理,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通常而言,教师会固定在考试前夕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但是由于临考前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不能将重点一一复习。所以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定期进行知识点归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复杂难懂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教学难点,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水平与质量。本文通过研究高中地理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教学难点的策略,希望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师日常教学带来帮助,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进.多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探微[J].新课程,2006,6(08):71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互联网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对于教育工作者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学工作者能够对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生活化教学也成了当前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生活化的高中地理课堂更是我们目前需要探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就针对当前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出生活化课堂的优势,从而总结一些有效的互联网下的生活化地理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1-2]。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
(一)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不足很多的教师没有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会随意地引用一些案例到课堂中,而这些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并不强,所以使得学生反而因为案例的加入影响了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课堂缺乏必要的思维引导和课堂评价很多的教师为了追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中过度的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和学生进行了过多互动和交流,所设计的教学情境过于频繁,无法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加以考虑,甚至一节课会融入多媒体、情境、小组探讨等多种模式,这样使得学生很难以把握重难点,学习的效率同样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课堂中无法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也不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从而没有能够将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三)忽视课后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很多的教师还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堂上面,所以学生课后生活化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很多的教师甚至为了确保升学率课后会采用题海战术或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背诵和记忆知识点,进而忽视了课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一个课内和课外之间有效地结合,学生缺乏一个课后进行地理学习和探索的习惯,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全面地发挥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二、高中地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对于人才也自然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人才能够具备综合素质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通过这一现象也能够明显地看到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内容也是对于自然生活深度的分析和总结。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出一个相对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和课堂保持一个更加密切的联系,给学生带来熟悉感和亲切感,进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积极性和欲望,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起学生对于地理课堂的兴趣,让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被点燃,从而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三)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地理知识生活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在生活中探索真理的习惯。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也会被逐渐地建立起来。这样一来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还能够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全面地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借助情境模式将生活和地理教学结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地寻找好的教学方式去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将情境和生活化教学进行结合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生活化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中去理解概念和地理现象,这样往往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延伸课堂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建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技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培养学生的生活化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时,教师可以把这一次的问题探究课搬到课下,让学生观看和这一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了解西北地区引进这些草坪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组织学生课下结组进行知识的探究,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
(三)强化生活教材和地理教材的结合其实地理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很好的素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满足学生生活的需求。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其实可以借助这一课的内容为学生拓展关于地壳运动和地震相关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中播放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震撼的数据能够掌握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掌握一些地震前的征兆,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预防地震和保护自己,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四、结束语
地理和生活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包含了地理的知识,地理中又包含了生活的现象。所以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中有关于地理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获得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知识应用能力 培养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很差。比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参观南昌一个新小区,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两栋前后排列的高楼,楼高度都是为50米,间距为30米,南昌纬度28°,那么后排的房子光线会不会被前排挡住。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算,连成绩最好的学生都回答不出来。其实这个知识点在必修一就讲过。当我问到最小楼间距公式是什么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正确回答出“L=h×cotH”。在这里套用公式,h为前排房子的高度,H为南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L为最小楼间距。由此可见,学生虽然知道公式,但是不会运用,这就是地理教学的缺陷。
一、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知识应用既表现在野外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又表现在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等诸多方面。学习地理不能仅仅以书本为中心,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南昌市艾溪湖的水质状况,找出污染来源,并提出治理对策等,让学生通过实地接触来认识水污染的危害,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二、加强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多积累地理素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例如这两年南昌青山湖区北京东路出现了一个梦时代广场,是城东的一个商业中心,也是一个很大的综合体。在讲授商业活动的时候,笔者就充分利用了这个生活中的素材,导入相关图片,使学生快速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在笔者提出“该商业布局的优点是什么”的问题之后,学生就会结合生活实际,答出位于地铁口、北京东路和上海北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周边的小区多,居民多等要点。再加上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例如,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趁机提出房屋采光位置如何确定、采光面积如何计算等问题,所提的问题尽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思维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做到以上几点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
四、利用地理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地理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运用地图,可以让学生在方寸之间探究地理世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形象感知、探究地理世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的探究学习从感性走向理性,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探究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事热点,可以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地理事件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式作业,可以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进行地理探究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地理综合题答题的训练
首先,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
其次,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篇10
关键词: 区域地图 地理复习 二轮复习 文科生 高效应用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要求,现在高考地理命题多“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区域地图为考察背景,考查考生运用相关课程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在紧张而短暂的高三学习中,一轮复习基本是完善、强化基础知识,重在基础,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未能完全构建,知识比较零散。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对高考主干知识进行重组、归纳及整合,从而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条理化,使学生地理分析、判读、阐述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地理二轮复习是高考应考能否成功的关键。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复习离不开地图,笔者在二轮复习中以区域地图为背景展开,在实践操作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利用地图册中的现有地图,或者教师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地图中可能的考点。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详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二轮复习过后,很多学生成绩下滑,简单问题失误率居高不下。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抓好二轮复习的实质。很多教师在二轮复习中多采用题海战术,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但能力的提高却十分有限。甚至很多学生在二轮复习中不知道怎么看地图、看什么、分析什么。如何落实二轮复习是关键,在复习中学生一定要回归地图册,以区域图为背景,落实一轮复习中的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并进行归纳总结。例如:以智利的地形图为背景材料(如图1)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经过小组讨论、问题汇总,归纳如下:
图1
二、利用区域地图构建知识框架,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高考命题以热点问题切入,以关键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地图的判读、分析、获取信息,利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笔者认为二轮复习要抓住区域背景,必须以必修1、2、3为载体,不应该为了复习区域而复习,在此过程中,区域只是背景,必修1、2、3才是区域主干知识的必要储备。在复习中建立区域地图的复习框架,学生不仅学会看地图,而且相当于把课本必修1、2、3又复习一遍。近几年广东高考地理侧重于对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和应用,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以北欧区域地图(图2)为例,引导学生建立区域知识网络框架如下:
图2
三、完善区域地图,形成心目中的“复习地图”。
地理复习中地图的解读和分析往往是学生备考地理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地图定位问题,学生更是束手无策,经常成为考试的失分点,这是学生一轮复习的首要问题。
为了打好基础,笔者要求学生在高二开始一轮复习时就详细复习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及高中地理的三本必修。为了拓宽知识面,有选择性地复习选修教材。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强化“三步走”。
初期:教师提供底图,底图要求有经纬网、河流、湖泊、城市铁路线等要素。分专题要求学生进行填图训练(政区图、河流与湖泊图、地形图),经过初期的填图训练,结合部分重难点知识的训练,学生对区域地图有了较好的整体把握,形成了牢固的空间知识网络。这个阶段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填图,教师及时进行批改指正,及时核对标准答案,以防学生记住错误信息,影响后期复习。
第二期:教师不再提供地图素材,各种模拟考试、练习题中有着丰富的地图素材,成为学生主要的信息补充来源。试题中的地图多是局部地图,应用中要求学生回到整体地图中进行区域定位、分析,对区域地图有整体把握和分析。
例如: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第41题以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为考查地点(右图所示)。
图3
为了清晰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图分布情况,学生要回到地图册上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
操作步骤如下:
第三期:第三期的复习主要是二轮复习,高考冲刺阶段,此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已经相当丰富,对知识点的处理也到了归纳概括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在三个月内系统梳理知识,以地图为背景资料,对现有知识进行化繁为简、归纳梳理,形成主观问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模板。笔者要求学生在梳理过程中切记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体规律三个原则,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举一反三,这样在高考主观问题应考中就能拔得头筹。
经过“三步走”,学生逐步建立了心目中的电子地图,并且对地理知识点做到不陌生,答题思路清晰,定位准确,判读精准等。
地图是地理课程的第二语言,小小的地图承载了丰富的空间信息数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科生只有在高考复习中高效利用各种地图,才能把空间思维的局限性缩小,尽可能发挥文科生语言文字功底强的优势,科学学习地理,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鲁学军,周成虎,龚建华.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向的发展.地理学报,1999,9,VOL54(5).
[2]冯晓丽.如何利用地图复习区域地理.学术研究,2010(10).
[3]沈朝伟.“百图齐放,殊图同归”――例谈高效地理复习中的“多图一用”.地理教学,2014(5):51-54.
[4]杨山,陆静.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0):8-9.
- 上一篇:运输公司季度总结
- 下一篇:计划生育工作季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