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22:3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1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开放式模式、洋思模式、先学后教等等。要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实践,打造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了一些思考。

一、扎实个性化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个性化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个性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在一体化讲义基础上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思与总结。其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是前提,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是关键,教学反思是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保证。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明晰。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重难点经常是一起提及,所以在分析时往往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但是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在上课过程中是有区别的,我理解为是重点中的难点,更讲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主要包括旧知督查、知识建构等环节。旧知督查,重点在于迁移性试题的设计,把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转换为联系实际的试题。知识建构重点是引领学生思考活动题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训练反馈重点在于针对学生的易错知识点,通过检查反馈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总结归纳的重点是知识模型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总结,以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总结的实施。反思与总结的环节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感思路,整堂课的表现与效率,课后学生的询问情况等,整个知识体系的融合。反思与总结要即时也要有延展。

二、提高学习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能持续的保持,对于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益处。个性化地理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1.用小实验模拟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中有很多实验可模拟,一方面,自然地理的部分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有的教师用乒乓球做模型,有的拿地球仪做模版,在地球自转部分很实用。我的地球公转的模型设计是:用铁丝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球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动态模拟地球绕日公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效果良好。

我在教学人口、城市知识点时,师生互动建立了一个区域模型。将学生分为小组(6—8人),制作完成模型的不同部分。在模型中设置城市、乡村、过渡带;农业、工业等产业活动;交通线路网、绿化带等,设置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讲解时,既形象生动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2.用地图和图片承载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载体。地理试卷大多是以图形和图片作为载体,结合地理知识点来考察。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搜索收集地图资料,既让学习有了新的载体也刺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地图册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初中地理教材中就有很多地图形象生动,如中国干湿区分布图、广东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实例等,还有很多实事材料、如神九等。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个性化地理课堂

新课改的初期阶段,课堂模式在不断创新。某一阶段,教学主管部门要求课堂应该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形成个性化风格课堂,但是这样的模式不一定与自己适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研究与时间,我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1.以有效载体为教学前提的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借助教育载体。一个好的载体肩负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更有对课堂承上启下起主线的作用。运用最多的载体是地图册,在这里我更提倡让学生收集资料,不管是湘教版、人教版还是鲁教版,每个版本上都有设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题,鉴于课时和安全考虑这样的活动题大多都没有实施,但是这样的省略却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只是坐在教室中进行就变得纸上谈兵,这样的高校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只停留在理论角度,所以教师经常会感叹出“现在的学生能力太差”的结论。地理学科也应该建立实验室,包括室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知识讲授中多用。比如,大气圈、天气、气候等等。单纯的用PPT演示,图片丰富多样,学生缺少了实践感知,题目会做了,原理不能真正的弄透,使学习缺少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实验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性认识也对理性认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大学输送会学习地理的人才,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以知识建构为主的复习课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复习阶段知识的建构很重要。例如,必修一模型的四章,每章小结会将知识网络呈现出来,在掌握的基础上把每节的内容小结充实进去。必修二、必修三按照此方法同样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具体填充。新课是微观学习的过程,复习的过程更注重对知识的宏观把控,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都是必修三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区域的基础上将自然和人文知识结合的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础上,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制的,那么通过适当的读与练还是有效的办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地理复习时的真理。记忆是浅层面的方法,通过记忆的理解才能有效的学习。

课堂练习的选择上要注意,在课时很紧的阶段用优题带动知识点的滚动,既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又能巩固知识,见效很快。

四、结束语

篇2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册书着重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1.第一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在1.1节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教材先介绍了太阳的大气层,然后介绍了太阳活动的类型,最后阐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为使知识连贯、有条理,可用列表1进行比较。

    在学习1.2~1.3节“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为使学生将初中已学的经纬网知识与本课顺利衔接,摆脱对旧知识似有若无的感觉,应注意复习经线、纬线的基本知识(表2)。

    当然,对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更应及时比较总结(表3)。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颇感困惑的难点,在比较时应注意尽量使知识简洁明了(表4)。

    2.第二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1)关于2.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大类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可以从其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明确知识的内部联系。

    对于“外力作用与地貌”也可列表比较(下页表5)。

    (2)关于2.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垂直分布”虽然难度不大,但若分别从高度、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几方面,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进行比较,则更易凸现重点。

    “季风环流”历来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表6)。

    关于“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可比较的项目更是显而易见。前者可以从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降水区位置、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者则可以通过分别绘制南北半球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分析其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3)关于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气候是令众多学生头痛的问题,而对于给出图表数据资料,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前者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记忆;后者则可以选取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分别从温度(如以0℃和15℃为界,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哪个范围,从而推测该气候类型属于何种热量带)、降水类型(如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两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三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这两册书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讲起,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比较、总结所学知识,可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获得新知识,同时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

    1.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可以列表比较(表7)。

    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以列表比较(表8)。

    2.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单元先后着重学习了农业和工业,这两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触不太紧密,为避免繁琐枯燥,可进行归纳对比(下页表9)。

    3.必修三中可比较的内容

篇3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

(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 思维能力 学习心理 教学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80-01

初高中地理相比较而言,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地理的内容上做了延伸,对学习要求和能力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高一新生的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和所掌握的知识的有限性等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新生学习地理的困扰。

一、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一)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知识有限的因素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后,高中教材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和加宽了,特别是高一的自然地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要求高,这就给学生学习地理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高一地理的第一单元就是地球,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此时,高一新生的数学还没学立体几何,物理也没有学到圆周运动等等,这就给我们新生在地理学习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因素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怕学生漏掉,忘记某个知识点,总是一个概念、现象和易错题反复提醒,可结果发现还是有学生错,无论强调几遍,哪怕同一题,还是会有学生错,其实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没有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相互学习的习惯,学生处在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难度。

(三)学生的因素

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一,是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转折阶段,就是思维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的转变,虽然抽象思维还不完善。高一的自然地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难度大,量有多,简单的听,死记硬背,不能适应高一地理的学习,很多学生虽然会背知识点,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还是不会做题,长此以往,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地理。

1.学生的畏难情绪

一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困难重重:地球运动中的时差的计算,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需要空间思维能力,其实很多知识在初中已经学过,但是无法灵活运用,出现听不懂,不会做题等。因此,许多学生一开始就觉得地理难学,长期下去就形成了畏难心理。

2.学生的不重视

任何学科,只要是认真对待,方法得当,肯定会取得好的成绩。地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再加上在初中也是“副科“,不少学生一开始就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一旦出现这种思想,学生就会表现出上课不专心,甚至无所事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一旦成绩下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从小学到初中,老师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常常把知识尽可能全面的讲授,而这却使许多学生习惯于老师讲解问题,遇到困难也依赖别人。地理是需要记忆的学科,而一道大考,一些学生就来向老师要背书的问题,从来不自己总结归纳,不会自主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遇到问题不愿自我解决,遇到稍微有难度的题目就会放弃,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无法提高自己的成绩。

二、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对于学生要亦师亦友,那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能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症下药。

(一)平等

要平等,要一视同仁。

(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沟通,拉近距离,成为朋友。教学方式很重要,把课上的很精彩、生动,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那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设计学案教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地理情境生活,联系生活,如:讲到天气系统这个知识点,就要联系我们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暑期的三伏天、台风、冬季的寒潮等等,让学生觉得知识的可用性,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当然,要想课堂生动,还需要教师教学语言的配合,严谨、简炼、通俗易懂,有幽默感的语言,能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清晰,有趣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三、教会学困生好的学习方法

(一)语言文字描述法

语言文字描述法,即针对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听师生的语言描述,或者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文字描述,来建立表象的学法。如天体、天体系统、太阳辐射、自然景观、自然带、天气系统、气候变化、区位等等。

(二)感知图像

感知图像、演示实验而建立表象的学法。

1.地理图像学习法,即依靠对地理图像的感知,步步深入,实现图文转换,获得地理事实,并分析地理事实的本质,揭示或理解相关地理概念、规律或理论的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地理图像获取地理知识的一种学法。它由按图索文的五个步骤,即“理解图名明确图类阅读图像分析图像归纳总结”来完成。这一学法主要用于感性知识的学习,也可用于理性知识的学习,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譬如大气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图立体的大气运动形式图表达近地面与一定高度空气流动状况归纳总结引起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影响气压变化的是高度和温度等因素的结论。必修地理Ⅰ主要内容是自然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如大气环流、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水循环、洋流等都要运用图像学习法。

2.地理演示实验学习法,即通过教师的演示或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来感知或验证地理事物,建立表象的学法。如地质构造的褶皱和断层,通过仔细观察模拟演示,解说地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与向斜,地层变位形成地垒与地堑,从而建立起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表象。譬如大气水平运动、岩石、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等地理事物都运用处法学习。

篇5

关键词:高三;地理教学;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地理在文科中是一门最特别的学科,相对于历史、政治它更偏向理科。对逻辑思维与图形、计算等方面的较高要求使得很多文科生,尤其是文科女生谈地理而色变,地理成为文科生高考提分的瓶颈。每年,因为地理而含恨落榜的考生不在少数。诚然,高考相对于其他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然而无论每年的选题如何多变,材料如何新颖,只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创新性的培养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1.分清轻重,有的放矢

高三更注重知识的分类与整理,如何在高三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复习方向,培养其综合能力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教材方面,对于基础性的初中地理知识,要做好基础概念的掌握,学会地图信息的解读。高中教材是重点,湘教版的地理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要加强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针对必修一的自然地理部分,要重点学习气候、水文、植被、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内涵,并梳理好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部分则要综合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人文要素内涵的理解,以及各人文要素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选修部分(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可以把它渗透在必修中复习,不必单独详细复习。如讲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2. 合理计划,做好预习与听讲

教师应该对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进行分析,尤其对出现概率比较高的知识点、题型以及本年度新增的知识点要特别重视,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相协调,做好预习工作。高三地理不同于高一高二,知识繁多,课堂信息量较大,如果学生课前不做好预习,思维跟不上老师,课堂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节课稀里糊涂中就过去了,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同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尽量做到以点带面,挖掘还没有讲到或考纲中新增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考纲中的难点、易错点、高频考点。做好引导学习的工作,在认真细致地讲解每一个重难点时,要注意结合广东高考的特点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如地球运动部分,广东高考对这部分主要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而且题目的难度较小,故此,教师不仅自已要科学计划好这部分复习时间,也要引导学生不要在这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当然,在讲解的同时也要展开实战演练,并及时检查每一位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3. 消除恐惧心理,学会自主学习

很多文科生地理学不好都是因为恐惧心理,虽然地理中与理科相关的逻辑、计算等有很多,但是相对于数学、物理等要简单很多。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消除恐惧树立自信。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是地理的一部分。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另一方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杜绝一味的死记硬背,让学生真正对地理产生兴趣。如全球气候问题的学习,虽然气候相关的知识繁多且杂乱,但实际考查的知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掌握了全球气候知识的精华,面对气候相关的考题就能胜券在握。比如全球气候的分布,如果让学生一个个记忆,很容易漏记或出错,应引导学生结合气候成因(如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分布、季风等)进行学习。同时,对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如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图像复习

1.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不管多新颖的题型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能对不同板块的知识做到灵活应用,便能提升综合能力,从容应对高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回顾,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系统网络化、结构化,能够让学生加深各个知识的理解,准确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熟读考试大纲与《高考说明》,寻找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地毯式的复习与查漏补缺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帮助学生熟悉规律,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总结方法。

2. 重视图像复习,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若想学好高中地理就必须学会读图,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地图是高考的重点考查部分,学会看图有利于很多地理知识的掌握。图像复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从地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如通过读图来寻找地方时首先要区分是侧视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是侧视图则通过寻找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来判定地方时。如果是俯视图则要判断最外面那条经线是否是赤道?如果不是则应看晨昏线把每条经线分成的昼夜弧比例进而判断昼长或夜长,再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等求出有关地方时。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活地图,说到哪个知识点就能在第一时间调出,并能将各个知识点通过图形形成联系。

三、专题突破,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高三的地理学习避免不了的一项便是真题的演练,很多同学在做广东真题、全国真题的同时还会做很多其它课后资料的习题,题海战术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不二选择。其实,真题演练是必须的,然而不在量多而在于精。如今的练习题、练习册是数不胜数,如果想通过做完这些来提高解题能力是难之又难,但是如果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性集中突破就能事半功倍,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就能解决这一类题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只要掌握了H=90o-|纬度差|这个公式,就能在知道太阳直射点、当地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三个未知数中任两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计算第三个未知数。但是,整体的复习之后可供进行专题复习的时间很少,因此,专题复习要选择重点知识体系进行,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性的专题强化。让学生在做好知识回顾的同时,通过一类题型、相关知识的集中复习能够做到触类旁通。

总之,高中地理只有做到紧扣时代,抓大放小,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加强地图训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实际应用,同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在主观与客观上都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彭长亮.关于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9(02)

篇6

(一)学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会将语、数、外三门学科当成是重点的必修课程,而对于政治、历史以及地理这样系统学习的学科看成是辅助课程,加上中考的必考科目中并没有将地理也纳入其中,更加使地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大折扣。在由初中升到高中后,很多学生依然持有这种学习惯性,理所当然的将地理当做不重要的杂科,将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花在其他科目,导致偏科。

(二)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地理理性思维较差。地理这门学科最突出的一大特点是“区域性”较强,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结合空间感以及所学的知识来确定不同区域的准确位置。但是很多学生都缺乏空间性知识,在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时,习惯将问题放在平面上来想象、分析和解决,并没有建立空间的地球地图概念。其次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地理的理性思维较差,一般都是教师传授什么知识,马上拿笔记笔记,记录的很详细、很清楚,从来不会有质疑直接死记硬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喜欢用“题海”战术来巩固知识,增加自己的习题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课本是学习的根本,犯了“舍本求末”的学忌。所有的知识、解题思想以及题型都源自课本,一旦学习脱离了实际课本,想要提高学习成绩遥不可及。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对学习的效果并不关心,买了一堆资料,只会看不训练;训练的题型很多,每一道题都会追根究底,但是很少深入延伸思考;每次的错题当下会弄明白,但是不会认真总结,下次出现类似的题型仍然出错。在教师讲评的时候,往往习惯对答案,而对于教师重点的题型分析及错因分析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花费的时间较多,但是效果较差。

二、帮助高三地理偏科生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地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巩固和复习,第一轮复习应该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这是提高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书本知识点的延伸、扩展,注重知识系统的相互联系以及合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大气环境”的相关内容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大气分层、大气运动以及大气的热力状况等零散的知识点,更应该在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果第一轮的系统知识梳理效果良好的话,在第二轮的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书本越来越薄,知识层次和重点越来越明朗。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很多学生对每个地区的地理结构以及地理环境等地理知识倒背如流,但是往往在考试的过程中仍然出现空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并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相结合的地理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用地图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地域性思维。首先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了解、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理论知识与读图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多亲手绘制地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了解各种图形信息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注意理实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物持有浓厚的兴趣,才有动力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即使遇到困难或挫折都不会轻言放弃,并且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享受追逐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集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比如杂志、报纸、电视新闻、报刊中经常会报道一些时事或者一些生活现象都会与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像是城乡规划、农业产业的调整、家乡工业布局等生活话题都与地理知识都很大的联系,四川在2008-5-12发生的汶川特级地震涉及到地理中的地质灾害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内容。

篇7

一、对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内容上的变化。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覆盖范围较老教材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做了相应的删除,对每章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原教材大气运动、陆地水和海洋水作为一个专题学习。而新教材将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归纳为一节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中学习。相比之下,教材编排更合理,但现在每个章节知识的覆盖范围更宽,容量更大。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分两大模块学习,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仍然是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编排。但选修模块和老教材的选修1、2比较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教材的选修模块分六个专题,六本教材介绍。学校可以结合高考选取一个或两个专题,作为选修教材学习,针对性更强。

2、形式上的变化。 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结构,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教材叙述性语言,归纳总结性语言大大减少。图表,活动探究,阅读,案例分析等占的篇幅大。总体来说,新教材可以说图文并茂,甚至有的是以图代文。老教材概念,结论多以文字形式描述出来,学习过程是让学生根据结论找原因,找条件,而新教材正好相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这对老师、学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对学生要求的变化。老教材要求学生专心听课,认真做笔记 ,课后及时复习,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而新教材既强调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积极参与,就得不出结论,也就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新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更广。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初、高中地理教学要求脱节,合作探究困难重重。初中地理科不列入毕业升重点中学考试范围,因此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农村中学没有专职地理教师,学校也只安排一些闲置教师任教,走走过场,应付毕业会考就了事,学生也 就把地理真正当成了一门无所谓的科目。进入高中,学生因地理基础差、认识不到位,教学难度特别大,新教改学生合作探究困难重重,难以实施。例如:在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的地球运动规律探寻过程中,学生就经纬线、经纬度都不知道,探究地球运动规律、产生的现象及意义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2、新教材表面内容少,但涉及面广,系统性不强,组织教学难度大。新教材每节只讲两三个知识点,寥寥几行字,表面看起来内容少,实际它是老教材的高度浓缩。例如老教材的《大气》用一个单元分八节的内容学习,而新教材只编排成了一节。以往《大气》一直是高考的重点,特别是世界气候,但新教材没有讲世界气候类型。教这一节到底该不该补充,补多少,补哪些?实难把握。补充多了,又变成了新教材老教法,课时有限,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类型的问题实在太多。

新教材强调以点带面,以篇带主,以图带文,系统性不强,学生学习难度大。

3、班级学生数目大,探究式教学耗时多,教学任务完不成。乡村学校的班级学生数多在八九十人左右。要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实属不易。而且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重。记得参加高考阅卷,省教科所的老师曾说过:2008年高考地理成绩差是好事,会引起学校校长的关注,给我们地理增加课时,加大投入。我们高一地理教学每周只安排两个课时,而必修一又是整个高中地理最基础、最关键、最难学的,耗时多,完成教学难度大。

4、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受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学校培训落不到实处。教师的教育理念、授课方式有待改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指导学生探究、讨论、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对学生不放心,不敢完全放手,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重走灌输式教学的现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培训问题也是师资问题的一个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因经费紧张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所以因经费问题使很多教师失去培训机会,教师能真正理解新课程,掌握新教材的为数不多。

5、教辅资料不配套,学校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执行新课改,使用新教材。但与之配套的教辅资料却很难找,去书店转了几次,每次都是扫兴而归。翻了很多教辅资料,封面打的都是新教材的牌子,但内容都是老资料的翻版,重组。更新换代的资料几乎没有。

学校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我们地理教学挂图、演示器材残缺不全。没有挂图,老师要画,耽误时间。没有演示仪,老师口述,缺乏直观性。新课程地理教学课件展示多,立体感强,知识覆盖面广,容量大。但很多学校没有公共的多媒体教室,如果学校有两个公共多媒体教室,学生偶尔也能尝到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当然,老师制作课件也才有用武之地。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加强理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转化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学识水平是推行新课改的基础。改用新教材虽说时间不长,但我深深感受到教师知识老化,更新速度慢,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因此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迫在眉睫。实行新课改,转变教育观念也是重中之重。

2、改变教育方式、转变角色,积极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与说书人说书差不多,上课铃一响,教师便开板,从头道来,艺术水平高,听众多,掌声热烈,反之便鸦雀无声。说书人始终是整个过程的权威。而新课改就要求教师转变方式,转变角色,变权威为听众、伙伴、朋友、知识的灌输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原先教师教学是为学生挖好沟,开好渠,再引水。而现在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挖沟引水,获得知识。

篇8

【摘要】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观念的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上好初中地理课,教学方法是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方法质量

初中地理课程受传统影响历来不被人们所重视,再加上地理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地理课教学之艰难可想而知,要让学生愿意学或者更认真地学习地理,若是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那是万万不行的。怎样让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地理学科吸引学生的眼球,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从心理学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积极、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需要我们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激趣教学。地理教材中,许多知识与生产、生活相关,理论联系实际,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地理的运动”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教学: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为什么有闰月、闰年及四季的变化?...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是他们虽然知道但却未能解释的,因而在学习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激趣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设置地理中常有的矛盾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提出:青藏高原虽然高寒,但为什么太阳辐射强;西北内陆缺水,但为什么瓜果大而甜;世界最热的地方为什么不在赤道而在20~N30oN沙漠地区。经常这样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二、改革地理授课模式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我讲你听,很多刚上初中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完不成或者不能很好的完成,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一面。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心理。因此,与其这样,不如在45分钟的课堂上多下功夫。

先学后讲,是我在新授课的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方法。为了充实教材的内容,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好学案。学案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并且通过设置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是学习的关键。学生学习学案的过程有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教师利用学案对自学内容、自学目标做出明确要求,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必须记住什么,并要求把不能学会(理解)的问题记出来。第二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教,教师点拨,对本节

重点、难点进行突破。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互帮互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第三步:查漏补缺。对于学生没有考虑或者忽视的知识进行补充;对于没有掌握知识的学生,从小组入手,在学生互教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讲解,做到对知识和学困生,没有任何遗漏。在有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制作学案的任务教给学生来做,这个需要的时间较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求也要高一些,但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中国的铁路线的时候,我就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在保证主要的铁路干线和其位置画出的前提下自行设计简略图或者示意图,由于是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制作,研究地图也就变得生动而体验深刻

三、加强学生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进行合作探究教学

教学设计过程每一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独有方法,但为了落实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多样的这个目标,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严格遵循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时刻问自己:我们教师应该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这个内容?学生应该怎样才能学到这个内容?只要不断的思考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能实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巾,我们要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等)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采取了“分工一合作一交流一展示”四大步骤,全班根据学习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组员分头搜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并进行总结,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

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能掌握当堂的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地理教学。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合格人。

参考文献

[1]王宁宇.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09

篇9

最新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迎来了新的学期,初二学习中国地理,又面临初中地理会考,如何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夯实地理基础,成为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中心任务。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投入少,未能及时做好复习工作,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遗忘率高,效率低,各班学科后进生人数偏多,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其他同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中等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不强,对技巧性和灵活性大的题目仍难以适应。

  本学期我将全力以赴,按学校要求,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竭尽所能,切实可行地开展学法指导,固强扶弱,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具体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夯实基础,寻找突破口,全面提高成绩

  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积极进行课前和课后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与同行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

  根据市教学进度,适当超前,争取能提高完成新课基础上,提前转入初二下册的教学。

  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把学习内容向生活渗透,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使学生今后能独立获取地理知识。

  加强平时检测,落实好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细化知识点,注意知识点的比较与联系,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强辅导,使他们更快地取得进步。

  结合中国地理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二、做好各层次学生的帮扶

  本学期重点把精力放在中等生的提高及后进生的转化,中等生在把好基础的同时,重点提高他们读图、用图能力,及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同时要在平时提高听课效率,及时复习消化所学的地理知识,为会考做好准备。由于后进生人数较多,因此配合班主任先抓好课堂上遵守纪律,适当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从简单的知识学起,使他们树立目标,逐渐学会与人相处,懂得做人的道理,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多鼓励他们。深入到学生之中,收集各种或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调整教学。

  三、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初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预习和勇于发问的良好习惯。

  四、努力提高师德水平,更好地教书育人

  本学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教,而且要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多撰写教学论文。

  总之,本学期,我将严以律己、脚踏实地,不断地摸索新教学方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下学期会考做好准备。

  最新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5、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四、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

  最新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20xx-20xx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考奇迹,是我思考的内容,并为此不断地从想法走向实践。

  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xx.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xx.11.1-20xx.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必修3大致2.15-3.12四个星期完成,进行二模考试)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优酷、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 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 规律教学 导学案

1.前言

目前,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地理教材的框架结构进行了大幅度改变,另外,在教材上也配有更多图片材料。按照常理而言,这给高中地理规律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但是,不少调查结果仍然反映出不少高中学生对地理有畏难情绪,他们认为地理规律难懂、难应用,对地理规律学习缺乏信心。另外,有些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时过分强调机械式的学习,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自然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2.相关概念简介

2.1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即是教师为最大程度在课堂的有限时间中运用提问、游戏、比赛等各种活动而在课前设计的方案,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完美结合起来,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毫无疑问,导学案运用于高中地理规律课堂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在从枯燥到轻松、快乐的地理规律课堂上乐于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运用地理规律知识的能力。

2.2导学案的意义

首先,导学案对于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规律的兴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学案将地理规律性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并理解规律。此外,导学案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快速和高效地学习地理规律性知识。同时,对于疑难困惑提出自己的见解,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

3.导学案的应用

3.1课前设计导学案,充分预习

地理规律侧重于理论,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运用,较为枯燥和无聊,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完全不愿意主动花时间去看这些规律。可想而知,这种地理规律课堂完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设计导学案,首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习地理规律之前,教师可将设计的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发给班上学生,让学生自己对大致内容作初步了解。这样,学生首先依靠的便是自己,而对于深奥的规律、理论知识,他们可以等待课堂老师的教导。不可否认,这种有针对性的预习、学习在达到充分预习的效果之后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它还能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有些甚至超出老师的想象,实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当然,对于设计导学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具体设计。例如,根据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和常见性规律提出问题。这能利用学生想要自主解决问题的心理,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2课中讨论导学案,集思广益

在充分预习后,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地理规律时,教师可以利用书本内容或是导学案中所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发挥想象。当然,在自由讨论时间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趁此机会偷懒,不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时,教师就需采取相应的新奇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能够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例如,在导学案中提出洋流的分布规律。因为初中地理尚未涉及到洋流的学习,因此,学生可能在分析洋流的运动规律时无从下手,对洋流分布的成因也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因此,学习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部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组学生仔细观察地图上自己指定海区的洋流运动的方向,在组内讨论之后总结出洋流运动的各种规律。这样利用问题情境式的导学案,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和学习,主动去汲取知识,感受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同时,还能收获团队合作的成果,整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当然,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将所讨论的地理规律总结出来,或是不同小组之间交换讨论地理规律问题后所得出的感悟。思想的碰撞,无疑能激荡出智慧的火花。这样,众多小组讨论后,同学们能够集思广益,减少枯燥感,让学生乐意去学,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规律的教学效率。

3.3课后归纳导学案,小结反思

坦白而言,高中地理规律教学过程相对无聊。在利用导学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地理规律后,教师仍需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对导学案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讨论导学案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的地理规律,教师要一一仔细的讲解,并适当地给出事例,让学生通过周围的事例真正弄懂奥妙的地理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言简意赅,将重点规律和难懂规律清晰、重点强调。

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因为学习的规律性内容不易弄明,教师就必须合理利用导学案,通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大致了解基本区域差异的不同表现和分布规律。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域差异及成因,教师就需要通过其他手段例如――贴图游戏来重点强点,做到强化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自然带是以植被命名了。

在一堂地理规律课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找出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消化规律、理解规律的能力。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在地理规律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时间的安排,否则无疑是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抵触情绪。另外,地理规律教学中更要合理利用导学案,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否则便会发展成为教师难以驾驭的牧羊式教学模式。

4.结语

总而言之,导学案的好处很多。它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教师“灌入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置体现出来;同时,运用新颖的方法和手段诱导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求知欲。但在实际应用导学案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既要使学生在地理规律课堂中畅所欲言,又不能放任自流,浪费时间,偏离主题。当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也值得地理教师们为改变枯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而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