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10:1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1

摘 要:基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地解决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及其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进行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具体实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增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比较广泛,而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就需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1.设置学习问题,实现课前导入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节课内容。初中地理老师应该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便会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地球气候带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候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科学采用小组学习法。地理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座位位置,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将自身观点和看法分享给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识点等,然后将所有知识点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课后,老师应该让学生搜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应该加强与中考考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1.重难点知识复习

初中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在中考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从重难点知识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地理课本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将其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气候带为例,老师可以将五种气候带的特点、分布范围等知识点在表格中陈列出来,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将其正确区分开,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图的运用

地理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复习之后,地理老师应该结合地理地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地理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使学生能够抓住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置一些分析类问题,锻炼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层次感。比如,在复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图上不同时区内两个地点的具体时间。

3.总结大纲知识点

对大纲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初中地理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两轮复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复习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以梳理重点知识点为主,采用总结大纲知识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通过中考。

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师应该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备战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篇2

1.主动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课程都逃不了思考这个关卡。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个人的思考是少不了的,对课程的思考、对内容的思考、对问题的思考,都是学习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才能把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从自己出发,去努力地理解和记忆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彻。

2.主动总结

思考之后,便是总结。而高中地理的总结又是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在总结中寻找着自己的不足,在总结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的学到了知识,高中地理既是社会科学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学的补充,只有在总结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维上的想象有了载体,也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后更具体、更直观。

二、方法篇

1.文理区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同时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属于理科内容。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用理科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按照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练习,以便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融合与记忆。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些属于文科内容,在没学习这些内容之时,应该在有了自己观点和认识之后以记忆为主,把握住书本知识的脉络和走向,以达到在学习中记忆,做到高中地理的轻松学习。

2.实际与理论结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众所周知,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有其一定的路线与规则,地理的学习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观地看到某种现象,进而寻找现象的起因而进行分析,最后就是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进而推广展开。高中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所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学习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要联系实际,要努力地将其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我们所学的地理非常实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拥有学习兴趣之后,我们难道还怕学不好具有生活气息的高中地理吗?

3.图与文的结合

何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地”就必有图,而图是高中地理学习必有的一个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学习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运用图来完成“理”,是一个很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学习的手段。以图来记忆和认识高中地理知识是现在看来最准确和最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高中的地理课程内容极其杂乱,但这些知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其相应的图来解析。所以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一定要做到看书和看图相结合,做到由知识点能想起图,由图能够联想到知识,从而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能够认识和理解以及掌握记忆高中地理所学的知识以及地理规律和原理。

4.知识结构的融合

篇3

学习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而理解的本质是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图式就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与将要学习的内有密切联系的已有知识结构。它是新知识学习的认知前提,也是新知的生长点和附着点,是学习的起点,也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征的差异导致学习起点线和终点线均呈非直线状(如下图表)。

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所以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找准学习起点才能更好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则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运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方法:

1.根据认知内容的知识链,确定学习逻辑起点。

在教学开始前的预设阶段,我们要钻研整套教材和内容标准,理清学生知识握学生的逻辑学习起点。内容标准解读的一般方法:首先是构建目标链,按照课程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教学目的顺序构建目标链;然后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认知内容”分析知识链―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最后是依据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分析能力链―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能力。教师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搞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教学中,其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它的认知内容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的知识链:“岩石形成――岩石相互转化――地质循环”。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已学过地壳变动、组成地壳的物质元素等内容,学生已经能“认识岩石”,“比较”岩石特点,“观察”岩石形成过程,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了。那么怎样以旧带新呢?就是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以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旧知,精心设计复习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旧知联系的连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以有的认知结构上。通过新旧知识分析异同,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组织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探究规律,拓展提高。

2.针对学生认知差异,确定学习现实起点。

篇4

一、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要在每一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科学有效的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在初中化学新教材中,知识点更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所以,很多内容都要求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大量阅读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资料,了解知识背景和知识脉络,这样在课堂上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现有知识,还能通过老师的引导,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科学的知识网络,有利于他们对综合题的解答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作为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班级的每位学生成绩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更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做出更详细的教学设计,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为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

要想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和理解更多的知识。

1.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是由浅入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复习旧知识点不仅能让其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引出新的内容,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脉络,完成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新知识学习的氛围中,快速、有效。

2.准备好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主要部分,演示实验更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实验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原因,从观察实验到设计实验,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当习惯养成后,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3.分散难点,化复杂为简单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难点,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能一次掌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造成学习困难。对于这些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方法分散难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散化,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第五章开始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很难记忆,教师就可以在第二、三、四单元中渗透学过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到第五单元时就能轻松掌握和理解。

4.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

在现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及视频,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抽象的内容更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水电解的微观实质,利用课件演示微观粒子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理解了重点及难点,而且记忆深刻。

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习惯

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提高课堂效率。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但是如果让学生泛泛地阅读,经常抓不住重点,不仅花费的时间多,而且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就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解决,有的放矢,效果更好。

课后巩固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更好地掌握知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记忆是有规律的,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记住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习题,第二天进行批阅点评,了解学生有问题的地方,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良好习惯,就会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学习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完美配合。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之初往往是感性认识,喜欢老师才喜欢这门学科,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多交流,通过交流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能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帮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课上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考虑到所有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总结和反思、探索和改革,只有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才能使学生有理想的状态学习,才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5

【关键字】地理 地理复习课 卓越的地理复习课

2016年3月7日到11日,参加了本校八年级的地理巡导课,倾听了三位初中地理老师“地形图的判读”同课异构课,颇有感触,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例初步探讨卓越的地理复习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课

大多数的复习课沉闷、枯燥,教师讲的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却是入梦的睡曲,课堂效率不言而喻。所以复习课也要好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复习课需要创设情境导入是非常需要。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创设情境能激发兴趣,而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当学生对地理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学习。

例如:通过这样导入“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课:八年级上册,我们学习过五种地形类型,还记得吗?展示一马平川、广袤无垠的内蒙古高原,油菜花香遍野的东南丘陵,孕育了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村庄与农田错落相间的华北平原,耸入云端的喜马拉雅山。说到这个喜马拉雅山,我有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喜马拉雅山的珠峰的高度吗?与什么相比她那么高?

这样复习用图片导入,让学生既欣赏了祖国美丽山河,又引起新的问题,会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二、情景中先学后测找问题

先学,就是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先自主学习。后测是在自主学习后做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考点测试题。再根据做的测试题,错了多少,是怎样的错误,找到学习中的问题,就是问题。找问题是关键,就是真正找出自主学习、测试题中存在的问题,不找出真正的问题,就别期望解决问题。

通过这一个环节三步,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做题能力、找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存在的要命点。要命点就是学生提高、进步找到的具体靶子,只要打好具体靶子,学生成绩会自动极大的提高。

但先学后测找问题,不是简单、直接的去做,而是要在情境中进行,为什么要在情境中进行哪?

是为了继续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兴趣,也是让学生轻松的学,为即将出现的重点突破做好准备。

例如:主问题设计是导学设计的重心,它的核心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目标是指向学习者思维品质的培育。通过设计好的导学案,利用导学案上的主问题,来先学后测找问题。

在设计测试题时可以这样: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

三、多种方式慢慢的突破重点

复习课总是时间短、头绪多、容量大、节奏快,但在复习课突破重点时一定要慢慢的,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理解的时间。因为,我们应遵循有效性原则,要讲在关键处,练在薄弱和紧要处,这种慢就是使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理解。

例如:实体山转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可以采用动画演示、实体山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可拆模型山与相应等高线地形图验证等多种方式,不厌其烦的慢慢让学生看、想、动,达到理解,突破重点。

四、学生要多说多练

学生要多说,有助于交流智慧,激起一刹那的思维火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课堂上要学生多说。教师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做题思路,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又能使学生强化理解。

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有针对的对存在的知识点进行练习,最后必须进行综合检测,再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补救复习,以消除教与学的盲点。但多练也要注意一些原则:要多样化练习,多样化的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解,提高技能技巧的质量,也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要求,扎扎实实的练,不搞形式;要注意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要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新旧结合。

例如:给实例的几座山的海拔与相对海拔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海拔、相对海拔的概念,然后做一个小的练习,让学生说结果、原因或者是怎样做的,在给一个不同的题用气温或者河流的差值倒推海拔、相对海拔。

五、重视地图,要图与知识能融合

翻开地理课本、地理练习题、地理试卷等等,都在文字旁佐有图片,可见地图在地理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文字。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求他们结合地图去记忆,复习,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去。

特别强调让学生结合地图记忆,这样他们记的知识不会是死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在运用地图进行复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地图,要多看、多让学生联想每个地理事物的位置,方位及成因等。

六、做好复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复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将知识总结成口诀、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等。

篇6

关键词:初中教育 数学概念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78-01

数学概念是运用较为简练的语言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所作出的高度概括,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思考解题、探索多元解题方法的依据。但现实中,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只注重习题练习,忽视数学概念的掌握。这样的学习,必然使学生越学越糊涂。因而,笔者认为,数学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数学概念的教学意义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也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具体地说,概念学习的教学意义主要包括下述几点:第一,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学习包括了概念学习、逻辑推理、解题思路等多个维度,而在这些维度中,概念学习最为基本。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都存在陌生感,那么后期学习将更加难以为继。第二,是学生系统化学习的根本。数学学习是系统化、整体性的学习过程,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的数学都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连接整个数学体系的关键因素,即是数学概念。换言之,探究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

2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概念理解记忆

初中数学中大部分概念的意义和应用都是以公式或符号的形式表示,多数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中,往往倾向于以举例的形式来引出概念定义,然后通过例题讲解和布置习题,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过程只强调学生对概念的机械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对概念实质意义的理解,导致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2.2 缺乏概念本质认识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已逐u得到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因教育理念的偏差,仍只关注概念的“枝节”部分,忽视了对概念“本体”的详解,使得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内部脱节,在进行数学阅读或解题时,经常出现混淆、错认等情况。

3 实现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思路

3.1 以合作探究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实现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将这一教学理念应用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即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促其能够自主观察和分析,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进而发现数学规律,并通过总结和归纳对数学概念形成初步认知。具体来说,在分析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认识到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新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初中数学概念都适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恰当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平方根”相关知识时,可先设疑:“面积为90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面积为10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呢?”通过上述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质,即“求平方等于10的数”;随后,再追问:“2与-2的平方是多少?”“4与-4的平方是多少?”“平方等于4的数有哪几个?”“平方等于16的数有哪些?”由此展开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便能帮助学生对平方根形成初步认识,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入“平方根”概念,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3.2 善用例题强化对概念的认知

数学概念是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某个数学问题或现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些特点加大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难度,再加上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多个数学概念,有些概念比较相似,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例题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在讲授“有理数和无理数”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理数就是整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以用“3.1415926”(有理数)与“π”(无理数)为例,通过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数进行对比分析,直观呈现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而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对上述数学概念的认知。

3.3 利用类比策略理解新概念

类比思想是学生理解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即指利用学生已有知识,阐述新的数学概念形成过程,进而在新旧概念结合的共同作用下,快速理解新概念。例如,在讲授“立方根”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方根”概念设计例题,采取类比讲解,过程如下:

问:若盒子的体积是8cm3,则棱长是多少?为什么?

答:因为23=8,所以盒子的棱长是2cm。(为即将学习的立方根与立方运算是互逆运算作铺垫)

问:若盒子的体积是80cm3,则棱长是多少?为什么?

答:(引导学生给a取名,并追问这样取名的原因)可假设盒子的棱长是a,则a3=80;再引导学生将平方根和立方根进行类比,最终得出立方根的概念和演算方法。

4 结语

数学概念学习是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根基,学生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必须抓好这一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从而夯实学生数学概念基础,构建完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实现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当前初中数学概念形成教学须关注的两大问题[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6(2).

篇7

1寓旧知于新知学习中——防止知识的遗忘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寓旧知识的复习于新知识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而且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学生将会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丰富了原认知结构的内容,使新知识同化为自己头脑中的一部分,同时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旧知识的理解,这样学习的知识格外牢固,不容易被遗忘.

1.1通过类比与转化联系旧知识

许多新知识实际上是旧知识的组合和延伸,充分调动并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通过学生思考、探索求得新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顺利完成知识迁移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导学生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联想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去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等.数学中的转化思想也充分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这种纵向联系,如: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求其内角和,把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求解,把求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转化为解方程组的问题等等.

许多新概念的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观察探索、归纳总结得出.例如:观察以下函数:y=2x-5, y=-3x,y=-05(x+3)…,给出一个合适的定义.学生根据已有的“函数”“方程次数”的知识,结合它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定义.以旧探新,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1.2通过习题设计渗透旧知识

做习题是数学学习中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习题设计时,有意识的与前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可减少遗忘.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可通过作对角线、作高等形式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通过不同习题的设计,巩固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学习梯形时,又可巩固平行四边形、矩形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而在圆的一章中几乎可以通过不同的习题融入初中几何的所有知识点.

代数虽然没有几何联系的那么密切,但通过教师的巧妙设置,同样可以达到寓旧于新的目的.代数与几何联系的题也很多.如把正方形与相似、解方程、函数联系起来.在习题设计时,注意知识的前挂后联,在教学中环环相扣、层层渗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知识的遗忘率达到最低.

1.3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教哪个年级,教师都要站在整个初中的角度,纵观全局,通盘考虑.在教授某一段知识时,不仅要考虑与前面那些知识相关,还要考虑如何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多项式乘法一节,对几个乘法公式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公式中等号两边各代数式的特点,不仅会正向运用,而且会逆向运用,为下一步学习因式分解作好铺垫.又如学习分式、无理式的概念时,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它们的意义,明确为什么对其中的字母加以限制,以为将来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打好基础.而应用题的教学则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初一,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上多下点工夫,只要这一部分过了关,后面的方程组的应用、分式方程的应用以及函数的应用都能比较容易地解决.

2研究基本图形——搭建知识之间的桥梁

在几何教学中,对基本图形的研究不能忽视,它们往往是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纽带和桥梁,许多复杂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合而成.同时它们又是一些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因此,通过对基本图形的研究与探索,了解其中的一些常用结论及方法,对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和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平行关系中的基本图形和 , 经常出现在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有平行关系的图形中,我们常利用这种基本图形中的相似三角形和比例线段进行“等比”转移.

在具有双垂足的基本图形中,既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又有相似三角形及线段的比例式和等积式,还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射影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求线段长.这种基本图形经常与圆、解直角三角形、函数图象结合在一起.

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这是在解三角形时常见的图形,也是在测量问题、航海问题等实际问题中常遇到的数学模型.我们常把斜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在教学中,结合基本图形,和学生共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边与角的求法,条件由直接变为间接,再由纯数学问题添加背景资料改为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编题训练,使学生认识到许多复杂的数学问题实际是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组合和延伸.而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转化为基本数学问题来解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3探索数学知识系统的联系——开拓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同一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不同系统之间的联系.如运用数与形的结合可以建立代数、几何、三角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方法建立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与求使代数式有意义的字母的取值范围之间的联系;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有关代数问题;利用图形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等恒等式;利用函数图象理解函数的变化趋势等等.在习题的设计与讲解时应有所体现.

3.1数形结合使代数问题直观化

数形结合是联系代数与几何的重要桥梁,也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数学方法.

例如:已知a

A.a

C.a

此题联系数轴上a与-a关于原点的对称性,容易判断A是正确的.

数与形的结合使问题更直观易解.

3.2以点带面,多方联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出发,联系和它相关的许多知识;也可以从一个题出发,联系不同知识,从而探索多种解法,以达到开阔学生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可以联系许多知识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的连线如果看成一个图形就是等腰三角形,如果看成两个图形就是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同时,它们还是轴对称图形,在图案设计中常会用到此类作图.因此,当遇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条件时,常常会结合相关知识去解决.

又如,二次函数y=ax2+bx+c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有着密切的联系,当y=0时,二次函数即成为一元二次方程,而此方程的根的情况又决定了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二次函数的知识与一元二次方程交织在一起,有许多综合题就是根据这些联系来编写的.因此,多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领悟数学的奥妙,还可以增强自己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会把综合问题分解为几个基本问题的组合,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生活实践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教学中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会数学应用价值的同时,也学习到相关的数学知识.

如:让学生调查周围亲戚朋友的身份证号码,并探索其规律,从而体会分类、排序及归纳的数学思想.

有的同学喜欢打台球,不妨通过数学题让学生了解台球的运动路线.如右图,是一个经过改造的台球桌面示意图,图中四个角上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四个入球孔.如果一个球按图中所示的方向被击出(球可以经过多次反射),那么该球最后将落入的球袋是()号袋.

A.1号袋B.2号袋C.3号袋D.4号袋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再结合物理中的反射原理可知,球应进入2号袋,故选B.

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如在学习“平均数”一节时,可先出示问题:路旁有一个鱼塘,旁边竖的牌子上写明:此塘平均水深为15m.小明身高为17m,不会游泳.一天,他往塘边经过,不小心掉入塘中,你想结果会怎样?为什么?从这个问题中,你发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讨论、说理,从中发现平均数的特点和存在的缺点,这样既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又让学生结合现实背景,自主地、真正地理解了平均数的优缺点.

结合学生喜爱的足球,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足球比赛场上,甲、乙两名队员互相配合向对方球门MN进攻,当甲带球冲到A点时,乙已跟随冲到B点,问此时甲是自己直接射门好,还是迅速将球回传给乙,让乙射门好呢?

此题通过证明圆周角大于圆外角,通过比较张角的大小判断出在B点射门好.

篇8

【关键词】初中 英语课堂 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新课标的实施改变着英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与表达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很难再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要求,所以在科技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要找到激活英语课堂教学新方法。

一、初中英语课堂学习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逐渐转化为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状况,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消极、面对英语课堂的提问或者一些探讨活动都无动于衷。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在英语阅读与写作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只是反复地重复几个简单的句型,交流内容简单枯燥、词不达意。经年累月,致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信心,英语教学的水平也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标准。

二、激活初中课堂的主要方法及其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适时地转变英语教学理念,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改变过去一味依靠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综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一)适当的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初中英语教育作为小学与高中英语教育的纽带,是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初中英语教师应在国家相关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适时地转变教学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事。由于我国的教育仍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很多教师无法适时的转变教学理念,应试教育下只注重培养学生书面英语能力的状况仍然存在着。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要充分理解、承认学生英语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综合分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分层教学的计划,最大化地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在英语课堂中,为了达到更好的英语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将英语教材中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的处理后,在进行课堂的知识讲解。

例如:在学习英语教材中有关购物、旅游、看电影以及班级的集体活动的情景对话内容时,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实物简笔画将情景中对话人物大致临摹出来,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专题课件,为临摹教材中的人物交谈配好字幕与声音,通过英语课件中真实、直观的画面,向学生传递英语教材中重点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另外,英语教师为使语音形式与语义意义的结合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也可以注意在通过转变角色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无形中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

例如:在学习英语对话中的祈使句时,英语教师可以直接参与到实际的模拟情景中,作为学生的观众,配合学生的表演要求。通过学生的Stand up、sit down、Put up your left hand and put up your right hand等口令,和小组内其他成员作出相应的动作。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强化对新知识的记忆过程。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将实物简笔画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或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都可以增加英语教材中的情景对话的渲染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以及促进学生形成重视英语口语能力的学习意识。

(二)优化英语课堂的学习氛围

最新的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处在青春期,自尊心强,心理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对每个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往往能够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其教授的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教师热爱学生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相对较好。教师对学生的热切期望,会使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赞扬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意愿。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及时地改变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将苦学变为活学,并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同步作用作为教学手段,促进初中英语课堂的激活速度,提高英语教学的教育水平,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英语的所有知识。

三、总结

虽然新课改以来,初中英语教学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探索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为激活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表明,激活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英语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对英语课堂产生厌倦感。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激活初中英语课堂的相关工作与方法,旨在促进初中英语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包育彬、陈素燕. 中学英语任务教学的策略与艺术[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亚夫、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一、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多数学生而言,所谓数学预习,就是浏览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初步印象,这样的预习显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笔者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椭圆,用一两个词写上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作为中央主题,然后从中央主题出发向外画分支(分支多少视内容而定),将每一小节的关键词填到主分支线上,当主分支线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重复上述操作。在绘制草稿图形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快速思考的状态,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阅读。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彩色笔标注上“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等,也可以使用“√”、“×”、“?”等符号来标记。如图1所示即为学生预习实数时的一幅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果。另外,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与难点,使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图1所示,教师可以明确学生对无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存在盲点,如何将无理数精确地表示在数轴上,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的。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对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方式进行复结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在复习中,首先,学生独立对整章知识进行总结,根据自己的理解,理清数学概念、规律及其区别、联系,区分重点难点,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教师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第三,在复习课堂上抽取部分典型的作品,先由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进行补充与深化,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提升,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有限,教师的提高主要是将本章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提取。各章、各单元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让学生自己找出联系,把所有的思维导图编织成自己的知识网,整个过程也是其乐无穷的。图2即为学生学完直角三角形全等后,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已有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相结合绘制的思维导图,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除了按章节复习之外,还可以按照知识分类复习,如函数知识,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个主要分支,每个主要分支再细分为函数概念、函数图像、函数性质及应用等,这样当思维导图完成时,学生也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函数知识框架。

三、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传统的直线型笔记仅仅是对教师课堂内容的机械的不完全的复制,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而且很多学生忙于记录,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改变自己是课堂主角的地位,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记忆知识而不是思考知识的习惯,形成了思维惰性。采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用简单的短语和单词记下重点,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在记的同时就加上了自己的创意,这样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教师的节奏,充分地理解,而且解放的大脑还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展开联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思考着,课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加上图画,重新画一遍。这么有创意的图画,学生怎么会忘呢?

四、思维导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与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发展。

教师要选择一个任务可以分解,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活动开始前明确目标,并对任务进行详尽的描述。在小组学习中,成员首先自由发挥,按照任务要求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画出主干和基本框架,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比较优劣,在已有的分支上添加新的内容或者从已有的分支想到新的分支,选代表将讨论结果绘制成一幅联合思维导图,最终完成任务。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糊里糊涂,不能取得实质进展的面貌。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让每个成员依据自己的水平与能力,踏实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观点;在组长组织下有序讨论,每个成员看到了别人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可以对讨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通过交流、对比与决策,最终寻求到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实到实处。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重要的一点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数学能力、学会学习的目标。思维导图还是一个新事物,如何更好地运用它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著.张鼎昆,徐克茹译.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篇10

一、职高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当今社会普遍重视普高教育,有些学生一旦进入职业学校,往往比较失落,觉得读职高没有前途或者希望不大,从而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的现象;有些学生对自身要求不高,认为职高阶段仅仅是学习技术技能,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枯燥乏味的特点注定不受学生欢迎。 在学生基础方面,职高生进校前数学基础多数比较差,学习方式不正确,习惯不太好,典型的有不预习、不复习、少总结等。数学学科内容抽象,就知识本身而言没有现实事物可以表现,学习数学本来就有难度,职高生初中时遇到困难,往往选择退缩,不肯思考,也不愿积极地向老师、同学请教,从而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

(二)教师方面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少,教学方式上也滞后。数学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数学的思路与方法,然而不少教师教授知识点时,按部就班地参照书本讲解,造成学生的疑问加深,兴趣丢失。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根据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调整,较少给予学生参与和想象的空间。有些职高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教学上没有深入进行钻研,教书成了为了生存的工作,学生的成绩自然成了教学的牺牲品。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教育学,是为了改进教学而提出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论认为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认知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主体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多围绕“最近发展区”做文章,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推进职高数学教学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职高生的学情为依据设计教学

1.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欲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数学学科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与经济、金融、科技密不可分,适当介绍与数学理论相对应的背景知识,能触动学生的学习神经,提高学生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教学之初,学生对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前提依据。

3.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符合职高学生的特点。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切实依据班级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计划目标是职高数学教学务实之举。对于职高学生,教学设计要能动而丰富。

4.教学目标合理化。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体而实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双基是职高教学的重中之重,过难、过繁将严重打击学生的信心继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将不甚理想。

(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协助的教学探究模式

1.教学前的合作。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说明教学目标,介绍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必须真实、开放、便于合作,并对学生有意义,这样才能引起职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纸质或者网络媒体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收集,通过团队合作,凝聚信息。

2.教学中的合作。帮助学生确定、组织与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基于学生搜集的材料,鼓励学生探索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公开和自由发表意见。讨论问题时可以分若干小组,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一组,形成互帮

互助的机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集思广益,提升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技能,所选材料可不拘泥于一物,最后的结论趋于一致即可,正所谓殊途同归。例如:函数的单调性讲解完全可以用股票的曲线来分析,相信对于职高生来说,对股票曲线的兴趣往往大于对温度变化的兴趣。而对于规模较大且稍显复杂的项目,老师的任务还包括协助学生安排任务。例如:对会计专业的统计学知识,平铺直叙的讲解对职高生来说太过枯燥,通过教师的组织,可以让学生分组对学校的男女生比例、近视比例、家庭成员构成等现实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做成统计表、统计图。如此,则知识便可活学活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得到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注意自己只是参与者,不是主导者,只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要支持学生自由交流,并对学生提出的观点更多地加以支持。

3.教学末的合作。问题解决后,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团队自豪感。通过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思考过程、调查过程以及整个过程中使用的调查技能、学习技能、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改善学生的想法和活动。

(三)制定评估反馈机制,注重经验交流,促成学生、教师共同成长

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技能,使之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教学的目标是希望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和周围的世界,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方法的寻找需教师必要的指点,因此思维的评估与总结相当重要。评估学生的成绩、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潜能、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是日常采取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经过经验交流,增强学生信心与兴趣,学生的收获反过来提升教师教学幸福感,达到师生共同获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