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23:1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气候】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1)、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山脉)——淮河(河流)一线分布。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气温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最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和南京。
(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2、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的托克逊。
(2)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这四大干湿地区所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
3、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冬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大风、降温和霜冻);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夏季风活动强,易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活动弱,易造成“南涝北旱”),此外,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影响。
(2)读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0分)
①表示冬季风的是A图,它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气流性质寒冷干燥,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②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_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点_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突出的特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上却降水很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前者主要受惠于季风气候显著)
③我们把_夏(冬、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区称为季风区。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所带来,降水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过后,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是伏旱。
【地形和地势】
1、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B代表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C代表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图中序号代表的是:
1青藏高原,2横断山脉,3四川盆地4长江中下游平原,5黄海。
(3)、从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有利于水能发电。
我国这种地势分布对气候、交通的影响如何?如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大面积的湿润地区等;对交通的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等。
2、结合我国地形图和读课本P22图2.2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可以看出: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从我国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
(1)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结合《地图册》P10—11页,知道以下山脉的走向:阶梯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天山、秦岭、南岭等。)
(2)我国四大高原是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和湖泊】
读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图,熟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位置及水文特征;熟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的位置湖泊性质。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相一致)及位置。
1、(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长江,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河流长度居我国第一位。因为它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因此分别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美称。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武汉),此外还有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湘江(洞庭湖)和赣江(鄱阳湖)等支流。
(2)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答:因为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试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1)图中序号②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黄河,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呈“几”字形分布。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和泾河等(课本P48图,记住位置)
(2)黄河的忧患及治理(参照笔记)
3、图中序号③代表的河流名称是塔里木河,水源主要来自昆仑山和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因为它是内流河。
篇2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怎么写?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5、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四、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生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级整体情况不太好,基础打得不行。全年级二百多名学生,有6个教学班级。四班基础较好些,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课堂纪律有待提高。二班课堂反映较慢,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每个班有5、6名学生基础很差,学习没兴趣,转后任务很重。
三、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从世界看中国,这章内容是本册课本的总领,大体概括了中国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共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后面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包括总体现状及特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学习他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土地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部分。
第四部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交通、农业和工业方面分析,掌握经济状况,铁路干线、农业和工业是重点
(二)教材图文并茂,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对地理问题的叙述,文字简明扼要形象有趣,同时借助多姿多彩直观生动的插图,针对性强,十分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培养。例如,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和中国政区图,一幅图用不同的颜色重点点出中国的位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形象记忆,34个省区也是如此,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相邻的省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形成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三)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许多学生活动,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并列的双系列结构。同时还穿插课外阅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了积极作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思路(结束八年级上册学习,八下学一章内容)
研究现状:这学期时间短,八上需要学习四章的内容再加上下册一章的内容,内容很基础,侧重于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想想,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理解我国的经济现状,农业分布特色,经济特点。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阅读一些信息资源,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5、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6、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导处、教科室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学生分析
进入初二地理学科就要学习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出生在中国,喝中国的水长大,祖国对他们来说太熟悉太亲近了;从小就通过爸妈、报刊杂志、电视网略等途径对中国的一些了解了不少。但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太辽阔,学生们的了解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认识上的不全面,使得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说他们的中国地理知识还有很大缺陷,不足以满足成长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另外初二学生在初一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大部分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碰到许多障碍,对地理学习出现一些困惑,甚至有点讨厌。对学生学习地理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将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初二地理课程的开设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同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也与日俱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道德情操。
2、课程标准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狱性两大特征,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侧重。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自主与对话(讲授、合作、探究、发现等形式)两种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
2、具体目标
A、将“满堂灌”分隔成几个区间。对现在发展区的知识内容,大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内容,通过创设情景和设置问题实现对话教学,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体验,并逐步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B、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成为改革课堂的关键。要周密整理与组合教材内容,明确上课的目标(三维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创设一个有趣、有效、有用的课堂。当然课堂中的生成要时刻警惕,对问题的生成营造宽松的环境,和预留充足的时间,不急于求成,不吹毛求疵,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探究者享受到生成问题给自己与其他同学带来的学习快乐、思维挑战和精神满足。
C、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学生化的教师和教师化的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实现精神上的完全自由。
D、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自由表达人性特色,达到“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E、关注“后进生”,用真情、诚意感化他们,抓住他们学习上的错误,借助错误实现转化的目的。
三、实施计划
1、充分发挥地理科目每周课时少,同一课时重复多的优势,对每一课时都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后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实验,再反思,再实验。
2、对第一节课进行电子课堂实录,对及时的反思调整做及时的更正。并课堂实录电子教案。
篇3
关键词:元认知;区域地理;迁移
认知策略是个体主动采用的用于提高其完成认知任务的效率的方法。加泰勒等人认为,具有较高元认知水平的学习者能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主动分析新认知情境的特定任务和目标,结合自身原有知识水平,选择最有效的认知策略,并在执行认知策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监视、反馈,及时地修正和调节原有的认知策略,以达到认知活动的目标。
元认知迁移理论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最大的启示就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具体的地理陈述性知识和地理程序性知识,还必须让学习者学会地理学习方法,学会地理思维,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积极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即提高元认知的作用。提高学生元认知的各种途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讲解元认知知识可以使学生知道元认知是什么,这是元认知培养的必要环节,但元认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实际的元认知活动,即有元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体验,才可能使学习者在以后的认知活动中自觉而有效地运用有关认知策略。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深感培养学生地理元认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针对区域地理学习。
一、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准备和形成
初中学生第一次较为完整的接触区域地理是在七年级下册《亚洲——自然环境》和《亚洲——人文环境》中,在这一章中学生不但知道亚洲的自然环境知识和人文环境知识,还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在其后的地理学习中,虽然教材的编排不像《亚洲》那么结构清晰,但是如果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仍然能够看出相应的地理知识结构,学生学习区域的元认知水平在教师的点拨下不断地形成。
二、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深化和巩固
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之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看目录结构,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加强印象后再学习各节内容,对于不同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能有所理解;到了八年级下册通过对中国国内各种区域的学习,对地理知识结构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巩固,也就是说通过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对结构中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理解颇深,具备了相当的学习区域的元认知水平。从迁移理论角度而言,人教版地理教材既包括基本的原理,还有典型的实例和丰富的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超越仅仅简单累积起来的事实性知识,为学生学习策略的迁移的发生创造了最有效的条件。
三、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准备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中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地理教材,先单独自学再讨论交流,并由教师答疑解难,深入探讨,最后练习巩固。教师的职责主要为定向指导、重点辅导、难点讲解,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程序如下:
笔者认为,既适合进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学习又适宜检验学生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应该是较为完整的区域地理知识,不管情境如何复杂,它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符合前面所学的各种层次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常州地理》是一本体例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的乡土地理教材,它的编排完全符合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不仅如此,拓展也很丰富,在学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地理认知策略的基础上,《常州地理》只不过是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迁移“区域地理学习”经验的机会而已。
四、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实践
在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材学习中,《常州地理》中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以人教版地理教材的有益教学补充——乡土地理资源的形式而呈现出来的,《常州地理》作为教材的系统性则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学后,势必就要对《常州地理》进行系统的梳理,此时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是最合适的一种教学形式,因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读《常州地理》,自行写出知识机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使自己的区域认知策略更为完善,在这个自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系列问题的形式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带着相关问题看书,并就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地给予指导,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如相关问题之一为“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自然基础、社会条件和方向等分别是怎样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势必就会找出常州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及原来传统的种植农作物、现有的特色农产品及相应产地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充实了知识机构,而且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于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又加深了印象,为学生以后进一步了解区域地理知识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最后可用一份专题练习卷来检测学生对常州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区域地理元认知培养的注意事项
有些地理老师可能会认为在一节区域地理课后与学生总结课文的体系结构是语文课堂上的事情,不应该是地理老师干的事情,而这恰恰是建立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关键步骤,也是最能展示地理学科性质的地方,大部分的学生非常认可拥有一套能够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我们交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对这种学习方法最大的肯定,所以在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深化和巩固阶段,我们得特别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非常善于肯定他们的学习策略。在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实践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写出知识结构,还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结构,以达到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真正理解以及对常州地理知识的真正掌握。这个过程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因为在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有的放矢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乐于探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营造研讨氛围,学生的相互讨论会逐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更应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不然,自学很可能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石晓辉.元认知迁移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9):9-10.
篇4
关键词:好奇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地理课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高度重视,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的发展,承担着具有学科特点的作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入手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工作,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相对来说年龄都比较小,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且具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课堂情景。
例如,讲八年级上册地理“多种多样的地形”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各种地形基本因素的了解情况,可以通过中国地形分布图来找出自己老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归纳总结出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的一些基本特点。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采取严厉民主的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都有了极大的变动,地理知识的获取并不一定是从地理课本中得到,还可以是网络、媒体和野外等其他渠道中获得。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关系微妙的调整,保留以往教师的威严和严厉,同时要对学生的见解合理的采纳,民主与学生交流、探讨。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这样既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与氛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
三、图文并茂与读图识图相结合
地理这门课程是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往大的方面说,我们研究学习的这个空间是整个宇宙,往小了说,我们可以研究自己生活的环境气候和温度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光有课本是不行的,还要老师做一份精美直观的课件,这样图文结合才会事半功倍。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读图、识图,地图对于同学们有很大都在帮助,因为地图可以容纳十分重要的地理知识,地图之中可以包含这块土地的气候类型,经度纬度以及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使用地图,会让同学们枯燥乏味的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地理考试当中有大量的读图识图题,所以让同学们掌握好地图的使用是地理老师在教学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课堂地理教学中有好多知识点,知识点一多,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混淆,容易出问题。所以不管是在教学当中还是课堂练习过程中都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要有举一反三的思维导向。例如在做选择题时,不只是要选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错误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答案,要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五、懂得取舍,抓重难点做好应战的准备
篇5
策略一:把握教材内容,有机渗透环境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很多丰富的地理环境教育内容,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内容,把握和运用课本现成的知识,在课堂上合理地渗透环境知识教育,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 水资源 》一课时,在完成我国水资源的特点这个环节的教学后,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组讨论:① 在学校应怎样合理用水?② 家庭中有哪些节水措施?③ 农业生产有哪些节水的方式?
这些问题跟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会有话可说,也非常感兴趣。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热烈的讨论中,让学生明白节水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怎样才能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策略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育
在信息时代,现代化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要多利用互联网搜集丰富的环境保护资料,制作优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又可以使环境教育更形象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 水资源 》一课时,我先出示几组“闹水荒”的图片,然后用了一段感人的视频并配上抒情的音乐对学生进行节水教育,其中有一个画面出现一条正在垂死挣扎的小鱼。接着另一幅感人的画面又出现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跃然而出,突然,美丽的小女孩挣脱父母的大手,把旁边正在滴水的水龙头轻轻关上,父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小女孩又奔向那片干涸的大地,把那条垂死的小鱼轻轻捧起,放进了一个盛水的容器中,鱼儿又畅游水中了。
学生在观看这组画面时,内心已经被深深地震撼了,有的学生甚至流下了热泪。至此,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水到渠成了,不用教师再多说什么,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教育效果。
又如,教学八年级上册《 工业的发展 》一课时,为了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学习,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活动:我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我国是否需要成为“世界工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自己的看法,可能有两种观点:① 需要。因为可以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② 不需要。因为农村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涌到城市工厂打工,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加;污染了我国的环境;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等。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先不作任何评价,接下来给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视频,这段视频的内容生动有趣,画面中有一大一小两条可爱的鱼儿在水中飞快地向远方游动,大鱼说:“,快点!水脏了,我们要走了。”小鱼儿问:“爸爸,我们又要搬家呀?”“是呀!这回要搬到很远的地方。”“为什么我们总要搬家?”“因为垃圾占满了我们的屋子。”“哪来的垃圾呢?”“唉!都是人类丢弃的。”“人类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吗?”“他们的眼睛和心灵已经被垃圾污染了。”通过大鱼儿与小鱼儿通俗而生动的对话,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而且也容易使学生明白: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时,教师再进行归纳:“快速发展工业不能以污染环境、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工业发展还应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学习,同时,学生通过对“世界工厂”话题的讨论与探究,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
策略三:做好环境保护知识宣传
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面窄,知识面明显狭窄,特别是环境知识缺乏,从而导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所以在平时的地理课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挖掘环境知识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如进行一两节地理环境专题课堂教学,出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手抄报或黑板报,有条件的可以举行全校性的“环境知识”竞赛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正确看待环境问题,自觉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
例如,地理课堂可以进行一些环保主题的学习。如关于“地球环境日”,我搜集近年来“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内容,然后跟学生学习、交流、讨论,教育学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内容附录如下。2005年: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2006年: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9年:减少污染,行动起来;2010年:低碳减排·绿色生活;2011年: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2012年: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另外,在地理课堂中经常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漫画来渗透环境保护知识。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以迫切的心情去寻思其中深刻的道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例如,在讲述《 水资源 》中有关水污染的内容时,可以选用《 就地取材 》这样一幅漫画,画面的内容是一个学生用毛笔直接取小河里的水当作墨汁练习书法。然后启发学生,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分析当前的水污染现状,引导学生应注重环境保护。当然,有关环境知识的漫画还有很多,如《 小草的哀求 》这幅漫画的内容描画了几只绵羊正在啃着稀疏的青草,画面上方还写着“请你们嘴下留情吧!”不难看出,漫画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还有《 怪圈 》《 小鱼的哀求 》等,用这些漫画来渗透环境知识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策略四:让学生尝试做环境保护的主人
在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拥有一定的环境知识后,在地理课上还应该多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如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等。鼓励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做环境保护的主人,如亲手栽一盆花、种一棵树,并定期向老师反馈相关信息。教育学生多关注社会环境,及时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如浪费及污染等现象,通过亲身感受各种环境问题,增强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们学校就曾经发起过“我为校园添点绿”的主题活动,得到很多学生的响应,有的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一盆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有的学生给校园的绿化带和花圃浇水、施肥,大家真正行动起来,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为引起大家对“低碳生活”的重视,学校拉出了一些宣传标语:“倡导低碳,呵护地球。”“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班级开展“请你针对‘校园中乱扔垃圾、摘花和践踏草坪等现象’写一份呼吁大家自觉参与保护校园环境的倡议书”等活动。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的地理课堂夯实兴趣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上好地理第一课:绪论,非常重要。在绪论课上我通过对形象生动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对热点地理知识进行阐述,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课余我根据学生对不同的地理知识的兴趣,在各班分阶段开辟了墙报专栏,墙报内容有以天文知识为主题“宇宙空间”、以世界人文地理为主题的“走马观花看世界”、以中国人文地理为主题的“可爱的中国”,在激发了学生对地理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填补了教材这一知识空白。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后,还需持续地培养与维护,为此每节课堂我都注意恰当地引入地理故事或热点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发展。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中国的工业分布与发展》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时,我引入“微软新型电脑Milan问世,样子酷似咖啡桌”这一新闻,既加深了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又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国际上尖端高新技术产业的差距,从而激发了学生为国家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热情。又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世界区域地理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制作PPT,内容以所学国家或地区的课本上没有介绍的特殊地理事物的图片为主,并配以当地音乐作为片头在课间播放,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今世界因互联网的存在,接触信息机会也多了。鉴于部分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多,我专门开设了“以地理知识”为主的博客――小米的空中花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网络大课堂。在我的带动下,有些同学也开辟了自己的空间,比如hi.省略/多啦a梦12代就很成功。学生在开辟空间的同时,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丰富,地理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二、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由于地理知识丰富而多样,不同知识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但不论采用何种模式,目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如下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将上述课堂教学模式简单介绍如下。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它可以在常规的导学式课堂中使用,如:为了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在讲述“地球的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泥石流”“地上河”“地形雨”的形成等,均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短时间的模拟演示;也可视教学内容的容量,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导学式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的优点是:课堂知识容量大,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的冲击性强,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印象深刻。缺点是:由于课堂内知识容量大,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互动多,与同学互动少。
(二)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在局域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我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模式:(1)游戏式。如讲完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后,我组织学生在微机室进行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拼图游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娱乐中熟练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和全称、简称;(2)模拟实地、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新疆,对于学生来说既神秘又陌生,为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到新疆旅游,我把下载的12级纪录片《魅力新疆》放置于局域网内,由学生根据爱好自由观看,使学生对新疆有一个全新的感受。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编写较为全面、较翔实的章节,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新疆》,在观看视频后,我举行了今天“我来做老师”的活动,根据课本的四个框内容,把全班分成四组,要求每组都要准备四个框内容,讲课时每组派代表进行抽签决定讲授内容,每组成员在主讲结束后,可补充讲述内容。整个课堂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借助讲授的过程,完成自主学习。
(四)体现学生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常规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发挥学生巨大的潜能。导学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提出导议问题,有严密的因果关系,教师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介入,导读的内容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多媒体课件教师收集的资料。总结可以由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后教师补充总结。在导学式课堂教学中“训练”的题,要精选,题型需多样;形式也多样,如口答练习题、笔答练习题,可竞赛式,也可接力式、抢答式等。
三、适时抓住教育契机,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每当重大地理事件发生时,适当引入课堂,对学生能够起很大作用,比如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海地、智利大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等,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我及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地震知识学习,内容涉及地震知识、地震中如何避震和自救的方法等,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氛围凝重又热烈,每个同学都将自己融于课堂中。
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模式;构建
一、基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
这一模式的构建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构建地理大课堂(课外查资料,课内搞活动),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宗旨,以小组分工合作活动方式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人文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倡导愉快学习。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互动,小组成员的频繁交流,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
【案例】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15《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课前把全班分为西北、西南、东北三个大组,大组内再分为每5人一个小组自选本区内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搜集、查阅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服装、饮食文化、文化艺术、传统的体育活动、旅游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图片、视频选段,一个大组内合作出一个自编、自导、自演民族歌舞。每个小组推举出一位主题发言人。上课的第一阶段,让发言人将本组搜集加工的信息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把最具特点的表现出来,发言不超过4分钟),在发言人充满稚气的语言描述下再配合自制课件,将壮、回、维吾尔、苗、藏、蒙、满等一个个少数民族的区域特点、风土民情、经济生活、外表特征等情况尽显课堂之中。有的拿出一些学生把自己旅游时候穿少数民族服装照的照片也展示出来,有的把人民币拿出来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字,有的还带来了旅游时候拍摄的视频资料,让同学一起分享。第二阶段以大组为单位,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记分,下列歌手各是什么少数民族的,其籍贯是什么省区的?韩红(藏族)、宋祖英(苗族)、腾格尔(蒙古族)、那英(满族)、络桑(藏族)、张惠妹(高山族)、容中尔甲(藏族)、原生态歌手:李怀英和李怀福兄妹(彝族)、卞英花(朝鲜族)、山鹰组合(彝族)、斯琴格日乐(蒙古族)艾尔肯(维吾尔族)、沙宝亮(回族)等。第三阶段仍以大组为单位表演本地区的民族歌舞,从而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最后教师设立多种奖项,使每个组都能得到奖。
纵观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性和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始终处在浓厚的学习热情之中,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愉悦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效果明显。这节课以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课堂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将视野投放在广域的空间,迁移语文、历史、时政、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整合.赋予了新课程以全新的含义。
二、基于培养学生课外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
让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与地理学习过程,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培养搜集、处理、运用信息能力的途径应该既包括在常规教学里,也包括在新开设的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里,以及学生课外的地理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课以后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活动。
[案例]再访“丝绸之路”。
活动目标(略)。
活动准备:
1.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书籍、资料、光盘、录像带、图片、实物等,将收集的资料汇总,共享学习资源。
2.按照自愿原则将学生组成探究小组:路线组、路上古代名人组、路上名胜古迹组、丝路诗歌组以及民族、物产及东西方交流组,教师对每小组的学习提出明确要求,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人都要写心得体会。
3.各小组制订出小组活动方案,选出小组活动主持人及上台展示活动的学生代表。
4.由各小组推荐评委一名,组成评审团,对各小组的活动进行评比。
5.将学生收集的各种资料以及探究成果摆放在橱窗内展出,供学生参观、浏览、学习。
活动过程(略)。
篇8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课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道具,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地理学习的一种能力,教师对地理知识的语言描述是不可能代替地图教学的作用的。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一般来说都会通过地图进行地理教学,然而部分教师在地图教学中方式较为简单,采取放羊式的让学生识记的手段。这样一来,地图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功用就难以显现,学生对识图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地图,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与读图的基本常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读图才会有针对性,读图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一、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地图是空间地理信息的一种形象展示,在地图中有很多的“地图语言”,这些地图语言是读图的第一步,只有认识了这些语言我们才能读懂地图。比如在地图中,方向、比例尺、图例、标注以及经纬网等基本的地图语言使我们必须要牢牢掌握的,教师在地图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基本功。除了这些基本的地图语言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示意图的基本知识。比如,气温、降水量等的柱状图、直线图、曲线图,地形的剖面图以及一些地理空间的分布图,等等。这些在地理课教学中也是比较常见的,这些示意图的语言也是十分丰富的。
在让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语言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让他们在拿到一幅地图或者一张示意图的时候,知道从哪里入手,这样就避免了读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读图一般来说要按照地图的内容来进行,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读图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图过程中注意规律的总结,什么样的地图应该重点注意什么。比如,我们在看一张地形或者是降水量的分布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地形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同的地理空间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在看世界人口分布增长的示意图的时候,我们就要既要注意人口在空间上的不同,也要注意人口在时间上的变化。
二、引导学生进行动手绘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地理学习更多是依靠空间形象思维,读图也是空间形象思维的一种延伸,但是仅仅通过读图,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将知识牢记。读图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会识图,而是让学生在脑海里能够留下一个空间印象,等到用到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从脑海里随意的调取。因此在读图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绘图,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看图的效果和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绘画简易地图,或者教师将事先绘制好的简易的地图,让学生进行空白填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地理填充图册进行练习。
学生在进行动手绘制简易地图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让学生知道绘制地图并不是把地图绘制的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而是用笔勾勒出基本的轮廓,并能够知道一些重要地理信息的方位即可。在初中地理课中,我们学习的空间分布图是比较多的,比如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以及山脉河流等。学生只要能够绘制出他们的方位,大体的轮廓,山脉河流的走向以及所处的经纬度就达到目的了。比如,在学习湘教版《中国的河流》绘制黄河的地图轮廓时,学生必须要明确黄河的“几”字形走向,并且要注明黄河的发源地,经过的省份,经过的平原、高原,经过的重点城市以及从哪里入海等信息。
三、挖掘地图中的深层信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时候,仅仅满足于对地图信息的辨认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对这些基本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行思考,这样学生才能从地图中获得更为有价值的信息。在考试的时候,题目的设定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外,有一部分体现能力的题目,也都是通过挖掘地图的信息而设定的,因此在平时读图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介绍和地图册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是什么以及我国降水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些都是基本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或者相互交流很容易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形成这种气候和降水规律的原因。这种探究原因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册中地球五带的分布图,中国的地形特点等来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读图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地理课中,一些表面的地理现象都是有一定的地理原因的,而这种原因需要学生深挖地理信息进行得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联想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地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在读图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相会融合,从而正确认识地理现象。
总之,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感性认识能力的必要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技巧,才能够进行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地理概念才会不再抽象,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会更加牢固。教师要将读图教学贯穿于教学之中,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读图能力的提高中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学习;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18-01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针,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推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实现地理教学的学科价值和教学目标。
1.整合教材资源,提供自由探究空间
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主线,重视教材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教材的可利用元素,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知识设计成探索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教材《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两个探索课题:"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然后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和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经过讨论交流完成课题任务,通过自主发现探究,学生经过自己验证、总结收获的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另外,教师要注意课题符合学生实际水平,避免"大"和"空",影响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促进教学环节高效有序的进行。例如,在学习《中东》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问题:提起中东地区,我们的印象就是战争,那为什么中东地区会战争不断,造成战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东地区会倍受政治家们的关注?然后将时间交还给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交流讨论,发挥自己的主体优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点拨,既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学习的积极性。再例如,在教学《海陆的变迁》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表现特点弥补学生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不足。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精心选取图片,在课上每展示一张图片就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期间要注意问题之间要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体系,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真正深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探究式教学通过满足学生表现欲望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求异精神和问题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发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设计主题辩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辩论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力,使学生主体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辩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辩题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更能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拥有更透彻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选择辩题时一定要以教材为主线,例如,以"中国人口的分布现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通过辩论让学生对中国人口分布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4.提倡小组合作,开展实施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是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集合大家的智慧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一举两得。例如,在学习《气温的分布》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掌握等温线的读取方法,提高读图解题能力。
5.丰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教师要推进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关注地理现状与未来发展动态,了解人文风情与自然社会经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素质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当地水污染情况的调查,寻找水资源污染的原因 ,讨论制定治理水污染的方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再例如,可以结合当地情况,让学生意识到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讨论水土保持的方法,为缓解水土流失出谋划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地理探究性教学历程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将"探究课堂教学"的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中,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情出发,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参考文献
篇10
根据内容结构特点以及课标要求,为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课文设计了以下课堂探究活动。
活动一: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交通运输业的概念和特点,教材正文进行了介绍,但由于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交通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任务1: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并讨论,让学生理解开发自然资源和发展经济等都需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具有先行发展的特征,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活动任务2:你了解现代化大都市内部的交通工具吗?请将图片与相关文字内容相联系。
在活动任务2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以下两个活动任务:①从运输业对象划分,交通运输业分成哪两种类型?②交通运输业概念中,“特定路线”指什么?有哪些“特定路线”?
【活动目标】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交通工具,促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理解交通运输业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活动二:明确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课标要求,但此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业及其作用以及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正文介绍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里程大幅度增长,我国交通运输业布局的变化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再通过活动进一步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取得成就巨大。
活动任务1:以家乡为例,说说交通条件的改善及由此带来的便利。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交通条件以及因交通条件改善所带来的便利;让学生意识到交通与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出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活动任务2:读图4-31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图4-32中国铁路营运里程的增长、图4-33中国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的增长,完成下列任务:①在中国公路通车里程、铁路运营里程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一个?②据图说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情况。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得出“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里程大幅度增长并发展迅速”这一结论,学生由此体会我国交通运输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归纳的能力以及民族自豪感。
活动三:掌握我国铁路分布的格局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这部分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其标准可细化为:了解我国铁路干线分成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两大类,在地图上说出我国主要的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运用地图说出主要干线相互衔接和交汇所形成的铁路枢纽,在地图上归纳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密度的东西差异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能在地图上找出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而且能够根据地图信息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培养学生描述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通过正文归纳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再配以活动对知识进行巩固。
活动任务1:读图4-34中国铁路线干线分布图,填出表1 中铁路干线交会的铁路枢纽名称。
为更好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完成该活动前,教师让学生在空白纸上分别将中国的铁路干线按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描绘出来,然后将铁路的起止点、铁路干线相互衔接和交会的地方,即铁路枢纽加以标注。
【活动目标】熟悉和掌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和主要的铁路枢纽以及铁路线的布局,也是将“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这一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归纳能力。
活动任务2:乘火车需要查看时刻表。读北京-广州客运简明时刻表,完成下列任务:①从北京到广州的T13次、K598/K599次列车,途中各需要多少时间?②如果乘火车从广州到郑州,希望早上到达,应乘哪一次列车?
学生阅读列车时刻表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列车时刻表,包括出发站,终点站,到达站的时间及各站停留时间等内容。教师还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理解列车时刻表中的列车车次前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使用列车时刻表。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会查看列车时刻表,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程理念。
活动四: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这部分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这一课程标准内容可细化为:了解我国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种类、学会比较各个交通运输方式的一般特点、了解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分布)特点、初步学会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或路线)。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设置了活动进行巩固和延伸。
活动任务1:说说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及乘坐感受。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从自身体验入手,描述乘坐的交通工具及乘坐感受,引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讲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做准备。在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区别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
活动任务2:中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高速铁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收集相关资料并说出你的看法。
实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展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在课前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中展一个小型辩论赛以体现这一理念。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了解高速铁路的修建状况,知道修建高速铁路有利有弊,但可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通过辩论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活动任务3:内河航运利用现有河道,基本不占用耕地;平均运输成本只有铁路的1/2、公路的1/8,单位能耗仅为铁路的1/4、公路的1/9,讨论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有哪些好处?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路运输的分布及发展状况之后,利用此活动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运输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活动任务4: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尝试将以下运输任务与适宜交通运输方式用直线连接并说明理由。
此活动任务的安排是为巩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这一重要知识。完成此活动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完成表2。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落实“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逐步学会恰当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