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13: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考;一轮复习;复习方法;考试说明

高考地理复习中,一轮复习格外重要,它是对考点的一次全面扫描。一轮复习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考纲把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体系。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能力覆盖”的特点。为此,我认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狠抓基础,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比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等。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研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考试说明》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认真学习能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高考命题的有关事项。从以往的重庆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来看,一方面注重对考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倡导要“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着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试题所选用的素材,大多源于现实的地理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重视对“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理解问题的基础,考查了正确填绘图形的地理技能,实现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通过这些解读对地理一轮复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高考大纲,对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对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必须做到胸中有数。好钢用到刀刃上,要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二、抓好地理基础知识复习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复杂繁琐,同时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因此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在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大纲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实现复习过程的动态化。而且还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复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个人在地理知识点上的弱点和不足,学会将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对于学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对核心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适应高考试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在进行高考一轮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不同单元不同章节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特别注意的是,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的复习。首先要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最后联系实际,利用概念作出判断推理。比如“气旋”概念,首先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是在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由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运动形成的立体空气漩涡,在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才会形成气旋。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然后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反气旋型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气旋型的。只有这样还不行,还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环流,这样既掌握了一般规律,又能理解个别区域的差异,进而分析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规律,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重视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地理高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的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一轮复习中,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深层次挖掘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形成图像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图文、图图、图表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地图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五、加强社会热点和案例的复习教学

考试大纲强调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新课改理念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会学知识”,并学以致用,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这些新的理念和特征,都应该足以引起我们对地理复习指导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法,把热点焦点问题回归于教材,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尽可能多地将地理知识内容落实到案例素材上,最大程度地使用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六、结束语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性复习,具有内容复杂、时间长等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突破重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燕东沿.如何做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工作[M]. 新校园・上旬刊,2014(05)

篇2

为了落实上述事项,提高复习效能,最终决胜高考,根据多年高考复习经验和高考试题特点,总结了决胜高考十法,以供参考,限于篇幅,点到为止,希望有所裨。

一、强调基础性,进行专题梳理法。需要梳理的内容如下:1、地理计算 2、地球运动 3、地理循环 4、地形气候 5、季节判断 6、地理区域 7、区位分析 8、人地关系 9、地理图表10、地理选修。以后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向是:淡化地球运动,增加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地理区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总论部分,同时要突出中国区域。注重对必修3的案例分析,不能死记答案,要注意原理的运用。(一纲多本)。注重必修1的基本原理在必修3中运用。个人的复习建议: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发,探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二、注重系统性,提倡列表对比归纳法。例如可以对季风环流、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区分、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差异、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比较等。通过归纳对比,泾渭分明,便于掌握。

三、理清层次性,构建知识要点网络法。可以对诸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球定位系统、大气的热力状况、南亚知识要点网络等知识要点进行构建,理清其中层次与关联,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四、遵循事物规律性,勤于地理分布规律的寻找法。具体如下:1、经纬度的排列规律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季节)4、气候的分布规律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7、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8、洋流的分布规律9、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0、产业转移的规律。乐于搜寻,善于发现,学习会乐在其中。

五、强调思维逻辑性,因果关系图示法。针对框架图(因果关系图)的实例,要弄清哪些选项是“因”,哪些选项是“果”;由因及果,由果索因,顺着箭头,逆着箭头,正推反推,多方面尝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环境问题成因框架图(说明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沙尘暴对农业危害框架图、我国东北工业生产部门协作框架图等。

六、讲究方法性,加强基本技能指导法。例如对1、气候的形成因子2、太阳光作图的动感探究3、圆柱投影光照图的基本特征与解题技巧等知识剖析,要注重讲解过程,由浅入深,加强基本技能指导。

七、目标的针对性,运用典型案例导析法。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地理知识与生产相联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案例、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讲求“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留心处处皆学问。

八、提升能力性,衍生图表引路设问法。地理图表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情景再现、数据统计、趋势分析概括等,有极强说服力,应该对区域地理图表有足够的重视,加大学生的见识面,学会用统计法来研究说明问题。

篇3

一、以《考试说明》为纲

《考试说明》就是高考试题的范围所在,我们艺术生在没有太多时间的情况下,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以《考试说明》为纲,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认真核实《说明》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做到清清楚楚。明确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做到高考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这样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

二、抓基础,抓方法

高考题目是活而不难,考查的基本都是基础知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学生弱势不在于难题,主要是我们的基础.知识的漏洞较多,从而导致不能灵活应对高考。

地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事实等。内容非常庞杂,所以需要一定的技巧。不同部分的复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所以我们要把握各部分的重要规律,搞清楚各要素的内部联系,弄明白规律的适用条件,这部分的复习有点像做数学的思路。多数艺术生的思维是偏重文科性质,所以在学习时会觉得比较困难,建议大家发挥艺术生形象思维的长处,借助一些重要的原理图来帮助学习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①概念明确化;②围绕“区位”总结不同人文活动;③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

区域地理知识是各种地理问题分析的基础。在这一部分的复习中:首先,千万不要去背庞杂的信息,要尽量采用推理的方法去回忆,同时尽量把信息与地图结合起来。

掌握一定的定位技巧和读图技巧。

三、把基础放在结构中掌握,做到脑中有线

就像一个仓库里放了很多东西,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到时候提取应用才方便。所以,就要注意了,我们要把所学过的知识,按他们的层次、脉络,整理知识系统,概括知识结构,掌握各个知识的组成要素和联系。知识之间是属于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或是平行并列关系,也可能还有主次关系,包含关系等等,了解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析他们的联系,用起来才更方便。整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能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会想问题,知道思考问题的线索,知识、能力、方法,三者是一致的。

四、了解题型特点掌握答题技巧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满分300分,其中标准化题型占140分,综合题型占160分。标准化题型具有答案简明、覆盖知识面广、知识跨度大、具有很大迷惑性、多方面的学习能力要求高等特点。解答标准化试题时,如暂时选不出正确答案时应再次审题。可运用排除法果断选择正确答案,避免文字游戏,抓住地理知识的本质作为判断依据。

综合题具有考查内容完整、直观性突出、运用地图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等特点。解答综合题时,应该认真阅读题目,把握相关信息,充分运用信息,对问题进行对比、归纳、推理分析,答题应思路清楚、结构合理,力图标准化,抓住问题要点。

篇4

一、突出主干知识,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高考试题虽然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它们所蕴含的主干知识点是永恒的,而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

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地图五个部分,这五部分内容是高三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加之自然地理本身具有很好的地理思维价值,因此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较难试题主要涉及这部分的内容,且所占分数比例稳中有升;人文地理涉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各方面,而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各种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高考这部分内容不仅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更侧重考查考生用人文地理观点方法分析评价区域人文地理现象,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点,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一起构成地理学科的主干体系。同时由于高考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查,从而使高考试题更多的是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到一定的区域当中进行考查,形成独特的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加强读图能力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独有的知识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地理试题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以图(常见的有景观图、示意图、坐标图、区域图、值线图、综合图、虚拟区域地图等)的形式展现。只有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我们知道。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高低。

读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复习时要抓住地图不放松,要掌握各类图表的绘制原理和分析图表的一般方法,平时多看图多记图(利用不同内容的地图对应记忆),从而使地理事物的存在位置,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都具体地“印”在脑海中,做到胸中有图。此外,还要学会简单图表的绘制,适当地做些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表的练习,即做到图文转换,图文结合,这样在高考中即使遇到设计新颖的图表,也不会手忙脚乱了。

三、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考是一种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考试,是全方位对考生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的考查,其目的为了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复习时,变教师为中心的复习讲课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复习活动,变单纯复习知识为结合能力复习,变死记硬背为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变记忆结论为思考过程,变被动做题为独立思考。变时间积累为提高效率。还要避免在备考时陷入这样的误区:研究什么知识内容不考,什么重点内容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范围是需要认真复习的,因而,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为此建议在复习时做到以下五点:

1、讨论。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讨论,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接触不同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反思。(1)得出结论的条件有哪些,所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有哪些。(2)解题的思维分析。

3、求异。引导学生在常规的识记和应用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加强引申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想象猜测。

4、辨析。缺乏批判性思考的人,易受已有的暗示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可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细致比较。

5、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挑剔,不唯师,不唯书,养成多层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试题将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侧重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命题的立意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有关理论联系起来,情境设置更加真实,全面地模拟现实。因而常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来呈现。例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沙尘暴、西部大开发、石油进口、我国粮食生产、印度洋海啸、红色旅游、奥运会、“三农”问题等。试题中并不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要从中分析出这些热点和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五、科学训练,强化答题方法

今后复习时要精心挑选,科学训练,运用精选试题系统训练学生的知识系统能力,使其在答题中学会审题,掌握技巧,准确地把握解题思路,规范答题。并不断总结答题的方法规律,熟练答题技能。

1、认真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审题干关键词:

审限制性条件(材料图表中的已知或隐含的条件);

审答题方向(问什么);

审答题内容(到底要我们干什么);

审答题方式(简述综述还是说明分析);

审渗透的规律系统。

2、精准组织答案

把握答案的方向性,就是实现知识与问题的对接,分析解决该问题所应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理顺答案的逻辑性,就是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情景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是指向问题:

做到答案的全面性,就是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避免失分。

3、规范准确的表述

语言精练专业,切中题目要点,专业就是要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精炼就是不说废话,不离题。避免语言过于生活化或者不简洁;

篇5

关键词:重组知识;专题复习;应试技巧

一、认真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教师应依据它落实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研究高考试题、高考样题,从宏观上了解文综地理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和解题思维,而且能帮助我们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应用信息、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等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

二、紧扣学科知识主干,重组知识,拓展内容

不同于一轮复习的细化知识点,二轮复习需要打破教材的框架体系,加强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应以主干知识为主线,以知识交汇点为纽带,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串、形成网,把高中地理融为一体,前后贯通,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深入的理解。

例如:地球运动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与之相关的试题设计中往往涉及季节判断的信息,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日出日落的方位等;二轮复习时,可将这些知识与气候、水文、工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开发等联系起来,如,气候类型中的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等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文环境中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水位等)、地下水位、北印度洋的洋流运动方向等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某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如,水能、风能的开发利用等也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在复习中,如果将这些与季节变化相关的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发生,推理出同时可能还有哪些现象发生,在解题中就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三、专题复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尝试结合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方式以及我校学生的地理基础,突破教材框架,将专题分为两大类进行复习。

第一类专题:地理图表系统。包括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景观图、日照图等专题。地理图像(图表)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在此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能读取图表中蕴含的各种信息,并与相关知识点联系分析;其次,还应十分注重图图转换、图文互换训练,变换角度,学会从各类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处理以解决试题中所呈现的地理事项或地理问题。

第二类专题: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包括特征描述类、地理事物判断类、原因分析类、比较类、对策措施类、辩证评价类、意义作用类等专题。综合题是高考中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在文综试卷中地理综合题占有极大的比例,因而很好地完成地理综合题在地理高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类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以区域为载体,将区域信息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在理解试题题意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各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四、总结答题方法和模式,提升应试技巧

考生要想在高考考场上取得较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外,还必须尽量减少失误,因此,在二轮复习时,应注重解题技巧的讲解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应试信心。

1.图表的解读,注重正确的读图步骤:①读图名,图名代表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②读图例,图例是重要的已知条件。③读经纬度、海陆轮廓、河流流向、山脉走向、重要地名等来确定地理位置和判定区域特征。④坐标图要读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或地理事物,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用坐标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则要注意在某一时间节点或特定空间位置上的突变。⑤等值线图要注重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和数值的变化规律。

2.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对那些地理科目薄弱的同学而言,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题目的答案毕竟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或选择范围。选择题的解题技法很多,较常见的有“排除法”“推导法”“图解法”“逆推法”等。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技法往往因题而异,但都必须注意几点:①细读题干信息,并圈出关键词。②提取图表中所蕴含的主要信息。③以信息联想相关知识。

篇6

关键词: 气候知识 高考备考 高中地理

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及各省自主命题的试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气候知识,气候是高考必考知识点。对气候知识,高考考什么?从《高考考试大纲》可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必考内容。解读为:运用气压带、风带、季风等知识解释气候的成因、分布及特点;主要考点可分解为:1.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相关气候气象等值线图的判读与运用。2.气候统计资料图表(常规的气温降水图及气温降水变式图)的判读与运用。3.大气环境问题与气象灾害成因、特点、危害分析。把近几年高考试卷中与气候相关的典型试题进行归纳、归类,为师生学习气候及其相关知识提供启示或思路。

一、气候的类型、特征、原因

运用气温降水图,分析判定某一气候类型,像这类试题,属于传统题,相对较简单,只要掌握了气候类型判定的相关基础知识,识记清晰,调动气候特分布、特征、成因等知识就可答题。

例1:(2008年高考文综江苏卷第28题)图1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答题。

问题: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气候特征相同点//不同点**;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气候要素分布(变化)特征、比较及原因

这类试题主要体现在针对气候某要素(如:气温、降水、气压等)特征的剖析,要求学生能获取正确解读地理图表信息,明确影响气候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大气环流、人类活动、下垫面等),并能迁移知识,在时间与空间分布等角度,对所求区域的气候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牢固树立分析某一要素问题表述方向、时空、数量变化情况,多角度思考答题点。此类考题出现频率高,而且每年不同省份的试题设问内容侧重点不同,可变性、新颖性较强。

例2:(2013年高考文综浙江卷第13题)结合图文材,读图答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

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7′N)1月气温9.3℃//7月气温17.1℃;乙(36°54′N)1月气温4.7℃//7月气温25.7℃

问题一: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问题二: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三、气(候)象灾害种类、防治等

这类试题在气候特征及要素等知识上,对地理主干知识、高频考点――气候知识的运用,更加深一层,从另一层面、另一角度――自然灾害(成因、时间、分布、影响、防御等)方面,对气(候)象相关知识进行提炼、阐述等,并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与生活中的地理、身边地理相关度较高,现实生活气息较浓。

例3:(2013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4题)结合图文材料,读图答题。

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问题: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四、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这类试题表面上看是考查河流特征(水文、水系等)知识,实质是对气候相关知识的考查,间接考查气候知识内容,因为气候是决定河流水文水系最主要因素之―,同时也体现知识跨度与跳跃性,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挑战性。

例4:(2007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6题)结合图文材料,读图答题。

下图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填表说明黄河、恒河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五、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这类试题结合了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从自然地理到社会人文地理,要求学生能从农业与气候关系的角度剖析相关地理现象,调动相关地理知识,论证与探讨相关地理问题。陌生度与难度性都较高,如:

例5:(2013高考文综四川卷第13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此大题还被《中地参》评选的2013年高考地理“十大好题”之一。

总之,分类归纳高考典型例题,剖析图表总结出一定规律,有助于我们把握考试方向与重点,举一反三,为地理的教与学提供一种思维。每年高考试题都推陈出新,试题命题越来越科学、规范、全面、创新,内容与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师生对历年试题要有适当的了解,并通过复习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以万变不离其宗等思维与胆略应付考题形式的变化,积极调动自己的储备、理解知识加以迁移、总结运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7

(一)高中地理复习课问题。在传统的地理复习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看得懂课本,却不会做习题;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比较零散,无法形成系统所以容易遗忘。还有很多学生面对同类型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而一旦出现比较新颖的问题就不知所措、无法解决。这反映了学生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思维不敏捷。高中地理课由于课时较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通常是进行新课的讲解或进行习题练习,很少进行系统的复习。再加上复习课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枯燥、沉闷,灌输式的复习模式更是让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更是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问题的提出。高中地理复习课,内容多且繁杂,复习时间紧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地理所有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巩固教师在课堂讲述的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思维导图的出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良药”,成为高中地理复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思维导图,也称脑图。它是由著名的英国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是利用图文并茂的方法,遵循着简单、基本、容易记忆等原则,运用线条、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表现出来,使得枯燥的地理复习知识点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变成一目了然的、容易记忆的图画。由于思维导图,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习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灵感,因此它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用途很大。

二、如何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绘制思维导图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直观地展示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拓展一些典型试题,对刚复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激活学生的有效记忆。

(一)回忆知识点,确立知识的中心词。首先,教师在复习课开始前,要明确整门课程及各单元的学习目标,准确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回忆所学的地理知识,找出本节课或者本章的重点知识,并将其一一列出,这样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本节课所学习的中心词。

(二)绘制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点的复习后,学生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个小组绘制一份共同的完整的思维导图,形成小组讨论的共同结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归纳总结,适时拓展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分析,找出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优点,要进行表扬和推广,对于不足也要给予指正和鼓励。对于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要重点地讲解和细致地分析,同时可以插入一些经典的例题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化。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思维导图既可以应用于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活动中,又可以应用于高中地理的习题课中的学习活动中。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中的应用。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当成做题的工具,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试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零散而不集中,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利用图像、数字、颜色等多种视觉元素进行记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记忆能力。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知识网络图形,不仅展示了整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在每一个细节的知识点有很好的展示和注解,加强了学生对每一个细微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在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课中,学生可以先浏览知识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回忆学过的基础知识,而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主动地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提炼和整合,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变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基础知识总结,使学的知识由多变精,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习题课中的应用。高考试题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运用在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的高考地理试卷中更是出现了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试题。而学生在面对这些比较新颖的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分析解决。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习题中的应用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高中地理习题讲解时,教师面对习题不用先给出答案然后讲解,而是让学生一边审题一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完成绘制后,学生之间进行分组交流,进一步对自己做的导图进行完善,然后教师对习题进行讲解,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和扩充。这样做使得学生学习学会一道题,就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结语

篇8

一、打破教材内容顺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主要是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来编写的,同一部分的知识点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内,复习时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能够承上启下、前后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现以大气知识点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全球大气及气候内容,初中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则分别介绍中国和世界主要的典型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其余教材中则零星介绍有关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复习时要通过天气与气候这根主线将高中地理必修一,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气候变化及影响等方面全面复习,重点复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和典型分布地区,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指标和依据,比较不同气候类型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典型分布区的成因,与自然带的相互关系等,再辅之以适量的强化练习,通过知识的整理、归纳,使学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帮助学生克服畏图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许多学生对地图比较陌生,无法正确读图,不能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给解题造成极大的障碍,甚至有恐惧心理。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呢?首轮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白高考地理试题中几乎逢题必有图,而且各种图表五花八门,想要参加高考就必须迈过图表这道坎的道理。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克服畏图心理,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是首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复习中要让学生做到:读图时一看图名,这点常被许多学生忽略了;二看图形和图的内容,判断是示意图、景观图、地形图还是剖面图等;三看图例,这是把图表读懂的钥匙。经常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强化读图、看图和用图的训练,能让学生在复习中找到读图的方法并不断完善,使之能最终用于高考实践并取得好成绩,还能使学生在读图中得到乐趣,乐此不疲,由畏图逐渐转变为爱图、懂图。

三、从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入手,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客观题通常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考查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而地理主观题(通常以简答题形式出现)则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层面的能力,更能评判出学生的能力水平。2001年以来,运用地理知识的专项能力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又出现了新变化,即在重视地理单科能力考查的同时,不断强化跨学科能力的考查。据笔者了解,学生主观题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答案要点太多,或把一个要点拆成多点来讲;审题能力差,不会提取有效信息或用不上材料提供的信息;知识迁移的能力差;分析归纳能力不足,不善于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等。因此,能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特别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就成为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四、以生产生活实践为案例,传授实用的地理知识

《地理课程标准研修》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教师在首轮地理复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一些临危逃生自救的方法和知识,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在野外迷路了,如何确定方向?方法有多种:一是利用北极星定向;二是利用手表通过真太阳时来确定南或北的方向;三是通过辨别树木年轮的疏密情况(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通常是朝南的一侧年轮较稀,朝北一侧的年轮较密)来确定方向;四是通过查看树木表皮的情况来定向(我国森林通常是北侧苔藓多,南侧苔藓少);五是设法找到小水沟,顺着水流的方向可找到大沟,进而找到较大河流及河边的人家,从而使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五、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建立规范的知识体系

新课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原理、规律等理解不深,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首轮复习时,要坚决纠正错误,尽可能地节约时间,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规范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比如锋的两侧为冷气团和暖气团,而部分学生总是把冷锋与冷气团、冷气流、冷空气等同,把暖锋与暖气团、暖气流、暖空气等同,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在首轮复习时花大力气重点讲清有关的原理、规律和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用正确的知识取代原有错误的结论。类似问题在首轮复习中经常遇到,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先“破”后“立”,逐个破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规范的知识体系。

六、关注热点问题,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点

篇9

一、重视基础教育

高考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双基”在命题中起了重要作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试题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复习应扎实,不能求快,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内。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应立足课本、打好基础,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以纲要的形式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另外对于课本上的图表,引导学生读图、用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做到图文结合,能进行图文转换,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复习过程中迸发出新思想,创造性地进行复习。

二、重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着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高考地理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中的自然和人地关系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自然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知识,应用性和使用性强,能结合各知识点的内容。在复习中应认真分析各知识的连接点,加强知识迁移,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提醒学生这一方面的综合,给学生以综合的思想意识和思考的多角度,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教学环节安排

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读、议、思、练等环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使其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比如试卷的讲评是复习中的重要环节,讲评时,要突出针对性,注重实用性,对有共同错误的典型例题,应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渗透,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复习阶段,应改变过去“一堂言”的教学方法,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学会学习,变传授教学为启发教学、边被动教学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委问题、发现方法、发现规律。教师可通过启发、引导等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习惯,自己做读书笔记,归纳知识结构,理出各章节知识结构的脉络,等等,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五、进行专题复习

复习过程中,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时间也不够,重点也不突出。如果利用专题复习的形式,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又有一种新鲜感。专题复习,教师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运用等多角度、全方位联系,使学生对某一地理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认识,使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六、强化能力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和探索我国建设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把握反映时代特征的前沿理论,全球或地区性影响重大的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这些都是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教师可以自己或鼓励学生从广播、电视新闻、报纸杂志中选用一些本地、国内、国际有时代气息或反映人地关系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做综合分析,激励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未来,不断开拓进取,做到学以致用。

七、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篇10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玉溪一中、市民中、师院附中层层筛选后才招来的,几乎没有尖子生;华宁县又是玉溪市扩招力度最大的县;文科学生大多数又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9的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极盛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王树声老师是地理界比较权威的人,我比较敬重他,所以俩人一谈起来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次谈话比单独坐在台下听讲座十次、二十次要强许多倍,对我的教育、教学、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5)考试

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

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

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6)总结

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

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高考地理试题中单36题和39题的综合题两题就占了56分,这两题抓不住,整个地理考试就完了。其实36题和39题综合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所有地理题都只会从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又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入手;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人口、科技、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根据地理答题的这个特点,构建出答题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时都紧紧围绕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这样学生在答36题和39题时就有方向性,不至于找不到“东西南北”。只要有了这个答题模式,即使在学生不怎样清楚这两个题该怎样答时,靠猜测,也能够猜出些来,如某地方为什么会落后?就从模式中的自然条件方面和经济条件方面中找其中最差的因素来答,如某地为什么会成为沙漠,自然因素肯定有降水少,人文因素有不合理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39题,虽然说是综合题,只要多注意一点就分清是属于哪科的题了,分清是哪科的题,就必须按照哪科的思路来回答。39题由于是综合题部分学生有点怕,其实它经常比36题简单,只是平时要多注意分析。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前年我在云师大读书,74岁的陈永森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每天早上的四节课,他是并做两大节来上,即从早上8点上到中午12点,中间总共只休息20分钟左右,下午从14点30分上到17点中间从来不休息,这样给我们连续讲了8天。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完美结合的结果。

自从听了老教授的课后,我自己上再多的课也不会感觉有多累了。陈教授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能够影响我,我们自己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评教会上得到了“父母之师,人本之师”的好评,同时还得到县级的“德育标兵”的称号。

所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这样于师于生都有好处。

要从课本知识中获取调整学生心态的材料,例如在讲高一地理下册中“5.8传统工业”一课时,可以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中挖掘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已经走过,进入衰落,开始综合整治,而此时我们的传统工业才开始起步,这样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追上吗?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和国外比。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只有靠你、我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