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5:5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优越

(一)地理位置:

(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二、疆域辽阔:

(1)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线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①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南北跨纬度约为50度,南北最大距离约为5500千米,因而冬季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绿意盎然。)

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④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东西跨经度约62°,东西相差约4个小时,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因而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3)我国的临海与岛屿:自北向南依次为: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内海:渤海、E琼州海峡;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4)中国的陆上邻国:(14个):F朝鲜,G蒙古,H俄罗斯,I哈萨克斯坦、J吉尔吉斯斯坦、K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N印度、O尼泊尔、P不丹、Q缅甸、R老挝、S越南。

(5)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T韩国、M日本、L菲律宾、W马来西亚、Y文莱、Z印度尼西亚。

三、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2)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特殊省:(部分省区简称,行政中心表)

全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全称

简称

行政中心

A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I

内蒙古

呼和浩特

B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C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K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D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H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E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L西藏自治区

拉萨

上海

上海

江西省

南昌

重庆

重庆

福建省

福州

河北

石家庄

广东省

广州

河南

郑州

海南省

海口

湖北

武汉

安徽省

合肥

a、北回归线穿过的省(4个):F台湾、G广东、H广西、A云南

b、邻国最多的省、面积最大的省:J新疆

c、邻省最多的省、跨经度最大的省:I

d、跨纬度最大的省:M海南省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一、众多的人口的国家及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统计的数据为13.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

(2)人口方面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3)人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

,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地区;西部人口密度小。

(5)人口地理界线:黑河(黑龙江)------

腾冲(云南省)。

(6)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1.6%),少数民族55个。

(2)民族分布状况:汉族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等边疆地区。

(3)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a、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民族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西藏自治区—藏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蒙古族。

c、台湾省--高山族,海南省--黎族,东北地区--满族。

(5)民族政策:平等、团结、自治。

二、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也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1)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沿36°N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海拔高度。

(3)三级阶梯概况:

地势阶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之间

盆地和高原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和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4)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比重最大,为33%,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

(5)主要的山脉: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

天山①~阴山②

昆仑山③~秦岭④

南岭⑤

东北---西南

大兴安岭⑥~太行山⑦

~巫山⑧~雪峰山⑨

长白山⑩~武夷山11

台湾山脉12

西北-东南

阿尔泰山脉13

祁(qí)连山脉14

南北走向

贺兰山15

横断山16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17(最雄

伟的山脉)

(6)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①四大盆地:

②四大高原:

准噶尔盆地(A):位置最北,纬度最高

内蒙古高原(E):广阔坦荡

塔里木盆地(B):面积最大,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黄土高原(F):沟壑(hè)纵横

柴达木盆地(C):海拔最高、“聚宝盆”之称

云贵高原(G):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

四川盆地(D):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有“天府之国”之称

青藏高原(H):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之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③三大平原:

④三大丘陵:

东北平原(I):面积最大,

“黑土地”

辽东丘陵(L)

华北平原(J):主要由黄河冲积形成,也被称为“黄淮海平原”

山东丘陵(M)

长江中下游平原(K):“鱼米之乡”之称

东南丘陵(N)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气温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

a、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b、

造成南北气温差别大的主要原因:纬度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c、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2、温度带:

(1)依据: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六个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熟制

一年三熟

一年二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作物

水稻

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

春小麦

青稞

地形区

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山东辽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青藏高

二、降水

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集中于夏季。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

(5)我国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台湾的火烧寮,最小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2、干湿类型:

(1)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四类干湿区:

干湿类型

降水量(毫米)

分布地区举例

植被

农业类型

湿润区

大于800mm

南方地区

森林

水田农业

半湿润区

400mm―800mm

华北平原

森林、草原

旱作农业

半干旱区

200mm―400mm

内蒙古高原东部

草原、荒漠

畜牧业

干旱区

小于200mm

西北地区大部

荒漠

三、气候: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优越性:

(1)季风气候显著:使许多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区比同纬度其他国家纬度偏高。

(2)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3、我国的季风:

(1)夏季风与冬季风:

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夏季风

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

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风

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

偏北风

寒冷干燥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a、季风区:夏季风能到达的区域称为季风区。

b、非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区域称为非季风区。

c、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我国的湖泊:

(1)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J青海湖(世界面积最大湖:里海)。

(2)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K鄱(Pó)阳湖(世界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二、外、内流河与外、内流区:

(1)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如长江、淮河。

(2)外流区: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叫外流区,我国外流区面积占2/3。

(3)主要外流河:

a:注入太平洋:

A长江、B黄河、

C珠江、D黑龙江、

E淮河、澜沧江(湄公河)。

b:注入印度洋:

H雅鲁藏布江、

c:唯一注入北冰洋:

F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f:人工运河:

I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

早、长度最长的人工河。

(4)主要内流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G塔里木河。

(5)内外流河的水源补给:外流河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内流河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因内外流河的汛期都在夏季,但两者原因不同。

三、长江与黄河概况:

识图一:

源地:A唐古拉山

注入海洋:B东海

分界点:C宜昌

D湖口

识图二:

源地:A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B渤海

分界点:C河口、

D桃花峪

(1)长江黄河概况:

注入海洋

源地

分界点

主要支流

流经地形区

长江

东海

(青海)

唐古拉山

湖北宜昌

江西湖口

汉江(最大支流)、嘉陵江、岷江、雅砻江、赣江、湘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河

渤海

(青海)巴颜喀拉山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湟水、汾河、渭河(最大支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a、长江干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我国最长、水量最大的、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世界前三的河流: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水量世界前三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长江)。

b、黄河干流长5500千米,为我国第二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海省,都流经的省区是青海省和四川省,都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

(2)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B航运:内河航运第一,有“黄金水道”之称,沿江四大港口:上海(全国最大港口)、南京、武汉(中游)、重庆(上游)。

C治理:首要任务是防洪(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水)。

b、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河段,水电站:龙羊峡(青)、刘家峡(甘)、青铜峡(宁)、三门峡、小浪底(河南省、中游)。

B

灌溉农业:“塞上江南”(

b河套平原和a宁夏平原)、渭河平原、湟水谷地。

C治理:关键是治沙,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黄河最大危害是下游的(河南山东)“地上河”)

第四节

我国的自然灾害

1、常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2、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地区及原因

灾害种类

分布地区

原因

旱灾

华北平原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南方地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滑坡、泥石流

中西部山区,西南最集中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寒潮

北方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风暴潮

东南沿海

濒临西北太平洋

3、避灾:

(1)发生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2)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空旷地带,不能及时撤离可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A(比重最大)

(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

二、几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3)我国三大林区:a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林区);b西南林区(树种最丰富的林区)c东南林区(最大的人工林区)

三、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山地多,平地少。(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

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四、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二节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可用的淡水资源。

(2)中国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来衡量。

(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办法:

①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

②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三、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①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我国北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

五、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

A:引滦入津、B:引黄入晋、C:引黄济青、D:引滦入唐、E:南水北调东线方案、F:南水北调中线方案、G:南水北调西线方案

南水北调:把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主要缓解西北地区缺水)方案。

第一节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及分类:

(1)含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源于自然界、有用性)如土地、矿产、森林、水能、太阳能等。

(2)分类: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培育),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用一点少一点,短时间(或人类历史时期)不可再生叫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如矿产资源。

(3)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自然资源

陆地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

径流量

森林面积

总量居世界的位次

3

3

4

6

6

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1/3

1/2

1/3

1/4

1/5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及其地位:

(1)农业: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农业;农业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部门。

(2)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地区分布

1、东西部差异

(1)东西部分界线:以400mm(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等降水量线为界可分为东南部农耕区和西北部牧区。

(2)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3)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2、南北差异

(1)东南部以800mm(秦岭-淮河线)为界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自的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

”的格局。

(3)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4)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5)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6)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农业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水资源、气候、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

2、布局原则: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的山区---林业(保持水土)宜林则林;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耕作业,宜粮则粮;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畜牧业,宜牧则牧;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淡水渔业,宜渔则渔。城市郊区发展郊区农业(花卉、蔬菜、肉、蛋等)---市场需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一、工业的地位及分类: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把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把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玩具等。

二、能源与原材料分布:

(1)煤炭资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

a、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尤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最多。

b、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有“乌金三角”之称,为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中山西最多,有“煤海”之称。

(2)石油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a、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最多,有“西气东输”管道从新疆轮南到上海。

b、主要油田:大庆油田(黑)、胜利油田(鲁)、辽河油田(辽)、甘肃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3)铁矿资源: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储量最大。

(4)能源分布特点:煤、石油等能源以北方居多,南方多水能

三、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衡量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九大钢铁工业中心:(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北京、包头、太原、鞍山。

(2)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长江沿岸地带占5个,有“钢铁走廊”之称)

四、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及分布特点:(北重南轻,中间两个为综合)

(1)四大工业基地及特点、中心城市:

代号

工业基地名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hù)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的性质及特点

重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中心城市

沈阳、大连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2)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我国工业分布表现沿江河、沿海、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五、高新技术产业:

(1)它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为“龙头”的产业,其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主要特点:从业人员中科研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大;成本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所占份额大;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

(3)分布及分布特点:大多依附于大城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集中地,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

大分散、

小集中“

的特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4)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高新技术包含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5)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北京-中关村,我国第一个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号称中国的:“硅谷”。

第三节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一、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及现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二、四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运速

运价

运量

适合的运输

航空运输

飞机

最快

最高

最少

贵重急需量少等货物运输

铁路运输

火车

较快

较低

较大

远程量大货物运输

公路运输

汽车

较慢

较高

较少

短途运输,灵活方便

水路运输

最慢

最低

最大

远程大宗笨重货物运输

(1)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2)最机动灵活,能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服务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

(3)以运输液体、气体为主,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小:

管道运输。

三、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1)一般说来贵重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选航空运输。

(2)容易死亡、变质的货物、鲜货、短途可用公路运输。

(3)大宗笨重不急需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可选择水路或铁路运输(靠水则水路,靠铁路则铁路)。

四、交通运输网:

(1)铁路主干网。

方向

铁路干线名称

起止点

南北

方向

京沪线

北京-上海

京九线

北京-香港九龙

京哈线

哈尔滨-北京

京广线

北京-广州

焦柳线

河南焦作-广西柳州

宝成-成昆线

陕西宝鸡-成都-昆明

青藏线

青海西宁-拉萨

东西

方向

京包-包兰线

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第二亚欧大陆桥东段)

江苏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

沪昆线

上海-昆明

滨洲-滨绥线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南昆线

昆明-南宁

(2)交通运输网的特点: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

(3)全国交通运输中心: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等。

(4)青藏公路---“世界屋脊”生命线,承担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5)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起止点:西宁--拉萨。

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一、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多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绘图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阅读、合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图: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便于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用图:引导学生读图不是说顺手拈来,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怎么使用地图才以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绘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简化图,有利于学生对图的记忆和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和四大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同时记住它们的名称、分布和形状不太容易,而这一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了首先读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填图的方法。这样首先通过读图进行观察比较,再通过绘图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形状。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1、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这一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正确答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这是他们从教材13页地图中得到的答案,这时候如果我简单地作一个纠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不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从教材的文字叙述中获取正确答案,再提问“指向标是属于哪一个要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加深印象。

在面对这种难度的知识点学习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教学效率不一定高,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采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评价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定高度,而且还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中学习五种地形时,在学生读图后提问:在这五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是贵州没有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可准确回答贵州没有平原,这时就可以将其余四种地形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贵阳市就是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内,而贵阳到安顺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丘陵,贵州省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就是山地,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及差别。

2、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的必要性不亚于设置课堂有效提问,有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答案的正确与否,优点和不足有一个较为的准确认识,对其准确掌握所学地理知识及下一步的学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如果教师擅长从学生的答案中去寻找闪光点进行及时肯定的话,也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

篇3

[关键词]目标教学;复习课;地理学科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体学科,它具有空间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地理学科中的每一单元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但在实际授课时,都分成课时教学,使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如何恢复单元知识的整体面貌呢?地理复习课就成了必不可缺的环节。通过单元复习,可以归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进而实现高层次目标的落实,实现智能迁移,达到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目的。地理复习课是地理目私萄е幸桓黾其重要的课型,是整个地理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如何实施地理复习课的目标教学呢?

一、明确目标

一般而言,复习课时间短、容量大,不可能和新授课一样娓娓道来,必须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复习到位,复习目标的优劣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想制定出正确恰当的复习目标,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复习每个板块的每节课时,应让学生明确记住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还要知道应综合运用哪些知识,建立起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导学体系。在复习时,应将各部分知识归纳整理,精心设疑。教师在确定复习目标时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第一,充分揭示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第二,突出本单元知识体系的层次及重点;第三,目标语言尽可能言简意赅,便于学生记忆,切忌知识点繁琐罗列而失去目标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中国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可确定如下复习目标:第一,根据不同情况,熟练地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第二,掌握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及重要枢纽;第三,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第四,掌握主要的工业区、工业城市的分布。复习目标确定后,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操作: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而归纳复习目标,指定学生回答后再向全体学生出示复习目标,学生与之对照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营造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目标,教师进一步强调复习重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例如,在前面列举的四个复习目标中,可把目标一运输方式的选择和目标三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作为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复习目标,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总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两到三分钟完成,之后进入地理复习课的主体,即深化结构和复习提升阶段。

二、深化结构,复习提升

地理学科整体性的特点要求地理知识不能存在离散性,应通过结构把零散的知识点网络化,最大程度地恢复地理原貌。通过深化结构,使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进行总体把握,达到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驾驭整体的目的,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构架一个优质的知识骨架,便于学生学习。

我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第一,找出本单元知识体系中的主线,找到各知识点,构建单元知识的总框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应地图,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认识。第二,重建知识网络体系,编制成新的单元,也就是不按教材顺序复习,而是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复习,对重要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打破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的界线,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整合和重组,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线索,使知识内容条理化,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与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整合在一起,从土地资源按用途及利用状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类型,引出每种土地类型具体的分布地区,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地区因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而发展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中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又因为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的不同出现了南北方农业的差异,经过这样重新组合,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线索分明,因果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记忆。

深化结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就是板书的过程。结构是内容,板书是形式,板书的设计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地理板书设计可分为四个类型,纲目式、结构式、表格式和联系式。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几种类型常常混为一体。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边板书结构,一边引导学生看图或回答,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照板书结合个人情况(存在的缺漏)进行自我弥补,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释疑答难。在时间分配上,深化结构阶段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钟,再给学生留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自我弥补和加深记忆。

三、检测达标

检测评价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复习质量的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组织习题,习题的组织一定要针对复习内容,拟定的训练题目要有针对性和梯度,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考试说明,让学生通过练习达成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除事先准备的题目外,也可根据课堂中反馈的信息追加题目进行练习,要注意题型齐全,地理复习题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和填图题。

在课堂操作中,教师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两三名同学可以就近交流,少数不确定的题目可以扩大到小组讨论,然后用多种形式检查。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写错别字是常见现象,教师应边检查边点评,评易错的字,评易弄错的地理位置,评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漏或能力不足及时进行处理,对于难度大的题目可反复训练。为了避免学生在长时间做题过程中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可以引入对抗环节。现在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出题形成题库,然后抽签、对抗,由学生评选出最优试题。这种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思维偏差,便于教师找出补救的措施。

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注意做好学生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教师对测评试卷的分析、讲评工作,在试卷测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分析并找出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然后进行补充复习。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既要明确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又要找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哪些不足,特别要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题目意向、灵活运用知识点、巧妙突破问题难点的能力。此环节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钟。

四、课堂小结

最后剩一到两分钟时间进行总结,这是对整节复习课的概括和总结,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画龙点睛之笔,可以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一环节可完成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回扣目标,重述本节课的重点;第二,对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再次加以强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小结方式就是归纳总结法,可由教师口头把本节的知识点重新简要梳理一遍,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或采用画“知识树”的方式,利用图示或表格揭示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的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时,最后总结时可以在黑板上梳理出知识框架图,通过框架图引导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特殊的气候对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加了解。

总之,地理复习课是地理目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符合地理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标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而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智能和拓宽思维的有效手段。目标教学如同复习课的一把钥匙,若运用正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忠霞.目标教学在我国中小学实施的回顾与反思[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篇4

课程改革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来说:“兴趣的激发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习兴趣在课程的开始部分,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要设计好开头,教师要对教材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语”。教师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程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还可以巧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习惯对人的影响》的第一节课时,刚好前一节课是体育课,学生多玩了一会,教师进教室时,很多学生还没有准备好,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事件创设关于养成学习习惯的情景来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交住是心灵的呼唤》内容时,运用多媒体经典再现《鲁宾逊飘流记》电影片断,让学生看“片断”后置疑:如果你是鲁宾逊,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答:孤独、寂寞)。在遇到“星期五”后鲁宾逊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呢?(学生答:欣喜若狂),在此情景教学下,学生很容易得出:“与人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二、联系现实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思想品德课堂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它的内容大多来自于道德、经济、文化和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寻找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教师选择的“点”必须是学生熟悉并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公共利益的维护》关于政府的职责一节内容时,例举现实生活中的地震、洪灾、旱灾、雪灾、泥石流、金融危机、疫情的控制等事例,让学生更明白和理解在突发事件面前,政府是如何组织各种资源,聚集各方力量,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来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的。这样,既剖析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执政为民这一理念。

三、灵活教法,因需而教

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立足“知识点”深钻教材及新课标,结合教学参考资料,大胆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教法。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课堂的活力,营造课程的激情和美感,形成师生民主的双向交流关系。

1.巧用案例,升华情感

针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道理较深奥,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实际,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来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参与故事情节的认真分析,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学生在案例所包含的意境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动大脑思维的机器,对比体验自己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升华。一则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

2.运用漫画,扩展思维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学习情趣盎然,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漫画的演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维。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中,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打开洞察事物的“阀门”。经过这样的思维所生成的认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3.幽默情景,深化内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威特洛夫认为: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智慧的笑话,脍炙人口且内涵深刻的经典名句,耐人寻味的顺口溜等,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幽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能起到调味剂的作用,幽默相伴就能使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变得轻松、诙谐,自然活泼,“死”道理变成了“活”课堂。例如,有一次上课,发现两名学生还正在擦黑板,尘烟弥漫,不少学生还在大声吵闹。教师本想训斥学生,忽然想到这节课的内容是环保问题,便幽默地说:“同学们请看,这里风景独好,粉尘飘飘洒洒如飞画,教室吵吵嚷嚷似闹市。”学生不知老师的用意,很快就不作声了。教师趁机大声地说:“这种环境下学习能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行。”“那么,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环保环境,从我做起》这一课。”这样,乱糟糟的教室成了导入新课的话题,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教育了学生,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以爱心为前提,构建和谐的情感课堂

课堂教学追求“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心灵”的统一。教师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使它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心性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前苏联教育论专家斯卡认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变得冷漠,由于他们不能很快地拉动人们的心扉,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现代教学要求构建积极的情感课堂,要求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交往需要一定的氛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爱心为前提的,努力创设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的和谐氛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成功。

五、培养学习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现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学生的心理上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把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个阶段进行有序的强化作为重点,使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自动化模式,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结论与建议

总之,教师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不断去总结、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也要求教师更多地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现实,第一时间收集有利于学生学、有利于教师教的实践资料。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