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16:3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1

【中国气候】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1)、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山脉)——淮河(河流)一线分布。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气温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最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和南京。

(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2、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的托克逊。

(2)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这四大干湿地区所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

3、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冬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大风、降温和霜冻);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夏季风活动强,易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活动弱,易造成“南涝北旱”),此外,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影响。

(2)读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0分)

①表示冬季风的是A图,它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气流性质寒冷干燥,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②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_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点_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突出的特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上却降水很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前者主要受惠于季风气候显著)

③我们把_夏(冬、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区称为季风区。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所带来,降水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过后,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是伏旱。

【地形和地势】

1、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B代表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C代表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图中序号代表的是:

1青藏高原,2横断山脉,3四川盆地4长江中下游平原,5黄海。

(3)、从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有利于水能发电。

我国这种地势分布对气候、交通的影响如何?如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大面积的湿润地区等;对交通的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等。

2、结合我国地形图和读课本P22图2.2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可以看出: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从我国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

(1)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结合《地图册》P10—11页,知道以下山脉的走向:阶梯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天山、秦岭、南岭等。)

(2)我国四大高原是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和湖泊】

读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图,熟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位置及水文特征;熟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的位置湖泊性质。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相一致)及位置。

1、(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长江,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河流长度居我国第一位。因为它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因此分别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美称。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武汉),此外还有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湘江(洞庭湖)和赣江(鄱阳湖)等支流。

(2)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答:因为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试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1)图中序号②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黄河,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呈“几”字形分布。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和泾河等(课本P48图,记住位置)

(2)黄河的忧患及治理(参照笔记)

3、图中序号③代表的河流名称是塔里木河,水源主要来自昆仑山和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因为它是内流河。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11-01

在地理学中,地理知识常常寓于地图之中,而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也时常将地图作为辅助工具。依靠地图进行学习,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世界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地形特点、行政区划及其他地理信息。“以图导学”指教师以图像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具体认知某种地理信息。教师采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读图分析能力、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在此,笔者谈谈如何采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来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一、以图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传统的以知识为主要教育点的教育理念,让一切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都在为成绩服务,学生处于“唯知识为上”的学习氛围中,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地理课堂中,运用图形进行知识点的讲授与对比,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从而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以图导课”是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尝试。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时,笔者将北方地区所辖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及北京等区域的自然风光、气候地形等相关图片制作成PPT,用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笔者一边播放PPT,一边进行讲解,学生们顿时被吸引住了,笔者随即顺势引出:“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探讨北方地区的地理信息。”这样,自然地切入了正式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氛围极为浓厚。

又如,笔者在讲解“北方地区气候”的内容前,利用多媒体将北方地区所种植的“玉米”“小麦”等作物的图片展示出来,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北方常见的种植作物为玉米、小麦?”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其原因归于气候问题,也有的学生考虑到了地势因素。这样教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顺了学习思路,也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趣味填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

初中生虽然比小学生认知事物更加理性,但是其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喜欢趣味性、竞技性较强的活动。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这一偏好,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与教学内容组织“趣味填图”活动,那么,学生将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对地理信息的空间化想象与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笔者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设计了“趣味填图”活动。在课前,笔者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合作绘制台湾省的地图(两个具体地名留空)。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们抢答,猜、填非本组绘制的地图上空出的地名,答对一空得10分,答错则扣除10分,得分最高的小组为获胜小组,并获得“填图英雄组”奖状。此外,笔者还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省地图,随意指出地图上的任意位置盲抽学生填地名,并要求学生以旅游向导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该地的信息(尤其是地形、气候等方面的信息)。这样教学,学生不再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其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程度加深。

三、引导识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不免会遇到需要自主读图的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或其他图像,教会学生自主读图、识图,观察、分析地图,掌握地理学习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我国草原牧区、山林地区及平原地区的城市村落分布地图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土地利用现状,要求学生思考:“地形、地势不同,对土地利用有何影响?”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分析,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最终得出“山丘地带适宜种植林地,平原地区适宜耕地”的统一认识。此外,笔者还利用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土地利用问题。这样教学,实现了“授之以渔”,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3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过去的一个学年,我和我的备课组同事从事了八年级数学的教学,一年的工作,一年的努力,对照《数学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既有成功,也存不足,认真反思并总结出来,我想有利于自己,也有益于来者。虽是微末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也算是学校发展和数学学科教学发展长链中的一环。这里我想就八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标准的得失谈三点:

1. 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标准力求从大处把握,从小处入手

从大处把握:我们重点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标准开篇中指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应该将“以发展为本的理念”作为我们数学教学的统领。发展不仅仅是系统的数学知识,而应是全方位的,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二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眼光”——用数学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

下面以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课为例,具体说说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各方面要求。我们为本课确定目标有: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初步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勾股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比介绍我国古代与西方数学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数学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安排五个环节:提出问题—请学生观察邮票图案,看有哪些发现?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出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归纳验证、得出结论—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请动手验证;介绍勾股定理和“勾,股,弦”的含义。解决问题——联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

课堂小结—勾股定理以其简单、优美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容,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们对勾股定理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仅定理的证明就多达几十种,从美国总统到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给出了一个证明。介绍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论到一旦人类遇到了“外星人”,该怎样与他们交谈时,曾建议用一幅反映勾股定理的数形关系图来作为与“外星人”交谈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一堂课我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从小处入手,就是要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目标具体落实在每一课、每一次数学作业中。我们力求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地去思考问题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在活动中让学生达成知识、科学方法、能力和非智力素质方面的各项目标。八年级下册黄金分割一课,我们引导学生欣赏含有黄金分割的图片,欣赏含有黄金分割的民歌《天心顺》,通过古代艺术、现代艺术、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作业中我们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资料研究表明,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人在环境气温22℃-24℃下生活感到最适宜,你能从数学的角度作出解释吗?”以此落实课标对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图形与坐标一课中,我们开展活动,在教室平面内建立坐标系,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坐标,实施了课标要求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标准应与面向中考有机统一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数学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根据本届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年初我们确定以“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拓展思维”为思路开展工作。一方面,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练习。平时通过教学案和每章节的结束检测的反馈,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努力托差、补缺,不断巩固、强化。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注重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学中重视动态几何、函数应用、规律探究、分类讨论等题型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课 快乐教学

思想品德课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只讲大道理、讲空话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往往是对学生宣传“假大空”的套话,进行机械性的灌输,这种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改变各自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快乐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即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创设“快乐教学”课堂,我认为要做到: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

不妨设想一下,专制、高压、充满火药味或冷冰冰的、唯命是从的课堂气氛,会不会有“快乐”的教学?所以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教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大胆的在课堂上发表,教师在上课时每节课应留有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教师总结学生提出及讨论的问题,充分肯定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同时也应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总而言之,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收集充足的“快乐”素材

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收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等待上课要用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

三、构建“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师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教师要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让学生演小品、拍录像、讲故事,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起来,并能很好地学到课本知识。在上人教版《礼仪展风采》这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上课前,教师和几位学生在校园内拍了学生仪容仪表的录像,上课时把录像放出来让学生看,让学生指出这段录像中哪些学生的仪容仪表是端庄的,哪些学生的仪容仪表是不端庄的,教师要对仪容仪表端庄的加以肯定,对那些仪表不端庄的马上指出来,要求学生对照自己,举止、穿着等都要端庄,注意礼仪礼节,这样就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生学到了课本知识,并用课本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乐意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

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时,我选用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又如在上八年级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这课时,我用新的《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新故事讲述课本内容,说明我们在竞争时也要互相合作才能取得共赢,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同样是《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总之,在创建“快乐”的教学方式时,要根据课本内容而定,才能让学生乐在其中。

4.让学生乐意动手收集资料

这也是快乐教学的一个环节。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的《身边的侵害与保护》这课时,让学生收集QQ交友不慎、警惕性不高,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案例,并在课堂上讲述出来,教师对学生搜集的案例进行分类、分析,指出受害人上当受骗的实质,教育学生要懂得自我保护,这样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讲述课本内容,学生乐意接受并切记课本内容,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5.让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设计

让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设计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乐学的重要环节。课本知识具有连贯性,教师要求学生去发现链接点,设计课堂问题。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的第八、九课后,我对学生提出学习了这两课后,你能设计出有关问题吗?学生表示乐意设计问题,他们设计的问题有:①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不良诱惑?要抵制不良诱惑有哪些方法? ②面对各种侵害,我们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等等,让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设计,使学生乐意地、主动地学习,把课本知识学深学透,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这种表示乐意设计问题的乐学精神要加以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发学生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学,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中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快乐”课堂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义务教育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一、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多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绘图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阅读、合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图: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便于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用图:引导学生读图不是说顺手拈来,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怎么使用地图才以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绘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简化图,有利于学生对图的记忆和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和四大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同时记住它们的名称、分布和形状不太容易,而这一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了首先读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填图的方法。这样首先通过读图进行观察比较,再通过绘图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形状。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1、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这一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正确答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这是他们从教材13页地图中得到的答案,这时候如果我简单地作一个纠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不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从教材的文字叙述中获取正确答案,再提问“指向标是属于哪一个要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加深印象。

在面对这种难度的知识点学习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教学效率不一定高,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采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评价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定高度,而且还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中学习五种地形时,在学生读图后提问:在这五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是贵州没有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可准确回答贵州没有平原,这时就可以将其余四种地形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贵阳市就是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内,而贵阳到安顺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丘陵,贵州省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就是山地,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及差别。

2、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的必要性不亚于设置课堂有效提问,有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答案的正确与否,优点和不足有一个较为的准确认识,对其准确掌握所学地理知识及下一步的学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如果教师擅长从学生的答案中去寻找闪光点进行及时肯定的话,也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

篇6

[关键词]复习课 有效性 对策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复习阶段非常重要。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复习并查漏补缺,使其系统、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顺利解决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使复习教学有效开展,教师应该怎样做呢?笔者总结二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课标》和学生学情为依据,制定复习计划

复习教学不同于新授课教学,其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所以教师需要认真挖掘教材,根据《课标》要求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精心制定复习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不可完全依据教材、辅导书或模拟试卷的内容进行复习,这样的复习忽略了学生的学情,往往会出现耗费时间长、教学效果差的不良现象。

二、复习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用能力为宗旨,选择复习内容

根据《课标》,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以及灵活运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因素,大胆进行尝试。

1. 采用综合复习课,以话题为主线,在语境和语篇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比如我在复习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 7时,先设计了一个warming-up activity--单词列举小竞赛,唤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其目的是为了复习本单元的单词。然后选用复习单元Review of units 7-12的听力材料3-Listen and take notes on how to make vegetable soup. 在pre-listening环节,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把看到的东西用英语说出来,为while-listening环节提供足够的语言支持。然后带领学生阅读题目和例句,明确听记的内容和要求。在while-listening环节,核对答案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听记材料,然后利用3c进行角色扮演,并完成对话。

2. 整合语法内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学习策略。如我在复习Go for it八年级上册时就把Unit 6和Unit12的语法整合在一起。因为Unit 6学习的是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而Unit 12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我们已经在新授课时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整合,学生们对这一语法现象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印象,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最高级和比较级之间的用法及转化。

3. 词汇精讲多练,侧重培养学生在语境中使用词汇的能力。教师在复习词汇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对词汇的学习情况,列出学生未掌握的词汇,并针对这些词汇精心设计一些与考题接近的含有语境的习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的用法。也可选做一些水平适应的习题提高学生使用所学词汇的能力。

三、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辅导,让不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如我在复习八上Unit 10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job的名称,目的是单元以及本学期其它单元的所有职业名称。这个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记忆的学习策略。然后进行语言点大盘点,根据我对学生程度的掌握情况,进行多种方式的分层提问,每一组一名选手,A级的学生上难度,完成信息沟,B级的学生变换形式,C级的学生考查记忆力。接着句式变化"试一试"。本单元复习由who, where, how, when引导be going to 的特殊疑问句,我先用这四个问句和一个学生唤起学生的记忆,然后复习单元的听力材料4,让学生在真实的对话情景中理解它们的用法。听力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们运用这四个问句编对话,谈谈自己的dream job; 最后把答语用完整的句子表述出来,并整理成一段文章。这节复习课我的活动设计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复习方法力求贴近学生、有新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

四、以开发托利用课本资源为宗旨,避免题海战术

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我们的课本资源。我们很多任课教师因为迫于升学和学校评比的压力,认为让学生多练就能出成绩。于是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做题,教师用去不少的精力批改,而出现的问题却没时间反馈,而反馈就要挤占新课时间,新课本来就紧,于是有的老师只好抢占自习课时间讲题,学生在无形中又被增加了课时,身心俱疲,当天的内容还没有消化,习题课上又有很多问题,不知道先顾哪一头?教师也逐渐偏离了主航道,变成了"题海"的奴隶。凡是习题上出现的内容一律要求掌握,因为忙于做题讲题,课本内容反而一带而过,仓促处理了。"题海战术"是独木桥,培养不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掌握的只是应试技巧,而不是语言能力(Hughes,2000)。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应该立足于课本,开发和利用现成的课文资源,课文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知识点改造成完型填空。也可将课文改成任务型阅读理解,或改造成更高难度的书面表达。利用学生熟悉的课文资源,既复习和巩固了已学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开展复习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达到师生共同期望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温爱英. 2011. 英语中考复习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J]

篇7

如今,学生的学习环境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在地理课的课堂讲学当中,老师已经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一员。在新课改下,要求在地理课堂中,要增添学生和老师互动这一环节,改变原来老师一味地用灌输性的方式来传播知识。如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会导致学习状态不佳,老师应该通过不断引导使得学生积极融入课堂。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老师要甘愿让给学生主动权,要以学生的参与为主,老师的讲课为辅。比如在八年级上册讲述《青藏高原》这一节课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多媒体上,以动态图片的播放形式让学生观察青藏高原的地貌形态,配上青藏高原的气候图,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们听有关青藏高原的歌曲。这样听觉和视觉同时运用起来,才会更好地吸收知识。比如在学习我国的海洋资源的时候,通过图片的播放,听着关于大海的歌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一样。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进行探索,根据具体事物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气温气候的变化等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记忆牢固,对地理产生无穷的乐趣。

二、在新课改下,利用地图不断整合

地理学习知识中的图形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地图必不可少。老师要求学生准备地球仪和地图册,通过这两种地图工具提高学生建立地域空间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确哪些图形是常考的高频图像,告诉学生哪些是着重记忆的,要求学生不断地淡出地球仪和地球册,这样有利于牢固记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如果只一味地听老师讲题和看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图像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有利于构建学生大脑的地域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地图,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技术提高学生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对地理产生兴趣。通过多次的观察和摸索,把每个图像都牢记在心中,这样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学习地理知识并没有特殊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探索,体会学习地理的乐趣,才可以不断进步。比如在学习“我国的疆域”这部分知识时,可以通过学生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对我国疆域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我国疆域各省的图形、经纬度、海域位置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不断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提高成绩,让学生更加喜欢地理课。

三、不断挖掘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篇8

作者:潘中举 左安友 罗琬华

论文关键词:电学实验;初中物理

论文摘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感性认识,对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电学实验进行改进,以期更能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也在全国各地编出了多种版本。本文旨在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电学实验的设计,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与同行和教材编写专家商榷。

1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脱节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在未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具有了家用电器的一些用电常识。例如:用前要接线,用后要断电等。

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北师大2007年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简单电路第1节,对通路、断路、短路知识点陈述时,图11-5[1]中对通路状态的情况并未涉及(注:笔者原来所在的湖北省利川市东城中学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且短路实验中,短路的危害也未明确地提出。而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第5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中,在讲解电路的构成时,没有涉及到电路的三种状态,只作了如下叙述:“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2]。笔者认为此处没有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如今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情况下,实在是有一种缺陷。

2008年5月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理科实验操作中考利川市的监考(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在考试之前,大部分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的反复训练。监考过程中发现,大约有6.8%的学生在电学实验过程中存在错误,要么导线与接线柱连接不良,要么是小灯座与灯泡接触不良,或者小灯泡坏了而不知怎么办?以及还有少部分学生把电路接成了短路状态等情况。

笔者从初中物理教学20余载的经验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电学特别感兴趣、爱动手。因此,上面所讲的两个版本中缺少的知识点,教材中不应该去掉。正如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徐彤、杨志军两位老师所说的那样:“二期课改强调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深刻认识到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调整教 材电学内容设置

笔者利用学生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对北师大2006年版教材中关于用电必须接线的知识,对该教材图11-5做了改进。 转贴于

原图演示短路的实验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由于电源电压低,即使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形成短路,造成的危害不是特别严重,事实上,一节普通的“南孚”,“双鹿”干电池的短路电流不会超过3A,只要通过大约50分钟时间电池就没有电了。用手触摸导线只有发热的感觉,新干电池由原来硬邦邦的变软了,并有热乎乎的感觉。小灯泡不亮了。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如剧烈的火花却不易察觉。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短路的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先找一块长1m,宽0.5m,厚4cm的塑料板,并用适当的塑料支架把该板竖直立放在讲台上,在板的一边恰当的地方钻上位置不同的两个小孔,再在小孔中插入适当大小的铁钉,然后选取一段长50cm熔断电流为2A左右的保险丝,把保险丝套在两颗铁钉上,并在保险丝下面用蜡粘上一些火柴梗,最后在铁钉两端接上带插头的电源线。教师演示时,把插头插入教室里220V的插座里,瞬间学生会看到保险丝熔断,火柴梗立即燃烧等现象。此短路实验也可采取在教室里先接一个卡口式白炽灯泡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打开灯头用保险丝把灯头的两接线柱接上,再闭合开关,可看到灯泡不亮,灯头处产生火花,后来,灯泡又亮的短路现象。

因此,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现象明显。从而教师可进一步引申短路不仅能损坏电源,而且还能引起火灾,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这样改进也为以后的电流热效应和焦耳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利用学生已有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在人教版第5章第1节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知识点中,教师做了图5.1-5验电器A的电荷从金属杆流动到验电器B上这个实验。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电荷可以在金属杆中流动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对该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改进方案如下:把图5.1-1中的金属杆换成金属丝,先做带电的验电器A把电荷转移给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实验。得到金属丝能导电是导体的结论。然后用虎口钳把金属丝从中间钳断,再中和掉验电器B的多余电荷,使它不带电,再用橡皮筋把钳断的金属丝两端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依然没有张开,从而获得橡皮筋不导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能接受橡皮筋不容易导电的事实,橡皮筋是绝缘体。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的调整及实验内容的创新,能使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些感性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设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的新式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实践中获得众多教师的认可和推行。

初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段,这是因为初中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对小学课程的提升,更要为高中课程打下基础。怎么完成好这双重任务,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初中语文是一门需要同时满足逻辑性与创造性的课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更要开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问题式教学法放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对于整个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问题式教学让教学回归生活

如果能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的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求学的状态中,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问题式教学法就给教师提供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正式课文开始之前利用提问式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这篇文章的情景和氛围中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总结几个课文中平时不常见的通假字,把它们写在小卡片上,并且搜集关于这些通假字产生的小故事,以便上课的时候使用。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这几个通假字,随后进行提问,问他们有没有认识这几个字的,如果有可以大胆发言。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以及热烈的讨论以后,教师可以宣讲这几个字的正确读音以及在课文中的含义,并为同学们讲解这些通假字产生的小故事。实践证明,学生们的注意力容易被他们所感兴趣的故事所吸引,所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问题式教学使教育回归本质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学生除了要对基础知识做到扎实的掌握之外,自身综合素质也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核心思想,所以教师让学生带着针对性的问题去学习,对于教学活动本质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在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变色龙》这篇文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之前要给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文章描述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什么联系。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变色龙》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贯穿作用的,所以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并且写下来。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教师把学生交上来的答案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没有认识到的知识点给予补充。运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教师对于学生集中出现问题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非常有帮助。

四、问题式教学使教学具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于渲染浮夸的教育技巧,这是因为在每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由于某些学生的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上讲授太多知识点,往往会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如果教师为了照顾某些学生而放慢授课的进度,则容易造成很多学生“吃不饱”。这两种情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阶段性考试的成绩上可以清楚的显现出来,两极分化严重是每个教师都不愿意面对的教学事故。

篇10

关键词:重点突出;自主探究;分层再现;交流分享

早在1913年,著名发明家爱迪生预言:未来学校将废弃书本,而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笔者在参加了两次区微课征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与区内其他两位老师组合参加市级微课团队选拔,获苏州市第一名,直接晋级领航杯・2015年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赛,并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从中收获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微课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讲解要细致

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虽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钟内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好、理解好。这样,微课就可以起到“解惑”“巩固”的作用。微课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用于学生课后辅导,都是为学生解决课堂上某个未能解决的知识点。

在区级微课比赛中,我制作了《兰花画法》微课,本节课按照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兰文化”展开,突出重点兰花画法,语言精练而简明,解决兰叶转折的画法这一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亦能思路清晰,对于课堂的知识得到再现、回顾。讲练结合,在作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习惯。

我们团队在市级比赛《簪花・仕女》微课设计中,把握本课的重点:围绕发饰的文化这条主线,了解仕女发饰中步摇的设计,其中难点是步摇的构成及制作技巧的掌握。

据调查,在网络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而微课短短的8分钟正符合孩子们的这一要求。微课制作必须把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制作成精彩的片段,短小而精悍。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易学的视频,展示制作方法,让学生很快掌握制作要领。

二、微课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微课本身就是一对一教学,视频中不会出现课堂讨论的环节,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中进行。

因此,我们团队在市级比赛和省级比赛中均做到了:(1)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要有吸引力。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也可以用与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引入,可以用小故事引入,但无论你用什么形式引入,都要求引入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相连紧密,直入主题。(2)这一类的微课不需要言语、讲授太多,主要是把这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借助情景式教学等手段展示出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这节课产生疑问、兴趣就行了。(3)在讲述时,要求内容结合语言,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都要生动、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由于微课的时间在8分钟内,每一个细节都要为这个微课的核心而服务,不能有多余的东西。

微课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微课解决学生分层学习和课堂再现的难题

一个班级尽管“材质”各异,老师用的却是一本教案,一个教学进度,“为了每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自然成为空话。特别是课堂上,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当知识点讲过,因为进度而无法对其重复时,微课视频做到了,学生随时可以暂时或回放,特别是对美术绘画或制作过程有不解时,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重复数次。

比如,我在区级比赛八年级上册“笔情墨意抒胸臆”这节微课中,对于破墨法的演示有几种:浓破淡、淡破浓、墨破色、色泼墨,可能会有孩子在细节上没有看清,完全可以暂停或回放再看一次。而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演示,自己动手画一画。

四、微课须注重学生交流心得和成果分享的过程

微课是一对一教学,在知识学习中,老师一般都会设计三个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完成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这些都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加以讨论,而课堂上解决微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我们团队在市级比赛和省级比赛中,无论是《仕女・簪花》还是《情感的记录》微课的制作环节的任务单设计,均强调实践探究的任务:(1)仔细观看教师示范视频,填写绘画(或制作)的步骤;(2)记录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填写绘画(或制作)心得。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讨论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再学习的过程,心得的分享也是成就与快乐的表达,使得学习过程再一次升华。

学生无论在怎样的学习环境下,总想与大家分享自己取得的成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共享成为可能;家校通、班班能、微信使得革除教育弊端成为可能,使得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当孩子们的成果被扩大分享,被肯定,这样的经历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