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1:5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1

在20世界60年代工程管理专业出现,部分留美人士以及工程经济专家在我国开办了技术经济学科,在开办该学科的同时,将技术活动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在1963年到1998年间,我国高校本科先后经历了四次修订,不仅将原先的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建筑管理工程进行整合,并且还使原先的学科内容进行创新改革。本科与专科的工程管理学生需要具备对投资经济理论与知识有所掌握的能力,对工程管理理论方法掌握的能力,对各种项目建设政策、法规有所了解的能力,对国内外工程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发展现象了解的能力;具备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等。因此,可以将工程管理学科进行准确定位,使其在研究中能够涉及到计划、组织以及指挥、控制等管理问题。

二、对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的分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的主线

1、学校教育。达瓦•纽曼教授曾说过,社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如果仅需要社会科学或者工科,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本质上而言,在工程管理教育出现在高校之后,世界各个地区的大学先后对工程管理学科进行设立。

2、培训。现如今,校外培训是当前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它是集现代教育与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当工程师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后,单位没有办法对工程师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并且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特定的管理场所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教育。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各类培训机构出现。

(二)在工程管理学科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其存在的问题非常多,比如像工程管理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方法如何,工程管理学科的侧重点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如何形成统一、协调。问题一需求是工程管理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在国外诸多教授的研究中,可以得知,需求主要是指市场需求与城府研究需求,是根据相关需求所制定的,每一位教授在进行研究中都认为需求的原则不会发生改变,并且问题的本质藏于深层次之中,其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追不上需求的发展变化。问题二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四平台:法律平台:工程发生当地或关联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经济平台:主要包括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公司理财以及保险等。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了管理学、市场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以及运筹学等。技术平台: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工程师所具有的基础结构,这个专业领域的范围比较大们可以是电力,也可以是化工。问题三在我国这个问题极为突出。大学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课时安排比例不尽合理,文科类课程课时较多,而专业课课时比例则偏低。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周学时数与年学实数相较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忙则应付考试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特点 研究生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学科特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管理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l)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作为管理学里的基础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其诞生就呈现出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如现代数学的发展为研究复杂性管理问题提供了方法与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现代心理学为人因工程提供了研究手段。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要组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其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同时还需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其学科的发展与科学研究也需要综合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

2)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体系的基础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工程方法的结合,其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其它领域尤其是工程科学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使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拓展性。例如,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现代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都在工业工程的研究问题中得到很好的综合应用,其研究领域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政府部门。

3)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的基础学科,为其它管理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与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例如工业工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生产率与优化资源配置,对各种生产要素统筹分析、合理配置,促进系统协调有效的运行,追求系统整体优化。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是一个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产业应用的纯方法或理论研究,是与这些特征不相容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优化管理效率。而管理科学专业则是以数学、经济学及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去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方向。其复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工程技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掌握,才能大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合。管理能力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等特点很明显的复合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生产相结合、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性、创新性和创业性复合。专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开拓能力。

高校有责任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

三、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特色学科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导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将有效整合这些要素,协调作用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因此一定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是指导方向,课程设置是主体框架,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培养能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性和应用性。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主干课程因专业而有所差异,如工业工程专业可以设置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课程;课程体系还应该包括方法论课程,如系统工程、决策方法和模型、预测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是指论文选题紧扣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沿,追踪研究热点并结合中国工程、技术、管理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题报告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中期报告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位论文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2)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承载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生创新成果和造就学术大师的前提,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环节。加强学科建设就是要培养一些特色学科。只有形成特色学科,才能实现特色教育,从而体现出整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如重庆理工大学围绕“理工+经管”建设特色学科,形成车辆工程、机械装备、材料科学、电子及自动化、会计、经济管理等特色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3)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学科交融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实训企业化。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大量的实验实习环节搬到实践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指导老师,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

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化、创业方向多元化。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对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创业教学模块融合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几个方向突破,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

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充分利用教学基地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教师,进而改进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创业、经营管理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岗位(职位)管理实践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加入教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带动和促进创新创业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④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多样化、学生体验主导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学生体验主导”方式,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场景模拟、企业运作模拟、企业角色模拟等形式,将创业教育与科学知识、管理能力相互渗透。尤其是案例教学形式多样,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会得到显著提高。

⑤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产学互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原则,鼓励教师将科研应用于实践,到企业兼职,再反过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另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启发和鼓舞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⑥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服务化、评估反馈循环化。将学生和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与教学评估反馈紧密结合,转变教学的“管理”功能,增强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计划-执行-评估-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总结经验、剖析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结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宽、分布广、招生多,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其学科特点与人才定位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基金: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3201)以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03002、102309)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78.

[2]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管理学报.2005,2(1).1-3.

[3]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142-145.

[4]张凤,李爱华.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4).151-152.

篇3

关键词:管理科学 前沿

1.引言

什么是管理科学?成思危教授在“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及发展重点”主题综述报告中指出,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他用“3--3—3”原则概述了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即“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三个层次是基础层次、职能层次和战略层次;三个领域是指管理理论与方法领域、工商管理领域和公共政策与战略管理领域[1]。也有学者认为,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利用各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的定量方法(数学模型等),来解决管理问题的领域之一,是研究工商企业和军事部门中决策问题的科学[2]。在这次管理科学前沿专题中,老师这样描述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探索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管理的知识,它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论、理念,以及管理者制订决策的科学的、富有逻辑的、合理的方法。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可以说: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管理的艺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应该说,管理科学与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管理以管理科学为指导。而管理科学的研究又是从为管理实践服务出发,时刻面向和密切关注管理实践需要,从管理实践中提炼并检验出具有较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对社会的的发展和进步有整体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管理科学前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管理面临着管理的变革,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和资本观和资源观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此时,管理科学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一般认为,管理科学需要研究的两方面前沿问题是: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和管理科学的应用。

对一个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者来说,对管理科学的研究就是一个“立地顶天”的工作。既要通过解决中国具体的管理问题来“立地”,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发现、抽象管理科学问题,并科学有效解决它来“顶天”。

立地

立地主要指应用研究,其研究主题是问题框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问题框架的结构,运用模型群技术建立必要的集成模型群;根据研究问题框架与模型框架的同构或同态性展开应用基础研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来实现具体应用,由实际效果或效率,展示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以此来验证应用研究的有效性,同时为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做准备。

应用研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软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技术支持。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的管理建模优化和管理建模优化实验课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人工智能算法。不论是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或是神经网络,他们都模拟了自然过程,结合了人的智慧。利用智能算法,我们可以解决以前很多的NP难题,例如背包问题,旅行商问题(TSP)、车辆调度等等复杂问题。不仅如此,当我们在面对具体的复杂问题时,可以根据智能算法思想,结合具体问题编写程序代码,利用matlab软件来解决问题。智能算法,比常规算法效率高,结果更为精确。

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有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编程基础,还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推理逻辑和综合素质。对于我们本科生,目前学习的大多是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知识粗略地学习了一些优化理论与技术、决策与对策理论、风险分析理论和组织理论,而且我们学习的内容大多知识局限在书面,在实践应用方面欠缺还很多。

顶天

顶天指理论研究,也就是要针对具体的管理问题抽象管理科学问题。它的研究主题是建立必要合理的公里体系,运用已有和创造的知识和理论,定义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根据已总结的原理与原则,建立管理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对管理模型展开基础性研究,讨论模型的实际应用,实现模型分析的现实意义以及算法分析的可操作性;由对比分析类似模型方法展示其先进性、实用性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复杂科学的发展对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将复杂科学融入到管理科学的研究中,就是要求研究者以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理论、关了思想和管理方法。这要求研究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外,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对于现阶段的我们,基础知识还不是很牢固,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不够,创新能力更是欠缺。

3.结语

有学者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我国管理科学研究还是很薄弱,研究积累不够,研究普遍落后于国外的研究,基本上都处于借鉴和跟踪研究的地位[3]。这对管理科学的研究者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知识管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领域将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应的管理科学前沿也会在相关领域有更新的发展。

作为管理科学的本科生,意味着将来有可能成为管理科学的研究者。管理科学的前沿,正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不仅是为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研究现状,更应该紧追国外的研究步伐。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N].管理科学学报,2000-03-03(1):1-6.

[2]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

篇4

英文名称: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主管单位: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湖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348

国内刊号:42-1224/G3

邮发代号:38-1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5

1指标数据和研究方法

1.1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借鉴国外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评文献及国内学术期刊评价领域权威学者苏新宁(2006,2008)[18-19]、邱均平(2010)[20]的研究经验,选取投入指标包括:期刊载文量[2-5,7-15]、平均引文量[4-5,12-15]、基金论文比[3-4],期刊载文量反映学术期刊信息丰裕度和投入广度;篇均引文量衡量学术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反映了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密度。基金论文比衡量期刊载文学术质量。产出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5,7,11,15]、影响因子[3-4,9-10,12-15]、引用刊数[3-4,9-10,12-14]。总被引频次衡量学术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影响因子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引用刊数反映被评价期刊被引广度。鉴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单一产出特征,依据苏新宁(2006,2008)[19-20]、邱均平等(2010)[18]关于评价指标权重设置经验,本文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的权重系数分别设置为0.25、0.4、0.35,在归一化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综合产出指数[20],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1.2测度方法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Trans-Log)考虑了投入要素二次项及交叉项之间相互影响,因此,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21],如公式(1)、(2)所示:log(Yit=β0+β1ln(Pit)+β2ln(Rit)+β3ln(Fit)+0.5*β4ln(Pit)*ln(Pit)+0.5*β5ln(Rit)*ln(Rit)+0.5*β6ln(Fit)*ln(Fit)+β7ln(Pit)*ln(Rit)+β8ln(Pit)*ln(Fit)+β9ln(Rit)*ln(Fit)+vi-μi(1)Ei=exp(-μi)(2)Yit、Pit、Rit、Fit分别代表期刊i在第t年的总被引频次、期刊载文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vi、μi分别代表随机误差、无效率。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利用参数γ=u2/(v2+u2)进行检验,γ的显著性程度来判断SFA方法的选取是否合理,γ的取值来反映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的设定形式是否理想。γ取值范围反映可控项管理因素与不可控项随机误差影响地位的变化,向1靠拢时说明管理因素逐步占主导影响地位,向0靠拢时说明随机误差逐步起主要作用。当γ=0时,表示不存在无效率项,此时无需使用SFA方法,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16]。Super-SBM模型由Tone[22]在2002年提出,该模型解决了多个为1的决策单元排序问题,也修正了未达到生产前沿面的决策单元松弛变量,可以避免角度和径向选择而引起的偏差。囿于篇幅,考虑到Super-SBM是较为成熟的模型,且SBM模型在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度有见报道。因此,在此略去Super-SBM模型计算公式,具体计算步骤参照王惠(2017)[14]、储节旺(2015)[23]。

2知识交流效率测评

采用Frontier4.1软件,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γ值为0.949,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复合误差主要来源于非效率项μ,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是合适的。模型中除了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二次项及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交叉项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达到1%显著性水平。可见,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设定较理想。Super-SBM方法采用DEA-SOLVER_Pro5.0软件进行计算结果,Super-SBM与SFA方法测算得到2009-2013年间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平均值分别是0.501、0.450。Super-SBM方法计算得到的大部份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大于SFA方法,A类期刊整体知识交流效率高于B类期刊。两种方法计算得到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均值均较低,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这表明稿件质量不高、经典文献或最新文献利用不足、基金论文偏好过度的现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重要学术期刊也普遍存在,对于这种现象建议学术期刊机构应采用匿名审稿,如知识交流效率排在首位的《会计研究》就采用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参考文献作为学术期刊刊载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术期刊机构在规定参考文献引证数量基本要求的同时,应要求作者对所投论文相关主题的权威论文引用率,期刊主办机构应建议外审专家在审稿时给出作者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未引起重视的参考文献。为了促进学术期刊的被引率,学术期刊主办机构可以通过要求作者补充文章中的中文参考文献对应的英文格式,采用优先出版的方式将录用的论文以整刊定稿的方式进行数字出版,向读者提供免费开放获取功能来提升期刊学术传播的辐射力。学术期刊主办机构还可以向业界专家学者、作者或读者年度选题暨栏目建议征集通知,同时还可以向作者期刊年度重点关注领域,从而避免作者减少因选题不符而耽误的审稿等待时间,也有利于减轻期刊编辑工作量。依据两种不同方法所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的平均值,对30种重要期刊进行综合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会计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农业经济问题》排在前5名,其中《中国农村经济》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指定重要期刊B类期刊。《管理学报》、《工业工程与管理》、《运筹与管理》、《系统管理学报》、《管理评论》排在后5名,除《工业工程与管理》杂志外,其余均为重要期刊A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8种B类期刊中唯一未开通网上投稿功能的期刊,没有投稿网址对吸引优质稿源有不利影响。《系统管理学报》、《运筹与管理》、《管理评论》,笔者通过调研以上3本杂志发表过论文的作者及在经管之家论坛检索有关上述3种期刊帖子,发现导致知识交流效率较低的可能原因是审稿周期过长,尤其是外审环节,整个审稿长达9个月。《管理学报》基金论文比0.85左右,该杂志可能存在偏好基金论文,然而较高的基金论文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学术影响(吴美琴,2017)[10]。A类重要期刊中《会计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农业经济问题》、《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排序靠前,《预测》、《情报学报》、《运筹与管理》、《系统管理学报》、《管理评论》排序靠后。《情报学报》之所以知识交流效率较低,可能是受学科性质和未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影响。《预测》系双月刊,样本期内载文量维持在85篇附近波动,基金论文比均超过0.83以上,较低的载文量难免会引起引用的不足。B类重要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系统工程》4种期刊排名较靠前,这4本杂志均为月刊,审稿周期一般为3个月,较短的审稿周期容易获得更多的作者关注。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应对重要期刊建立动态滚动考核机制,给办刊效果较好的机构奖励这种称号。为了进一步检验Super-SBM与SFA方法在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算的适用性,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u-per-SBM与SFA两种方法测算得到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发现两种方法测算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01,通过1%显著水平检验,表明两种方法测算得到的期刊知识交流效率高度相关。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发现Super-SBM和SFA测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之间的配对差的均值为0.052,标准差为0.234,自由度为29,双尾显著性概率为0.237,表明不考虑时间效应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与Super-SBM方法测算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依据Super-SBM与SFA两种方法测算效率值大小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的排序相关系数为0.894,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两种测算方法的排序结果具有显著的排序一致性。Super-SBM与SFA方法的效率排序结果与综合排序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31,具有高度相关,且均高于单纯采用一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因此,非参数形式Super-SBM与参数形式SFA方法,均可以用来测算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行政管理;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建筑企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企业收入和产业延伸加速跨越。但由于行业特性,许多煤炭企业仍依然面临着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障碍。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适应行业特性、市场实际和中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理念

我国现行和应用的大多数行政管理制度与方法都是学习与借鉴国外的一些方法与理念,很少是本土化的理论。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时代以来,莱芬韦尔和库克加以发展,并加以英语与行政管理方面,这此时他们都取得了卓绝的成就,使行政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使良好的形象得以展现,至此,科学管理的理论便被普遍应用与推广,逐渐的被行政管理所吸收与借鉴,在行政管理方面,科学管理也日益展现其优势,受到一致好评并备受关注。

二、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

(一)坚持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倡导以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进行行政管理。将工作人员与科学连接在一起,对行政工作进行科学的分工,同时,行政人员承担相应分量的责任,保证权责对等、统一。只有权力与责任相符合,这样才能形成公平行政的组织纪律,保证组织的稳定。

(二)建立行政人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坚持建立行政人员的培训开发与考核机制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地选择和和不断地培训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有责任细致地研究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性格和工作表现,不断开发出他们的能力。通过对行政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在精神上、思想上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引导,督促其树立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的理念,同时,需要培养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使其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应的制度规章,并运用规章制度独立行使执行权。

实行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通过对行政人员进行内、外部考核;定量、定性考核;考核与测评相结合,可以使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公开性、真实性有效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完善监督机制。早在西方行政管理科学化手段中,便在威尔逊时期提出了行政监督的思想,强调行政管理必须对任何方面的公众舆论都保持敏锐的反应。现今,随着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裁量权的不断扩大,在行政执行中凸显除了较多的问题,诸如: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滥用权力、违法乱纪、无视公民权力、管理混乱、不负责任等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不良情况。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中,虽然制订了执行标准和考核标准,但执行起来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部分行政人员指国家利益于不顾,在行政管理中,不合法的行政行为长期存在,严重损害了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及公民与国家的利益,行政机构立法规制的缺失与有效行政监督机制尚待完善,行政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行政管理科学化路程受阻。所以,在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过程中,有待于监督体制的监测和督促。因此需要建立以立法、司法、行政三位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从各个层面进行强化分支,增取将每一个监督对象进行细化,确保行政系统高效地运作。对于行政管理相对薄弱的化解必须对其实施经常性、反复性的监督,避免不些潜在因素、突变因素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性。因此,在行政管理中,要不断发挥群众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促进作用。同时,行政机构必须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将行政弹性过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扼杀在潜伏初期。

三、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所以要有的放矢,找准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工作目标与权限方位。建筑企业对安全工作特别重视,基本上所有部门都有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遇到研究安全问题时,几乎素有的行政单位都要受到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的责任。所以,面对像安全工作这样的事情,要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职责,重点从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信息反馈等方面提高效率。

(二)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引入科学的建筑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转变以往反正企业的原料成本很小,企业总可以旱涝保收的错误观念,要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科学衡量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最终提高行政效率。

(五)利益科学的方法将行政管理的流程加以精简,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科学化管理一个关键且重要的环节便是精简机构,这对于优化管理流程至关重要。在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精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程序简化、权责明确的标准与要求,保证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流程能够有专门的责任人与负责部门,实现流程中各部门资源的信息共享,从而呈现相互协助、促进与制约的局面,保证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并且,在新的行政管理形势下,要对行政人员的相关管理规章与制度加以调整,充分利用新的科学化的理论、手段在行政管理上的应用。

(六)利用科学化手段建立行政信息化系统。目前,我国行政机构正在整合资源,争取实现网上办公应用系统的早日实用,行政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系统的建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网络传递行政决策、制度变更等重要行政信息,加强各行政部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使行政管理过程的事中、事后管理者随时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提高决策的的准确性。在管理中要注重行政管理消息的反馈,通过行政中出现的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行政管理的目标与方式,达到科学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七)利用科学化手段实现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在推行科学化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过程中,科学化管理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是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利用文化建设引导行政机构干部形成效率最高化、服务最大化和管理标准化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此同时,还应促使行政人员形成雷厉风行和严谨细致等行政管理核心价值观,把行政管理科学化融入到生活中去,并把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应用当作一种工作要求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积极的投身行政工作实践。

结束语

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建筑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人员众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为此,广大建筑企业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规章制度,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臧忠生.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J].吉林政报,2011,08:33-39.

[2]乌云高娃.蒙古族非正式制度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

篇7

大类招生 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最近几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许多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采取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所谓大类招生,就是将原来的本科招生专业并入该专业所属的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院系或相近的一级学科下面招生。如按照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划分,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下设管理科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工程管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招生时,在招生专业上不以二级学科专业名称招生,全部按管理学、或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或土木工程等招生。待学生进校一段时间学习了基础平台课程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意愿,二次分配到二级学科专业中学习。

按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牢固基础,实现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尤其是对一些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对很多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很有指导意义。即让学生进入高校后,待他们对各专业的实力、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后,给予他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对于弥补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从近几年各高校的大类招生运行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新经济的需要,工作适应能力差,学生不如原来按具体专业招生的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其次,在教学中出现课程关系混乱,专业间矛盾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本文拟在分析目前我国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专业建设的一点建议。

为了研究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特设计了三种调查问卷,包括教师调查问卷,企业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别向目前我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并且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任课教师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对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向从事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同行对工程管理实行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教师问卷发放60份,收回59份,学生问卷发放100份,收回90份,企业问卷发放50份,收回48份。

一、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基本现状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本科教育中,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招生中,有25所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其中,实行大类招生的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有17所,第二批本科一般院校有8所。工程管理归属于土建类(或土木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0所,归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3所,归属于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具体统计见表 1所示。

各学校的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基本都是从2004年以后开始的,只有个别学校在1999年没有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时,在其他相近专业中开设了工程管理方向,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类招生。

也有的学校虽然实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专业单列招生,没有列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中。如南昌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虽按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下只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二个专业。又如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也按大类招生,而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

所有学校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中,总共有三种培养模式:“1+3模式”、“1.5+2.5模式”和“2+2模式”。其中按“1+3模式”培养的学校有15所,按“1.5+2.5模式”培养的学校有8所,按“2+2模式”培养的学校有2所。

二、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大类招生不仅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高等学校目前招生发展的趋势。但是,根据最近几年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课教师的反应情况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工程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现拥有在校学生近300人。2007年招生时,工程管理放在管理学大类下招生,采取“2+2模式”培养,即前二年所开课程与所有管理学其他专业课程相同。许多工程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全部放在第5学期。由于时间紧迫,一些专业主干课,如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也必须放在第5学期。这样完全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师的教学难度。根据课程的相关关系,工程制图和土木工程概论必须先于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开设,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又必须先于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开设。

2.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大类招生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按大类招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参与讨论的人员和专业众多,为了“和谐”,人为地加入了一些与工程管理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

按大类招生,只有后二年才能安排工程管理的专业课,而后二年中,第7学期学生将投入大量的时间找工作,第8学期学生全部做毕业设计(论文),其实,真正用于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只有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样一来,大量的课程必须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二个学期不仅课程门数多,而且许多先行知识没有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重。

4.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分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是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数才能毕业。根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理论课程是16学时、18学时或20学时为1学分,实践课程有1周1学分、1周1.5学分,甚至个别是1周2学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理论课程是16学时1学分,实践课程是1周1.5学分。从实际看,实践课程折合的学分数太高,开设几门实践课后学分总数就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限额。工程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应该降低实践课的折合学分数,以增加实践课的门数。笔者认为1周1学分比较合理。

5.二次选专业时矛盾突出

按大类招生,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时已经进校相当长的时间了,学生对学校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比较了解。所以,对于那些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选择的人非常火爆,而对那些就业前景差的专业则门庭冷落。以我校为例,2009年学生在二次选专业时,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招生人数的200%,而其它专业最少的只有4人填报。这不仅加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更加剧了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6.影响专业布局

学生在二次选择专业时,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前景和师资力量来理性选择以外,部分人具有从众心理,看见别人选什么专业,就跟从选择,没有从自身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来理性选择。如一些艰苦专业、冷门专业或虽然容易就业但工资低的专业,选择的人数很少。此外,由于学生的阅历所限,只能看见眼前的就业情况,难以预测几年后的就业前景,也导致学生从众地选择专业。这使得一些专业选择的人数非常少,但这些专业又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需的专业。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了专业的合理布局,甚至会对某些专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若干年后,可能造成专业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大类招生下工程管理发展建议

1.归属到土建类招生

工程管理不同于管理学门类其他专业,有其特殊性。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法律的复合型专业。按照建设部制订的培养目标,工程管理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的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和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根据这个目标,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应该有二条主线:土木工程知识体系和经济管理知识体系。那么,如果按大类招生,工程管理既可以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也可以归属于管理学类招生。

但是,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实施的管理,工程在先,管理在后,没有工程,就没有管理的对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工程管理应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即使由于行政机构设置的影响,不能把工程管理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在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中,也必须先开设土木工程类课程,或者虽然行政上归属经济管理学院(系),但仍与土建类专业一起实施大类培养计划。

就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问题,笔者专门对本校在校学生、本校本专业老师、本校其他专业老师和部分其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学生196人,教师50人。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可见,90%的教师和97%的学生反对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即使按大类招生,82%的教师和99%的学生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应该放在土建类招生。

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且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表2可见,对大类招生前几年各专业培养方案相同的问题回答中,98%的教师和99.5%的学生认为前0.5~1年的培养方案相同,即都认为大类招生应该采取“0.5+3.5模式”,或“1+3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本专业安排,都希望多学习些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认为应该采取“1+3模式”较好。

3.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专业培养计划存在许多不足,如前面提到的课程关系、学分比例等。通过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去掉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密切的课程,重新编排课程教学时间,减少部分理论课课时和学分,同时与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增加实践课数量和学分。通过优化,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加科学和实用。

4.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做好学生就业指导

针对二次选专业学生从众心理问题,专业老师应加强专业介绍。专业介绍不能泛泛而谈,应详细体现将来的工作行业、工作内容和对专业知识、学生个性的要求。使学生通过专业介绍,可以清除地看清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工作。此外,有科研课题的老师,还应启发学生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专业学习。学工组老师也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5~10年后各专业的需求状况,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此外,大类下招生的其他专业,还应加强专业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实力和就业率,以吸引学生。

大类招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必然要经历波折,只有反复论证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改进,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袁弘,应晓英.大类招生环境下药剂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海峡药学,2009,(8).

篇8

关键词: 项目管理

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特点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重要分支学科“工程项目管理”,1982年引进到我国,1988年在全国进行应用试点,1993年正式推广,至今已经10多年了。在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全国工程界的努力实践下,形成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四大特点:

1、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改革相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新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与工程建设的目的相一致,是以工程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为归宿的管理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集中管理为中心的计划管理方式。这一改革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我国工程建设的生产力。

2、工程项目管理与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是围绕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展开的,即形成合格的项目法人(买方),承包单位(卖方)和监理单位(中介方)。这三者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这个中心联系在一起的,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四大主要内容: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四项制度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的。

3、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三个一”,即一门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一个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体系、一大批典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成功案例。这“三个一”是我国继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坚实基础。

4、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学术活动活跃。在大学里已经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说明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项目管理人才。在继续教育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的教材有:全国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全国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全国工商管理建筑业培训《工程项目管理》教材等等。已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学习的达一百多万人(含学习工程建设监理知识者)。全国从事项目管理研究的学术团体有“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统筹管理分会”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学术研究的专家、教授是一支很大的队伍。每年发表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学术论文、科研成果都很多。另外,我国与香港、台湾和国外工程界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很频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要业务内容的“注册建造师”制度,正在酝酿建立。

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方向为了发展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迎接21世纪我国工程建设新的,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建筑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把我国的建筑市场培育发展得更加完善,使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必须科学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应有以下六个方面:

1、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规范化的目的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方向,促进发展。规范化以后,可以形成合力,实施料学管理,强化管理绩效。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已经受建设部委托,立项制定《施工项目管理规程》。从2000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的《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也是服务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建设工程施工会同(示范文本)》等,都是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的文件。我们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按法规、规程、规范和标准办事。

2、在思想上要有创新观念。创新观念就是敢于创造、敢于改革、敢于做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我国对“施工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是超过外国人的;我国制定的《胆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是外国没有的;只有具备创新观念,才能把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为国际领先水平,而不是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跑。

3、坚持使用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目标管理方法”,即“MBO”方法。它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即工程项目管理以实现目标为宗旨而开展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责任明确化的活动。目标管理方法要求进行“目标控制”,即控制投资(成本)、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控制投资(成本)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核算方法。各建设行为主体都应有自己的投资控制目标,建设项目总投资控制总目标由项目法人以已被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为最高限额进行控制。控制进度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工程网络计划”方法。控制质量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它的本质是“三全”、“一多帐”,即“全员、全企业和全过程的管理”、“管理方法多样化”。ISO质量体系标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不是控制方法。投资(成本)、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每个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之间都有最佳结合点,不可能三者都优,更不能偏废某个目标而片面强调另一个目标,应做到综合优化,以满意为原则。

4。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必须实现计算机化,或信息化。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强关联性,管理业务又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计算,有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使用TQC方法、网络计划方法和核算方法,要运用计算机就要进行两项建设:一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以软件建设为重);二是人的文化素质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软件,作到资源共享、操作简便、速度快、可优化、效果好。现在两项建设的差距都很大,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真正用好网络计划,必须实现网络计划应用的全过程计算机化,且有待于企业整体管理素质的知识化。工程项目管理是高科技应用的广泛领域。

篇9

论文[关键词]运筹学;管理科学;数学模型;实践教学

1引言

产生战争时期的运筹学如今在经济、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运筹学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产实践、管理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重要方法及工具.它是抽象的数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它既为从事应用领域研究的人们提供了完整的数学方法,又为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人们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运筹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是研究优化的理论和方法,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必修课;同时运筹学又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管理、生产实践等领域的问题,将系统思想、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数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化的分析结果,辅助决策.运筹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也是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运筹学教学中,应该根据管理类专业和应用数学专业的不同专业特点、学生知识基础等情况区别对待,切实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培养目标及教学目的比较

1.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般地,管理专业要培养掌握坚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专业领域决策、管理和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政府管理、经济研究等部门工作.

应用数学专业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培养理念,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兴趣与发展方向个性化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应能在科研、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

2.运筹学教学目的的比较.

虽然很多专业都需要学习运筹学,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运筹学教学的目的必然不同.

运筹学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现代管理科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工具.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运筹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是开发和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其运用系统的思想、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生产、管理等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学生运用数学的工具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运筹学的学习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提高管理的质量.

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是从事生产实践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而非优化理论的研究工作,因而从其任职的需要来说,运筹学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性方面.

运筹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应用数学专业,通过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有关的基本理论,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运筹学毕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学生还应学会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应用中的优化问题,这也是运筹学的精髓所在.

3运筹学教学内容与重点的分析

1.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应侧重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加之一般管理类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对于基础理论部分感到晦涩难懂,兴趣不大.因此,这类专业的运筹学教学应以应用为主,重点介绍各种类型的运筹模型和求解模型的计算软件,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优化思想、求解(计算机求解)及对解的经济分析和评价.数学模型方法是定量化、科学化决策的重要工具.

运筹学的各个分支都是在研究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运筹学的方法几乎涵盖各个领域的管理决策问题,例如制定生产计划、规划交通网络、设计产品参数、控制工艺过程、预报经济增长、确定投资方案等都可以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表示并加以解决.因此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模型的类型、不同模型的特点与应用,以便今后将运筹学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可以使得管理更加科学、有效.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求学生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并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管理专业运筹学课时一般都不多,因此可以选择线性规划、对偶理论、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及动态规划等基本内容进行讲授.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如排队论、存储论等),根据课时情况可作简单介绍,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实际应用.当在实际中确实碰到这类问题时可通过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2.数学专业运筹学课程应理论、应用并重.

虽然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它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而且这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理论来自实践,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实际应用要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因此运筹学的理论也很重要.

数学专业的学生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数学基础较好,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强,因此理科的学生应该掌握这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可以为今后从事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理科的学生通常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或经济效益才是理论研究的目的,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事实上,通过实践中的应用,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又可以丰富理论、发展理论.因此学生除了学习有关的理论外,还应该注重联系实际的应用,避免眼高手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受欢迎的.应用数学专业在课时较充足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除了前面提到的管理专业所讲授的基本内容外,还可以讲授难度稍大的排队论、存储论等内容.

3.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使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来解决,计算机在求解数学模型方面也有着强大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求解运筹学模型方面,除了掌握不同模型的求解思想和方法,还要结合实验教学,介绍求解运筹学模型的数学软件,如LINDO,LINGO,MATHEMATICA等.给学生提供上机实践,使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

实践教学在以往的运筹学教学中常常是薄弱环节,但在当前的就业形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形式下,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实践教学中,通过分小组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应用当中的问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另外还可以培养合作研究的团队精神,这也是他们将来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求.当然,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偏文科,因此软件编程能力相对弱一些,而应用数学专业的理科学生在这方面要强一些,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当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解决.而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要想真正学会一门编程语言,都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所学就足够的,但实践教学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10

英文名称: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2823

国内刊号:42-1382/U

邮发代号:38-14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