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7:0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八年级学生;持久性;主动学习;物理

没上八年级之前学生们听说物理可解开很多现象之谜,对物理充满着兴趣和期盼,但步入八年级之后,很多学生却出现了困惑,使得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减弱,慢慢地对物理产生了畏惧。作为八年级的物理教师应如何让这些刚上八年级的学生能持久地主动学习物理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上好第一堂物理课,开启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之门

第一堂物理课是物理教师开启学生学习物理之门的开始,它关系到学生今后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那么,该怎样上好第一堂物理课呢?

1.故事式引课

实践证明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领知识和说明问题,能够使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在上第一堂物理课时不可忽视故事式引课。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序言“科学之旅”,是以“海边拾贝壳的孩子”的故事来引入课题的,比喻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从而轻松地给全书定下了科学探究的基调。为此,我们不可忽略了故事对新学习物理的学生所发挥的引领作用。

2.增强物理演示实验对学生的视觉刺激

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正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好时机。在第一堂物理课上除演示教材中“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和“小‘人’为什么会随着音乐起舞?”的实验,还可增设“往水杯中加满水,盖上硬纸板后倒转,观察里面的水会不会洒出来”、“往两张自由下垂的白纸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纸是向外张开还是向中间靠拢”和“利用两个塑料吸盘互相挤压后,让学生亲自拔一下,体会大气压强存在的威力”等一些视觉效果较好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与学生日常见识不同,学生实际观察到,就会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3.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在观察了奇特的演示实验后,学生们就会非常想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这时可让学生做一做教材“想想做做”的简单实验:①用放大镜看自己指纹,是放大的;看窗外物体,是缩小的。②在倒置的漏斗里托一个乒乓球,从斗口用力往下吹气,移开手,小球不会掉下来。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经历猜想、假设和过程,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就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4.用事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除教材中牛顿将白光分解;彩色电视;万有引力;人造地球卫星;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机械摆钟制作等例外,还可增加爱迪生发明电灯;人造小太阳;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太阳能电池应用等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和事例。使学生知道推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学,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5.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①善于观察,乐于动手;②勤于思考,重在理解;③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有了良好的学习物理方法,就如顺水行舟,学生也就更加乐于学习物理了。

有了开始的投入,才会有今后主动学习的持久性,所以作为八年级的物理教师不要忽视了上好第一堂物理课的作用。

二、在每节物理课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激情

当学生走进了有趣的物理世界之后,我们还要在每节物理课中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激情。下面提几点做法:

1.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就在身边

引入新的物理知识要多引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得出概念、结论后,再让学生寻思身边有哪些实例用到了这些知识。如:①可用蟋蟀声、锣鼓声和说话声等学生们常听到的声音来探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知识点去解释身边常听到的各种琴声、钟声和机械声等发声的原因。②在学习影响蒸发的因素时,可让学生思考:日常晾衣服和被单时,为什么要摊开晾在有阳光和通风的地方?从中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利用这些结论回答:平时晒稻草应怎样做?为什么?③在复习物态变化时,可用最常见的水蒸气、水和冰之间的转化来总结六种物态变化,然后让学生分析自然界中霜、雪、露、雾、冰雹和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亲切地感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就在身边,主动学习物理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起来。

2.让学生参与更多实验探究

在演示实验中,要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帮助安装器材;寻找实验现象;读写、核实数据;参与讨论和归纳。要注重开展学生实验,教材中测平均速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测量物质的密度等实验非常适合学生分组实验,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协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另外,不要忽视布置课外实验,让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并做一些作品成果。有成就感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会增强。

3.在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引导和表扬

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甚至基础好的学生有时回答问题,不能答到点子上,教师不能就此放过,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得出正确答案后,还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表扬,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的自信,促使主动学习物理

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理成绩如何,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作为物理教师该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呢?

1.教师应熟悉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只有熟悉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让学生清楚哪些是需要认识、理解、操作和探究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自然就会好。

2.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

在课堂上教师对讲授的物理知识要进行设计,做到齐全、精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气氛活跃。另外,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和作业。

3.对物理知识要有系统性的复习

零碎的知识学生较易遗忘,而且刚上八年级的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归纳的能力较弱,所以在新知识学完后,指导学生对章节知识进行系统化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4.要有针对性的测试

学生只有在各种针对性测试中,才能高效地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学习中的不足,以便改进、补救和提高。

四、多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性别和学习掌握层次不同,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所以,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了更多沟通,才有进一步交流,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发展。

另外,老师要以榜样去感染学生,作为物理教师应能体现出科学知识丰富,务实上进,有勇于创新、探究的科学精神。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更好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七、八年级学生的地理学习以学习知识为主,是为九年级的强化复习做准备的,所以在七、八年级段开展开放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把握住课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建立起知识体系以及体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可以这样说,开放式教学是“私人订制”的,能够营造出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在学习中,教师如同学生的学习伙伴,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在这其中,地理教师要关注自身角色的转变,在处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要做到多样化和学生主体化。要构建地理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在一堂课的时间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多下功夫。开放式教学的课堂氛围是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要对学生设置过多的约束和限制,通过宏观地组织安排,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在开放式课堂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自主探索来亲身感受地理知识的奥秘和神奇。对于不懂的地理问题要敢于提问,遇到疑惑的问题要敢于提出质疑,学生要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师生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解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要予以重视,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权利以及学习热情的重要性。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加自信地去解决问题,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

二、重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这三个方面,不论是哪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都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知识,身边的大自然、浩瀚的宇宙、广袤的土地,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形式,都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课上的理论学习和素材展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给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学生应该亲自到生活中去感知体验,这样才能加深学习印象,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理论的学习最终都是要指导于实践的,而且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常识与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开展课外地理实践活动时,我们应该结合教材知识点,有针对性、有方向地进行学习拓展。让学生大自然中去观察有趣神奇的自然现象,通过细致的观察总结出地理规律。一切知识定理都是有凭有据的,发觉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以实践报告或者日记的形式,将实践的细节及收获记录下来,作为自主学习的素材。

三、课堂评价形式多元化,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既然学习风格发生了改变,那么学习效果及课堂评价的标准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不能以之前学习、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应该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开发和拓展。开放式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以及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评判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时,要将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综合考评,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优势,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要正确地指出,并适当引导改正,实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鼓励与批评相结合。

总而言之,实行初中地理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之前沉闷死板的教学风格,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顺应教学发展的节奏与步伐,为教师减轻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地理开放式教学这一想法是值得深入探究和执行的。

参考文献:

[1]陈格.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1(19).

篇3

一、根据课堂结构、教学环境确定教法

在讲八年级第一节物理课《科学之旅》时,虽然内容不多,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在预定的目标下完成自学任务,从而达到目标。但是我并没有这么做,我觉得物理这两个字对学生太陌生。不管怎么讲解,学生都觉得很抽象,不易理解掌握,但学生对初次接触的物理很想了解。如果陷入乏味的讲解,将和物理的实质背道而驰。于是,我先和学生共同做了几个演示实验,如用力吹在三角漏斗下的乒乓球,而乒乓球不会掉下来;三棱镜可使太阳光变得五颜六色等。正当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我们物理课程将要研究的科学知识。”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物理很有趣”的感性认识。如此他们将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很乐意、很渴望揭开物理之谜。紧接着,我让他们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学生便会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列举出生活现象来。我再次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渐渐地他们意识到物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物理和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习物理的重要性等。教师只需拓宽他们的视野,如讲述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宇宙飞船升空、卫星的发射等,使学生心中燃起学习物理的决心,并很想知道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二、根据课堂类型、特点来确定教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灵活选择教法,因为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专题课等都有各自的特点。新课教学应该根据备课时的目标来选择教法,但在导入时可根据不同内容分别选择情景导入,实验导入、生活实例导入,亦可让学生直接明确学习目标等。再如习题课,教师应全面评估学情,让每位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此既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能圆满完成教学目的。复习课的教学应先梳理知识点,充分发掘后进生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通过较好或更好一些学生的补充促使学生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可适当做些补充,达到提升认识或能力的目的。专题课教学需设伏笔,引诱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渐渐钻进教师设计的“圈套”,并引领他们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回味无穷中掌握知识,再加上适量训练,便可优化课堂。

三、根据学科特点、授课内容选择教法

物理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上必须注重实验的特点,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根据现象总结结论。学生自己实验时,应注意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小组实验时,应注意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对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验课的这些特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四、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篇4

关键词:课堂效率;国民素质;传统教育

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转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实践谈谈当前我们该如何遵循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教”字上巧妙构思,创造学生认同的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唤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把切入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意外发现――观察灯丝经凸透镜成不同的像;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像应满足什么条件;

信息快递――告知学生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的像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探究同物距凸透镜成像情况;

小结与交流――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安排有以下不足:这样的情境抛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感到意外;限于实验条件只能教师演示,学生无法动手。在学生未知影响凸透镜成像因素时,无法提出“物距、焦距、像距应满足什么条件”这一问题。在学生未知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时,无法用控释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方案。

改进:复习回顾――平面镜成像,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

做一做――用凸透镜观察老师;

提出问题――通过凸透镜观察文字和老师所成的像为什么会不同;

信息快递――学生自学物距和像距;

体验1:将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在一起,使它们离开箭头相同的距离,通过凸透镜分别观察大小相同的两个箭头,你有何发现?

体验2:用一个凸透镜由近及远来观察上图中任一箭头,你有何发现?

归纳:影响成像性质的因素有哪些?(物距,焦距)

问题:如何研究不同物距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

优点:从“平面镜成像,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两个已经做过的活动出发,贴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而且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了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不同,凸显了比较的思想方法。两个体验让学生感知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凸透镜的成像,为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做了铺垫,把抽象的因素具体化,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关注了对探究思维方法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焦距不变改变物距可以改变成像的性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这样的“做”不仅动了手而且动了脑,有思维的深度。

二、在“做”字上深入研究,有序地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目前,教师普遍关注教学内容本身,但对呈现方式思考不够。教师的讲授往往效率低下,而学生实实在在地做探究简单易行且效果出奇的好。同一个内容,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其效果大相径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师而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比内容本身更为重要。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先做再思考。

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如能做的实验教师用课件来模拟效果就大打折扣。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

例如“浮力”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活动――1.浸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会怎样?2.空中拉着的氢气球,放手后会怎样?

讨论――什么力使乒乓球和氢气球升起?这个力是谁施加的?这些问题起点不高,思维含量却不少。

讨论――下列情形,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由动态的学生活动跳转到理性的思维,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架设了桥梁。

三、在“学”字上细化设计,把散乱的知识有机联系连贯

一线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一样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越学差异越大。究其原因是好的学生善于有机地学,善于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开始的单个的物态变化没问题,物态变化多了就越学越乱。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有机地去学,教会学生去把知识串起来。在“升华和凝华”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能越过液态直接发生转化?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如果把教师演示实验(酒精灯加热观察碘的物态变化)改成学生分组探究(用热水加热观察碘的物态变化),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原实验稍有不慎会出现碘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熔化过程,而导致实验失败。改进后的实验,不会出现碘的熔化,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创新(以生为本)。而且可以查碘的熔点,和热水的温度相比较,回顾晶体熔化的条件,可以发现在此温度下碘不可能熔化。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2)演示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效果一定好于教师演示效果。(3)原方案仅仅是实验探究,而改进后的方案将体现为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4)学生归纳升华、凝华概念,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体现。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问题导入法。

教师:什么是电压?什么是电阻?

学生: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由此可得,电流与电压、电阻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做学合一”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做,情境:如图7所示,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使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增大吗?(动脑+动手)

问题:在刚才完成的实验中,你有何发现?由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观察+动脑)

学生: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电阻不变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阻减小而增大。(动口)

按照认知规律创设活动情境,设置有效问题,不仅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途径,还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晶岩.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10).

篇5

一个学期以来,初二物理备课组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全体成员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互相帮助,目的明确,圆满地完成了学部交给的教学任务,物理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强化目标管理

为贯彻落实学校提出的目标明确化,思路清晰化,效益最大化的工作原则,初二物理备课组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学期工作计划。

备课组根据学部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初二物理的教学目标。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保证了学部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2、抓好备考工作

贯彻落了初二年级组“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基础比进步”的工作思路,牢记学校对初二年级提出的“为育才70周年校庆锦上添花”重托,备课组一直以来将眼光盯在中考上,牢固树立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围绕着中考这一中心展开的意识。

协助班主任加强班风、学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备课组成员尽早地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抓好优秀率和合格率。

3、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制度

大力配合学部,进行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4、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发挥备课组的优势,科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备课组活动做到了“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做好每周的定时训练)。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5、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在教研组的领导下,初二物理备课组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汇报课、评优课活动;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学习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狠练基本功,努力提高全组成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达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

6、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期初,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初学物理的实际情况,组织了物理趣味竞赛(电路知识竞赛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电视台、各种媒体都有所报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素质,为物理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各成员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提高了自己。

初二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

在XX年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继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现在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将课堂大胆、充分地让学生们自己支配。采用以自学(自读课本及相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索)——互学(讨论交流)——督学(老师督促个别不太专心的学生、适当点拨知识重点、解析学习难点)——验学(当堂练习巩固,检验学习效果)链接起来的课堂结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作业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使学生有足够充分的课外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阅读课外读物、体育运动或做一些手工制作;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节课内,学生需要完成四个不同内容的活动,学生不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整节课都能集中精力。

二、运用现代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丰富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三、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配合校园文化节,开展了物理小制作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动手做实验的热情。

四、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成绩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倡导他们超前学习,指导他们适当拓宽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深度、提高学习难度,争当“领跑者”。特别关注有学习欲望但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经常表扬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再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技巧,尽可能使他们感觉到“付出总有回报”。

五、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着重介绍一些我国科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介绍各国科学家们在探索物理学的过程中经历的细节事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中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敢于质疑权威、善于发现极细微的现象、勤于实验反复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加强校本研修,提高业务素质

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同本学科组同事们一道,认真研究《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本学年继续教育培训指定的培训教材),反复解读《物理新课程标准》,跟进了解我省近几年的中考动向,尽量熟悉新形势下的教学教育价值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整体提高学生们的物理素质。

初二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已做为一种辅助教学技术进入中小学校,进入教室课堂。作为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农村学校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教学情况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教学服务,通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要在农村做好多媒体教学工作,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多媒体成为学生进入课堂的辅助引领者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八年级学生一开始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这种好奇心和迫切情绪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为使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言课就尤为重要。为上好这节课,我除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外,应用多媒体课件也成为引领学生走进物理知识殿堂的工具。通过课件把文字、图象、模型展示在屏幕上去创设情景、进行授课。这些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思考再结合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能使大脑的功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使物理学习有好的开端。

二、让多媒体成为学习物理知识的辅助者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是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主要渠道,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课堂它是集中学生为一堂,教师精心组织和讲授,学生互动的场所,所以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因而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的内容,也是优合课堂教学的保证。而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为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和方法,课件反映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节奏快、密度高,也集了圆形、文字、动画、声效来刺激学生身体各方面的反应,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重要保证。它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过程直观化,活化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辅助者。具体作用如下:

1、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节,由于条件限制,望远镜的结构及其作用学生不宜理解,我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从直观上更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容量大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增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减少了教师绘图、板书、画表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图形虽然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物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物理知识的应用非常广泛,利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教材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本中的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我利用课件的播放让学生边讲边学边实验,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体会。

3、多媒体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中声音、动画等的多方面刺激及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引起了学生感知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连通器和船闸”,教学难度比较大,特别是船闸,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教学难度更大。以往教学时,教师往往是利用船闸挂图进行讲授。由于挂图缺乏动态效果,讲解费时又费力,且教学效果仍不理想。通过下载的课件,把船只从上游经过船闸驶向下游的整个过程用电脑动画形式模拟出来。效果会很好。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下述动画:某船处于某河的上游,正准备通过船闸驶向下游;船闸的上游闸门拉起一些,上游的水通过闸门下部流到闸室内,闸室里水面逐渐升高,直到和上游的水面保持相平;上游闸门打开,船从上游经闸门驶入闸室;关闭上游闸门,将下游闸门拉起一些,闸室里的水通过下游闸门流到下游,闸室里的水面逐渐下降,最后和下游水面相平;下游闸门打开,船从闸室经闸门驶向下游。教师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a、船闸是连通器吗?整个船闸相当于几个连通器?b、上游闸门拉起一些时,水从什么地方流到什么地方?为什么?上游和闸室的水面最终处于什么状态?c、在下游闸门拉起一些之前,为什么要先关闭上游闸门?d、下游闸门拉起一些时,水从什么地方流到什么地方?为什么?闸室和下游的水面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只要应用前面学过的连通器的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就能较好地理解船闸的教学内容。这样使用视频展示来播放,来一个“现场直播”,每位同学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可见使用视频展示台与演示实验组合教学,让每位同学都有实验的亲历感,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让多媒体成为复习课的良好助手

复习课内容学生大多是了解的,但需要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复习课,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口干舌操,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最后往往收效不大。复习课的课件的应用,既.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它不仅拓宽了教学的信息面,而且显示在学习过程中,由单纯的听觉或视觉获取知识,变为视觉听觉同时使用,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使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例如,章末复习时,通过知识结构展示知识点,然后讲解典型例题,再做例题。这样通过丰富的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应用范围是广泛的,开发的潜力也是无穷的,但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也从在一些弊端:

1、多媒体课件较单一,多是下载的现成课件略为修改,具有局限性。

2、多媒体教室的原因,上课要经常性的维持纪律。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四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良好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怎样的课堂知识讲授阶段的教学流程,才能有效地够提高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策略之一,通过长期的实践,本文中论述的“五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成为一种较为实用的知识讲授阶段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1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进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起始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建立,在与小学阶段相比较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反应强烈,求知欲望旺盛。对于接触到的新事物本能的表现出“追根溯源”的天性。认知具有明显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能主动地对课本内的知识进行自主地揣摩和识记。在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自发的进行内在联系构建,在知识构建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但他们受到认知年龄、经历、经验等原因的限制,对知识构建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精确性和概括性还不是很准确、很到位。而初中这一阶段,初中生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亦变得主动起来,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在认知的过程中,他们对新接触到的知识具有较以前更大的关注度,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明显加长,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得当,必将在学习认知方面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调概念教学,致力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内容设置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活泼、有趣、涉及面广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共计10个单元模块的内容。知识点的层次浅显易懂,但不失学术性和科学性。通过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新学习认知阶段时,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科知识认知从自己思维中原有的“大而阔”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知范畴中,分离出来重新构建新的、较为完整的、独立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就成为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承载的重要使命。

3构建有效的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教学流程,即“四化”流程设计

3.1知识问题化

教师在备课阶段,“知识问题化”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知识问题化,教师可以将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炼出来,对于教师而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兼顾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课文中必要掌握的重点词汇和生物学重要概念,如果教师多加思索和创新,提出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且兼顾趣味性的问题,那将有助于教师在一节课中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按照目前的初中生物课本内容的安排,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量的把握应该以每节课3~5个问题为宜。问题设置过多时,课本知识点易于被分散,对学生进行课内知识总结活动产生影响,不便于他们进行构建课本知识体系;其次过多的问题也不便于教师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3.2问题过程化

“问题过程化”就是教师基于之前设置的知识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讨论、实验、观察、调查汇报、归纳总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众多的生物学概念知识点,在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应该引导孩子进行大量的举例环节,这样会更好的促进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使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在问题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于某一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该问题所要呈现的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即某个知识点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其次要把握活动的设计在实际课堂中的可操控性和实效性。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最大化。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二节《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有关“化石”的学习,我们将这一知识点在课文中,有对于化石概念的描述,和举例,但对于化石对生物体进化的证明,提出的并不是很明显,我们通过备课,将这个概念剖析成三个部分:①化石的定义;②化石的分类;③化石证明生物是进化的。设计活动时,教师先举例大量的化石图片,让学生感知化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化石的定义和分类;再通过展示不同地层中同种生物化石和不同种生物化石的埋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化石对生物进化的证明作用,教学效果达成良好。

3.3过程结论化

鉴于初中生对事物认知过程的精确性。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结束后,都要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即知识点的概括。关于知识点的概括,必须注意这两点:一是必须要以学科专业术语进行描述,以便建立他们的学科意识,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二是在知识点的概括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权威”意识,教师就学生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概括要进行纠正、完善甚至重复,以便告知全班学生就某个知识点的概括更为准确的描述。对于实验性质的活动过程结束后,我们必须把握必要的对实验结果或结论的总结以外,还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在实验技巧和技能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样他们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知识,还同时获得了额外的技能,更能突显教学效果的达成。

3.4结论体系化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为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规定了如“探索生命的奥秘”等10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化单元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章节内的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学生知识储备中的生物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在每节新课知识学习结束时,进行一节课的知识框架体系构建,章节单元以此类推,最终构建起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框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时,首先要注重课本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其次要注重教师在最后的纠正与补充。来帮助学生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滕春利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篇7

关键词 北师大版 浙教版 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51-03

一、教材的结构

(1)本章的开篇

两版教材的开篇都附有与本章节知识相关的背景图片――磁悬浮列车,北师大版仅针对图片安排的导学问题简短清晰:它在做“零高度飞行”时不与轨道接触,那么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但是浙教版侧重点不是与图片直接关联的问题,而是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文字介绍篇幅较长:磁带是怎样记录声音的?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电话及时怎么样实现双方通话的?两个版本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大胆质疑、究根寻底的精神。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磁带几乎已经不在应用,很多学生几乎不知磁带为何物。那么是不是应该将磁带换成其他学生非常熟悉而又与电磁相关的其他科技产品?

(2)两种教材的结构

北师大版:1.磁现象――磁体与磁极,磁性材料;2.磁场――磁感线,地磁场;3.电流的磁场――实验探索,右手螺旋定则;4.探究――影响电磁铁性强弱的因素;5.电磁铁的应用――电磁继电器,电磁阀门车,磁浮列车;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动圈式扬声器和耳机;7.直流发电机;8.电磁感应――动圈式话筒,发电机(注:从109~131页,共计22页)。

浙教版:1.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磁体和磁极,磁场和磁感线;2.电生磁――直线电流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3.电磁铁的应用――电磁体,电铃,电磁继电器,磁悬浮列车,信息的磁记录;4.电动机――磁场对通电导线和线圈的作用,直流电动机;5.磁生电――电磁感应,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6.本章提要(注:从103~122页,共计19页)。

我们对比发现:虽然两种教材安排的节数、所采用的标题均不同,北师大版更加细致化,但实质上都包括磁现象、磁场、电生磁、电磁铁、电动机和磁生电。两种教材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有两点:①北师大版把电磁铁磁性强弱作为单独一节实验探究,该教材的编排,思想上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地位,当然其内容也更丰富,这将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思维;②浙教版在章节最后附有本章提要,即对本章知识的梳理。笔者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不免要忘掉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记性差,掌握知识不牢,又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前学后忘,对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细节和技能性的知识更是忘之脑后。本章提要的提示下,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章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基本知识点框架化、网络化,从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牢固化。

二、辅助小栏目对比

北师大版总共设有12个小栏目:拓展知识方面有阅读材料、科学窗、小资料、你知道吗;科学探索方面有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实验探究、实践活动、做一做;思维技能方面有观察与思考、交流讨论、想想议议。浙教版总共设有9个小栏目:拓展知识方面有读图、阅读、练习;科学探索方面有实验、观察、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思维技能方面有讨论、思考。

两套教材都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活动和思考练习,使得教材内容充实而又生动活泼,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师生配合进行教学活动。

北师大版的“阅读材料”“科学窗”“小资料”“你知道吗?”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例如本章共五篇阅读材料,其中三篇关于物理学史:发现铁矿石具有磁性;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法拉第。另外两篇为日常生活与现代科技:电冰箱的原理;三峡水力发电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版的科学探究、小制作和做一做三个栏目,一直贯穿于本套教材始终。科学探究包括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根据涉及探究要素多少的不同,分为“大探究”和“小探究”。如本章第四节探究――影响电磁铁性强弱的因素即为“大探究”。“小制作”和“做一做”共安排了两个:爱照镜子的小熊猫和简易的直流电动机模型。这两个栏目无疑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突出了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而浙教版关于本章在本册书后面附有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但是没有为学生提供任何知识、技能方面的帮助,这使学生探究的困难太大,难以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习题

一本好的教材,其习题的质量和数量必须合适合理。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正文中穿插着的练习题。从数量上看,北师大版课后习题共21个,浙教版18个。从题型上看,北师大版有问答题、作图题和调查实验题;浙教版包括填空、问答、作图及调查等。从内容上看,北师大版涉及的范围更广,比如在第二节“磁场”的第3题“调查你家那些地方使用了永磁体,它们都起了什么作用?”;第六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第2题“用一节干电池,反复的与耳机(或者扬声器)的两个引出端接通和断开,会听到吗?为什么?提示:这是检测耳机好坏的一种简易方法,建议你亲自试一下。”这些问题,非常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要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让学生知道物理与当前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同时,笔者以文字特征、解决策略两个维度再次对习题比较分析。

(1)文字特征:北师大版超出一半的题目均配有图片或者背景知识,例如第七节“直流发电机”的第四题:玩具电动机停在任何位置都能够启动,这是因为特种转子构造与图14-37不同,采用了一种三级转子,换向器也有3片。图14-40是它的结构图,B为定子。使说明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以及为什么不存在平衡位置。这个题目就很有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不但考察了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浙教版78%的题目都是纯文字叙述。

(2)解决策略: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依靠传统媒介和现代教育技术。北师大版21个习题中有5个题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网上搜集、整理资料和调查研究,例如第二节第一题:上网查资料,说明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第五节“电磁铁的应用”:上网查找有关应用电磁铁的实例,将这些实例的有关资料发送到校园网上与同学们共享;第二节第三题:调查你家和学校哪些地方使用了发电机。而浙教版18个题中17个题目学生都可以依靠教材解决。可以看出,北师大版比较重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浙教版对这个问题比较忽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当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探索合作活动。

四、插图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突破时空的局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古今中外、宏观与微观、过去与现在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知识和科技成果。两种版本教材都采用彩色的、高清晰度的、丰富多彩的图片。每节的内容,都以大量的图片来提供知识信息,或补充说明相关物理概念,而且图片的选取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物理现象,引发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关注与兴趣,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从数量看,北师大版共49幅,浙教版48幅,两者涉及的范围都较为广泛,有关于古、近代的科学和现代科学的,有关于科学家的和其他各类人物的,也有关于模型的和实物的,还有平面图和立体图等。

北师大版的图片质量好、纸质上佳,编排整体风格一致,不杂乱,而且图片新颖,与当前科技、生活联系紧密。而浙教版所用的动画图片较多,部分图片比较过时,甚至有几张是黑白的,与新编书的整体风格不太相配。

五、对教师的启示

教科书作为构成教学过程四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资源的“第一开发者”。信息时代,教学资源及其来源渠道都是非常丰富的,主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是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教学活动的安排设计首先是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同时应该参考多个版本的教科书,找出对同一知识处理最优的方法。一个教师不可能只依靠一本教科书和教参就能胜任教学,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不同版本教材及教师用书、他人的教学设计、学生资源、网络资源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广泛涉猎、认真研究、科学利用。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作为教学资源之一的教材其工具性的特点更为显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布鲁纳 发现法 优化英语语法教学 发现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5(b)-0201-03

1 研究的目的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是以讲解与传授为主,死记硬背语法条文、机械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由于基础语言知识和结构掌握不牢,不仅不能用准确、得体的标准英语进行口头表达,更写不出几句没有任何语法错误的完整英语句子。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法教学不论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不尽相同,新课标要求教师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并且改变语法教学的方式。教师教授语法不是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些语言规则,而是将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交际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去消化语言规则,从而达到学生能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才能提高学生们语法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呢?于是,布鲁纳发现法被提到了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布鲁纳理论中一个观点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看结果,而是看过程。换言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是怎么掌握知识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英语时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疑问,从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设想;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过程,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最后自己发现原理、原则,总结学习规律,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在本文中我对布鲁纳发现法在英语语法教学的应用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2 布鲁纳发现法的基本特征

杰洛姆·布鲁纳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布鲁纳注重研究学习心理学问题,其学习理论是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研究对象,又叫认识、发现说。他所提倡的“发现学习”也就是“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进行学习的方法。用发现法进行的教学叫“发现教学”。他认为发现学习有以下特征。

2.1 强调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他所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2.2 强调直觉思维

除了注重学习过程之外,布鲁纳的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2.3 强调内在动机

在布鲁纳看来,学生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动机往往很混乱。有些学生谋求好成绩,是为了一些外来的动机,如为了得到或避免教师和家长的奖励或惩罚,或为了与同学竞争。而布鲁纳更重视的是形成学生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

2.4 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尽管这从生物学上来讲未必可能,但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这样。因为学生在贮存信息的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3 布鲁纳发现法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3.1 发现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实施发现教学法,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行为变化等方面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和完善自我。实施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倾听学生的学习要求,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学重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将材料的现成结论交给学生,而是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学习动机和信心。同时,要积极评价,充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过程,避免了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进行单向的灌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情感体验,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3.2 发现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现教学法将探究学习引入学科教学,它重在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质疑解惑的情境之中,经历了阅读感知—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创新学习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发现教学法正是让学生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现成的结论,使学生在怀疑中进行探究。因此,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个性得到长足的张扬,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释放,其求知欲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学习成为愉快的过程。

4 发现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4.1 创设问题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

一般的英语教学,学生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听教师讲解,识记单词、语法规则、句型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善于联想的习惯及能力,对学生把握语法规则,应用语法规则是极为重要的。布鲁纳发现法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的过程;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可见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开展发现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感受体验、观察比较、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外研版八年级上册模块五《Western music》中,教师先在班上播放几种不同类型的音乐,然后给出音乐种类的名称:blues、classical、jazz、opera、pop、rock、techno。学生听完音乐后先谈自己的看法,判断音乐的种类,提出问题并且回答:

—— Do you like music?

—— Yes, I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 What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pop. It is lively.

在提问和回答这些问题时不能查阅课本,让学生只能根据所听的音乐展开讨论,讨论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和感受。经过一场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了解到了音乐的有关知识,都能说出来了,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听录音,再读对话,讲解一下语言难点和句型。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发现的兴趣与态度,使所学的知识牢固,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4.2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取语法新知识

发现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举实例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做、思、悟”来学习而且常需要分组调查、讨论、争辩和进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而新英语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状况,从而优化英语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实践,使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少讲一点,多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这种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讨论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过程,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获得新的认识。

例如,外研版九年级下册模块五《Rules and suggestions》,这一单元是学习情态动词的用法,在呈现语言目标的句子后,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要求每小组成员就外出旅游的安全注意事项进行讨论,运用“You must…/You mustn’t …/You should…/You shouldn’t…”进行讨论,各小组得出若干意见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发表意见。由于这一活动与每位同学密切相关,人人都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地“动”起来了,教学也随之“活”了起来。学生在小组协作讨论中,反复运用以上句型,达到了掌握运用情态动词被动语态教学任务的目的。

最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努力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更多表达,对别的人意见进行聆听、评价、补充和争论,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格局,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4.3 激励评价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

布鲁纳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事实表明,对自己能力是否具有信心,对学生学习的成绩有一定影响。 成功的体验会增强自信心,失败的体验会降低自信心。过去教学中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造成了较多学生“失败者”的心态,自信心的失落使他们害怕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关爱他们,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促使他们获得成功;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色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赏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学习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需要激励;启发思维、开发智力也需要激励;培养语感和语言运用也需要激励,所以英语老师绝不要吝啬于使用表扬的语言,如:Well done! / Excellent! / You are great! /?I’m proud of you!?有时即使是一个会意的微笑或点头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4.4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运用游戏、实验、看图说话、情景模拟等方法。要把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利用一切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创设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处于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语法知识变为主动掌握语法知识、教师也可以从单纯的传道授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4.1 以故事情节创设情景

根据所学语法知识点,来设置一个故事情节,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实物,幻灯,录像,课件等来展现这个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声画结合的录像带,能使学生能在真实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使用一般将来时的用法。根据教学要求,上课一开始,就让用“F1ash”制作的一只活泼可爱的“机器人”,蹦蹦跳跳地跳到屏幕中央,同时配以事先准备的背景音乐。教师再让课题“Will people have robots?”从右上角飞入屏幕,导入了新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的心中打上了一个问号:“Will people have robots?”讲的到底是什么啊?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把他们引入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

4.4.2 充分利用身边的真实实物和条件来创设情景

例如在教学There is/There are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让学生分清,单数用There is,复数用There are。例:There is a TV in our classroom.There are many desks in our classroom.还让学生明白,某处存有某物,要用There be结构。

又例如教师在教stomachache, toothache,headache和What's your trouble? /What's wrong with you?等句型时,教师用手势做出捧腹、托腮和按额三个不同姿势配合面部的痛苦表情,学生上来问:What's your trouble?教师回答:I have got a stomachache(toothache).就在这种既逼真、又生动有趣的气氛中,使学生把握了生词和句型。

4.4.3 以游戏来创设情境

爱玩是中小学生的天性,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学生非常愿意接受。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语法教学一向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很多学生认为语法难学,没有意义,所以语法教学一定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若能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不仅可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教学现在进行时的语法内容时,可以设计活动游戏。让A学生做动作,B学生运用句型“What is he /she doing?”提问,C学生根据A学生的动作回答“He/She is doing……”。在这样的趣味性活动中,学生既掌握了新的句型,也复习了已学的词汇,同时还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运用新颖多样的课堂模式,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塑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好主角,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5 运用对照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合乎情理的结论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可以采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去记忆枯燥的语法知识。如在教“是”动词am,is,are在人称代词中的用法时,也可以这样总结:“我用am,你用are,is用在他,她,它,凡是复数都用are。”这样处理简单易懂,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连平时学习能力较差,不肯开口说英语的同学,也都说得津津有味,很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重要的语法项目。再如“物主代词”,学生容易混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不懂分辨。可以教学生这样记:“名词性物主代词比别人多点东西,所以单词比较长,派头比较大,不允许‘东西’跟着它。”用这种趣味的学习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自己编顺口溜,归纳总结语言规律。

5 结论

综上所述,在英语语法教学活动中开展发现式教学,既能有效消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又符合今天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新方法。其本质是要把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自觉认知过程统一起来,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融合起来,把老师的导向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思维训练和觉悟培养为主线”的新型课堂教学特色,21世纪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也是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世纪。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新形式下

它的作用更加突出。作为英语老师,我们的任务不是“教学生英语”,而是“教学生如何学英语”,让学生更热爱学习英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去研究学习英语的方法,总结语法规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学会对知识的探索、研究。使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教学论[M].1966.

[2] 黄和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译林出版社,2001.

[3] 葛文婷.运用激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1).

篇9

关键词:科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61-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然而面对学生的“错误”,有的教师会充耳不闻;有的教师会用自己正确的答案去“掩盖”学生错误的答案;有的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这样的教师不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不对错误因势利导,甚至予以回避或隐藏。追根究底,出现这样的教学现状是由教师中普遍存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造成的,他们认为课堂应是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完整流畅、师生配合天衣无缝的课堂。在很多的课堂上,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出现错误后,教师往往一语而过让其坐下再想想,有些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常常在不经意中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由于怕错的心理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从获得课堂上真实的信息,以至于出现“课堂中看上去全会,练习中做起来不会”的局面。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出现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就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而正确引导学生走出错误圈应该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将学生的错误进行细致地剖析、提炼,可以成为教师难得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

“错误资源”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或错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本文着重探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方法和策略。

二、学生错误的成因

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挖本溯源,耐心机智地处理才能成为教学资源。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出错的原因进行归纳和反思,认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1、前概念造成错误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其中有的基本正确,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认知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对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

例如:笔者曾在七上《熔化与凝固》一课的“课前预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两杯完全相同的冰水混合物,甲杯放在太阳下曝晒,乙杯放在阴凉室内,15分钟后,发现两杯里面仍浮有冰块,请预测一下此时这两杯水的温度情况。笔者统计自己任教的两个班学生有86%的学生认为太阳曝晒下的水杯温度较高。这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前概念性认知错误。

又如在惯性的概念教学中,关于惯性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总认为惯性大小和速度大小有关,而且会一错再错。因为他们平常所看到公路上的汽车,高速前进时比低速前进更难以停下来,发生的事故也更严重,因此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的前概念。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受到这一前概念的误导。

2、概念不清产生错误

掌握和理解概念是学好科学的重要环节,在科学这门课中,概念非常多,概念理解不透彻势必形成各种错误。

例如:如图1所示,水平的传送带上放一物体,物体下表面及传送带上表面均粗糙,导电性能良好的弹簧右端与物体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相连,弹簧左端固定在墙壁上,不计滑片与滑动变阻器线圈间摩擦。当传送带如箭头方向运动且速度为v时,物体与传送带发生相对滑动,当传送带逐渐加速到2v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将,灯泡的亮度将(填入变化情况)。

在我校一次中考模拟考试中,该题的得分率相当低。题中的第一空,绝大多数的同学填“增大”,第二空大多数同学填“变亮”或者“变暗”。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为“不变”、“不变”。做对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首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跟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故不因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其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木块相对于皮带是向左运动的,故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右,与弹簧的拉力成一对平衡力,故木块不会移动,灯的亮度当然不变。

概念不清或概念理解不透是很多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出错的常见原因。

3、思维定势产生错误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思维定势的表现就是在新的相似情境中会优先按照习惯、比较固定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极易产生错误。

例如:(2012杭州中考题)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张( )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c可收集到一瓶CO2

本题很多同学选A,原因是在八下第二章讲到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时,老师通常会跟氧气的收集进行比较,并强调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一般不用排水法。但就这道中考题来讲,题中有“足量的盐酸、石灰石”,故仅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完全做得到。这道题命题者的出题意图正是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分析。结果很多人都陷入了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具有持久性,因此需要持续的强刺激。老师应多收集错例,加以整理、分析,再反馈给学生,并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强化。

4、不能正确建模产生错误

学生学习科学是认知、建模、应用的过程,“科学模型”在学生认识、解决问题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建模,只能“死记硬背学科学”,到最后“题目做了一大框,遇到新题两茫茫”。

例如(2011杭州中考题):如图3所示,一船在水域作业时,将装满金属工具的大铁箱用绳子悬放入水。第一次放,因水太深,铁箱没触碰到水底,此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换个地方第二次再放,铁箱才触到水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箱在船上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下方

B.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仍在A处

C.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下

D.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上

笔者在上完《水的浮力》一节之后习题课中呈现了该题,

但课堂中只有少数同学通过分析得出了正确答案,大部分同学仍感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于是笔者先和学生得出此题中船和铁箱的关系有三种情况,然后让学生建立简单的木块漂浮模型(如图4):

图甲表示铁箱在船上,图乙表示铁箱没碰到水底,图丙表示铁箱触到水底且绳子不承受力的情况。根据条件,学生很快能分析出图甲和图乙总浮力相等,总V排相等,但是铁箱在船上时船的V排比图乙大,所以铁箱吃水线在A上方。铁箱触到水底时浮力最小,V排也最小,所以吃水线在A之下。就这样,问题轻松地解决了。在这里,学生深刻体会到建模的重要性。

5、审题不细产生错误

审题要仔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出现的很多错误是审题不清造成的。

例如:下列物质分别久置于敞口容器中,其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

A、浓盐酸;B、浓硫酸;C、Na2CO3・10H2O;D、NaOH固体

很多同学因为读题马虎,只看到“质量增加”几个字,而错选了答案B。显然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但不变质。氢氧化钠固体露置空气中不仅吸水,还吸收二氧化碳并与之反应,使质量增加,故本题应选D。

审题不细主要体现在,有的同学对某些关键词不敏感,或者读题太快考虑不全面,或习惯用经验或凭记忆去解决问题,易造成错误。如:在溶解度计算时不注意分析溶液是否过饱和,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时不看清溶质和溶剂的变化就套用公式,在计算浮力时不看清物体的浮沉状态,随意选用计算公式等等。

三、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价值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老师必须认识到教学中的“错误”是一种资源,错误是成功的先导,只要合理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一定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有以下四个重要的价值:

1、暴露错误,认识错误本源

学生出现错误有多种原因,但学生分析的方式方法、学生思考的思路思维却是因人而异的。只有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错误的本源,才能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到有效教学。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神经调节这一节教学时,关于反射的概念巩固,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以下练习: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反射?

①强光照射下,瞳孔缩小;②听到杨梅这两个字,会流口水;③脚被钉刺,皮破血流;④向日葵的花盘向着太阳转;⑤草履虫向着光线处爬行。

多数学生判断①②④⑤属于反射;③不属于反射。我再请其他同学来分析评价,学生指出,④⑤中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是没有神经系统的,它们表现出的应激性反应不属于反射。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充分暴露了部分学生对反射概念的片面认识,他们对此应当有更深刻的印象,比教师一味地强调概念效果明显。

2、借用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错误”,学生会比较“敏感”,产生强烈地急盼和渴知的心理状态,而正是这种心理状态,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学生初次接触电路知识,感到很新鲜,但一下子出现的那么多新事物,感到有些焦虑。特别是对短路时灯泡为什么不亮感到难于理解,做题常出现差错。所以我想尽可能用直观的现象解决他们开始存在的困惑。因为全电路短路的现象没有明显的可见性,而且短路现象是需要用到电阻知识来解释的,而这要在后面才能学到。我就在第二堂课中,给学生补做了用一根导线将串联电路的一个灯泡短路的实验(如图5),并说明这是部分电路短路现象。由此来引出全电路短路自然也不觉困难。学生这样直观地感受了导线接通灯泡的两端,电流不经过灯泡的短路故障,体验了这一事实,对短路的印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路的兴趣,下课后很多同学还围上来要再体验一下。

3、反思错误,优化思维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引发“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例:某潜水艇从长江赴东海执行任务过程中,潜水艇在长江潜行时受到的浮力为F1,在东海潜行时受到的浮力为F2,则正确的是( )

A.F1>F2 B.F1=F2 C.F1

很多同学错选了B。在他们的认知里,轮船从海里行驶到江里时,轮船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不变。此题中潜水艇是悬浮于水中,浮力也等于重力,故浮力也不变。显然这是思维定势造成的干扰,教师应化时间让学生自己反思,自我发现错误的原因。这里轮船和潜艇都从密度小的淡水到密度大的海水,最终也实现浮力等于重力,但它们实现二力平衡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轮船是靠改变V排实现的,而潜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比较,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过程,认清事物本质。

4、挖掘错误,培养严谨思维

错误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情况。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错误,在学生表达观点,呈现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严谨、科学求实的品质

例:比如八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中,课后习题有这样一道题:将燕麦幼苗分别种在两盆受单侧光照射的暗箱盆中,甲幼苗尖端套上不透明的帽,结果直立生长;乙幼苗不套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是为了证明( )

A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B尖端是感光部位;C向光性与尖端无关;D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有一半同学错选了B或D。我请学生对其中的实验变量控制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甲乙两组的实验设置区别在于是否给尖端套上帽子,而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说明该实验能证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即尖端为感光部位。而并不能说明尖端是否产生生长素,因为没有切去尖端的组进行对照。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思考问题时,严谨细心非常重要。

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充分利用错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思维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四、错误资源的运用策略

1、预知错误,预设应对方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三条途径预知学生的错误: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预知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二是根据学生的作业、预习题、测试卷等的批改,了解学生的错误点;三是通过学生问题目或教师调查等互动方式,预知学生的错误。不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学生错误的思维本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预设应对方案。

(1)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在类比中自我修正

给学生一道易错题,若不强调易错点,学生往往会出错;而如果给学生两道相类似的易错题,即使不强调易错点,学生也会仔细甄别,认真分析,往往两道题都不易做错。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学生的错题,选编合适的类似题,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自我修正,自我反思。

该策略的模式是:找变式 对照练 自反思。

【案例一】:九上第一章习题课

[试题]:为了检验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小明取待检溶液于试管中,欲滴加一种试剂进行检验,则小明应选择下列哪种物质最合适( )

A.无色酚酞;B.紫色石蕊试液C.稀HCl;D.BaCl2溶液

[答题情况]:正确答案为D,但有相当多的同学选C。

[错因分析]:久置的NaOH溶液会变质生成Na2CO3,学生联想到碳酸盐遇到稀酸会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认为滴加稀盐酸,若冒气泡,就说明二氧化碳已变质了。但本题的情境是“小明取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欲滴加一种试剂进行检验”,说明待检液多而滴加的试液少,即使有部分NaOH变质生成Na2CO3,但由于滴加稀盐酸量很少,稀盐酸先与NaOH反应掉了,不会产生气泡,只有加入足量的稀HCl才有可能产生气泡。

[应对策略]: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辨析这一问题。笔者采用变式教学法,呈现试题之后,不作讲解,继续呈现类似题:

[变式]:为了检验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小明取样品分别放入下列试液中,能够验证该样品是否变质的是( )

A.无色酚酞;B.紫色石蕊试液;C.稀HCl;D.MgCl2溶液

然后组织学生仔细对比这两道题。学生经过讨论和交流,得出这两道题过量的物质不同,反应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学生体会到的是一种发现“秘密”的巨大成就感。

检验NaOH是否变质的方法(所加药品) 加酸法(足量稀HCl) 加碱法(如Ca(OH)2、Ba(OH)2) 加盐法(如BaCl2)

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与归纳]为了激发学生更深刻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继续追问:除了可以用产生气泡的方法外,是否可以跟其它物质反应产生其它明显现象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如下结论:检验NaOH是否变质,其实就是检验Na2CO3的存在,可以采用加酸、碱、盐等不同的方(如下表)。

检验NaOH是否变质的方法(所加药品) 加酸法

(足量稀HCl) 加碱法(如Ca(OH)2、Ba(OH)2) 加盐法

(如BaCl2 )

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联系和总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开动脑筋参与讨论,哪怕当堂课的学习任务没完成也没关系。因为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发展。这比教师“满堂灌”、“赶进度”要有效得多。

(2)曝光错因,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提高

有些老师经常讲学生总是一错再错,错了还错,其关键是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错因导致的,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思维背景,然后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晒出错因,让其错得哑口无言,再让学生重新思考,树立正确的分析思路。

该策略的模式是:搜错解 曝错因 重建构。

【案例二】:九上第三章第六节习题课

[试题]:将灯L接到电压为U的电路上时,灯的电功率为25瓦,若将灯L与一个电阻R串联后仍接在原电路上时,灯L消耗的电功率为16瓦,设灯丝电阻不变,则此电阻消耗的电功率是( )

A.2瓦;B. 4瓦;C. 8瓦;D. 9瓦

[答题情况]:题目一出现,马上有多位同学说选C。

[错因分析]:同学们认为总功率仍然为25瓦。

[应对策略]:

师:(在黑板上画出两种情况下的等效电路,如图6)同学们,这两个电路的电源和电灯L完全相同,请问这两电路的总功率相同吗?

生(思考后):不同,因为这两个电路的总电压一样而总电阻不一样,根据P=U2/R,他们的总功率不同。

师:既然不一样,就不是25瓦了,那选C对吗?

生:不对……

师:看来需要重新思考!

(学生思考、列式运算,教师巡视,请一位过程最简洁的同学板演)

生(板演):第一次灯L两端电压为U,第二次灯L两端电压为UL

则U/UL=5/4 因此有:UL/UR=4/1

在串联电路中,PL/PR=UL/UR=4/1,则PR=4W。

通过合理推理,证明了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明白错误本源,才会建立正确的思维。

3、实验见证,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具体感性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理性的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头脑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

该策略的模式是:找难点 做实验 亲体验

【案例三】:八上第一章《密度的测量》期末复习课

[试题]: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

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

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1)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 。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7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答题情况]:第一问,正确答案是“将潮湿的物体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而有很多同学回答“未擦去表面的水使测量结果偏大”,显然这是没有从操作规范上去思考问题。

第二问中“干燥软木塞的密度”,全班同学只有2位同学做对。大多数同学的结果是0.2或0.3,正确答案应为0.15。

[错因分析]:学生没有考虑软木塞吸收了水之后,量筒中的水体积减少了。

[应对策略]:用简易实验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取一个15mL 的空眼药水瓶,去掉盖子。向100mL量筒内倒入适量水,将空眼药水瓶放入量筒中,用细铁丝将其按入水中,用滴管加水到90mL处(如图8-A),告诉学生这就代表干燥的软木塞(在放入水的瞬间的情形),然后挤压眼药水瓶,使水进入瓶内,告诉学生这就代表软木塞吸收了水(即过一段时间后情形)。然后叫同学们观察量筒内水面的变化,显然水面已经下降了(如图8-B)。

推理:软木塞吸收了(16-6)克水,即10mL的水。量筒内就减少了10mL水,如果这10mL水没有被吸入,则量筒的液面应在(400+10)mL处。故软木塞的真实体积应为(410-370)mL,问题迎刃而解了。

可见,教师就是要善于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错误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明白造成错误的原因,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破解难题。

2、有效利用生成性错误的策略

(1)正视错误,在别人的错误中纠正自己

课堂中面对几十位学生,具有几十种不同的思维,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教师面对各种各样的错误,要敢于把学生的错误呈现出来,只有在展示、评价过程中,引起出错学生的思维冲突,也同样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过程就是识错、析错、思错的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策略的模式是:晒错误 评错误 戒错误

【案例五】:七下第一章《平面镜成像》

[试题]:请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9-甲)。

[案情]:我先让学生先在自己的本子上作图。然后请一位能力相对较弱学生板演。这位学生出现如下情况(如右图9-乙)。他一画好,下面就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就嘲笑他,“哈哈,这个都不会画,”,“太笨了”等。

[应对策略]:我立即向同学们说道:“课堂上,我们在学习知识,哪有从不做错题目的学生?你们想想,你自己题目做错过吗?老师允许你们在课堂上出错。出了错,大家一起分析,一起解决,共同提高,这不很好吗?我欢迎大家把自己的错误都说出来,不仅可以使你自己订正错误,还可以给大家提个醒,别犯类似的错误。”我想让学生明白,嘲笑别人是不对的,做错题目是正常的,从而消除他们怕批评的思想负担。接着我让大家指出这位同学画错的地方,并让这位同学重新订正好。我又说:“其实,把这个图画错的同学还有,有跟刚才一样的错误,也有不同的错误。现在请大家勇敢一些,说出自己在作图时出现的错误,让大家不再犯你的错误。”通过同学们的自我反思和同学检查,把各种画错的图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其中有一位同学画法如图9-丙,显然是受小孔成像的影响而造成了错误。这样一来,那位在黑板上画错图的同学不觉得自己笨了,因为不少同学都画错了啊。

这个例子中,培养了学生正视自己错误的勇气,面对错误隐匿不是办法,而是要勇敢地改正错误;同学之间也应当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课堂是教学生做人基本场所,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2)借题发挥,把类似错误进行总结

错误的出现正体现了学生问题的存在,教师必须及时抓住这一“资源”,借题发挥,达到纠错纠偏、教育全班的效果。有时候在备课过程中,觉得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情景,这种情况下,必须冷静面对,正确处理,会达到“错误”变“亮点”的效果。

本策略的模式是:借错误 挖错误 作总结

【案例六】:在一次听同校老师上“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课中,突然听到学生的报告声“试管破了”!显然学生在操作时发生了错误,这位老师没有严肃的批评学生,而是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目:“若在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已经破裂,你觉得有哪些原因?”

刚才使试管破裂的同学先举手发言了:“我把加热完的试管放到自来水下冲洗,试管就破了”“试管外面有水珠”“加热时没有对试管进行预热”“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加热试管时没有预热”……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完毕后,教师还进行了安全教育和操作规范教育。一个因学生操作错误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就在这欢笑中结束了。

(3)将错就错,把模糊概念进行辨析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可不必忌讳学生出“错”,教师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让学生在辨别错误,分析错因中明白道理。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的知识。

本策略的模式是:找典题 理错因 辨真伪

【案例七】:九上第三章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试题]:足球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小虎接队友妙传,用1000牛的力,将距地面0.5米高、重为4牛的来球凌空打入20米外的球门,球越过球门线时离地面1.5米,则小虎做功的情况是( )

A.他做功1000焦;B.他做功20000焦;C.他做了80焦;D.无法确定他做了多少功

[答题情况]:有多位同学选B。

[应对策略]:

师:同学们,我们暂且不管正确答案是什么,请你们猜测一下A、B、C三项的答案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A:A的答案是1000牛×(1.5米0.5米)得到的。

生B:B的答案是1000牛×20米得到的。

生C:C的答案是4牛×20米得到的。

师:好,现在你们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对这三个答案进行评判一下。

经过一番讨论,然后让学生逐一进行分析A、B、C是否正确,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小虎做了功,但做了多少功,无法确定,选D。

课堂中某同学出现错误,往往不止一位同学犯同样的错,更不止只有这一种错误,所以可以将错就错,引导学生通过学过的知识,一层一层剥去错误的外衣,露出真理的面孔。

五、结束语

笔者在4年“课堂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所带学生比以往的学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善于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我的教学也从原来自己讲错题到学生讲错题,再到大家一起研究错题,学生在课堂中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错题更是一个促使大家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常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总之,学生产生和存在错误是必然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错误,理性地分析错误,有效地利用错误,让“错误”成为我们有效教学的“资源”,让“错误”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让“错误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