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02:4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中化学的教学困境
目前,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编写一般都是是螺旋式课程.然而螺旋式课程存在一个弊端,由于课程编排既涉及必修课程又对选修内容有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所以螺旋式课程让课堂教学内容太过宽泛,这样容易造成消化知识能力降低,知识点难以被理解,缺乏知识深度,容易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螺旋式课程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中的内容是高考中的所涉及的知识要点,而选修内容主要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必修与选修教学的重点.另外,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事实上,直接将《考试大纲》中的知识重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会超出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范围,从而形成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师要摆脱这种教学困境必须明确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使自己的教学不会偏离教学主题和重点,实现从根本意义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螺旋式课程虽然是模块教学,模块与模块间存在独立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掌握,但是忽视模块间的知识联系,采取片断式教学会使化学教学脱离正常轨道,使整体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变得零零散散,杂乱无章,造成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学习和复习混乱,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针对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中作为一种拓展性课题,而高一教材则将其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知识内容,导致在两者衔接上出现断层,例如初中新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仅在质量守恒定律章节中出现,而将实验过程删除,在高一讲解氧化剂与还原剂时则采用氢气还原氧化铜作为反应例子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氧化铜是氧化剂,氢气是还原剂.除此之外,初中新教材并未对共价化合物概念有所涉及,只是讲解了离子化合物概念和离子形成过程,不利于学生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并在高一教材中则直接使用到共价化合物概念,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偏移情况、共价键等.由此可见,部分理论仍需要进行补充,这对模块之间的衔接教学十分重要.因此对高中化学教学模块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做好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特征
螺旋式课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先进理论.我们讲的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主要是指根据初高中化学课程安排设计呈现出阶段性、递进式地上升状态,这种课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过程,在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内容也有不同的难度和重点,它是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变化的.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极具螺旋式课程内容特征,比如化学必修1与必修2是高考的知识重点,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它们构成了高中化学完整的知识体系.选修模块教学是建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的知识构成,主要是丰富化学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高中化学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建立起高中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的螺旋式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递进式特征,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
三、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学法指导;化学思想;学会学习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教科书(选修1-6)2007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下册)2006
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5-01
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改革方向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目前来看,这一改革方向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
1.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实践无法同步众所周知,化学的核心是实验,学生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才能切身感受到理论中所描述的各种实验现象。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讲解知识和习题,而安排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课时相对比较少,尽管课堂上有很多探究实验需要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做,但由于教学的安排,学生们走进实验室的机会大大减少,有些同学甚至都没有接触过实验器材和用品。事实上,这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理论与实际也不能有效的结合。教师们低估了实验在教学中所发挥的用处,它不仅仅是让同学们感受实验的过程,更是在亲自实验中,通过重温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们在准备实验器材以及用品、把控实验所需条件等各个环节里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此外,一些高校可能由于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选择用观看视频的方式代替同学们的实验教学课,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新课标改革下的理念。我们都知道,化学实验中,反应物的用量、反应条件的控制稍有偏差,都可能引起不同的实验结果。视频资料上的实验往往是没有任何差错的,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无法发现自身的问题,而且极易给学生们产生化学实验操作起来很简单的印象,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认知偏差,不仅不利于学生们进一步探索问题,而且还会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脱离实际。
1.2处理不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主要是对高中化学各方面的内容进行地毯式的教学,更侧重于广度,而教学的深度主要集中于选修部分。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教师很难紧跟节奏,完美的在广度与深度间寻找到恰当的契合点。在教学中,必修一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是将物质结构方面的内容放到了选修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希望能够一次性给同学们讲透彻,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课时不够,同学们理解起来也比较费劲。等进入选修部分后,老师又习惯以点带面,希望在讲解物质结构的同时能够让同学们与之前所学的内容有所联系,往往在进行深度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兼顾之前所学的广度上的内容。
1.3教辅资料不能与时俱进
新课程化学教材剔除了许多以前偏旧、偏难、偏繁的知识点,同时更新了许多现代有关化学的案例以及知识点,但是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很多都没有与时俱进,只是将旧版本的辅导资料重新编排,再度作为新课标的参考用书,这样的教辅资料往往容易出现怪题、偏题,不能与学生们所学的知识点形成良性互动,不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虽然教师会尽可能的挑选一些适合学生们的教学资料,但由于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实在太多,再加上学生们的自主选择性较大,所以很难保证学生们不会使用到内容相对陈旧的教辅资料。
2.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2.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在实验教学方面加大建设,一方面,着重培养专业化学实验教师,不仅要有专业化学的知识技能,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实验设备以及各种实验用品,尽可能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扩充,以避免因为硬件设施不完备而导致学生们实验课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安排方面也要合理规划,加大实验课的教学时间以及充分发挥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目的,让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产生兴趣,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
2.2改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思维进行讲课,而要结合新课标课本的内容,重新调整教学安排。严格按照每一部分的教学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准确把握每一阶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需要教师们改变常年的教学习惯。教师们必须从心里认真审视新课改下的教学安排,切不可仍按照自己以前的教学思路,教师应该试着将两者相结合,创新研究一个新课改背景下,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3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教师们在讲解知识点时应该摒弃过去老学究式的教学方式,应该充分做到将所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同学们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的辩论赛或是知识竞答赛,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总结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虽然也在不断地改革推进中,但目前仍尚未完善,还有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体现教师们教学水平的好机会。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使得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育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解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228-228,229.
[2]黄巍巍.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81-82.
篇4
关键词: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 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做哈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篇5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过渡 衔接 立体探究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然而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侧重于各种化学规律、定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和延伸,学习难度也大大增加,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急速下滑,因此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知识的衔接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一、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阶段,课程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初中阶段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其知识层次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课程内容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很强;而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注重化学教学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其知识层次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因此,在高中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化学知识点的重复、交错、断层等,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1.初中阶段学过的,但是高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加深的。由于初、高中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对同一个知识点的阐述方法或者解决思路也不相同。比如,在初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只需要掌握“物质得氧即被氧化,失氧即被还原”;而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和转移,还要掌握其中的化学守恒定律及大量的化学式,能够根据相关定律对化学式进行配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必修条件,等等[1]。相比初中,高中的知识点更系统性、深刻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初、高中知识点的异同,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将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理论。
2.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但是高中阶段有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种是由于新可变的改编,原来老教材中的部分知识点被删除,但是高中教学中却需要。还有一种是老教材没有,新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离子的概念、电离子的概念,等等。总之,面对这种知识点断层、衔接不上的状况,教师要认真研究相关教材,及时查漏补缺,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2]。
总之,在课程内容的衔接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以及与高中化学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并且不断引导学生借助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索新知识,把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不断充实、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实现初、高中知识的内在有效衔接。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侧重点是基础性和启蒙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实验性很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者实验演示入手,帮助学生直接地感受化学,进而强化学生的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而在高中阶段,随着知识的系统化、深化、复杂化,除了传授学生化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从初中阶段的“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先慢后快的教学节奏,帮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深层次化学教学学习。
另外,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要懂得创新。初中化学学习以识记为主,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以传统灌溉式教学为主,学生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而高中课堂知识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传统灌溉式教学很难帮助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注重化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先理解后记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高中化学相对枯燥、深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穿插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点通俗、简单,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就是记忆、模仿、死记硬背,学习方法单一、依赖性大,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高中化学知识点数量庞大、知识理论深化,单纯的死记硬背很难搞定必要的化学知识,因此衔接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逐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如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功课、课上做好随堂笔记、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学会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记忆。
例如,在新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一些与本科内容相关的针对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长期努力。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一直是教师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本班学生的实际化学掌握情况,理清教学思路,综合运用一切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4-02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常表现出自学自治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这反映了当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对于药学类专业,化学类课程学习显得格外重要,而“化学学困生”占相当大的比重。我校药学院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化学知识摸底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试成绩高的可得90多分,大约占20%;低的只得20来分,不及格率约30%。通过了解高中实验课发现,有的学生来自省重点高中,化学实验开得全,实验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同学来自偏远地区,高中三年只做过几个实验;还有的同学只靠观看演示实验或实验录像了解实验操作,实验基础很差。因此,搞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衔接,降低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学习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就成为大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大学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和化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
中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通常认为是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所承担的任务[1,2]。也有学者[3]主要关注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然而,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一些大学化学知识被纳入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体系,相关知识点广泛涉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甚至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诸多课程[4]。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全国各省市已陆续开始执行。新课标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为全体高中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而“选修”部分则包括6个模块。如果在高考中,学生不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则选修“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如果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则须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2~3个。
这样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但是,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知识点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因此,教师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
一、大学化学中新出现的知识点
在大学化学中,有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没有涉及的,主要集中在化学原理的相关章节,总结如下:四大平衡部分:质量摩尔浓度的概念、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配位平衡的移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部分: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的概念、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
上述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二、大学化学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在介绍酸碱理论时,高中化学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的酸、碱、盐的概念,大学化学是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酸碱质子理论,拓宽了酸、碱的定义,提出了两性物质的概念,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高中化学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概念,大学化学给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氧化值;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高中化学用平均速率来定义,而大学化学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概念的基础上以瞬时速率来表示。
高中化学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追求严格的定义与解题训练。大学化学则要求对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化学思维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5]。比如不能光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交错,还应明白该现象是由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造成的;不仅应了解甲烷分子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还应弄清这是原子轨道sp3等性杂化的结果。
三、大学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一般不独立设课,大多数实验为演示实验,教师边做边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认识和安装一些最基本的仪器,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步骤,从而帮助学生揭示有关化学现象和规律,巩固所学知识。因为每个实验都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较好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实验记录表格是设计好的,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教师来做,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低,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而大学化学实验是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具有独立的教学内容。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先自学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实验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仅起主导作用,讲解实验的重难点,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于课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写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在实验前要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原理,了解步骤和注意事项,写出合格的预习实验报告,以便实验时能及时、全面地获得需要的信息,顺利完成实验。课上教师只需用少量时间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要求进行简明扼要的串讲,而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之后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着重注意仪器的布局、调节及正确使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方法等的认识,就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组织现场讨论,耐心帮助不合格学生分析原因,并给予他们重做的机会。采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当前学生化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现实使得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如果让所有学生接受同一教学目标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并挫伤他们强烈的求知求新欲;而基础差、能力欠佳的学生又会“吃不消”,从而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应根据生源的差异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类型转变。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
参考文献:
[1]杨华.例说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22):106.
[2]黄双路,蒋智清.浅论大学医学化学课与中学化学课的衔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3-355.
[3]程春英.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J].实验室科学,2010,13(1):5-6.
[4]罗群兴,廖婉莹,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2011,32(7):20-22.
[5]曹琼方.中学与大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案;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11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尤其是在减少课时量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贯彻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以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学案可以看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在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做一简要评析。
一、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1. 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1)紧扣《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难度适宜在基础年级的学案设计中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教材和教辅资料作为一种资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都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准确把握,设计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同时,要明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是一种最低的限度,在知识设计中,要以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作为最低限度。对于《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即使在某一版本的教材中没有涉及,在学案中也应及时补充给学生。对于教材中没有,而习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应灵活处理,不宜进行大量补充。对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要求,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循序渐进,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它,设计中做到必修模块的教学应到位但不越位,选修模块教学应融合提升必修内容。
而高三学段学案设计除了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外,最重要的是《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可以看作是命题专家和考生签的一份协议。因此,仔细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界定好教学内容的各级要求至关重要。
(2)突显学科特征。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学科特征指的是实验的教育功能。在基础年级的教学及高三各学段的复习中,在学案中对《化学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实验基础、重要物质的实验室制备等内容进行多次强化,以增强认知。同时,在学案中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对学科知识进行本质处理和深层次理解,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 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策略
(1)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
在新授课教学设计中用的较多。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尽量把问题的落点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以不断激发学生探讨问题、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策略
在化学学科的学案设计中用的较多。对化学学科而言:具备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化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针对化学内容繁、散、零碎的特点,在设计中把零散的知识组织成结构整体或总结成规律、方法,能大大提高记忆的牢固性以及知识检索的效率。
(3)教学内容的经验化策略
新的学习材料只有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学案中通过设计复习题或提示或铺垫,来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4)解题优化策略
精选例题与习题纳入到学案中,并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还有教学内容的情景化策略、生活化策略、直观化策略等。
二、高中各学段化学学案的设计思路
1.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的设计思路
每节的栏目设置的先后顺序是:目标解读(包括考纲定位、重点、难点解读以及命题趋势分析。)基础梳理(基础梳理不是简单地重复知识点,应注重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并在重、难点处通过设计思维发散或互动探究等小栏目,挖掘知识的隐形关系和内在本质,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考点讲练(把本节主干知识化分为系列考点,通过对考点的详细解读与规律的探究以及易混易错点的剖析,在典型例题分析、典型例题的变式训练及跟踪练习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掌握考点的目的。这种模式的应用可避免就题论题的现象,并通过相应的变式训练加强应试,克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综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的解析以及相应的跟踪练习,提高学生对上述系列考点的综合应用能力。)过关练习(分为A级:双基过关,B级:能力提升两部分,做到题量适中。习题以中、低档题为主,多选择突出主干、贴近实际,体现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习题,大胆抛弃繁琐和超纲的题目。)。
高三一轮章末栏目设置的先后顺序是:网络构建(把本章主干知识整合,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命题预测(根据近几年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情况,精选一到两个典型题目,通过应用让学生对本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章末检测。
2. 高三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思路
把高中化学知识分为五大板块: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每个板块通过专题形式整合主干与热点,使知识系统化,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通过适度的练习提升能力。栏目设置的先后顺序是:专题知识整合重点难点解读专题考点讲练专题巩固提升。
3. 高三冲刺阶段学案的设计思路
在冲刺阶段,注重回归教材,设计一些回归基础和热点问题的专题学案。如“教材中典型实验的创新设计”;“教材中常考化学用语汇总”;“化学与STSE”;“第Ⅱ卷综合应用试题探讨”等。事实证明,这些专题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能有效地提高考生临场的适应能力,有利于考生发挥出较好的水平。
4. 基础年级学案的设计思路
篇8
化学新课程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许多喜人的积极进展。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同学们对于教材、新知识形态等方面的惊人转变的觉得难以接受。后来经过仔细揣摩、理性认识再到应用于实践、不断探索的艰苦过程,他们终于能够比较全面地理解新课程的变化、辩证地看待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应。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小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的罗列和整体结构做出了一定的调整,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有了一定的变化,造成教师授课习惯、学生思维模式与新课程之间的矛盾。其次,新课程的理念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同,但教学中所需的一些技巧、学习中需要的学习技巧都尚未形成体系。因此如何努力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巩固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问题答案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协同的课堂教学能力,落实多媒体多样化教学的目标,成为所有化学老师都都必须好好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对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的探索、总结。
一、整合实验知识点,采取体系化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虽然有严格的区分,表面看来各实验不相关。但是若老师事先对实验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系化讲解的话,学生相应地联系记忆,这样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一般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进行着重讲解,并且也会对不同的重点、难点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所教授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找寻一条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以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证所学的知识点的连续性、逻辑性和体系性的目的。具体言之,在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部分知识就可以通过一条主线来进行教学,这部分知识包括了以下的内容,分别是金属与水、氧气的反应。在金属与水反应这一部分,教材中介绍了钠和铁分别与水进行反应的过程,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条主线“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这条主线的利用可以促使学生使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来学习。学生在掌握了金属与水反应与金属活泼性的相关知识后,他们就可以此为基础准确地把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相关内容,并且由于内在的联系性和体系性,能够记忆深刻。
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要求肯定是有差异的,同时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关系到分层次教学成功与否,而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是最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操作、实验思考、实验探讨中来,让全体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化学学习,尤其是化学实验综合知识的学习掌握。如:在“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①常温下,酸、碱、盐溶液的pH是多少呢?NaCl、Na2CO3水溶液呈什么性?②为什么盐溶液的pH不都是7呢?③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哪些盐会水解呢?⑤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⑥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呢?然后,让C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A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解决这一难点问题。
三、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合理设置疑问
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对原知识进行一定的补充、理解,从而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总结,再应用至化学实验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自我观察力、自我总结能力就得到很好地发展。但是课程毕竟是由老师来主导的,因而如何启发学生成为一大难题,而设计问题,刺激学生进行思考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从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实验对比等角度进行提问式教学。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需要注意的是,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梯度,避免较易与较难的知识点中间的跨度太大,学生不易理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器材
现代科学技术只能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而不能替代化学实验。而课堂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实验所需的器材、操作场地的限制,导致在普通高中实验室中无法清晰、高效地演示给学生,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更是难上加难。以上问题在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后则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由于该实验知识点比较难,学生较难掌握,可通过播放“改变压强对NO2与N2O4之间转化的影响”的课件,运用Flash课件,能突出气体颜色有哪些变化,实验中各个现象之间的层次差别就会更为明显。而且,“压强对气体分子数和浓度的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压强变化过程中的气体颜色、组分浓度有哪些变化。现代科技的引进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更具有灵活性、直观性,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启迪和刺激,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收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五、开阔学生视野
化学其实是一门应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具体说来,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主动或被动地联想到生活实际的化学应用,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具体的生活小应用。这不仅能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很大的开阔,还能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难题的能力。生活小实验就是活学活用的典范,这种家庭小实验中不限定用什么样的器材,无所谓实验场所在哪里,只需同学们开动脑筋,同身边的同学、朋友利用家庭中常见的锅碗瓢盆就能进行。如果家长能够加入到实验中的话,还能培养和睦友好的家庭关系。常见的家庭小实验有制作橘子电池;用草酸洗墨渍;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去除茶壶壶底的污垢;为什么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铝锅表面很快又变得灰暗;用什么样的方便材料能制作出分子模型;如何测定雨水的pH;如何用食醋和纯碱溶液使花朵颜色改变;用熟香蕉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小苏打或碱面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这样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还能主动思考生活现象的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同时,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也得到解答,这能大大促进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能使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老师还可以多多组织学生到化工厂、自来水厂等单位观摩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经济价值。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象作为学习背景、启发性的问题,制作出特定的学习素材,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化学探究,体验化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的艰辛和得到结果的喜悦,从而真正喜欢上化学、喜欢上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化学教育,2010(1):20-24.
[3]程俊.必修模块化学实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建构与实施策略.化学教育,2010(3):35-38.
[4]张利红.质疑设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特殊功效.教育创新,2010(10):37.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
教学就是教和学双方互动的过程,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则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才能达成=所以本文对制约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方法。
一、影响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因素
1.学生动手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少
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用一些视频资料来代替学生的实验,这种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为,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时,由于受药物用量、投放顺序以及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实验的结果与理论效果产生偏差,而这时教师就可以学生生进行互动的研究和探讨,可使用视频之后实验就变得十分完美,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视频中的实验结果,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化学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2.处理不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学标准,对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日常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某些教师对化学教材内容把握不当,依然按照以前的课程要求处理新课程教材中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知识内容,因此,随意的扩展化学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的现象时常发生,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额外负担。
3.教师思想的因素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台为中心的制度化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式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模式,从始至终都渗透着教师的权威性,所以在这种传统的思想下,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讨论、思考、分析时,总是害怕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在于课堂无关的事,总是在想学生会不会只是喜欢这种活动的形式,而没有扎实的学到知识,这样就必然会使教师对新式教学方法充满疑虑,从而制约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的策略
1.立足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的化学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教材为基础,以化学教学的目标为核心,这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因此,就使得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去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高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全面的了解学生,总结化学教学中各个方面的要素,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化学教学目标,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要灵活的运用化学教材,立足于教材使化学教材的课程标准变得具体化,在进行高中化学的新课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老师要仔细的研读化学课程的新标准,在使用新教材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新标准灵活的运用化学教材的内容,同时也要参考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适当的扩大化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师生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没有高昂的情绪怎么激励别人?”所以教师要特别的重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化学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都有可能激起学生对化学科学强烈的学习动机,此外,教师若要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体系中对教师的依赖,就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指导下节课的主要内容,若是学生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地方,就会产生疑问,从而积极的去思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学习的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也能使教师在讲这节课时抓住关键性问题,少走弯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
3.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上好一堂化学课的基础,备课是为教师走上讲台做铺垫,而把课上好才我们高中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方法作为完成教学目标的条件,一堂完美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必然要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和学的互动活动中,学生是这项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发挥的是主体的作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当今终生学习的社会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要加强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倡的有效教学方法,就提出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观点,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所推崇的学生参与,并不是用课堂“热闹度”来为衡量的,有些化学课堂上的学生乍看起来都没有以特定的形式来参与课堂教学,但他们却都在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思考;而有些课堂教学虽然看着热闹,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但却只是在形式上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被教师指挥着,没有形成自己对问题独特的见解。
三、结论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应立足教材,注重学生互动能力的培养,保持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地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反馈、调整和优化,每节课后化学教师要静心思考,慢慢的摸索出化学教学的规律,仔细考虑教学计划是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对教材的知识点是否存有遗漏等,这样就一定能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傅卫民.探索现场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篇10
,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这种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对教学质量也有不利影响.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观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一系列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掌握、理解、同化和迁移运用知识.本文尝试探讨以问题驱动式教学促进高中化学复习课效率提高的策略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提出问题的步骤主要由教师完成,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由学生完成,学生需要自主思考、合作讨论,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反思总结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能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归纳规律的能力.下文将针对问题驱动式教学基本模式的几个步骤,分别具体论述问题驱动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1.提出问题,诱导思维
复习的目的就是对已经教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补充学生还没掌握或掌握得不全面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学生脑中形成完整的架构.问题驱动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复习中的应用,要针对复习的特点和目的来进行.由于在复习之前,学生对课程内容已经有一定认识,所以在复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不能再流于浅层和表面,而应该选择更深入、与已学内容关系更密切和复杂的问题,要注意问题背后隐藏内容的丰富性.
例如,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对复习内容的印象.利用热点问题的另一优势在于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宏观和总体的认识.某一个社会问题中往往不止关系到一个知识点,而是涉及多个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课本上往往是跨章节、不连贯的.利用某一个热点问题,就可以将多个章节的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定的复习时间内回顾更多的内容.
比如,减肥是很多爱美女生关注的问题,而这一生活问题中实则隐含了大量化学知识.在复习时,就可以通过“如何更有效地减肥”这一问题,引出相关的知识点.主食吃得多、爱吃甜食的人容易发胖,主食和甜食中会导致发胖的物质就是糖类,这就能带领学生回顾各种糖类的化学式以及其如何转变成脂肪的问题.利于减肥的方式,除了节食,更有效的应属有氧运动.在有氧运动中,人体的脂肪是如何被消耗的呢?这就能涉及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问题.
1.解决问题,反思总结
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必急于给出答案,而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由于是复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基本上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将零碎的知识点复习回顾之后,学生头脑中对于每个“点”的印象加深了,但是还未能将“点”连成“线”和“面”.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之前复习过的内容反思总结,联系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
例如,若一节课中教师提出了一个计算物质的量的问题,在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就可以顺势再提出与之相关的物质质量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乃至气体体积计算等问题,这就将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点和计算公式都联系起来,成为了一个小的知识架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具体情境要尽量远离书本上已有的现成的例子,引导学生用其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训练,培养他们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多种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设置自由开放性的问题,比如“通过上一题对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借助已有的结果,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相关问题并解决?”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将这些发散而来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答,就能做到知识迁移运用.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的好坏对教师的教学情绪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影响.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有效应用任何教学方法的基本前提,问题驱动式教学也需要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单一地讲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沉闷乏味的课堂氛围.即使教师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更好地应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就需要教师善于调动课堂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积极活跃、大胆创新的习惯.此外,老师语言的亲切、幽默,也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如在涉及元素周期表等需要学生实记实背的知识时,由于教学内容本身偏理论化和数据化,课堂氛围就很容易陷入沉闷,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针对这种相对枯燥的知识,教师可以编写充满谐音、利于调动学生想象力的顺口溜,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复习.否则即使设置问题情境,也可能出现教师一提问,台下一片沉寂,无人回应的场面,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2.设计合理有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