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16: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一化学 苏教版 必修课 教学思考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材内容,几乎结合了整个高中化学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完成为后续学习奠基的使命。
一、完成由初中思维向高中思维的过渡
(一)给学生适应的空间。在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陌生的环境,而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就会采取自己所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初中时听从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教师会做好准备,而他们只需要接受教师“投喂”的知识就可以。而在高中学习中,教师上课时只会讲精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漏补缺等自主性学习。如果开始教师和学生不能配合好,就会对学生造成打击,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之初,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节奏中,给予他们适应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迅速进入高中学习模式。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整个高中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自主习惯,在每一章学习前,对章节所学习内容做一定了解,不仅仅是预习,还要将力所能及的知识全部吸收,再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的重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氧化剂,而在另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还原剂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进行自学的话,则是不会发现的,在课堂上直接听课也不会留下太深印象,没有从根本上吸收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问题并尽力找出答案,无法解答的再在课堂上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减少学习中的漏洞。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高中的学习模式当中,才能进行高效教学。
(三)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在高中学习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像初中教师一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板书也是一字不差地供学生誊抄。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让教师在讲课时无法将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板书更是仅有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一节课下来可能寥寥无几。化学知识点细碎繁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将所有知识点都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录教师所讲的重难点,还要将做题时涉及的知识点积累起来,这样不仅方便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进行巩固,而且有利于在考前复习时,逐一回顾,查缺补漏。
二、高一化学教学重在基础
(一)课堂教学以基础为主。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化学所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化学反应,而是逐渐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便是考察书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解析它的本质,也是最基本的四种反应类型。所以,这种考验学生能力的题,其实考察的还是学生是否对化学的本质有深入了解。因而,教师不能忽视化学基础的学习,打好基础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在教授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的本质、原理及组成等知识,扎实基础。此外,由于高一化学苏教版的内容很广泛,因此教师不应任意拓展知识,使得本末倒置,加重学生负担。
三、书本与实验相结合
(一)实验可以切身感受化学。在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下,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考大题中,实验题分数占比重很大,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也很多。教师应当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学生实验机会,并要求他们对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等进行总结。一些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其实在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没有切身体会时,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书本上的实验现象,钠在与水反应时发光发热,在水面移动等现象,单凭想象,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激烈反应的,更不用说钠与酸更加激烈的反应现象。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自看到整个化学反应过程,感受化学反应的魅力,如此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也会加深。
(二)书本与实验相辅相成。化学的学习,既离不开书本中的化学原理解析,又离不开试验中真实的化学反应现象。在初中化学中提及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是否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悖?通过金属钠和水的实验,再通过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让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有了深度认识。为此,教师要将教材的学习和实验紧紧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其实验能力提升。
在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推断能力,将教材广泛细密的特点发挥出来,为学生对化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艾志伟.提高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1(19).
篇2
关键词: 理科综合考试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思考
一、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分析
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广东省实行“3+X”的试点工作,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从2005年开始我国各省市的高考科目都采用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2010年,广东省将原有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科”更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实施了一套全新的高考方案。理科综合考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总分为300分。在理科综合考试中,强调以能力为主导,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本技能的使用,加强对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化学科目的分数根据各省市的不同有适当的微调,但总体与物理、生物科目保持均衡。在新的理科综合考试中,对于知识的覆盖范围有所减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把握,同时注重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在题目分布方面,一般采取的是三科交叉分布的方法,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之间还是会遵循一定的出题顺序。题目难度的分布不均匀,需要较快地转换学科思维,答题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更要对理综考试的出题特点和难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科思维转换能力和时间分配能力,加强训练,使成绩稳步提高。
二、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
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变化和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根据考试改革的趋势,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相应的更改。笔者根据近些年高中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的考试情况,对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问题作思考。
(一)突出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些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一的化学课程中。根据新的理综考试发展趋势,教师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当突出重点。高一化学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对于一周仅有的2个课时来说,时间安排非常紧张,因此要改变高一化学教学课时紧、内容多的情况,就应当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突出重点,对于必修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扩展,但不宜过深过透。例如: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只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就可以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详细了解,而无需将金属分为过渡元素区金属、碳族金属、氧族金属等类别进行讲解。
(二)整合高中化学教学模块
高中化学教学应当进行模块整合。首先,教师应当理清头绪,将必修模块中的内容串接成一个体系,在模块中突出重点。高中分文理科一般从高二开始,现在也有很多学校为了尽早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向,在高一就进行了分班。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化学必修中的内容总结相应的模块主题,比如化学实验、化学物质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规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应用等内容,可以总结为化学实验操作模块、有机化学模块、物质结构和性质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化学与生活模块。这样分模块学习,有利于使学生树立构建框架的意识,能够很好地将分散的知识串连成一个个主题后,组成整体。采用这种分模块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分清重点,理清头绪。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理科综合考试中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此趋势要求高中化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改变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收集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化学实验的能力和总结能力。在课堂上开展自主讨论,小组合作组织实验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惰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化学教学课堂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
(四)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是学生积累化学知识、增强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要求,应当明确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目前,高考理综化学科目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化学应用的题目。如:2013年陕西省高考理综化学部分的题目就非常贴近生活,涉及了侯氏制碱法和检验天然气管道漏气的问题,还联系了目前我国饮食健康安全的问题,以及火药的发明,等等。这些考试内容无一不涉及化学课本中的基本知识,但又紧密结合生活,考查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日常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突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高考理综真题,在习题和课堂讲解中着重分析讲解这方面的内容。
三、结语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的不断改革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与时俱进,探究和积累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结构安排、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于改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0,02.
篇3
关键词: 初高中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好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先利用概念图整理各章节内容,建立起清晰的化学知识网,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及反思中不断完善,从而对化学知识进行有序贮存,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篇4
2006年秋福建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我全程参与了两轮教学大循环。回顾这六年的教学经历,发现高中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困难所在。由于我们学校采用了相应的策略,从而成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在两届的高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谈几点认识,以供同行借鉴。
一、没有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是造成学困的根本原因。
认真研究一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便可知道初中化学非常基础,知识少且零散,很多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少,再者中考化学要求简单。有些学校对实验要求很低。初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较模糊,给高中后续化学学科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当初中学生满怀信心步入高中学习时,一下子被复杂的化学概念当头一棒就打晕了。化学不好学的情绪滋生蔓延,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化学难学。典型的例如:初中化学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转化根本没有什么拓展与讲解,有的连最基础什么是复分解反应规律都不知道,而高中前几节课就开始教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一下子要求学生书写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无非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和负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完几节课就对化学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了。
为此我校采取的第一种策略:组织高一老师认真学习九年制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时遇到学生知识基础欠缺问题采用及时的补救措施:(1)开学初利用一个星期集中补 。(2)分散补,即学习高中内容时,何时需要何时补。例如,我校在期初学生学习课程负担不大的情况下,重新教会学生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其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典型的如本人在教学时出了这样一些题目补上初中内容。题目一:下列物质间在水溶液能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①硝酸钾和氯化钠;②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等。题目二:给出四种元素钠、碳、氧、硫,请同学们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物质的化学式:碱性氧化物_________酸性氧化物_________碱_________含氧酸________无氧酸_________酸式盐_________。利用以上题目训练与讲解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采用的策略二:利用班会团队军训时间请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长学姐谈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讲座。由于初中大部分知识点是靠记忆,没有系统性,而高中知识信息量较大,课堂容量难度也较初中大了很多。初中的知识点应用单一,而高中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强,强调灵活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很多学生上了高中就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为此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转变。(1)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2)学会及时总结,即一个单元学习完毕尝试回忆书写本单元的重要物质性质、反应现象、用途、存在、制备方法和鉴别、化学方程式;(3)重视实验,注重探究性学习。通过以上知识和方法衔接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没有正确处理好模块知识教学,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每周安排两课时,36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一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必修一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半的教学内容,这样对于刚迈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由于对高中学习还不太适应,老师又一下子在这36节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么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让学生们感到困难重重。而必修二内容涉及的知识可谓繁多,宽度更大,给人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得太多太深,导致学生恐惧化学,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例如:必修二中原电池、电解池内容教学,起初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讲解从原电池、电解池的概念、构成条件到原理(包括两极的名称,电子的流向,离子的迁移方向,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上了一个星期后,为了巩固知识,老师受市场上参考书习题的干扰和影响,又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写出在酸性介质中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要么不会写要么写出错误的答案,仍然无法完全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后来我们分析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处理好选修与必修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校采取的策略三:在必修模块教学时要求老师一定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学要求,不随意拔高,大胆取舍习题,该了解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教学,避免一步到位,造成学生两极分化。2013届我校备课组做了大胆的尝试,先按照新课程要求上完《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到了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我们回过头重新复习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这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涨了,而老师又可以利用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掌握化学双基知识牢固多了,又为高三化学总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一箭双雕。
三、没有解读好《高考考试说明》,人为加重学生负担。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说明了各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试层次是属于“了解”“理解”“掌握”,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时一定要胸中有数,不能随意挖掘。由于许多老师受旧高考影响,在某些知识点深挖,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比如2011届讲解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内容时,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某温度下,硫酸钡的溶解度为2.33×10-5g,求在该温度下1L硫酸钡溶液中硫酸钡的溶度积常数。这一下子就懵住了学生,然而老师却大讲特讲,而最终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分析一下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已经删去了溶解度的有关计算,学生根本不懂得溶解度的计算公式。回头细读《考试说明》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发现这部分知识是属于新增的考点,在高考中是属于了解内容,即使高考涉及此部分内容,也是非常粗浅的,它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沉淀溶度及常数的表达式,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沉淀溶解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事实上也是如此,纵观这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本节的内容所涉及的也只是沉淀溶度积常数的应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并不考查繁难偏旧的题目。
篇5
初高中衔接,是高一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曾对多届高一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在衔接问题上取得较好效果。江苏省从2005年高一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笔者所在地使用人教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感觉有必要重新审视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这一课题。
二、新生状况
笔者所在学校是该市惟一一所四星级独立高中,在全市处于中等地位。该市高中生源可分为A、B、C、D 4类,笔者所在学校由于没有初中部,高一生源基本上集中在B类下限和C类上限。笔者统计从1995年至2004年,每年化学均分都在85分左右。2005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化学均分仍然如此,没有明显的变化。依惯例,开学后对高一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笔者所教3个班级比上届学生均分低7~8分,主要存在3个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离子符号中离子带的正、负电荷数标得很随意,不能习惯性地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判断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正确书写分子式。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写完不配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根据一些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写出生成物,从而正确地完成化学方程式。第三,化学计算是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大部分学生面对化学计算题,总是从数学角度,而不是从化学角度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最简单的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化学反应中有关物质质量的计算,为数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思维方法,计算格式都未掌握。
三、高一学习中的新问题
新课标实施后的第一届高一新生,由于中考成绩看似不低,刚进入高一时还颇为自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困扰着学生。
(1)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很难保持45分钟高度集中。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较少,课堂上有多次反复。高中课堂容量较大,学生若走神,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高一新生不习惯记笔记,现行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学生不可能通过看书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
(2)在初中,学生已习惯于一类知识结束,按老师的要求系统地看书,然后老师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便于他们掌握。进入高中学习,学生看到教材上似乎都是独立的知识点,不知如何利用教材,将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归纳成知识体系,感觉高中化学是相互间没有什么关联的,只需要记忆的、独立的、零散的知识。
(3)课文后的练习少,又比较简单,这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好事。但对理科学科来说,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地理解,及时巩固,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现在市场上相应的习题集,包括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坡度太大,基本练习很少,一下就跳跃到能力要求很高的、属高考类型的练习。尽管课本知识学生一看就觉得很简单,但拿到练习一做就错,有的甚至无从下手。所学的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学生感到茫然,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4)几次单元测验成绩统计(班级均分) 试题的难度和前几届差不多,但班级均分下降7分左右。
(5)经过必修1、必修2的学习,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有畏难情绪,没有感受到成功。尽管有的学生在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他们觉得学得很苦,似乎没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知识,有点空。在对学生做高考选考科目的意向性调查中,70% 的学生不准备选考化学(包括学理科的),这是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四、对初高中新课标教材的分析
笔者针对高一出现的新问题,从教材、教学两方面分析可能的原因。
4.1 初中教材编制风格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其特点十分明显。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学了有用,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内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难点分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但也有缺憾之处,物质分类中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未进入教材,而这是高中直接要用的;初中化学的点睛之作――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被删去,显得该教材最后有点散,系统性不强。
4.2 造成问题的可能原因
新课标给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轻、重、取、舍的余地更大。
(1)连续几年的中考对化学知识点的要求在降低,即使是新课标上有的,中考也可以作为不考查或一般性考查。当然,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
(2)对化学计算,有一种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由此可能弱化了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解决化学计算的教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化学,就应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掌握这些,解决目前中学化学中一般较为复杂的计算问题,比数学方法要快捷得多,正确率也高得多。数学很难有一个基本思维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化学计算问题,这就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临计算而感到困惑的缘由。
(3)这几年,中学补充了许多新教师,他们对教材的变革不够了解,不能居高临下,把握教材的“度”,学生能力的“度”,教学的“度”。教学中容易走极端,或是将知识整理完整,直接灌输给学生,或是认为教材很简单,学生不可能不懂,缺乏对学生能力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多次重复的训练培养。故新课标教材中应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得意之作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力未能得到明显提高。
4.3 高中教材的探讨
(1)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人教版),一改过去教材主要传授系统性知识的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宗旨,许多知识采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采用学与问、科学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这是对传统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努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的科学价值观。笔者在使用教材的一年中,感觉到教材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2)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社会生活中许多现象、问题,跟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跟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关。笔者粗略统计这一年见著报纸的各地化工厂爆炸,烟花厂爆炸,食堂的亚硝酸盐中毒,江苏境内多起运输化工产品、化工原料的安全事故,窨井中有害气体使抢修人员中毒死亡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有关。只要中学认真地学习过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思想上重视一些,就不会发生这些惨剧。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缺少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将会力不从心,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弱化了。
(3)关于离子反应。从离子反应可以认识许多无机反应的本质。尽管选修4专门讨论溶液中的离子问题,但对只学习必修1、必修2的高中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宏观的层面,而应深入到微观粒子。笔者以为在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问题上,初高中教材不衔接。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问题在高中无机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贯穿高中化学始终。从化合价的变化、电子的得失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用来分析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法。教材在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上,似乎过于简单。
(5)关于化学计算问题。总体感觉必修1、必修2大大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等基本计算,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计算。这对选修文科的学生没什么影响,但对高二选修理科的学生,其计算能力的培养,在高一阶段就产生了脱节,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循序渐进。
五、几点建议
(1)高一新生入学后,先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强调规范化要求,进行适当的训练。另一方面需补充物质的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知识,整理各类物质相互间的关系,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即将进行的高中化学学习起一个铺垫作用。
(2)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适当加深。由于有了各类物质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生接受这类内容就不会感到困难。在以后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中,都要求学生从离子的角度,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以此加深对离子反应的理解,巩固离子反应知识。
篇6
论文摘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与人教版比较改动比较大,使新教材实验优点明显,但还是存在较多缺点,本文指出了新教材的若干优点和缺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转贴于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
篇7
初中化学课程里化学概念多,基本实验也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庞杂,涉及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但这些知识比较初层次且孤立没有系统,不像高一知识比较系统,所以进入高中后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经验,建构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例如:(1)氧化—还原反应:在现行的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只是从得失氧的角度出发体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且化合价的概念和含义不做要求而只要求会标出常见物质的化合价。高一接触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陌生,高中要求现象化合价变化和实质电子得失分析,还要了解反应的守恒规律。(2)物质分类:对化合物的分类,初中只是简单划分基本类型,高一从多角度分类,还要求判断分析,学生感到非常陌生。(3)元素周期律知识:高中学习元素周期律时,要求掌握常见元素微观结构,如所含的质子数、电子数、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周期和族的划分,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只要求知道1至20号元素的名称,不要求记住它们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排布等具体情况;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相关内容的简单也只是介绍。
二、教学目标要求不同,分层教学接轨衔接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与初中差别很大,特别是后面的那两方面,初中没有过多要求,因此造成许多学习盲点和衔接困难。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而且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但由于化学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并,要求大多数学生可以毕业,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从高中教学看,化学学科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教材知识体系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中重要知识点以活动体现知识点,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删减了较多内容,尤其在酸、碱、盐知识系统的形成上降低了要求,只是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碱和盐的性质和用途。而删除了酸、碱、盐之间联系的内容,例如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转化的四横两纵四交叉两的关系全部删除了,使原来系统的知识变得零散,学生对这些常识性的知识感到非常陌生。但这些内容都是高中许多元素的性质需要应用的,所以高中必修一专题一的教学必须适当补充和拓展。
三、初高中阶段教法差异更新教法接轨衔接
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要不断深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认识领会整个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了解学生,讲究教学方法,保障学生初高中化学学习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关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培植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消化。许多高中教师由于长期在高中教学,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要求知之甚少,忽略初高中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不深入,忽略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一味地坚持高要求。在教学上常常采用高密度的集中教授教学。高一必修一集中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非常多而且重要,从而使高一部分学生讨厌化学的现象。教师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教学,从有利于与前面知识衔接和后续的提高发展,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学,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有了明显改进。克服单一的讲练现象,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应付”和“抱着走”的现象。为了应付中考,许多教师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理解教材的内容,到考试前强化训练老师划定的东西也能够过关,实际上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看到平时教学、复习方法和考试变化太大,明显感到不适应。教师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角度和问题作为“题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发现问题,激发辩论,印象特别深刻,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又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差互补。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讨论和分组讨论是常见的互动合作,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生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教互学,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的“教”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弹性的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余地。
四、学生学习方法差别,改变学法上接轨衔接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除受智力因素影响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高一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指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有衔接知识点给学生具体指导。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如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在基础层面上认识化学反应的类型,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从典型物质的学习到一类物质的学习,以点带面。而后由元素周期律指导学习全族元素的特点扩散到典型物质学习,以面到点,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结构的学习方法。高中化学主要是从本质上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内容比较复杂而抽象,教学要求以理解为主。义务教育化学教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物质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高中化学关系特殊性和多样性的复杂特点常常要用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主次的思想解决问题;对于思维能力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无疑需要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听懂、理解了化学知识,到自己会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差距非常大。但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课上听老师讲解,缺乏自主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课本知识,思维惰性较大,过多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认真抓好“听、思、问、练、记”的学习五个环节,力求达到懂、会、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学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科学方法,对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要注重如何处理信息,如何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进行逻辑推理,如何进行知识迁移、变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中认知观》第二版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点后,进行相应教学。”学生头脑里那些朴素的、不全面的、甚至错误的观点根深蒂固,并有定性思维的特点。学生最好的老师是自己,要克服那些思维定势,也只能靠教师引导。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要做到“四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抓化学实验,培养自己的自我完善能力,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概念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日积月累,造成知识缺陷。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同族其他元素,并找出同族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将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学会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增强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位置—实验—性质—结构”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化学模型。
五、新知识传授与复习教学结合的接轨衔接
篇8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2010年陕西省将开始实行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参考《2010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课改地区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三化学教学的复习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反之,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们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教学的无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为,降低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学公开课中,两位老师各开了一堂平行课——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学性质”。其中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制取SO气体的实验装置图及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该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该教师也意识到该班学生的基础薄弱,在探究前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梯度。可是在整个探究过程却发现,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比较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而且由于SO气体有毒,不一会儿整个班级充满了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不少学生被吓到了,实验探究无法进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师则采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SO的性质的掌握反而更佳。
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甚至对一些实验应该改“探究”为“演示”,这样反而能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习课上,不少的老师把旧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要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果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篇9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 教学衔接 新课标
初、高中化学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断层较大,往往既造成高一大部分新生入学后感觉到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的情况,也加大了教师顺利完成高中化学教学任务的难度。而新课程的核心思想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觉得高一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无缝衔接。
一、转变教学理念
从对新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一是对新课程精神认识不足,“穿新鞋走老路”;二是对新教材的意图和教学要求认识不足,教学中存在盲目性;三是教法陈旧,重教轻学,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显然,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思想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构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和归宿。2、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作为一位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加强学法指导
1.开设学法指导课。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
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三、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初、高中的知识无缝衔接
化学知识的学习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前面掌握不好,便会被影响后续学习。因此,在开展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时,本人根据所教生源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首先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拿破仑曾经说过:“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学生没能进入心目中的学校,往往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而自信是支撑他们参与今后学习的最后一根“稻草”,因而在教学中,可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然后利用两周时间,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有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紧密的知识、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复习,让学生拥有学习高中化学必要的知识贮备,以减少学习水平的进一步分化。
同时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不断深入进行有关初、高中教学的学习,以巩固前面的教学成果。如:在学习《氧化剂和还原剂》时,首先我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的熟悉事例,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归纳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由此导入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学习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教师接着设问:在上述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无变化?继而引导学生对该事例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进一步剖析,让学生在剖析事例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转换,从更高层次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同时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四组概念,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这四组概念的应用;第三个层次是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四、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的衔接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之本,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新课程化学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对于实施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衔接的研究和探讨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教师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教学方案,引导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积极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与分析,完成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操作方法的掌握。
篇10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其本质是“教学结构”发生了翻转。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课堂外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自定进度、自主学习、整理收获、提出问题;在课堂内通过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科学实验、完成作业,教师巡视并展开一对一的辅导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中国传统课堂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它按照学生的年龄或知识程度固定编班,按照规定课程标准,固定每个年级段的学习科目,在固定的时间上课,这样的模式教学成本相对较低,也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
翻转课堂则把微型教学视频引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习知识的场所从课堂移到课前。但是,微视频的引入替代不了真实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深度学习过程,如果没有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以让教和学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更不会对目前的传统课堂造成颠覆。如何在现有教学组织的框架下开展本土化的翻转课堂实验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多研究,如可汗学院模式是一种视频支持下的在线学习模式;沈书生等构建了以课外、课内为时间分段,以学生为中心,以电子书包为核心技术手段的翻转课堂模式;金陵则提出了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驱动的“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微课程教学法教学模型,倡导“四步法”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
笔者在翻转课堂实践中发现,“三大模块,导学一体”(尤其是第三模块课堂教学创新“四步法”)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最接地气、最低成本的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法,值得一线教师实践和探索。那么,如何实践“翻转”后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呢?
理论支撑
1.“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教学模型
“三大模块,导学一体”教学模型(如上图)的简单解读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表示处于学习活动“前台”的主体行为,与中层相结合,表示学生视域的单位课时学习活动。中层: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构成微课程教学法的基本框架。下层:表示处于学习活动“后台”的主体行为,与中层相结合,表示教师视域的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显示出教师后台支持的重要作用。贯穿三大模块始终的“导学一体”是微课程教学法最根本的特征。
在这一教学模型中,最难突破的是第三模块“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师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基本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呢?这就是第三模块“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要回答的课题。
2.知识内化
学生在有效自主学习后,需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翻转课堂的基本要义是教学结构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
通过教学结构翻转,翻转课堂可以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促进学习者获得知识。在目前科学认识的水平上,知识内化的途径至少有三条:同化式的知识内化、顺应式的知识内化和渐进式的知识内化。需要说明的是,渐进式的知识内化和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中“平衡”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的“渐进”是指学生并没有重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却建立了正确的概念,属于认知发生的范畴,是知识内化的途径。
翻转课堂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则要根据渐进式知识内化的特质和“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模式去创新。
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1.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方法――四步法
在翻转课堂的具体操作中,金陵创建的微课程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要善于提炼主要矛盾,抓住两个关键词、四个操作步骤。
两个关键词是内化与拓展。
四个操作步骤是检测、作业、协作和展示,简称“四步法”。检测的主要功能不是查漏补缺,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作业是相对于检测而言的进阶作业,是内化知识的重要环节。没有作业就没有“翻转”,没有进阶,就达不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顺应”的高度。协作的主题尽可能来自真实情境,也可以来自进阶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协作探究可以采用工作坊和微型项目学习的方式,培养发现知识的能力、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展示要求把协作探究取得的成果及其方法、困惑等梳理出来,接受同侪质疑,并作出阐释。因此,展示不是“作秀”,而是高效学习的策略。
2.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A、B两类。其中,A类包括两个必修模块(A1、A2)。高一化学主要学习A类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内容从课型角度来分,主要分为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探究课、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学习课,这两类都属于新授课。此外,还包括习题课、试卷评讲课和复习课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课在翻转后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模式(如上页表)。
(1)全四步: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探究新授课和复习课以及化学实验基础复习课
第一步,检测。它是指检测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成效,其主要目的不是查漏补缺,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检测的同时,学生能发现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内化取得实效。对于高一化学来说,检测方式是多样的,一般主要包括:①题目法。题型可以是选择、填空这类相对简单的客观题。②默写法。主要是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点进行方程式的默写,一般控制在5个左右。③集体背诵。
第二步,作业。它是检测基础上进行的进阶学习,是内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翻转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到课堂里完成作业。作业的进阶性,是教师在课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作业展开的。对高一化学课堂作业来说,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作业。其次,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有所思,使所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内化和拓展。
例如,在学习“氮元素及化合物”时,很多学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领会氮、磷这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以元素族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要让学生领会它们以周期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学生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同类物质(如都是非金属单质、气态氢化物等)做进一步对比研究,把所得结论整理成为规律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这样得到的知识不再是分散的、凌乱的,而是网络化的、结构化的。学生也在自身知识网络化的过程中发展了各个方面的能力,并为记忆、复述、再现和辨认建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优化作业设计,可以拓展减负空间、丰富课堂学习生活、发展独特个性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准绳,多方位、多角度地设计化学作业,既能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又能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能重视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又能突出学生化学实践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同化”,更有利于达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顺应”的高度。
第三步,协作。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探究新授课、复习课以及化学实验基础复习课经常是围绕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其课堂组织方式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这在整个高一A1、A2模块学习中占到二分之一。一般根据班级学生数组建5~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由学生创意本小组名称。小组设组长、发言人各1名,联络员2名,执行员2~3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活动;发言人负责在展示环节代表小组发言;联络员负责收发本小组任务单、课堂检测单、课堂作业等,同时和其他小组进行互批;执行员主要负责协作探究中的实验操作,所有成员在合作中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记录。组员分工实行轮换制,每隔一周进行分工轮换,目的是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等)的机会。
积极的团队合作,可以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使小组中每个人既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又有条件倾听他人的意见,可以在比较中形成认识倾向,这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和愉悦感,满足心理需要,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使课堂学习达到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
当然,小组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教师进行多方位的关注和引导。假如教师不善于管理,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多种话题走向,课堂讨论会有可能成为闲聊,教学的本意将难以体现。因此,这一环节中的自主学习环境创设与自觉进行教学控制同样重要。
第四步,展示和评价。这是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具体体现。展示是合作交流的产物,是个性张扬和思维火花的绽放与碰撞,是对通过协作探究获得的认知成果进行理性梳理并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是较之协作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内化过程。因此,这个环节对知识的认定、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益的提高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效学习的策略,而不是“作秀”。
在目前高一化学的翻转课堂上,笔者对学生展示的定位是“培养―锻炼―认同―兴趣―习惯”,从最初小组合作中的发言腼腆,到经常性发言锻炼,让学生认同展示的重要性――自己表达出所学内容后对知识的认识更为深刻。
展示环节不仅要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向其他同学提出质疑、阐述自己想法的能力,从而使其在互问互答中发展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展示的兴趣。
教师除了在展示中实时鼓励学生之外,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能做到相互欣赏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人人能展示、人人爱展示的习惯。实践表明,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教师只要坚持1个月左右时间的培养,基本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从容地展示与评价。
(2)三步法:适用于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学习新授课和复习课
与四步法相比较,三步法主要是把作业与协作探究融合为一体。《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高一化学的理论和原理学习,主要包括计算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原理是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等内容。而复习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性地整理和加深,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系统性提高的一种学习过程,它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阶段。复习内容一般是把有关联的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从“横”“纵”两个角度将已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加以分类、合并,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复习,内容都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脱节,让学生提炼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是学生非常头痛的部分。如何让这样的课型也变得生动有趣呢?
一般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的引导,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个课时或复习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课上,作业的设计便成了核心,它需要教师对概念和知识点有深刻的把握,然后通过层层剥离的方式,将知识点设计为层层递进的问题和题目,这些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边做题目边讨论问题,然后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发散出不同的想法,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此时,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巡视和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后,再由小组发言人进行发言,在发言中,其他小组也可以对其进行质疑、提问,这就形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更大范围的讨论。教师要注意控制好展示的时间,然后进行总体性的评价。着力于让每位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达到一定的要求,切不可在闹哄哄的讨论展示后就不了了之。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在完成讨论和评价后,独立完成作业的书写。
(3)二步法:适用于习题课和试卷评讲课
二步法与三步法相比较主要是课堂组织形式有所不同,它将课堂还原为学生原来的独立学习模式,不再组合为小组学习,还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以高一化学试卷分析课为例,课前,教师将试卷上错误率达到50%以上的题目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家纠错和订正,做好错题集,并在错题后简单注明错误原因。
课堂上,学生先用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所有错误题目的订正(对于有些题目,学生独立订正会出现困难,可以在课堂上和同伴交流、质疑,或向教师单独提问)。这个5分钟,学生们异常珍惜,有时在课间,就已经开始互相交流或探讨。
然后教师布置15分钟的“错题练习”。所谓“错题练习”是将全班错误率超过50%的题目进行改编稍作数字或文字的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一次重复知识内化、拓展延伸的过程,对学生掌握并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接着,留20分钟时间由学生当小教师到讲台上分析试卷。讲解的学生是按照名单随机抽取的,很多时候,有些学生也会举手要上台讲解。刚开始当小教师,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拘谨,但经过平时课堂展示训练经验的积累,长时间的培养,教师完全可以不用担心冷场,学生跃跃欲试的表现力,会让教师感到欣慰。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以提升,枯燥的试卷分析课变得有趣。
最后,必须留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再独立检查一遍自己的作业和错题集。有时笔者也把这种方法称为翻转课堂中的“催眠”。“催眠”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纠正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思维惯势,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习题课则更加惬意。很多时候,笔者会准备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低低的、优美的音乐声中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后,由学生扮演教师到讲台上讲解题目。
有时候,学生会听不明白教师的讲解,或者嫌教师讲得太慢或太快,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其原因在于学生的认知和教师的认知有很大差异。只有让学生自己讲、讲解清楚,他们才会真正弄懂学了什么。内化知识从陌生到熟练,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跃迁,由此“顺应”新认知结构的产生。因此,千万不能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学。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方法――四步法的变形方式多种多样,对其进行个性化特质的改造与重组,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务实性和灵动性的统一。
展望
笔者从最初实验翻转课堂,至今已有两年,高一化学的课堂教学100%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笔者发现,在翻转课堂学习中,学生情感体验非常丰富,从最初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兴奋、期待以及对这种全新体验的担心与压力,到逐渐适应之后的愉悦与自信,再到最后的满足与不舍。
在翻转课堂实践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鼓励,对激励学生完成各种学习活动非常重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利于开拓学习者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思维。四步法中的课堂协作讨论、同伴评价作业分享交流、小组合作的设计,都让学生感受到同伴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原有认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评价。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进步,最终使得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高一化学翻转课堂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促进了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菜系、品种、口味多种多样。但细细想来,蔬菜、荤菜的品种较为固定,为什么相同的食材可以做出不同的菜肴呢?关键在于组合和搭配。
翻转后的课堂如烹小鲜,检测、作业、协作、展示是基本步骤。在实践中,这四个教学步骤或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甚至可以在四步上作加法或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