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6:0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篇1

对于化学知识点的掌握我们应该首先掌握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知识点内容,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是贯穿化学知识点的重要内容,因此同学们需要详细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1反应热 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1

4、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燃料的燃烧 C+CO2 , H2+CuO

酸碱中和反应 C+H2O

金属与酸 Ba(OH)2.8H2O+NH4Cl

大多数化合反应 CaCO3高温分解

大多数分解反应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

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2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3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注意:

1、计量数的变化与反应热数值的变化要对应

2、反应方向发生改变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

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反应能量变化的定量计算。

2、理论推算反应热:

依据:物质变化决定能量变化

(1)盖斯定律 设计合理路径

路径1总能量变化等于路径2总能量变化 (2)通过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相加,得出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叠加,反应热的叠加

小结:

a: 若某化学反应从始态(S)到终态(L)其反应热为H,而从终态(L)到始态(S)的反应热为H ’,这两者和为0。

即H+ H ’ = 0

b:若某一化学反应可分为多步进行,则其总反应热为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即H= H1+ H2+ H3+……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酸碱盐;问题;策略

一、分析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和教学重点把握不准

新课改后的化学教材,教学知识重点有些改变,教师对新教材的了解不够完善,教学的重点把握的不太准确,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头绪,思维混乱,对酸碱盐知识的区分点不明确,很容易记混。学生只理解表面知识,并不清楚各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生不同反应的条件、温度及特点梳理不清,让学生越听越糊涂。

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甚至息息相关,常见的化学反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一旦教学变得空泛,脱离了生活实际,这些化学知识便成为枯燥的知识点,无法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也会变得失去吸引力,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学生缺乏实验训练

化学反应要通过实验才能明显的感知出来,但是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因为是很平常的反应,反而容易忽略实验教学。不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亲自观察,只借助教师的讲解,很难对酸碱盐知识理解透彻。缺乏实验课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对酸碱盐具体的反应变化没有直观的印象,很容易混淆知识点。

二、有效解决酸碱盐教学问题的策略

面对上述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为了更好的实现酸碱盐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记忆这些物质的特性和化学变化,学好这部分的知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出调整。

1.总结归纳酸碱盐知识特性,把握教学重点

要想理清酸碱盐各物质的特性,离不开对教材知识的挖掘总结,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教学重点知识,对各物质特性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对学习酸碱盐知识的目的要明确,才能引导学生合理的记忆掌握知识点。教师分别归纳总结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跟金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总结酸碱之间中和反应以及物质的变化,对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标记清楚,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记忆,对于特殊的物质变化,尤其提醒学生注意,盐与盐之间的反应变化都按类别归纳,方便学生明确掌握。特殊的反应也要特殊记忆,这样在酸碱盐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才能有清晰的条理,不容易弄混。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通性也要理解清楚,便于学生复习,在老师深究教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化学,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重点,充分了解酸碱盐知识。

2.改变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授教的方式,以学生为本,利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比如,利用酸碱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出一定的化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看似复杂的化学反应。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碱NaOH、小苏打的用途以及常见化学反应,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还便于学生回家观察实验。教师还可以介绍酸碱盐在化工、纺织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碳酸钠在玻璃、洗涤剂、造纸等行业的广泛应用等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的酸碱盐变化,如何去除水垢、如何清除铁制品的锈迹,让学生自己利用酸碱盐的特性发现生活中的小窍门,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还有观察化学反应后试剂颜色的变化,了解人体中常见的酸碱变化,让化学知识真正与生活实际相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化学现象的好习惯,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通过必要的实验,充分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酸碱盐的物质特性通过实验可以很直观的区分,所以在学习初中化学时,一定不能忽略实验课的作用。教学时除了关键知识点的讲解,还有必要借助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区分实验现象,理解酸碱盐的物质特性,直观的感知和观察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酸碱盐的化学反应变化,加深学习的印象。化学微观的离子反应通过实验观察,变得很形象,通过感知形成化学思维。教师带学生观察酸碱盐物质的实验样品,学会通过颜色、气味、形状等各自的特点来分辨,吸引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奇妙与乐趣。通过PH试纸的测定判断酸碱盐物质的分类。通过实验,让学生实地体验感受酸碱盐的特性,帮助学生构建酸碱盐知识的框架体系,进一步加深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认识,帮助提高酸碱盐教学的效果。实验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教师在传授实验基本技能和操作步骤的时候,对实验应注意的关键点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同时在实验课上可引入一些趣味实验,特殊的鉴定试验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会举一反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酸碱盐知识,需要带领学生熟练掌握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盐之间的化学变化,了解这些相关物质之间的反应变化和化学性质。酸性物质和金属之间的反应,酸性物质与金属化合物之间的反应,碱性物质与金属、金属化合物之间的反应都要区分清楚,并能熟练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只有理清这样物质之间的变化关系,才能总结方法和规律,真正的将酸碱盐知识活学活用,不用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各种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明白了反应原理,学习化学自然会变得轻松,酸碱盐教学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初中化学酸碱盐的知识涵盖范围比较广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确实很多,对于容易出现的误区,教师需要重点讲解,借助习题训练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真正融会贯通,并能学会举一反三。比如,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性质有关,还与反应的温度、浓度等多种条件相关,并不能一概而论,要善于分析物质特性。对于浓盐酸、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观察,分析两种物质打开瓶口时的变化,用水稀释后状态如何,有什么样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这样学生对这两种物质的区别就很明确,浓盐酸瓶口有白雾,浓硫酸吸水性很强,稀释后产能大量的热,对于两种化学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差异就有了深刻了解。同类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需要学生准确掌握的,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断硫酸与金属之间的反应以及盐酸与金属物质的反应,对于物质的个性之处,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记忆。通过积极自主的思考与探索,逐渐将酸碱盐的知识渗透到化学课堂,总结和强化关键点的区别和差异,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化学思维。

三、结语

要真正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酸碱盐的知识和初中化学的重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并提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归纳知识重点,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初中化学课堂中。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挖掘教材,构架合理的知识框架,合理借助化学相关实验,了解各类化学物质的特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自主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意义解决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付春香.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刍议[J].新余学院学报,2012,(03):145-147.

篇3

【关键词】有效;高中化学;学习

一、改进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记忆力

高中化学所包含的物质和化学反应更多,需要记忆的内容更加丰富,学好高中化学,记忆是关键,如何科学牢固地记忆化学知识?本人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1)集中记忆法。物质由元素组成,每种元素都有相应的化学符号,它们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各不相同,为此,我们就需要对元素周期表中的内容进行集中记忆。此外,集中记忆还表现在学习金属性质时要对金属活泼性进行集中记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对各类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集中记忆,学习强酸制弱酸时要对各类酸碱的强弱进行集中记忆,学习盐类时要对溶解性规律进行集中记忆,学习酸碱指示剂时要对各种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进行集中记忆。为了加强对这些基础知识的集中记忆,可以将它们做成表格打印出来,然后贴在自己的书桌前面,每天看几遍,自然而然就会强化记忆的效果。

(2)分类记忆法。高中化学涉及的物质种类繁多,很多物质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记忆。一是关于化学物质俗名记忆。纯碱、苏打、天然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食盐(NaCl),石灰石、大理石(CaCO3),干冰(CO2),氯仿(CHCl3),电石CaC2,甘油、丙三醇(C3H8O3)等等。二是关于物质颜色记忆。Fe(黑色),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OH)3(红褐色沉淀),Fe(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粉末),Fe2O3(红棕色粉末)等等。三是关于化学反应现象记忆。铝片等金属与盐酸反应放热,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时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回复原色等等。将这些化学知识分类以后,我们可以通过晨读来强化对它们的记忆。

(3)联想记忆法。很多化学物质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可以通过联想进行记忆。比如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对钠相关的化学知识联想如下:Na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NaCl,然后从课本中找出这7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在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对硅相关的化学知识联想如下:SiSiO2H2SiO3Na2SiO,然后对这5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进行记忆。再比如学习制取H2、O2、CO2和Cl2这几种气体时,可以从化学药品、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和气体性质等方面进行联想对比记忆,通过改进方法,集中记忆,一般情况下都能迅速提高化学成绩。

二、强化理解,迅速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点

高中化学涉及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比较多,学习时不仅要记住它们,还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并将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点。高中生如何有效地对化学知识进行理解?本人谈几点看法。

(1)通过概括总结促进理解。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我们要善于概括、归纳和总结学过的知识,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和实质。比如学习化学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概括成以下4点:“一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二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三定”(反应条件一定时,各组分含量不再变化),“四变”(当温度、压力或浓度改变时,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各组分含量发生变化,直到建立新的平衡);学习原电池时,我们可以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4个条件:一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二是活泼性不同的两极,三是电解质溶液,四是闭合电路;学习化学反应计算时,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化学反应前和反应后在质量、原子数等方面总是相等的。

(2)通过化学实验促进理解。观察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的数据,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实验室里,我们做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时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铁溶解,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出现这种现象后,作为高中学生就应该思考铁为什么会溶解?生成的红色物质是什么?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由蓝色变为绿色?如果进一步理解后我们就会发现Fe的金属活泼性强于Cu,铁与铜发生了置换反应,Fe+CuSO4=FeSO4+Cu,反应后生成了Cu,铜红色;Cu2+是蓝色,Fe2+绿色,随着反应的进行Cu2+慢慢减少,Fe2+慢慢增多,所以溶液的颜色也便由蓝色变为绿色。通过做化学实验,我们对置换反应及金属活泼性就有更深的理解。

三、勤于练习,确保化学知识学好学牢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学好化学不仅要记忆和理解,勤于做题更为重要。学以致用,才能巩固提高。可逆反应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同。

H2(g)+I2(g)=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

A.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H2、I2、HI的浓度相等

D.I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不变

做这样的题目时,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要明确这道题的起正意图在于考察化学平衡。首先我们要明白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我们理解“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组分浓度不变”是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然后具体分析试题。对于A选项,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气体化学计量数相等,就算正反应速率不等于逆反应速率,混合气体的密度都是不变的,所以错误;对于B选项,I2气体是紫色的,H2和HI无色,当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时,说明I2的浓度也不变,即反应达到平衡,所以正确;对于C选项,H2、I2、HI组分浓度相等并不能表示组分浓度不变,所以错误;对于D选项,I2的体积分数不变说明I2的浓度一定即反应达到平衡,所以正确。故答案选BD。

总之,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要对化学基本知识进行记忆,也要对化学概念、规律进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勤于动手,真正入心入脑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高中化学,迅速提高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吴长寿.如何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充满信心[J].才智,2010年18期

篇4

一、紧密联系生活,建立自身经验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参与学习的,而是会带入自己的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学生的认识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自身经验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如能量的转化与煤、家庭液化石油气等燃料,化学反应速率与蜂窝煤的使用、冰箱保存食品、加酶洗衣粉,原电池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池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过去已了解的经验,以此引入课题,学生能主动创造条件,身临其境,逐步深化自己对新知识的领悟。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式多采用注入式、灌输式,往往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这样学生记住的知识常常是片面的、零碎的,具体应用时提取知识相当困难,导致知识与应用能力严重脱节。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把原理、规律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毫无帮助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循着原理、规律的链条,实现每一环节新的知识点的累积,使学生既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并顺应新知识,及时实现旧知识结构的改造与重组,逐渐形成完整的、结构化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应用中达到随心应手的程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积极、热情、主动地将新知识融入既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中构建完善的、有序的知识框架。我们教师要注意从旧知识的拓展中创设新问题,引发学生内心冲突,动摇原有的认知结构平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它是化学平衡理论的延续,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通过化学平衡及其特点激活旧知识,然后提问:饱和NaCl溶液中析出晶体有哪些方法?学生回答:蒸发结晶、降温结晶。追问:还有吗?实验:4mL饱和NaCl溶液中滴加1—2滴浓盐酸瞬间析出大量晶体。问:析出的晶体是什么?浓盐酸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加入浓盐酸增大了Cl-的浓度。问:为何增大Cl-的浓度能析出NaCl晶体?由于前面学习了化学平衡理论,学生心理隐约明白,但又无法具体解说清楚,达到一种“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热情,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三、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热情

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精心选择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利用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使之更有效地、合理地、完整地解决问题。如“沉淀转化的条件”的探究,我们以探究型实验为切入点,通过以下步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提出问题:沉淀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2)设计实验专题: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设计沉淀转化的实验进行探究。

(3)实验探究:学习小组根据设计内容开展探究性实验。

(4)专题讨论与小结:各小组以“沉淀转化的条件”为主题组织讨论,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作专题总结陈述。

(5)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反思与评价,完成知识结构的意义建构。

这种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学习、团队探索等方式的合作学习,以及因此而为学生创造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原理、规律的感悟、理解,促进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其所焕发的团队精神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科学的热情。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后复习

所谓“微课”是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音频等为主要内容的载体,对教师在课堂中的系统教学活动进行详细记录的一种教学资源形式。微课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充分、科学、合理地运用了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相关知识点更加简洁化、形象化、直观化,它可作为补充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一种有效形式。笔者在对微课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后,发现其在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点教学、实验教学、学生课后复习环节都存在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现将个人认识与看法总结、归纳如下:

一、理论知识点讲解中微课的创新使用

高中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习科目,其中包含有众多的化学原理、定义、公式等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点。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学习效果较为低下。

而微课在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点讲解中的运用却可以很好地扭转这一不利现状。上文已经提到,微课是以视频、音频等为主要内容载体的教学形式,这就决定了其特有的视觉、听觉等刺激效果,将会在带给学生强烈感官冲击、充分诱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背后所蕴含的高中化学具体理论知识点更为形象化、逼真化、立体化,可帮助学生实现对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理论知识的轻松理解与记忆,获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对于这一点,笔者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初接触“乙烯与溴水进行加成反应”这一化学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对“加成反应”的定义无法进行正确理解式的记忆。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从根本上掌握乙烯与溴水进行反应时物质内部的微观变化。考虑到此,笔者首先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乙烯与溴水进行生成反应”的模拟动画视频,借助该视频,学生近距离且直观地观察到了两者进行加成反应时的内部变化及反应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又借助微课向学生出示了“加成反应”及其相关关键词的定格画面,如下所示:

如此一来,学生就很容易地注意到了“乙烯与溴水加成反应”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对化学加成反应原理、特点等知识点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真正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突破学习重、难点的良好效果。

二、实验教学中微课的创新使用

化学是一门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的学习科目,其原理、定义、公式等理论知识点的形成都是从众多实验中总结、归纳形成的。实验对于高中化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如此,高中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必然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化学实验。

可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总结,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高中化学教材上出现的实验都完全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实际情况。如,有的化学实验操作起来非常繁琐,有的实验在当下学校实验室背景下难以进行正常模拟,有的实验则因为实验用化学药品等原因具备较强的危险性……这些都是严重制约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决定在自身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动性地采用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如,针对当前实验室环境下不能很好地进行烧碱、氯气及氢气制取的限制因素,致使学生对于“2NaCl+2H2O=2NaOH+Cl2+H2”始终无法做到足够深入地认识与了解。对于此,笔者提前在网络上搜集到关于工业制取烧碱、氯气与氢气等的相关图片与视频资料,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其制作成微课,其中包括了工业制取烧碱、氯气及氢气的具体环节流程,还有意识地将流程中真正体现化学反应与原理的镜头暂停并放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熟悉整个工业生产化流程的基础上对于其中的一些化学反应细节进行更深入的观察、理解与思考,从而取得了以微课模拟实验的良好教学效果,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支撑。

三、课后复习中微课的创新使用

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课后的及时复习与巩固。因此,相较于传统教育背景下教师单纯向学生布置特定例题的复习形式,课后复习中微课的创新使用有着更明显的优势,即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突出的课后复习效果。

如,伴随着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广泛地进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就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微课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条件。像在学习了“钠化合物”这一具体知识点之后,笔者就将包含钠化合物化学名称、化学方程式、化合价、化学性质、用途、练习题目等知识点的微课教学资源发送到班级公共QQ群中,要求学生在课下利用手机、电脑等对其进行下载。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下载完成的微课资源进行快进、暂停、重复回放等不同的动作步骤,进而达到了借助微课资源优化复习效果的良好作用。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有着其必然的先进性,为此,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充分正视其使用意义及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这将是转变传统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形势的必然要求,更是显著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化学修养与素质切实提升的必然趋势。

篇6

关键词:高考化学 专题复习 整合

一、做好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对知识内容层次这样要求,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对化学学习能力这样要求,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内容,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能力层面来看,化学知识多而散,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快速准确地解决化学或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必须进行知识整合。必修内容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为学习选修内容作必要的铺垫,是真正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选修是为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是必修内容的补充与拓展,为化学各个领域培养人才开设的。可以尝试将必修与选修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必修2第二章与选修4第一章可以整合到一起,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质量和能量均是守恒的,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化学能不仅可以转化为热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前者可以用盖斯定律解决,后者可以运用原电池、电解池原理解决。

二、做好每一章内知识块的整合

为了减少学生复习量,提高复习效率,可以将每一章内知识点整合,如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共有三节,分别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主题是化学物质及其分类,很清楚主题就是学生复习时要构建的小专题、小网络。简单来说,化学物质的分类旨在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给一条主线,探究总结出一种方法,即课本第25页“实践活动”中第3个问题中框图中的规律。更深程度上思考,重在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或不同的角度对化学物质分类结果就有不同不是绝对的,化学反应的分类也一样,没有物质的分类方法,化学反应的分类就很难。

三、做好每章之间知识点的整合

对于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方程式中的有关计算,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让学生形成思路一:要计算微观粒子数,先要计算出这种物质的量,然后搞清楚构成这种物质中粒子间的关系;进而从物质中粒子数的计算过渡到各类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中,思路二:上下单位只要相同,左右单位相同或相当,就可以大胆地去列比例关系式,计算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电子转移数、反应热、转化率和环境PH值等,这样不仅有助于上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梳理,而且把课本中零散难懂的计算进行了有效的归纳和总结。

四、做好学科之间的整合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发新能源,解决此问题仅凭扎实的化学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整合。例如介绍电解原理,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和物理中的电流的形成整合在一起,阴阳两极上离子的放电顺序的判断是基础,电流的形成(外电路通过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内电路即电解槽中阴阳离子通过定向移动也形成电流)和方向的判断是关键。

五、做好检测试题筛选、检测、评价和教材挖掘之间的整合

篇7

关键词: 复习效率 巩固双基 知识网络 技巧 纠错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工程,要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不仅要想方设法跟上老师的复习思路,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何来搞好这一年的化学复习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招数:

招数一: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例如对催化剂的认识,教材这样定义:“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粗看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假如我们对其细细品味一番,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思索一下“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而言,‘改变’一词指加快或是减慢?”“‘化学性质都不改变’,那物理性质会变吗”等问题。经过一番折腾,对催化剂的认识就会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再者,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透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因此,在老师指导下,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反复拆开重组,相信你定会大有所获。

招数二: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招数三: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

基本技能的考查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再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招数四: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篇8

关键词: 高三化学 复习课 导入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导入现状分析

目前高考模式下,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很多一线教师认为精心准备复习课的导入纯属浪费时间,于是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对照考纲、考点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再结合经典例题、考题进行知识的再巩固与能力的再提升。课堂导入老套,学生一开始就觉得没意思,自然学习积极性低,听课情绪不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在反复训练中,学生可能对常规题解答得较好,但对新颖题的处理能力会很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很多名特优教师都直言不讳地说:“好的课堂就是一台‘戏’,内核应当是火热的,要真正走进孩子心中;外表应当是活泼的,要吸引孩子置身其中。”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导入可推陈出新

1.复习课探究化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复习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通过亲自体验对知识的再认识更加深刻,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也是很好的拓展。

[生]观察结构简式,指出含氧官能团,归纳总结官能团与性质关系。

又如复习钠的化合物时,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一些生活经验导入复习课,比如:蒸馒头时馒头会“发胖”,并有许多空隙,为什么?洗碗时,洗洁精没有了,可以拿热的纯碱水去油污,为什么?胃酸可以服用小苏打为什么?有胃溃疡可以服用小苏打吗?泡沫灭火器为什么可以灭火?诸如此类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复习的热情,而且能让学生领悟化学的魅力,热爱化学,更愿意学习化学。

3.复习课问题化

所谓问题化,就是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3:在复习电化学内容时,很多学生经常把原电池和电解池混淆,特别是两极反应和三个方向(电子、电流、离子)搞不清楚。复习时可以设定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辨析、去理解,效果事半功倍。原理搞懂搞透了,即便以后遇到新颖的电化学题目也能应付自如。导入过程如下:

[问题1]按照自己的理解,说说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区别?

[问题2]原电池和电解池各举一例,试从两反应三方向角度分析各自工作原理?

[问题3]原电池:能否根据化学反应设计原电池?对化学反应有何要求?电极选择有何要求?酸碱介质对反应有何影响?燃料电池有何共性?单液和双液原电池区别?有何优缺点?

[师]引入实例,学生分析。

[问题4]电解池:能否根据化学反应设计电解池?对化学反应有何要求?电极选择有何要求?阴阳极放电顺序如何?电解有哪些重要应用?

[师]引入实例,学生分析。

拐点①:溶液的溶质是什么?为什么此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中存在哪些平衡?各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溶液中三个守恒(电荷、物料、质子)关系如何写?

拐点②:此时溶液pH等于7,溶液的溶质是什么?各微粒浓度的大小关系如何?

拐点③:此时溶液的溶质什么?为什么pH大于7?溶液中存在哪些平衡?溶液中三个守恒关系如何写?

篇9

关键词:化学计算;复习;计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92-01

化学计算不等于数学计算,必须在化学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化学计算是高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它贯穿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等多方面的知识中。化学中的计算综合性强,是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习题,总复习中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提高化学计算的复习效益问题 ,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下面就谈谈本人粗浅的看法。

一、高考中化学计算的主要类型

高考中化学计算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相对原子(分子)质量、分子式的确定;2.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3.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4、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5.溶液pH值与离子浓度的计算;6.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7.化学平衡中的计算;8.电化学中的计算;9.综合计算。

二、复习中应注意的环节

1、分散突破。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计算类型分散到各个知识板块中,逐一击破。例如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溶液pH值与离子浓度的计算穿插在基本理论的复习中。而大多数化学计算题,绝大多数命题的知识点都无不与化学反应有关,对于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典型化学反应,只是以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深度、不同的题型或隐或现于命题中。有的还集多个典型化学反应于一个命题中。由此可见,抓好典型化学反应是搞好化学计算复习的关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的时候可以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线按照各主族中最典型的化学反应,分门别类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刺激,促进深刻理解并强化记忆。如钠和水反应、硫铁矿煅烧等等,均是化学计算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典型反应,所以教师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多次出现,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让典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脑海中烙印。

2、串典型习题。总复习阶段,学生手中的参考资料、习题浩如烟海,师生如果想靠打题海战术,势必师勤而功半。在复习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资料、模拟试卷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找典型的、新颖的习题去串汇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在串汇习题的过程中学会辨析命题的知识点,学会分类归纳。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种复习资料和习题的作用,又不至于深陷题海还能够提升能力。

3、练习评析。利用每次的周周练,教师可收阅试卷后评析也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之间互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总结同一知识点的习题,由易到难汇集成串,虽有不同的命题形式,也有数据差异,但大都有相同的解题依据或者解题思路,因此,将串汇精选的少量习题让学生重点练习、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来强化训练,练中求活,熟中求巧。在学生的演练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注重诱导、解疑,针对要点评析,进行解题思路和解题要领指导,尽可能多的讲透,授以方法,以少胜多。

三、计算方法的引导

在复习过程中,有关计算方法的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好这些方法无疑对化学计算有很大的帮助,在复习中将重点放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计算技能、技巧的培养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益。因为学生在不同档次的测试中,如果遇到综合性比较强,文字叙述繁琐或者题型新颖的计算题,常常茫然不知所措、思路不清、或者无从下笔等,这大多是因为每次做题后缺少了反思所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诱导他们思考:例如本题还有什么解法?那种解法更简单?不同的解法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通过反思学会归纳,辨别优、劣、简、繁。教师应侧重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解题思路的点拨,授以审题的方法和解题技巧,以利于掌握解题规律。

例如在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中涉及到多步反应的计算,若按化学方程式来进行计算,步骤繁琐又容易出错,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做这种题时应用关系式法来进行计算。在复习电化学章节的时候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守恒的思想来进行相关计算。又如,在对于二元混合物问题运用十字交叉法来解决。在求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分子式的主要方法是平均值法。此外还有对数据处理推向极端的时候用极值法等等。

把化学计算融于整个教学内容之中,抓、串、练、导四步法复习,始终围绕“抓典型、导思路”的教学原则,讲练结合。抓纲带目,连点为线,串题成串,练中求规,练中求巧。这样对启迪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化学计算的复习效益等方面均有正向催化作用。典型化学反应经多次出现温故而知新;典型习题在汇串过程中去粗取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演练中不断提高;逐步掌握解计算题的一般方法、规律和技巧。相信长此训练化学计算技能将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构建主义;高效

一、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涵义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并实施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地不断推进,才得以逐渐引入到我国高中化学一线教学中。构建主义理论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外及课堂内因素的相互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造性。课堂外的因素一般指:家庭因素、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成长度、社会教育等。[1]课堂内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学习兴趣、交流主动性等。[2]建构主义教学法旨在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能以理想的层面为目标,逐步构建高效的学习环境。

二、建构主义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

1.重视学生认知发生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从独特的角度来分析人类对知识认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也就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知识发生的过程,尊重学生自身实际,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进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知道一般高中生尚未成年,心智发育尚未绝对成熟。[3]他们对外界活动的认知及学习方式不同于成人,而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要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教与学的有力配合才是关键。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生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学习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时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章节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发生过程,运用由浅及深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回顾,重温化学能及热能的概念,对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和化学反应的速率及限度进行熟悉,然后逐渐引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尊重学生的自身认识发展特点与学生自我的学习适应原则,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合而造成的学习心理压力大,甚至厌学。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主义的高中化学教学就要突出人本化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主义教学是指以学生个体本身为教学主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师适当引导、不断完善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例如,学习“水果电池原理”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水果电池,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不再遥远。

3.重视学生信息反馈

构建主义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旨在强调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信息,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并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和处理,从而改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例如学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课时,教师讲授完毕后,可以设置生活上的小常识,测验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通过试卷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不要局限于考察做题能力,要多涉及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考察,以此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收集、处理,科学地设置教学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落实综合素质教学。[4]

三、总结

建构主义教学法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到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教育的目的,认真分配学生及自身在教学中的职能和角色。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教学,凸显了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樊 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0(12).

[2][3]张惠萍.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