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化学教材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1:5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初三化学教材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创新;教学现状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面面观
1.师生交流互动是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一张试卷定输赢”的格局,导致当前大部分学校仍然沿用“容器灌装式”教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身心俱疲,教师完成了教学进度,学生完成了信息量的物理储存,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受挫的现象比比皆是,厌学情绪高涨,教学效率低下。
2.对教材内容资源缺乏全面、细致的认识,不能有效利用图表辅以教学
教材的编纂过程充满艰辛,它是各位编者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增删形成的教学一手资料,其间蕴含着广大编辑人员的心血。当前初三化学所使用的教材,除有必要的文字叙述外,还配有大量的插图,以增加教材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化学教师应在注重教材文字叙述的同时,合理利用其中的插图,配合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重理论、轻实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和动手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而很多初中学校的初三化学在我国教育体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裹挟下,仍然是以口授为主,动手实验获真知的课改模式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初三化学理论过剩、动手不足、效果欠佳的常态。事实上,很多化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实践,在讲授燃烧和氧化相关章节时,很多教师只是机械地将燃烧和氧化条件“复制”给大家,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在其间插入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并以示意方程式的形式“2Mg+O2■2MgO”在黑板上向学生呈现,用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辅以教师的理论传授,自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简单的直接猎取向过程性探究过渡。此外,对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点实验,很多化学教师往往采取教师做、学生看的形式,无论学生有没有看清,有没有看透,教师最终得出实验结论都“水到渠成”。学生没有真正地动手去做,动手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对实验结论因为印象模糊,时久必忘。所以,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要想取得教学效果的多丰收,必须让学生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多练,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联动,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对缓解初三紧张、沉闷的学习气氛也有好处。
二、对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下“猛药”
1.重视课前准备活动
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创设探究问题,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教师预讲授“开启化学之门”,可先让学生自己列出预习步骤,教师再进行必要的“微调”,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填写《预习情况汇报表》。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科学、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要力求创新,糅合多种形式的探究场景于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2.营造宽松和谐、言路通达的治学治教氛围
学生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生活阅历,对事物的认知往往随性而为,缺少理性思考。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设想并不鲜见,教师面对此情此景,切不可对学生嗤之以鼻,甚至是冷眼挖苦,必须要审慎冷静地处理,要能理解、能容忍,小心翼翼地对学生的自尊心予以特别保护。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无所谓对错,只为学生有一颗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求知心。如,在讲授《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时,其中包含的内容甚多,处于零碎分布状态,缺少知识性“粘连”和系统性整合,学生学起来会有“零件一片,无从下手”的感觉。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与生活衔接紧密的实际,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布置。可以借鉴小组合作的模式组织教学,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先让各小组对知识点进行罗列,找出重难点,再结合自身认知实际剖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梳理,使之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此过程中,还可找出多个切入点适当插入新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互动穿插,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智力的被动发展蜕变成主动潜行、跃升,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滋暗长。
3.以近年的中考题型为主轴,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训练
近年中考题型虽然有所变化,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拓展。初三化学复习要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行动指南,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化学实验为引线,实操能力培养为宗旨,逐步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目的地进行专题训练,以期达到大纲要求。
总之,初三化学教学必须打破教学常规,开发多种教学模式,更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基础知识掌握为先导,用动手实践的探索过程作为化学理论的依托,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走教学创新、科学探索之路。
篇2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现状;培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创新教育的第一步。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唯有对事物具备较高的积极性,才能在此事物领域达到突破。因此,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积极性。但在实际的初三化学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观念内的化学是枯燥、繁琐的,因此,性格特点较为活跃的初中学生群体对于初中化学的积极性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故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课堂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增设游戏环节、竞争环节或是开展室外课程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消除对初中化学枯燥、繁琐的观念,进而提高学生对初中化学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在“爱护水资源”的学习中,教师除了要进行水的重要性的教学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如今地球水资源现状的教学,其中会涉及水污染方面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可安排室外教学,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水库或是河流等进行考察W习,使学生了解水污染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通过室外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初中化学特别且有趣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积极性,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丰富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重视并依赖实验的学科,在化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化学实验,良好的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样通过化学实验也可以实现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化学实验课堂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但要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仍需要教师对化学实验课堂进行改革和丰富。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金属Na与酸、碱、盐在一起会发生反应,其中钠与硫酸溶液在一起时,钠会先与硫酸的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出现气泡,当酸中的氢离子反应完后,钠就与水中含有的微量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与盐的反应与钠与酸的反应现象不同,如钠与硫酸铜反应时,钠首先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出现蓝色沉淀的现象。因此,教师就可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安排钠与多种酸、碱、盐进行反应,并在实验进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在实验之后让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推测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测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现象原因的推测和规律的总结,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联想、创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课堂,在课下或是生活中也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事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对含有化学知识的生活实际保持创新意识。如,在“常见的酸和减”的学习中,教师会对常见的酸和碱进行举例,如硫酸(H2SO4)、盐酸(HCL)、醋酸(食醋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钠(NaOH)、碳酸钠(Na2CO3)等,其中醋酸和碳酸钠是生活中食醋和碱面的主要成分,教师就可对二者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在进行“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安排学生进行食醋和碱面、盐、辣椒等的反应,或是安排学生课下在家中进行食醋、碱面、盐、辣椒之间的反应,加深学生对酸碱反应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保持较高的兴趣,并在酸碱与盐、辣椒之间反应的家庭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拥有创新意识。
四、加强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完善的过程,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初中学生对于初次接触的化学知识在理解和掌握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错误,学生之间或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扎实地掌握知识,同时在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中,每个人的思维和想法会发生碰撞,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和解放,进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故在初中化学中教师要学会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中,二氧化碳制取原理为:碳酸根离子与酸根离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教师在完成原理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不同于教材实验的二氧化碳制取方法,不同药品的选择需要不同的实验器材,通过学生对药品的选取、实验器材的选取,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最为需要的能力之一,我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新型人才,而创新意识作为创新能力的支撑和动力成为目前教育的重点。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并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威.生态课堂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变[J].文学教育(下),2012(6).
篇3
关键词:新课改;观念;模式;高效;课堂;效率
如今,我国的教育一直朝着素质教育所努力,新课改已实施多年,新课改中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得到全面且高效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课堂教学策略构建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而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同时,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调整师生关系;课前充分准备是高效课堂开展的前提;教师对学生全面的了解和教学情况的实施是高效课堂开展的关键。接下来,本文就初三化学如何开展高效课堂进行了分析。
一、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而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备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所谓的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综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点、教学目标等多方面进行教材的备课,从而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备方法指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教师考虑教学目的,落实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步骤等,这是整个课堂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一个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涵盖教师的讲授、实验、学生自学、讨论、总结等多个环节,教师应该把每个教学环节都融会贯通。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教学现状,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而作为初三阶段的化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一方面要恰当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青少年本身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多媒体本身的声、图、视频等优势,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创新教学方法,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师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应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对于无需用多媒体讲解的内容应运用教师讲解或板书进行。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多媒体演示化学实验与学生亲自操作的化学实验的关系,不应将学生需要亲身实验的化学实验用多媒体演示,而对于一些大型的、困难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供学生了解。学生亲自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总之,教师要将多媒体与化学教学相结合,寻求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化学实验教学在课堂的运用,实现化学高效课堂的开展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实践和思考,教师单一的说教式教学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学生无法对化学产生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形成一定的化学逻辑,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一定提高。因此,要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在课堂的教学地位。然而,如何使化学实验教学更有效则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一方面,教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而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掌握实验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内容反复预试,掌握影响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教学注意事项的拟定,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同时,课堂上的组织工作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调控实验进程。最后,实验总结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指导学生实验,总结出学生的易错点、难点、重点等。
总之,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闫晨光.如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10).
篇4
一、 为了理清学生知识结构,提问要有引导性
初三第一轮复习,立足基础知识,讲究的是全面、系统复习。因此许多教师采取地毯式轰炸,帮助学生梳理每一个知识点,惟恐漏掉任一点。本人以前也使用这个方法,但总觉得效果不大。这是因为旧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已失去神秘色彩,相应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我们课堂提问,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而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帮助学生理清各单元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感觉进出课堂“有所变化、有所收获” 。
例如,在复习《酸碱盐》时,如果把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条件等重点、难点一一列出,让学生感觉知识结构很松散,没有系统。这样的结果弄得自己疲劳不堪,学生却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本学年在复习“酸碱盐”时,改变方法如下:首先以一首诗《石灰吟》引入,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首诗中蕴含三个化学反应,你能用化学方式式表示出来吗?进而要求学生把含钙的三种化合物(CaO、Ca(OH)2和CaCO3)相互转化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见图1)。
最后通过这三种物质相互存在的反应规律,自己归纳出酸碱盐知识结构(见图2)。
通过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进而总结所学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内化成知识体系网络,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要有递进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在初三化学复习中,本人在设置问题时,要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把握问题空间,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时,根据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小结中第三题,本章知识间的联系可用右图来表示,写出图中所示七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材中原题)。
递进题1:请仿照下图中CCO2转化的表示方法,将下图中C、CO2、H2CO3、CaCO3等四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用“”连接起来,并在箭头旁标明必需的其他反应物及反应条件。(提示:有的物质间转化的途径不止一种)
递进题2:从四种反应类型总结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Ⅰ.化合反应(1)有CO2参加的化合反应 (2)有CO2生成的化合反应
Ⅱ.分解反应:有CO2生成的分解反应
Ⅲ.置换反应:有CO2生成的置换反应
Ⅳ.复分解反应:有CO2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Ⅴ.不属于上述的四种反应类型且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反应
这样的问题由教材中原题出发,由浅入深,不断递进、改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通过搭设台阶,帮助学生逐步跃上思维的新高度,调动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参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水到渠成。
三、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问要有探究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实验时对所选试剂应具备什么条件?在下列五种物质:铁丝、红磷、镁粉、硫磺和木炭中,选用哪种物质最适宜?2.根据提供仪器可设计哪些装置?有无底试管、钟罩、带有燃烧匙的橡皮塞、水槽、烧杯、铁架台、注射器。让学生上台展示设计的多种方案。(如下图)3.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案进行演示实验。4.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篇5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也是学生进入化学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持续保持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笔者总结,应从把握学生心理和优化教师知识技能两个层面入手.双管齐下,各现所长,共同促进,实现目标.
1.把握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结构、性格特征做出准确的判断,有效引导学生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会出现越俎代庖的错误.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观察到,学生对化学这门“新鲜”学科,起初是有着强烈的兴趣的.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复杂化,学生的兴趣明显下降.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正说明了化学的学习进入完全的理论领域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从心理学角度,结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旧知识(包括经验)同所学的新知识结合在一起,无法产生新旧知识在意义上的构建,无法实现新知识的内化,无法完成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释新知识.原本这个心理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新知的成就感.但随着新知识的铺天盖地的涌入学生的知识库,教师没有做好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疏导,致使知识断点与日俱增,学习兴趣如秋霜洗礼的绿意萎蔫不兴.甚至于有些学生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自认滑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宣告化学启蒙教育从心理层面上的失败.例如,我们在学习“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部分内容时,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采取的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将石蜡的三态变化和燃烧均以实验的方式呈现,丰富学生的经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理解理论表达.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教师知识技能
(1)提高教师知识能力教师化学知识基础深厚,有很好的化学系统知识,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知识体系有良好的建构,能够把握教材的整体架构,深层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结构的设置和内容形式的安排有较为深入的剖析.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理解,认为九年级教材的知识涵盖面是很高的,对人文意义和化学历史有一定的涉及,将化学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以其高度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而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表现出知识点分散,系统性差等特点.如果完全依照教材印制的形式顺序开展教学,很难构建化学知识树状系统,这对于初中学生化学启蒙是尤为不利的.在把握教材方面,集中突显了教师化学知识能力的高低.笔者尝试将自己的化学知识结构解构,并参照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鲁教版教材、沪教版教材整合九年级化学知识框架,在这个架构下多次循环知识点学习,适应心理学研究的记忆曲线.实现启蒙学习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燃烧燃料”时,笔者将“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在一起学习,收效甚佳.
(2)提高教师教学技术①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有效地将抽象的化学理论,转变成结构范式.把书籍中的图片变成动画形式,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动画短片等.丰富而直观的材料更容易打动学生.初三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更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借助直观思维能力的推波助澜.②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技能中,应该把教师控制情绪的能力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组织能力列为其中,这集中表现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幽默的语言总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专注于课堂学习,生动的故事情节设定需要生动的语言作为外衣.准确的用语能帮助学生接受艰深的理论.
二、优化化学教学方法
1.实验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
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实验呈现出来的一切现象是化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化学实验更是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教材中,大到章节,小到小节,处处化学知识的学习都有实验存在.笔者总结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信息技术支撑的化学实验视频演示教学形式;第二种为教师演示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第三种为学生亲手操作的化学实验教学形式.这三种形式均为重要的化学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对于学生化学的学习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最为有利的当属第三种,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根据教学需要和内容要求,如氧气的制取、二氧化碳的生成等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认真学习整个实验过程.如爆炸等化学实验,危险性较高,在教学中应选取视频课件播放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有时,根据课程安排和课堂时间,许多实验内容的教学在课堂上应适当选取教师实验演示形式或结合视频幻灯片演示教学形式来完成实验的教学.
2.小组讨论教学是化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
篇6
一、在初中化学预习环节加强思维导图的应用
针对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生加强课前预习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加强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具备基本的了解,明确重点和难点,从而确定学习的方向性,而思维导图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预习效率。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初三学生学业压力大,各个学科的学习任务都比较繁重,每个学科分配的时间都极其有限,因而在预习环节需要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高价值的学习成果。引入思维导图进行辅助教学后,化学教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节省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初三化学课堂的丰富性。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思维导图的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初中化学由于知识点烦琐,而课堂时间又极其有限,常常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究其原因,教师将精力花费在了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而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思路。引入思维导图后,教师将重要知识点放入图中,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进度,进行结构化、系统化讲解,能够有效节省时间,将多余时间用来进行发散教学。
2.利用思维导图生成课堂笔记
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较多,学生通常会进行必要的课堂笔记,然而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堂笔记大多缺乏内在逻辑性,在后期复习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课堂笔记的规范性、实用性,通过向学生揭示知识结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课堂记录效率,提高学生课堂笔记的质量。
三、在初中化学复习环节加强思维导图的应用
如上文所述,化学学习既需要加强课前预习,也要重视课后复习。尤其对于初中化学,学生正处于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必须对每一个知识点理解清楚,不能存在盲区,而课后复习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应用思维导图无疑能极大地优化学生的复习效果,强化化学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内容时,通过前期的教学,学生大致掌握了空气中的成分、氧气的制取等知识,但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理解地还不够深刻,这就需要学生加强复习,消除知识盲区。在复习环节应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点置于图中,通过各种具有不同意义的符号和线条将其串联起来,能够清晰地看出彼此之间的联系。
四、初中化学思维导图的设计思路
1.提炼重点知识,构建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虽然知识点较为繁杂,但每个单元都有其主题,通常每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单元名称,围绕这个主题再提炼相关知识点,便是这个学习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依据此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每个学习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再将其有效组织在一起,便形成了涵盖性广的思维导图。
2.依据反向论证的思路设计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设计思路力求多样性,传统的平行设计思路缺乏活力和创新力,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采用反向论证的思路设计思维导图,就是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依次推断出满足该结论的相关条件。初中化学利用思维导图将每一个结论的推演过程进行逆向展示,学生只有摸清了该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只有掌握了反向论证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教学内容的核心。
3.延伸教材内容,拓展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构思和设计既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突出主题,又要注重延伸教材内容,对思维导图进行有效拓展,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善于结合课内外教学资源,从不同角度设计思维导图,利用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另外,教师在选择延伸内容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多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水的净化”内容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水在净化过程中液化、汽化等状态进行描述,与此同时,教师还在思维导图中融入了蒸馏水的制作流程,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比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对水的净化过程及其要求认识得更加深刻。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应用思维导图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实践证明:思维导图遵循学生思维的基本规律,将教学内容划入思维导图中,依据学生思维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体现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当然,初中化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郁磊.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11(08):63-64.
篇7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1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24、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2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一氧化碳燃烧:2.甲烷燃烧
3.酒精燃烧:4.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5.过氧化氢分解: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7.生石灰溶于水: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9.镁燃烧:1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1.氢气还原氧化铜12.镁还原氧化铜
13.碳充分燃烧:14.木炭还原氧化铜:
15.焦炭还原氧化铁:
1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2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2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2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24.锌和稀盐酸25.铁和稀盐酸
2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5、(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6、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6、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7、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
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3一、化学用语
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
非金属:O氧H氢N氮Cl氯C碳P磷S硫
金属:K钾Ca钙Na钠Mg镁Al铝Zn锌Fe铁Cu铜Hg汞Ag银Mn锰Ba钡
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
OH-NO3-CO32-
硫酸根磷酸根铵根
SO42-PO43-NH4+
2、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五氮磷三价铝;
铜汞一二铁二三;
二、四、六硫四价碳;
三、许多元素有变价,
四、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
三价常见磷酸根;
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NH4+
+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
4.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2H2O2===2H2O+O2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三:2KClO3===2KCl+3O2
(4)实验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6)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2H2+O2
(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8)炼铁原理:3CO+Fe2O3===2Fe+3CO2
(9)生灰水[Ca(OH)2]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
(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CaO+CO2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由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5个一句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磺:淡黄色
4、溶液的颜色: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
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
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Cl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氨气)、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空气、稀有气体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即醋);氨水;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6、有毒的:气体:CO;
四、一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
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五、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元素;化合物
一、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SO4,HCl,HNO3,CH3COOH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WTBZ]
[1]陈永红. 中学化学教学法初探——论中学元素化合物教学[J]. 遵义师专学报. 1996(1).
[2]邸来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3]石郦. 新课标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篇9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初中化学教学显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内容降低了某些化学理论的要求,限制了化学计算的类型,明确了某些化学内容的深广度,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教学的原则。从课程标准来看,对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实行分段教学,所有高中生在高中一、二年级都要学完化学必修课内容,并参加国家认可的省级学业水平考试。高二、高三时仅对理科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志向学习化学选修课内容。这样,既可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克服偏科现象,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由于现行教材维系新课程标准体系,仅将化学平衡、电解度溶液、糖类和蛋白质等内容整章、整个知识点地抽出,列为选修课内容,教材体系也未作大的变动。因此,在初中与高中必修课,高中必修课与高中选修课之间存在着一个合理衔接的问题。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大多数学生
初中阶段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对全体初中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最基本的化学技能,完成化学的“扫盲”任务。高中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普及化学知识,增强文化科学素质,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多种社会选择能力。而高中化学选修课是化学知识的提高阶段,它仅对部分高二、高三学生而言的。这三个阶段学习的对象、任务不同,因此要搞好三个阶段化学教学之间的衔接,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将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多年来,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化学教学的要求以高考试题的难度为标准,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两年完成,第三年的教学成了对付高考的解题训练。结果多数学生在高考这条羊肠小道上被挤下来,他们过着痛苦的伴读生活,毕业时没有走向社会的思想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高一化学老师常在未认真处理好初三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关系的情况下,加快车,赶进度,造成大批学生不适应,化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低下,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初三化学教师为对学生升学“负责”,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加深教学要求,以求学生能适应高中学习。如讲溶解度时引入了结晶水合物的结晶计算;大量练习有关过量法、差量法等计算技巧;从反应物角度补充介绍酸碱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规律。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知识都掌握不好,既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高中化学的学习。只有明确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这个根本性质,面向大多数学生,才能完成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任务。
二、教师要钻石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初中化学教材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许多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在高中阶段不再复述,而是加深、应用。因此,熟悉教材,明确各个阶段教学目标,是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
初中化学中,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有关分子式、溶液浓度、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常见化学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氢、氧、碳、酸、碱、盐等知识,以及涉及到的一些化学理论与概念,都是化学的最基础知识,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高中进一步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立足于加强双基教学,同样有利于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的衔接。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但不能单纯考虑高中的学习要求,而进行拓宽加深,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介绍教材中选学的内容和选做的实验,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科学素质。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对于课程标准的常识性介绍或只作介绍不作要求的内容,不能因为不列入中考范围而不教不学,以免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空白,不仅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也不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统筹兼顾,相互配合,是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做好初、高中两个教学阶段教学衔接不可缺少的一步。
三、教学衔接要讲究方法,注意教学效益
教学衔接的方法应视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定。
一是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必修课开始时,可集中几个课时复习初中学过的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复习内容最好选择高中化学不再重述的,而对高中进一步学习有迁移作用的知识。复习时,避免旧知识浓缩复述,要善于归纳、总结和提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初中化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合理衔接。穿插复习旧知识时,应视新知识的灵活性处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跳跃和割裂,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以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用新知识来补充旧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过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95-01
进入高中以后,虽然学生们在身份上完美转化,但其思想指针还停留在初中学段,心理还没有调整到作为高中生应有的状态。作为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调整好心态,对初中化学知识能系统进行回顾,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从而顺利开始高中化学学习之旅,在新知识讲授前,有必要安排一定的课时在初中化学向高中化学的过渡环节发力。笔者在高一年级选定了一批人作为实验范围,开展必要的问卷调查和教学创新式实践,时隔一个学期,我对这个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细心做了记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分享探讨。
高一新生在初步入新的学校后,对知识的渴求很强烈,迫不及待的想尽快开始新课程的学习。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应保持头脑清醒,沉稳应对,待学生的激情减退,再道出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内容,即对初中化学内容的复习,讲清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接受并主动配合教师布局教学。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切不可将新课前的旧知识复习变成走过场,要对初中化学教材近年来的变化有所掌握,保障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的说来,初中化学向高中化学的过渡复习,其重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教材内容的驱使。反观初中化学,其中定性分析的内容较多,强调对现象或结论的记忆,而高中化学除了继续夯实这一点外,对现象原因和参数多少的求知增多。同时,初中化学的形象思维是其最大亮点,一般是从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孵化出特定的概念或规律形式,而高中化学在进一步强化形象思维的前提下,还从抽象的化学模型入手,学会建构化学概念和规律。此外,初中教材的生动性、直观性表现在大量插图的运用上,表达形式易于学生接受,而高中教材就显得严谨充实而形象不足,给人刻板难以理解的感觉。
第二,学生学习特征的需要。初中化学强调对概念或结论的记忆,学生死记硬背学化学几乎成为常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高中学段后,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幅提升,先理解后记忆逐步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的“消化不良”现象大大减少,学习过程变得顺畅多了。这说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逐渐降低,自主探索意识在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渐趋凸显,自学能力的发展变得强劲迅猛,从被动依赖向独立主动转变。
第三,新生适应环境的心理需要。学生走进新的校园,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新的教师、同学对个体影响较大,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波动,因此,给学生一个心理缓冲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学生从初中学校步入高中校园后,对新环境的适应大概需要二三周的的时间,其间他们不但要学着迎合教师的教法、特点,还要尽快的熟悉学校情况和周围同学的情况,新环境给他们带来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会有短暂的无所适从,教师要从学生的基本需要出发, 帮助其做好过渡期的心理缓冲。
当我们对过渡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后,下面就要着手找寻适当的方法实战推行了,要想立竿见影,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有计划、分步骤的扎实推进,逐步扫清过渡过程中的障碍。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做好前期调查分析,尽可能的全面了解学生实际
万事开头难,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谓“知己”,就是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这是基于对教材的吃透。据我所知,很多高中学校采用三年轮回制,教师从高一跟班走,一直到高三,然后再轮回,周而复始。一些化学教师由于长期在高中学校任教,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屡次更迭竟浑然不知,在带领高一新生进行旧知识复习时,常常会出现教师回顾的内容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脱节的情况,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因为教师对初三化学教材变化的不了解而导致严重滞后。
第二,以重点问题为牛绳,采取多元化的复习方式
初中化学向高中化学的过渡,不是简单的过程性回顾,而是要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步调进行。教师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或手段,对于学生普遍掌握好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一带而过,对存在问题较多,不易学生消化的问题要安排更多的课时,下大力气解决。如,在复习前的调查分析后,发现多数新生对电解质概念及导电性能等方面存在概念上的混淆不清,溶解度的计算方式模棱两可的情况,对于这类问题,化学教师在安排过渡阶段的课程设计时,要侧重这方面的解析答疑,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瓶颈。
第三,强化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外延
既要对初中知识进行系统的全程梳理,还要对薄弱或细节问题进行深挖弥补。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我总结罗列出普遍反映强烈的三个方面亟待“修补”:
首先,初、高中教材的罅隙不断加深。经过笔者对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教材的对比发现,这两种教材按理来说应该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可事实胜于雄辩,两者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初中新版的化学教材删去的某些知识正是高一新生开始新教材学习的“软梯”,这在学生头脑中是以空白的形式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化学教材向高中教材的转变难度就加大了,当化学教师讲到这部分知识时,很多学生就会觉得突然,甚至匪夷所思、晦涩难懂。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过渡时,应注意盘点这方面的知识,将其合理的安插到过渡复习的环节中。
其次,关于溶液方面的计算,初中学段安排较少,一般不作为重点研究,但到了高中学段后,这却成了常规题,对此内容,教师在过渡复习时应适当加深。
再次,对一些选学内容,最好采用分层教学法,这样既符合优秀生胃口,又照顾了学困生。此外,还要巧妙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一些概念和规律进行适度的延伸,比如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
总之,初中化学向高中化学的过渡时学生有效调整学习状态的必由之路,只有学生对教师、教材、学法及环境适应了,步入高中后的不适应感才会快速消失,从而激发其强劲的学习动力,爱上化学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